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材料展望(6篇)

时间:2024-03-20

高分子材料展望篇1

关键词:聚乳酸;碳酸钙;改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R318.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342-1

0前言

聚乳酸是一种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以及生物吸收性,其降解的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对环境没有污染。目前聚乳酸的生产是以乳酸为原料。丙交酯开环聚合法是先将乳酸缩聚成低聚物,低聚物在高温和高真空条件下发生分子内酯交换反应,解聚为乳酸的环状二聚体-丙交酯,丙交酯在开环聚合成聚乳酸。聚乳酸的熔点在178度,玻璃化温度在59度,透明性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相似,具有较好的结晶性能,具有很高的刚性、很好抗油性和耐侵蚀性。聚乳酸在常温下性能稳定,可采用通用的塑料加工方法加工,如挤出、注塑、纺丝等,但是由于原材料以及生产工艺等原因,聚乳酸的成本较高,这些大大限制了聚乳酸的应用。

1碳酸钙对聚乳酸的改性

碳酸钙在塑料制品中能起到一种骨架作用,碳酸钙不仅能提高塑料制品的硬度和稳定度,而且能提高制品的表面光泽度和表面平整度。在一般塑料制品中添加碳酸钙也可以增加其耐热性,由于碳酸钙白度在90%以上,还可以取代昂贵的白色颜料起到一定的增白作用。碳酸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无机盐矿物,其中的重钙作为填料加入塑料中,不仅起到增容、增量、降低成本、使布料均匀作用,还能提高加工性能、耐磨性能、拉伸强度、冲击强度、弯曲强度、断裂伸长率和制品热学性能等,另外,加入重钙,可改进塑料制品的稳定性。据报道,重钙目前广泛应用于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和各种不饱和树脂中,其中PVC制品是碳酸钙最早和最大的市场,比如,在软质聚乙烯电线、聚氯乙烯、聚氯乙烯瓦、钙塑料材料中,占20-50%,在聚乙烯、聚丙烯包装材料中占10-30%,在汽车零部件、天棚中占20-60%。

2改性方法

因为聚乳酸存在几处缺点:一是聚乳酸含有大量的酯键,与其他物质相容性差、二是聚合产物分子量分布过宽,其强度不高,脆性高,热变形温度低,抗冲击性差、三是降解周期难以控制、四是价格较贵,合成工艺成本高。这都促使人们对聚乳酸的改性展开深入研究。

目前,碳酸钙改性聚乳酸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共聚改性,其目的是提高聚乳酸的柔性和弹性。

(2)共混改性,其目的是改善聚乳酸材料的机械性能和加工性能。

(3)增塑改性,其目的是增加聚乳酸材料的某一方面性能。

(4)复合改性,因本次实验是对聚乳酸材料的力学性能方面研究,所以本次实验将采用的是共混改性方法,以期望能在聚乳酸的力学性能方面有所改善。

3工艺流程

(1)材料的准备,聚乳酸和碳酸钙准备。

(2)材料的称量和配料,设计几套实验方案,配以不同含量的聚乳酸与碳酸钙。

(3)烘干过后,利用双螺杆挤出机进行共混,调整好双螺杆挤出机的各段温度和螺杆的转速,调整好喂料的速度和切粒的速度,试验之前双螺杆挤出机要进行清洗。

(4)挤出共混。

(5)注塑,在注塑之前要进行烘干,因挤出冷却时,聚乳酸吸收了水分,水分对产品性能有重大影响,在注塑之前,调整好注塑的速度、注塑的温度。

(6)进行性能测试,分析结果。

4展望

聚乳酸材料因其优异的环境友好的性能而逐渐被人们青睐,但聚乳酸所具有的缺陷将会导致在生活实际中不能得到广泛应用,所以需要改进其缺点,需要改进聚乳酸合成的工艺条件,生产出高分子量和超高分子量的聚乳酸,并简化和缩短工艺流程,降低聚乳酸材料的成本,使其能得以广泛应用于生产实际中,本课题研究的是碳酸钙/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望广大研究人员能克服聚乳酸的缺陷,使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造福于人类。

参考文献

[1]周凯,顾书英,邹存洋.碳酸钙填充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2008.

