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整理10篇)

时间:2024-08-20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1

《齐民要术·序》言“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一思想最早出自《论语》和《管子》。

《论语·子路》“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认为“富民”是“教民”的前提,衣食丰足、经济富裕是德教的基础;教化是在物质生活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后才会有成效的,正如《管子》所言“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治国》“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大意为: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何以知其然?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不愿意离开,安乡爱家就恭敬君王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也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王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裕的,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国政的君王,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管子·治国》“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

大意为:国家富裕,人民就安居家乡爱惜家园;人民安乡爱家,对于移风易俗,驱使调遣,甚至有所杀戮,也不会有所反感、憎恶。

《管子》认为“富民”才能“安民”,“民安”则“国安”;正如现今俗语“穷山恶水出刁民”反映的未尝不是《管子》的这一思想。

《管子》认为“富民”在于“发展农业生产,促进经济交换”,这也是《史记·货值列转》中所反映的.经济思想和物质观;这也是为何《齐民要术·序》中言“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书中“农、林、牧、渔、副”无所不包的原因。

《齐民要术》的“要在安民,富而教之。”反映的便是《论语》、《管子》中的“富民、教民、安民”思想;体现的是《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和《史记》“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思想。(《齐民要术·卷一·种谷第三》“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

由此推及现今,去年年底的优化防控,及之后一系列的“稳经济、保增长、促就业”措施,何尝不是现今的“富民”之举。“富民”才能“安民”,“民安”才能“国安”,“国安”才能“强国”;古今概莫如此。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2

书可以干什么,是什么?我在期中考试中回答道:丰富自身学识,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或是造福国家社会。在观看了《典籍里的中国》后,我明白:我对书乃至典籍的看法都太过肤浅幼稚,忽略了他们到底是怎么传承的。

典籍里的中国介绍的是“五经”中的《尚书》,通过伏生这个人物介绍了《禹贡》、《牧誓》这两篇文章。伏生护书动人不已,儿子舍命护一车书简,妻也在流亡中丧命。他自己一生都在读《书》、研究《书》。放在现在,或许再没有人愿为书丢命,古代的伏生做到了。

历史课老师讲文明的起源从哪里开始?国家的形成。《尚书》在当时信息不发达的社会,如果丢失,那就是积蓄了中华民族智慧的文明丢失了。所以《尚书》的流传是读书人对中华文化的守护,这也是最打动我的地方。

举起手中的`中国典籍,那些在你看来枯燥乏味的文言文,你能想到背后是有鲜活的故事和很有生气的人吗?你能想象中华文明,华夏文明是由一个个伏生用命搏来,用血换来的吗?中华文明五千年从未断绝,你以为是天意吗?我骄傲我自豪,因为这恰恰说明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守护历史文明的真相。

最后伏生见到现代图书馆里珍藏的图书,见了手机上的《尚书》,见到口中诵读《禹贡》的孩童,他深感欣慰:因为书人人可读。他是安心了,《尚书》不会丢失了。

有时候当我们习惯了某种东西时,一定不要忘记它是怎么来的。科学如此,书亦如此。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3

大家了解《本草纲目》吗?《本草纲目》是一部影响世界科技进步的奇书,它不仅是一部药物学专著,其内容还涉及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冶金学、化学以及天文学、气象学等领域。先后被翻译成日、法、英、德、俄等多国文字,在世界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实我之前也不怎么了解,但是在这周我看了一个名叫“典籍里的中国”的文化类节目,了解到了《本草纲目》《楚辞》《史记》《论语》等等著名的中国典籍。

