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作文(整理22篇)
时间:2024-07-02
时间:2024-07-02
那个中秋之夜,阿炳和师父一同来到了二泉边赏月……
小阿炳望着那月光如银的水面,师父望望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只觉得一切都是那么新奇,摇了摇头:“只有一泓清泉及淙淙的水声。”师父拍了拍他的背:“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若干年后师父去世了,阿炳因交友不慎沾染上了恶习,被赶出道观,34岁又因患眼疾,双目失明,他只能流落街头,靠卖艺为生。
但又过了数年,他肺病发作,卧床吐血,从此不再上街卖艺,在家以修理胡琴为业,艰难度日。生活的穷苦与疾病的折磨也不能泯灭他对音乐的热爱和他对光明的向往。他是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光明的生活啊。
又是一个中秋之夜,阿炳在邻居小孩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到了,他沉着脸,眉头紧锁,哀叹着,只有那淙淙的流水萦绕在他的身畔。他又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一生,渐渐的,渐渐的,他似乎听见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他不禁老泪纵横,他要把这些复杂的情感用音乐表达出来。于是他拉起了二胡,一首《二泉映月》应运而生!他的手在琴弦上来回徘徊,诉说着自己所爱的美丽富饶的家乡、惠山的清泉、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时光流转,阿炳已去世多年,地下有知的他如果知道自己的音乐成了享誉中外的绝唱,应该安息了吧!
阿炳,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人,他的一生十分凄惨,他从一出生就离开了父母,直到8岁才回到父亲身边,中年又患眼疾,久治不愈,最终双眼失明,从此流落街头,靠卖艺为生,《二泉映月》是他流传千古的作品。
起初音乐声委婉连绵,如同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让阿炳想起了以前痛苦的身世。阿炳双目失明后,人称“瞎子阿炳”。从小就没有了母亲,是由婶母抚养,8岁时随着师父当上了小道士,22岁师父又去世了。直到师父去世,才告诉了阿炳真实的身世,原来师父就是阿炳的亲生父亲。
后来,阿炳因交友不慎染上恶习,被堂兄赶出道观,为了维持生计,他走上街头开始了卖艺生涯。可是困难远不止这些,他又因患上眼疾,双目失明……
我为阿炳坎坷的一生感到难过,听着《二泉映月》,我听到了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随着旋律越来越高,我仿佛听出了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渐渐地,昂扬的乐曲在饱含不平之鸣的音调中结束了,仿佛在为阿炳默默地倾诉着。
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阿炳的《二泉映月》诞生了。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终年才57岁。
如今二泉映月不仅是一首乐曲,它还代表着中华民族音乐的文化,蕴含了一种中华民族不堪屈服、昂然向上的精神。
每每听着《二泉映月》,我都感到无比快慰,细细品味乐曲中那一个个不凡的音符……
初听《二泉映月》时,我就被那如泣如诉的曲调吸引了,可到了几年后,当我了解了作者阿炳的坎坷身世后,再去听,便有了一层更深的感悟。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旋律十分美妙。听着听着,眼前陡然出现了一片绿意。哦!眼前的正是惠山美丽的景色,那一片片的绿色流入我的心中,令我无比舒畅。
听着琴声,我仿佛看见泉水缓缓流淌,那泉水清澈透明,我沉浸于这美景中。但渐渐的,景色朦胧了,逐渐从我眼中消失了。
而当我清醒过来,也发现琴声更加高昂了,旋律越来越激昂,湖水,海水,波涛!琴声如同波涛般涌向了我的心中,眼前那绿意成了一团熊熊的烈火,一股与苦难生活作斗争的精神汇集成的一股熊熊烈火!这不是一般的火,而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阿炳巨大的背影立在了我面前,而那泉水正为阿炳而呐喊,而哭泣!
