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医学研究方向范例(3篇)

时间:2024-03-21

精神医学研究方向范文篇1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综合素质;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临床医学研究生经过本科阶段的积累,已经建立起相应的理论知识体系,即将走向从理论到实践的升华,学生的综合素质关系到今后在临床工作的质量。医务工作者肩负着神圣的使命,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不再局限于学习成绩,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职业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努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学生实践操作与创新能力培养,才能为医学事业的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内涵

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将要服务于广大患者,从事专业科学研究,其综合素质的凝聚直接关系到医学事业建设,包括责任心、理论基础、临床能力、创新意识、身心素质都是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

1.1责任心

医者仁心,作为医生首先要具备的就是医德医风,面对患者的求助,医生要保持崇高的职业道德,积极为患者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健康水平的保障,学生责任心的建立和积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在研究生阶段高校应时刻以医生的职业精神为指导,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

1.2理论基础

临床医学研究需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一系列理论课程的学习是开展临床实践的基础。尤其是研究生阶段学生来自不同院校,自身理论功底存在差异,高校更要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使学生在从事专业研究和实践操作时具有很好的理论素养支撑。

1.3临床能力

临床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过程,从理论知识的吸收到转化为实践应用,这个过程也是一种质变的飞跃。如果学生的专业基础训练较为单一,就会出现临床思维不足的问题,很难驾驭实践工作。所以研究生培养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突出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指导,给予学生广泛接触不同科室的机会,使学生积累案例经验,获得启迪,进而提升临床能力。

1.4创新意识

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医学事业每天都在飞速进步,世界范围内无论是药品的研制还是治疗方法的变革,都凝结着创新精神。创新是以大量的临床观察、分析和总结为基础,从中发现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预后因素。因而学生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应当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规范流程,通过选题、规划、收集数据,逐步积蓄科研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临床问题的解决。

1.5身心素质

从临床工作来看,医生需要消耗巨大的体力和精力,门诊接待患者较多,工作节奏紧张,手术过程往往耗时长,必须时刻保持全身心投入。所以医生首先要具备强健的体魄,能够承载工作负荷,同时还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克服工作压力,理性面对治疗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积极储备这种工作动能,完善人格,以博大的胸怀迎接未来挑战。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培育的意义

从临床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内涵剖析可以看出,以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培育将服务于学生未来的岗位胜任,同时也是促进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的必然选择,是推动医学事业前进的基础。

2.1提高研究生未来的岗位胜任力

临床医学直接关系对患者的治疗,综合素质涵盖多方面的内容,从职业精神到临床能力,以及科研素养,都与临床治疗效果密切相关。很多学生毕业后进入临床领域,仍然存在实践操作能力不强或是缺乏科研意识的问题,因此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阶段,教师就要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引导学生理解综合素质的内涵,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反思自身的能力构建,进一步积累临床经验,从而形成良好的岗位胜任力。

2.2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目前医患关系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医患之间发生矛盾的现象并不少见。作为医生必须具备崇高的道德品质,掌握先进的治疗方法,用心服务患者,才能在临床工作中树立形象。而这些正是对医生综合素质的诠释,综合素质培育是一个从理念确立到实践表达的过程,学生在学期间就应以服务患者为目标,形成职业认同感,不断研究临床治疗方案,以便在工作中提高患者满意度,塑造良好的社会健康氛围。

2.3推动医学事业发展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今后医疗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医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人体各异,影响一个人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很多,同一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的表现也有很大差异‘u,这就决定了对不同患者的治疗必须保持审慎态度,选择更为科学的方式,才能实现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所以较高的综合素质是学生今后发挥职业精神、促进医学创新的基础,人才素质的积累有助于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也是医学事事业前进的动力。

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培育的策略

临床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育首先需要学生树立职业精神,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融合多种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对临床经验的积累,同时高校应当打造教学与科研平台,并引入其他学科的辅助,从多角度促进学生素质的积淀。

