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范例(3篇)

时间:2024-03-18

团队范文篇1

勇于承担责任

我觉得,带队伍一定要勇于承担责任。只有团队领导者勇于担责,下面的人才能放心大胆向前冲。当年我在音响企业,有一次搞一个大型晚会彩排,现场突然出现了技术性故障,当时团队里所有人都吓坏了,特别是技术主管,本来就已经为这个大型晚会累死累活精神高度紧张,偏偏临到播出还出故障,人都快崩溃了,两天两夜睡不着觉。头天晚上出事,第二天见到我就哭。公司里的人也明里暗里埋怨他。

这位主管三十出头,技术能力强,但心理承受力弱,在此情况下,如果我再说他两句,估计他会疯掉。虽然我也很光火很着急,但当时我还是先揽下所有责任,在大会上做检讨也我自己做。我装做轻松地半训半开导他:这算多大个屁事!责任又不是你的。不要太没出息,检讨我都检讨了,责任在我身上,你不要有包袱。但他还是放不下,竟向我提出辞职,认为自己“对不起公司,对不起徐总,只有辞职”。可是,我花那么多时间精力培养的人,怎么能够因为出个事故就让他走掉呢,固然事故给公司造成损失,给我也带来巨大压力,但人才流失对公司的损失将更大。我还是好语为他减轻心理负担,竭力挽留,让他安心留了下来,并由他自己继续带领技术团队,顺利排除了技术故障。作为技术主管,他自己也得到了成长,直到现在都仍是公司的骨干。

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对现在很多年轻人来说,可能生活的一切太顺了,所以才容易一遇到点挫折就受不了。所以作为团队管理者,一定要学会关心他们。现在许多80后、90后,价值认同的需求特别高,未必高薪就一定能留人,有时候钱多钱少不重要,反而氛围很重要,特别对于发展中的中小企业更是如此。我认识的许多年轻人都向我聊过:大家能够围着一个大桌子吃饭,过生日一起过,女同事三八节收到花,有人积极组织丰富的业余活动,这种集体生活的企业

氛围,正是吸引他们之处。

年青时我在TCL,就算被领导骂得狗血淋头也不敢轻易说走,现在信息发达,人才流动更加容易,特别是做大客户营销,做个几年下来,每个人手里,都会掌握一大批客户,你批得狠了他心里不爽了,随时说走人就走人。所以作为管理者,我不能再学以前自己的领导那样,劈头盖脸骂手下。要是被反炒鱿鱼,公司损失就大了。

所以说现在带队伍,既要讲管理之道,又要拿他们当兄弟。既要讲原则讲规矩重承诺,又要跟他们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有一次,团队里一个兄弟在公司年饭上跟公司的财务发脾气,摔杯子。我找他谈,要求他去跟财务道歉。讲了三点:一,业务员做业务,财务审核费用,都是各司其职。财务对超标费用公事公办,不给报销也正常。企业没制度怎么行?二,今天团年饭,你在这种场合摔杯子摔给谁看?大家都看着呢。事情要解决也不能靠摔杯子解决,还是得坐下来谈。三,我是大哥,你这样做也丢了我的脸,你得听我的,去跟人家道歉。最后,这个兄弟还是听我的话,去办公室找人道歉,费用的事情,大家也好好坐下来谈,一起讨论解决办法。一个团队里什么样的人都会有。对于业务能力都很强、谁都不服谁的团队成员,要尽量把他们分成不同项目组,形成竞争。特别是一些技术型单位,大家都觉得自己很牛,而且做技术出身的人,对成就感的追求似乎更强烈,“技术佬”一旦内耗起来,公司损失更严重。

