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与骑象人》读后感(整理10篇)

时间:2025-11-08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篇1

1·象与骑象人的意义·象的层次:身体、右脑、非理性、潜意识、自动化;骑象人的层次:心灵、左脑、理性、意识、控制化·用进化理论来解释这个比喻比较好理解,而事实上,我们的生活也确实符合这种种模式·所以这个比喻对我们理解及控制情绪很有帮助,我也根据这个理论写过一篇关于愤怒的文章·

2·自我监控目标理论·这个很好的解释了我们压制情绪的结果,越去不要想某件事情,或者克制不要出现某种情绪,大脑越喜欢去确认这件事情完成的情况,这就是我们无法做到一分钟内不在大脑里想小粉象的原因,不信你试试?

3·很难说服他人·情绪走到理性的前面,最开始的想法都是内心潜意识的东西,或许表面上我们被说服或者说服了别人,而实际上,大象还是喜欢按之前自己的决定行事·所以没到必要的时刻,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去跟别人做无谓的争辩·(那什么时刻是必要呢?当他人的大象还没有做出决定的时候·)

4·负面偏差·这个理论很好的解释了我们现在心理学的一个现象,那就是喜欢研究负面的东西,因为负面情绪是为了更好的让我们远离危险,所以我们应该感谢和接纳负面情绪,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现在环境比古代截然不同,已经完全可以好好的去享受正面情绪带给我们的幸福·

5·改变情感风格·文中提供了三种方法:认知疗法,冥想和百解忧·对于心理健康人来说,懂得运用认知疗法是最快改变情绪的方法,如果认知理论用的`好,一个人也几乎不太有烦心事·冥想是根据大脑的可塑性更进一步提高情感的方法,虽自己有在尝试,不过可能还需要大师指点·而百解忧代表的是药物上的方法,在无法承受心理痛苦的时候,药物解决也是一种好办法·

6·印象管理·一直以为理性的人肯定会冷静的看待一个人的外表,而实际上根本没有人能够逃脱印象管理的影响·所以以后还是得认真的注意下自己平时的衣着打扮,毕竟每个人都是带着有色眼镜在看世界·而我认为自己可以做到,而实际做到了吗?应该不可能,人都是容易看到别人的小刺,却不会移走眼中的梁木·

7·道德理想主义·有了这个理论就能明白拿破仑为什么没觉得自己是对的,虽然他怜惜自己的士兵,但是目的让手段合法化却蒙蔽了他的双眼·读后感·这也让现在的社会出现了很多的道德绑架,希望我们都能冷静的看待道德,虽然每个人都有私心,可是毕竟大家都是活在同一个世界,不能完全脱离他人的联接·

8·进展原则·大家都喜欢制定计划,当时都以为达到目标就可以让心情愉悦,而事实却是实现目标的过程比完成目标更快乐·过程的存在是在目标的制定之后才有的,所以制定计划是有必要的,完成目标之后制定一个更大的目标也是必须的·只是我们的目标要符合自己的内心,也要符合社会,更要符合人性·相关:象与骑象人读后感1000字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篇2

《象与骑象人》,作者为乔纳森·海特,是著名心理学家,坦普尔顿积极心理学奖获得者,伟大的思想家、积极心理学先锋派领袖。(坦普尔顿奖旨在鼓励科学和宗教对话,因奖金比诺贝尔高而著称。)

这本书的读后感,酝酿了大半年,自己反思了很久,一直在问自己:为什么这么喜欢这本书,这本书到底解决了我什么问题?

这本书给我一个最重要的答案,那就是中庸,我们既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也要有活在当下的心境,既要有积极去追求幸福的行动,也要有应付现实困难的勇气。最后我得到人生的意义为体验生活,积极的去幸福生活,勇敢的去面对现实,经历的一切就是人生的意义。

内容介绍:如果单独来看书的每一章节内容,甚至每一小节的内容,它们都没有太多的联系。但运用象与骑象人的比喻贯穿整本书就比较容易看到书的主线。从象与骑象人的比喻开始,了解他们的相处,如何追求快乐,心理层面和道德层面如何成长,如何找到人生的意义。

