六年级春节的作文(收集12篇)
时间:2024-03-02
时间:2024-03-02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老舍先生笔下的《北京的春节》具有浓浓的京味,而我的家乡:潍坊,那里的.春节,也具有独特的鲁味。
潍坊的春节从腊月初八开始,这一天,我们得煮腊八粥:用红米,黑米,薏米等煮成。同时,腊八蒜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剥蒜可不是件容易事儿,不过看到泡好的蒜色如翡翠,一切的付出也就值得了。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年味儿就重了。这一天得祭灶:把各种祭品放在灶台前,还得有糖,粘住灶王爷的牙齿,免得他上天说坏话。与此同时,这一天还要上坟:把死去的老祖宗带回来,供起来,天天水果、饺子不得中断。同时还得点上香烛,让其和活着的人过个团圆年。
过了二十三,“春运”大移民开始,船票,机票,汽车火车票,往往一有班次,票就被一抢而空——哪怕是站票。俗话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在外边的人忙着回家,家里人也不敢怠慢:大扫除,买鞭炮,备年货,准备打一场“春节攻坚战”。
除夕到了,人们各归其所。农村里,家谱得摆出来,但绝不能让出嫁的女儿看到,因为她们要跟丈夫上夫家的谱。正因如此,有时还会拒不让进门。年夜饭得包饺子,包饺子前得放鞭炮,以示吉祥。那么饺子是谁发明的呢?带着疑问,我查了史料——医圣张仲景在民间时冬天,老百姓由于烽火连天,缺衣少食,染上冻疮和其他疾病。张仲景见此,下定决心,为穷人治病,他买来面粉、羊肉等御寒食材,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于大年三十子时(二十四点)将其发放给穷人,故又称“交子”,后演变成饺子……年夜饭吃完后,大家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守岁,我可没这精力,但是刚睡下便被烟花吵醒,只得寻一间隙入睡……
正月初一来了,这一天要由长子带领男丁,放着鞭炮,绕着老祖宗的坟走上一圈,同时还得相互拜年。
初一完了就是十五,这天晚上天还没有全黑的时候,灯就早早亮起,看灯前,大家吃顿元宵,以祝团圆。灯火通明,许多展出大型花灯的街道成了“步行街”成千上万的人来一睹花灯风采……
过了十五,春节也就结束了,不过,他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回忆。
哼一首小曲,谈一首小歌,时光悠悠,岁月静好。新的一年,又即将踏上新的旅途。
傍晚的夕阳斜射而下,洒满我一身的余辉。漫步在古镇里,走在石砖上,身旁是一座座木头制成的房子,甚是惬意。
古镇傍河而坐,街上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大多都是些过客。新年之际,户户都是张灯结彩,在碳褐色的屋前挂上一盏小小的'大红灯笼,也是别有一番情趣。
沿着眼前的路走着,两旁是笔挺的大树,眼帘子里是浓浓的绿意,蓬勃,旺盛,在满眼碳褐色的古镇里,倒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绿与古旧色的相互交映,就造就了这别有风味的美景。
向着古镇的中央走去,远远地就闻到了溢人的飘香,有沁人心脾的芬香,有令人垂涎的甜香。近了,近了,古旧的房子,现代化的装修,两者合二为一,融为一体,此处,人愈发的多了,古街上已是人头攒动。我哪里还等得及,撒了欢似地跑了进去,却差点被那有些破损的门槛绊着。我用尽力气一嗅,浓浓的香味溢满鼻观。我找到一处绝佳的位置,就此坐下,眼前是美轮美奂的现代餐馆,而窗外却仿佛置身于明清时期的古都之中。此刻,我沉醉了,沉醉在从前舟楫往来,熙攘纷繁;沉醉在而今时过境迁,风韵犹存之间……在此刻,我看到了时代在发展着。
起身,离店。夕阳渐渐下沉,我慢慢向前走去,看过一座座的古宅,再看,已不再觉得新奇。远处,却看到有个身影,迎着夕阳走着。金黄的余辉洒在他的脸上,他的发上,宁静而又祥和。他向着远处看去,目光深邃,用尖锐的眼神,审视着过去,期盼着未来……
时光静好,却转瞬易逝。我定定的站着,看着古老与现代在这里碰撞,体味着现代与古老的融合。
风景,此处独好……
春节是一个喜庆的节日,每到这一时刻,人们便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可我并不特别喜欢过年,大年三十儿的晚上要一宿都不能睡,除了看看春节联欢晚会,十二点后的时间只能在火炉旁聊天,打牌罢了,等到早上时每个人都成了哈欠连天的国家级保护动物“熊猫”。