我的经验是一定要创造条件让他们“赛马”飙业绩,要竞争不要斗争。

应对下属的抱怨

对待下属的挑战或无理抱怨也很考人。印象很深地记得,某个母亲节,团队里一个部

门总经理,给我发来一条短信,上面就侮辱性的几个字:“某某某,我X你妈”。我一看就火了,差点操起手机就想回拨过去狂骂他一顿。但我还是忍了下来。因为我知道,如果一开骂,事情就会往坏里发展,无可挽回。作为团队最大的头,他们骂我,是因为有压力,找不到发泄口。这位负责人,因为部门正在跟公司另一部门争客户,我没有及时当好裁判帮他们处理,因当天下午我赶着开另外一个会,他过来找我未及置词,他理解成我有意偏袒了别的部门,因此气不过,发短信发泄。

当天我冷处理了此事,没回短信也不给他电话。第二天等他心平气和些了,我回到公司再找他谈。很多时候,人在气头上的时候,话说得越多越扯不清,解决不了问题。而且,时间往往也有助于消除误会。

后来抢客户的事情协调解决以后,这位很有责任心、能力也很出众的部门总经理不仅诚恳向我认错,在以后长期共事的过程中,更成了我的好下属、好兄弟,我离开企业时,他非常不舍,直到现在,还经常会找我请教和切磋问题。

事实上,企业每个部门的头都难免有地盘意识,都会情不自禁地维护自己一亩三分地的部门利益,所以类似跟我拍桌子之类的事情总难免。比如象我以前企业的国际部,人员少,

技术力量相对弱,一接到大项目就要找别的部门的人配合。这时候,被借人的部门就会不乐意,明里暗里地抱怨。

特别是正当大家都在冲业绩的时候,协调起来就更不容易。有时被借了人的部门在被追问业绩时,就会找借口说“我人都被你借走了,还能出什么业绩”之类的。一般在这种时候,我都会注意处理好,尽量理解他们的情绪,避开他们的怨气,找到合适的时机,耐心说服、沟通。

警惕固执己见,刚愎自用

做团队领头人做久了,也很容易固执己见,刚愎自用,我经常提醒自己要特别警惕,因为我曾经有过这样的教训。有一次投一个标,我认为所有该做的工作都做完了,手下提出了一些意见我认为都是多余的,固执己见,坚持去投,最后连入围都入不了。还有一次,当时有一个文员提了个意见,包括我在内大家都没重视。她提到要先去拿到一个产品的授权再去投标,因为这个产品很有竞争力。我们当时自信地认为,公司这么大,平时象我们这种卖系统的,各种相关配套产品企业都追在我们后面,要靠我们打进市场,要拿到某个产品的授权根本不在话下。最后没想到业主单位在招标文件中设有对该产品独家授权的要求,我们没有足够重视,最后就因为没能及时处理好这个授权要求而失手。

团队范文

既然以团队凝聚力为题,那研究的就应该是这种力量,这种存在于组织中的、能使成员主动地向团队核心靠拢、全心全力为团队的目标奋斗的领导能力。团队凝聚力,结果体现的是人心之所向,所以只是说说行为层面的事儿,显然不扣题,或者说有些浅薄了。

一般来说,团队领导者对团队凝聚力的追求往往首先始于行为层面的。每个团队领导这最初对团队凝聚力的理解,大概就是从“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的感觉开始的吧?

这实在不好。这是团队管理者内心小宇宙的自我膨胀,幻象中一帮随从前呼后拥的虚荣体面的幼稚空想;也或是骨子里幻象出自己纵横天下,一帮死士不计报酬不计条件死皮赖脸骂了不走打了还留的成年人童话癔症。

团队凝聚力之于领导者,不是装饰品,也不是具体的工具。如果你把团队凝聚力视为装饰品,那么你追求的是员工外在的无条件服从,那么你会把追求团队凝聚力的过程演变成为“暴君”式的强权压制。如果你把团队凝聚力视为具体的工具,那么你很可能会痴醉于各种管理学研究领域的“江湖神汉”、“演讲大师”,天天痴迷于感恩教育,成功学讲座,在不知不觉中,毁了自己,还坑了下属,而且,不自知。

这尼玛太2B了吧?

