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公开课优秀教案(精选4篇)

时间:2024-03-15

喀斯特地貌公开课教案模板篇1

一、教学内容

1.流水作用的类型及其性质

2.坡面流水与沟谷流水地貌的类型

3.沟谷水流地貌类型

4.河流地貌类型及其各自性质

5.岩溶作用的机理

6.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知识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流水作用与地貌发育的关系;求学生认识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的基本特征;求学生理解不同地貌类型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

要求学生对本节课的水文地质的知识点进行认真学习并进行课后巩固,对溶洞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解,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地貌类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教学难点

地貌类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流水作用

(一)地面流水类型:

按形式:面状和线状按

持续性:暂时性流水、持续性流水、面状水流、沟谷水流、河流。

(二)流水的作用

1、侵蚀作用

化学溶蚀——水对可溶性物质的溶解;

机械侵蚀——流水以其动能使物质脱离地面,进入水中。

①片蚀(面蚀):面状水流对地表的侵蚀,坡面流水对地表的侵蚀比较均匀;

②下蚀(下切、垂直侵蚀):线状水流对河谷或沟谷底部进行的侵蚀,结果使河谷(沟谷)

加深;下蚀在上游及山地区最强烈;侵蚀基准面是河流下蚀的底面。

③侧蚀(旁蚀、侧向侵蚀):线状水流对河谷或沟谷两坡进行的侵蚀,结果使河谷(沟谷)拓宽;侧蚀主要发生在河(沟)床凹岸;

④溯源侵蚀:线状水流向河谷或沟谷的源头进行的侵蚀,结果使河谷(沟谷)伸长;

2、搬运作用

搬运方式:推移、跃移、悬移、溶解质搬运。

3、堆积作用

由于流水搬运能力下降而造成泥沙堆积(原因包括:流速降低、流量减少、含沙量增加)。堆积作用具有分选作用。

二坡面流水与沟谷流水地貌

(一)坡面流水地貌

1.坡面流水对地表的侵蚀比较均匀。

2.坡面侵蚀强度的影响因素:

首先是气候因素,降水量多有利于径流的形成,降水强度越大,搬运能力越强。在气温较差大的区域物理风化强烈地表物质疏松,易于被搬运。

其次是地形因素,一般坡度越大流速越快,冲刷能力越强,但当坡度大于40°以上时,搬运冲刷能力反而下降,因为单位面积售水量减少;但随着坡长的增大,水流挟带的泥沙量也随之增多,消耗的能量也多,这样又会减小水流的侵蚀坡长长度有利于增加水量,但同时也增加水流含沙量,当达到一定程度是也会降低其冲刷能。

另外,坡面组成物质、降水强度、降水持续时间、植被覆盖度等也影响坡面流水侵蚀强度。

3.地貌类型——坡积裙:坡面侵蚀物质堆积于缓坡、洼地与坡麓,形成由亚粘土、沙粒和细岩屑组成的、分选差和磨圆度极低,仅粗具倾斜层理的坡积物。坡积物连片分布于坡麓形成类似展开的裙裾的地貌,就是坡积裙。

三、沟谷水流地貌

坡面细流最终将汇集为流路相对固定、侵蚀能力显著增强的沟谷水流,并形成沟谷地貌。较大的沟谷沟头有集水盆地,沟口常发育冲出锥。

冲出锥由间歇性洪流堆积物组成,呈半圆锥形,锥顶坡度略大,向下逐渐变缓,分选差,磨圆度低,面积通常不足1000m2。

(三)泥石流

1.定义

“泥石流是山区介于挟沙水流与滑坡之间的土(泛指固体松散物质)、水、气混合流。”吴积善并明确规定不包括挟沙流与滑坡在内。这种表述方式既表明泥石流仅仅发生在山区,又强调了泥石流具有固体的结构性与水体的流动性。

2.形成泥石流的条件:

(1)固体松散物质储备丰富;

