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经济的影响(6篇)
时间:2024-03-21
时间:2024-03-21
关键词:农村;高等教育;劳动力;农业经济增长率;动态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0-0259-03
引言
农业人力资本是农业发展的最关键的要素之一。“人力资本之父”舒尔茨研究了人力资本形成方式与途径,并对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以及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了定量研究。在人力资本投资的各种途径当中,教育通常都被认为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第一产业,其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从理论上讲,教育对农业的发展也应当有较大的贡献,然而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对于工业等其他行业发展却有着明显的滞后。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已经有一些关于教育投入和农业经济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孙士海、宋华明(2008)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造的模型,测算出1995―2005年间中国高等教育对农业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为0.905%。杨向辉、陈通(2009)以C-D生产函数为分析框架,测算了中国农村教育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郑会军(2007)对湖北省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业增长之间进行协整检验的基础上,建立起两个变量的误差修正模型并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这些研究成果揭示了教育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但是,由于受理论不成熟影响还没有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证,研究方法也不很全面,研究力度明显不足。作为一个农业大省的安徽省也应该加大对受教育程度劳动力和安徽农业经济的相关性研究,从而为解决一直困扰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农问题在制定措施时提供理论依据。
二、农村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与农业经济效益增长的动态响应分析
1.变量和数据
本文按照刘厚俊和刘正良(2006),郭清和杨栋(2007),高素英、赵曙明和王雅洁的研究思路,根据所搜集到的可获得性数据将安徽省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中的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作为解释变量(X),以“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受教育年限在十二年以上的劳动力所占比例”近似代表;安徽省农业经济增长以农业经济增长率衡量,以1990年为基期,利用CPI将农业经济当年总收益折算成实际值,以剔除价格因素影响。然后利用1990―2007年安徽省的统计数据进行研究。数据如下表:
2.模型的实证分析
(1)模型的平稳性检验。由于该模型所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为了避免产生伪回归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
X为I(1)过程,Y为I(1)过程,所以为了确保回归分析的可靠性需要进一步对两变量进行协整分析。e为回归方程估计残差序列的取值,用基本的DF模型回归得到T统计量数值为-4.833243,而对应模型样本容量的显著性水平为1%,5%和10%的临界值τ2分别为-2.7158,-1.9627和-1.6262,在所有显著性水平上τ
(2)VAR模型。Tt=A1Tt-1+A2Tt-2+…+AqTt-q+εt
其中变量和参数矩阵为T=(Y,X),A1、A2为待估参数。εt是随机扰动项。根据AIC和SC信息量取值最小的准则确定模型的阶数。
VAR模型的估计结果:通过实验,在滞后阶数为5时AIC和SC均达到最小值,建立VAR(5)模型,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如下:
Y=1.416148Y(-1)+3.268962Y(-2)-3.420586Y(-3)-
1.118811Y(-4)-1.043534Y(-5)-0.751625X(-1)+0.692756X(-2)+0.013170X(-3)-0.166014X(-4)+0.009126X(-5)+0.649610(1)
X=9.195316Y(-1)+6.322653Y(-2)-11.72573Y(-3)-4.467634Y(-4)-3.138890Y(-5)-1.463307X(-1)+2.219566X
(-2)-0.179778X(-3)-0.427044X(-4)+0.134213X(-5)+2.337635(2)
其中,两个方程的拟合优度分别为:R21=0.878926,R22=0.995208。
从以上(1)式的VAR估计模型可以得出如下信息:农业经济增长受自身影响较为显著,前第一,第二期农业经济增长对当期农业经济增长影响明显且为正向影响,说明经济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稳定性,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投入可以提高未来农业经济收入增长。前第三、四、五期的影响为负,并且影响具有逐渐增强。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对当期的农业经济增长影响主要是在前第一、第二期,前第一期影响为负,前第二期影响为正向的,这是由于知识转化成经济需要一定时期的滞后。
(2)式中农业经济增长对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的影响较大,前一、二期影响为正向的,前三、四和五期为负向,说明了农业经济增长能促进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规模壮大,并且对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的影响不断加强。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受自身前期的影响趋势不具有明显的稳定性,前第二期的影响最为显著且为正向,但前第一期的影响转入负向影响,说明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受自身影响力逐渐减弱。
(3)动态响应分析。脉冲响应函数用于衡量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
1)Y对一个标准差新息的响应分析。图1得出结论:安
图1农业经济增长的冲击反应曲线