[2]赵海军,汪朝阳,罗玉芬,等.功能分子共聚改性聚乳酸的研究进展,2009.

[3]黄锐,曾邦禄.塑料成型工艺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4]邓长勇,张秀成.碳酸钙对聚乳酸/酯化纤维素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2009.

[5]胡圣飞,徐声钧,李纯清.超微刚性无机粒子及其填充塑料[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1998,10(2):61-64.

[6]钱保功,许观藩,余丙生,等.高聚物的转变与松弛[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7]胡志鹏.生物降解塑料市场的发展,2008.

高分子材料展望篇2

2月9日,杉杉股份公告称,为进一步推动公司锂离子电池材料产业的发展,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与户田工业株式会社(下称户田)、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下称伊藤忠)就锂电池正极材料制造签署了“关于资本合作及业务合作的备忘录”。公司控股子公司湖南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下称湖南杉杉),则充当本次合作的平台。

杉杉股份此次与拥有锂电池正极材料高端技术的户田和拥有全球化市场网络的伊藤忠开展在锂电池正极材料业务和资本层面的合作,是希望通过三方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业务对接,扩大三元系、锰系等正极材料产品品种,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锂电池正极材料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这个关系到杉杉未来发展的合约,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3月3日,杉杉股份董秘钱程对《投资者报》表示,公司计划在3月份完成正式合同的谈判;4月份争取能够启动审批手续……

据钱程介绍,正是看好锂电池未来的发展,杉杉股份才下足重本,投向锂电池正极材料。目前日本是国际上车用动力蓄电池研究和应用最先进的国家,其主要的汽车和电池企业纷纷投资建设车载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线,集中在2010~2011年投产。

从目前来看,市场上主要将锂离子电池与新能源汽车行业联系在一起,日信证券樊恺郁认为,锂离子电池作为太阳能和风力发电的储能装置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目前杉杉股份、比亚迪(HK1211)和美国的A123已经在这一领域展开了研究。

有数据显示,韩、中、日三国锂电池产量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高达95%以上,三国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虽然中国锂电池生产量位居世界第三,但在产品档次以及技术水平方面都与其他两个国家有一定距离,并且车用锂电池的产业化尚未出炉。

而户田从事正极材料的生产,而且用途除手机外,正在向汽车、大型蓄电池等领域发展,是世界动力电池材料领域技术实力排名第一的企业。根据资料显示,户田正极材料约占世界市场6%的份额。杉杉股份与户田签约,正是看好这方面的资源。

据资料显示,锂离子电池可用于包括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以及环保型车(混合电力车、电动车、巴士等)等方面。目前70%的锂离子电池应用于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根据预测,随着混合动力车和电动汽车的普及,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有望急速扩大,全球各地均有可能加入这场事关本国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关键战役中。

另外,随着太阳能发电设备等扩充,在大型蓄电池领域,锂离子电池的灵活运用等新型需求量亦巨大。根据相关机构预测,正极材料的全球市场,由现在的年产量3万~4万吨发展到2015年的25万~40万吨的规模,大有可为。

高分子材料展望篇3

关键词:科学活动材料处理方式

新纲要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教师要把幼儿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中,及时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支持和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相互作用。只有主动地与材料互动,才能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从中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深入,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应越来越重视幼儿的操作探索。在开展实际的科学活动时,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思考。

一、注重材料的生活化

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探索未知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在科学活动中提供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感知过的或触摸过的常见材料,引发和保持幼儿对材料的探索欲望。这样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更容易与材料产生共鸣,在体验到成功乐趣的同时,也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如在科学活动《颜色变变变》中,幼儿对于三原色红色、黄色、蓝色是非常熟悉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相信如果让他们讲关于那几种颜色的物体应该会勾起孩子们不少的回忆。但是对于两种颜色相加会变成什么样子,却是一个未知的领域,孩子的好奇心被高高吊起,这就成为他们的探索欲望和动力。从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实验中,孩子们会发现生活中蕴含的科学奥秘可真不少。

