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药记作文(4篇)
时间:2024-08-21
时间:2024-08-21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大家想必都听过这句话吧,可“良药”就一定“苦口”吗?那可不一定,现在,同学们就随着我来看看中药里的“五味”吧!
先说说中药是什么吧。中药是经过处理的动物、植物、矿物以及分泌物等经过加工制成的药,颜色形状各异。中药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如华佗、扁鹊、李时珍等名家,开创了中药的先河,可比西方艺术领先上千年呢!
再聊聊中药的“五味”。中药“五味”是中药的不同药性,即酸、苦、甘、辛、咸。酸的有乌梅,苦的有黄连,甘的有甘草,辛的有生姜,咸的有鹿茸、牡蛎壳等,都能入药。它可不比菜肴中的五味——酸、甜、苦、辣、咸。中药不仅有如此多的味道,还对人体有调节治疗功效。
品尝中药也极为有趣。我先尝的是鼎鼎有名的黄连。它如同一片压扁的树枝,外圈深棕色,里面是黄色,闻起来涩涩的,摸起来像树皮。我闭上眼,硬着头皮舔了一下。好……好……好苦!比我尝过所有的苦味加起来还要苦上百倍!那苦味瞬间充斥在唇齿间,刺激着我的味蕾,仿佛一张开嘴,苦味就会喷涌而出,弥漫在空气中似的。
第二个尝的是甘草。它像小树枝的横截面,闻上去有些刺鼻,还有股明显的中药味儿。入口先是干干的,后来慢慢变甜。这滋味与黄连迥然不同。
我还尝了乌梅、枇杷叶、茯苓等药材。它们有的酸,有的咸,各不相同。当年神农尝百草,是怎样发现如此多的药材,为人民造福的呢?我真佩服呀!
中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瑰宝,是造福民众的一大利器。我真为我们有一个古老、智慧、繁荣富强的祖国而自豪!
中药给人带来的第一次反应便是捏住鼻子,吐吐舌头,它那黑黝黝的汤汁更是让人难以忍受,虽然它苦口良药,但人们仍喜欢那西药,可我却对它的味道刻骨铭心。
记得七、八岁时,我的嘴老是起皮,干得难受,母亲十分心疼,便给我熬那一种中药喝,我能忍受嘴给我带来的痛苦却受不了那久而不散中药的味道。面对一碗漂浮着阴云的中药,我总是逃避,但妈妈却有办法,她让我嘴里先含一嘴糖,然后再喝一口中药,虽味依然苦涩,但比起那“原汁原味”好了不少,但我依然很少去喝。于是,每天晚上妈妈主要的事情便是来哄我去吃药,她总是先喝一口,然后说:“好不容易熬的,喝吧!”我一直以为她是怕浪费才让我喝的,直到那一次。
到了晚上,我依然等待一次“苦难”,却迟迟不来,后来妈妈告诉我:我才知道,原来妈妈粗心忘了一剂中药,熬完才知道,于是便倒了,她怕产生什么副作用于是倒了。但我却庆幸自己的好运,直到这我才知道妈妈多么的爱我!
我的干唇病总是要持续一春天,妈妈说,这是春天干的原因,这一段时间妈妈可累坏了,她总是要熬一两个小时的药,经常被烟弄的红红的,像是刚流过泪,母亲身上也总有一股中药味,我却渐渐的离不开每天晚上与妈妈争执,然后吃药的时光,中哟需要用土炉去熬,所以妈妈总要去摇动她手中的那把蒲扇,所以我总是说妈妈不到夏天却干夏天干的事,妈妈经常被烟呛到,但她却从不向我抱怨,假如是我,我早就发脾气了。在妈妈的呵护下,我的病慢慢好了,中药的熬剩过程终止了。
我的病一支连续几个春天,妈妈也跟着忙活几个春天,后来,我用唇膏来预防,慢慢也变好了,我终于告别的了中药!母亲也告别了那一段繁重的工作。
一直到现在我再也没喝过中药,妈妈也不再劳累,我却怀念那中药的味道,我感觉那苦涩不再存在。在我身上游来游去的却是一股甘醇。一股像乳汁的甘醇,那汁的颜色在我看来是那么的质朴、纯正。
虽然我再也没有喝过中药,但妈妈却是一碗更好的中药,她才是真正的苦口良药,她总是会让我感到有时若隐若现,有时却十分强烈的中药的味道。
中国上下五千年,从战国的扁鹊到汉末的张仲景再到三国的华佗,代代名医用笔墨纸砚撰写成一张张的药方,这些药方随着人们的发展生活随着历史潮流渐渐从古代传到了现代。
所谓传家宝,最普遍的就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一些古董花瓶,或是警言箴言,又有谁能想到,一个不大的木柜子里竟承载着家族代代希望平安的梦想。
初次见到这本药书时,是一个阴雨绵绵的夏天,爸爸从爷爷家回来,带回来了这本书,爸爸说这本药书是他无意中从爷爷的柜子里的一个小木盒里找到的,随之还有爷爷最最珍贵的大学毕业证,由此可见爷爷对这本药书的重视与爱惜,对它视若珍宝。