一曲终了,可我的脑海中却还有着阿炳的身影。
阿炳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人。年少父母亲去世,后又染上恶习被赶出道观,最后因患眼疾而失明。他的一生充满了艰难,可这也未能泯灭他对音乐的热爱。他向往光明,热爱音乐,乐观面对困难,坚持自己的音乐。阿炳虽已不在,可他的《二泉映月》已成了经典,每每听到,都会被他的音乐所感染,被他艰难的一生所打动,对他不屈的精神产生敬佩之情。
我终于回过了神,而《二泉映月》却还一直在我的心中徘徊……
初赏《二泉映月》时,震撼于那种惆怅与感伤。复杂的情感交错迷离,可始终以“悲”为首。奏出伤感与憧憬,写下作者那辛酸的一声。“以曲代话”,讲述了阿炳大起大落的奇幻人生。欣赏之后,心久久无法平静。闭目凝神,恍惚之间,在无尽黑暗中隐隐约约看见一根线条还在颤动。乐章以尽,心却无法再静。这也许就是这曲子的魅力吧。当时,我这样想着。
这次,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再次聆听。“这曲子第二次听还会那样震撼么?”我疑惑地问自己。话音刚落,曲声便起。我聚精会神,静静地倾听着。一声低缓沉重的开头,使我心头为之一颤,实在令人心寒。继续听着,心中便会莫名而生一种渗透人心的凄凉与悲惨。似乎心随曲调而变而动。这种“随之”的感觉又是那么的微妙。又好似这一乐曲将“二泉映月”这个华美的名字诠释了。闭上双眼,全神贯注地听着。浮现于眼前一片苍凉的景象。一位双目失明的中年人,身上挂着各种乐器。月光柔情,倾泻而下,冷冷的月光在那人的身上更显显凄美。他满面皱痕,饱经风霜的脸上明显地流露出惆怅。那时彻底的惆怅。那对未来无比向往,对美好无限憧憬的双眸久久凝望着残月下的那一潭清秀的泉水之上,水面倒映着残月。冷月、寒水,更激起他内心的自责与愧疚。就这样,在一条狭窄的小巷间,一个脆弱、无助的身影久久停留在那倒映着残月泉水旁,许久、许久。
也许是这曲子的魅力,使心更静得听着。合着眼的周围都黯淡着,光也只是微微的。凝神,用心灵向远方望去,此起彼伏的一波波线条越来越近了。随抑扬顿挫的曲声,而高低起伏地跃动着。下方是一片湖,一圈圈晕随线条有节奏地扩散开来。线条随曲调,水晕随线条。这样,他们默契地合作,组合着。
这一切都源于曲声曲调。这微妙的旋律,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作者的伤悲与愁思。这又是为了衬托出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与向往。这乐曲更是以无言的话写下阿炳坎坷的一生,并借此告诫后人不能重蹈覆辙。
二泉映月————多么华美的名字,可谁又知道在这华美的外表内隐含着无比的辛酸与至极的怆痛呢?
初听《二泉映月》,那是在两年前。
那天我正在大街上行走,突然一阵悠扬的二胡声,把我的心吸引住了。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让我情不自禁想到了惠山二泉的美丽景色。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挂在天边,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二泉。涓涓的流水缓缓流淌着,阿炳终于明白了师傅的良苦用心。渐渐的,渐渐的,琴声变了,如泣如诉,仿佛是他在哭泣自己坎坷的命运,令听者潸然泪下。
之后,琴声逐渐高昂激越,旋律升腾跌宕,悲怆凄切,如涛如雨,奔腾而来。这似乎是他对命运不公的反抗,是他倔强的呐喊,是他对音乐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
在这悲惨凄凉的乐曲中,我似乎感受到了一种叹息,倾诉和呐喊。跳出音符,我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苦难和抗争,听着听着我居然有想要流泪的感觉。
在这虚无缥缈的境界里,我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了阿炳的那个年代,看到了江南的小巷,青石板泛着如血的余晖,阿炳的身影被斜斜地长长地拖在石板路上。阿炳一身青衫,手执二胡背挂琵琶,咿咿呜呜地拉着。走上前,我似乎握住了阿炳那双饱经风霜的大手,我感受到了他那无穷的苦难,感受到了他与命运的呐喊与抗争。
如今,《二泉映月》已经不仅仅是一首乐曲,它代表着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它蕴含了一种中华民族不甘屈服昂然向上的精神。
70年前,我国有一位著名的民间音乐家,他创作了许多著名的乐曲,其中《二泉映月》是其代表作。
一个中秋之夜,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碧,泉边一位饱经风霜的盲人佝偻着身子,手指拨动二胡,双眼微闭,琴声蜿蜒而出……
阿炳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人,中年因患眼疾久治不愈,最终双目失明,从此流落街头靠卖艺为生。
一年中秋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惠山二泉边。
阿炳听着淙淙流水声,可他再也看不见了。遥想十多年前,小阿炳与师傅一起来到二泉边赏月,小小年纪的他对泉声丝毫没有感触,只是看着师傅饱经风霜的脸点了点头。如今,他已双目失明,历经了人间的辛酸和痛苦的折磨,他从那流水中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二胡声在这茫茫月夜中响起来,我仿佛驻足二泉边,我看见阿炳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流水与月光都变成了动人的音符。起初,琴声委婉连绵,犹如清澈的山泉从山上蜿蜒而来,涓涓细流化成温柔的琴声哗哗地流淌,泉面上风平浪静,只有皎洁的月光照射下来,银光闪闪。泉边的树轻轻摇曳,发出轻轻的声响,这似乎是阿炳在由衷地赞美二泉的美丽景色,又好像是他在怀念自己的恩师。