二、让幼儿参与材料的收集

我们秉承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思想,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注意搜集、挖掘生活中的资源。因为科学活动的内容都来自于幼儿的生活,所以在材料的准备上我们充分挖掘幼儿及家庭资源,共同收集具有适合幼儿及农村特色的材料,这样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幼儿会更投入、更有兴趣。在《我和小鸟是朋友》中,幼儿对自己收集的图片中的鸟类已有先前的经验,这里家长的教育起到重大的作用,幼儿能很好地理解鸟的多样性。这种幼儿间经验的分享,可比教师在课堂中边教边学效果来得好。

三、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

皮亚杰的观点:只有主动地与材料互动,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深入,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纲要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教师要帮助幼儿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中,及时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支持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相互作用。比如在《糖不见了》活动中,让幼儿感知方糖放入水中后会溶解,然后再提供给幼儿盐、果真、油菜子和沙子等材料,让幼儿自己操作,观察那些材料在水中的变化,从而得出结论:有的东西会溶解,有的却不会。

同时,材料要根据幼儿当前的兴趣和需要及时补充、更换,从而保持内容和材料的吸引力,促进幼儿活动的兴趣不断被激发,不断有新问题产生,从而持久地提高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积极性。

四、合理投放材料

合理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是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热情,帮助幼儿完成探索过程、疏理相关经验的关键。在材料的使用中,我们要站在幼儿的角度,深入了解孩子的需要,根据活动的内容,有意识地设计材料的投放时间、投放方式,由“简单到复杂”和“循序渐进”,使科学材料更具有层次性,这样有利于增强材料的趣味性,增强材料的吸引力。同时进一步提高幼儿的探索能力,维持幼儿的科学兴趣,使得科学探究的线索更清晰、适宜,凸显幼儿参与的主动性,使他们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

当然,活动中适应幼儿发展水平的材料,会吸引幼儿探索,更可激起幼儿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不同年龄的幼儿由于其学习特点及生活经验积累的不同,材料的选择与投放应根据对象的不同,特别是材料的数量、摆放的位置等都应有所区别与侧重。材料的数量直接影响幼儿的探索过程,太多的材料使幼儿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太少的材料会直接造成幼儿探索兴趣的减弱;相关材料与主题目标的密切程度,直接影响活动的教学效果;材料摆放位置的恰当与否,也会直接影响集体活动的秩序。如小班幼儿注意力特别容易转移和分散,活动中情绪波动大。材料摆放在桌上,幼儿经不起玩具的诱惑,不停地摆弄玩具,造成集体活动秩序的混乱。每桌一份操作材料太少,易引起幼儿间对材料的争夺战,这阻碍幼儿的探索热情,更谈不上提炼感性经验。总而言之,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主题目标,为幼儿选择并提供适量的、与主题密切联系、投放适宜的材料。

五、提高材料的利用率

高分子材料展望篇4

关键词:分子印迹;表面修饰;硅材料;综述

中图分类号:06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367-6358(2007)12-754-04

作者简介:邴乃慈(1979-)。女,满族。抚顺人。博士生,讲师,主要从事聚合物材辩的研究工作。

分子印迹学是基于材料科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一门交叉学科,可以用于获得与模板分子在空间结构和结合位点上完美匹配的聚合物(即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由于MIPs与天然的分子识别系统相比。具有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亲和性和选择性高等特点,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MIPs已经广泛应用于分离领域、临床药物分析、仿生催化和生物传感器等诸多领域。目前应用MIPs分离和识别的对象包括药物、氨基酸、肽和多肽、蛋白质、糖等,虽然构象简单的小分子的印迹研究工作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多肽、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由于存在空间结构复杂、体积庞大、性质脆弱、结构柔软、构象多变以及可结合位点比较多等特点,按照传统方法进行模板印迹的难度很大,因此以生物大分子为模板分子的印迹制备技术无疑仍是一种挑战。

