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对经济的影响范例(12篇)
时间:2024-03-25
时间:2024-03-25
1金融发展评价指标
本文选择以下五个反映金融发展指标:第一个是PC(个人信用)的指标,等于金融中介机构的私营部门贷款(扣除央行或政府机构的贷款)除以GDP;第二液体指标负债(LLY),等于流动负债除以GDP,即M2/GDP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第三建设银行(商业中环)指标,等于国内商业银行资产除以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的国内资产,是用来衡量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在资源分配中的相对位置,第四是市场流动性的指标,等于股票的市场营业额除以GDP,衡量的程度股市的发展,第五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指标等于M2,除以银行风险加权资产(金融资产,包括信贷资产和资产负债表外业务等)来衡量银行风险。
2.影响金融发展指标
这些因素包括金融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①经济基础。以下五个指标来衡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中学适龄儿童入学率,政府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进口和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经济基础。②法律环境。金融法律权利论述是金融服务体系的一个分支。其主要观点是:一系列的合约就是是金融。
一、金融危机的简要介绍
既然想要给大家介绍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那么首先本文就给大家简要的介绍一下关于经济危机方面的内容。所谓的金融危机是指金融资产或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大幅度下跌或金融机构倒闭或者濒临倒闭。或者某个金融市场如股市或者债市暴跌等现象。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影响也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下面给大家简要的介绍一下金融危机多我国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1.出口企业贸易条件的恶化。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推崇走出去和走进来的政策。这也就意味着出口贸易的增加。因此,当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由于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紧张形势,导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的条件逐渐的恶化。不利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2.加大国内进口商品的成本。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另一个不利的影响就是进口商品的成品增加。近些年来,随着国门的逐渐打开,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逐年的丰盛起来。相对于其它国家,我国的服务于相对比较发达,而重工业就相对比较落后。落后的方面就需要依靠其它的国家才能发展。由于金融危机的发生,导致许多国家的金币贬值,加之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影响,这就使得我国在进口商品时花费的资金要比以往多很多。这就大大的缩减了我国进口商品的运行,从而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
3.重创国内金融市场信心。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市场的发展可谓是举步维艰,非常困难。以来资金比较缺乏,二来技术比较落后。因此,国家近些年来一直致力于金融市场发展的建设。近几年经过国家和金融界人的不断努力,我国金融市场逐渐有了起色[1],让很多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然而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我国的金融市场受到了重创。这不但打击了金融市场的信心,也使得我国近些年来做的努力几乎功亏一篑。这也是金融危机多我国不利影响的内容之一。
4.金融机构造成经济损失。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金融机构,以此来管理国家金融事业的运行。可是这么说金融机构相当于大脑和心脏,而各个金融行业就相当于肢体,接收着大脑的支配。因此当金融危机带来的时候,受到最大冲击的就是金融机构。也就是说损失最大的不是个别企业而是金融机构。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金融机构受到了严重的冲击,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5.中小型企业艰难度日。当金融危机袭来的时候,一些大型企业依靠自身多年的实力和经济基础,可以勉强的应对金融危机的危害。然而,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说或许就是毁灭性的冲击。中小型企业由于资金比较少,人员的素质相对来说没有那么高[2]。因此能够承受的压力和打击与大型企业相比较来说就要小很多。也正是因为中小型企业的这一特点。美国金融危机的那一年,我国宣布破产的中小型企业多达二千多家。造成的经济损失可想而知。剩下的一些中小型企业也是艰难度日,勉强的熬过了金融危机。
三、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有利影响
经过上面的简单介绍,大家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给大家介绍的内容是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有利影响。
1.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升级。任何事物都是有双面性的,金融危机也是如此。虽然金融危机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许多的不利影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金融危机也为我国创造了一定的商机。金融危机的发生,让我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缺钱。这也就从侧面的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升级。金融危机是一颗不定时炸弹。因此为了避免当金融危机再次发生时,我们国家再次受到伤害,因此我国对国内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都做了一定的改善。
