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开发原则(6篇)
时间:2024-02-28
时间:2024-02-28
面对文化资源的持续利用问题,旅游界应如何应对呢?笔者认为,改变传统的旅游开发理念,发展文化生态旅游,是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
一、文化生态旅游的概念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文化生态旅游的探讨比较少,其概念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黄安民等(2000)提出,文化生态旅游是以了解旅游目的地文化与历史知识,学习、研究、考察、欣赏特定的文化景观,促进区域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区域文明程度的提高,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使旅游者获得文化教益的一种专门层次的旅游活动。刘少和等(2004)则认为,文化生态旅游是以与自然、社会环境和谐一致的文化生态资源为体验对象,旅游活动各方需要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旅游形式或产品,是生态旅游的新发展和文化旅游的特殊形式。刘清泗等(1999)把文化生态旅游视为生态旅游的一种,将其定义为: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要以保护当地的文化资源为主要目标,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开展旅游活动。在此基础上,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通过反馈机制进一步促进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建设。
上述三个概念对文化生态旅游的表述和理解有着明显的差异,第一个概念着重强调了出游目的是体验旅游地文化,而第二个则强调了旅游活动与旅游地自然、人文环境的和谐,第三个则提出以保护旅游地文化资源为主要目标。综合以上观点,笔者把文化生态旅游定义为:以与自然、社会环境和谐一致的文化资源为体验对象,以旅游者、旅游地和谐相处,保护区域的文化多样性与文化生态平衡为目的,使旅游者获得文化体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活动。
二、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原则
1.体现地域特色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条件,其文化景观必然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同时在一定的地域背景人们形成了特定的世界观、生产生活方式和习俗,如人际交往习俗、服饰、饮食习俗、住居习俗、建筑习俗、婚嫁习俗等等。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旅游者的出游动机往往是追求一种文化的认同或者文化的差异。因此,旅游产品只要能够把地域文化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对旅游者就会有吸引力。
2.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原则
在充分考察和分析旅游地旅游文化全貌的基础上,提取其精华,以旅游文化的精髓为开发突破口,实施有重点、带动效应显著的开发策略;对初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进一步转化、优化、深化,提高其产品档次和素质;对旅游文化中尚未引起重视,但又具有深厚潜力的资源,应加大开发力度,使之脱颖而出。
3.旅游者与旅游地和谐共处原则
文化生态学认为,人类对环境的利用与影响是通过文化的作用而实现的,人类的文化越发达,人对环境的利用越广泛,其影响也就越大越深入,文化生态系统内部各种文化要素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固有的联系,系统内部有着独特的物质和信息流及系统的反馈调控机制。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遵循文化生态学原则,要有利于文化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良性发展,要实现旅游者与旅游地的和谐共处。在这个和谐的大系统里面,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旅游地居民、政府各自都有应担负的责任和享有的权利。
4.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
发展文化生态旅游是以保护旅游地文化资源为主要目的。开发的旅游产品既要满足游客的文化认知需求,又要防止对旅游地的文化生态完整性、文化环境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应严禁文化资源的破坏性利用。
三、文化生态旅游开发要点
1.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特性与发掘
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包括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形成的各种人文景观及其形成的特定文化,有物质和非物质之分。物质的人文景观如文物古迹、建筑工程等;非物质的文化吸引物如民风民俗、故事传说等。
总体来讲,文化生态旅游资源蕴涵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中,自然景观要注重其科学内涵、美学内涵和附会文化资源的充分挖掘,人文景观中的文化发掘则要注重其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特殊性和传统性。
2.注重原生态,保护旅游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文化生态环境
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共同构筑了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只有保护好文化产生所依赖的生态环境,文化的发展才会延续,保护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同等重要。开展文化生态旅游,与自然生态旅游相辅相成,充实生态旅游的内涵,使生态旅游变得更加完整。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文化生成的生态特征之一是多样性,保护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就是在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地域文化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遵循文化演变规律及发展生态旅游标准来进行文化嫁接和文化保护,其中物质性文化生态资源需要防止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地域文化需要继承发展,需要在相关人力资源方面做必要的投入。
3.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系列
文化生态旅游的产品系列主要包括:宗教文化旅游、民俗风情旅游、文物古迹游、寻根谒祖旅游、乡村体验旅游等。
四、玉林都峤山的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1.都峤山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都峤山位于广西玉林市容县,是国家aaaa级景区。都峤山是我国道教第20洞天,远在汉代即有刘根、华子期等人入山修道,相传晋朝葛洪也曾在山中炼丹。随着佛教传入中国,都峤山又成为佛教圣地。唐代山中建有相当规模的九寺十三观。灵景寺古时即为海内名寺。其后宋朝又在宝元岩中筑殿塑造和奉祀孔子及其弟子,于是都峤山便成为佛、道、儒三家并兴之地。此外,历代名人赞誉都峤山的诗文很多,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写的广西的游记中,最长那部分就是都峤山游记。都峤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区,发育有秀美、壮丽的丹霞地貌景观,山顶峰丛等地质地貌景观十分典型。
