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说明文:陕北情(整理9篇)

时间:2024-09-08

高二说明文:陕北情篇1

还有几种建筑是靠挖掘而成的呢?

还有几种建筑是真正做得到冬暖夏凉的呢?

还有几种建筑是建在崖边,甚至在地下的呢?

陕北,是华夏文明的发源之地,山大沟深,万壑纵横。在这片土地上,自从有了人,就有了窑洞。

自远古时代开始,人类就已经学会了挖掘窑洞。人们挖掘出一个宽3。5米,高3-4米,深5-9米的窑洞,前面装上门窗,冬天不怕下雪,夏天不怕阳光。有些窑洞还会在内部贴纸或窗花装饰。

那么,窑洞是如何挖成的呢?

要挖掘一个窑洞,首先要做的同样是挖地基,但是这“地基”却不能算真正的地基,要根据你所要的窑洞类型确定。地基挖成,就开始打窑洞。把崖面刮平,然后一点一点地把窑洞的形状挖出,把土运走。至此,最主要的步骤也就完成了。最后,即是对窑洞做一些简单的修整,在墙面上抹泥与安装门窗等。

虽说都属于窑洞,但各种窑洞却都有自己的名称。

首先是崖窑。“崖窑”即靠崖式窑洞,顾名思义,这些窑洞经常折线或曲线靠山或沿着沟排列,如果山的高度允许,可以往上多挖几层,类似现代楼房。

下沉式窑洞就是我们常说的“地窑”。先在平地上往下挖个四方的'坑,再向四壁凿出窑洞,一般中间种树,形似“地下四合院”。

最后一种窑洞是独立式窑洞,又叫“锢窑”,看起来像土堆的平房,无须靠山依崖,自身独立,方方正正,也还保存着窑洞的优点。

说到窑洞,《从鲁滨逊飘流记》里的鲁滨逊住的就是崖窑。据说,毛主席在革命根据地延安工作时就是住在窑洞里的。

窑洞,这历史悠久的建筑,建在崖边与地下,冬暖夏凉,挖掘而成,自古至今仍保留着相同的特点,伴随着陕北的炎黄子孙繁衍,生息,创造灿烂的文化。

高二说明文:陕北情篇2

有很多种感觉,有可说、有可看、有可闻、有可听、有可……,这就是风的性情。

在陕北,春天里风的性子有些急。立春,大风起兮云飞扬,风就像脱缰的野马,狂奔在这片贫瘠的黄土圪梁梁上。黄尘四起,搞的到处是黄羊皮蓬,七拐八歪,根本没有个形。昔日里不知隐藏了多久的废纸、烂烟盒、旧塑料袋子拖家带口的`四处游荡,偶尔停停脚步便又灵巧的一跳,到了别家的门夹中。他们的确成了孤儿,没有家,便成立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呀!。街上行人少见的很,远处偶有人影走动,也都弓着腰,拢紧头巾,紧跟着风,大踏步向前。即便是在讲究的姑娘,唇角干裂,青发随风而起,没有了顺滑。衣服上罩着一层淡淡的,米黄西沙外套,那不是衣物,是沙替风过留下的足迹。春天时节,风低低的横盘在地面,枯黄的艾草被连根带走,做了风的一支枯信使,告诉外面这里正在发生的一切,可有些愣是活活的埋葬,悄无生息,有些迎着风,尽可能将脖子伸长,看着远方,期盼那里的明天,在今天总算有了希望。外地来过的人,回去后提起陕北风情,便说是那里到处风沙封眼,人人灰头土脸,好似野人的生存状态。

我不能驳斥他们的看法,毕竟风在这里给了他们理由,只能说他们或许来的不是时候,不了解这里的风。陕北的风入夏后,性子可淑女了,浮起身子,迈着轻盈的步调,调的男人们再也不愿离开。