徽农业经济增长(Y)对其自身的一个标准新息立刻有较强的反应,农业经济增长率约增长了0.018,但影响时间不长,到第2期之后就已经回到了原水平,之后到第8期的影响均是负向的,尽管不是特别明显但持续时间较长,第8期之后又转入正向影响阶段。图1还显示,高等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对安徽省经济增长率的冲击在前8期波动较大,前两期的影响为负,到第3期的时候达到最大0.016,随后上下波动且有所下降,到第8期开始逐渐开始稳定。
上页图1说明了:高等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对安徽省农业经济增长率冲击影响在第3期开始才出现明显的正向影响,这说明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的投入对安徽农业经济增长作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即加大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的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效果可能会在未来的几年内才能有所凸显。因此要着眼未来,加大对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的培养,来更快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高等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对一个标准差新息的响应分析。图2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程度的劳动力(X)对其自身的一个标准差新息在第一期影响是正向的但影响不大,之后在2、3期很快进入负向影响阶段,到第4期之后才比较明显,第6期达到最大0.057,9期之后新息的影响基本消失。这说明了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对自身增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加大对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的培养将会促进其发展,且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数量波动没有显著方向性,从而导致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出现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图2高等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对一个标准差新息的反应曲线
图2还显示:农业经济增长率对高等教育程度的劳动力第一期影响为正但不大,到第二期达到最大约0.15。第3期之后进入负向影响阶段,第6期达到最小之后影响幅度渐弱,9期之后又转为正向影响。这说明农业经济增长率的一个标准差新息对高等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影响较为敏感且具有持久性,农业经济的增长在短期内能够引起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的快速增加,但这种促进作用较为短暂且在中长期波动明显不具有持续稳定性。
结论与建议
1.加大对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的培养,以促进知识成果与农业经济之间的转化。虽然从现有的数据显示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对安徽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是特别明显,这可能一方面受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数量相对较少的限制,另一方面是由于知识与经济成果之间转化的时滞性造成的。因此,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将其才能运用于农业上的积极性。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来扩大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的规模,促进其对安徽省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
2.加快农业经济增长有助于促进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规模的壮大。从本文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农业经济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的发展,加快促进安徽省农业经济的增长有助于吸引更多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优化安徽省农村劳动力构成,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之间的沟通交流,以促进其更好更快发展。以上的研究发现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对自身增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本身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人才是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安徽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也离不开安徽省农业劳动力的投入和结构的改善。只有加大对安徽省劳动力教育投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安徽省农民的增收问题,才能使得安徽农业经济进入一个质的跨越式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10.
[2]高素英,赵曙明,王雅洁.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动态相关性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
[3]谢识予.剂量计经济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1.
[4]代晓茜.人力资本投资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J].特区经济,2008,(10).
[5]申小莉,等.农民技能资本投资对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
[6]孙士海,宋华明.科教兴农视角下高等教育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8,(3).
[7]杨向辉,陈通.农村基础教育对中国农业增长的贡献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3).