2.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方向
根据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及其旅游开发现状,都峤山应围绕“三教胜地·丹霞奇葩”的文化主题进行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的打造,主导方向包括:努力打造丹霞地貌地质公园;深挖宗教内涵,打造宗教圣地;发掘、修复历史遗留古迹,发展历史文化旅游。
3.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
(1)宗教文化生态旅游——挖掘宗教文化内涵,打造宗教圣地
宗教的万物平等、贵生、天人合一、构建人间仙境等观点与实践,既培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态,还营造成了许多洞天福地,成为今人旅游观光、陶冶情操的生态示范园。
①目前都峤山的宗教旅游还只是停留在“看庙拜佛”的层次上,寺庙缺少人气。要改变这种情况,需注重动态参与项目的策划。除开展一般游览活动外,还要开发并形成多种与宗教节日、宗教规仪活动有关的动态参与项目,可以在宗教节日举行不等规模的庙会,组织有兴趣的游客参与参禅、浴佛、食斋、放生等佛事活动,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和文化生态旅游的深入开展。近年,都峤山举办了斋食文化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可以说为开发参与项目开了一个好头。
②深挖宗教文化内涵,因势利导,让宗教信徒和民众在旅游中通过外在的他律和内在的自律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把都峤山文化生态旅游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地质地貌科普旅游——提升景区文化品味,普及科普知识
都峤山要发展地质地貌科普旅游,首先要尽快对都峤山旅游资源开展全面详尽的综合考察,重点在中区和东区,在详尽了解全区的地质地貌水文生物等自然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按照申报地质公园的要求进行全面的旅游规划。都峤山的地质价值主要在于有重要观赏和重大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质地貌景观。申报都峤山地质公园是把它的科学内容化作重要旅游资源的非常有效的方式,既要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品位的观光游览,度假休闲、文化娱乐的场所,又要建成地质遗迹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学研究与科普的基地。
①加强对旅游区工作人员,特别是导游人员的文化素质教育,导游词中可以多穿插一些浅显易懂的地质地貌科普知识;
②结合旅游区建设,对较为重要的地质地貌景观挂牌介绍,使一般散客也能够很方便地了解科普内容;
③开展原始风光考察探险游,目前都峤山旅游资源的开发仅限于其西区和东北区一带,大部分地区还未进行开发,自然环境保持相对原始状态,只要适当选线,劈开荆棘,编排内容,便可以组织“回归自然”原始风光探险考察旅游。
(3)历史文化生态旅游——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增多旅游亮点
建于明代的“七十二房井”是珍贵的历史遗迹,但现在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反而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应该尽快将这些古民居妥善地保护起来,并在其旁边修建仿制品,立标识牌介绍古民居的来龙去脉。这样,不仅充实了都峤山文化生态旅游的内容,也能让游客深刻体会先人生活的艰辛,对游客是一个很好的教育。
都峤山文化底蕴深厚,但目前能够展示给游客的只有很少的内容。还需要继续搜集、挖掘先人留下来的珍贵石刻字画、建筑、房舍、古诗文等,以进一步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含量。
4.文化环境保护的内容
旅游者在旅游区内的文化体验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如果文化物质载体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或消失,文化延续所需要的条件就不再满足,从而体现的文化就会有不等程度的流失。都峤山属于丹霞地貌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加强对文化载体的保护就更具实际意义,具体的保护对象有:(1)植被与水体:植被与水体是丹山碧水、绿树鲜花组合景观的重要要素,都峤山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故植被与水体的保护就非常重要;(2)地质地貌景观:是最能体现都峤山丹霞地貌美学、科学价值的物质载体;(3)文物古迹:如“七十二房井”、寺庙等;(4)具有当地特色的民居、生产生活方式等。
参考文献:
[1]周正刚:论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开发[j].求索.2004(11):107-109
关键词:生态旅游;旅游规划;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2002102
1相关概念界定
1.1生态旅游
从生态旅游概念被提出,距今已经有31年了,就目前其概念界定还是模糊。国际生态旅游学会提出生态旅游是游客有意识的到目的地旅游,实现了解当地文化、自然等知识,这种旅游活动除了尽可能维持当地生态系统、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对当地自然游憩环境负有责任之外,还肩负着使当地经济繁荣、使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提升,同时尊重并维护当地居民群体的传统文化使其保持完整性。这个定义在传统定义上增加了居民收益内容,而当地居民是旅游规划中不可或缺的考虑对象,本文也采取此定义。
1.2生态旅游规划
生态旅游规划作为旅游规划的分支之一,以生态旅游资源为依托,运用旅游规划的原理和方法,它要求从整体出发对生态旅游活动空间进行合理布局,是生态旅游目的地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法律依据,是生态旅游区社会、经济、环境效应和谐的指挥官。
2国内研究进展
相比较国外,我国的生态旅游规规划起步较晚,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于1994年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紧接着1995年与1996年分别在云南西双版纳和湖北武汉召开了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后又有1999年被国家旅游局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这时生态旅游正式成为了被广泛倡导的一种旅游形式。
2.1生态旅游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生态旅游规划具有协调性,即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决定了生态旅游规划必须以生态原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为指导思想,而规划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旅游资源的保护,影响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规划是否合理,决定了旅游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刘玉安(2006)以典型生态旅游区石河子为研究对象,认为实现当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突出旅游特色、营造良好的交通等服务环境、旅游宣传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保护游客利益。