这本药书也许是存放的时间久了,每页纸上都被虫或多或少的蛀了几个小洞,发黄发棕的书页近似支离破碎,不能重触,书边也被磨得粗糙不堪,方方正正的字上的墨水也磨去了一半,将它小心翼翼地捧在手中,闭上眼睛,把它放在鼻子跟前轻轻地嗅一嗅,仿佛能闻到书中散发出来的淡淡的药香。
药书从爷爷家搬到了我们家,就也意味着从一个木盒到另一个木盒,被小心翼翼的保护起来,层层严实的保护,保护着脆弱的书页,也狠狠地裹住了纸墨透出的药香。
这本书在橱子里一放就放了几个月,直到大姑来到我家,我见到的大姑与寻常不一样,以前的大姑虽然已步入中年但仍然精神澎湃,但如今,她脸色苍白,眼睛也红肿了,眼睛里充满了红丝,说话也不是很精神,她坐在沙发上,向爸爸说出了她这次来我家的缘由,她说了我才知道,我那只有7岁的小侄女已经连着腹泻好几天了,一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几天大姑为了小侄女的事情日夜操劳,几天几夜都没睡,不断的找医院寻药方,最后是听说了我家找到了一本药书才想来借药书寻找药方,看看有没有合适的治疗腹泻的方法。
那古老的药书如今能派上用场了,心里自然是十分高兴和欣慰的,爸爸把它从橱柜里郑重其事的拿出来,因为放了几个月,木盒上都积攒了一层厚厚的灰尘,爸爸用手掸了掸上面的灰尘,小心翼翼的打开木盒子,将那本药书,轻轻地放到了桌子上,小心谨慎地翻着那泛黄的字迹模糊的书页,与大姑一起一丝不苟的寻找关于治疗腹泻的药方,每找到一个,他俩就用笔在小本子上仔仔细细的一字不漏的记录下来,爸爸认真的表情,平日里很难见到,但今日却展现在了我的眼前。
爸爸和大姑在桌子前,一坐就坐了一下午,将那本药书里里外外翻了一个遍,记满了好几张纸才肯作罢。这本药书也将成为我家的传家宝世世代代传递下去,其实,无论是现在的纸还是时间长了的纸,唯独不变的是心中渴望家人平平安安的一颗心。
不仅这一本药书,这一颗心,更是我家的传家宝。
天,蒙蒙亮。奶白色的晨雾笼罩着一切,似给大地披上一层薄薄的纱衣般。微微有些潮湿的空气交杂着树木和花草的芳香。将醒,未醒。山中偶尔会传来几声鸟鸣,剩下的便是静谧。宛若仙境。
北山隐没城的西北角,仿佛被时光遗忘——没有凡尘的喧闹,没有刻意掩饰。一切干净,纯粹。阳光初洒,斜斜拉长竹影,透过修挺的竹叶,留下斑斑光点。寻着初阳,远远望见一路人影,在摇曳的竹林间穿梭,时隐时现。
“这是谁家的山哟——这是我家的山哟——。”
山谷里,好一会儿才传来幽深的回声。从远处听,采药人与大山,仿佛一对默契的挚友,浓浓的情溢进一声问候。
采药人一双锐眼,总能剔去杂乱而茂盛的野草,发现不起眼的草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采药人用行动告诉我们。只有沉下心来,去思索生活,才会发现,平静面对磕磕绊绊。也许,最终的幸福从来都静静候身边。
山已越来越薄,大山母亲正在倾尽所有的养育着山里人家。采药人遇到还未长的药秧子,总是小心翼翼地绕开,或上前扶正,又悄悄离开。一上午,只有零星收货。
“我们靠山吃饭,咱不求发大财,只图对得起良心。我们问心无愧!”采药人相视一笑,笑得理直气壮。
静守深林,卧于藤椅,手捧古书,口抿浓茶。静下心聆听风声,没有嘈杂,唯有安逸。风声在两颊边轻抚,在耳旁回荡,渐渐唤醒了人们内在的充满了安逸的味道。远眺山间,整个山头被金黄的光线笼罩,在阳光中散发出霓虹的光彩,泛出刺眼的光晕,轻轻飘忽在风里。低飞鸟儿的羽毛在灿灿金辉中,好似若隐若现的光斑,拥有着说不出的奇妙。
临近中午,采药人把我们迎进了他的农家小院。用竹条编成的椅子,白瓷蓝边的小碗,还有一片种着药材的小花圃。一切井然有序,散发着大自然原生态的味道。遍地铺满着药材,满是沁人心脾的药香。
采药人把桌子移到了室外,又端上几盘农家小菜:一块块糍粑裹上碾碎的芝麻粒儿,散发出诱人的清香;生炒小春笋,虽然只加了盐巴,却仍是鲜美;从深山中挖出的野菜。很简单的小菜,配上一碗颇带嚼劲,附上几块烤焦黄的锅巴的米饭,更是吃得有滋有味。
“这些都是山上种的,又是自家烧的——别客气,放心吃……”
采药人的话里是满满的热情,对远道而来的不识客人的欢迎,对采药工作的朴实认真。看着他们饱经风霜的脸庞,布满老茧的双手,不仅鼻子一酸,有大口大口地扒着碗里的饭。
质朴的采药人哟!
临行时,我将这些手一一握得很紧。这些手如同粗糙树皮般,沾满泥土,却又是我见过的最圣洁的手。
夕阳西下,天空是火一般的红色。北山之旅也即将结束。我们坐上车,沿着山路缓缓下行。采药人挥着手的身影越来越小,渐渐凝聚成一个黑点,消失在黄昏中。
大山与采药人,是一道永恒的风景……
上一篇:功夫不负有心人作文收集(9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