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是我还是我作文(整理5篇)

时间:2024-08-27

是我是我还是我作文篇1

20xx年十一月,J市青年语文教师们的伯乐——市教研室的张青云老师给我打了个电话:“下周三下山来听听张安老师的课吧,你一定不虚此行的。”

我当然不知道,这一个电话,将会引领我走进教育教学一个温暖、诗意的天地,并获得一份真挚的友谊

那天张安老师上的是英国女作家伍尔芙的《墙壁上的斑点》。说这是一场劳动和交流的盛宴,一场艰难而温暖的精神跋涉之旅,一点不为过。年近六十岁的张老师,讲课的声音高亢激昂,语速偏快,或议论时事,或臧否人物,或抒发感情,或嬉笑怒骂——以致有几次我都担心他鼻梁上的金边眼镜会被他率性一挥手,震掉落下来!在场的学生和前来听课的老师完全被他吸引了,所能看见的就只是那全力以赴、全神贯注的炯炯双目,所能听到的就只是那饱含着全部心血和生命的讲课声。张老师将深厚的诗性意味和情感意味投注给课堂,让课堂作为一个精神和文化的驿站,整个课堂上洋溢着张老师无与伦比的激情和力量的张扬。学生在他的引领下,终于通过阅读与伍尔芙高贵的灵魂完成文字上的交谈,完成精神上的会见和情感上的拥抱。

我真不知道语文课原来还可以这样去上!像这样的老师即使一时率性起来手舞足蹈或是沉思时点一支烟抽(后来知道张老师确是根烟枪,公开课他还是有所顾忌呢)也都是可亲可爱的。因为吸引学生的是他的才识、思想,和率真个性,这样的课堂也贴近生命的本真,也更逼近了语文本身。直到和张老师成了忘年交之后,我还多次提起他这堂课。我总觉得张老师的课堂在某种程度上,有点“五四”的影子,一个令我神往却早已飘逝了的教育传统。

我应该是抱着求师学艺的虔诚态度走近这位德高望重的语文前辈。张老师对自己教学上的毫无保留,让我和许多像我一样的青年教师在教学之旅上少走了许多弯路。只是有次无意间我问询起老师如何写教学论文的事,他皱了下眉,嘴巴哦了一下,吐出一串烟圈圈,若有所思地说:“中学语文老师又不搞学术研究,老老实实写几篇好散文或是读后感给学生当范文,不是更有意义么?”

我只好结束了写论文的谈话。他似乎更喜欢和我谈谈教学之外的事,文学、哲学还有我们的成长故事。因为老师在市里,而我的工作在山上风景区里,我们的交谈更多是通过文字,或是电话进行。老师经常会向我推荐一些好书,有时电话里刚推荐,过三四天我就收到他寄来的邮包。有次大雪天邮局还通知我去领书,我很难想象一位老人为我冒雪去书店去邮局的情景,他在雪地上缓缓行走。

是我是我还是我作文篇2

仲夏夜十一点多,蝉忽地噤了声,四周阒寂,遥远地方的车鸣,近处人家的呼噜,拖鞋穿行于楼板的踏拉,甚至一片落叶坠地的微响,全隐约而又清晰地传来耳鼓,搅我清梦。

风,在树尖,先是碎步轻移,再变成欢快奔跑,树叶忙欢欢地“簌簌”着,不一会儿,那熟悉而又久违了的声音,从远至近,那是雨的脚步。她于放肆中夹着节制,仿佛一个生长于深宅大院的小丫头,忽然见了烂漫春光,怯怯地欢喜着,忍又忍不住,跑又跑不开,那情态,着实招人怜爱!你听!你听!先是试探着,一滴两滴,渐成淅沥,再伸展开手脚,腰肢,尽情奔跑,笑叫,漫漶成了远远近近一大片不急不徐的声响。

我甚至能听清楚它的脚步踏过玉兰树叶,樟树叶和松针时的不同节奏,也能清晰看见它从屋顶蹦跳到遮雨棚,再流到地沟,一路欢唱的身影。酷热的天气,仿佛只是被一只神奇的衣袖轻轻挥了一下,便逃匿得无影无踪,就像它从来没有降临过,更不曾狂躁肆虐,驱之愈强,展之愈烈。

