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时间:2024-03-20
时间:2024-03-20
《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史上的不朽名著,可以探索汉字的本源意义,探寻古人造字的神秘。阐述《说文解字》的集大成意义。
《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的书名许慎这样解释: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段玉裁称这部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结实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
许慎所以做《说文》,是与两汉的政治思想和学术风尚分不开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经灭经书,涤除旧典,又严禁私人藏书,规定了“挟书之律”。到了西汉初年,惠帝废除“挟书之律”。文景以后,渐开羡书之路,并有意识地搜求旧典、发掘古籍。武帝更提出“罢黜百官,独尊儒术”。为了解释经书,古文家和今文家互相排挤。许慎站在古文家的立场著《说文》。从《说文解字》可以看到了汉字的发展有形变和势变。形变即字形有了改变;势变即书写的笔画有了变化。形变如金文跟六国古文相差很远,小篆跟金文相比又有了很大变化。单体变为合体,加上不同偏旁则成为形声字。书写上由繁复趋于约易,字的繁衍上由形以表义向表音方向发展。最早先有图画代表形象,作为文字把图画简化而成为象形字。还有指事,《说文》举“上”“下”为例,因为无物可象,所以有指事。又有会意,会意一般是合体的,如“相”,是由两个独体合成的会意。此法还是有时而穷的,遂向表音方向发展,因此有了形声。又有转注、假借,合前几种为六书。
《说文解字》探索字的本源意义,给我们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访不可缺少的桥梁。特别是《说文》对字义的解释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义,对理解古书上的词义更有帮助。另外当我们追寻字的原始意义,探索古人造字之始的原始意图时,我们就会感到一种陌生化地新奇效果,原因是我们被日前所习惯的字的引申义遮蔽了感受的新鲜,字只成了一个表达意思的符号,我们不去推寻远古人类造字的巧妙。
《说文解字》保存了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材料,是我们整理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的阶梯。在许慎看来,那些保存下来的经典才是古文字及传统文化的正脉。这里有古文传统谙昧不彰与政治纲纪失序之间相伴生的关系,礼乐的崩坏与王纲的废弛是一对互为因果的关联性因素,共同导致社会的衰变:而反过来,社会政治清明的时候,古文传统也往往受到很好的尊重和延续,并与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规范形成良性的互动。
《说文》包括各种含义的字的解释,反映了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等。如《说文》“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根据《说文》的说解,可以肯定在夏代已有“车”这种交通工具。又如“姓”字从“女”和诸如“姜”、“姬”、“姚”等一系列从“女”旁的姓,可以窥测到古代母系社会的痕迹。很多鬼部的字由此可见,反映了崇拜鬼神和恐惧鬼神的心理。鬼文化是原始先民对自然界及自身的现象从困惑到恐惧而产生的畏惧心理,并逐渐演变、积淀为一种全社会的文化传统。原始先民产生鬼魂观念并对之虔诚侍奉,乃是基于
对鬼魂与人的神秘关系的认识,古人将鬼分为“善鬼”和“恶鬼”,“恶鬼”应该是先民观念世界中较早出现的鬼类。《说文》反映了古代的一些历史情况和各种知识,有助于我们博古通今。
作为一部“大字典”《说文解字q》对我来说看起来真的是很枯燥无味的,断断续续的看,到现在为止竟然也看完了大半,虽然不能说得上真正明白理解了汉字的演变,构成发展以及使用方法,但是自以为对汉字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收获了一些东西。