近年来,很多学者都在致力于开发分子印迹材料新的合成方法和工艺,聚合物的尺寸也在逐渐变小变薄,由于表面分子印迹技术是将MIPs的识别位点最大限度地固定在基质材料的表面,可以提高对印迹分子的结合速度,从而进一步加强印迹材料的吸附分离效率,因此成为大分子印迹最有潜力的方法。由于该方法同样适用于小分子物质的印迹,表面印迹法已日益成为分子印迹领域最受关注的技术之一。

1硅表面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1949年Dickey用染料甲基橙作为印迹分子,酸化硅酸盐溶液形成染料印迹胶体,干燥并洗去印迹分子后得到的对甲基橙比乙基橙吸附能力高2倍的吸附材料,Dickey的这项研究掀开了基于硅表面修饰的分子印迹技术的崭新一页,从此,硅基分子印迹材料迅速发展起来,表1中列出几种硅表面印迹的制备方法。

2不同形态硅材料在表面印迹技术中的应用

硅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及热稳定性,并且具有多种多样的形貌,因此以其为基质的具有分子水平上识别功能的分子印迹材料必将具有优异的性能及广阔的应用前景。表2中列出几种不同形态硅材料在表面印迹技术中的应用。

3硅表面印迹技术的应用

3.1固相萃取

固相萃取具有回收率和富集倍数高、环境友好、无相分离操作、操作简单和易于实现自动化等优点,目前已成为最常用的样品前处理方法之一。分子印迹固相萃取由于可以简化样品前处理过程并且能够弥补传统固相萃取剂选择性差的缺点,所以在痕量分析方面前景广阔。

Koster等以双氯醇胺(Clenbuteml)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在硅纤维表面聚合得到了75pm的印迹聚合物层用于微量固相萃取对双氯醇胺及其结构类似物进行选择性分离。实验结果表明,分子印迹纤维的制备和萃取性能均具有重复性,分子印迹纤维及非印迹纤维在乙腈中对双氯醇胺的结构类似物双溴醇胺(Brombuter01)的萃取效率分别为75%和

Jiang等将表面印迹技术与溶胶,凝胶过程相结合,在活化的氨基多孔硅胶表面印迹上双酚A(BPA),并将该MIPs用于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耦联技术检测水样中的BPA。实验结果显示所得到的BPA-MIPs-Silica吸附剂具有吸附容量高,选择性好等特点,印迹聚合物及非印迹聚合物的最大的静态吸附容量分别为68.9和34.0mg/g,选择因子为4.5。

3.2色谱填料

分子印迹技术自诞生以来,一直在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及毛细管电泳中有着最为广泛的应用,是一种制备色谱固定相尤其是手性固定相的强有力技术。但是由传统包埋法所得到的MIPs由于具有颗粒不均匀、印迹效率低导致柱效低,限制了它的应用,使用分散聚合法、悬浮聚合法等虽然可以得到粒径的印迹聚合物微球,但所得印迹聚合物的识别位点大都在聚合物微球内部,而印迹聚合物内部存在扩散阻力,导致待印迹分子与识别位点结合困难,结合速率低,溶液的分离处理效率不高,因此把识别位点建立在基质表面的表面印迹技术在色谱分离方面必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以硅胶、二氧化硅等为基质的无机硅表面印迹材料不但具有分子印迹功能,而且具有良好的机械稳定性及热稳定性,在色谱分离方面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3.3催化反应

分子印迹技术的一个很重要的应用就是制备具有专一性的催化剂,并且已经在合成、水解等反应中有着成功应用的例子。

Visnjevski等以Dials-Alder反应的过渡态类似物(TSA)氯茵酸酐(Chlomndicanhydride)为模板分子,比较了采用包埋法与牺牲骨架法制备的硅表面印迹MIPs在六氯代环戊二烯与顺丁烯二酸的Dials,Alder反应中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MIPs-sheU的催化活性明显高于包埋法得到的MIPs的催化活性,并且所得产物是其非印迹对照物的三倍。