高二说明文:陕北情篇3

入春,陕北的风一如常日,哼着小调,迈着舞步来临了。它轻柔地抚摸着大地万物,用不了多少时日,沉睡一冬的花草树木便努力地抛去身上的尘埃,重新变得活泛起来。但风的温柔不会持续太久,花草树木还来不及体味温柔之感时,风就好像被谁激怒了一样,一改开始时的温柔,猛地狂嚎咆哮起来,不顾及人们的心情,狠命地吹起地面的沙土,使得整个陕北地区变得一片灰雾,天昏地暗。人们为了记住这些恶劣的风,就赐予了他们两个粗狂的名号:过去是老黄风,现在是沙尘暴。在沙尘暴肆意作怪的时段里,无论是在山城街道上,还是山村的庄稼地里,冷不伶仃就会听到转悠或者忙活的人们咬紧牙关谩骂的声音:这个该死的老黄风,这个讨厌的沙尘暴,啥时间才能不刮呢!骂罢,街道上转悠的人们就会用手掌在面前煽动着躲进街道两旁的店面里,庄稼地里忙活的人们就会停下手中的农活,用双手捂着面部等待大风停息。陕北春天的风在人们眼里是邪恶的,人们厌恶它。

陕北的风是未仆先知的算命先生。陕北民间有句俗话说,风是雨的头,屁是屎的头;南风起,要下雨。夏天里,每逢天快下雨之时,总要先刮风,而且刮的风是南风,刮大白风一般都是天气转晴的预兆。人们经常依照这个规律来预测天气的好坏,推断会不会下雨,以此来安排当日该不该出门,敢不敢上山干活。

陕北的夏天是炎热难熬的。傍晚,忙碌一天的农人们背着牲口草或者庄稼回到家里,浑身热的直冒汗。此时,他们从家里拿出几张板凳和家人坐在院子里,一阵凉风习习刮来,顿觉身心无比舒畅。乡村的夏夜特别寂静,一轮明月高挂天空,蛐蛐和青蛙在河湾低鸣。在夜风轻柔的.歌谣下,村里人常常会围坐在一户人家的院子里拉话,经常会谈论的热火朝天,整个夜空和阔沟二洼都传宕着欢声笑语。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当人们把庄稼背回家里放到场上碾打脱粒后,便要扬场,以便庄稼粒从庄稼的杂质中分出。扬场时,风是万万不可缺少的。农人们看到风吹得大小适合扬场时,便用木锨扬起含庄稼枝叶等杂质的庄稼粒。由于庄稼枝叶经打碾后都变成了碎杂质,没有庄稼粒重,因而,被农人们用木锨扬在空中,风一吹,轻飘的杂质就会随风飘远,而较重的庄稼粒就会顺扬起的方向原地落下,将杂质和庄稼粒分开。有时候扬场不起风,农人们就会打口哨,据说打口哨可以唤来风。

秋末快要入冬之时,风吹黄叶眼前飘,冷风缕缕过耳际。人们从风中能感知到天气逐渐转凉了。进入隆冬时节,陕北的风刮得特别猛烈,风吹过来,寒冷刺骨,大有吞噬人体之势。这段日子,如果没有什么要紧事,人们普遍躲在温暖的窑洞里不出门。

这就是陕北的风,它是多情的,时而猖狂猛刮,时而轻柔优雅;它是敏感的,能让人们感知到四季的更替变化;它更是陕北人的朋友,陕北人生活中离不开它。

高二说明文:陕北情篇4

陕北的四月,中午的气温一下子就串到了二十几度,推开窗,微风缓缓袭来,带走了咋暖还寒的三月,暖意扑来。浅浅的绿色漫过柳树梢,春天,终究还是来了。

四月天,人间芳菲开遍。天空,被一种肆无忌惮的明媚所笼罩,仿佛一切都被琥珀了一般,闪着别样的光鲜和色泽。如此春天,让人迷醉,如此美好,也让人心生怜惜。拿起相机,围着安塞小城转了一圈,想留下一抹春的痕迹,然而始终拍不出理想的感觉,终究还是作罢。或许美好,本身就是无法留住的吧,懂得欣赏就足够。

这些日子总是这样,突然了无兴致,只是那般落落地沉默不语。有那么一刻,只想把自己,连同身边所有的宁静、所有的聒噪,一起浸染到春花暗香的烟雨迷雾里,不作它想。我们都倦意丛生,羁绊无数,动容无数。哪里才是心安之处呢?