[8][美]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吴珠华,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TheDynamicCorrelationisStudiedBetweenAnhuiAgriculturalManpower
andtheAgricultureEconomicGrowth
―RegardHigherEducationDegreeWorkforceastheResearchObject
HUANGQun-quna,ZHUJingb
(AnhuiAgriculturalUniversitya.GraduateCollege;b.EconomicsandManagementCollege,Hefei230000,China)
笔者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从农业、种植业、农民收入3方面,对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笔者在研究中利用统计数据,采用人均生产函数,做回归分析,如下表所示。通过对计量模型进行的线性回归分析,能够清楚的发现:我国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在农业经济增长中带来的影响较小。从表中不难看出,在金融机构进行的农业贷款,对农林牧副渔产值的影响值为正值,对农业总产值影响为负值,给农村人均纯收入带来的影响也表现为负值。另外,农村乡镇企业贷款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增长影响较大。这些结果从侧面说明了,我国的农业贷款对农业经济增长以及人均收入的促进作用不大。
2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关系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农业经济增长机制。农村金融发展会对金融系统效率进行有效的提升,增强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性,从而能提高资本边际生产率,达到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效果。农村金融发展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与繁荣,使得金融行业的各项基础设施变得更完备,金融工具的种类逐渐增多,金融功能更加齐全。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金融行业的繁荣,会吸引外界储蓄的不断流入,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有效开发农村金融资源,能够促进农村储蓄率的提升,加大农村储蓄份额,无形拉动了农村的投资。但农村金融的发展同样可能导致储蓄率的下降。金融的发展减轻了流动性的约束,促使金融风险得到分散,储蓄户在需要资金的时候,可以随时从金融中介机构获取资金。流动性的减轻,使储蓄户没有较多预防性储蓄的存入,从而导致了储蓄率的降低。利率对于储蓄率的影响也很重要。利率水平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通常会随之提高,利率的提高会带来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同时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会影响利率,从而影响储蓄率,所以储蓄率的上升还是下降是不确定的。虽然是不确定的,但金融发展的确会给储蓄率带来不小的影响,同时给经济的增长也带来影响。
农村金融发展通过“转化率”来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转化率”是指金融储蓄向金融投资方向的转化。通常情况下,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能使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率也提高。在金融体系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在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中,金融体系要对一部分资源进行吸收,主要体现在:交易成本的发生,主要是金融机构从分散的储蓄户那里吸收储蓄时带来的;信息成本的发生,金融机构为了能够让储蓄户放弃积蓄控制权时会付出信息成本;金融中介机构必然会从中获取利润。因此,金融体系对部分资源的吸收,会使部分资源不能形成投资。它们会以存贷差的方式流入金融机构以及以佣金的方式向交易商与证券经纪商处流入。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会极大提高金融运作效率,使交易成本与信息成本得到降低。例如,良好的农村金融体系会使手续费用或者佣金费用等发生的交易成本得到降低;降低对农村金融的行政干预,会让农村金融市场走向市场化的道路,促进经济的提高。
3结束语
【关键词】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
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来源,因此,加强农业经济建设有利于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保障广大农民的利益。然而,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增长较为缓慢,使城乡地区居民的收入进一步拉大,不利于农村和城市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就农业经济的影响因素进行初步探讨,希望促进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
一、农业经济增长的含义
目前来说,我国经济仍在高速发展,然而农业经济增长较为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乡经济的发展不协调,不利于保护广大农民的利益。加强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利于政府对农业积极的进行宏观调控,根据不同的因素制定相应的政策,从而促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民收入,也有利于国家政策的进一步完善。目前来说,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模式正从传统的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式转变,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经济仍然难以形成一定规模。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力度不够,国家没有加强对农业经济的重视力度,也没有进行一定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我国农业发展受到技术和当地环境条件的制约,使农业经济增长较为缓慢。为此,国家应该加强对农业经济的重视,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开发和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切实保障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二、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1.区位因素影响农业经济增长
区位因素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主要是指农业经济受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区域因素是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农业经济发展明显会受到当地地理位置、城镇化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著名学者杜能提出农业经济受距离市场远近、集约化水平以及经济作物种类等多方面的影响,而德国专家韦伯和舒尔兹也提出了区位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目前来看,通过一定规模的交通设施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区位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但区位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始终存在。