过年的前昔,要干的.事情多得惊人:大扫除和挑水还有腌泡菜等等;每一次干活总会把我累得虚脱,以至于我那几天,不仅肚子饿和我“闹革命”,还因为饿着没有力气“光荣”的评上了懒汉的罪名。每天的大扫除是必修课,一大早便会从被窝拉到扫把前,往往一天打扫一个屋子,那样的打扫对于灰尘和头发丝确实有效,连空气中的灰尘都像长了脚了一用,不敢侵犯进屋子。
在春节的各个日子中,初一可是我的最爱。早晨,一起床就开始放鞭炮,男孩子们欢喜得蹦来跳去。我也乐在其中,点燃了一支冲天炮,哪料一时没松手,我的销售开花了,烫得我只“哇哇”大哭。鞭炮一直放都中午,一大堆爆竹的包装纸成了座山。我便随爸妈到亲戚家去走人户去了,要一直到第二天才能回来。
初一过后的几天,并没有什么新鲜事:每天都吃上一顿的剩菜,等到把剩菜吃完了,又吃老早就住好的菜,只是不曾吃过而已。元宵的时候家家都吃汤圆,象征着团团园园。晚上还得一宿不睡,我哪管什么破规矩,倒头便睡。我家的春节——累上加劳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年一度的春节来到了,伴随着爆竹声,大家一大早就从床上爬起来,开始打扫卫生,这叫扫尘,当大家打扫完以后,会把垃圾堆放在一起,等到过年以后再清理出去,据说这样可以“聚财”。打扫完后,大家又开始忙着贴春联、贴窗花和挂灯笼,跑上跑下忙得不亦乐乎,把家里装点得喜气洋洋。身在外地的游子也迫不及待地赶回家乡与亲人团聚,长辈们准备了满满一桌丰盛的佳肴,全家人围坐在一起,高举酒杯,互相祝福,谈笑风生,其乐融融。小孩儿呢,就在一旁边吃边玩,嘻嘻哈哈笑个不停,饭桌上,有小孩伸手想去夹一块鱼吃,这时却被旁边的大人给挡住了,我很纳闷,爸爸说:过年不能吃鱼,要留着,意味着“年年有鱼(余)”。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吃完饭,小孩子们只要一看到大人就会送上一句祝福语,大人也会夸小孩嘴巴甜,就会笑嘻嘻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红包,送给小孩子。
放炮竹了,孩子们一个个兴高采烈地跑出家门,放着各种各样的小爆竹,远处的烟花,有的像仙女散花,有的像流星,有的像璀璨的明珠,漂亮极了。由于城里已经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估计这样的美景也只有到农村才能欣赏得到了。
第二天一早,大家挨家挨户地给亲朋好友拜年,还给别人带来了新年礼物,送上一份祝福,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天,说说家事,多好呀!
这就是我眼中那快乐的春节,我真希望天天都过大年!
春节不是比哪家吃得好,也不是比哪家孩子收到的压岁钱多,最重要的是一家团团圆圆,其乐融融地坐在一起,享受那温馨的'时光。这就是我眼中的那简单而又快乐的春节!
端午节、重阳节、元宵节……这些佳节都提不起我的兴趣,唯有春节,我情有独钟。过春节,全家团聚,其乐融融,多么开心呀!
过春节一定要做的就是拜年。我们几个姐妹一大早爬起来,成群结队地来到堂屋。长辈们早已端端正正地坐在椅子上。我们像小鸡啄米似的,争先恐后地说:“祝爷爷奶奶、姑奶、老太长命百岁、万事如意,新年快乐!”说完往地上一跪,磕了几个响头。奶奶们连忙拉起我们,替我们拍掉身上的土。拜完了这个又拜那个,我们忙得不可开交,虽然累可也有钱赚呀!这不,长辈们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个红包,塞给我们。我们几个小财迷见了钱,笑得嘴都合不拢啦!
过春节做好玩的要数放花炮了。男孩子们通常会从小店里买那种冲天炮,还要点火,吓得我们女孩子退避三舍。那女孩子玩什么呢?没玩到炮,我当然不甘心,就和几个小表妹玩不用点火的摔炮。趁小表妹们不注意,我抓起一个摔炮用力往地上一扔,“啪”的一声,摔炮被炸得粉身碎骨。一旁的小表妹们吓得直往我身后躲,而我则乐得哈哈大笑。一次扔一个太不过瘾了,于是我抓起一把一股脑儿全部扔了出去,表妹们一见不妙,个个掩住耳朵尖叫着四下跑开了。一阵“噼哩啪啦”过后,我手上一个摔炮都没有了,不过心里挺高兴的。
到了晚上,焰火登场了。爸爸点了火,焰火冲上了云霄,有的宛如天女散花,有的.形似流星雨,有的仿佛泻下的瀑布……焰火在空中接二连三地放射,照亮了整个夜空,为夜晚增添了几分美色。
我爱春节,真希望春节能够快点到来啊!