2.2生态旅游规划原则、理论与方法研究
旅游规划中要遵循市场导向、资源依托、法律监督、宏微观相结合等原则,生态旅游规划除了要遵守这些一般原则外,还要充分考虑生态旅游本身的特点,遵循保护先行与适度开发原则、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原真性原则、各方利益共享原则、环境教育原则。国内学者对生态旅游规划原则的研究大体差不多。康宏成(2010)对生态旅游规划的原则也进行了总结,认为要遵循适度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性原则、自然与文化的原汁原味原则、各方参与原则、服务设施生态化原则、环境教育原则。
生态旅游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生态旅游规划除了一般旅游规划基本理论外还有众多符合其自身发展规律的理论来指导,其中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生态伦理学理论、生态美学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是最为重要的。申利(2004)阐明景观生态学是生态旅游规划的主要理论之一,分析了在景观生态学指导下旅游规划的过程,肯定了规划结合自然环境的旅游规划的景观生态学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科学技术方法被运用到生态旅游规划中,典型的如GIS(地理信息系统)因具有强大的图形数据采集、空间数据可视化和空间分析功能,为生态旅游规划中提高工作效率与其科学性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在生态旅游规划中受到广泛的应用。刘芳(2009)认为GIS的应用必将给生态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旅游市场分析、开发空间规划以及当地环境保护监测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薛达元(2014)采用GIS对黔西南地区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分析黔西南州旅游资源特征,规划该州生态旅游发展方向和特色。
2.3生态旅游规划实证研究
生态旅游规划的实证研究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对自然保护区、乡村旅游地区、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区的规划研究方面。刘佳静(2008)以福建莱溪岩风景名胜区为例,将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贯彻到风景游赏规划的实践中。王志臣(2012)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面临的管理体制不顺、自然资源和自然景观遭到破坏、布局不平衡、缺少规划等问题,并就宏观层面国家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及对单个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建设规划的编制进行了探讨。张念萍(2014)概述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几个基本类型,并分析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乡村生态旅游规划设计内容和发展战略。刘晓明等(2013)对新农村建设、农村生态旅游规划的基本概念进行了阐述,对新农村生态旅游规划的内容、原则作了归纳和总结,同时讨论了新农村生态旅游规划的要点。此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有学者对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旅游规划进行了研究,李吉来(2013)认为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生态环境的建设很重要,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做到既尊重当地生态环境,又提高城市与乡村生活品质。魏文波从文化与生态结合的视角出发,以生态学旅游理念为基础,以民俗文化旅游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的概念。吴妍(2008)认为民族旅游规划要充分体现民族性和现代性,要以保护为前提,在此前提下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同时注重民族旅游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
3结论与展望
国内对生态旅游规划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进度较快,研究成果丰富。生态旅游规划是否合理决定了其旅游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在规划中除了要遵循旅游规划中基本原则外,还要结合生态旅游自身特点。生态旅游规划是个系统工程,其所涉及理论较多,对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的运用较多;方法也极为丰富,尤其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生态旅游规划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国内学者对生态旅游规划的实证研究日渐成熟,研究对象涉及面广,主要集中在自然保护区、乡村旅游、民俗文化三方面。笔者认为在今后的生态旅游规划研究中,要着重从以下几点提高研究水平:加深生态旅游规划理论的研究,尤其针对某一理论应运的深入研究;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过程中,加重定量研究比重,尤其定量研究中多借鉴运用科学技术手段;生态旅游规划的研究对象要更广泛些,需要学者对一些新兴领域的把握和研究;借鉴国外生态旅游规划的研究成果,并与其进行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1]郭岱宜.生态旅游――21世纪旅游新主张[M].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177178.
[2]田喜洲.论生态旅游规划[J].农村经济,2003,(12):8889.
[3]刘玉安,丁建丽.生态旅游规划及其可持续发展实例分析――以石河子地区为例[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24(3):7073.
[4]陈洁,王力峰,章昌平.生态旅游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J].大众科技,2012,(3):7880.
[5]康宏成,李永文.浅谈生态旅游规划的原则、问题与对策[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01):9194.
[6]张红梅.生态旅游规划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以长治市为例[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08.
[7]申利.浅述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应用[J].四川建筑,2004,24(4):1415.
[8]刘芳,张玉钧.GIS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林业科技,2009(3):6270.