素来喜欢听雨,对于我而言,无论什么季节的雨声,都是天地间最美的音乐,那从天而降的水,滋润着焦躁难耐的心,洗涤着一切污秽、邪恶。每次雨过后,天空必定呈现前所未有的洁净,树叶亦展露清新,而房屋、道路,甚至最自以为是的人,也都显出了一种可爱的谦卑,这使人不得不欢喜。

那雨声,还能勾起人对童年与少年时代的回忆,那是人生中最美的时光,那时,世界呈现着本来面目,而我们的心,纯净一如阶前细雨。

想起来,炎热的夏总是那么长啊,而清凉的夜晚便愈显其可贵了!睡在摆放于禾场中的竹床上纳凉,到中夜时,露水从竹床脚攀沿而上,透过发隙,爬上额头,手一摸,凉凉的,正想着好舒服,便被母亲催着回房了——这侵骨的露水,是最易引发风湿的。只是朦胧中走回依旧闷热的房内,则再难好睡了。但若那晚先有闪电,再有“隆隆”的雷声从天边一直滚到眼前,则只需把竹床抬至阶前,一边闲闲地躺着摇蒲扇,一边静静地等着雨来。檐前廊下的雨水,密密细细的飘到皮肤上,很凉,雨大了,还有一些雨点溅到身上来,像是某个精灵调皮的吻。

少年时,心里为某些情意起了微澜,这样夏夜的雨,倏忽地来,倏忽地去,真真地惹人烦忧。母亲过世的那年夏天,父亲一直沉浸在悲伤中,妹妹与我为担心别人偷走我们家的西瓜,竟于深夜时挽着手去三四里外河边的那块西瓜地里蹲了半宿,这事儿连父亲也不知道,如今想起来有些后怕,若是真遇到偷瓜的,把小姐妹俩抓了丢在河里,谁能救得?!蹲到凌晨三四点光景,忽然脸上凉了一下,又凉了一下。我问妹妹,是不是下雨了?她梦呓般地回答,可能吧,好像有什么东西舔了我一下。我们跑到近处别人家的瓜棚里躲雨。刚进去,雨步便从远至近,从小至大,差不多要把那瓜棚踏垮了!这样持续了约十几分钟,渐渐地,雨步又从河面向远处撤走了,只留下一些散兵游俑,继续与我们为伴。我不知怎么的,心里忽然填满了惆怅,好像是为着这看不着边际的生活,好像是为着那种无依靠的自怜,又好像是为了怎么挡也挡不住,闯起了心里的少年,也不知道他听到这阵雨了没有。

那一晚,妹妹好像一直在半睡之中,我却扯着她说了好多好多从未吐露过的心事,以期排解我内心时时笼罩的忧伤……

生活是一辆永远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的列车,我们的心境总是随着日光的忽明忽暗而起伏无定,但人生驶进开阔的境地后,听雨的脚步,慢慢开始有了家国的愁思……

近来与一友人谈起我们不同的生命态度。她的文字平和从容,睿智大气,排除了浮躁与戾气,使人读之安宁,正如这夏夜降临的雨,毫不张扬,却洗尽铅华,而我,见身边诸种,时而怒目金刚,时而颓丧失意,一如夏日经曝的枯枝,一点便是熊熊大火。我正在这平与不平中徘徊,正要从她的身上吸取宁静而致远的营养,故而有一次对她说,给我设个千里眼吧,让我想说说时,看见有一个你在,心里温暖着,说与不说,便都不重要了。

她果然便设了。于是心情不平时,只要看到那盏灯还亮着,便如同有人在静静陪着,渐渐地便平息了。在这酷热的夏里,她便是一场又一场如约而至的雨啊……

听吧,那雨声,真是神奇至极!它们无论在哪儿降临,都是一场世界级的交响盛会,它们用独特的乐音告诉着世人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洗净污秽,方可见清新之太阳。

