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作文范例(3篇)
时间:2024-02-20
时间:2024-02-20
【关键词】防震救灾文化减灾
一、防震减灾文化的重要性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这场震级特别大、影响范围广、次生灾害非常严重的大地震,让我们再次目睹了自然灾害的强大破坏力。世界人民在为日本人民祈福的同时,也在第一时间对他们在遭受强震巨灾后体现的“镇定”、“井然有序”等临危不乱的精神表达了称赞。是什么让日本国民在巨大的灾难面前能表现出如此高的应对素质?——是一个国家的防灾意识,一种民族的防震减灾文化。
地震可以说是日本国民生活的一部分,做为一种习惯,他们早已做好地震随时到来的心理准备。临危不乱和井井有条,是他们对地震所持敬畏与无奈的对策,是长期以来不断防震避难训练的结果,更形成他们社会的整体防震减灾文化:包括国家战略和国民意识。日本建设抗震强国的国家战略以严格的工程抗震为基础,以完备而有力的法律体系为保障;日本国民强烈的防灾意识,表现为在地震发生时高效有序的自救行为以及在救灾过程中的有序及镇静,这种意识的建立都要归功于日本平时无处不在的防灾教育,一种强大的防震减灾文化背景下的潜移默化。所以,面对灾害,日本人一般都能采取冷静沉着的态度,从而有效防止和减少了灾难带来的损失。
然而面对危机,一个个例子折射出中日两国人民的防震减灾文化的差距。2008年的汶川地震,我们出了“范跑跑”,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我们莫名其妙的的抢起了盐……社会形成了这样一种负面的风潮,这是防灾文化缺失的最典型体现。把视野再放宽一点,这些年,在各种各样的危机事件中,我们时而为“猪坚强”而感动,时而自己也会打酱油,躲猫猫会成为一种致命游戏,“走路死”不仅仅是偶然……每一个代表性事件都体现出政府和民众的一种惯性思维,所有的思维汇聚起来,体现出一个国家对待危机管理的一种态度。在防震减灾文化的建设上,我们和日本是有差距的。汶川地震的诸多感人事迹让我们看到:在大灾大难面前,绝大部分中国人是山崩海裂、百折不挠、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尊重生命,不言弃、不放弃,面对灾难我们都有自己的道德选择。然而,对比灾难的损失程度,我们却只能痛心。前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说过,“灾前防御比灾后救援更人道,也更经济”。事实告诉我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防震减灾文化,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和防震救灾的能力,比具有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更重要。
二、如何建设防震减灾文化
4年前的汶川地震,让我们重温了恩格斯100多年前讲的一句话——“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巨大进步为补偿的”。总理在北川中学黑板上写的“多难兴邦”四个字,让全社会在灾难面前总结经验,反思过去的行为。社会要反思,个人也要反思,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才能真正形成强有力的防震减灾力量。用防震减灾文化,去面对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第一、政府作为防震减灾工作的主导力量,应当牢固树立: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科学发展理念。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中国的优良文化传统。政府对待地震灾害的态度,直接影响着社会应对地震灾害能力建设的投入和水平,必须树立“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的忧患意识,时刻紧绷防震减灾工作这根弦。
各级政府应该树立责任意识,履行好防震减灾工作的责任。防震减灾是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重要部分,责任重于泰山。在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下,政府治理灾害的态度、危机管理的能力直接影响着执政者的形象,乃至我党的执政地位。
防震减灾工作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它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寻根溯源、标本兼治、未雨绸缪。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防震减灾工作的全局,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树立平时若灾时,灾时若平时的防灾理念。
第二、社会是防震减灾工作的主体,民众是构建安全和谐社会的根本力量,防震减灾文化的建设,需要政府顶层的设计和管理,更需要基层群众的参与和探索。防震减灾、造福人类,民众应该是防震减灾文化建设的主体,推进防震减灾文化建设,尤其要重视群众力量的孕育和发展,充分发挥现代社会非政府组织机构的力量,让民间文化成为防震减灾文化建设的重要一极。
第三、建立和健全防震减灾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规定和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制度工作制度,把宣传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做好防震减灾安全文化工作,不仅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作体系,一定数量的骨干队伍、一套好的管理制度、一种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还必须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和业务培训工作,提高各级领导和助理员的防震减灾意识,增强责任心,掌握必要的防震减灾科学知识,全面提高防震减灾业务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之不断地适应新形势。同时,还要下大力气搞好学校、商场、宾馆、医院等密集场所和安排生产领域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把建设落实到专人,落实到实处,动员全社会力量,整合全社会资源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总之,一定要在政府和上级单位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强化管理人员加强防震减灾安全文化建设工作以及防范意识的作风建设,深入实际开展工作,力戒做表面文章,抓住时机,充分调用有效资源,把防震减灾安全文化渗透到公众之中,使地震安全理念深入人心,真正把防震减灾安全工作变成光大群众的自觉行为,从而提升全社会整体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只有让防震减灾意识扎根政府和民心,让防震减灾行动成为自觉,形成工程抗震的“硬实力”加防震减灾文化的“软实力”,才能建设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陈金锁.日本:防震减灾启示[J].防灾博览.2008(04).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我县防震减灾“三网一员”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平安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贯彻落实国务院提出的防震减灾三大战略要求,坚持防震减灾与经济建设一起抓,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动员社会力量,利用各方面资源,建立健全由政府统一领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在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中的重要作用。
我县防震减灾“三网一员”建设工作的总体目标是:按照国务院和自治区、市政府的要求,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地震群测群防网络体系。设置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构建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和地震科普宣传网,即防震减灾“三网一员”工作体系。促进全县群测群防管理工作快速进入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轨道。
二、防震减灾“三网一员”体系内容