2.资源因素影响农业经济增长
通常来讲,资源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自然资源、财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文资源等多方面条件都会对农业经济产生直接影响,没有良好的自然生长环境作为保障,农业经济增长只是空谈。财力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业资金投入方面,没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同样难以保障农业经济的增长,无论是农业生产设备还是农药、化肥等资源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作为保障。人力资源同样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直接的影响,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人的参与,如果缺乏对农业种植的重视,人力资源都难以保障,那么农业经济将无法实现快速增长。
3.科技因素影响农业经济增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同样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的不断发展。一般来说,科技因素影响农业经济增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科技进步促进了农村地区农业的机械化生产,从而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农民的收入也得到改善。第二,科技进步推动了灌溉技术、栽培技术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农药、化肥在防治病虫害方面效果也更为显著,因此土地利用效率也大大提高,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第三,科技进步推动了土地改良技术、荒地开垦技术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有效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有利于农业经济增长。
4.国家政策影响农业经济增长
国家政策对农业经济建设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应该建立完善的法规和政策,积极对农业经济进行调控,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于土地、农民等各项政策都会影响到农民对农业种植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影响农业经济的增长。国家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力度也会影响农业技术的发展,从而影响到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农业经济的增长。由此可见,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切实提高农民农业种植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
5.国际经济形势影响农业经济增长
国际经济形势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增长,一般来说,国际形势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产品出口等方面。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产品出口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增长,农产品出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从而拉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
6.社会消费情况影响农业经济增长
农产品的种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当地对农产品的消费和需求,因此,社会消费情况也会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一定影响。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日常收入也会对农产品价格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影响到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此外,农产品的口感、质量、消费水平等因素也会制约着农产品市场,从而对当地农业经济增长产生一定影响。
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农村贷款:农村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9)05-0091-03
一、数据及模型说明
为考察农村金融机构收缩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建立了以下基本模型:
农村经济增长i,t=β0+β1农村金融机构i,t+β2农村贷款i,t+β3农村固定资产投资i,t+β4财政支农i,t+αt+εi,t(1)
其中,被解释变量农村经济增长用各省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来表示。解释变量农村金融机构增长率。我们以各省份农业银行分支机构增长率来代表。由于无法将农业银行的农村分支机构的数据分离出来,使用了包括城镇和农村在内的所有机构数。考虑到农行的业务主要面向广大农村地区,而且农行撤并的主要是县支行及其下属的网点,影响的主要是广大农村地区。因此,使用这一变量能够说明上述问题。
农村贷款用农业贷款与乡镇企业贷款之和来表示。选择农村贷款增长率作为另一个解释变量,以考察农村金融机构的扩张,是否通过提高银行贷款数量的方法来影响经济增长。在金融中介影响实体经济的渠道问题上,存在两种不同的传导路径,第一种路径是金融中介的发展通过信贷投放使储蓄转化为投资提高了投资水平,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第二种路径是金融中介机构增长,竞争加剧,运行效率提高,信贷渠道增多,增加金融服务来推动经济增长。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依赖哪种路径,还是通过两种路径共同作用于经济增长?如果分支机构的增长仅仅是通过增加贷款的方式影响经济增长,则只是一种数量扩张。在引入贷款变量后,如果农村金融机构变量仍然显著,就说明数据支持第二种路径的存在;如果农村金融机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了,就说明数据支持第一种路径假设;如果农村金融机构与信贷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都显著,说明两种路径都存在。
其他控制变量包括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地方政府财政支出。αi表示非观测值的固定个体效应,β0是常数项,βi为各变量的系数,εi,t为残差。i表示省份,i=1,2,3,…,29;t表示年份,t=1994,1995,…,2001。
数据主要来自历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1996中国农村金融统计年鉴》、《1997-1999中国农业银行统计年鉴》、《2000-2002中国农业银行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来自《中国财政年鉴》。本文采用的是面板数据,数据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不包括自治区,把重庆并入四川,这样一共有29个地区的数据。