3.4其他应用

基于硅表面修饰的分子印迹技术在生物传感、蛋白质分子分离等方面也有成功应用的实例。

Ling等以邻苯二酚胺为模板分子在硅胶上制备MIPs,并将该分子印迹聚合物薄膜用在石英晶体微天平电极上检测丙醇溶液中的待分析物。

Shi等于1999年在《Nature》上发表了有关以蛋白质为模板分子的云母表面印迹技术。他们将蛋白质首先吸附在云母上,然后在蛋白质周围包裹上一层二糖分子,再在二糖分子表面上聚合一层荧光聚合层,最后除去云母,洗脱掉蛋白质分子,该分子印迹聚合物可以选择性识别蛋白质分子。

4问题与展望

从微球到纤维,从大孔到微孔,从小分子识别到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以硅材料为基质的分子印迹技术在许多方面已经显示了其巨大的优越性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虽然硅材料表面印迹技术的起步较早,发展较快,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1)目前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硅表面印迹聚合物的设计与制备上,而对印迹过程及识别过程的机理没有展开相关研究。从分子水平上研究MIPs与印迹分子间的识别机制,不仅可以为MIPs的分子设计、单体选择等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且在实现MIPs与印迹分子间的识别过程的同时提高选择性。

高分子材料展望篇5

目标是:1、观摩模仿人物运动姿态,尝试用绘画方式表现不同的动态造型;2、检验用水粉在T恤上作画的乐趣;3、激发幼儿对锻炼的兴趣。过程是:1、看录像片段,欣赏奥运精彩瞬间;2、通过游戏观察、模仿运动员的姿态初步感知人物动态造型;3、欣赏范例“运动T恤”激发幼儿创作欲望,进一步感知构图与色彩的运用;4、解决在布上作画的难点,提出具体要求,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5、展示幼儿作品,听音乐做运动,结束活动。

观摩活动结束后,在全园的教学研讨会上,教师们对该活动进行了如下评价:1、大家一致认为老师运用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教学手段引导幼儿从视觉、肢体动作等感官来理解感知人物动态造型的变化,教学重点突出;2、活泼的游戏形式激发了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情绪,使幼儿在活动中一直充满探究和创作的欲望。教学形式符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3、在提高幼儿绘画技能方面,教师能够恰当给予帮助,支持、鼓励幼儿大胆表现,在布上作画的难点解决较好。在评价临近尾声时,有位教师针对本活动的操作材料提出了质疑:“活动从过程、效果上来看是成功的,幼儿对人物的动态造型、色彩运用技能都获得了发展,幼儿情感也有一定的收获,但是让每位幼儿准备一件T恤来进行绘画材料,投入是否太浪费了?”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们各抒己见,一部分教师认为一个好的教学活动应该讲究幼儿操作材料的低投入、高产出,每位幼儿准备一件T恤作画是投入大了点。另一部分教师则认为:活动材料是教学策略的载体,不同的材料向幼儿传递着不同价值的信息,可帮助教师实现个性化教学理念,在本活动中老师运用T恤作材料让孩子进行绘画,是激发幼儿浓厚学习兴趣的最佳手段。

各方带着自己的观点阐述着对教学材料的认知和理解,这个问题也使我陷入了深思,结合多年来对教学的感悟,我产生了这样的分析和思考:

1、活动中新颖的操作材料能够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操作材料的提供对幼儿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有着不同寻常的作用,教师的教育意图往往通过材料呈现出来,本活动如果改用绘画活动中一成不变的操作材料——纸张来让孩子完成作品,可能会使活动本身失去神秘感,不能更好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2、本活动操作材料的情感性促使幼儿对活动充满期盼。