[9]薛达元,王云靓.基于GIS的黔西南布依族自治州生态旅游规划[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3(4):1117.
[10]刘佳静.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探析――以福建莱溪岩省级风景名胜区为例[J].福建建筑,2008,118:9498.
[11]王志臣.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2012,(3):3640.
[12]张念萍.乡村地区生态旅游规划与发展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4:375376.
[13]祁焱华.浅析新农村生态旅游规划[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19(4):140142.
关键词: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建筑;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民间风俗(简称,风俗)指的是一个民族或国家中人们创造的、享用和传承下来的生活文化。民俗旅游是一种层次比较高的文化性旅游概念,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一种文化旅游行业。作为旅游文化的一部分,有自认的文化内涵和逻辑特性。总体来说,民俗旅游就是以地域风俗文化为基础,通过对不同文化的研究,达到了审美休闲享受的一种文化旅游的活动。这并不是随意装饰和历史的重复调用,但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旅游尽管会包含一些经济方面的因素,但其根本的意义应该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享受。因此,任何形式的民俗旅游,都应该体现地域文化特性,做到可持续发展,吸引游客和民俗文化产生共鸣[1]。
2民俗旅游的现状及特点
2.1民俗生态旅游现状
改革开放后,我国民俗文化旅游行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比如:北京的胡同游、丝绸之路和古运河改造等。从每年的国庆黄金周,旅游情况统计的数据看,民俗旅游项目的活动受到了游客的喜欢,如山西的黄河民俗游、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昆明云南民族村、广东等地的民族风情旅游开发景点等。
除此之外,国内的很多名胜古迹、宗教文化生态旅游区也是民俗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旅游得以发展,要求人们要有总体的环境意识、法律意识和新颖的观念。目前,我国名宿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环境污染、生态资源的破坏及资源的退化等。同时我国民俗生态旅旅游还存在着很多矛盾,主要表现在可持续发展观上的矛盾,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生态旅游行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与我国生态资源密不可分,是统一的整体,因此在发展中必须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战略。
2.2民俗生态旅游特点
我国民俗生态旅游,除了具有旅游行业的共性和一般特性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其中包括如下几点:
1.地域性和民族性。每一种民俗的形成都是在一定的地域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所以具有很深的历史根源、地理根源和社会根源。由于地域和条件的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生活和生活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就导致的民族饮食、居住、婚姻及服饰风俗的不同。并且在同一个民族中,也会存在服饰、礼仪等的地域性差别。不同地域的民俗环境和氛围是其他地域不具有的[2]。也正是因为这种独特性,才使得民俗生态旅游行业对游客产生了极强的吸引力。
2.历史性和文化性。民俗旅游资源很丰富,包括历史悠久的民俗习惯、建筑、饮食服饰、神话传说、待客的礼仪等。游客可以参加当地举行的风情旅游活动,陶冶情操,享受文化素质和历史知识的博大精深。
3.发展性和传承性。民族生态旅游可以是游客享受资源的民俗处整形。但是随着旅游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民俗风行的旅游资源的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旅游产品丰富多样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喜欢。因此风俗生态旅游产品的继承性和发展性会越来越成熟,成为旅游行业的佼佼者。
4.体验性和参与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要求不仅是单纯的观光形式的旅游,而强调的是旅游项目和游客的结合。民俗生态旅游体现了这点,游客可以欣赏、观看节目还能参加体验风俗风情。所以,参与性成为风俗生态旅游的重要特性。游客通过亲身的体验成为风俗环境中的一份子。通过双方的交流,了解风俗生态环境的地域文化,满足游客求知、休息、休闲享受的需求,是其他旅游资源不可替代的资源。
3民俗生态旅游的开发原则
民族旅游开发的原则是为了实现旅游资源价值的最优化,要实现这一原则,需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要保存地域特色的原则。特色是一个地方、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是人事物和历史特性的综合表现。在民俗生态旅游的开发中,特色的原则是人无我有,具有更加特别的资源优势,在保留原有地域文化的前提下,创造出更具民俗特色的旅游产品。
2.主体和客体的互动原则。主体和客体的互动指:调动旅游区人民的积极性和参与的意识,只有民众的主动参与和自主的开发才能真正的把民俗文化的特征表现出来;游客的参与,游客通过亲身体验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尊重当地的习惯获得宝贵的经验。自己也得到了一次独一无二的经历。
3.利益相互协调的原则。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开发商之间的协调;2)社会文化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协调。民俗生态旅游涉及的部门很多,所以有必要进行各部门的协调工作,这样才能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4.保护为基础,开发为手段的原则。每一项旅游开发都会对当地的资源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和破坏。所以我们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应进行合理、科学的开发。尽量减少对旅游资源的破坏。
保护资源的原则应具有两方面的含义:物资保护和空间保护。保护生态旅游资源首先要认识到资源的重要性,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纠正居民的错误观点和认识,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意识;然后,要很清楚的认识到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两者之间结合的共同点。建立有利于民俗生态旅游资源的法律法规,相应的管理机构对资源破坏行为进行控制和制裁。最后,通过对民俗生态资源的深入了解,培养出优秀的旅游专业服务人员[3]。
4民俗生态旅游建筑的规划设计