各地的春节都有各地的春节特色。也许赣州的春节没有北京的春节那样华丽;也许没有东北的春节那样火热。但是赣州的春节在我眼里是绚丽多彩的'。
按照江南地区的习惯,春节要比南方的春节更晚。我们也会泡腊八蒜,毕竟也是极少人。有些人喜欢腊八蒜无非是图个新鲜,南方的大多数人还是讨厌这种酸辣辣的食物的。我们不吃腊八蒜和腊八粥,而吃晒香肠和牛肉巴。晒香肠是一种肉类食物,外层是由猪肠子包裹,内部是由肥肉瘦肉结合的精肉。中间是瘦肉,上下层是肥肉。这道菜是年饭中的主将。这样的配备能使年饭发挥的淋漓尽致。
大年三十除夕夜,是一年当中最快乐的日子。小孩子们各个穿着火红的棉衣,手里牢牢的抓着金黄的米果棒和各色各样的糖果,脸上挂着灿烂的笑脸,就像黑夜中一颗颗闪亮的星星。大人们则一家人围着饭桌乐呵呵地举杯开怀畅饮,然后就大家一起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对孩子们来说最精彩的节目无过于领压岁包,这意味着孩子们又长了一岁,应该更听话更懂事啦!到子时,人们开始放鞭炮迎接新年地到来。当鞭炮声从四面八方响起,预示着新的一年已经来到。
正月初一,大人们就开始邀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坐客,凡是客人都能尝到主人做得九龙盘;老人们都一大早就到寺院里祭拜佛祖,为全家祈求平安;女人们一大早就开始在厨房忙碌着,准备招待客人;孩子们都到公园劈哩啪啦放鞭炮或到街上买各种各样的小玩艺。
我的家乡的春节是绚丽多彩的,我们也应该学习各个地方的民俗风貌,改善我们的不足之处,一起发扬中华民族春节的民风特色!
最近的阴雨天气确实不怎样令人高兴,可过年的喜气早已满满地挤进了阴雨的天空,有时看见了街上的人们都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急匆匆地往家赶,每个人的脸上都是笑逐颜开,他们的手上还提着新衣服,这不禁使我联想到过新年穿新衣的'习俗。
小时候穿新衣总是那么高兴,不管新衣的式样和品牌,只要是新的,就会欢欣不已,然后就会觉得是过年最好的象征,是一年里最好的衣服。
早在春节降临前,为了接待亲戚朋友上门拜年,我们都会把住家里的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还会在门上贴上一幅春联,祈求好运。传统的对联是在红纸上写上黑色或金色的联语,什么“财源广进”“步步高升”“富贵满堂”的,反正都是些吉祥的话语。
送灶神是过春节前的一件大事。听奶奶说,送灶神是在农历的十二月二十四日,这天灶神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的事情。人们都期望灶神上天说好话,因此这一天人们都会个性准备了丰盛的供品拜祭灶神。
除夕这一天对人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辞旧迎新,吃团圆饭。一年一度的团年饭能充分地表现出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在吃完团圆饭后,就开始守岁了。
最值得小孩子们高兴的不仅仅仅是在过年的时候能穿新衣,玩鞭炮,最为重要的是能够收到大人们给的压岁钱,收压岁钱也能够说是收红包,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大人们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多少并不重要,然后主要是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好处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
在爆竹声中,春节就早已过去了,但年味儿仍是挥之不去,仍给了人们无尽的回味。
今年的春节,我过了一个特别的春节,这个春节是在北京的一家宾馆里过的。因为我生病了在北京检查,所以爸爸妈妈陪着我一起来到北京,过春节了,也不能像别人那样在家里热热闹闹地过春节,而是十分的冷清。