二、农村金融机构收缩对农村经济影响的整体分析
在面板数据使用中,应进行单位根检验。为避免单一方法所带来的偏差,我们对每一变量,用LLC、IPH、ADF等多种单位根检验方法对各变量进行检验。提高检验结果的可信度。由于本文选取的数据为比率或变化率数据,一般不会产生使用水平值时出现的单位根情形。由于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理论非常复杂,哪种检验方法正确尚无定论。本文采取简单的判断方法,只要在检验中,出现可以拒绝单位根的情形,便认为该变量的数据在回归时是可以接受的。从表1可以看出。本文所选择变量单位根检验的P值大部分小于0.05,即不存在单位根。表2是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特征。
首先,在模型中不考虑贷款,经过F检验和Hausman检验,应采用混合模型,回归结果如表3回归1所示。可以看出,农村金融机构变量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农村金融机构增长与农村经济增长正相关,即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增长越快,经济增长速度也就越快。
回归2给出了加入农村贷款变量的回归结果。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增长在1%的水平下仍然显著为正,并且农村贷款对农村经济增长在1%的水平下也显著为正。说明农村金融机构的扩张,竞争加剧,不仅仅是通过增加贷款数量来影响经济,而且,通过增加信贷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提高银行信贷配置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即农村金融机构的扩张能够通过两个途径来推动农村经济增长。另外,从回归结果来看,财政支农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在10%的显著水平下为负值。但非常小,不显著。
三、农村金融机构收缩对农村经济影响的跨区域分析
中国的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不平衡,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差异很大,中西部明显落后于东部,这种状况可能会对农村金融机构、农村贷款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产生影响。第一,东部发达地区银行的存贷款基本都在本地进行,而中西部地区吸收的存款,相当一部分会外流到东部地区‘,对本地区的信贷投入不足。因此,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的增长,可能会因为金融资源外流的原因,无法对该地区的农村经济增长形成有效影响。第二,虽然东部和西部地区的银行分支机构和基层营业网点都是根据行政区划建立,是外生的,但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许多农村基层的分支机构业务量很小,机构扩张提高银行竞争效率的作用较小。另外,1998年国有银行改革,银行分支机构削减一般发生在落后的农村地区,被削减的分支机构很多都没有贷款业务。因此,我们推测农村金融分支机构撤并对中西部的影响可能要小于东部。
按照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口径。我国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10个地区。其他为中西部地区。为衡量农村金融机构变化对东部、中西部地区的不同影响,我们在回归模型中加入虚拟变量D,当为中西部时,D=1,否则为0。分别考察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贷款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具体不同影响。回归模型变为:
农村经济增长i,t=β0+β1农村金融机构it+β2农村贷款i,t+β3农村固定资产投资i,t+β4财政支农i,t+β5Dx农村金融机构i,tαi+εi,t(回归1)
农村经济增长i,t=β0+β1农村金融机构i,t+β20农村贷款i,t+β3农村固定资产投资i,t+β4财政支农i,t+β5Dx农村贷款i,tαi+εi,t(回归2)
经过F检验和Hausman检验,应采用混合模型。表4回归1的结果显示,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在5%的水平下显著为正。交叉项系数为负,但不显著。说明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在东部和中西部两个地区发生变化,对中西部的影响弱于东部。回归2给出了农村贷款对东、中西部农村经济影响的变化。可以看出,农村贷款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在1%的显著水平下为正。农村贷款与虚拟变量交叉项在5%的显著水平下为负,两者系数之和仍然为正,但数值很小。说明农村贷款对中西部农村经济的影响显著弱于东部,但对中西部农村经济仍然有正向的推动作用。通过实证的回归结果验证了前面的假设。
四、结论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农业经济;影响
中图分类号:F812.8文献标识码:A
人民币升值,农业经济首当其冲,人民币的升值不仅会给农业经济带来消极影响,还会带来积极影响。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人民币升值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以促进农业经济的稳定持续良性发展。
一、人民币升值给农业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影响农产业出口
1、人民币升值,农产业出口成本增加:随着人民币升值,人民币汇率提高,农产业贸易的种种优势和弊端都显露无疑。人民币升值大大增加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压力,直接导致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长的价格,价格的提高大大降低了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减缓了农产品出口速度,这对于以初级农产品出口的中国来说是极为不利的,质量水平低,技术含量小,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严重缺少竞争力。
2、农产品遭受贸易壁垒:人民币升值后,农产品的出口价格显著上升,这就导致农产品的出口壁垒增高,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全球经济萎缩,这无疑使农产品的贸易雪上加霜,加之金融危机给每个国家都带来了或大或小的影响,各个国家处于自我保护就会限制别国的农产品进口,这就会使我国农产品出口难度加大,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影响农民收入
1、农工产品出口减少: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就会导致农工产品出口减少,这将会降低农民的收入。因为,农民收入都是来自农产品的收入,目前,国际市场上,我国的农产品并没有竞争力,质量差,技术含量低,仅仅以价格优势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倘使人民币升值,农产品加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就会明显增加,这就会使唯一的价格优势丧失,影响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2、农工产品需求减低:人民币升值会使国外的产品以更为低廉的价格进入我国农产品市场,这就会使国内农产品需求降低,造成难卖的问题,人民币升值,国际市场上实际购买力增加,农产品进口加大,农工产品需求减低,农产品价格下跌,使农民收入减少,加大了农民增收的困难,给农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