那么,团队凝聚力对于领导者,究竟应该是什么?老孙认为,要回归本源,把团队凝聚力还原成为一种领导者身上的能力。这种能力,也就意味着,能凝聚团队成员的,才是具有团队凝聚力的。值得注意的是,团队凝聚力,不是一时演讲的煽情,不是一次虚伪的关怀,不是一种铿锵的口号。团队凝聚力的拥有,是最需要时间的验证的,是需要顺境和逆境都进行洗礼的。

所以,团队凝聚力绝不会靠着几天的培训学习、户外拓展,就声称自己拥有了此种神技,这无异于掩耳盗铃蒙眼偷灯捏着鼻子上茅房。团队凝聚力是建立在将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的一致性整合的基础上,是借助于在团队管理者的管理境界、沟通技能、人格魅力等的个人要素实现的。当然,团队凝聚力也一定会受制于管理体制、时势环境等因素。但显然,这两个因素,不是咱们要讨论的。

将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进行整合,这对每一个管理者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将员工从对眼前的、物质的追求中解脱出来?这不仅仅需要你有高超的沟通技巧,更需要你能真的帮他们实现眼前的、物质的追求。画饼的方法,人人都曾用过,效果或好或坏,但终究不治本。你描绘的未来如果失去了他们在眼前就可以实现短期利益的印证,那个未来就不见得会进入员工的心中。

所以,塑造你的团队凝聚力的第一步就是,先想法儿让下属赚到钱吧,这是你赢得他们信任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步,才是目标的整合。你得知道下属要什么,团队要什么。你甭指望一个想去广州的人,会坐上你这辆往北京的火车。这是团队组建的过程中必要的筛选工作。

第三步,展现你的管理技巧和人格影响力吧!让这些乘坐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车的团队成员们开始他们的快乐旅行,这就是你团队的日常管理中体现的凝聚力。

你可能问了,老孙你为啥不谈谈团队成员的凝聚力呢?

其实这个命题是不对的。团队成员所有的,不是凝聚力,而是向心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具有耦合作用的。没有团队管理者的凝聚力,成员的向心力自然也就没有了去向。离开了,下属的向心力,当然说明管理者的团队凝聚力上出了问题。

团队范文

关键词:团队;科技创新;团队管理;企业优势

0引言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根据当前我国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亟待建立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的开放式科技团队管理创新,合理设计团队管理创新的宏观布局。这就需要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加强新兴的科技团队管理创新的探索,及时建立健全灵活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重点是科学的实施科技团队管理创新的分类管理和科学的多层次目标系统管理。

1团队理论

团队又叫工作团队、项目工作团队,是西方组织中广泛采用的管理形式之一,是指由一定数量的员工根据功能性任务组成的工作单位。采用团队管理创新,团队成员间可以发现彼此的谬误,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对彼此的方法进行评价,及时交流进而共同提高。

不同研究者根据各自出发点,提出了多种观点。一种意见认为团队是指由组织中的正式关系而使各成员联合起来形成的,在行为上有彼此影响的交互作用,在心理上能充分意识到其他成员的存在,并有相互归属的感受和协作精神的集体。也有研究者提出,团队是由这样一些个体组成,他们因任务而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团队成员认可自己归属于该团队,外部人员也视这些个体为该团队的成员,这些人具有相互补充的技能,为达到共同的目的和组织绩效目标。这里所说的“相互补充的技能”,是指三个方面的技能:技术或职能专长,解决问题和制定决策的技能,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所谓“共同的目的和绩效目标”,是指可以使团队具有良好状态和动力机制的共同目的,而特定的绩效目标则是共同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团队需要为此发展出一种共同的实现其目标的手段,并且相互之间承担责任,即“对构成团队成员基础的两个关键方面,我们对我们自己和其他人作出承诺;承担义务并相互信任。”