旅游建筑同时具备建筑物和构建物两部分,旅游建筑是民俗生态旅游中不可缺少的题材是建筑性的一个类型,除了具有普通建筑物的特点外,还具有服务的功能,比如说:餐饮、观光和住宿等。旅游建筑物的规模不定,要根据旅游区的总体要就进行规划和设计。
4.1旅游建筑的空间组成
空间的本质在于他的功能性和实用性,但是在设计时不能仅仅局限在这两个方面,还要充分的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组织空间的时候,应把整个空间的发展及逆行完整的构思,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空间创造是旅游建筑的最终目标。旅游建筑的空间设计除了要考虑:体积、尺寸、形状和比例外,还要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
1.服务性和造景性,要具有一定的观赏和被观赏价值。旅游建筑既要满足服务性需求,符合旅游景区的功能布局,还要给人们带来视觉和感官上的美感。
2.与自然景观相融合,服务与环境。旅游建筑一般是人工因素,和自然的景观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果设计的很好,能增加自然环境的情趣。否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要想达到好的目标,就应该因地制宜的进行设计,充分的利用自然的地貌和地形最为规划和设计的依据。
3.旅游建筑的组合型和独特性。旅游建筑会根据大小、功能和形状的不同要求,进行单独的设计,体现单体的特性。也可以用墙或者是路等不同的建筑进行组合,构成一个旅游建筑的雀替,这种组合会丰富建筑物的外形,和自然风光相映,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2旅游建筑的创新应用
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要是完全失去自己的艺术特性,那么无论是在观赏和文化表象上都是大可痛心的,事实证明,代表着我们的文化正在衰落,甚至又消灭的现象。因此,从某个方面上来看,人工旅游建筑可以体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内涵。目前,世界上有很多国家都采用人造景观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其中景观的建筑物也都具有民族特性。比如,泰国的“佛塔式”旅馆,西班牙的中世纪古堡饭店和田园别墅等,都是深受游客喜欢的地方。其主要的原因是,这些旅游建筑都体现了民族生态的风格,具有很浓厚的民族特性和内涵,让人感觉到有种异国风情的感觉。因此,在设计旅游建筑时,要扬长避短,可以的体现民族或者是地域文化的风格和特点,而不是一味的追求西方建筑的特点。这种可以的体现民族风俗的做法并不是谁守旧排外,而是借鉴和吸收国外的新经验和新技术,然后根据我国时展的特点和不同的文化特点,继承传统的文化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5结语
民俗生态旅游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过渡的进行开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会很容易枯竭和消失,所以应该进行可持续的发展策略,科学合理的对民俗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同时,旅游建筑是生态旅游很好的调味剂,应该按照民俗生态资源的地域性和文化性对旅游建筑进行规划设计。人的敢于力量可以顺应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是自然的格局更加完美,和自然协调达到平衡。对于目前城市化等带来的资源危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为我们旅游行业的良性发展寄于重大的期望。
参考文献
[1]钟声宏.民俗文化环境保护与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广西民族研究,2000,(1).
【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经济有效性生态安全性
随着生态旅游的出现与发展,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也应运而生。从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旅游的长足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并认识到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1生态旅游的提出
1.1生态旅游的概念
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性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了生态旅游(ecotourism)的概念。生态旅游是个外来词,关于这一新词语,世界上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不同的使用者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诠释,这些诠释有的很相似,有的差别很大,甚至讲的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内容。从中外学者70多条对生态旅游所作概念和内容的诠释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资源(包括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基础,具有生态伦理理念的一种高层次的保护性旅游活动。这种旅游活动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可创造持续的就业机会,是生态经济学和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式和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1.2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生态旅游作为最新潮的旅游产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全球范围的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其别是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日本、西班牙、瑞士等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生态旅游更是风靡全球,成为一种新时尚。
虽然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是要改进旅游方式,促进旅游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对生态环境既加以利用。但是,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包括生态旅游,都会对旅游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发展生态旅游,不搞好规划,就可能导致严重的生态旅游环境的问题,就会阻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旅游的开发原则
生态旅游地正受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成为开展可持续旅游和生态体验的理想场所。但是,生态旅游区(地)属于自然生态环境敏感区,开展旅游业极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
生态旅游发展开发管理中的主要矛盾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的和谐发展,就成为生态旅游发展开发的重要原则。