“典籍里的中国”是撒贝宁主持的节目。每一期都会挑中国古代典籍进行戏剧演绎,介绍主要内容和作者的生平。

其中有一期节目,讲的是《本草纲目》。《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李时珍,他父亲是一名名医。李时珍也十分想像父亲一样为百姓治病,但是他的父亲一心想让他读书,便对他说:“行医难,你不要像我一样,做一只逆流而上的船,你好好的读书,考取功名吧!”然而李时珍并不罢休。他三次向父亲请求,答应他去行医,他的父亲最终被李时珍的精神感动,问他:“你为什么要行医?”李世珍说:“我想造福百姓,给他们治病。”李时珍的父亲后来终于答应了。李时珍也随父亲四处行医,但是后来他发现,历代的本草书有许多地方有错误。他就下定决心,要修订一本新的本草书,以防百姓看病时抓错药。李时珍四处行医积累医药学知识,在民间搜索药方,历经年,终于写写出了一本部、52卷、近0万字的《本草纲目》,这本书首次将本草用纲目分类。当他要去印刷时,当地最大的书商对他说:“这本书有0万字,需要大量的精力和人力。我虽然想帮助先生,但是真的无能为力呀!”李时珍说:“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书商想了想,说:“如果能求到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文人王世贞先生做的序,那同行肯定会竞相印刷。”李时珍听了之后,奔赴千里之外,去找素未平生的.王世贞作序。他到了王世贞家,经过多次求见之后,才顺利地见到了王世贞。王世贞看了书之后,也被震憾,答应为他作序。但是李世珍担心这本书还有纰漏,又拿回去经历了十年,改正了一些缺漏,再让王世贞作序。终于书商胡承龙愿意印刷此书。然而,让人遗憾的是书刚刊印好,李世珍却撒手人寰。

在当时情况下,写《本草纲目》十分困难。但是李时珍不畏困难,逆流而上,最终终于刊印出版。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要是他没有这样坚强的意志,我们可能就看不到《本草纲目》这样的著作了。

我以前一直不知道坚持究竟是什么意思,李时珍的故事让我知道了:坚持就是不怕困难,不放弃!坚持,就是将自己喜欢做的事一直做下去!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4

1、主持人和嘉宾预热典读会,太吸引人了!

嘉宾都是重量级的人物,有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尚书》学会的钱会长等。

几个人侃侃而谈,提纲挈领,就把尚书的重要性提了出来。《尚书》对于华夏民族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构建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其中提到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说明了这是一本对全民和国家都有好处的书。

《尚书》是源头,就连后来孟子所说的民为贵君为轻,以及荀子所讲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也都是由尚书中的这句话演变而来的。

所以说,尚书重要,因为它是“政书之祖,史书之源”!

2、多舞台话剧场面演绎古代故事,太震撼了!

演播室之外,表演环节创作班子令人震撼、中国话剧院院长田沁鑫亲自挂帅担任艺术总监,倪大红亲自出演保护《尚书》一辈子的'伏生,演绎了一个精彩的伏生救《书》图。

伏生,秦朝博士,秦始皇焚书坑儒,伏生从图书馆里偷偷地把尚书运了出来,因为那时候是竹简记录,现在的一本书那时候得写一车竹简,所以老人历经千辛万苦,甚至牺牲了孩子和老婆,才把《尚书》运回老家。

没想到,家乡也是战乱不断,为避战乱,伏生就把尚书藏到了家中墙里,20年后,拿出来的时候,发现已经损毁大半,只剩下一小部分共28章内容还算完整。

故事虽简单如此,但是用话剧表现出来就难了,可是央视和请来的艺术家门做到了。

大禹治水定九州、周武王在牧野的故事,伏生传书、伏生童年学《书》等几个历史场景,分别在搭建的多个舞台上演绎,梦幻的灯光,场景的无缝切换,演员阵容的强大,精彩的表演,都令人赞不绝口。

3、撒贝宁和伏生上演穿越,太奇思妙想了!

撒贝宁和伏生先后穿越20xx多年的时空进入对方的生活空间并与对方进行对话,这个编剧编得太厉害了,把现代人的疑问提出来,让伏生解答。

节目的最后,再请伏生穿越到现在的图书馆,让伏生知道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想要看尚书唾手可得,因为人人都有手机,搜啥有啥,这样也可以告慰为保护《尚书》倾其一生的付出和希望了!