(2)坡面坡度与沟谷纵比降较大;

(3)可从高强度降水或冰雪融水获得充足的水源供给。

3.泥石流的类型:稀性与粘性

(1)稀性泥石流:水体体积比为0.1~0.5,容重1.2~1.8t/m3,具紊流性质,石块呈滚动或跃移形式运动。

(2)粘性泥石流:土体含量约为0.55~0.78,容重1.9t/m3,即使在缓坡上也不发生散流,前锋突起,动力强大,破坏性强。

4.泥石流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泥石流沟谷和泥石流扇。

四、河流地貌

(一)河谷的发育

1.定义:河谷是以河流作用为主与沟谷流水参与下形成的狭长形凹地。

2.河谷的组成

河谷通常由谷坡与谷底组成。除强烈下切的山区河谷外,谷坡上还常发育阶地。山地河流的谷底仅有河床,而平原、盆地河流谷底则发育河床和河漫滩。河流上游河谷较窄,比降大,中下游展宽,谷坡和缓,常有河漫滩和阶地。如下图:

3.河谷的发育

河谷发育初期,横剖面呈V字型,底部全部为河流占据。其后,由于河流侧向侵蚀、堆积,在河谷中呈现一些小边滩。在横向环流作用下凹岸被侵蚀,凸岸发生堆积,曲流发展,河谷加宽,边滩不断加高,形成平水期出露的雏形河漫滩。随着横向环流加强,侧向侵

蚀不断加强,雏形河漫滩继续加宽加高。洪水期,滩面水浅,流速较慢,大量粉粒细颗粒物质发生堆积,超覆在前期河床相砂砾层之上,形成二元结构,发育为河漫滩。

(二)河床与河漫滩

定义:河床是平水期河水淹没的河槽;河漫滩则是汛期洪水淹没而平水期露出水面的河床两侧的谷底。

1.深槽与浅滩

A.平原上的冲积性河床,由于某一段水流能量集中而发生侵蚀,相邻的上下河段能量分散而发生堆积,因此深槽与浅滩必然沿河交替出现

B.侵蚀性河床中深槽与浅滩的形成还受岩性与构造影响,岩石软弱或因构造作用而比较破碎时易形成深槽,反之则形成浅滩。

2.边滩与河漫滩

A.弯曲河床的水流在惯性离心力作用下趋向凹岸,使其水位抬高,从而产生横比降与横向力,形成表流向凹岸而地流向凸岸的横向环流。

3.心滩与江心洲

心滩是复式环流作用下在江心堆积而成的。心滩淤积高度超过中水位,便成为江心洲。

心滩和边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三)三角洲

1.河口三角洲

(1)定义:对入海河流而言,河口三角洲是河流与海洋共同作用下,由河流挟带的泥沙在河口地区的陆上和水下形成的、平面形态近似三角形的堆积物。

(2)形成条件:

——丰富的泥沙供给。年输沙量∕年径流量>0.24

——较弱的海流和波浪。侵蚀搬运能力较弱,有利于泥沙沉积。

——平坦的河口地形。有利于消弱海流动能,形成有利的沉积环境。

(3)发育过程:

三角洲的形成,经历了由水下到水上,由河口不断向外扩展的发育过程。河口地区,由于河面展宽及海水顶托作用,河流流速急剧降低,加上絮凝作用等使泥沙在河口大量沉积。在河道中央形成河口沙坝,导致河流分叉。随着河流泥沙进一步堆积,水下沙坝逐渐增高扩展,出露水面,形成沙岛,导致河道分叉,使原来河口被分成几个入海口。各汊道水流又形成新的河口沙坝。其中某些汊道发展成为主河道,另一些汊道则填於消失,导致河口沙坝合并成陆地。

(四)河流阶地

1.定义:谷底因河流下切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即为河流阶地。

2.组成:阶地由阶面与阶坡组成,前者为原有谷底遗留部分,后者则由河流下切形成。

3.阶地高度:阶面与河流平水期水面的高差。

4.分类:依据组成物质与结构,阶地可分为:

(1)侵蚀阶地多发育在山区河谷中,由基岩构成,其阶面为河流长期侵蚀而成的切平构造面。

(2)堆积阶地多分布于河流中下游,全部冲积物组成,是在谷底展宽并发生堆积,后期下切深度未达到冲积层底部的情况下形成的。

(3)基座阶地形成条件与堆积阶地近似,区别在于后期下切深度超过冲积层而进入基岩,因此阶地上部由冲积物组成,下部为基岩。

(4)阶地形成的原因构造运动、气候变迁、侵蚀基准面变化。

四、准平原与山麓面

(一)准平原

1.定义

准平原是湿润气候条件下,地表经长期风化和流水作用形成的接近平原的地貌形态。作为一种大规模夷平面,也可因构造上升而成为高原面或发生变形,或被切割后仅保存于山岭顶部成为峰顶面。

2.发育过程:

(1)原始地面平缓;

(2)构造上升,形成V形谷或峡谷,分水岭仍较宽平;

(3)侧蚀加强,河谷展宽,切割密度加大,分水岭变窄成为尖锐山岭;

(4)河流侧蚀作用形成宽广谷底平原,谷间分水岭降低、变缓,上凸下凹;

(5)地面近似平原,少数地段存在低矮孤立残丘。

(二)山麓面

山麓面是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坡面洪流不断搬运风化碎屑而致山坡大体保持原有坡度平行后退,山体逐渐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大片基岩夷平地面。

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喀斯特”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的石灰岩高原地名。19世纪末,南斯拉夫的司威治(J.Cvijic)研究了南斯拉夫西北的喀斯特(Karst)石灰岩高原,并于1893年正式用“Karst”来概括喀斯特高原的地貌景观。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容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命名。我国亦称岩溶地貌,徐霞客(1586—1641,明《徐霞客游记》的作者)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岩溶研究学者。中国地质学会第一届喀斯特学术会议(1966年2月,桂林),建议在我国使用“岩溶”一词,并把它作为Karst的汉语同义语。

五、岩溶作用

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的以化学过程为主、机械作用为辅的破坏和改造作用,称为喀斯特作用。

喀斯特作用产生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作用,它是喀斯特发育的基本条件。岩石的可溶性取决于岩石的成分和结构。

1.岩石的可溶性:

碳酸盐类(: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硫酸盐类:(石膏、硬石膏)<卤化物盐类:岩盐、钾盐(可溶性盐类)

泥灰岩<白云岩<石灰岩

通过以上对比可知,石灰岩最易喀斯特化。喀斯特地貌主要是发育在碳酸盐类岩石尤其是石灰岩分布区。这与其分布极广且常露出地表也有关。

岩石的结构方面结晶岩石晶粒越小,溶解度越大;不等粒结构溶解度大。

2.岩石的透水性:

岩石的透水性提供了喀斯特水运动条件,加强了岩石的溶解性和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岩石的透水性取决于岩石孔隙度和裂隙度。

3.水的溶蚀力——取决于CO2的含量多少

4.水的流动性

经常流动的水体,能大大提高水的溶蚀力。流水经常与空气保持接触,能不断地补充因溶蚀岩石所消耗的CO2,使水体不易达到饱和。处于流动状态的水,有时虽然达到饱和,但当几种不同浓度的饱和溶液混合后,可变为不饱和而重新获得溶蚀能力。

六、喀斯特地貌

(一)地表喀斯特地貌

形成:

CaCO3+CO2+H20=Ca2+HCO3-

当CO2浓度高时,反应右移,岩石溶解,形成溶洞;

当CO2与水减少时,CaCO3沉淀。形成石笋、石柱等。

发育过程

地壳上升→地表溶蚀地貌→独立的洞穴系统→统一的系统→准平原化

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以下几类:

1.石芽与溶沟指可溶性表面沟槽状溶蚀部分和沟间突出部分。溶沟是地表水沿岩石裂隙溶蚀、侵蚀而成,宽10cm~2m,深2cm~3m,底部常充填泥土或碎屑。石芽为蚀余产物,热带厚层纯石灰岩上发育形体高大的石芽常高达数十米,称为石林。

2.岩溶漏斗由流水沿裂隙溶蚀而成,呈碟形或倒锥形洼地,宽数十米,深数米至十余米,底部有垂直裂隙或落水洞。

3.落水洞落水洞多分布于较陡的坡地两侧盆地、洼地底部,也是流水沿裂隙侵蚀的产物。宽度很少超过10m,深可达数十米到数百米。

4.溶蚀洼地通常由岩石漏斗扩大或合并而成,面积小于10km2,具封闭性。

5.岩溶盆地与岩溶平原岩溶盆地是大型的岩溶洼地,又名坡立谷。面积约十余至上百平方公里,边缘较陡并有峰林分布,底部平坦,地表覆盖溶蚀残留的红土,有少数孤峰残丘,并有泉水和暗河出没。岩溶盆地多分布于地壳相对稳定的地区,在有利的构造条件下,如向斜、断陷及可溶性和非可溶性岩层接触地带,经流水长期溶蚀、侵蚀而成。岩溶平原是由岩溶盆地不断扩大而成,地表覆盖一层红土和散立的孤峰残丘。

6.峰丛、峰林与孤峰峰丛是成簇相连或同一基座而峰顶分散的石灰岩山峰。峰丛内部的洼地、漏斗和落水洞很发育,在地貌上成为峰丛-洼地组合类型。峰林是成群或分散的石灰岩山峰,通常是峰丛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峰林受构造的影响而形态多变。在水平或微倾斜岩层发育的峰林,多成圆柱形或锥形;倾角较大的岩层发育的峰林,常成单斜式。峰林形态因受各地气候条件等的影响也有很大的不同。

孤峰是孤立分散的石灰岩山峰,是峰林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在岩溶山区,通常峰丛位于山地的中心部分,峰林位于山地或盆地的边缘,而孤峰、残丘则分散在岩溶盆地底部或岩溶平原上。

喀斯特地貌公开课教案模板篇2

一、教学内容

1.块体运动与重力地貌的类型及其各自的性质

2.风化作用的类型以及风化壳的形成过程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知识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风化作用的类型及其与地貌发育的关系;要求学生掌握岩石地貌的特征及其地理意义。

2.能力目标

要求学生对本节课的基础框架进行牢记,提高专业素养与专业知识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风化作用与地貌发育的关系

2.教学难点

风化壳的性质及其发育过程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风化过程):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一)风化作用的类型

1.物理风化:又称机械风化或崩解,它是一个岩石由整体破裂为碎屑,裂隙、空隙和比面积增加、物理性质发生显著变化而化学性质不变的过程。

①剥离——深部岩体随地面覆盖部分的剥离,岩石原来承受的负荷压力开始解除,引起反弹效应,产生在岩体表层大致与地面平行的裂隙,称御荷裂隙。造成这种岩层分离现象叫剥离作用。

②块状崩解——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由于太阳辐射昼夜变化,岩石内卫受热、冷却不均,会使岩石产生内外膨胀或收缩的压力差,久而久之会使岩体产生裂隙使岩石成层剥落,称为块状崩解。

③撑胀——岩石裂隙中的水结成冰将会产生很大的冻胀力,当它超过了岩石抵抗破坏的强度时,可使岩体劈裂成石块,这种现象叫冰劈作用或称冻融风化。生物的机械破坏作用也广为存在,如植物的根对岩石的穿透、挤压,动物对岩石的穿孔和搬移等。此外,如裂隙中盐类溶液因蒸发而结晶也可使地表岩层发生不同程度的直接或间接的机械破坏作用