(一)建立地震宏观测报网。各乡(镇)要在认真调研基础上,重点选择1-2个宏观观测点(可选择水井、水产养殖、畜禽大户等场所作为固定的宏观测报点,由防震减灾助理员协助县地震局设立)。每个宏观测报点明确一名责任心强、有一定文化且为当地常居人口的人员担任宏观测报员,常年跟踪并及时上报宏观异常。
(二)建立地震灾情速报网。要充分发挥民政、科技、社区、村委会等工作网络的作用,把震情灾情纳入各类自然灾害调查评估以及预警预测系统,一旦发生有感地震或破坏性地震,通过地震灾情速报工作网络,迅速查清震源震区、人畜伤亡、房屋破坏、经济损失、群众心理及社会反映等问题,及时上报当地政府和县地震部门,为各级地震应急指挥机构有效组织抗震救灾提供科学依据。
(三)建立地震科普宣传网。要制定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计划,建立和完善宣传网络。要充分利用图书、挂图、展板、画栏、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要以互联网、有线电视、广播等现代传媒为手段,大力开展地震科普知识、防震减灾法律法规进村组、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活动;要结合“三下乡”、“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周”、地震纪念日等活动,组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提高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当前,各乡(镇)要把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作为宣传重点,着力提高村民抗震设防意识和居住安全水平。
(四)配备防震减灾助理员。按照国务院和自治区政府有关文件要求,各乡(镇)要把防震减灾工作列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明确一名领导分管,配备一名防震减灾助理员(可由分管领导兼任或民政人员兼任)。防震减灾助理员主要工作任务:1、协助分管领导贯彻落实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履行防震减灾行政管理职能;2、负责“三网一员”建设的牵头、协调和管理,做好群测群防日常管理工作;3、负责村镇民居抗震设防指导与管理;4、负责本辖区内地震应急和紧急救援救助体系建设;5、完成上级防震减灾指挥机构布置的相关工作。
三、防震减灾“三网一员”体系的管理
防震减灾助理员在乡(镇)政府的领导下,接受地震部门的业务指导,协助县地震部门开展工作;地震宏观测报网点工作人员在防震减灾助理员领导下,接受地震部门的业务指导,承担地震宏观测报工作。
“三网一员”工作人员要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一旦有工作调动等情况而缺位,必须及时补充新的工作人员并上报。
加强检查督促,实行考评制度。地震局要经常检查督促“三网一员”建设工作情况,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乡(镇)绩效考核范围。
从检查中了解到,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省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各街道办事处的防震减灾工作不断加强,始终坚持经济建设同防震减灾工作一起抓,把防震减灾工作作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抗震避险和应急救援三大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了应有作用。
1、高度重视,防震减灾机制不断健全。各街道高度重视,都将防震减灾工作列入街道的重要议事日程,实行单位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负责防震减灾的日常具体工作,定期召开街道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研究布置防震减灾工作任务,协调解决有关问题,规范防震减灾工作制度。为加强组织领导,各街道办事处都成立了街道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联系会议制度,确保领导明确,责任明确,任务落实。同时,各街道成立完善街道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和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不断加强防震减灾队伍建设。
2、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增强防震减灾意识。各街道充分利用《防震减灾法》颁布纪念日、科技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周等时机,开展防震减灾宣传进社区活动,增强广大干部群众防震安全意识,普及防震减灾基本知识,为我区防震减灾事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白水湖街道办事处、甘棠街道办事处、湓浦街道办事处在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增强居民群众防震避险意识上有着自己的特色和亮点,受到本次检查组的充分肯定。
3、不断完善应急救援机制,地震应急处置能力逐步提高。一是依法建立了地震应急预案机制。各街道都制定完善了街道地震应急预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街道地震应急预案机制。二是逐步加强地震应急避险场所和地震应急避险通道建设。在区防震减灾局的大力支持指导下,各街道均建立了地震应急避险场所和地震应急避险通道。白水湖街道庐峰花园社区积极创建部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工作,受到省、市防震减灾部门尤其是国家地震局领导的高度评价和鼓励赞扬。三是积极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取得了良好效果。各街道社区结合实际,组织居民群众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活动,不断提高居民群众防震避险和地震自救互救能力。四是全面做好应急准备,积极应对地震突发事件,不断增强地震应急避险处置能力。各街道按照上级加强防震减灾工作要求,认真树立“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防震减灾工作理念,将做好防震减灾工作融入推进街道各项工作之中。
二、存在的问题
街道在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某些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个别街道对做好防震减灾工作认识不高,干部业务不熟,特别是分管领导管理、检查、督促不到位;二是有的街道(社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宣传教育不够深入广泛,防震减灾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有的街道(社区)对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广度和力度不够,对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宣传形式比较单一,开展活动流于形式等。
三、几点建议
根据各街道防震减灾工作取得的成绩和以上存在的问题,建议各街道办事处在今后的防震减灾工作中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群众防震减灾意识。各街道办事处要进一步提高对地震危害性和防震减灾重要性的认识,要加强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教育,从一般宣传层面逐步引导规范到法律宣传教育层面,提高依法防震减灾的工作水平;要把街道(社区)各级领导干部和街道辖区单位作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重点;加大辖区社区防震减灾工作力度,各街道地震安全示范社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社区)至少每年新增1-2个;不断扩大典型示范辐射面,要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加大对城市居民群众防震自救互救教育,提高社会对应对地震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防震减灾意识,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上一篇:高一化学教师工作总结(6篇)
下一篇:后勤服务社会化方案(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