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校史馆的观后感(整理10篇)
时间:2024-08-06
时间:2024-08-06
在校史馆我们追寻江南大学的沧桑足迹、品读江大的百年历史。在那记录岁月雕痕的展厅里游走,看着历史不断的上演和谢幕,昨天就在眼前翻开每一张泛黄的书页。
史馆将江大在风雨里成长的历程一一呈现,每一个成就,每一次获得,都包含着历史的意义。走近那一张张老照片,仿佛又
走进了江大那段辉煌绚烂、令人回肠荡气的历史。一幕幕历史的见证很是振奋人心,看到这些,我的心中是感叹,更是自豪。
三江初肇使,兴教图国强。江南开学府,轻工著华章。
江南大学经过一个世纪的风雨,现享有“轻工高等教育明珠”的美誉,通过参观校史馆,我知道江大源于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历经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发展时期;1958年该系整建制东迁无锡,建立无锡轻工业学院;1995年更名为无锡轻工大学;20xx年1月,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江南大学;20xx年,东华大学无锡校区并入江南大学。参观过程中,一组学校校舍发展的照片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我们只看到了如今崭新宽阔的校舍,却全然不知在此校区建成之初,这片土地原来是一整个村庄。校领导为校址奠基与在新建成的校门口揭幕的两张相片之间,花费了多少人的心血与奋斗,又有多少人的奉献。
百年薪火传承,五秩追求不懈。
校史馆中一张张的照片按时间的顺序排列着。那些泛黄的照片和珍贵的笔记和书籍无不向我们展示:这里,人才辈出;这里,教学成果丰硕;这里,走出过名仕大家……当照片的颜色愈发鲜活起来,一个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江大迈着与时俱进的步伐,向我们走来。以崭新的姿态,催人奋进。不论是德育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是硕果累累。在先辈殷切的注视下,江大前进的步伐日加坚定沉稳。一个世纪的风雨使江大摆脱了蹒跚学步的稚嫩,走过了少不更事的涩涩青春,成熟稳重中,不失锐气,意气风发中,添几多睿智。100多年的春去秋来,100多年的风雨兼程,100多年的光辉岁月承载着100的多年春华秋实。
国内交流促发展,国际交流得经验
校史馆中还陈列了诸多工艺品,有我校在各大比赛中获得的大奖杯,有与国内外知名学校友好交往互赠的小礼物。看到这些小礼品,不禁惊叹,原来我们学校具有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与日本、加拿大、德国、英国、瑞典、俄罗斯、芬兰等国的多所知名大学及国际企业、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国外也同样拥有不小的知名度。
几代人辛勤耕耘,众师生谱写校史在校史馆中,我了解了朱宝镛教授凭着他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在发酵专业领域辛勤耕耘,为我国的发酵、食
品工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刘复光教授是我国油脂学科专家,长期从事油脂浸出和植物蛋白的科学研究;黄本立教授是我国早期从事农业化学及食品学科的教育家和学者,是新中国第一个食品专业的创始人。还有沈学源教授等等许多知名的教授学者,他们都是江大的前辈们,现在也有那么多亲爱的老师同学在不断书写辉煌。历代人都秉承着“笃学尚行,止于至善”的校训,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形成了“彰显轻工特色,服务国计民生;创新培养模式,造就行业中坚”的办学特色。
后记:
作为一个参观者,我深深的感觉到这里的历史厚重感,并且也充满了对学校美好未来的憧憬与祝福。“弹指一挥一百年,桃李芬芳春满园”。一百多年来,江南大学国家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人才;一百多年来,江南大学的校友们在各自岗位上为国家做出了奉献。历史被浓缩为惊鸿一瞥,在江大未来漫长的岁月里,相信每个瞬间都会更加精彩。对我而言,身处江大,我不仅仅只接受着江大带给我机会、让我不断充实自己,同时,我也希望江大能因为有了我们这一群蓬勃向上的年轻一代而拥有更多的发展,继续秉承优良传统,发扬江大精神,不懈努力,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上周一老师带我们参观了学校的校史馆,在这小小的房间里,记录玉桥的发展历程,更展现了玉桥的风采。