2.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在大气,水与生物作用下发生分解进而形成化学组成与性质不同

的新物质的过程。气候对化学风化的影响主要是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岩石矿物成分也是影响化学变化的重要因素。

3.生物在化学风化中的作用

生物在化学风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动植物呼吸作用释放

二氧化碳,为化学风化提供了反应剂。

(二)风化壳

风化产物:风化作用的残留矿物、次生矿物及可溶性物质统称风化产物。风化产物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某些风化产物还可形成风化矿床。

风风化残积物:化学性质稳定未经负化的物质:自然元素、氧化物、硅酸盐等构成

化次生矿物:粘土矿物及Fe-Al含水氧化物、高岭土、蒙脱石、水云母

风化壳:风化产物虽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者,就是风化壳(残积物)。是土壤发育的母质和物质基础。

1.两个基本条件:

有利于风化作用持续进行的条件

有利于风化产物残留的条件

2.风化壳的基本特征

(1)风化壳空间上分布呈不连续性,厚度差异也很大,厚者可达100~200m,薄者不足1m;

(2)组成物质以粘土和碎屑为主,也可包括少量残存液体;

(3)结构疏松,表层分散性强,分解程度高粒径细,中下层相反,但不具有类似沉积岩的层理;

(4)发育和保存均较好的风化壳,可以划分强度风化,中度风化和微风化三个层带。

3.风化壳的发育过程

(1)物理风化的阶段(碎屑型风化壳)

(2)化学风化的早期阶段(硅铝硫酸盐或碳酸盐型风化壳)

(3)化学风化的中期阶段(粘土型风化壳)

(4)化学风化的晚期阶段(铁铝型风化壳)

4.风化壳基本类型及其分布

(1)热带,亚热带地区--富铝型酸性和硅铝铁酸性风化壳(高度化学风化)

(2)温带森林带--硅铝粘土型弱酸性风化壳(中度化学风化)

(3)半湿润半干旱森林草原--碳酸盐型中性至微碱性风化壳(轻中度化学风化)

(4)干旱区--碱性风化壳(以物理风化为主,化学风化很弱)

(5)高寒区与极旱荒漠区--残积粗岩屑型风化壳(物理风化占统治地位)

二、块体运动与重力地貌

块体运动:岩体和土体在重力作用及地表水地下水影响下沿坡向下运动称为块体运动。可分为崩落、滑落和蠕动三类。

(一)崩落与崩塌地貌

定义:陡坡上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快速下移,称为崩落或崩塌。

崩落形成两种地貌:

A.崩塌崖壁(山坡上部)B.岩堆(又称倒石堆)(坡麓)

(二)滑落与滑坡地貌

1.定义

由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沿软弱面发生整体滑落的过程称为滑坡。

2.发生条件:滑坡只有在由重力引起的下滑力超过软弱面的抗滑力时才发生。

3.发生因素:内在因素和诱发因素

(1)内在因素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坡体结构和有效临空面等。

(2)诱发因素包括降水强度、地下水、地震、地表径流对坡麓的冲淘、坡面加积作用,以及人为的在坡地上蓄水灌溉、建房筑路时破坏坡地稳定性等。

(三)蠕动

定义:坡面岩屑、土屑在重力作用下以极缓慢的速度移动的现象称为蠕动。15o~30o的坡度最适宜发生蠕动。

作业:

1.论述风化作用在岩石地貌、河流地貌、风蚀地貌、海岸地貌等地貌类型发育过程的作用。

六、教学反思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喀斯特地貌公开课教案模板篇3

一、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解读:首先该课标提出两个重要概念:“地貌”、“景观”即一是认识几种常见的地貌;二是掌握并描述其景观特征。

课标强调,地貌与“地形”概念基本通用,从成因入手划分不同的“地表形态”,如河流地貌、岩溶地貌、海岸地貌、风沙地貌等,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它们的地形地貌景观特征。针对前者可以提及相应类型的次级地貌类型,并适当拓展形成原因;