坐在窗前,敲下这些文字的时候,突然很期待一场春雨,就一抹绿色,静静听雨,或者在迷漫的雾里深呼吸,轻嗅春雨溅起的泥土的芬芳……就在期许的一瞬间,突然变得感伤起来。春花再芬芳,很快也要凋谢,春光再明媚,也会被阴霾笼罩。谁可以承受生命之重?再怎样的爱恨恩怨在生命临终之前都不值得一提,所有的一切都化为云烟,在听说生命即将终止的时候纷纷迎刃而解。这世间,终究没有不可以原谅的',也没有可以到永远的事。到永远的只是那些内心深处的执念。

所有故事,其实打动人心的,并非它的曲折和怎样的结局,而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那是掩隐在红尘阡陌里的一些怀念,当日子渐渐老去,白发苍苍里,再也不会有那时心情,一切都淡了,远了,去了。

岁月深深浅浅,流年平平淡淡,若有相逢,那一瞬,便是岁月流年里的最亘久,但,已无关喜悦,不关忧伤。

陕北四月天,暗香浮动,温婉蓬勃。并不需要怜惜。

但到底谁在撩拨宁静?掀起了惆怅的旖旎?

暗香疏影遥望苍穹,渺茫高远,清绝无尘。

低首伊人在水一方,所有情愫,隔了红尘。

高二说明文:陕北情篇5

中国疆域辽阔,由于各种因素,每个地方的生活习惯都不相同。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独特的风俗,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我的家乡地处黄土高原,这里地表崎岖,气候干燥。正因为如此,人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创造了一种适合陕北人居住的房屋——窑洞。它呈圆拱形,一般都是几孔或十几孔连在一起。它的抗压能力很强,冬暖夏凉也可以将水蒸气聚集在屋内,正解决了干燥的'天气。窑洞内少不了一种东西——炕。陕北的炕和灶是一体的。当人们在灶上做饭时,顺便也可以把炕烧热。

陕北的饮食也颇具特色。由于气候的差异,这里只能种植一些小麦、高粱、马铃薯等作物。但这里的人们却将它们做的五花八样。单说土豆,就可以来一桌土豆宴:洋芋擦擦、洋芋馒馒、蒸洋芋……陕北人喜欢用荞麦来做东西,具有代表性的煎饼就是用荞麦做成的。先要把荞麦去壳,再倒入水制成糊,将最浓的精华取出来,再放在案上摊成皮,卷入豆腐干,凉菜等,沾上汤料,就是一碗美味的煎饼。

陕北葬人的方式都是土葬。家中的人去世了,先要摆灵堂,让亲戚朋友前来祭奠。过了几日后,再将死者的棺材埋到山上。

风情民俗,在不同地方,就会有不同的表现和诠释。但我认为,陕北风情是最有特色的。

高二说明文:陕北情篇6

窑洞是陕北的特色建筑,它在很久以前就出现了,距今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它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的土坡上,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窑洞也越来越少了。

所谓的“窑洞”,就是在土坡上用特定的工具刻出一个规则的大半圆,然后用铲子一直挖,再用石头在内壁固定结实,最后用混凝土和石灰把墙面处理光滑。建成的窑洞一般是高4米,宽3。5米。以前的.人们会把几个窑洞连在一起,把窑洞前的杂草除掉,再把前面修建平整,这便是他们的庭院,非常适合一大家子在一起其乐融融地生活,如果再建一个窑洞的话,也是绰绰有余的。

窑洞以土为主要建造材料,而且又是在高处,所以一般不容易被找到,这样人们就会有安全感,不怕被野兽攻击。它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非常适合人们居住,这里的冬天非常寒冷,当外面寒风呼啸的时候,窑洞里却是非常暖和的。而在夏天,外面骄阳似火,窑洞里却非常凉爽。真是“冬暖夏凉”!