3、影响农民转移的其他行业: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中,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所占比重大,这是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优势的部分,人民币升值,将会极大地降低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将会导致就业形势恶化,使国内从事农产品生产的农民面临巨大的生活压力,由于所受教育程度较低,转移其他行业就业机会渺茫,只能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农产品需求的降低使大量劳动者深受其害,降低了农民收入,影响了农民增收,并且加大了国内的就业压力。
3、农业外部空间萎缩:据调查显示,人民币升值,农业经济开始参与国际竞争,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已较大程度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但是农业的贸易依存度并不显著,人民币升值,导致中国农业经济外贸环境进一步恶化,导致农业外部市场进一步萎缩。
二、人民币升值给农业经济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影响农产品进
1、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人民币升值,导致农产品进口增加,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人民币升值提高了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力,对于化肥、农业设备等农资需求大大增加,替代了国内农业用品,这就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此外,还可以利用人民币升值的机会购买国外农用机械设备,这就会增加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生产水平,这就会提高我国农民的收入。此外,农产品进口增加就可以缓解我国耕地面积紧张的局面,促进种植结构的优化。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人均可耕地面积少,劳动成本高,种植效率低,产业机构急需优化,农业生产急需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人民币升值,不仅有利于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化,机械化,国际化。
2、提高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人民币升值有助于农产品进口的增加,有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现阶段,我国的农产品进口标准远远低于国际标准,造成很多不符合国际标准的农产品进入我国消费市场,因此提高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势在必行,这样才能提高整个社会和全体社会成员对食品质量的要求和标准,同时加强对农产品生产者和加工者的质量监督,才能够提升整个农业市场的质量,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3、调整产业结构: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促进我国的产业调整,改变我国国际分工和国际地位,改变了以往以廉价劳动力为主的经济模式,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和技术应用,促进机械化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三、结束语
人民币的升值与否直接影响中国国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稳定度,农村经济也不例外,特别是在全球化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受到全球经济的影响。人民币的升值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既有利,又有弊,但是由于中国国情特点和中国国内经济发展的特征,总体上看,人民币升值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弊大于利,因此,在当今时展条件下,应该时刻关注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尽量避免金融危机的危害,给农业经济提供一个良好的稳定的发展环境,不仅农业经济的科技水平和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稳定农业经济,提升农民增收,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孔祥智,李圣军.人民币升值对农业发展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6)
农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政策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农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合理分配和利用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以及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揭示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作用机制和路径,深入分析现行农业政策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实际效果,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政策,充分发挥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和引导作用,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表明,农业政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短期影响显著,长期影响并不明显;农业政策对要素投入具有重要的直接影响,对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但对于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直接影响较小。农业政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遵循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调控机制。农业政策通过制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实施农业支持政策,引导农村经济发展,如通过农业政策引导投资的流向,加强公共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农业发展方向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引导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引导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实现农业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农业政策通过完善市场供求机制和创新的激励机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如土地经营权的长期不变,对农民构成了产权激励,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农产品最低收购销价和粮食储备的实施,保证了农产品的销售,形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需求拉力;科技创新形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科技推力。