“每逢佳节倍思亲”,我躺在床上,想着以往过年的情景:我们一大家人坐在一起,有爷爷奶奶小学生作文,还有伯伯婶婶、表兄表姐表妹表弟……简直热闹得不得了,要很长的几张桌子拼起来才够得着,大家欢欢喜喜地一起吃团年饭,吃完饭后,我们表姊表妹们,表兄表妹们就排成长队来领压岁钱,然后大人们继续喝酒划拳,而我们小孩子就在外面放鞭炮,那美丽的烟花在夜空中升腾,我们的欢笑也在夜空中回荡……
我想念家乡,想念家乡的亲人,想念家乡的朋友,想念家乡那浓浓的年味……
想着这些快乐的情景,我的心里真是很难受,因为我的病,害得爸爸妈妈也在这样的节日里陪我来到遥远的北京,守坐在电视机钱观看着春节联欢晚会。外面依然是灯火通明,美丽而又古老的北京也在节日里欢腾,可是快乐是他们的',我却感觉到从没有过的孤单。我回头看看妈妈,可是他们却是那样的高兴,看不出丝毫的伤感,我的心中不禁又升起一丝丝的安慰,至少我的身边还有父母相伴啊,我并没有被世界遗忘啊!这份感动浓浓地糊在我的心中,让我在伤感中却感觉那么的温馨。
遥远的夜空是那样的高远,正如我浩瀚的心空是那样的伤感,还有温馨还有感动还有我说不明道不白的复杂的情感。今年的春节,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
春节里,我和爸爸妈妈去福严寺烧香祈福。
福严寺正门前,有一条宽宽的街道。街道上,人来人往,时而传来的庄严的钟声,好似给热闹的街道披上了一件祥和的袈裟,让人心中骤然升起神圣之感。
“老板发财,行行好吧!”一声又一声乞讨的哀求声,让我从神圣中回过神来。循声找去,发现街道中央排着一列乞丐,他们有的坐在地上,有的跪在地上,有的躺在地上,个个披头散发,面容凄惨。
其中一个最特别。他的双腿已经没有,躺在一个滑板上,靠着双手支撑往前滑行。每滑行几步,他就停下来,一手撑地,一手举起一个斑驳的糖瓷盆子,低低地叫着:“老板发财,行行好吧!”那双期待的眼睛,盯着一双双穿着体面的皮鞋,轻快前行的高贵的.脚。可是那些体面的脚,并没有一点点停下来的意思。一转眼,脚就离开了他的视线,弥漫在他眼前的,只有脚步扬起的灰尘。
他眼睛黯淡下去,放好那个斑驳的糖瓷盆子,双手撑地,又艰难地向前滑行起来。
他真可怜!我摸了摸口袋,掏出仅有的几块钱,放在了他的糖瓷盆子里。
福严寺的大殿里,佛香缭绕,“阿弥陀佛”的诵经声此起彼伏,每个人都在虔诚地烧香拜佛,每个功德箱里都装满了各种面值的钱币。看着这些虔诚的人们,我突然想:“想要得到菩萨的保佑,不是要积德吗?可这些人,又有几个做到了真正的行善呢?那在菩萨这里,他们的心愿怎么会被实现呢?”
烧好香,祈完福,我们离开了福严寺。
回到街道,福严寺的钟声依然沉稳地敲响着,乞丐依然苦苦乞讨着,虔诚拜佛的人依然冷漠地奔走着。
祈福,应该在路上。我有些明白了。
家乡的春节,印象中总是热闹的。然而这热闹并不同于那些城市的繁华,总能在你想起时更多的感受到一丝敦厚,一缕朴实。春节是这般,那舞龙灯也亦是如此。这龙灯,异于其他地区那些滚地龙、板凳龙,他们那儿可都是清一色的简易,远远不及我们这儿色彩的多样。小时候,总爱拽着母亲的衣角赶去欣赏。
哪怕大了也是一样。这才正月初一,龙灯就舞上了。来之前,必会先放鞭炮爆竹,噼里啪啦地传遍了整个村庄。听到这讯号,我便一溜烟儿地从床上起来,连鞋也顾不得穿好就往村里的操场赶去。走到半路,远远地便听见了锣鼓喧天,唢呐唱起支支高歌。我心头一喜,加紧了步伐。
到了操场,已然是站满了村民。掂起脚尖儿,只见一条镀着金辉,踏着晨曦的长龙朝我们缓缓而来。再前方,便是一戏龙人举着颗绣球般大小的珠子戏耍着。那龙赤首金身,鬃毛凛凛,身子约有二十几米长,背上驮着些半人大小的人偶,有那大闹天宫的孙悟空,闹海戏龙的哪吒,更有水浒传中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人偶做工精致,大多用木头雕刻制成,彩布做饰,随那龙的起伏而动,栩栩如生,倒是让人看得有些应接不暇。伴着那锣鼓的由缓而促,那金龙随乐声摆出种种阵形:忽而上窜下跳,如蟒蛇般行之迅速,似在海上游水嬉闹;或是趁你陶醉之时,轻扫尾翼,神龙摆尾;忽而随那明珠盘成一个圆,似那晶莹的水晶丸子般;忽而像酒喝多了般踏着醉步,歪斜地游走着,却道是有几分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韵味儿了。每每这时,村民都会高声喝彩,掌声自然也是一浪高过一浪。大些的孩子多是耐不住性子,几下便窜进了“龙体”。抬头瞧瞧,像是个万花筒的世界,人在转,龙在转,天,地,山,水……都像是在转了。