我们刚走进门,就看见一面墙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奖杯,既有体育竞赛的,也有知识竞赛的。得到这些奖杯不仅仅是个人的'努力,更依靠团结的力量。我们虽然不是获得者,却也为身为玉桥的一员而骄傲。我们更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也能在这里留下属于自己的足迹。另一面墙上贴着学校活动的照片。专注研究问题的师生,大扫除时忙碌的身影,为烈士扫墓时的庄严,植树时的热情……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使我们茁壮成长,一切都那么和谐又美好。
再往前走,就贴着优秀教师获得的奖项。“春华杯”,“秋实杯”,多有诗意的名字,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走了,老师们却在这神圣的岗位上,见证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变迁。小小的屋子满载着玉桥中学的荣誉,引领我们扬帆起航;闪亮的奖状证明着玉桥中学的实力,激励我们奋发向上。历史的脚步已经渐行渐远,新的未来还在等待我们开创。带着憧憬,带着希望,我们在路上,愿玉桥再创辉煌!
说到校史馆,就会让我很兴奋,在吴老师的带领下,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参观了校史馆。它记录了学校的历史,展示着学校的荣誉。
进入校史馆映入眼帘的是一扇厚重的大门,门把手呈现的是金属质地的“仰天”二字,给人一种很古老久远的感觉。“时光隧道”无声地向我们讲述了学校80多年的辉煌历史与沧桑,在这里我看见了以前的校徽和校门,一幕幕历史的见证都让我们感叹,更多的是自豪。
接着,解说员带我们来到了第一个展厅,在这里我看见了以前学校足球队的照片,在照片的下面还有一个略有锈迹的奖杯,上面写着“小老虎杯”。老师说这是一个流动奖杯,如果你哪一次没有夺冠,那么奖杯就会到别的学校去。不过我们学校多次是总冠军,哇,我们学校是多么强大。
来到了第二展厅,我看见了更多闪闪发光的奖杯和奖状,它向我们展示着学校辉煌的`现在,在我内心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在第四个展厅里,我见到了许多学校优秀毕业生的照片,比如徐杏国、黄博文、易子伊、王雪珂、童年、陈震宇……人才数不胜数,这些令我羡慕的哥哥姐姐们给我们树立了一个个优秀的榜样。
参观结束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对学校有了新的认识,为学校的成就感到骄傲,更为它的明天而自豪。长大后,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老师对我的教导。
翻开历史厚重的扉页,字里行间,一个名字逐渐浮现,那是正值科举废驰的时代,远渡重洋来到中国的美国知识份子,建立起一所大学堂——雅礼。
走进校史馆,一张张新旧不一的照片映入眼帘,从雅礼创办到中雅培粹成立,它们在静静地述说着一所百年名校的曲折发展历程。纵观110年大小事,作为雅礼学子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漫步于校史馆中,照片中的每一张脸都给我留下了或深或浅的印象,有英俊爽朗的美国人,有历代沉稳的校长,还有兴高采烈的学生。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两样东西,一张旧照片和一册本。照片上是当时的`田径队。队员们身形高大健壮,面部沉静,目光炯炯,虽站立不动,可仍能感觉到他们体内惊人的爆发力与速度,作为体育运动的佼佼者,他们是雅礼校史中熠熠生辉的星星。
那册本,是一名学生使用过的,封面上的繁体字,一笔一画,工工整整。页面有些发黄,边角却十分平整,细小的裂纹,让我感觉到年代的久远,雅礼浓郁的学风由此可见一斑。
走出校史馆,呼吸着新鲜的空气,阳光下红墙蓝瓦的校舍,涌动的人群中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我感觉脚下的土地并不苍老,反而觉得它焕发着青春与活力!