针对后者,课标要求景观的描述需要对地貌景观特征的形态和物质组成进行描述,如类型、规模、色彩特征、次级地貌组合等。本条课标是地理核心素养中地理实践力的重要体现,特别强调以学生的野外或户外地貌景观的观察和初步理解等实践活动为核心内容,要求学生能够在野外观察、识别并描述当地的地貌;若无条件,教师可以通过图像、视频、模型帮助学生观察和识别不同的地貌。

在教学实践中,喀斯特地貌作为地貌的组成之一,首先可以通过视频和图像资料为学生建立地貌与喀斯特间的联系,通过地理分布、成因分析和次级地貌类型的学习,学生能够描述其景观特点,培养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对应的教材内容是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的第一个知识点(P66-68)。

该内容属于继大气圈、水圈之后第三个重要的圈层——岩石圈,本章只有两小节,认识常见的地貌类型是观察地貌的基础;

而学习观察地貌的方法又有利于更好地观察几种常见的地貌类型。在对岩石圈的学习中,认识到大气圈、水圈的重要影响,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同时也为生物圈中土壤和人口、城乡景观等概念和知识点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知识间的前后联系,不能孤立的讲授地貌的知识点,要注意把握圈层间的紧密联系,也要有意识的提及人类活动与地貌间的相互影响。

三、学情分析

在知识结构上,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基本地形的划分,主要通过简单的外部形态划分,而高中所要求的地貌类型则是以成因作为划分依据,有一定难度;在思维方式上,必修一前三单元的学习培养了学生一定的抽象思维,但是缺乏对地理问题深层次的划分以及缺乏对地理要素间相互关系的综合分析能力。同时喀斯特地貌在成因上与化学知识息息相关。

喀斯特地貌公开课教案模板篇4

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解读本节课标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部分,“识别几种常见的地貌”和“描述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对于“识别常见地貌”,课标中将地貌与地形通用,从成因的角度划分不同的地貌类型。“描述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课标要求描述景观的特点要以形态和组成为主。该课标侧重于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行为动词为“识别、描述”,要求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相关地貌及其景观特点,建立对地貌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学情分析本节课程内容的要求“识别”“描述”比较简单,但学生并不了解地貌的基本特征,并未系统学习如何描述,因此该看似难度较低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此外,学生尚处于思维发展过渡的阶段,缺乏地理思维和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能力,也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对于理解地貌的基本概念、地貌的成因、地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等内容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利用案例等资料开拓学生的视野,鼓励和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

教学目标1.结合视频、景观图,观察并识别典型的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描述典型景观的地貌特点。2.结合实例,说明地貌特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通过典型地貌的学习,形成观察、识别、描述地貌的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教学导入:设置情境:茫茫宇宙中,外星人阿尔法由于母星环境恶化,被迫在宇宙中流浪。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了地球,然而飞行器却被一场沙暴干扰,降落在一处沙漠中。阿尔法推开舱门,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展示沙漠图片,引入情境设计外星人来到地球看到荒漠景观这一情境,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引出本节课第一种地貌类型-风沙地貌。