3.1深化對医生职业精神的解读

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应当以职业精神作为基础,学生无论是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科研实验探索,以及临床实践参与,都需要建立在职业精神与使命认同的前提上,其具体内容包含对患者生命价值、医疗权利、健康利益、人格尊严等予以关怀的思想情感,核心可以追溯到医学人道主义伦理精神。这一内涵的诠释应当与模范形象有机关联起来,教师在教学中要广泛搜集感人至深的素材,通过生动的画面、经典的视频、深刻的解说,对医生的职业精神给予深入阐释,引导学生坚定信念,树立职业精神。3.2融合多种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偏重理论讲解,学生毕业后实践操作能力不强。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带来直观的教学体验,包括案例分析、情境模拟、项目实践等,都应当融入现有的教学之中。教师可以选取临床诸多代表性的案例,通过互动教学,向学生讲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疾病诊断、治疗方案、治疗效果,拓展学生专业思维;而情境模拟有助于学生感受临床实践环境的熏陶,教师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支持,用丰富的视频资源鼓励学生开展学习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另外教师还可在带教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配学习任务,由小组成员扮演不同角色,相互讨论研究,提升实践能力。

3.3加强临床经验积累

临床治疗过程中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从药物的合理使用到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患者自身病情的评估,都与最终的治疗结果息息相关。丰富的临床经验可以避免更多的风险,实现更显著的治疗效果。例如一项适合的药物不仅可以增强疗效,还有可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一份临床检验结果中相关指标的异常很可能与患者日常习惯有关。而这些都离不开经验的积累,很多看似偶然的发现都是来源于大量的经验积累。教师在带教活动中要努力增加学生参与临床实践的机会,向学生传授经验,并严格对学生临床技能的考核。

3.4打造科研与实践平台

信息技术为互动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捷,目前很多高校也在尝试采用学术沙龙、高峰论坛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些学术碰撞的平台和机会,所以高校应建立专业科研与实践平台,吸引学生参与专业互动交流。例如,针对某类疾病组织多学科联合治疗讨论,在微信群平台中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见解,这种多学科交叉讨论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再如高校可以举办研究生创新大赛,激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并根据每年研究生创新成果,评估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明确今后的培育发展方向。

3.5引入其他学科的辅助

研究生綜合素质的培育不仅仅局限于专业教学本身,相关学科的引入不可或缺,例如体育、文学、美学对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打造积极心态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在学期间参加多种体育运动,学习体育文化,形成持之以恒的运动习惯,才能为工作奠定身体素质。同时医学一直都有和人文学科互动的历史,并在互动中进步,包括审美意识、创造力都是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美学的吸收可以激发人的创新精神,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在繁忙紧张、充满压力的环境中释放内心,凝聚心理健康要素。

精神医学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认知功能;神经心理测量;中医研究

MeasurementofCognitiveFunctionandtheApplicationandThinkingwithit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alResearch

LipingZhangManZhangBoliZhang

(Tianji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ianJin300073)

【Abstract】CognitivefunctioncanbetestedbyHumanNeuropsychologicalAssessment.StudiesfoundedthatitcanprovideobjectiveevidencebymeasuringmemoryattentionlanguageimplementationandthosekindofcognitivefunctionwithHumanNeuropsychologicalAssessment.itwillhaveanimportantvalueinmakingaplanforrehabilitationandevaluation.Fromtheresearchdocumentsinrecentyears,MeasurementofcognitivefunctionhasalreadymadealessprogressinTCMresearch,butitstillhassomeproblemstothinkaboutandtobesolvedfromtheoverallsituation.Ifyouwanttomakethemeasuringprocessmuchmorestandardobjectiveandscientific,itstillhasalargenumbersofworktodowiththeknowledgeandtechnologyinmultidisciplinary

【KEYWORDS】Cognitivefunction;HumanNeuropsychologicalAssessment;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alResearch

随着20世纪90年代认知神经科学的崛起和发展,认知功能研究逐渐成为认知神经心理学在临床神经、精神病学等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国内外学者对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抑郁症、强迫症等[1-3]患者的认知功能研究表明,神经心理测量作为认知功能评定的主要方法,不仅用于脑器质性疾患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在鉴别无明显脑结构改变情况下的大脑机能失调中日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学注重整体功能、擅长身心并治而在脑神经/精神疾病、亚健康等的预防、治疗及康复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融入神经心理测量研究方法,不仅是中医现代科学研究的量化需求,而且更重要的是能从细微的认知功能变化为相关病证的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对康复计划的制定,以及相关中医药疗效的评价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1认知功能测量

认知功能是人脑高级智能活动的基础,包括注意、记忆、学习、信息加工与整合等方面的能力水平,主要反映大脑额叶和颞叶的功能。认知功能主要通过神经心理测量来反映,可为病因学、临床康复等研究提供客观依据。近年国内相关研究较常用的测评工具主要有韦克斯勒记忆量表、临床记忆量表等。