龙能舞好,那舞龙的`人自是功不可没。他们统一着黄袍,腰间系了条红带,着装大多如此。不同的却是舞龙之人男女、老少皆有,十几岁的小孩儿也有。只要你有那力气,便可上去体验一把!这舞龙,需照这样舞上三天三夜方可离开,着着实实地为春节添了不少彩,也为来年开了个好头。
“呼——呼”窗外偶尔飞驰过几辆车,发动机的轰鸣打破了我的回忆,这城里的年总归比不上家乡村里的热闹喜庆。轻轻叹了口气,鼻子一酸,朦胧间,仿佛又看到那家乡的龙,腾云驾雾,轻踏晨曦而来……
所有的孩子都喜欢过年,我也不例外。穿新衣,放鞭炮,家家团圆真热闹……
但是今年的春节和往年不一样,我家买楼房了,要在城里过年。爸爸和我都想回老家,陪爷爷一起过新年。可是妈妈说:“新房第一年不能空着。”结果,妈妈一票战胜了我和爸爸的'两票。
新年终于来到了,可是我一点也不快乐。因为我没有一个小伙伴,整天关在屋里,还要写作业。还好妈妈一大早就带我去物美采购。一进商场,人山人海,妈妈马上紧紧拉住我的手。我被大人们挤着挪来挪去,什么也看不见,手还被抓的很疼,我再也不去物美了!闹闹、子键……我想你们了,要是在村里,一过年大家都不写作业,上山、滑冰、放炮、藏猫猫,我们玩得多开心啊!
晚上,放鞭炮了,城里人放的礼花真多还特别漂亮,可是我只能站在阳台上观看。一朵朵礼花盛开,我好像看见爷爷慈祥的笑脸,领着我走出院子看村里人放炮,我和爷爷也一起放,铛铛的响,真带劲。“爷爷,您放炮了吗?您吃饺子了吗?”“放了……”不知为什么,电话那头爷爷哭了,我也想哭,我想爷爷。
我怀念家乡的春节,怀念那热热闹闹、团团圆圆的日子。我做了一个梦,梦到在老家快乐的过春节!
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当然是春节啦,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在节日里我们不仅能得到压岁钱,还能放炮竹玩,真是开心无比啊!年初六的早上,爸爸突然对我说“杭远秋,我现在提到春节,你会想到哪几个词语呢?我立马脱口而出:”辞旧迎新、团团圆圆、幸福快乐!“
大年三十,我们一大家子都忙着大扫除,将灰尘扫出家门准备迎接新年。到了下午,我们将旧春联换下来,贴上崭新的春联。大门口去年的灯笼也被换上了新灯笼,过年的'气氛也就一下子上来了。到了初一,我们又换上了新衣服和新鞋子,开始了新的一年。春节就是辞旧迎新的日子。
大年三十这天晚上,即使离家再远的大家,也不忘回家吃个团圆饭,因为过了一年了,都想借此机会和家里人团圆一回,享受家的温暖。我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围坐在一起,互相说着自己的愿望和祝福,吃着饺子和汤圆,代表新的一年像汤圆一样团团圆圆。春节就是团团圆圆的日子。
每到春节当然更是孩子们的幸福乐园。今年我就和长辈们一起守岁,到了零点,屋外的炮竹声就响了起来,此起彼伏,直到天亮。我还收到了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的压岁钱。到了初一的夜晚,我们拿着买好的烟花到空旷的地方燃放,五彩缤纷,漂亮极了!初二的夜晚我和全家人去看灯会,重要的不是看灯会,而是全家在一起的时候,那种幸福是在哪也找不到的!春节就是这样一个幸福快乐的日子。
”爸爸,我还能想到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欢天喜地……“爸爸摸着我的头,微笑地说”我们的杭远秋过年长大了好多!
上一篇:变了作文400字(整理2篇)
下一篇:一个奇怪的梦作文(整理4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