作者知识面太广,所以内容多且杂,我第一次阅读的时候还被卡在心理和道德成长的章节,第二遍阅读才把全部内容勉强读懂,而第三遍阅读的时候才知道整本书内容是如何浑然一体的,这还不包括我不时的'翻开随便读读。

而内容的广也导致不好写本书的总结,加上书中翻译后组织的语言是我喜欢的,任何一章节似乎已经是浓缩后的精华,想单独去提任何一个我喜欢的内容,都需要从文中摘抄整段出来,否者我提的任何一个内容点,最后都只是浮在水面上冰山的峰尖。

我个人认为:正确的快乐假设应该是:快乐之道在中庸。关于“综合”这个观念最深刻的一个见解:当人们肉体、心理及社会文化三个生存层次的生活连贯一致时,人就会找到人生的意义。

个人在做决定时,往往处于自私的动机,但是如果有一群人持续不懈地想改变这个世界,那么他们的愿景。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篇3

《象与骑象人》把人的“心”比做一头放任的大象,把“智”比做骑象人。大象和骑象人的协调,感性和理性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对万事万物的认知与感受,影响我们去体验和判断,要使大象与骑象人协调必须对大象进行良好的训练,并日积月累,不断重复,方可凑效。训练大象骑象人必须参与其中,这样骑象人才能驾象前行,终达幸福彼岸。

读《象与骑象人》一书和以前读的书不同,我读起来有些吃力,尽管我一字一句的读,总觉得读时清楚读后又讲不出来。我仔细地读了两遍还有读不懂的地方。但是读后还是感想挺多的。这里我写三个方面:

一、本章第一部分,讲了人的心理是如何运作的,我懂得了人的心理是若干部分组成,它们会相互冲突。身体的每个部分都有它自己的情绪和主张;左右大脑各司其职,左脑专司语言处理及分析,右脑比较善处理立体图形;人的理性其实非常依赖复杂的情感,因为只有充满情感的大脑运作顺畅时,理性才得以运转;控制化系统的功能就像一名顾问,它就像骑在大象上的骑象人,可以帮助大象做出更好的选择;骑象人和大象只有配合良好才能创造杰出的人类,但是两者的合作关系总是状况百出。所以导致出了影响幸福的三个障碍,即:无能的意志力,心理干扰,冠冕堂皇的理由。

懂得了人对于自己经历的一切事情都会有喜欢和不喜欢的反应,即使在下意识的情况下也是一样的'。

懂得了人都有负面情绪的偏好,对坏事的反应要比对好事的反应更快更强烈更持久。

懂得了人的个人特质基因有一定贡献,脑波的不对称的现象跟人积极及消极情绪有关联。

读后感受到自己过去对一些人所做的一些事不理解,和自己的想法差的太大,还有一些人动不动就发脾气有时想不通会生气、愤怒、情绪不好,我也会对自己的亲人发脾气。现在明白不要再想不通不要再生气愤怒。因为人各有异,人人都有坏脾气。也感受到也不必对自己的一些坏情绪以及改掉自己的坏脾气这么难而内疚了。因为,自我是分裂的而非一体的,都有消极情绪和不同情感。想改掉并非易事。我要用“冥想”的方法去改掉原有的需要放弃的不好的情绪。只要自己认识自己的不足。慢慢改一定能改掉的。

二、本书第二部分讲了我们如何相处。用了两章分别讲了互惠和自以为是。读后懂得了人跟人之间彼此互惠是一种深埋在我们心中的本能,也是群体生活的基本往来之道。人有一种无心自发的互惠本能反应。

懂得了人脑中有对互惠应用的“策略”:(一)以牙还牙,就是别人怎么对待我们,我们就怎么对待对方。而“以牙还牙”里还有报复与感恩的道德情绪。“知恩图报”及“有仇必报”这两种心理可以说是一体的两面,二者缺一不可。一个知恩图报但不会报仇的人最容易会变成被人利用的牺牲品,而一个有仇必报但却不知道感恩的人,则很快就会遭到所有人的排挤。(二)语言造势。在别人背后说长道短是人得以建立群居社会的关键因素,人类只所以会进化出语言是人要靠语言说长道短。读后更验证老人们说的一句话: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不被人说。