随着旋律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高潮,仿佛有一阵狂风掠过,寂静的泉面被打破了,变得波光粼粼。水面晃动起来,泼剌奔迸。月影也破碎了,两边的树也剧烈地摇摆,这是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对不公的呐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乐曲开始恬静又激荡,舒缓又起伏。我好像看见阿炳站在泉边,头微微摇动,手在琴弦上滑动,抒发了自己心中的千思万想,这是他对音乐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
一曲终了,我仿佛还停留在二泉边,耳中久久回荡着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阿炳本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人。他会用二胡、琵琶演奏许多歌曲,其中就有一首他自编的著名二胡曲——《二泉映月》。这首《二泉映月》流传至今,在乐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阿炳儿时认生父为师父,生父去世后,因无人约束而交友不慎染上恶习,琴艺高超的阿炳被堂哥赶出了道观,又在34岁时双目失明,就此沦落街头,卖艺为生……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天下第二泉——惠山二泉。那里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似乎想起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了起来,他不禁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犹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他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对未来的向往!他想起了自己年幼丧母,少年丧父,又染上恶习,双目失明,卖艺艰难度日……但他始终未放弃对音乐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
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二泉映月》诞生了。
在60多年前,有一位名叫阿炳的民间音乐家,他音乐造诣很高,从小时候就学会了鼓、二胡、琵琶等乐器,其间他用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流传至今,享誉世界,他堪称“中国的贝多芬”!
一个中秋夜,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阿炳来到了惠山二泉,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但他什么都看不见了。他回想起第一次来这里时才八岁,师父问他:“你听到了什么?”小阿炳摇摇头说什么也没听到。如今,他再一次听到了淙淙流水声。
阿炳闭上眼睛,想起自己一生的坎坷。渐渐的,渐渐的,我听着这一首曲子,仿佛听到了他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听着听着,我的内心颤抖起来,在茫茫月夜之中流露出来。琴声起初委婉连绵,像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渐渐的,旋律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仿佛在诉说阿炳一生的痛苦。这琴声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渐渐的,我仿佛又看到江南的小巷,青石板泛着如血的光辉,阿炳的身影被斜斜地长长地拖在了石板路上。他一身青衫,手操二胡,背上琵琶,咿咿呜呜地拉着。走上前我似乎握住了阿炳那双饱经风霜的大手,感受到了他的苦难,内心的呐喊与斗争……
如今《二泉映月》不仅仅是一首乐曲,它蕴含了一种中华民族不甘屈服的精神,当我再一次听到这首曲子时,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初次听《二泉映月》,好像还是在幼儿园时。依稀记得年幼的我骑在爸爸的肩膀上,来到锡惠公园,在天下第二泉旁的亭子里看着拉二胡的乐师演奏这首曲子。依依呀呀的声音中带着一种忧伤,让人想哭。大人们都安安静静地聆听……当时的情景在我的心里已悄然播下了二泉的种子。
随后的日子里,《二泉映月》的曲子伴随着我成长。已过了二胡十级的表哥已能把这首曲子拉得凄美悲凉。通过与表哥的交谈,我知道了阿炳的心酸身世和坎坷的一生。我敬佩他刚毅的骨气——贫病交加的他以卖艺为生从不乞讨,直到走完他苦难的人生旅程;我更敬佩他眼瞎心明,用心感知世界,在音乐的世界中执着地翱翔,最终作出了如此不朽的乐曲——《二泉映月》。
世界著名的日本籍指挥家小泽征尔说,《二泉映月》要跪下来听,说得真对啊!妈妈说这曲子是培养小孩情商的好教材,能够唤醒人们灵魂的好曲子,要我认真地去听。
终于有一天,在寂静的夜里,当这首曲子一遍遍地我耳边萦绕,婉转凄凉、如泣如诉,还有激昂愤慨。我仿佛看到了那美丽的清泉在冷色的月光中那凄美场景。乐曲的节奏揪着我的心绪,深深地感动着我的灵魂,不知不觉,我的眼睛已经潮湿了……
这真是一首不朽的乐曲,让人回味深长。它那凄美动听的旋律涤荡着人们的心灵,使人感动,让人成长!