1.1韦克斯勒记忆量表

韦克斯勒记忆量表(WMS),我国主要采用龚耀先的修订本(WMS-RC)[4],其以WMS为蓝本,通过对个人经历、时间空间定向、数字顺序、视觉再认、图片回忆等测验,能够较好地反映受试者记忆功能的概况与各方面记忆能力的特点,为国内较常用量表。

1.2临床记忆量表

临床记忆量表(CMS)是许淑莲等[5]编制的一套适合我国情况的老年人记忆量表,兼有心理测验和实验心理方法的特点,在临床记忆障碍的诊断、药效评价,以及对不同人群学习和记忆能力的评估等方面均有应用;因提供老年组正常值,还可供进行老年医学或记忆的年老化研究。

1.3韦氏成人智力量表

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在我国采用由龚耀先通过全国取样修订的版本(WAIS-RC)[6],制定城、乡两套常模,不仅可以从总体上评价受试者的智力水平,而且还可以通过分量表测量记忆、学习、注意、抽象概括、概念形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项认知功能,在国内应用广泛。

1.4简易智力状态检查

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由Folstein[7]编制于1975年,包括时间与地点定向、语言、心算、结构模仿等19项内容,主要对定向、记忆、语言、计算和注意等功能进行评定,其内容明确,简便易行,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影响、最常用的认知筛查量表,其检测痴呆的敏感性较高,能有效地检出需进一步诊断的对象,适用于社区和基层筛查工作。

1.5世界卫生组织老年认知功能评价成套神经心理测验

世界卫生组织老年认知功能评价成套神经心理测验(WHO/BCAI)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各国相关专家在1990年初编制,国内由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引进并完成了中国常模的制定。WHO/BCAI[8]由听觉词汇学习测验、分类测验、语言测验等7项分测验构成,专门针对老年人编制,可用于健康者及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或轻度痴呆病人,主要评定被试者的注意力、总体智力、执行功能、记忆力等领域的认知功能。

1.6基本认知能力测验

基本认知能力测验[9]由李德明课题组在多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全国取样,完成标准化工作而制定,并自行设计、研制成测验软件。该套测验包括数字拷贝、汉字比较、心算等7项分测验,可测验知觉速度、心算效率、空间表象效率、工作记忆和记忆再认五个方面的认知能力。在临床诊断、康复及药效评价等方面有其应用价值。

1.7Bristol最新神经心理成套量表

Bristol最新神经心理量表(BMDC-NPTB),由国内田金洲课题组进行翻译及修订(BMDC-NPTB-CR)[10],共包括记忆、视空间能力、语言和中枢功能等六部分,涉及定向力、即刻记忆和延迟回忆、视觉辨识能力、联想能力等,是信度和效度较好的标准化成套量表,适合在我国临床和研究中应用。

2中医药研究应用及思考

基于中医药防治脑血管等疾病的优势及认知功能障碍与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预后的密切关系,近年来,中医学界借鉴心理学、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开展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工作,但仅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2.1中医药研究应用

2.1.1轻度认知功能损害

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是介于正常衰老和痴呆之间的一种认知功能损害状态,据国外流行病学统计[11],MCI患者进展为阿尔茨海默病(AD)的年发生率为10%~15%,AD有2/3的患者是由MCI转变而来,因此,MCI是AD的高危人群,正确认识MCI对预防和早期治疗AD有重要意义。

宋萍等[12]采用CMS,分析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中医证型与记忆损伤及CT变化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虚实夹杂证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明显高于虚证患者,而记忆商、人像特点联想回忆的分值明显低于虚证患者;且两者的海马指数和颞角宽度无显著性差异,表明轻度认知障碍的虚证、虚实夹杂证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记忆损伤,中医辨证积分与记忆商呈现负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中医证型与CT变化无明显相关性。

田金洲等[13]在对老年人认知水平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认知损害越重,中医证候积分越高,且肾精亏虚、痰浊阻窍、瘀血阻络三种证候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较广泛,是痴呆发病中最主要的病理因素,提示消除肾精亏虚、痰浊、瘀血等病理因素有助于改善认知水平。