夜窗之下,柔风徐徐。
灯下墨香,依依袅袅。
在这万赖俱寂之夜,我回忆着,意念随着墨香悄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
四年的生活,平凡快乐,经历了百天的紧张奋斗,如今的我终于如愿以偿的走进了六中的校门,这里将是我新的母校,我未来三年里拼搏和高飞的起点。
百年前,西方传教士来到了我们中国,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也许是出于偶然,也许是一时兴起,他修起了一间低矮的小屋,将它作为学校。而日月如梭,时光飞逝,这位始校长永远也想不到,转眼百年后,这间简陋的小屋竟变成了规模宏大,人才辈出的重点名校。而它历经的坎坷与时光的蹉跎,却没能让它的精神随时光的浪潮消失殆尽,而是始终铭刻在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心中。它拥有历尽沧海桑田后所沉淀的稳重,也充满着明天的朝气与希望。它依依不舍得送走一批又一批兴高采烈踏上明天光辉道路的毕业生,而又张开怀抱迎接我们这样的小种子,让我们在这里充分地汲取知识的甘霖,受到关爱温暖的阳光照耀。使我们幼小的梦想在这里萌芽,最后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迈过这道门槛,脚下是先辈们曾经走过的路,也许几年前,几十年前,他们同我们一样,怀着激动的心情步入六中,步入校史馆,用充满好奇的眼神细细打量着这间岁月清香弥漫的书屋,当他们踏出校门,各有一番建树,我们就来到了这里,仰望着他们的功绩,在心里暗下决心要追上他们的脚步,而三年苦读后,我们大家是否都能够当得起琼林江俊彦,蟾宫折桂枝的荣耀,一切都还是未知数,所以现在我们在拼搏,坚持看清自己的梦想。
从迈入校门的那刻起,我们就已经为自己的未来做了最正确决定。决定为了自己那尚且还是未知数的未来而奋力一搏。拒绝了躲在自己安逸的窝里,选择了去搏击长空,经受风雨的洗礼。从步入六中的那一刻,我们就将责任。目标、毅力、合作的种子种在了心里。三年的确是苦闷难熬的,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少了,跟朋友在一起疯的时间没了,我们正在完成成长这个褪茧的痛苦过程,只有将那些无用的想法抛之脑后,全身心灌注到对未来的规划上,忘记想要退缩的路,我们才能建立属于自己的丰功伟绩。三年后,昂首挺胸走出校门的也许是另一个李振声,垂头丧气走出校门的`是也许是又一个路人甲,只要多努力一点,未来就会变好一点。无论如何,珍惜这三年里的每分每秒,珍惜在母校里所认识的每位同学,每个老师,他们都是陪伴你完成成长的战友,是帮助你,同你一起患难的伙伴。
从校史馆踱步回来,心中的那些犹豫早就烟消云散了,取而代之的是对明天的期待和对未来的自信。拼搏三年,三年后,就是母校以我们为荣的时刻。六中的历史需要我们去了解,而六中的未来却需要我们去拼搏,需要我们去书写。
今天,我和同学一起参观了位于我校图书馆一楼的校史馆,校史馆分为“金陵典学”“五轶乃达”“群星璀璨”“学海无涯”“桃李芬芳”“雨露甘霖”六大部分,展示了江南大学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千件图片资料和实物资料。
从1902年至今的百多年来,江大穿过风雨,成为了今天这个曲水流觞的美丽的“211”高校,食品,设计,纺织服装独树一帜。杰出的校友们例如洪平凡,邓鸿勋,季克良,王骏,吴仁祜等人的成功的希望!