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读了《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我的泪水情不自禁地落了下来,在艰苦的生活下,阿炳身患残疾,但坚持了下来。
阿炳小时候听不出二泉里的奇妙的声音,长大后他因为一次疾病而导致双目失明,这对他是多么痛苦啊!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没有了眼睛,什么也看不见。他在人生的道路上经过了千辛万苦,终于体会到师父告告诉他的话。在二泉边回想自己坎坷的经历,创作出《二泉映月》二胡曲。
阿炳的命运是多么苦啊!失去了双眼就失去了光明;失去了双眼就看不到美好的一切;失去双眼的生活就充满了黑暗……没有了眼睛的生活更是痛苦呀!而且阿炳连一个亲人都没有!这样的生活谁能受得了?阿炳却坚持了下来!这,能不令人感动,能不令人佩服,能不让人流泪吗!这是一个正常人无法做到的。而阿炳却做到了!难道我们就不能学习吗?学习他在逆境中能勇敢面对困难,充满着对光明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音乐的热爱。他难道不伟大吗?即使他双目失明也不放弃对音乐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如果换了我,肯定做不到,会失去生活的勇气,不会坚持下去!和阿炳相比,我相差太远。
阿炳的事令我感动,由此我也想到了另一些名人事例,他们身患残疾,但凭着自己的自强不息,最终取得了成功。张海迪由于2/3的身体都失去知觉,一生在轮椅上度过。顽强、向往着美好生活她自强不息,从小没有上过学,知识全都是通过自学而掌握的。我们正常人做不到的,残疾人做到了!这说明了什么?
残疾人并不比我们差,有时我们根本没法跟他们比。阿炳在身患残疾、生活贫困的情况下对音乐得热爱还是那么强烈!如果是我肯定做不到。是呀!在现实社会中,和阿炳同样的人也是那么有困难,他们的经历也是那么坎坷!记得有一对双目失明的夫妻,为了养家糊口,有一个安定幸福的生活,不顾烈日寒风,卖艺度日,一位弹破钢琴,另一位演唱。阿!卖艺度日对于残疾人是多么苦,多么难呀!
阿炳的生活就是这么坎坷!但他与命运抗争,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值得我们去赞叹,去学习,去敬佩!从这篇课文不仅让我们感受个到阿炳在逆境中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战胜苦难的精神,让我们感触更深的是:残疾人的生活是多么不容易,成功的残疾人更不容易呀!让我们都来关心残疾人吧!
那是一首净如水、美如画的乐曲,那是一首感人肺腑的二胡曲,那是一首震撼人心的民乐。它的创作者就是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
大多数人了解阿炳都是从《二泉映月》开始的,我也不例外。当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阿炳的一生,全部融入了这一池泉水、这一轮月光之中,《二泉映月》是阿炳用生命写成的。
阿炳在中年后双目失明,整日以卖艺度日,但这并没有泯灭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不仅坚持创作,还写出了《听松》、《龙船》等著名乐曲。
海伦·凯勒说过,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要用心灵去感受。音乐中的意境之美,就是最美丽的东西。《二泉映月》就需要人们用心去聆听,它曾被小泽征尔称为是要跪下来听的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都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的盲人的思绪情感,它融合了阿炳的一生!
起初,琴声宛如蜿蜒曲折的小溪从山上缓缓地流下,又似一阵阵冷风吹过,我好像看见了如墨的夜色下,阿炳带着那把与他相依为命的二胡坐在二泉边,奏着那舒缓而又起伏的曲子。淡淡的月光照在水里,显得格外幽静。然后,旋律渐渐高昂,好像一望无际的大海在奔腾,似乎是阿炳在倾诉命运的不公,强烈而激愤。接着,旋律升到了最高潮,阿炳把他经历的坎坷、心酸,全部倾诉到了乐曲中,仿佛是千军万马在耳边驰骋,又好似滔天巨浪在翻滚着,这是阿炳在痛诉社会底层的黑暗。但再悲惨的生活,也阻挡不了阿炳对美好新生活的憧憬。
《二泉映月》也许就是阿炳一生的写照,它融入了阿炳的一切,有爱、有悲、有恨。
聆听着《二泉映月》这天籁之音,冷冷的夜,凄婉的旋律回荡在夜空中,久久、久久地不能散去……
说到二泉映月广场,你一定不会陌生,闻名中外的《二泉映月》就诞生于此地。它位于无锡市中心,是当地最热闹,最繁华的城市广场。
瞧!那古色古香的图书馆矗立在广场北端。欧式风格的图书馆白墙黑瓦,庄严气派,它线条简洁,外观宏伟,屋顶上还有一个古典的大钟,每到整点或半点时,就会响起悠扬的钟声,“叮-咚-叮-咚-咚-咚-咚-”。
登上图书馆放眼远眺,整个广场尽收眼底。广场中央坐落着一尊阿炳雕像,它是当代雕塑大师、阿炳的邻居钱邵武所作。阿炳那专注刚毅的神态、无尽的沧桑,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广场南端是一个展台,台外,花团锦簇,百花齐放;台内,一簇簇茁壮的小草紧紧挨在一起。国庆节时,展台上彩灯辉映,红旗飘扬,热闹非凡;春节时,展台上摆满了五颜六色的彩球、灯笼,憨态可掬的阿福阿喜正恭手向人们祝贺。东西两侧,繁华的步行街与古朴幽静的阿炳故居遥遥相对,令人仿佛置身在历史长河中,领略崇安寺的历史变迁。
清晨,当第一缕曙光洒向大地,沉睡了一个晚上的广场又变得生机勃勃。精神焕发的大爷大妈们三五成群地来到广场,他们有的打太极,有的做早操,享受着晚年的欢乐时光。
每当节日到来,广场更是热闹非凡、灯火辉煌。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驻足在阿炳雕像前,仿佛在聆听二泉映月那美妙的旋律。入夜,华灯齐放,礼花飞舞,二泉映月广场一片辉煌。新搭起的舞台上彩旗林立,一场场精妙绝伦的节目如同一道道丰富可口的菜肴,纷纷登场,让人目不暇接。鲜花与彩灯辉映,礼花伴歌声齐飞,二泉映月广场沸腾起来了!