懂得了人的“自以为是”,人性本自私或只要知道自己不会发现,人有时就是会骗人。人一讲道理就头头是道,但可悲的是人自己总是误用道德,最惨的是误用道德后还浑然不知。我们对别人的评价其实相当精确,而自我的评价却常常扭曲失真,因为我们往往透过玫瑰色的眼镜去观察自己。

懂得了人都有天真自我的态度,即“天真实在论”,我们每个人看到的,感觉到的世界是最真是的世界,我们相信自己看到的事实,每个人也都看到,所以别人应该跟我一样的想法。人还有“强做判断”的内心毛病,每个人都看到对方眼中的刺,而看不到自己眼中的梁木。读后深深的知道了这都是人的本能反应,由于自我的“强做判断”而会使自己愤怒、苦恼以及会发生冲突。要改变自己的自动化反应,用冥想的方法。让自己静下来,学会从哲学的角度面对自己的人生。

以前无论在单位还是在家里发生大的愤怒和苦恼时,我常常会将此记录下来。冷静的找出自己不对的做法,去合情合理地思考,再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看事情,这样就化解了我的愤怒和苦恼。但我不知道其道理。读后才懂得只要我们找出自己眼中的梁木,就不再会那么受自身偏见所困,不再会那么容易与人争论与人冲突。只要我们懂得人都有这样本能的反应,都有自私偏见的天性,都带有玫瑰色的眼睛观察自己。就不要去计较别人挑剔自己眼中的刺,对于任何人做出的任何不顺心事都不要太在意。但是我也懂得了这个道理。改变很不容易。我们要冷静,要坚持用冥想的方法让自己学会从哲学的角度面对自己的人生。

三、学习了一、二部分后,我了解了接受了大象的力量,我就理解懂得了如何驾象的一些道理:

(一)不求事如己愿,但求凡事顺其自然。

(二)我们的生命需要别人才完整。

(三)人生最重要的道理不是用“教”就学得会的。智慧不是别人给的,一定考自己去发现。

(四)人只要活的快乐就一定有明智、高贵、公正的人生,同理,人只要活的明智、高贵、公正就一定有快乐的人生。

总之,读这本书收获感受很多很多,我懂得了象和骑象人就是我们本身,我们心理健康取决于两者的协调合作、互取所长。结论很简单:幸福之道在中庸。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篇4

重读《象与骑象人》,开始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

10年冬天,章总和我说起这个的时候,自己还不太理解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到底在期待什么样的答案,要什么样的答案我才会满意。

作者乔纳森海特大学四年级时开始思考的问题,我今天才开始思考,这个我不嫉妒,他是学哲学的,我不是,并且,我也开始思考了啊,只是个时间点问题啊。

说句题外话,我是学生物的,生命美丽而神秘,所以最后达尔文也相信上帝造人了。

书中的内容,哲学的和心理学的.,我都不太熟悉,读的时候,只是凭感觉开玩笑的讲,我是有原则的人,你问原则是什么啊,我的原则是。哈哈哈。

言归正传,书的开篇,就描述了我的困惑:我经常会有这样的状态,那就是理智上告诉我应该这样,但是情感上就是没有办法接受。

乔纳森把这两者的关系,比作象与骑象人,情感是大象,理智是骑象人。他为了让自己的这个观点,更容易让人接受,引用的佛陀,柏拉图和弗洛伊德的话,书的最后一章,得出结论:当人们肉体、心理和社会文化三个层次的生活连贯一致时,人就会找到人生的意义。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篇5

《象与骑象人》的作者乔纳森·海特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多年来一直研究影响人们幸福的因素。这本书是他的代表作,出版后获得了全球知名媒体,以及许多心理学大师的一致好评。通过读此书我有以下感悟:

象与骑象人如何左右我们的幸福?海特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使用大象和骑象人,比喻人类心智两套系统。海特认为人的心理有两套系统在运作:自动化和控制化处理过程。自动化系统就是一头大象,就是人的内心感觉、本能反应、情绪和直觉;有意识的思考、控制后的理性抉择,则是骑象人。区别在于:自动化系统<大象>一次能处理多件事,而控制化系统“骑象人”一次只能处理一件事。大象和骑象人,直觉和理性,本能和反省,各自拥有聪明才智,若无缝配合,则大脑智慧运行,心灵自在;若配合欠佳,则状况百出、内心矛盾。海特认为阻碍幸福的重要因素,是不同自我之间的冲突。控制化处理系统的发展需要语言,在进化中较晚才出现,而自动化处理系统在生物诞生时就已经存在,因此要比控制化处理系统完善很多,力量也更大。所以如果骑象人与大象发生冲突,往往会是骑象人失败。