它以十二万分的热情扑向大地,用尽力量演奏四季中最激动人心的华美乐章,故而,曲子若太长,便易枯燥寡味,若太短,又难免难于令人沉醉,这渐渐浓起来自然淡下去,到最后一切绚烂归于平静,只在短短几十分钟里,完美演绎生命乐音的,才是将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的。

是我是我还是我作文篇3

又是一年深秋至,朗朗的天空清爽的风,心中荡起淡淡的秋思,我喜欢秋天。

我喜欢秋日里那瑟瑟的凉风吹拂起浓浓的秋意,树叶变得深绿了,花儿也深沉了,那些娇媚的花儿都矜持的躲了起来,她们知道该是秋芳登场的时候。

路边的遮阳伞把影子拖得长长的,那伞成了秋天里的摆设,伞的下边几乎见不到阴影,可那伞还在张开着,它在恪守着夏日的习惯。

我喜欢秋日里的斜阳,暖暖的带着丝丝眷恋,柔情地拽住你长长的影子,难舍难离。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她毫不吝啬地把彩云洒遍天际,透出道道霞光。秋日里的落日,就那短短的几分钟,我看得十分痴迷。

我一直在用儿时的目光看秋天的景色,秋天是个饱满的季节;丰实的季节,秋天的这种寓意,正是我儿时向往的。

儿时的记忆里,在我常去的那片山林有一条小溪,小溪间有一湾不大的小水池,秋天割草路过那里总要在池边玩一会,秋天的水池变成了绿色,水明净净的能看到池底。红叶漂浮在小池边扭扭捏捏做着羞赧态被小溪水簇拥而去,小树倒映在水中随波扭曲着身影,太阳好像被小溪的波纹咬碎了,散落了许多碎片在水面上闪烁起片片磷光。

在我的记忆里总有那一湾小溪水衬托着秋天,感觉那才是完美的秋景。现在,这一湾秋水到哪里去寻找呢?过去就在我的身边,如今我的眼前是找不到了。

儿时记忆中的秋水还是有的,不过,离我很远很远,我能找到它,可我也希望把它留在我儿时的记忆里。

风起,水面荡起阵阵涟漪,好美呀!

明净的秋。

是我是我还是我作文篇4

《大学》是儒家经典,是《四书》之一,被封建时期尤其是宋朝被统治者尊奉。“大学”顾名思义是大人之学,区别于诗书礼乐、“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问”,更侧重讲述统计阶级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大学》着重阐述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儒家思想以“礼乐”为主线,以“仁义礼智信”的三纲五常教化人们遵守伦理道德。儒家思想认为,社会不安定的缘由在于人们伦理道德的缺失,和纲常礼教的混乱。《大学》开篇便提到,要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修养的目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做到“明明德”,每个公民都是光明正大、光明磊落,大家都遵守三纲五常伦理道德教化,大家都以德为荣,都自觉鄙弃不道德的行为。同时,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道德礼教是统治阶级所确立的一套为统治人民思想的工具,让人“明明德”最大的目的就是维护封建统治。《大学》鼓励人们达到弃旧图新的“亲民”境界,每次的改朝换代都会伴随着思想文化的改革,统治者鼓励人们弃旧图新是为了适应新时期统治的需要,这可以看出来在中国古代很早以前思想家便是鼓励人们思想革新,鼓励人们思想紧跟时代步伐。在“明明德、亲民”的基础上,还要达到更进一步的空间,便是“止于至善”。人们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是个人性情道德、政治主张等方面都符合当时主流思想,可以成为当时的标杆和模范。可以看出,《大学》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统治者为更好统治人民、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现在也提倡要追求“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社会所接受,传递真善美的良好品德要弘扬;与时俱进,传承革新,弃旧图新,对于现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无疑是个思想前提;达到“至善”的境界便是人类完美的境界,这是人类无穷无尽的追求,这个追求也是激励着人们不断完善自我、不断前进奋斗。