冬天的一天,小猫吃完午饭去池塘钓鱼。小猫走了很久,终于到了池塘,然后开始抓鱼。小猫抓了五只就走了。
走着走着,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遇到了一只坏狐狸。当坏狐狸看到猫叼着鱼时,他有了一个坏主意。他说:“凯蒂,你是怎么钓到鱼的?”猫看着狐狸,好像在打馊主意。猫想了想,说:“只要你把尾巴放在水里,然后等着鱼咬你的尾巴,你就把尾巴抬起来抓鱼。”狐狸想的没错。他来到池塘边,把尾巴放进了水里。过了一会儿,鱼还是没有咬狐狸的尾巴。狐狸想:“耐心点。等久了,鱼肯定会上钩的。”一个小时后,狐狸认为他应该上钩,于是他站了起来。谁知道拉起来就拉不动了?狐狸自言自语道:“我一定要钓到很多鱼,才能把它拉上来。我使劲拉,我就拉。”狐狸努力拉着尾巴。突然,它叫了一声。原来它的尾巴被冻住了。如果用力拉,就会断。
狐狸知道后,心想:“我真傻。我羞辱了我们狐狸家族。”。
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世界第二泉,阿炳曾在这儿创造过《二泉映月》,我第一次听到还是在一个月前。
那时老师带我们了解了《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还当堂给我们欣赏了这首二胡曲。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犹如山泉从幽静的山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让我不禁想到了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渐渐的,旋律升腾跌宕,悲惨凄切,如涛如雨。在悲凉的曲调中,我似乎感受到了一种叹息,一种倾诉与呐喊的声音早已跳出音符,我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苦难和抗争,听着听着我便流下了眼泪。
当我回到家里又听起了《二泉映月》,但这次,我仿佛与琴声融为一体,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阿炳那个年代,我看到了无比美丽的惠山二泉,又望见了阿炳坐在石头上,全神贯注地拉着二胡,我走了过去,握了握他那沧桑的大手,摸了摸他那饱经风霜的脸。
阿炳,本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生于清光绪19年,江苏无锡人。他幼时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到8岁随父亲在殿中当小道士,12岁能演奏多种乐器,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22岁时父亲去世,后因交友不慎沾上恶习。34岁双目失明,为谋生计,他身背琵琶、古琴,走上街头,自编自唱,说唱新闻。后又患上肺病,57岁时离世。
后来机缘巧合之下,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来到阿炳家,录制了阿炳的六首曲子:《二泉映月》、《寒春风曲》、《清柳》、《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当然,还有很多曲子可以录,但遗憾的是阿炳却在这之前逝世。
这样一位老人,带着一生的音乐才华,离开了人世。但那二泉的琴声,在艺术的天空中久久不能散去……
在70多年前有一位伟大的中国音乐家,一位刚志顽强的盲艺人,演奏出了驰名中外的二胡曲——《二泉映月》。
他就是华彦钧,人称阿炳。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再次来的二泉边,树木葱茏,藤萝摇曳,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一切都那么安详宁和,只可惜他再也看不见了。
听着淙淙的流水,他又回想起了自己的过去。阿炳从小便不知自己亲生父母是谁,拜了父亲为师。后沾染上恶习,被堂兄赶出道观又患上眼疾,得了肺病。为谋生计,他开始街头卖艺,艰难度日。
回想到这儿,他忍不住拿起二胡,用乐曲倾吐他坎坷的一生。乐曲开头,琴声似潺潺流水,从山林深处缓缓淌出,十分哀怨。乐曲突然顿了一下,又一下……阿炳多么希望能够再看见一次这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看到那一轮深蓝天空中的金黄圆月,看见那光明的未来……琴声逐渐变快,似乎有一个明亮而温暖的太阳升起来了,向空中慢慢升高。大地的一角被照亮,然后是一半,最终原本昏沉的大地都被覆上了一层金光……乐曲声就在此时结束。
这大地多么像阿炳希望中的自己,也难怪贺绿汀听了这首《二泉映月》后形容它时,说:“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
阿炳用他坎坷的一生,用他不屈的精神谱写出了这首《二泉映月》。因一次机缘巧合,它被录了下来,我们才有机会聆听到这首中国版的“命运交响曲”!