当然,书中对孔子修尚书,他的后人孔安国致力于推广尚书,也有所提及。

总之,《尚书》作为四书五经之一,是华夏文明的瑰宝,传承下来九死一生太不容易了,弘扬书中所讲述的内容和道理,就是《典籍里的中国》第一集的目的,而且央视做得非常完美,真正把这本上古文献解释得通俗易懂,老少咸宜,让普通人也理解了这些古老的东方思想和古老智慧,相信这些知识一定会滋养更多人的心灵,并点亮他们的未来!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5

最近几天,央视频道推出了《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观后我震撼不已。

《典籍里的中国》用表演与对话的方式,演绎典籍中的故事,情景再现,让观众更深刻地品读典籍。第一期选择了《尚书》,“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尚书》又称为《书》有很多华夏文化的创始性论述,比如第一次出现“礼”,第一次制定历法。《尚书》是“文化元典”,很多很多第一次都在里面。

教授们讲解《尚书》后,大幕拉开,表演开始。说到《尚书》,最重要的人是伏生,伏生本名伏胜,是秦朝秦博士,一生守《书》讲《书》,是《尚书》的传承者,因此是故事的主角。故事表演中以老年的伏生与现代人撒贝宁的对话为主线,插入了大禹治水,武王立誓两个书中故事与晁错受文帝之命前来学《书》的历史故事,让观众深入了解《尚书》中的'故事。

读《书》”的时候,内心真的一动。我想如果有一天先贤真的有机会问起我们“文脉安在?”我们要做到问心无愧,踏踏实实地回答一句:“斯文在兹!”传承的故事,经久不衰。

太感动了,之前不懂《尚书》,看到倪大红老师演绎的尚书的话剧,发现中国这个词就是从尚书中来,大禹的功劳不仅是治水,更有定九州;伏生一辈子护书传书,不愧对先人。薪火相传,今日到我,向古人致敬!

问:华夏何为一体?答曰:华夏自古一体!

真的喜欢这样的节目,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戏剧冲突,并非大而化之,而是以点代面,细腻又宏大,让人热血沸腾又泪流满面,值得一看!

古往今来,多少学者为我国传世的典籍皓首穷经,如今《典籍里的中国》让经典走进寻常百姓家,它们不再是阳春白雪无人懂赏,而是可以被我们所有人理解、为之自豪的文化火炬。强烈推荐!

节目不仅仅是叙事,更着力于展现《尚书》中华夏九州的家国概念、“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跨越千年时空的“古今对话”更是富有创新性和吸引力,震撼而精彩。

追本溯源,继往开来,每一本典籍都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鉴古知今,学史明智,这些丰富而又珍贵的典籍,值得每个中国人去品读,也该与世界分享。

中华先贤,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中华文化,永续不绝。优秀的典籍使我们明过往、知兴替;优秀的演员以入木三分的演绎带我们迈入千年历史长河,感知先贤气节、启明吾辈之志。希望大家也能更多地关注央视大型文化类节目,传承国学国粹,华夏弦歌不辍,你我当仁不让。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6

该节目创新性地将电视拍摄、戏剧拍摄以及电影拍摄几种拍摄手法融为一体,拍摄过程运用环幕投屏、实时跟踪等现代影视技术手段,将戏剧表演在电视节目中呈现出电影般的效果。

运用古代和现代交融的方式,让故事的场景自由切换,缔造一个时空穿越,古今对话的全景式独特舞台。

绝粮七日,追寻大道

由于陈国内忧外患,地小兵微,孔夫子的“仁政”在此地很难被实施,于是他们一行人决定离开陈国前往楚国,途经蔡国的时候,被围困导致断粮。

离开陈国,其国亲吴派害怕有了孔夫子的辅佐楚国会变得更加强大。于是他们便派兵围攻孔子一行人,逼迫其改道,不让他们去陈国。孔子及其弟子在蔡国幽谷这里被困整整七日,粮草断绝,几乎饿死。

七天滴米未进,一行人大多饿病了,很多人都直不起身子。弟子仲由心中十分不解,愤愤不平地质问孔子所追求的.天下大义是不是真的存在。

孔子则感叹道“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从而化解了仲由的疑惑。虽然追寻大义的道路十分坎坷,但孔子的弟子们毫不动摇地追随他,一路对孔子保护有加。