活动中的T恤是每个孩子自己或家庭成员的旧T恤,材料本身充满“亲和力”,教师让之在活动中变身为带有运动图案的T恤,彩绘后穿上它作很多系列活动,如:参加运动会、旅游、观看运动会时作啦啦队成员等,对幼儿而言既亲切又贴近时代生活,幼儿在整个充满人文色彩的活动中学习,情绪愉悦,情商提高,能力提升,因而对孩子的全方面发展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

3、本活动操作材料具有探索性,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在衣服上进行水粉绘画,不但让幼儿感受了材料的多样性和与纸张不同的质感,还大大增加孩子的探索欲望,满足了幼儿爱挑战的心理特点——这次老师让在T恤上作画,下次是否考虑在玻璃上、泥巴上、墙上等?会让孩子产生许多思考及联想,给以后的美术活动开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这些活动设计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活泼、有趣、生动。

我认为该活动材料的投入比较得当,但是针对本活动材料的层次性还是有所欠缺,教师在投入材料时不仅要注重幼儿的普遍兴趣需要,还应该兼顾到幼儿的个体发展差异。这一差异体现在该活动中,幼儿发展水平不同,绘画材料质感的变化对本身绘画运动造型有困难的幼儿来说,更是增加了难点,因此,应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引导所有幼儿在同一内容活动中获得个体原有经验的提升。

我对该活动操作材料的分析获得了老师们的认可,从美术活动材料的运用上我们又反思了教学材料在其它活动中的运用:浏览《纳要》,“周围生活”、“身边物品”、“自然材料”几个词汇出现的频率较高,这说明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活动材料应该是多种多样,具有多功能的,如:我园男体育教师(下转21页)(上接17页)经常用呼啦圈、平衡木、小椅子、竹竿等常见材料设计成各种情景,让孩子扮演多种角色,进行有效的体育锻炼,收到良好效果。

高分子材料展望篇6

以小班幼儿生活区游戏活动――舀的工作为例,探索材料的层次性投放的实践研究。教师在区域中提供给幼儿练习舀的材料,其中发生的故事值得我们解读、反思和调整。

玩具简介:

“舀豆子”是一个投放在小班生活区的低结构玩具。

材料投放:两个大容器、大小不同的勺子、弹珠。

玩具的玩法:让孩子学会使用勺子,从装有弹珠的容器中将弹珠一个个舀到另一个空容器中,鼓励幼儿尽量把弹珠全部转移干净,并且保证弹珠不滚落出容器和勺子外。

一、基于观察的第一次材料投放

(一)观察案例

案例一:畅畅彩棒圈珠子

最近两次活动中,畅畅都游荡在各个区域间,看看这个,瞧瞧那个,就是不愿意进去玩,尽管老师引导了,她还是一个劲摇头,最终在好朋友的邀请下,选择生活区“舀珠子”的工作。她拿起勺子在小碗里将珠子从这个碗舀到旁边的空的小碗里,没过多一会儿,她就开始东张西望,已经对舀珠子的游戏没有了兴趣。看见旁边的琪琪正在进行小彩棒搭建的活动,畅畅忽然兴奋起来,她拿起小勺子,舀起碗里的弹珠,放到琪琪用小彩棒搭的格子里,咕噜咕噜弹珠滚到了地上。怎样才能让珠子固定不滚动?在反复尝试了多次,最终,她们用小彩棒搭了完整四边形珠子被圈住了。当时,谁也没有想到好办法,但这也为接下来的游戏埋下了有趣的伏笔,为弹珠找家成为了“热门话题”。

案例二:欣欣送珠子回家

这天,我好奇看着欣欣在低着头,弓着腰,小心翼翼在不停摆弄着,并随着小珠子的滚动,还发出“哎呀哎呀”的叹息声,只见她拿起勺子看看,好像在琢磨着什么,又在放勺子的盘里,看看这个勺子,看看那个勺子,终于选好自己想用的勺,即:欣欣一个勺把短并且凹面深的勺子。再次拿起心仪的勺子,欣欣一次就将弹珠放进瓶盖了,她激动地从小椅子上跳了起来,喊道:“我送珠珠回到了家了”!原来欣欣一直在做珠子和瓶盖颜色对应的游戏。