这天,我又拉起了家乡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这支曲子我已经练了好一段时间了,因此拉得很熟了,但我总感觉,琴声中似乎少了些什么。
妈妈望着有些烦燥的我,说:“斐儿,不如先了解一下作者华彦钧的身世,再去《二泉映月》的诞生地——‘天下第二泉池’边去走一走,看一看。或许,你就会有所启发,就能拉出这首曲子的韵味来了。”我点了点头。
我打开电脑,飞快地输入了“华彦钧”三字,很快就跳出了相关的资料。我细细阅读着,渐渐明白了曲子的中间段为什么如此激昂高亢。原来华彦钧三岁丧母,由师父抚养长大。师父死后,他又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人称“瞎子阿炳”。尽管身世很凄凉,但他从不对恶势力低头,是当时无锡城里家喻户晓的“硬骨头”。我想,那段乐曲应该是他在倾诉自己不幸的遭遇,表达对命运的抗争吧!
我又跟着妈妈走进锡惠公园,来到了“天下第二泉”。这里树木成荫,藤萝摇曳,十分幽静。石雕的龙头已经不吐清泉,但潭中仍有一泓泉水。我想:原来《二泉映月》是在这儿诞生的,难怪其中有段乐曲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应该是阿炳在用琴声表达他对二泉,对家乡无锡的热爱吧。阿炳饱经风霜,历尽磨难,却仍然热爱音乐,热爱家乡,真令人敬佩!
我闭上眼睛,细细聆听,我听到了风声,听到了枝叶摇曳的沙沙声,还似乎听到了淙淙的流水声……如乐曲一般,悦耳动听;似天籁之音,令人陶醉。听着听着,我似乎领悟到了阿炳在《二泉映月》中表达的丰富情感。
“该走了,我相信你这次一定能拉好。”妈妈拉着我的手,离开了锡惠公园。一回到家中,我立刻拿起二胡,再次拉起了《二泉映月》。这次,我拉得分外投入。
啊,《二泉映月》!你让我触摸了家乡一位民间艺人的灵魂,让我领略了家乡音乐的魅力。我爱《二泉映月》,我爱家乡无锡!
听到了这首《二泉映月》,我的眼前忽然浮现出了那江南的小巷,青石板泛着如血的余晖,阿炳的影子正斜斜地长长地拖在石板路上,只见阿炳双手颤抖着,二胡声也颤颤抖抖,咿咿呀呀地弹奏着。
我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惠山二泉,那泉水涓涓地流淌着,慢悠悠,静悄悄,悠远而悠长。
这时琴声忽然高了,那时泉水,仿佛也不再是涓涓地流淌了。它加快了速度,从山上一泻而下,哗哗地奔涌下来,惹得水面上波纹层层。那泉水的深处是阿炳那无声的呐喊,是他对生活的不满,是他在发泄自己痛苦的情绪,是他对世界不公平的愤怒。他仿佛在说:“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我会失明?为什么?为什么我要被赶出来在街头流浪?命运为什么对我如此不公?!”