生态旅游由于囊括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诸多关系,故对其进行开发管理时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观,并以此为指导,形成生态环境和旅游经济双向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2.2经济有效性与生态安全性兼容协调原则
经济有效性是指人们在积极发展旅游经济时,应最有效地利用生态资源。
生态安全性是指人们在组织旅游经济活动时,应该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使之保持存在和再生的能力。
2.2.1管理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衡量经济的有效性上
衡量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管理体制对经济发展是积极而不是消极的,要把促进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第二,向自然生态系统索取资源要适度,坚持控制外延无限扩大的生产方式,反对掠夺或利用自然风景资源和旅游生态资源的做法。第三,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利用要充分,以便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多的生态感受和生态知识。只有做到上面三条,才能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的吸引力,使旅游收益得以实现。
2.2.2必须对生态安全性进行定位
通过对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两个指标的分析,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处于既矛盾又统一的定位整体中。其矛盾主要表现在经济的无限增长给生态安全带来的威胁,其统一主要表现为二者可以有机结合和转化。
2.3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整体统一原则
生态效益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社会效益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原始动力;经济效益则是生态旅游开发和经营的重要拉力,从中起主导作用。三大效益都是生态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3生态旅游区的开发与规划需注意的问题
(1)制定生态旅游区的专项规划时,要特别注意研究生态环境承载力,亦即生态旅游环境容量。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在某一旅游地环境(指旅游环境系统)的现在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包括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及未来人有害变化(如环境美学价值的损减、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污染、舒适程度减弱等过程)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或景点、景区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
(2)对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规划
成功的生态旅游有赖于高级导游、称职经理的合作,而熟练又有技巧的经营管理人员又需要有效的培养和良好的教育。因此,从事生态旅游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上岗职业培训,特别是导游更应具备较深的科学知识。对所有从事生态旅游业的经营人员进行生态环境伦理的思想教育,让所有的人都明白生态旅游是以生态环境伦理为指导,生态旅游的发展目标是与环境伦理要求和目标是一致的。生态旅游强调环境意识、自然感应,以唤起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3)生态旅游区的环境保护与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有直接关系
只有保障当地居民的利益不受侵害的条件下,生态旅游才能正常地、持续地发展。许多经验证明,让地方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区的管理与服务,如在导游、环卫人员、宿舍管理、餐厅服务、工艺品加工等方面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他们的生活得以改善,会直接或间接地引起他们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激发他们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减轻因对资源需求而破坏环境的压力。当然,当地居民参与管理和服务必须经过严格培训。
参考文献:
[1]王佳,路紫,孙连敏.生态旅游环境问题与环境承载力诌议.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26(2):204.
[2]郭鲁芳.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考.旅游论坛,1998,(2):34.
[3]徐期勇,艾南山,李立华.生态学原理在生态旅游中的应用研究.环境保护,2000,(3):31-33.
[4]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5]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一、生态旅游资源的概述
(一)生态旅游资源的含义生态旅游的资源应该侧重其生态性以及原始性,所以对于生态旅游资源的定义,应该要将其和传统的旅游资源区别开来,但是目前国内外对于生态旅游资源都还没形成一个统一、明确的概念,所以本文中对于生态旅游资源的含义也只是做一个大概的描述和总结。目前对于生态旅游资源的概念研究主要有两种类别,第一种是自然型,主张自然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王华斌,自然型认为生态旅游资源的内容是维护自然生态的系统,对于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开发旨在保护地球的自然环境,以维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旅游的有各类自然动植物园区、风景名胜区以及自然保护区等等。第二种是自然人文型,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张建萍、杨桂花等人,自然人文型认为生态旅游资源就是利用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的美感来吸引游客。
(二)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由于对生态旅游资源没有明确统一的概念,因此对于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也多种多样,大多数学者都是参考国家旅游局颁布的相关政策来进行的。根据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功能,将其划分为观赏型、民俗型、探险型等等六类,但是这种划分方式具有局限性,因为大多数生态旅游资源都具有多种类型的综合特征。根据生态旅游资源的生成机理来分类,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原生型生态旅游资源,即是由大自然天然生成的如原始森林等,另一类是延生型生态旅游资源,就是指非自然生成而是靠人工干预而成的生态资源,比如人造湿地、历史文化遗产等。
