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论语《其身正,不令而行》的读后感心得范文(精选8篇)

时间:2024-02-24

《其身正,不令而行》读后感篇1

首先大家应该理解这句论语的意思是:“如果自身行为端正,不用发号施令,事情也能执行彻底;如果本身行为不端正,就是发布了命令,也没有人会听从。”

由此我感触很深。比如,为了实施好停课不停学的计划,学校就安排了老师开始线上教学。对于网络技术很好的年轻老师自然不在话下。可是对于像吴老师这样的老教师就应该有难度。听妈妈说,吴老师为了给我们上好网课,每天工作时间为早5点,晚12点。中间除了吃饭几乎不休息。都在不停的备课不停的修改教案中。还有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吴老师为了顺利给我们上好网课,淘汰了他的旧电子设备,花“巨”资购置了一套先进的电子设备。我认为,作为老师,吴老师是老师的表率!更是我们这些弟子的表率!所以我们同学不用吴老师发号施令,就会乖乖学习,否则就对不起吴老师的一片好心!假如吴老师不像现在这么用心上网课,随便应付我们,那我们是不是慢慢也就开始应付学习了呢?吴老师再让我们好好学习,我们是不是就不想听话了呢!这就真正应验了论语这句古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身正,不令而行》读后感篇2

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教育启示,就是需要在孩子面前去做到很好的一个榜样。就是说在孩子面前做到正确的一个行为,孩子就会效仿自己做这样子的行为,然后达到教育的一个效果。因为这句话的本身意思就是说,自我的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

如果自身不端正的话,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所以这句话对于教育的启示就是这样子,需要在孩子面前去做到一些正确的行为,然后让他去进行学习和模仿。

然后让孩子长大以后,如果自己在能够做到这样子,正确的行为的时候,孩子就会支持自己,如果自己做错误的话,孩子就会反对自己。所以说对于教育启示的话,就是这样子。

《其身正,不令而行》读后感篇3

《论语·子路》中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今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当其冲的便是老师的个人公信力。

阅读了《赢在校园》一书,我首先理解了何为教师的公信力:在教育领域,公信力可以理解为一种无形资产,是教师在长期的执教过程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体现了一个教师存在的权威性,在社会中的信誉度以及在公众中的影响力特征。

教师的公信力可以概括为:品德、品格和品味。

首先我认为品德是一个做人的根本,特别对于教师,良好的个人品德不光对于自己,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榜样作用,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教师就像一面镜子,学生可以从中认识到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殷雪梅、王茂华等英勇与爱的举动,树起了具有高度公信力教师的标杆。

其次,教师要对自己的品格进行修炼,对角色进行自我觉醒。我们这一代教师,在为什么而活?是为了学生的一生发展,为整个社会的进步奠基。我们教师要不断钻研,把知识的教授作为学生成长的一个载体,用深谋远虑的教育思想,丰富多彩的教学艺术去感染学生。

最后是品味,教师有了高雅的品味,就会使教育教学洋溢着风采,充满着生机。有品味的教师不光关注人生的功利,更关注幸福的内涵。我们要有一定高尚的爱好,俗话说:不求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求都能略知一二。一个有品味的教师,能让平淡的生活荡起美丽的涟漪。面对物质的诱惑心地坦然。说到底,老师的品味是善待每一位学生,工作要精致到每个环节。教师的品味是一颗赏识的心,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没有公信力的教育,也会产生影响,但这影响可能微弱甚至可能是坏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品格、品味,以师爱奠定公信力基础,身体力行铸就公信力,以责任心坚守公信力,以情怀维系公信力,才能坦然面对浮躁的世界,才能使自己的潜能不断释放。

以上便是关于“学习论语《其身正,不令而行》的读后感心得精选范文合集”的15篇模板内容了,我们应该养成写读后感的好习惯,通过不断地阅读和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其身正,不令而行》读后感篇4

孔子说:“执政者品行端正,就是不发布命令,百姓也会照着去做;执政者品行不当,即使发布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此语原义针对君臣的关系而言,君主贤明,良臣得附,政令行于天下;君王无道,群奸得志,政令不为百姓所实行。

这种“身自为率”的思想,推而广之,在上司与下属之间,师长与学子之间,乃至父母与子女之间都得到体现。“身自为率”的教子原则,是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实施于子女教育上的一个原则。