首先是我学会了“查字典Q”,这个“查”是指我遇见-个字是会不由自主地去想它的本义,想它最初是否就是现在我们熟知的这个意思呢?就比如”何”字,我们经常会说”为何如何”那“何”究竟是什么意思?我就去翻阅《说文解字》,上面写到“何,人部,胡歌切,儋也,从人,可声。”这里的“儋”与后来的”檐”字相通,现在简化作”担”。因而“何”字的本义当为“负荷”、“负担”、”担荷”的意思。顿时有些了然,”为何”“如何”疑问过多,或许也是一种负担吧。”在学习过“反切法”后,我也知道意思是“何”的读音为“胡”的声母和“歌”的韵母,即”he”。读过《说文解字》后,我对日常所见汉字明显多了一层思考,常常会想到它的本义与古时人们对它的注音,有时发现-些字的本义与今天的意思大相径庭,比如“字”,本义是生育孩子,还有在《记承天寺夜游9》-文中的“月色入户Q”,其中“户”这一字我一直以为就是“窗户”的意思,其实不然,《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护也。半门日户。”实际上”户”指的是门,苏轼在这里用的是“户”的本义,“月光照进门里。”而真正表示窗户含义的另有其字,
《说文解字》:“向,北出牖也。”“向”字的本义是“向北的窗户”。《诗经》就同时使用了这两个字来表明不同的本义,《诗经豳风七月》:“塞向槿户”。意为:塞好朝北的窗子,用泥涂好柴门。明白了字的本义,读起古文来,似乎也离作者更近了一步。
其次是更加了解了汉字的结构,《说文解字》中所收录的汉字几乎都有其演变发展的过程,总的来说都符合”由繁到简”的规律。我印象最深的是“林”字,《说文解字》中说,“林,平土有丛木日林。从二木。”甲骨文“林”字正由两个“木”并立而成,示平地上生长的丛林。“林”字古今形体没有多少变化,我想这也是“独木难成林”这句话能传承至今的原因之一吧。
还有就是《说文解字》中关于字的读音问题,《糸部绾》中讲:“恶也,绛也。从兰,官声。一日绡也,读若鸡卵。
”许慎的《说文解字》,注音一般都是以同声或近音代替,-些不常有的字多用,”读若”谓之,那么“绾,读若鸡卵”是什么意思呢?“卵”不就是现在我们说的“蛋”吗?那“鸡卵”岂不就是“鸡蛋”吗?“绾”又怎么会读作“鸡卵”呢?但是我又想到,“鸡卵”读的快些不就有一点”wan”的音吗?或许,当时许慎也找不到更好的注音字Q,所以只能这样以“鸡卵”代”wan”了。
虽然对《说文解字》这本书浅显的阅读已接近尾声,但是我对“汉字”这部鸿篇巨制9的探索才刚刚开始。中国文字博大精深,《说文解字》的魅力更是无穷无尽,然而现阶段我对于《说文解字》的研读不过九牛一毛,以后我还会继续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必然会有更多发现。
以上便是说文解字读后感范文的全部内容,希望能为有所需要的学生和老师提供一定的帮助与灵感。
1月29日,爸爸给我捧来一本特别大的书,里面讲的是很多汉字的由来。好多汉字的介绍都令我惊诧不已,拿“我”字为例。书上说这个原本是用来自己称呼自己的字的本义居然是**的武器!还真把我吓了一身冷汗。后来,通过后面的介绍文字,我渐渐明白了。原来进入战国时期后,这种**的凶器被淘汰了。汉唐以后,他就被普遍借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并逐渐取代了“余”、“予”、“吾”等旧第一人称代词。
就像前言说的一样:“这些,乍一听来简直不可思议。但若静下心来仔细品味,就会获得一种顿悟的释然。”我也颇有这样的感觉。每当直接告诉你意思时,你总不禁愕然。然而,每当文后的介绍文字让你理清思路,重新思考的时候,你总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认为,它就相当于新华字典的完整版。字典告诉你字义,它则告诉你更深的一层——字的由来。要是不读它,你就无法在古老的文章里**穿梭;要是不读它,你就无法彻底认识汉字;要是不读它,你就无法获得更多的知识;要是不读它你就无法了解甲骨文、金文等各种古老文字背后的故事。
《说文解字》令人懂得汉字的真理,它就像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想把他有生之年所有的故事都将给孙子,重孙子听。我们应该满足这样的“老人”,让他把一个小小的汉字联系起来的庞大的故事全部传授予我们。这也就是知识的奥秘。