而孔子也身体力行地诠释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美德。被困幽谷时,一碗清粥,众人共食。

君子在志向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也要安贫乐道,小人才会在不得志的时候想入非非,从而胡作非为。

这是孔子在遇困幽谷的时候教给其弟子仲由的道理。

孔子的这些言行展示了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对后世影响深远。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7

屈原大人:儿时对您的印象是您给我们带来了三天假期和粽子,对您感激有加;少时只觉《离骚》艰深,背诵困难,痛苦不堪;高中我对您的印象是披发行吟,形容枯槁……而今重读《离骚》《橘颂》《怀沙》《山鬼》,才发现您不仅有忧国忧民的愁思,更有与天地共舞、配香草幽兰的浪漫情怀,您不仅是个忠而被谗的政治家,更是更是开浪漫先河的伟大诗人。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您就像这淮南橘树,守候着自己的南国。

“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您心中有那美丽的山鬼姑娘,思念着伟岸的情人。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您向天发出响彻九霄之问。

“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是您的铁骨,“恐美人之迟暮”是您的柔情。

终于,您投入了汨罗江,高洁的灵魂与沧浪之水融合一体,获得纯粹的永恒。(以前我只知道您沉江是悲愤的无奈,而今更觉得您是对纯洁灵魂的证明与升华)

汨罗江泊泊流淌,因为您长眠在它怀中,它也因此变得不朽。夕阳下您看着滔滔江水,会想些什么呢?是楚国受苦的人民?还是客死他国的怀王?或者自己的'美政?还是阴阳变化的灵妙?

看!这初秋的蛐蛐声伴随着满天的星河,这是我们两千多年,共同倾听过的秋鸣,共同仰望过的星空。灵均先生,楚地的人民又一次战胜了困难,楚地的橘子又一次熟了。快来!再吃一瓣家乡的橘,看看儿时的愿望:此时,山河无恙!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8

节目中,孔子与他的弟子们为了追求大道,传播仁政而周游列国。但这条路道阻且长,孔子一行数次碰壁。在前往楚国途中,被齐军围困七天,粮草断绝。仲有心中不解,愤愤不平地问孔子天下大道是否存在。孔子回答道:“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意思是:君子在志向得不到满足时也安贫乐道,而小人才会想入非非,胡作非为。是呀,孔子在这样的处境下竟然能说出这样振奋的话,他的弟子们追求大道的决心怎能动摇呢?孔子还拒绝独自吃下最后的粥,他用水掺合着这仅剩的粮食和弟子们分着吃。他身体力行地阐释了有难同当的美德,也告诉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理想,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不能放弃。因此,这一段内容留给我深刻的印象。

在戏剧结尾,孔子和弟子们回到了他们年轻的时候,朗诵着孔子对他们的教诲。我想:虽然孔子当时传播“仁政”没有成功,但他的思想与他的言行,流传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教诲着我们。透过那一句句“子曰”,我们能感受到两千多年前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以及尊重弟子们不同个性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集中体现。孔子所提倡的“仁者爱人”的思想,其实就是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论语》一书中汲取心灵的力量,悟得生命的智慧,不亦乐乎?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9

《典籍里的中国》这档万众期待的节目,以《尚书》开篇,以主题立意上的交相辉映为核,以戏剧化结构、影视化表达为形,在相对有限的时间篇幅里,传递出极强的信息浓度和极高的精神亮度。

追寻华夏文明之源,挖掘中华传统文化,戏剧和影视相结合的创新形式令人拍案叫绝。正所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它带领观众回到思想的源头,体悟发端于《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的奥义,了解九州从何而来、华夏自古一体,思考到底什么是中国,又是什么成就和塑造了中国。

《典籍里的中国》中,伏生向晁错传《书》的情景让人十分感动。年逾九十的伏生缓缓道来藏书不易,讲解其中篇章,听者晁错一脸敬佩之情,眼中饱含泪水。

堪称神来之笔的,是伏生向“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发问“两千多年后的人还读《书》吗”后,撒贝宁带他穿越到了现代。伏生与今天的孩子们一起背诵《禹贡》,此情此景,和战国时期的童年伏生摇头晃脑背诵《禹贡》的样子形成了奇妙呼应,时间被高度浓缩,观众甚至能感受到先贤穿透时光而来的殷切的目光。

尤其是伏生最后的回眸,在一眼千年之间,道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无限希冀。他仿佛在问今天的每一个人——当《书》的命运不用再流离失所,当读书已经如此触手可及,你们珍惜当下了吗?《书》的未来还会更好吗?