二、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
(一)评价原则对于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主要遵循五个基本原则,一是标准化原则,比如对于黔西南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是根据我国各相关部门的政策和标准来进行评价的;二是实事求是原则,这个主要是说要从当地的生态资源的客观实际出发,结合各相关学科比如地理学、民俗学、生态学的相关知识,秉着实事求是的评价原则,既不夸也不贬,科学的解释生态旅游地的内容、属性、形成等信息;三是动态发展的原则,因为万物都是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生态旅游资源也不例外,所以在对其的评价过程中应该考虑其动态发展的方面,才能更好的为生态旅游地的空间布局提供控制和调节的依据;四是全面系统的原则,因为生态旅游资源的种类繁多,其展现出来的功能和价值也是形式各样、层次复杂,所以这就决定了在评价中应该全面进行系统的评价,综合衡量资源本身的内在因素以及所处的外在因素,才能准确和客观的反映资源的价值;五是综合效益的原则,对于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和评价是为了对其开发和利用的,也就是说要获得一定的效益,获得的效益不能只是经济上,还必须包括生态、社会等方面的效益,开发和评价生态资源必须考虑其的可持续发展。
(二)评价体系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体系是对于生态资源用具体数值表达出来的计量方式,是由很多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因素而组成,构建出一个层次有序的体系结构,用于对生态资源的综合价值评估。评价体系是根据层次分析的方法将指标结构进行分层,一般分为三层,最上面的目标层,目标层下面是准则层以及子准则层,最下面的就是指标权重层,比如对于黔西南乡村旅游,其目标层就是对于黔西南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准则层就是黔西南乡村景观资源和黔西南乡村环境资源,黔西南乡村景观资源的子准则层是黔西南乡村自然景观资源以及人文景观资源,黔西南乡村环境资源的子准则层是黔西南乡村的自然环境资源以及人文环境资源,最下面的指标权重层就是黔西南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各项具体的指标。
(三)评价标准根据国家旅游局的《旅游资源分布、调查与评价》的标准中,生态旅游资源根据其分类的各项因素比如可视因素中的生态旅游资源种类、生物多样性、资源季相变化、民族文化、珍奇度等,可感觉因素中的大气环境、声环境、负离子浓度、气候舒服型等以及生态旅游中的价值因素中的开发价值、生态价值、科学文化价值等,对于这些因子根据向量计算进行相应的评价得分并得出对于旅游地综合的评价和划分等级。根据评价标准的赋分总值和综合价值,生态旅游资源可分为五个等级,其中第五级生态旅游资源是最优质的生态旅游资源,被称为特品级生态旅游资源。
三、总结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
收稿日期:2009-01-19
作者简介:肖家亮(1965―),男,广东始兴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经营管理、自然保护区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2-0025-0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愈来愈高,“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生态旅游也悄然兴起。广东南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粤北重地韶关市始兴县的西南部,面积约7113hm2。山势大都呈东北―西南走向,地势南高北低。保护区内林地有7015hm2,森林覆盖率高达98.6%。保护区地处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区内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南岭南缘保存较完整、面积较大、分布较集中、原生性较强、具有代表性的、我国特有的比较原始的季雨林区,是世界同纬度地区森林植被的典型代表,在生物进化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区内植物种类繁多,经调查鉴定,南山共有野生维管植物179科565属1039种,栽培植物共有40科62属70种。其中列入国家Ⅰ级重要保护植物有3种,国家Ⅱ级重要保护植物有11种,占广东省列入国家保护植物89种的12.36%。区内经调查鉴定,有重要保护动物共有21种。其中列入国家Ⅰ级重要保护动物有2种,国家Ⅱ级重要保护动物有21种,占广东省列入国家保护植物117种的18%。保护区的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是理想的生态旅游发展基地。
1开发生态旅游自然条件分析
南山地貌复杂多样,森林景观类型丰富,奇花异草为森林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区内潺潺流动的溪水、飞流直下的瀑布,与山间飞翔的蜻蜓、蝴蝶与小鸟,为南山添上生态旅游动态之美。区内有多座海拔1000m以上的山峰,形态各异,有的如卧龙,有的如坐虎,有的如卧佛,有的如婷婷玉女。区内山地蜿蜒起伏,因海拔较高,湿度大,云雾时常环绕山峰。尤其当雨季来临的时候,远远近近的山峰在云海中沉浮,举目远眺,深深浅浅的绿色森林,犹如披上一层轻纱,神秘而迷人。因此,南山的生态旅游资源,既具有纯天然风光的观赏价值,又具有极高的艺术、美学、文化和科学价值。整体来说南山自然保护区具有以下优势:
(1)石峰景观。它是由于花岗岩的基岩而形成的山顶,怪石嶙峋,形态各异,有不少乔、灌木及奇花异草生长,令人浮想联翩。
(2)峡谷景观。由溪流沿岩石节理下蚀而成,较大的峡谷主要分布在中拔河和左拔河的上游,横断面呈“V”形,峡谷的上部宽广,谷底深邃狭窄,谷坡陡峭。谷底河床纵比降大,河床遍布大大小小的岩石,溪水长流,景色怡人。
(3)水域景观。自然保护区内的五大水系,象一条条彩带一样悬挂林海的沟谷,腰缠众多清澈秀丽的水体,主要包括瀑布、水库和池塘等。
(4)生物景观。南山山地的海拔高低差异悬殊,相对高差超过800m,从山麓至山顶可以观赏到山地季风常绿阔叶林、中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及常绿阔叶或针阔混交林等。
(5)动物景观。据调查统计,保护区拥有野生动物有216种,水域中的浮游动物有43种。随着山地海拔高度的升高,游客可以观赏到溪谷平地带、溪流水域带和山林带等栖息的不同动物种群景观。
2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项目分析
根据该保护区的自然景观资源特点和区位环境的分布情况,拟将旅游项目做如下规划:
(1)开辟生态农庄。种植南山拥有的资源植物,如野果类植物、茶、桑、中草药材及各种野菜,可辟出一块田地,让游客可以自己动手,体验种菜之乐趣。
(2)可建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园、科普教育园、步行径,观赏动植物形态。
(3)穿越实验区步行径,进行原始森林探险。
(4)开辟森林浴场,进行森林浴。
(5)其它景点项目:钓鱼、烧烤、露营、瑶寨风情、涉水旅行等。
3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的原则
(1)生态性原则。即贯穿生态旅游发展的中心原则。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的开发,如果不注意环境保护,很容易打破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采取生态性规划、生态性开发、生态性经营管理,在发展南山保护区生态旅游时显得尤为重要。