窑洞的门窗是非常好看的。在窑洞建造完成之后,那些善于雕刻的人们,通常会选择一些优良的木材,构成一个门窗的框架,最后再用刻刀刻上形态各异的花纹,窑洞装上门窗,才算完整。

窑洞在中国的住宅历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历史底蕴无比深厚。虽然它们越来越少,但它们的历史地位是不可撼动的!窑洞让人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高二说明文:陕北情篇7

陕北黄土地上的百姓最注重的是春节,辛勤劳动一年的人们,把欢乐、希望全都寄附于过年。每年一进腊月,人们就忙起来了。过年了,全家老老少少、里里外外,都要换新衣服。

再穷的人家,也要人人做一件新外衣。另外,所有的被褥衣服都要洗得干干净净。在这里还有这样一种习俗,过年都要给孩子做个“枣牌牌”。“枣牌牌”就是用红线穿上红枣、谷草秸秸,上面挂个铜钱,下面坠个鞭炮,挂在孩子的背后,这是一种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这里,我还看到有的人家用红线穿上做针线活用的“顶针”,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岁顶针”。

除夕到了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打醋炭,是一种独特的'习俗,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再浇上醋。“打醋炭”要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进行,意为驱邪,实际上这是一种科学的杀菌消毒的办法。夜幕降临,老年人总是虔诚地敬神点香烧纸,领着好奇的孙子们叩头。大孩子忙着放炮、点火塔塔。细心的婆姨在门边放上炭块和冰块,在门后立个擀杖和刀斧,据说,这是镇邪的,在这里叫“守岁”。除夕之夜人们总是睡得很晚。一般家里都彻夜不熄灯,预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锅里放些吃食,这叫“照锅”,意思是一年不缺吃。有些老人这夜睡不着觉,一个人静静地踏黑爬上山顶,面向东方了望,这叫“品天”。据老人说,从晓天的色道上能看出今年庄稼的丰歉、村寨的吉凶。究竟灵不灵,谁也不去深究。

正月初一,天刚朦朦亮人们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开门炮”,这意味着开门大吉。接着,老人们便忙着迎神、接灶君。孩子们早都跑出去拜年了。拜年在这里叫“问强健”,小辈见了长辈都要“问强健”,像“爷爷强健啦!”“奶奶强健啦!”长者便回答“娃娃乖着哩!”意思是夸孩子健康进步。这种拜年礼俗,不仅限于孩子,就是已娶妻养子的汉子,见了长辈也是如此。

高二说明文:陕北情篇8

在陕北地区,春节是一家人团聚的时候,是祭祀祖宗的时候,也是探亲访友的时候,是劳作一年休息的时候,更是文化娱乐的时候。过年,是陕北高原的盛典,也是陕北风情的展览。

一年又一年,如今的陕北人不知度过了多少年。年年岁岁过法相似,岁岁年年过法不同。旧的习俗在不知不觉中变易,新的习惯在慢慢地形成。古稀老人回忆幼时过年和近日过年会惊讶地说:“尔格过年和我小时候过年大不相同!”确实,如今陕北的过年习俗有了很大变化。

第一,如今的陕北过年的神秘色彩减少了。随着科学文化的普及,经济的发展,陕北人用新的观念认识世界,而过年中的宗教迷信色彩日益少了,过年贴对联时,不再贴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大吉大利之类的东西了,虽然有的.地方老乡过年时仍给神灵贴红帖帖,点几炷香,叩拜一下,但很少有早晚一炉香、晨昏三叩首的举动了。而且这也是老年人的做法,年轻人很少向神灵顶礼膜拜了。神权日益式微,所以拜灶君、拜老君爷等节日趋简单,春节闹秧歌由新秧歌代替了旧秧歌,载歌载舞,欢乐吉祥,即使谒庙、转九曲等过去宗教色彩甚浓的民间活动,也减少了敬神的项目,增加了喜庆的内容。而莫名其妙的禁忌之类已不被人们重视。