我们不禁要问,为何读《尚书》?答曰:“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我们巴音孟克的'企业文化里,也有一条“修身持家治企业,为己为家为企为社会”。可见,小爱即是大爱,大爱也是小爱。所谓的修炼自身、经营家庭、管理企业、大爱天下,彼此间的关系都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如果失去某一个,企业就会像一个人失去身体的一部分一样,残缺不完美。

说到这,就要提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文化自信,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基本、更深沉和更持久的力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如今浮躁的社会,好像已经越来越难以静心研读一本典籍,这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典籍里的中国》不是一场古文电视科普课,而是思想交流和文化碰撞的“时代之河”,它既能追溯到山高水长的源头,又能尽情流向辽阔自由的大海,其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得到了升华。

《典籍里的`中国》之所以有意义,在于它对沉睡了的公共记忆是一次有力唤醒,也是对一段历史表达的有力见证。

感恩巴音孟克企业文化,顺自然,行大道,阳谋爱,育化生,让我们不断修心、精进!

感恩在中央电视台这个国家级大众传媒上,用最大众的方式传播我国最古老、最难读的经典,这是可喜可贺的事情!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10

《典籍里的中国?尚书》在牛年大年初一的晚上八点在中央电视台一台播出,这一弘扬中华文化的重磅节目,可以说是近年来少见的好节目,一开始就被节目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涵深深的吸引住了!节目采用戏剧、影视、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既有演员生动形象的表演,又有专家严谨专业、深入浅出的解读,真正做到了“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使得深奥难懂的中国第一部史书《尚书》的中华文化的精髓得以精准地阐释,使观众受到深深地感染,心潮澎湃。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尚书》是我国的第一部综合性史书,古称《书》,也是儒家经典的五经之一。历来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也可以说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华文化体系的源头。它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以及伪《古文尚书》25篇。该集以伏生向晁错传授《尚书》的历史故事为主线,现代读书人撒贝宁穿越两千多年,与西汉的伏生交谈,形象传神地阐释了《尚书》的文化内涵。

例如,《禹贡》篇记载了大禹治水,吸取父亲堵塞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治水的方法取得成功的故事,“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画面演绎惟妙惟肖,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大禹治水的场景,解释了华夏九州从何而来,反映出了中华民族无所畏惧,坚强不屈,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华夏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经六千年而不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而这种精神却是只有不到三百年的“美丽贱”“日已洛”帝国所不能理解的,在当今强大的中国面前,仍然用炮舰来中国家门口炫耀,企图来震慑吓唬中国人民,岂不让人笑掉大牙吗?

“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周武王牧野誓师,以五万精兵一条心面对殷纣王七十万七十万条心的离散大军,一举胜之,深刻地证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真理。今日中国能够经过改革开放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日益美好,国力强盛,让那些西方列强忌惮,让“美丽贱”帝国极力遏制,不就是“得民心”,“得到多助”的结果吗?所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电视画面以伏生自述的方式,叙说了徐生一家为保护《尚书》舍生忘死,失去亲人的艰难经历,他这种高尚的品格令人震撼垂泪,肃然起敬。后人曾这样评价他的功绩:“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有《尚书》而无伏生,人亦不能晓其意。”历代学者称其为“尚书再造”。

一部好的电视片,就应当有这种正能量,让中华文化的精髓植入现代年轻人的心灵,这才是现代传媒的应有之意。在这一点上,中央电视台的这部电视巨作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和示范。希望后面的内容越来越精彩。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