琴声低沉了,山泉似乎放慢了流速,一切都似乎静止了一般,阿炳的喊声消失了,琴声也消失了,只留下淙淙的流水声和静静倾泻的月光。
泉水消失了,月光暗淡了,而我的眼前又出现另一幅画面……
大雪如同鹅毛一般飞落下来,对面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那凄凉的二胡声从那公园里飞扬出来,扬出了中国,扬遍了全球。
雪大了,那微弱的灯光照着那位盲人艺术家,照着他的二胡和《二泉映月》。那位盲人一动不动地矗立在大雪中,变成了一座雕像,雪如同厚被一般铺天盖地地盖下来,那盲人已停止了,弹奏走向了大街的深处,他永远地走了。但那《二泉映月》却一直飞扬在全世界,永不消失……
阿炳已双目失明,看不到二泉了,他要用琴声将积淀已久的情怀,吐露给二泉,这琴声拉出了秋日的荒芜,拉出了内心的寂寞,也拉出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第一次听《二泉映月》是在前不久。
还记得那具有独特魅力的琴声,琴声中我好像看到了在山中,在山林中,树木葱茏,泉水淙淙流淌,月光照在水面上,水面映出了中秋的圆月。秋日的晚风带着枯叶与夜晚的露水划过水面,伴着阿炳深沉的叹息,在一片黑暗中,那片泉水是如此美丽,如同铺满了银霜,雪地却又是透明的……
想到这儿,我不禁又想起了阿炳第一次去二泉之时,那时他除了听到淙淙的流水声,其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而第二次时他听到了师傅所说的奇妙的声音,而第二次他拉出了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拉出了人间的辛酸和痛苦,拉出了对生活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曲中有流水声,有鸟鸣声,有风声,万物声;有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更包含了阿炳在心中积淀已久的情怀,听到了他内心真实的声音。
听一首曲子,看一场人生。
听到委婉连绵的心声,我看见阿炳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傅。
听到升腾跌宕的琴音,我看见阿炳流落街头时与命运抗争,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听到那略带几分悲恻的声音,我仿佛看到了一位饱尝人间辛酸与苦痛的盲艺人……
“如泣如诉”,这是我听《二泉映月》最大的感受。
中秋夜晚,阿炳来到了无锡的惠山,山脚下流淌着潺潺的流水,人称“天下第二泉”,阿炳来到这里,件件往事历历在目,他情不自禁地拿出胡琴把那饱经风霜的手扶在二胡上拉了起来……
起初声音连绵起伏,他似乎回想起了小时候,师傅带她来到二泉旁,小溪流淌着,欢快的声音往远方流去。月光穿过树梢,照在突兀的石头上,师父心中感慨万千,问阿炳:“你听到的什么?”阿炳摇了摇头,觉得眼前一切都十分美好。
渐渐的,琴声高昂起来。自从师父死去,他的人生仿佛坠入低谷,他被堂兄扫地出门,流落街头,以卖艺为生,他把所有的悲痛都抒发到音乐中,可命运再次向他伸出磨爪。他患上眼疾,导致双目失明。瘦弱的身子疼痛不已,得了肺病的他只能依靠修理胡琴,艰难度日。
乐曲进入了高潮,那声音如同一股力量,是对命运的抗争。我仿佛看到一滴滴泪水从阿炳脸上流下来,他的手早已开裂,骨瘦如柴的他一根根肋骨明显地突出来,脸上的皱纹如同刀刻一般。他似乎哭诉着他曲折坎坷的一生,他似乎发泄着命运对自己的不公,他似乎盼望着美好生活的到来,他爱那支撑着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他惠山的清泉,他爱那似水的月光,他爱生活中每一刻幸福的时光!
琴声久久回荡在山泉旁……
这首曲子如同惠山的淙淙流水,流进世人的耳朵里,从此成为经典之作。
一个中秋之夜,他被人搀扶着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听着淙淙的流水声,他似乎又想起了自己坎坷的一生。
他就是民间音乐家阿炳,本名华彦钧,是江苏无锡人。年幼丧母后,又双目失明,最终流落街头,卖艺为生。民国36年,他肺病发作,卧床吐血,只能在家中修理胡琴。在1950年12月4日,阿炳去世,终年57岁。
他的《二泉映月》似乎倾诉着一位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坎坷的一生。
我细细听着《二泉映月》,起初那琴声委婉连绵,在我耳边回荡着,我似乎看到了山泉从幽静的山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我似乎领略到了惠山的优美景象。
渐渐的,旋律升腾跌宕,步步高昂,又悲怆凄切如涛如雨,阿炳情不自禁地思念起师父,乐曲也随之进入高潮。
接着旋律以它势不可挡的力量,倾诉着对命运的抗争。缓缓的,乐曲变得悲凉,他叹息着,他是多么期盼过美好的生活呀!听着听着,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