团队与群体是有区别的,具体见表1,说明了群体与团队在上述方面的基本区别。

2科技创新团队管理的优势

2.1技创新团队可以有效提高科技创新效率

(1)科技创新团队内部各个成员之间在技能上可以互补,这为各成员在彼此合作中受益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通过相互间帮助和支持,不仅对增加工作的满意度有利,使队员拥有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提高队员的创新能力;而且有助于促进工作的协同开展,减少了不必要的内耗和不协同作业造成的延搁,产生比个体简单综合高得多的生产效率。(2)科技创新团队可以协调人际关系,规范科研人员的行为,提高科研人员的归属感,进而通过他们相互理解完成共同目标,从而有效地把个人目标融入和升华为团队目标;与此同时,那些工作敷衍塞责的人会感到因团队工作气氛而产生的外在压力,促使团队成员承诺他们的共同目标,为团队的荣誉努力工作。(3)科技创新团队成员间通过在研究课题中的分工协作,交流沟通的频度极大地提高了,通过交流与共享,不仅能很好的完成研究课题,而且有助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在本研究领域的应用,发现新的学科增长点,这与一般的科研群体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4)科技创新团队还能提高管理层的工作效率。采用团队形式,尤其是自我管理工作团队形式,管理者可以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具有前瞻性、整体性的重大问题,搞好战略规划。

2.2科技创新团队可以有效提升各类组织的竞争实力

科技创新团队与一般的团队不同,其主要目的是面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提升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如果缺乏良好有力的组织管理,即使拥有再多的科技人才,科研人员也只能成为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

3搞好科技创新团队管理的方法与途径

3.1明确科技创新团队的目标

提出一个清晰的、有吸引力的奋斗方向是关乎一个团队组建和成长的关键。科技创新团队的目标可以是经过多年研究形成的,具有显著的优势。也可以围绕重大目标,结合原有优势开拓出的新方向,无论怎样,团队成员都应该人人对其承诺和负责。科技创新团队的目标必须现实而合理、明确而可量化、富于意义并具有挑战性。科技创新团队核心的研究方向必须相对稳定,至少应该呈现出阶段的稳定性。同时,科技创新团队的目标也必须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进行适当调整。

3.2营造环境、激发团队的潜能

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使科技创新团队快速成长,创新潜能得以最大可能的被激发。科技创新环境是科技创新团队借以在其中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其中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优化尤其重要,政策环境是导向;法制环境是保障;而社会环境对于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又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这几方面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构成了影响科技创新团队培育的外在因素和成长环境。

3.3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结构

一般而言,科技创新团队梯队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团队发展目标,结合人才培养的需要,实现团队整体队伍数量、素质、结构的调整及优化配置。其结构的合理性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衡量:一是有公认的学术带头人;二是学科梯队中职务比例配备适当,知识层次、年龄结构合理,能正常地开展工作;三是在规划期内取得显著的科技创新成果;四是学科梯队内全体成员团结合作,学术思想活跃,作风民主,能出色完成科技创新的任务。梯队构成的前提是团队成员个体能力和性格的差异互补性。梯队人员的结构系统,应符合个体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团队梯队人员整合、结构优化的规律,包括比较合理的层次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等,使团队成员各具特色,互为补充,以使科技创新团队保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3.4因势利导、逐步培育领头人才

(1)要在发现有前景、有希望的科技创新团队雏形时,对其跟踪关注,因势利导,逐步培育,并在信息、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及时的扶持和帮助,不断提高其科技创新能力。(2)应认识到科技创新团队成熟度的差别,尊重科技创新团队的成长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放任不管。只有这样,才能使科技创新团队的及培育思路。其中科技创新团队的目标、学术带头人以及团队的梯队结构等因素是最常见的影响因素。本着营造环境与激发潜能、因势利导与逐步培育、智力整合与知识共享、合理评价与适度激励等原则,积极培育高效的科技创新团队。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合理设计创新团队的宏观布局,建立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的开放式科技创新团队,确立高绩效的学习型组织,构建科研管理与创新管理相协同的运行机制,实施科技创新团队的分类管理,达到科学的多层次目标系统管理,建立灵活合理的培养人、使用人的机制,健全科学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对科技创新团队管理的最佳效果和理想状态,从而发挥企业优势和建立强势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