(二)案例解读

关键词:东张西望、彩棒、短且凹面深

1.东张西望:舀珠子虽然是一个低结构的材料,但是,由于教师提供的材料品种的单一,如:仅提供弹珠作为舀的材料,孩子对机械、重复、单一的活动已经不感兴趣,东张西望。真正吸引孩子的是有趣、多变开放性操作的材料,要给孩子提供更多尝试、创作、想象的空间。

2.彩棒:畅畅选择小棒表明在孩子与玩具互动中,能够自己自发选择材料,对游戏有浓厚的兴趣,有创新游戏的能力,同时也迫切需要教师多种材料的支持其深入的探究。

3.欣欣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认知,对教师提供的多种材料,加以调适和选择。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能力投放材料,也可以适度增加超出或降低其能力的材料投放,这样符合《指南》中60%孩子能达到设定目标,而另外超出能力的20%或低于能力20%的孩子,我们应提供更多材料供孩子选择。

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持续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又能对幼儿的能力有一定的促进,这让我更关注孩子们游戏中的变化。

(三)材料支持策略:关注幼儿兴趣、支持他们自主游戏。

关键词:两个维度舀的工具、舀的内容

第一维度:舀的工具进一步丰富舀的工具,首先可以从勺的变化中给予支持,如勺把长短变化、勺面深浅变化、勺材质的变化。让孩子通过实践操作感受舀的工具多种变化,激发幼儿探索新的玩法吸引幼儿的兴趣。

第二维度:舀的内容提供多种材料进一步炼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及手部的控制力,提供大小、形状各异的颗粒物,如珠子、豆子、铃铛。也可以提供粉末状如面粉、包谷糁舀出容易两个面,还可以提供多种材料:泡沫块、小铁块等。进一步练习幼儿的精细动作,增加游戏的难度。

二、基于观察的第二次材料投放

(一)观察案例:

案例一:孙嘉逸在玩舀水工作

在舀水的工作,孙嘉逸拿了一个瓶子、拿起大勺子满满舀了一勺水,低着头身体慢慢移动着,小心翼翼地往漏斗里到,但总是把水洒在桌上、地上,试过几次后,水还是洒在桌上,他环视着周围,试图在寻找着什么,耷拉着脑袋撅着小嘴,他想放弃游戏。

案例二:晨晨在玩舀水工作:

晨晨先拿了一个瓶子,大口深的勺子,舀起满满一勺水,也出现了的问题,水洒的到处都是,咦!怎么回事,只见他拿起小勺子,三指捏住,又看看自己一把抓拿着大勺子,噢明白了,晨晨脸上露出微微的笑容。大勺子也用三指捏办法,这样试试好多了,反复练习几次后他成功了。不过这次在舀的材料和形式都有了新的变化,水桶里多了一些大小形状不同的积木、雪花片、乒乓球,这些玩具漂浮在水面上,不仅增添游戏的难度,也使操作活动更有趣味性。晨晨选用小勺子,很自如把漂浮物都舀了出来,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悦。

(二)案例解读

关键词:三指捏、平移提升、少量多添、丰富材料

1三指捏:晨晨从开始一把抓的拿勺方式,到通过自我调整,自己借鉴已有的经验和技能,调适为三指捏勺的方式,最终获得游戏的成功。

2.平移提升:舀液体对孩子有了更高的要求。勺子舀水后先慢慢平移到瓶底处,再自然向上提升到瓶口处,最后倾斜勺子倒水。这一系列的动作对孩子手部协调性及控制能力有了较高的要求。

3.少量多添:案例中幼儿舀满满的一勺水,出现了水洒在桌上、地上,通过控制舀水的量进行自我调适,采用少量多添的办法操作,达成了通过主动操作提高幼儿动手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的学习目的。