2.1.2脑损伤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研究

智能、记忆、视空间障碍、失语等认知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研究证实,急性脑卒中后1周时认知障碍发生率为61%,6个月后仍有37%的病人遗留有认知功能缺陷。陈振军等[14]通过采用WAIS-RC,对149例脑损伤恢复期患者认知功能表现与中医证型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脑损伤恢复期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中,肾精亏虚型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痰浊阻窍型和瘀血阻络型,说明肾虚是认知功能损害发生的根本原因,痰浊、血瘀也是脑损伤后认知障碍的重要病理因素。

2.1.3亚健康者基本认知能力研究

笔者课题组[15]采用《基本认知能力测验》软件,首次通过对亚健康人群基本认知能力的测查发现,亚健康组基本认知能力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具体表现在数字鉴别、汉字快速比较、心算、数字工作记忆、双字词再认方面,提示亚健康者的基本认知能力下降。

2.2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从所涉及疾病及测量工具使用的研究现状来看:研究病种偏少,多为MCI的研究,少量相关痴呆、脑损伤性疾病等的研究,未能广涉中医药防治优势病种;研究方法单一、内容局限,研究涉及治疗与康复方面较少,缺乏综合影像学、神经生物学等多学科方法探讨疾病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药防治机理研究;研究中使用工具不统一,即使对同一种疾病的研究,也难以总结其规律、得出标准化的评价指标;相关量表的修订或编制工作尚属中医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

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初步认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值得思考、有待加强:①重视中医辨证、治疗及康复与认知功能关系研究:选择中医药防治优势病种,选用灵敏、简便、信度和效度较好的测量工具,分别针对群体、个体开展研究,逐步筛选、确立稳定的评定指标,纳入中医疗效评价体系,总结出相应的防治规律、康复措施;②开展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综合多学科研究方法,集量表、实验室指标、功能影像评价于一体,较为全面阐释相关病证认知功能障碍产生的机理,以及中医药的干预效应;③研制符合中医特色量表:修订或完善现有神经测量工具不足之处,使之更加方便、实用、符合中医现代化诊疗体系研究的需求。此外,应用计算机进行认知功能测评是当今神经心理学发展的新趋势,它可使测量过程更为标准化,客观化、科学化,因此,集多学科智慧和力量,逐步实现认知测评工具的计算机化,是中、西医及心理学界值得共同努力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可略)

[1]王荫华.认知神经心理学――认知研究领域的新生儿?[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35(6):321-323.

[2]杨甫,王向群.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J].临床精神病学杂志2001,11(2):112-113.

[3]江开达,昂秋青,张明园,等.老年抑郁症的神经心理学及SPECT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00,12:6-9.

[4]龚耀先.修订韦氏记忆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医学院1989.

[5]许淑莲,吴振云,孙长华,等.临床记忆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996,27-35.

[6]龚耀先.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的修订[J].心理学报1983,15:367.

[7]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84-188.

[8]薛海波,肖世富,张明圆,等.老年成套神经心理测验的中国常模[J].上海精神医学2001,13,Suppl,19:22.

精神医学研究方向范文

研究生教育是中国教育培养体系中的最高层次,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大量拔尖创新人才。因而,对研究生核心素养的提高有重要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2000年,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政社]2000年3号),明确指出:研究生德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生的全面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0年,教育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又一次指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传统的医学研究生教育注重培养研究生掌握医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养过程存在重学术科研、轻思政教育的普遍倾向。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推进,近年来医学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医学教育模式不断转变、医患关系逐年复杂,这些都要求医学研究生将来无论是从事临床工作还是科学研究,除了应具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以外,更要具备完善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人文思想,与医学研究生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具有必然联系,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运用于对医学研究生核心素养的提高上,发挥其在医学研究生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导向作用,是高校在医学研究生培养方面应该努力的方向。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培养医学研究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

1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对医学研究生价值观的引导

中国传统文化大致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流,儒、道、法家等思想在相互影响渗透中形成的文化体系,重义轻利是儒家义利思想的主要内容。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曾就义利观发表过自己的看法,孔子把道德作为最高价值,主张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孟子则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近年来,社会上,某些医院存在着金钱至上的观念,人们对医生职业道德的负面评价越来越多,医患矛盾愈演愈烈;高校中,学术型医学研究生一味追求课题和SCI论文,导致科研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等不正之风,临床型医学研究生则将更多时间投入到医疗技术上,对与患者的沟通及人文关怀上明显不足。因此,高校需要运用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对医学研究生进行入耳、入脑、入心、入行的教育,帮助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医学研究生将眼前的利益看淡、将人生的进度看远,避免陷于利益的漩涡中,真正明白医护工作者的社会使命、工作价值以及人生意义,做到全心全意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主义的医疗事业贡献力量。