第一部分:风沙地貌1、风沙地貌的基本概念2、风沙地貌的主要次级地貌、景观特征及其基本形成过程3、风沙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风沙地貌的主要分布区及可能分布区活动一阿尔法观察到几处特殊的地貌,请你帮他描述出来。读图1-3,回答:图1地貌的形状像什么?有何形态特征?图2地貌有何特征?(3)推测该地受哪一种外力作用影响?(4)该地的地理环境有何特点?(气候、植被、地表状况)(5)读图3推测该景观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个地区?(学生思考后教师讲解)1、分析风沙地貌的概念: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风沙地貌。提出概念中的三个关键词:干旱地区(主要分布区和环境)、风力为主(主要作用力)、各种地貌(次级地貌类型)活动二阿尔法被眼前的风沙地貌吸引,她启动飞行器,从空中俯瞰,发现了形状像新月的沙丘,这些沙丘是在哪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呢?读图回答:(1)如何判断图中沙丘的迎风坡和背风坡?在图上用箭头标注风向。(2)我国西北沙漠地区的沙丘链大多沿什么方向延伸(学生思考后教师讲解)活动三认识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的风沙地貌西藏米林县年降水量约640毫米,且集中在6-9月份,冬春季多大风。在该县丹娘乡的雅鲁藏布江北岸山麓,有一个高约百米的沙丘,叫丹娘沙丘(P73图4.14-图4.15)。雅鲁藏布江水位季节变化大。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推测沙丘所在河谷的特征。(等高线,坡度,水流速度)(2)以下关于沙丘的说法,正确的是()A沙源来自江心沙洲和河滩B沙源来自山顶C沙丘由流水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D夏季河流水位低,河滩和沙洲裸露,被风力搬运在山前堆积推测沙丘所在河谷段的主导风向。(学生思考后教师讲解)通过问题链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认识从哪些角度关注地貌的景观特征,帮助学生迅速学习描述地貌景观的基本方法。同时利用图像示意,将抽象的形成过程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地貌的形成过程。地貌的概念比较抽象,从关键词的角度有助于学生快速抓住重点理解概念,同时为后面的学习提供了抓手。探究地貌与风力,以及次级地貌的空间布局,在于帮助学生从成因和空间分布的角度理解地貌的景观特征。根据学情,对课本活动题进行改编,引入河岸沙丘,打破前面学习的固有印象,从物质和动力的角度更深刻的认识风沙地貌的形成与分布

第二部分:海岸地貌1、海岸地貌的基本概念2、海岸地貌的次级地貌类型、主要景观特征及其基本形成过程3、海岸地貌与人类活动除了这里,哪里还有如此美丽的沙子呢?阿尔法驾驶飞行器继续寻找,直到她来到海边……1、分析海岸地貌的概念: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海岸地貌。提出概念中的三大关键词:海岸(主要分布区与环境)、海浪等作用(主要作用力为海浪、潮汐等海水运动)、各种地貌(次级地貌类型)2、从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两个角度分别展示景观图像,并结合图像变化,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活动四海浪侵蚀与地貌形态描述海蚀崖和海蚀平台的形态特点。推测海蚀崖与海蚀平台形成的先后关系。描述海石拱桥的形态特征。推测海蚀穴、海蚀拱桥和海蚀柱的先后关系。(5)海滩的颗粒物的粗细与海水运动动力强弱关系(学生思考后教师讲解)3、展示图片,举例讲解海岸地貌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与风沙地貌一样,通过概念的关键词迅速帮助学生理解海岸地貌的基本信息。同时利用图像示意,将抽象的形成过程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地貌的形成过程。分析海滩颗粒物粗细和海水动力的关系,以及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景观特征的形成。

教学评价【课堂评价】甲、乙、丙、丁为四地景观图。据此回答1~2题:1.四地景观中属于风沙地貌的是()A.甲B.乙C.丙D.丁2.甲地景观可能位于我国()A.福建省B.山东省C.甘肃省D.山西省下图是海南省著名的旅游景观“南天一柱”照片。读图完成1~2题。1.该景观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A.风力侵蚀B.流水侵蚀C.海水侵蚀D.冰川侵蚀2.下列地貌景观成因与图示景观相同的是()A.沙坝B.海滩C.风蚀柱D.海蚀崖【课堂小结】这次偶然的机会让阿尔法见识到地球千姿百态的地貌,请你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她记录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的类型和特点。

小伙伴们,喀斯特地貌公开课优秀教案,以及喀斯特地貌教学设计与实践的范文模板共10篇,上面这些内容都是小编今天想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内容,希望上述教案模板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这些模板能提供大家一些灵感,也请多关注本站。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