4.丰富材料:孙嘉逸放弃游戏,反映出可供幼儿选择的材料不足。先提供宽口瓶、大口深的勺子,降低了游戏的难度。待舀的技能有了一定基础后,再选择窄口瓶进行尝试。晨晨通过自我调适动作完成游戏,选择舀水里的漂浮物,用新的材料进一步练习手眼的协调能力及手部的控制力。在同一年龄段投放不同难度的材料,这样既满足幼儿的一般发展需要,又满足了个别幼儿特殊发展需要,让缺乏自信的幼儿看到成功,让已成功的幼儿不断看到新的方向。

(三)材料支持策略:关注幼儿能力,适时调整材料投放

关键词:两个维度舀出容器、舀入容器

第一维度:舀出容器的变化借鉴乌鸦喝水的故事,我思考从舀出容器本身的变化,增添游戏的难度。如:原来盛物的容器小桶幼儿容易操作,为不断满足幼儿探索的欲望,改变舀出容器,提供窄口且深瓶子,幼儿在操作中不断尝试探索舀的方式。这样不仅增添游戏的难度,也使操作活动更有趣味性。

第二维度:舀入容器的变化增加材料难度。如:将舀出的水倒在矿泉水的瓶盖上,增加游戏难度,进一步锻炼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和腕部的小肌肉的控制力。如:舀的是面粉,对幼儿有了更高的要求,倒入啤酒瓶时,不仅要控制好倒的速度,还要控制好勺子倾斜的角度。

三、基于^察的第三次材料投放

(一)观察案例

案例:运水游戏

我们将舀水的游戏活动,从室内转移到室外,从个人独立游戏演变成小组合作的运水游戏,游戏要求小组合作把大盆里的水运到对面的盆里,比一比哪组运的又快又好。

比赛开始,孩子们都用小碗、小杯、瓶子运水。石沐欣用小桶舀水后发现大盆里的水一下少了很多,她像发现新大陆似地说:“凯凯,快!你也去拿小碗舀水,晨晨我们一起抬起来。”欣欣他们拿来了小盆、用口杯、小碗往小桶里舀水……在大家齐心协力下,水很快就剩一点了,再怎么办呢?容容拿来了漏斗,把漏斗套在矿泉水瓶里,用勺子往瓶子里舀水。石沐欣着急地说:“这样太慢了,我们把大盆抬起来把水倒在瓶子里。几个孩子抬起大盆,“不好水洒在外面这样不行,还是用勺子舀吧”凯凯着急的大声喊道。……比赛结束了,石沐欣这组获得了第一名,孩子们高兴得跳起来。

(二)案例解读:

1.目标能够引导合作

小班幼儿以独立操作游戏为主,幼儿的交流合作较少。教师在设计“运水”游戏时,提供了各种能舀水材料,游戏的目标用不同的材料锻炼幼儿舀液体能力。以比一比哪组运的又快又好为游戏规则,激发幼儿合作的愿望,让幼儿尝试合作带来的乐趣。

2.材料能够促进合作

在玩“运水”的游戏中,提供了大小不一的舀水用具、一大盆水怎样又快又好的运完,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增加了活动的难度,幼儿不能独立完成任务,迫使他们合作共同完成,在其中幼儿间多了一些分工、协商、配合的机会,使合作成了一种需要、一种必然,从而激发幼儿合作的欲望。

(三)材料支持策略:关注同伴间的材料,培养合作意识

关键词:两个维度水量的变化、多元化的材料支持

第一维度:根据水量的变化选用不同操作材料。游戏刚开始,大盆里的水量比较多,孩子们都用小碗、瓶子运水。水量变少了怎么办?针对孩子在游戏中出现状况,给幼儿提供一些新的材料支持,较小的舀的工具,如瓶盖、小杯子、小勺子。支持幼儿互相合作快速、干净的将盆里的水舀干净,从而完成游戏目标。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