农业政策通过调节农产品供求、调节农产品购销价格、调节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农民的收益,实现农村的社会和谐,从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政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是:农业政策的实施影响土地的利用效率和要素投入效率,进而影响农业和农村产出,最终影响农民的收入和消费。取消农业税对于农业种植面积的增加和劳动力的增加具有直接影响,且短期和长期效应都较为明显;对农业产量和产值的增长有间接影响,且短期效应明显,长期效应并不明显;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短期效应明显,长期效应并不明显。因此,取消农业税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仅仅在于农民平均减少百余元的负担,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村居民收益,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公共投入机制,这将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长远的影响。
一、我国农村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十八大明确指出,当前农村的发展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出现了一字之别,把“建设”改成了“建成”,由此彰显国家重视农村经济建设的决心。最近几年,国家非常重视农村经济建设,不断推出有关农村建设的新政策,这些政策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建设,但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如农村当前大量缺乏金融产品,因此在选择金融产品时太过贫乏,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不但如此,农村交通依然不能畅通,在过去很长时期内都没有得到解决,这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农产品不能运出,农民增产不增收,出现大面积亏损,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当前发放的农民补贴不足,农民每年收入过低,因此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不利于农村发展建设,经济发展水平无法提高。
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如下:第一,农业政策首先制订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以及鼓励农业生产政策,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业发展方向,对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支持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第二,合理确定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方向,保证农业劳动力实现有序转移。农业政策利用改革市场供求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国家推行农产品最低收购价进行粮食储备,使农民的产品可以顺利销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第三,科技创新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政策利用对农产品供求进行调节、对农产品价格进行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业生产具备较大发展潜力,促进建设农村和谐社会,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二、农村经济发展相关路径分析
农业政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受特定机制的影响,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农业政策,特别是机制层面,要探索建立一套完善的与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相符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才能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笔者认为要注意下面这些问题。
1、重视农业政策的引导
发挥农业政策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要素投入效率,保证做到合理配置农村资源,一是大力改革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进一步强化管理土地承包、租赁、转让和入股等土地流转形式,做到土地资源的大量集中,才能提高土地要素利用率;二是进一步合理配置农业财政支出结构,利用有效的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等方法,在保证不断增加农业财政支出的基础上,实现农村生产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开发支出发挥最大效用;三是大力宣传农村科普知识,使农村具备一定的吸引力,不但可以吸引当地青年回乡创业,同时加强培训现有农业生产者,在保证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的前提下,利用科学技术提高不同要素的利用率。
2、重视农业政策的调控作用
进行农业政策调控首先应该考察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协调不同政策之间的协调性,产生政策合力,一是利用改革和完善当前的户籍制度,改变工业补充农业等现状,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构建科学合理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二是利用调控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使用情况、统一调配经济种植和粮食种植的比例、合理分配国家投入和社会投入以及科技投入,努力创建长效农业投入机制,才能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建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系统,并与当前农产品营销相结合,减少流通步骤,大量减少农业生产成本,打造运行效率高而费用低廉的农产品城乡流通系统。
3、重视农业政策的激励作用
农业政策实现激励作用就是打消农民的思想顾虑,才能不断增加农业收入,一是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和推行农产品保护价政策,寻求创建二者联动机制,防止出现较大的变化,使农民能够长期保持生产积极性;二是发挥农业保险制度的作用,防止农民由于出现自然灾害而减少经济收入,这样就为农民生产解决了后顾之忧;三是大力改革当前农村金融体制,不但要为农民生产提供充足的生产资金,而且要确保农民合理使用生产资金,才能鼓励农民进一步扩大生产和增加收入,特别是应该制订更加优惠的金融政策,在农村发展附加值高的农业生产项目,不但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而且可以保护自然环境。
上一篇:二年级作文字(16篇)
下一篇:英文童话故事大全(整理3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