我想,一个学校的校史馆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让老师让校外社会人士了解江大,更多的,是让每个江大人萌生一种自豪感!从前不知道是爱国实业家荣德生最初创办了江大前身,经过多年与各个学院的合并,江大的食品专业已经有“网尽全国英豪,食品天下第一”的美誉,1996年到1997年间,江大完成了从普通高校到国家重点建设的近百所高校之一。
校训“笃学尚行,止于至善”在参观完校史馆后深深烙进我的心里。对于校友们的.寄语,我也感慨良多,我想,那么多代人的努力,那么多校友的支持,所有的一切一切,都是为了让江南大学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学校好起来,就能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让一代代学子有更好的读书环境,莘莘学子出于江南,反哺母校,一个美好的循环式千金方式,我们不辜负前人的希望努力创造出成绩,不仅是为了自己人生价值的进一步实现,更是为了那句话:今日我以江大为荣,江大明日以我为荣!
短短几十分钟的参观,我们并不能说是已经透彻的了解了学校的历史和光辉成就,但是至少让我们感到了震撼和自豪,以及对这个学校的热爱也萌生了,我们应不断攀登前人的高度,也要为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不断奋斗。
大学四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匆匆时间总是一晃而过,充实与否在于选择如何度过。所以我们应当现在就做好一个计划和目标,否则很容易迷失方向,虚度光阴。毕竟,曾经所有人的目标只有一个――高考,而现在,每个人的目标各不相同。守住本心,追求自己的理想就尤为需要弄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肩负使命和责任,带着理想和热情,我是江大人,出发!!!
4月2日下午,第三党支部组织我们参观了我校的校史馆。校史馆让我们对杭电沧桑的足迹、五十年的历史、白发的教授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在那记录岁月雕痕的回廊里游走,看着历史不断的上演和谢幕,昨天就在眼前翻开每一张泛黄的书页。
校史馆将杭电在风雨里成长的历程一一呈现,每一个成就,每一次获得,都包含着历史的意义。走近那一张张老照片,仿佛又走进了杭电那段辉煌绚烂、令人回肠荡气的历史。一幕幕历史的见证很是振奋人心,看到这些,我们的心中是感叹,更是自豪。
据悉校史馆是母校五十岁生日的礼物,它占地近千平方米,由“发展历程”、“领导关怀”、“师资队伍”、“学科科研”、“人才培养”等十个板块组成。进入校史馆,几副大图片格外醒目,杭电的三个校区都出现在图片上,下沙、东岳和文一,隐隐中散发着杭电独特的气息,现代与古典结合、科技与人文并进。谁能想到这被现代都市所掩埋的拥挤校园,这已没有昨日模样的红果园,竟曾上演过那么多的故事。
一张张的照片按时间的顺序排列着。那些泛黄的照片仿佛在告诉我们:这里,人才辈出;这里,教学成果丰硕;这里,走出过名仕大家……当照片的颜色愈发鲜活起来,一个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杭电迈着与时俱进的步伐,向我们走来。老校新姿,催人奋进。不论是德育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是硕果累累。在先辈殷切的注视下,杭电前进的步伐日加坚定沉稳。50年,对人的一生是漫长的,而对一个学校,则是弹指一挥间。杭电,摆脱了蹒跚学步的稚嫩,走过了少不更事的涩涩青春,成熟稳重中,不失锐气,意气风发中,添几多睿智。
50年来所有的科研成果,荣誉奖项,名师教授,对外交流成果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被容在这千平方米的`空间里,感谢他们,正是他们构成了杭电的精神基座,让半个世纪的我们底气与汗颜同在。通过参观,我了解到到杭电的创建人以创设一所现代大学为标杆,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的观念无疑是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岁月如歌,征程漫漫。