骑象人和大象之间常发生的冲突有三种:

1、无能的意志力

我们经常在刚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充满干劲,但时间一长往往选择了放弃,因为意志力薄弱而失败。很多人在每年年初的时候,着手在立目标定计划,或读书,或减肥,但是到了年尾回头去看目标的时候发现正因为各种原因,选择了放弃。

特别是减肥这个目标,这是和人类的原始本能去抗衡。因为从人的进化开始,人有储存热量的原始本能,所以踫到小龙虾,蛋糕等高热量高糖分的东西往往意志力薄弱管不住嘴而减肥失败。

2、心理干扰

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要求参与者尝试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结果人们的思维出现强烈反弹,大家很快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只白熊的形象。这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白熊效应,又称白象效应、反弹效应。失眠的人总被告知“睡前不要胡思乱想”,对于伤心的回忆,我们也总提醒自己不要回想,但事实往往与之相反。越是不要做、不要记得的事情,却往往越会做,越会回想。

3、冠冕堂皇的理由

因为我们很多想法和判断都是由自动化系统<大象>做出的,一旦我们需要对这些想法和判断做出解释,我们就可能根据已做出的判断编个理由出来。此外,因为生存的需要,自动化处理系统会更容易关注负面的东西。

比如正面新闻和负面新闻,同样是新闻我们却往往更关注负面新闻。负面新闻和看别人出洋相一样能更多地引起我们的兴趣,甚至让我们觉得开心。像某某明星出轨,某某明星自杀,这种负面新闻总是被人们,津津乐道。所以也就传播得比较快,比较广。

另外一方面,人们喜欢关注负面新闻,也是一种有安全意识的表现。因为负面的东西有可能会影响到我们自身的安全。这是一种本能性的关注。当我关注之后,我们会将这些信息跟周边的人去确认。这种确认的过程也无形当中增加了传播效果。

负面新闻分两类,一类与自己毫无关系的这类消息,我们会津津乐道,因为它使我们开心。另外一种,跟我们有一些关系的,这种消息我们会更加关注,这是本能性的防御。所以不管是哪一种,它的传播都相对来讲正常的新闻要来得更快更广。

而过多关注这些负面的东西和以上这些原因,都会让我们容易不幸福。为什么知道那么多道理,还是感觉过得不幸福?今天很多人之所以感觉过得不幸福,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在于大多数人都一味地向外求,不懂向内求,从而疏于照看自己的心灵。殊不知,心外无物!心灵是幸福的“感受器”,而健康和良好的`心灵状态则是幸福的直接源泉。只有你用心去体验生活时,你才会时时感觉到幸福。台湾作家龙应台这样描述她对幸福的理解:幸福就是,头发白了、背已驼了、用放大镜艰辛读报的人,还能自己走到街角买两副烧饼油条回头叫你起床。幸福就是,平常没空见面的人,一接到你午夜仓皇的电话,什么都不问,人已经出现在你的门口,带来一个手电筒。幸福就是,在一个寻寻常常的下午,和你同在一个城市里的人来电话平淡问道,“我们正要去买菜,要不要帮你带鸡蛋牛奶?你的冰箱空了吗?”当你静下心来用心去体验生活时,你会发现原来幸福一直在身边,寒冷时一件御寒的大衣。身体不适时一杯温开水。饥饿时一半白面馒头。孤单时一个问候的电话。黑夜里一束希望,都是生活中的点点星光。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篇6

《象与骑象人》这本书中所提论点,与我一直秉持的观点有着许多共通之处,可以说这本书是目前为止我最喜欢的一本。今天借此机会,我也把我的论点,与大家分享一下。

我认为,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跟一个人的原始性格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原始性格即为本心,不可逆转,“心”之所向便是幸福所在。性格行为体现则是实现“心”之意向的唯一途径。