《大学》提出实现天下大治的八个步骤,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每一个都以前一个为先决条件,而“修身”处于中间的一个条件和步骤,是最根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前四个是“修身”的方法途径,后三个是“修身”的必然效果。《大学》再次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即“修身”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从天子到庶人“皆以修身为本”,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统治者道德修养的好坏决定着社会的治乱,主张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诚心诚意地恪守道德规范。《大学》反对统治者贪得无厌,不择手段地聚敛财货,提出“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着其善”,不要掩其恶而好其好;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见贤能举,举而能先。这便是治国的方法,一步一步达到,追究原始,还是要从实践出发,即格物致知,了解民情,体恤民心。这值得现在的官员学习,群众路线的核心内涵是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治理好一方,要问政于群众、问需于群众,从实践中获取施政的经验,在实践中检验施政的效果。自所不欲,勿施于人。官员在施政和颁布政令起,首先要求自己必须遵守,自己要带头执行,台上台下一个模样,台前台后各是一个概念,这必会被群众遗弃和被历史唾骂。

《大学》涉及的内容繁多,而其中的修身之道对后世尤其是我们青少年的发展有启迪作用。让我们从实践中修身,最后达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是我是我还是我作文篇5

谁为谁守望成一座永恒的碑,谁为谁凝结成一滴千年的泪。谁为谁把青丝熬成白发,谁为谁把青春耗成落花。谁牵了谁的手,到底谁是谁的谁,知不知道答案也无所谓,不要去强求成为谁的谁!前世的擦肩,今生的相逢。此刻:爱已无言,情已无声。泪却湿了双眼,流满心间。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何必多情,何必痴情。情意浓,爱意浓,怎知红丝错千重,路同归不同。回首天尽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独依窗前,任风吹,看花落,黄花树下,你是否又在轻拂玉笛,醉拔情弦?遥望千年,繁华散尽,我却痴心未改。可惜几度徘徊,走不出的,仍是那梦里花间的蜜语甜言。又有多少俗事缠。谁人不被红尘累?何人不为红尘瘦。一曲红尘引,惹多少红尘泪,谁是谁隔世的红颜,谁又是谁刻骨的生生世世的爱恋?如果没有遇见你,我将会是在哪里,如果没有遇见你,我又会怎么过?是否还会有酒浇不尽的相思,是否还会孤独的停留在等待的渡口?

红颜弹指老,散了芬芳,痴了流年;胭脂沾染灰,葬了花魂,化为纸鹤,寄去谁的思念?恨有幽幽殇,却望不来摆渡的舟。遗落的红尘里,那一声幽幽的叹息,敲疼了柔软的心绪。用千年的轮回,来为你浅唱低吟。让那一缕牵念,沁入心扉、梦醉千年……伊人月下戴红妆,不知伊人为谁伤。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不相见,太多的伤。喧嚣、沉寂,终究躲不过悲凉。

坐在流年的菱角,用温暖的忧伤,轻诉心事。写不完的文字,抒不尽的情愁。叹流年,吟沧桑,原来落叶飘零的秋天,荼蘼的夏伤终究成为永恒的定格,看不破的永远是如烟的红尘。不要说永远,永远有多远?不过是弹指一瞬间而已。相遇在错误的季节里,生长在不同的世界中。你往东,我往西。从此,擦肩过客。只是一场偶然邂逅,竟是凄清的美。若人生只如初见,是否仍会选择这样的遇见。若人生只如初见,那么似水流年会不会繁华一些。

颠簸几世的爱恋终将停歇在离别的画殇,唯美的离别长影,拉开了我们距离,此岸,你在河的对面,我只能隔着迷雾向你问好,你执意的步点踩在我的心里,然后离开。回忆在岁月中飘落了谁的眼泪,往事在时间中飘落谁的忧伤。如烟的往事,不知谁飘落了谁的相思;如梦的回忆,不知谁飘落了谁的等待。一世花开,半世浮华,相见得恨晚,相爱的太慢,进退让我两难。蝴蝶很美,终究蝴蝶飞不过沧海。人生之若如初见,又何必承受人走茶凉的心疼。一聚一离别,一喜一伤悲,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