历史被浓缩为惊鸿一瞥,在母校未来漫长的岁月里,相信每个瞬间都会更加精彩。“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印在了每个人的心中。历史我们要缅怀,未来我们要创造。作为杭电的莘莘学子,我们要不懈努力,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开学伊始,学校组织我们大一新生参观“曲阜师范大学校史展览馆”尽管只有短暂的半个小时,我已收获颇丰。亲身感受到了我即将与之生活、学习四年之久的曲师大的独特风采。
踏在复古的木质地板之上,游走于各有千秋的两个展览馆之间,我领略到曲阜师范大学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古典主义与现代化工艺相完美融合的典范高等学府,二者在的沃土之上更是相得益彰。
五十多年的历史滋养了曲师坚韧的根系,曲阜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故里,是儒学思想和私学教育的发祥地,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这也正是她古典魅力所在。
漫步于西侧展馆中,看到的最多的便是各式各样的`将被和各个学术领域的荣誉证书,这一刻的景象简直就是“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再现,对里面的一切事物都充满的无比的好奇:眼睛是瞪圆的,呼吸时屏住的,嘴巴是张大的,双手是不由自主的,想去触碰一下他,却又怕损坏他的一角,双脚在那一刻定住,身体直直地驻立在玻璃罩前。脑袋里满是无限美好的想法:这些奖杯都是我的。该多好,这些证书都是我的该多好,这些奖杯跟我有关也好,这些证书跟我有关也好,哪怕是其中一个奖杯,哪怕是其中一张证书··丢掉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我回到了现实之中,展馆中的奖杯、证书是五十年历史文化的积淀,是曲师的财富,亦是国之骄傲。作为曲师大新生代学生,我们有瞻仰精华的权利,更有延续优秀的义务!站在曲师大这一坚固城墙之上,我坚信我们必将看得更远,登得更高。我确信百年后的校史馆里会留下我们20xx级曲师学子的光辉足迹,奖杯、证书会与我们有关!“
请同学们抓紧时间,参观下一场馆··”许是学姐们早已司空见惯了新生对曲师大浓厚历史文化的崇拜与惊奇,善意的提醒我们抓紧时间参观。最后瞻仰了一眼那发光的奖杯与发烫的证书,恋恋不舍的穿过走廊进入另一个场馆,却发现里面同样是别有洞天。
一进东展馆,最受瞩目的莫过于那两个1:300的曲阜师范大学“曲阜校区”和“日照校区”的微缩模型了,两校模紧挨着,一个是历史的积淀,一个是现代的创新,风格迥异的两组楼盘并没有格格不入的差距,反而是古今的完美融合。根植于曲阜沃土之上的曲阜校区散发的是古典主义的魅力,展现吃以人为本的理念;兴建于日照海滨之中的日照校区洋溢着创新发展的热情,体现出海纳百川的胸怀。让人不禁感叹:曲阜师范大学何其雄载!
短暂而又充实的参观时间已过,萦于心中的激动与自豪感却久久难以逝去。作为曲师大新一届的大学生,我坚信我们20xx级会为曲师大再创佳绩,为校史馆更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午第三节课后,我们年级四个班级的同学有条不紊地随着老师去南校区参观校史室。
等待片刻后,我们便进入了这个不大但明亮干净的地方。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图文并茂的校史历史。大略浏览一遍后,戈老师为我们做了精彩的讲解,他为我们介绍了储能中学的建校、师资、获奖情况等许多丰富的内容。储能中学的前身是宁波效实中学上海分校,由上海钱业领袖秦润卿创建于1942年,曾以“民主革命堡垒,爱国志士摇篮”享誉上海,培养了一批革命烈士和爱国人士。1946年6月,储能与新建中学合并,1956年又与新民、新联两校合并,易名为成都中学,1983年恢复“储能”校名,储能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当年著名思想家严复把达尔文著作《天演论》翻译为中文。其中有一句话叫“物竞天择,效实储能”,储能中学由此而来。此外还有许多名人在储能教书,段力佩是储能的第一任校长,周建人——鲁迅的弟弟和叶圣陶先生也曾在储能当教师。1997年,龙门中学并入直至今日。89年学校被市政府首批命名为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基地。
短短1节课的时间,让我们了解了许多关于储能的历史信息,储能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真是受益匪浅啊!作为储能学子,我们要继承光荣传统,努力学习,为学校争光!