“身自为率”的教子思想在今天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现代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一书中,曾举一个事例颇能说明问题:有一位父亲最喜欢赌博,有时候他儿子站在桌边看他赌,看得熟了,又觉得好玩,就模仿着用蚕豆作筹码玩赌博游戏。

到了新年,孩子有了压岁钱,就拿压岁钱来赌。渐渐长大了,赌博的兴趣也日益浓厚,天天与人赌博,他父亲觉得不妙,禁止他赌,但他根本不把父亲的话放在心上,照赌不误。这种现象,恰可借用英国教育家洛克的一段高论:

“你不愿意他去仿效的事,你自己便决不能在他的面前做。倘若某件事情,你认为他做了是一件过错,你自己却不当心做了,那么,他便一定会以你的榜样为护符。他有了这道护身符,那时你再想用正当的方法去改正他的错误就不容易了。

假如他看见你自己做了某件事情,一旦他做了你又去加以惩罚,你的严厉是因爱护他,望他改过的意思,但他是不会知道的;他一定以为你是倚仗父亲的地位,无理专横,自己有自由,有快乐,却毫无理由地不许做儿子的去获取自由和寻求快乐。若是你觉得之所以放随便一点是年岁较大的人的特权,这是一个孩子所不能够明白的,你这种想法反而可以使得你所做出的榜样增加新的吸引力量,反而使得他更想照样去做。”

父母的不良品行不仅会被子女模仿,而且日久,这类父母也会被子女所轻视,以致对父母产生不满的情绪,甚至对立的态度。请听听孩子们的心声吧:某小学四年级的一个小男孩在拟题《假如我是爸爸》的作文中这样写道:

“我爸爸和同学们的爸爸一样,很关心我的学习。我考得好,他奖给我五元钱;我考得不好,他就罚我。每天放学回家,把我锁在房里,规定不做完作业不许吃饭,不许睡觉,他自己却到隔壁打麻将。

我做完一科作业,多么想玩一下,可是门锁着;我遇到难题,多么想问问爸爸,可他不理我……我几次同爸爸讲理,他总是说:你是我们全家人的希望。如果你考不上大学,就不是好孩子!

像我爸爸这样的爸爸,不够资格当爸爸,不是好爸爸!假如我是爸爸,在下班后,我一定辅导孩子做作业,帮助孩子解难题,孩子做完作业,就领他做游戏,给他讲故事,或者让他打开电视机看少儿节目,听“小喇叭”广播……假如我是爸爸,我决不打孩子,骂孩子。孩子考得不好,也不罚他,而是向老师了解情况,回家辅导,帮孩子把成绩赶上去。

我希望爸爸像我这样做爸爸。”老师阅完这篇作文,非常激动,说:“他的作文反映了一个普遍的现象,说出了同学们的心里话。

”做父亲的自己玩乐,却要求儿子用功读书,儿子怎能服气!这就如古人所说:父母自己没有好的德行,要想以道德伦理去规范子女的行为,恐怕也未必奏效。

另一方面,子女明白事理后,对于父母的劣迹败行当然也不会加以赞同,所以,马卡连柯在《儿童教育讲座》中指出:“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

父母在教育子女中,自己的榜样作用比喋喋不休地叮嘱子女,效果要好得多。中国有句俗语:“身教重于言教,”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教”,《说文解字》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也。”通俗地说,教就是上行下效。

在家庭教育中,作为教育者的父母与被教育者——子女之间,这种上行下效的作用尤其明显。有一幅漫画颇为耐人寻味。漫画的画一是,男孩哭闹,父亲给他一巴掌;画二是,这个男孩的妹妹哭闹,男孩上前就甩了一巴掌,而父亲在旁干瞪着眼。

漫画标题:“上行下效”。这幅漫画用幽默的形式告诉人们,子女是以父母的言行为范例的,也证实了洛克下列论断的正确性,即“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那样能够温和地而又深刻地打进人们的心里。

”所以有人比喻说:“子女是父母的镜子,父母的形象往往从子女身上反映出来。”父母若要培养子女成为一个有道德品行的人,先要修炼自己的德行,事事谨慎,时时留意为子女作出好的示范。

大文豪托尔斯泰也曾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在家庭中,子女的小眼睛就像一架摄影机,把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摄进了童稚的脑海,并作为日后言行中的准则。

难怪人称“孩子是父母的翻版”,“子女是父母的影子”。由此可见,父母的榜样表率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在家庭中扮演榜样主角的父母必须要自慎。