第二,由于生活改善,人们过年时的衣食住行日益讲究,相对来说并不铺张,尤其是在年茶饭的置办上。过去,腊月里做下了一正月的食品,有时由于天气转暖,年茶饭时有腐坏现象。而现在人们注重新鲜,讲究随做随吃,因此,年茶饭数量少了,质量却大大提高了。主食中的白面、大米食品显著增加,副食中的新鲜蔬菜、海鲜等也上了老百姓的饭桌,饮料中除了传统的米酒、白酒、茶以外,增加了啤酒、咖啡、果汁、酸奶等各种各样的饮料,甚至到酒店吃年夜饭。衣着上城乡追求新潮、时尚的衣服,款式新颖,美观大方,更是今非昔比了。

第三,亲戚朋友之间的交际,省去了不少繁文缛节,拜年时只互相问好,而少了叩头作揖等礼节。亲友之间互相应酬的礼物档次提高,数量也有所增加。尤其是压岁钱显著增加,有的孩子正月收两三千块钱压岁钱也不为稀罕。当然,也有把压岁钱改做书籍和其他礼品的新风气。

第四,过年的文娱活动内容多了,新了,欢乐的气氛浓了。春节闹秧歌、唱戏、听书,再加上看电影、看电视、进歌舞厅、进行有益的体育活动等,过年的活力日益丰富,而诸如放鞭炮等易于引发火灾的活动有所减弱,赌博等不良风气也有所改善。

第五,发展是硬道理,陕北人投身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在过年习俗中也有所反映。正月里,群众闲暇的日子少了,即使闹秧歌时,不少人家也忙于生产,不少人利用春节,学习科学技术,推销商品,寻找致富门路。陕北人的生活有了新的节奏、新的内容。

陕北人的过年习俗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还将有不少变化,而观念的变化是最根本的变化。不少人放开眼界看世界,陕北过年习俗也吸收了外面不少新的内容,陕北的春节呈现出崭新气象。

高二说明文:陕北情篇9

我的家乡在陕北偏僻的小山沟。别看是个小小的山沟,那青山绿水还真使我喜欢呢。家乡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远处是奔腾的黄河。山,虽然比不上泰山那样雄伟,谈不上华山那么险峻,但它远远近近,重重叠叠,巍然屹立。我每次回家乡,总先去爬山。家乡的'小伙伴爬山爬得很快,每次我总落在后面。遇到不好爬的地方,都争着来拉我。爬山爬累了,就坐在地上歇息,欣赏周围的景色。

山坡上有各色各样的野花,有的比五分硬币大些,有的比一分硬币还小。我只认得蒲公英、小喇叭花和山丹丹花,其它五颜六色的花我就叫不出它们的名字了。有时候,我和小朋友到花草丛里追捕蝴蝶,在草地上嬉闹。小草被踩倒后,很快又站了起来。我默默称赞小草坚强不屈的精神。山仁的梯田是我和小伙伴经常去玩的地方。农民伯伯看见我们在田边跑来跑去,就喊:“喂,你们跑什么,小心踩坏了庄稼!”可不是吗,那大片大片的庄稼,随着轻风一起一伏,仿佛是一片绿色的海洋。农民伯伯起早贪黑地耕耘,怎忍心叫别人踩它呢!我们在半山腰眺望那条清清的小河,它从深山沟流出,绕过村庄,流入黄河。

夏天,我们在河边游泳、嬉闹,河旁充满了欢声笑语。家乡不仅有高山、河流,还盛产大红枣、谷子、高粱……秋天,枣树上挂满了红枣,散发出阵阵清香。家乡的大红枣有玉林枣、团枣和母枣三种。玉林枣大而甜,水份也多;团枣大而脆;母枣硬而香。我最爱吃玉林枣,用牙一咬,甜滋滋的,好吃极了。秋收季节,田野里大片大片的谷子,向人们摇着沉甸甸的谷穗,高粱却仰起涨红的脸,在秋风里摇晃……回忆家乡,思绪万千。我非常思念这个偏僻的小山沟,更想念纯朴的小伙伴。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