(2)区别传统旅游的原则。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项目内容形式要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使游客们认识自然、享受自然、热爱自然,让游客们在游览时,爱护花草树木和鸟类及其他自然资源。
(3)知识性原则。生态旅游具有相对的脆弱性,这也决定了保护与开发对于知识的依赖性。旅游者、经营管理者和当地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有待于他们知识文化素质的增长。全面进行知识导入,能使生态旅游的主体、客体在发展中提高意识。
(4)公平性原则。公平性原则是生态旅游发展的保证,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是不同区域人群之间的公平,代际公平是当代人与后代人具有同等生存、享受的机会与权利。
(5)广泛参与性原则。南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不仅需要保护区旅游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关心和努力,而且还需要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广泛参与。只有多方参与、广泛合作,才能为生态旅游的发展建构雄厚的社会基础。
(6)整体协调性原则。南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必须坚持追求经济效益的最优化,而非最大化。在实践中表现为对游客流量的控制,即在环境容量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游客的流量。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必须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获取相对优化的经济收益,而不能为追求短期的高收益而置环境成本于不顾。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以追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的均衡、全面、协调为目标。
4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的措施
(1)推进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和科学研究。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要有科学的规划[1],搞好区域生态、旅游、文化的发展宣传、项目布局和市场营销。要重点研究区域生态规律和文化特点,研究环境承载力,推出有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打造南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形象,形成一定的品牌竞争力。
(2)推出特色产品、绿色产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要有生态特色,并开发多层次生态旅游产品[2],如森林、阳光、保健、健身活动、科普活动、绿色食品、绿色人居、特色文化、民族风情等。
(3)推崇政府主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资源开发要引入知识经济内涵。南山当地政府应加强生态旅游规划、管理,健全体制、法制,推动开放和发展。保护区资源开发要以高科技和信息技术推动资源高水平开发,永续利用,要利用现代技术和高科技对自然、人类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开发,延长旅游产品生命周期。
(4)推动当地文化发展,强化生态旅游的文化投入。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是有区别的,自然保护区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并不一定都能成为旅游市场的竞争优势。在生态旅游开发上,不仅要讲比较优势,更要研究和形成竞争优势。单纯的资源比较优势只能说明宏观问题,说明具有旅游开发条件。而只有旅游企业的产品开发和市场行为、经营行为、资本运作能力才能形成现实的旅游竞争力,带来效益。而旅游产品的科技文化含量是产品附加价值增加和实现的内核,生态旅游文化的协调发展是区域整体产品形象和核心竞争力形成关键。
5发展生态旅游应注意的问题
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游客的进入,资源的开发,都会对保护区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在开发南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力求保持自然资源的原始本色。生态旅游就是回归大自然、领悟自然原始风光为目的的一种旅游形式。因此,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时,应以保护区内生态环境为前提,尽量让保护区内的景观以原始风貌出现,尽可能少的对景观进行改造。
(2)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规模应该与资源的环境承载力相适应[3]。在不打破生态平衡,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前提下,遵循适度开发的原则,对保护区的开发规模作出合理的规划。
(3)注重对保护区内部容人量的科学管理。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对游客、居民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若超过环境的承载量,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造成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就得不到可持续利用,所以应该加强对生态旅游区容人量的科学管理。
(4)自然保护区内的基础设施和其它设施的建设,不能引起景区内环境质量的退化,不能诱发自然灾害。
(5)注意自然保护区内环境的保护,对游客的素质、数量进行限制,防止景区内的废物垃圾和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对景区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4]。
6结语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就是按生态学要求实现环境优化,使物质、能量良性循环,以不破坏环境为特征的风景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采用系统学和旅游科学相结合的方法,在特定的区域内,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旅游产业,这是生态、经济和社会三种效益相统一的旅游资源开发新路子,也是健康环保的战略性选择。生态旅游是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所开展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把生态科学和旅游科学相结合,是实现健康环保、生物多样、改善生态、回归自然、协调人地关系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彭明勇.论生态旅游的科学规划[J].特区经济,2006(5).
[2]杨絮飞.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与管理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8(3).
上一篇:动物临床医学范例(3篇)
下一篇:老师谢谢你作文600字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