《其身正,不令而行》读后感篇5

孔子说如果他自己就行为端正,哪怕他不明令别人这样做,别人也会照做;如果他自己行为不端,即便他要求命令别人,别人也不会听从他的命令。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是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其身正,不令而行》读后感篇6

“其身正,不令而行”,这说明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

当然,这不是说不要言教,而是指只有言教而没有身教,言教也起不了多大作用,甚至适得其反;而教师能做到以身示范,虽没有言语的说教,仍然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没有身教光有言教,也可能完成宣传任务,取得宣传效果。但光有身教而没有言教,就谈不上宣传。模范行动并不等于宣传。

只有把身教和言教结合起来,身教才能带有宣传意味,产生理想的宣传效果。群体宣传大都在小范围内进行,宣传者的任务是让人们赞同一种观点。

从而以具体行动把某些思想要求付诸实施,这就需要宣传者首先带头按照这些要求完成一定的行为目标,这就是身教的作用。

在较大的社会范围内,比如面向一个城市、一个省或全国进行宣传,宣传者的模范行为所产生的引导作用并不大,言教比身教就更显得重要,甚至不需要身教。

而在群体宣传中,身教甚至胜于言教,因此,身教与言教相结合的原则是群体宣传的特有原则。

《其身正,不令而行》读后感篇7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管理者,本身要拥有过人之处,以真才识学服众,友善共荣,才能上下同心,方可顺风顺水求发展,事实上,“管理”的命题涉及沟通、激励、变革、创新、危机化解等多方面的才学智慧,因此,管理者的角色不应该像器皿一样固定不变,应该像水一样海纳百川,才能随时势改变而灵活通变。

为此,管理者必须注重个人修养,不断强化自身综合能力水平和正气素质精神形象,应研习领会诸子百家及伟人思想精髓,结合现实发展和自身特点,活用到身边的文明发展中,才能成为合格的带队人,进而撑开场面,在团队面前垂范而无怒自威。显然,管理者自身的才能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有才能的管理者会让更多的人才聚集到自己麾下,朝着既定的目标奋进。

“善为人者能自为,善治人者能自治”。管理者要将本能进取为本事,才能自信地管理好团队,最终带领团队高效完成各项工作,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地位。从为人处世到说话办事,管理者必须呈现出优秀出众的一面,方能令人信服,进而约束和带动部下令行禁止,这样整个团队才能焕发生机与活力。

《其身正,不令而行》读后感篇8

我读了《论语》后,我知道了很多学习和做人的道理,让我来告诉你吧!

我明白了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它的意思是说:“学的知识要时常去复习的,不也很快乐吗?”单单这句话就不仅教会了我一个道理,还教会了我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呢!从前,老师教过的知识,我放学回家后从来都会自觉去复习,总以为自己脑子聪明,很轻松地在课堂上就能把这些知识全部记住。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到了即将段考的前几天,妈妈一检查我的作业和试卷,才发现我学的知识很多都没有巩固,有印象的东西并不多。在离段考的前几天里,为了能考出优秀的成绩,我被迫每天晚上“开夜车”很辛苦地补缺补漏到深夜,熬到眼睛变成“熊猫眼”。导致严重睡眠不够,第二天起床晚了上学迟到,耽误上课。即使是这样,加班加点还是不能把所有的知识都记牢。后来在段考时我果然吃了大亏,虽然很努力,但是考得并不理想,语文才80分。后来读了《论语》之后,我开始学会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我学会了每天晚上对老师当天教的知识进行复习,知识不知不觉记得牢固了,学习变轻松了,期考成绩竟然提高到了90几分,我别提多高兴啦!《论语》教会了我一个绝好的学习方法,使我学得更愉快了。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意思说:“君子心地光明磊落,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记得小时候,妈妈买来了牛奶,我常把牛奶藏起来,不让姐姐知道,想一个人独占。上学时,我经常担心:“姐姐会不会找到我藏起来的牛奶呢?妈妈会不会发现呢?”当我读完《论语》之后,我主动地把牛奶拿出来和姐姐分享。妈妈也表扬我大方。《论语》教会了我做人的方法,就是不能有小人之心。从此以后我做事光明磊落,越来越有君子之风。

《论语》教会我的做学问、做人道理真的令我终身受用!这便是我读《论语》的宝贵收获。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