我们称之为智。“心”与“智”之间的关系犹如国王与丞相。

国王无善恶之分,只有好恶之别。喜欢便是喜欢,不喜欢便是不喜欢,谁也无法左右。丞相的决策,都只是为了满足国王的需要而存在。

国王有着极为强大的`吸收力,需求也会不断的提升,丞相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够继续满足国王,如此,人便能持续的感到幸福。

国王一般不直接发号施令,然而当丞相无法满足他的需要时,它便会跳过丞相这一关而直接行动,如此国王便可以获得短暂的幸福感。丞相的作用力越来越小,国王便越来越沉沦,不幸便会随之接踵而来。

因此,人是否能够拥有持久的幸福感,全在于“智”是否能够满足“心”,而非控制“心”。若只是一味控制,是行不通的。控制得住,则心不甘,控制不住,则心无度。故而,我们所下的功夫,与其说是控制“心”,不如说是培养“智”。

所以,人只要能够认清“心”,肯定“心”,接纳“心”,并用恰当的方式满足“心”,便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这一切便是“智”的力量。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篇7

人生的意义为何?我相信每个人在漫漫人生中都将发出这句“圣问”。作者从外部(人生目的为何)及内部(人生本身的目的)展开对答案的搜寻,随后聚焦内部,从爱与工作、全心投入、跨层次一致性、群体选择、超越自我的意义感进行深度探索。

作者认为追求人生的`意义是一个高贵的行为,我欣然同意。青少年期若能发出这一哲学思索,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从积极层面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成长与蜕变。联想近期的学生波动现象,结合作者的观点,我想以下三个因素可能是部分影响源:

1.特殊社会背景,疫情下延迟开学,到复学复课,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2.受国情影响,宗教信仰的传播有所限制和淡化,缺乏仪式感将降低意义感。

3.青春期的自我意识剧增,加之体内荷尔蒙的变化导致学生的激情行为较为凸显。

我自己在中考后的假期,也若有若无地思考了这个问题。期间,都在听音乐,大把消遣时间,想吃吃,想睡睡。回想起来,即便思索无果,但自由发呆对于孩子而言是必需品,在精神世界或幻想世界遨游,身体学会如何与一团乱麻的脑子相处是极其重要的。从这个层面而言,思索已有果。

我个人以为人生没有意义,人生的目的在于找寻意义。而人生的过程便是建构意义的过程。那些缺乏安全与爱的婴幼儿,在其成长过程中,更难建构意义。与主要抚养者间的联结不足或中断将容易引发其人生危机。当然,并非在安全与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不会受困于危机与迷失,而是他们拥有更多的能量、资源及所建构的意义等支撑他们走出迷失。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篇8

人类以外三类具有超强群居性的物种,其共同特征就是:以基因为导向、为了家族的生存愿意牺牲自我。群居性超强的动物进化出家族性超强的特性,家族性超强的动物则自动衍生出高度合作的行为模式与大规模的分工。

一报还一报,以牙还牙,别人怎么对待我们,我们就怎么对待对方。这种策略是在双方第一回合互动时产生。在和善地对待对方之后,则是依据对方在第一回合对待你的方式来回应对方。这种一报还一报的对应模式,让人类走出牺牲自我以利家族的限制,开启我们与陌生人互助合作的`契机。

知恩图报及有仇必报这两种心理可说是一体两面,两者缺一不可。一个知恩图报但却不会报仇的人,和容易会变成被人利用的牺牲品,而一个有仇必报但却不知感恩的人,则很快就会遭到所有人的排挤。

所有关系一开始时,都处于非常微妙的阶段,付出过多(似乎给人一种不顾一切之感)或付出太少(好像有点冷漠且拒人千里之外),都会毁掉彼此的关系。健康的关系来自平衡的施与受,尤其是适当地互送礼物、互相帮忙、互相关心、互吐心声,都是培养那个彼此关系的重要技巧。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篇9

1.适应原则。我喜欢用精神熵来理解这个,只有适应当前的环境,这样人在相同情况下才能减少自身能量的损失。处于恶略环境下,适应是一个好办法,而在和平年代,适应原则却阻碍了人们追求幸福。加上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幸福基准点,不管我们做多少努力,我们都会回到幸福基准点,幸福就越发的难得可贵,而积极心理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破除这个幸福适应性。