《二泉映月》便是在阿炳双目失明后创作出来的,它动人而不媚俗,张扬而不轻狂。阿炳将所有的叹息注入在《二泉映月》中,那百感交集的旋律是阿炳心灵的倾诉,他在黑暗和痛苦中挣扎着,他尝尽人间辛酸,饱经风霜。渐渐地,昂扬的乐曲,在饱含不平之鸣的音调中慢慢进入结尾。
我细细聆听着《二泉映月》,细细品味着乐曲中那一串串不平凡的音符。我沉浸在音乐中,久久不能自拔……
在离我家不远的公园里,每年到了夏夜,都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拉二胡。那沧桑悲凉的乐音,伴随着月光流淌在汩汩的悬泉溪水中,穿透到婆娑的斑竹丛里,又荡漾在烟雾朦胧的杨柳岸边……
一些情侣,嬉笑着说那是要饭乞丐的声音,听了恼人。可是,那是我最熟悉不过的二胡名曲中的崇高经典。
每次听到那悠悠琴声,总觉得那是从琴弦上流淌出的满腔愁怨与辛酸,每一个音符,似乎都是一滴滴眼泪在人间簌簌地流溢……
听着这熟悉的《二泉映月》乐曲时,我的耳旁总会情不自禁地回响起一位诗人在《千年的美丽》中的倾诉:一双颤颤的手——十指如柴,轻轻抚过那挂满泪水的胡弦。一生的坎坷凝结在两根纤细柔软的弦上,如同泉水,从指间汩汩溢淌而出……夕阳西下,寻常巷陌,用流血的心,拉开无边的夜色,拉响久已忘怀的沧桑……阿炳啊,明月装饰你的弦韵,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可谁来装饰你枯竭的渴望和思念……
我以为这是对这首乐曲最好的诠释。后来我又读到诠释《二泉映月》的歌词:听听琴声悠悠/是何人在黄昏后/身背着琵琶沿街走/背着琵琶沿街走……一声低吟一回头/只见月照芦狄洲/只见月照芦狄洲……
这首词异曲同工,词作者的确为阿炳做了心灵的代言。作者也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二泉映月》的乐曲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每一个蒙太奇的断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倾诉辛酸,表现出如泣如诉、如悲似怒的情调及对光明和理想境界的憧憬,表现了一个经历旧中国生活坎坷和磨难的流浪艺人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读后同样给人以“叹人世之凄苦”,“独怆然而涕下”之感。此词后来谱成曲,经由我国著名歌唱家彭媛演唱后,更使我觉得经典文化魅力无穷。我独处时常常如痴如醉地播放此歌曲来满足自己的心灵愉悦。
据说,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二泉映月》,泪流满面,不自主地跪下去,他说这是真正的天籁,是世界级名曲,听它是要跪下去的,因为这是用生命奏响的乐音。
听着这熟悉的《二泉映月》,我油然生出感慨来。
繁华落尽,看身后,何所有?未若寒泉映月,化作高山流水,琴韵长绕人心头....残月如刀,夜色似墨。雁南归,秋水瑟。乱云飞,寒风烈。
冷冷的弦,瘦瘦的人。拉二胡的老者将自己隔离在一片孤独之中。那苍劲有力的手轻轻扣起胡弦,一生的坎坷凝结在两根纤细柔软的弦上。恰似泉水,映着月光,从指间汨汨的溢淌而出。
弦弦掩抑,声声愁思。
一位沧桑的盲人,用耳朵欣赏世界,将自己的感情翻译成跳动的音符,寄托在两根胡弦上,映着月光,弹奏出生命的乐章。
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
双目失明后,阿冰的命运在其眼前一片漆黑的一刹那被确定下来了。他融入了中国最普通的老百姓命运的行列中。“瞎子阿炳”也渐渐入世。它依赖于坚韧而又孤寂的力量,稳若磐石的支撑着自己仓夷的躯壳在市井中活下去。杜鹃啼血般的哀鸣,在浮尘中的痛苦和生命的无奈都成了他生命中的一段音乐,那乐声直插云霄,向天宣示他的不平!
《二泉映月》集凄苦、宁静、怨恨、忧伤、愁思等诸多因素相辅相成,宛若当空之皓月,这一切正是艺术殝于生活的崇高境界。连指挥家小泽征尔都是跪着听的,聆听后,他顿生感慨,不禁黯然泪下。而阿炳经历了水与火的境界,他让这一境界用音乐渲染出来,眼瞎以后的他,已无年少时的轻狂,但他全用另一种形式彰显自己的霸气与阳刚!他沦为时代的孤儿,建立了文明。《二泉映月》就是一个刚强的盲艺人,再向世人倾吐他坎坷的一生,他在怒吼!在咆哮!这也验证了诗人罗菭基的两句话:“磨砺速度是作者的画像,更是对世事的理解。”“他奔跑,直到找到了空间,空间的尽头,他撞上了时间。”
远处依稀见得,阿炳夹着竹竿,在纷飞的雪中,咿咿呜呜的拉着,发出凄惨的声音,他毅志坚强,骨气刚硬在坎坷的人生里,向生活挑战,对命运挣扎反抗。
泉者冷也,月者寒也,以冷应冷,如泣如诉,大彻大悟,荡气回肠,哀怨彷徨!
有诗曰:声声犹若风怒吼,又似泉水淙淙流。憔悴琴魂作漫游,岁月消逝人淹留。愁肠泻地,风吹雨打尽,心似泉水冷,萧萧风吹月独明。人世间,酸甜苦辣尽,到头总如月影空。叹泉水淙淙溺侬心,想弦月曾经,凄凄惨惨照愁人。花落人云似飘柔,奈何有恨,历遍沧桑还是愁!
上一篇:远离垃圾食品作文(收集7篇)
下一篇:恐龙的作文(收集9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