2传统文化中的兼济理念对医学研究生的责任感的培养

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中有两个精神,分别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始终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从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的孟子到成天下之大事(《荀子》)的荀子,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的范仲淹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的文天祥,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的林则徐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等,都集中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对于肩负祖国医药事业发展的当代医学研究生们,他们是否有强烈的医学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直接关系到我国医药科学技术发展的未来。近年来,我国城市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很多西部偏远地区以及基层乡镇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缓慢甚至滞后,需要高层次人才到这些地区发光发热。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兼济理念加强对医研究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到一起,把满腔热情投入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建设中,弘扬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和文化精神。

3传统文化中的刚健精神对医学研究生人生态度的指导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充分表明古人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也说明传统文化对自强奋斗的重视。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时也曾说过: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当代研究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长辈的呵护下长大,缺乏社会磨练,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较弱。医学研究生同样如此,尤其是参加规范化培养的研究生,他们不但要面对科研、临床、实验等繁重的学业,还要承担来自经济、婚恋、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如何在各种压力环境中调整好自己的人生态度,做到迎难而上,不轻易被困难击垮,传统文化中的刚健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高校应引导医学研究生树立积极向上、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锻炼他们顽强奋斗、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

4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对医学研究生人际关系的指导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讲究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等理念,孔子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等都体现了和谐思想的重要性。医学研究生同学在处理与同学、与辅导员、与导师的关系时,都需要其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注重坚守自身与尊重他人相结合,提高自身修养,实现自我涵养的内在和谐。从传统文化中吸取人际交往的智慧,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增强人际交往品质,优化人际关系,是医学研究生提高自身核心素养的关键。近年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被反复提及,提倡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各方面的和谐,这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谐观念的全面补充和延伸。

三在医学研究生群体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1注重课程安排,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专业知识、轻思政教育的倾向,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开设较少甚至没有开设。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人文类课程占总学时的10%,而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文类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高达20%~25%。首先,应该通过增加选修课或必修课,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让医学研究生接受系统全面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宽广的视野、博大的胸怀以及仁爱之心。其次,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的作用,聘请在思政教育方面文化功底较深的专家进行授课,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另外,医学院校应该建立一支专业化的传统文化课、思政理论课师资队伍,可以通过人才引进等手段,将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同样对待,提高思政课教师在医学院校的地位和待遇,切实加强对医学研究生传统文化核心素养的培养。

2提高导师人文素养,发挥教师队伍的引导作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教师的第一责任,而道就是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担负着对研究生知识传授和思政引导两方面的教育责任。目前,绝大部门的医学院校的导师只关注对研究生医学技能的培养,要求他们更多地走进实验室、走进医院进行科学实验或者临床实践,很少关注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医学院校应该定期开展导师培训和导师遴选制度,对医学研究生导师进行传统文化熏陶,提高其人文素养,或者与综合院校文科类导师开展交流活动,学习人文类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方法与途径,从而更好地对医学院校研究生进行教育。另外,高校研究生辅导员在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而要建立一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生辅导员队伍,把中国传统文化贯穿到医学研究生的教育和管理的日常工作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3充分利用网络宣传,丰富传统文化教育形式

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网络已成为研究生沟通交流的主要手段。微信、微博、博客、网站等网络平台,成为医学院校通知的主要渠道。传统文化可以借助网络这一新载体,将自己融入时尚流行文化中,在关注传统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开展新颖时尚的活动,如高校可以建立网络文化工作室,立足网络新媒体平台,以立德树人为核心,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制作传统文化的精品视频,创建传统文化优质网站,将传统文化进行宣传推广。开通专门的医学研究生教育微信公共账号,定期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医学知识,如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医患沟通学,等等,让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贯穿于生活的点滴。

4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搭建广阔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平台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从硬件方面说,打造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并且与中医药相关的文化作品,如名人雕塑、名医长廊,利用古代名医的名字作为校园道路或者建筑物的名字等;从软件方面说,可以设计一些医学研究生们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如中医文化节活动的开展、送医下乡送医进社区等志愿服务活动,或者举办各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讲座、论坛等。使得医学研究生们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洗礼。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