2.快乐方程式。决定一个人快乐的几大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和自发性活动。遗传我们无法改变,环境倒是容易改变,比如改变噪音,选择权利,人际关系等等。很遗憾,因为我有耳鸣,这是最影响快乐的。不过当我快乐的时候,它并不存在。所以其实快乐了,一切也就不受影响了。自发性活动就是指我们人为的心理活动,《幸福有方法》列举了十多种办法,如果能去努力尝试幸福的方法,至少可以在适应原则上有所突破。

3.依恋和施爱理论。依恋理论解释了猴子更喜欢抱着暖暖的布妈妈,而不是提供食物的金属妈妈,也正是这两个理论可以看到人为什么需要爱情。这让我想通了我脑中一直思考的问题,人为什么需要爱,为什么有人没有爱。只有孩子接受了足够的爱,他才能够去更多的爱他人,这两个系统一个是需要爱一个是去爱别人,看起来是截然相反的,但是却是唇齿相依的。那我们是否就可以溺爱孩子或者无边界的爱他人?那么我觉得《少有人走的路》上定义的爱更理智:为他人成长的爱才是真正的爱,所以溺爱和无界限的'爱都不能称不为“爱”。

4.逆境时机论。我们都觉得经历逆境有利于人生的成长,其实这里还发现一个时间因素,在强度合适的情况下,如果15岁到25岁之间能给人生多一些压力,内心获得的成长是最大的,经历后便增强了一生的抗逆能力。所以我们不要寄托所有压力或逆境都是有利的,如果抗压能力没有在年轻的时候打好基础,成年后尽量避免超过心理承受能力的去折腾自己,除非先培养自己的抗压能力。同时也告诉了我们,想要让孩子心灵更强健,尽量的让他多点生活经历。

5.美德。当我们沉浸在追求名利的时候,已经早已经忘记了美德这个词,人类走得太快,自己的美德影子有点跟不上。好在积极心理学又把人性拉了回来,让它成为幸福追求的基石,只有在美德之上去建立的幸福大厦,才能更加坚固,这样人也活的更加坦荡。不管什么时候都好好想想美德之美,带着它上路,遇到任何问题也不怕。

6.道德。以前接触这个词比较少,也就没有对其进行深思。而刚好作者乔纳森对道德研究很多,所以也得以对其略有了解。我们喜欢清洁,喜欢干净的感觉,其实这折射出我们心灵的需求。纯净不单单为了身体,更涉及到人的灵魂。现在我没办法上升到社会及神圣的道德,能做的就是通过美德和爱把个人道德处理好。

7.快乐之道。正如我前面提到的中庸之道,任何事物都有两面,而能采用中庸之道,或许一切都豁然开朗,或许这跟谈判的双赢是一个境界。把握好我们的感情(大象),理性(骑象人)及他人或社会的关系,和谐相处,必然能活出一个人的意义来。任何事情存在都是有意义的,找到所有事情的意义,有了精神寄托,任何人都可以迈开坚毅的步伐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进。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篇10

重读《象与骑象人》,开始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

10年冬天,章总和我说起这个的时候,自己还不太理解,

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到底在期待什么样的答案,要什么样的答案我才会满意,

作者乔纳森海特大学四年级时开始思考的问题,我今天才开始思考,这个我不嫉妒,他是学哲学的,我不是,并且,我也开始思考了啊,只是个时间点问题啊。

说句题外话,我是学生物的,生命美丽而神秘,所以最后达尔文也相信上帝造人了,

书中的内容,哲学的和心理学的,我都不太熟悉,读的时候,只是凭感觉,

开玩笑的讲,我是有原则的人,你问原则是什么啊,我的原则是。哈哈哈。

言归正传,书的开篇,就描述了我的困惑:我经常会有这样的状态,那就是理智上告诉我应该这样,但是情感上就是没有办法接受,

乔纳森把这两者的关系,比作象与骑象人,情感是大象,理智是骑象人。他为了让自己的'这个观点,更容易让人接受,引用的佛陀,柏拉图和弗洛伊德的话,

书的最后一章,得出结论:当人们肉体、心理和社会文化三个层次的生活连贯一致时,人就会找到人生的意义。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