《说文解字》可不是我写的。《说文》的原作者是东汉的许慎(老许家就是出人才,宋代还有许仙),他是东汉时期的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字学、语言学家(当然,后两者在当时是没有这个说法的啦)。师从当时著名的大儒贾逵,这位贾逵是贾谊九世孙,此外他也是位有名气的经学家。聪明的你肯定发现了一个有些陌生的字眼,那就是“经学”。其实这本书的由来,就和“经学”有着莫大的关系。
首先得说道说道“经学”。究其原始涵义,“经”指的就是书籍。许慎自己在《说文》里面将其训为“织”,段玉裁注为“纵线”,即古时穿订书册的线。这个时期涵义不仅仅局限在儒家一派,诸子百家学说都可以算得上,就是南齐刘勰的《文心雕龙》也承认说,“三极彝训,其书曰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皇世《三坟》,帝代《五典》,重以《八索》,申以《九丘》。岁历绵暧,条流纷糅”。在这个意义层面上,“经学”还不是一门专业学问,只是简单的书籍集合。但是啊,始皇帝焚书坑儒之后,儒家学者们因为没书,都是凭借记忆力、口耳相传,学习经典。这样教育了几代学者之后,孔子旧宅壁中书被人发现了,此后历代均发现了所谓的“二酉藏书”(即所谓的“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和汲冢古书。学者们研究发现,这些古书的经义和口耳相传、用时行隶书书写的经文,在顺序甚至思想上有很大不同。说句难听的,做学问总得先搞清祖师爷讲什么吧,因此汉儒们围绕“今古文经”问题展开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秀丽的二酉山,今日已经开发成了旅游区而许慎呢,就是这样一位研究经学的经学家。他是一个坚定的古文学家,《说文解字》说的、解的就是与孔子壁中书一样的古文字———小篆(当然也有一些金文)。与隶书相比,小篆笔画更显曲折、圆融许慎大概是想通过《说文》,来正字正义,从文字的角度给古文经站台,这和班固记录的《白虎通》殊途同归,都是为了统一学术思想。中国人的集体意识可见一斑!《说文解字》是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算得上是最早的字典之一。本书收字9353个,考虑到《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的3500个常用字,以及词义演变情况,许慎的著作可谓惊世。许慎还正式的回答了什么是“六书”,除此之外,这本书的部首编排法也成为了后来字书的范例。此外,他的许多释义为后来者奉为圭臬。CNKI要是统计下“被引次数”,数据绝对会帅爆。作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字书,自然会被后来者不断批注。最善者应该是徐铉校订本(徐铉,宋人,原在南唐后主手下做事,随李煜归宋,密传后主怨望之言,太宗因而鸠杀后主)。现在卖的最好的就是中华书局的许慎著、徐铉校订版。此外,还有著名的说文四大家段玉裁、桂馥、王筠和朱骏声。其主要著作分别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我的说文,蒙尘已久被誉为”六艺之渊源,古学之总龟”的《说文解字》是古文字学家的必备书目。这本起笔于公元一百年,历时二十一载的巨著,也适合于书法爱好者。至于一般读者,我总觉得,它的作用不如一本小学《新华字典》来得大。要知道,厚古可不等于薄今。
读了《说文解字》的部分电子书,了解到了中国的汉字形成历史和演化规律。
主要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俗称“六书造字法”。
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大篆,到小篆,再到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再到今天的规范字。
这本书颠覆了我的很多认知,有点感觉从来没学过中文一样,到底知道汉字的意思吗?有的汉字的原意已经不用了,而是用的衍生意思。
所以,二话不说买一本,再读读。记得金庸有个好朋友,也是现当代名人,据说把整个《说文解字》背了下来。
作为一位文字爱好者,虽然没本事背下来,但是读读肯定没坏处,一定会让人耳目一新。不仅会感叹中国的老祖先怎么这么有智慧,还会更加热爱中国文字。
下一篇:收集以考试为题作文3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