今天是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我们学校最神圣的地方——校史馆!
虽然之前对学校有了大概的.了解,但至于学校发展中的一些细节还知之甚少,而今天的参观给了我们重新系统地认识我们自己的学校一个良好的机会。
刚进入馆内,映入眼帘的是学校新校区的规划设计图(由同济大学设计),虽然后来建设的有些出入,但看起来还是那么熟悉,这是信园,对面是敏园,还有那是图书馆,再往前走,就是垂地的大幅介绍,想一张气势恢宏的国宝级的长画,上面书写着我们学校的历史,最经典的要数那首长诗,她概括了我们学校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婉转而又雄伟,接着就是学校各个时期的发展状态,包括三次变革,尤其是第一次,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学校发展举步维艰,条件艰苦,可想我们今天这么好的条件和环境来之不易,宜当忆苦思甜,发奋图强!第二阶段学校仍然面对很多棘手的问题和一系列苦难,但在学校领导以及师生的努力下,我们都一一克服了,我们坚强地走过了那段艰难而又辉煌的岁月。到了第三阶段,我们学校喜讯连连,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被定为211工程,本科教学质量逐步提升,声誉响彻神州,为祖国培养了一批有一批的经管人才,为祖国的大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观完校史馆,我内心汹涌澎湃,我为自己能在这样的一个学校学习而感到自豪!同时,我暗暗发誓:我要为校争光,要成为校史馆名人录上的人物,今天我以财大为荣,明天财大以我为荣!加油,财大学子,加油,财大——我的母校!
在第一天跨进达立校园的下午,我们全体陌生却又略带熟悉的初一(20)班同学一起步行去了苏高中,参观了xx中学校史馆。
名校的确是名副其实,校园内的一草一木都体现出了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带着些许凉意的秋风吹拂下,我们漫步在校园内,已经深深感受到了她悠久的历史。
在校史馆门前合过影后,由高年级的学长带领,我们踏入了校史馆的大门,博览了学校的光辉历史——从宋朝范仲淹时代至今,xx府学已流传近千年,又演绎出现代的名校——xx中学,而xx达立学校是于1996年经xx中学与社会力量联合创办成立的一所国有民办公助性质的全日制普通中学,那更是老树上的一根新枝。
xx中学的校长、老师都要经过千挑万选,因此这所名校的师资才如此雄厚。正因为名校、名师,还有xx中学良好的环境、“诚、信、思、勇”的校训,多位大家耳熟能详的名人伟人从这里诞生:教育家叶圣陶、科学家钱伟长、作家陆文夫、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其中,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居然有30多名!这个数字应该可以这样说明——名校出名师,名师出高徒。
说到这里,我想,除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优秀出众的教育,成功和名人伟人的刻苦努力是分不开的。爱迪生说过,“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的确可以很好地体现出成功的根本。我们,刚刚迈进达立校园的新生,带着自己懵懂的梦想,想要付诸实现——必须得付出艰辛的努力。要想在社会上立足,成为祖国的栋梁,首先应该放下自己高傲的架子,潜心学习,全面发展,为今后的道路做好铺垫,这样梦想才不会付诸东流,付出的努力才不会白费。
走到校史馆的展厅中间,一些以前的小制作小发明吸引了多数同学的眼球。我想起了xx中学的学风——“刻苦、踏实、主动、创新”。敢于创新,是一种良好的体现。因为爱迪生的'发明创新,才有了电灯、电报、留声机、电影等等的概念;因为瓦特的发明创新,才会有蒸汽机的出现......只有创新才会有发展,这是硬道理。
走出了校史馆,我发现:我离梦想还有很长一段的距离。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感悟,自己还差得很多,必须要用努力来填补空缺。我想,这些应该就是成功的根本吧——刻苦,努力。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创造出新的境界。那么,大家就一起加油,共同奔向美好的梦想,美好的未来!
下一篇:我爱科学作文(7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