2.促进我国各行各业更加注重风险管理。经过金融危机的影响,各行各业都打起了警钟。为了避免金融危机的危害,我国各行各业都更加的注重风险管理方面的内容。美国的金融危机更是给我国各行各业上了一堂意义非常深刻的课。让各行各业都认识到一个事实,那就是投资有风险,入行请谨慎。同时也使各行各业明白了一个道理,经商的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坎坷的时候,因此应该提前做好风险的应急准备,以此来把未知风险的伤害降到最低。
3.为我国跨国并购提供机会。金融危机是杀机同时也是商机。就看商家怎么看待这一形式。在金融危机时期虽然我国有许多企业都宣告倒闭。同样的国外的许多企业也都宣告倒闭。这一点对于我国许多大型企业来说就是一个非常大的商机。一些有能力的企业便可以在金融危机时期进行跨国并购。跨国并购不但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为打造国际品牌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论文摘要:金融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已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其最主要特点是,给世界经济带来重大和持续的破坏性影响。
2008年,美国陷入严重的次贷危机,次贷危机及其引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出口加工业面临严峻形势,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企业纷纷大量裁员。
于是,2008年11月美国纽约时报网站报道,内忧外患的美国银行业巨头花旗集团亦在金融危机导致华尔街又一轮的裁员风暴愈演愈烈的情况下继续裁员,其宣布将再次裁掉24000名员工,这使花旗将在短短几个月里的裁员总数达到52000名。IT界亦然逃不脱金融风暴的席卷,美国著名职业咨询公司Challenger,Gray&Christmas的研究数据显示,受金融海啸的影响,到2008年年底,全球IT产业将有18万人失业,这些被裁员工来自雅虎、惠普、北电摩托罗拉等多家知名IT企业。这也是自2003年以来IT产业裁员人数最多的一年。微软今年1月的截至2008年12月31日的2009财年第二财季财报显示,净营收166.3亿美元,同比增长仅2%;净利润为41.7亿美元,同比下滑达11%,所以,微软全球CEO鲍尔默给全体员工发了一封邮件,宣布将启动最多3600人的第二轮裁员计划。
接下来,一系列裁员效应开始,直到今天,2009年八月的香港大公报亦然登出即使全美裁员现象相对好转,但系仍然持续,金融危机尚未结束,“美国七月新增裁员人数32.8万人超预期”,“金融危机使美国人存多花少”并且,众多金融界,经济领域,甚至金融分支的股票行业专家分析:美救市短期内无法止跌股市。
众所周知,金融市场有初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初级市场由公司通过发行新的股票和债券来筹集资金,而二级市场则能够不仅让投资者可以迅速从事交易以及买到不同风险和收益特征的证券,亦能使金融机构对市场资金效果以及日后证券发放利弊进行评判。所以,一级市场本身就出了问题,接下来二级市场便会如滚雪球一样不断堆积与反馈。西格尔认为,真正的原因在于:金融机构以借贷的资金购买,并且持有大量与抵押贷款相关的高风险资产,以及相应的保险。讽刺的是,这些金融巨头没有必要持有这些证券,所以创造,打包并销售这些证券,如此他们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了。然而,当AIG的CEO们开着法拉利保时捷叫嚣自己的薪水太低,待遇不公的时候,可否想过,成千上万的市民因为持有这种风险资产与垃圾债券,引发出的多米诺效应若不加与控制,终究会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利益。另外,本次金融危机集中暴露了美国民众借贷消费生活模式的弊端,相对容易地获得贷款使得美国居民可以在不断扩大自身的财富约束的同时,却亦诱发各种不良资产甚至次贷风险的潜在因素。
具体来说,各种金融非金融风险包括外汇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国家或主权风险、成本因素和经营风险,甚至破产风险等等。在既已发生的金融海啸的国际环境下,市场、政府和企业发生连锁反应,市场低迷直接导致国际需求的变化,同时提升了汇率风险和信用风险;政府通过贸易政策设置壁垒,企业的成本因素受到冲击,经营风险加大,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复合作用,出口加工业成本上升、融资困难、外需不振、议价力低的四种压力导致企业大量裁员甚至破产。美国经济学家Fisher(1933)提出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首开金融危机理论研究先河。该理论指出未预期到的物价下降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再分配财富,使债务人变得更加富有而使债权人变得更加贫穷。于是过度负债和通货紧缩的相互作用,导致金融危机的周期性。Kindleberger(1978)他认为对金融资产的疯狂投机行为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并推出了“泡沫金融”理论,提出“过度交易”诱发金融危机。货币主义的代表Friedman等(1963)提出,货币供应量视角的普适性对于经济大萧条可以做出剖析,弗里德曼认为导致“金融大危机”的答案是美联储的失职(错误的货币政策)以及及其所导致的银行体系危机。
美国金融市场次贷危机对加剧房地产泡沫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欧美房地产泡沫爆裂,导致次贷危机爆发,投资者信心大挫,反过来,次贷危机进一步影响房价,导致最终金融危机不断深化。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很大原因在于对华尔街投行监管漏洞。银行私有化的美政体下风险控制节本依赖投行的行业自律,造成风险的大量积累,最终风险集中暴露成系统危机。信用危机导致信心危机,信心危机导致发展危机。全球金融危机不但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冲击,而且还将深刻影响和改变整个金融体制和金融机制。继而影响和改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金融危机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金融机构接连倒闭,金融系统紊乱,汇率下跌,资本外逃,投资萎缩,GDP下降。这些风暴波及的范围以及时间不仅决定了全球化的金融发展进程,也是其是否诱发更深层的经济危机的因素。如今美国与各国政府都在不遗余力救市,但从全球金融危机转向经济危机已是可能发生的担忧
金融危机是“表”抑或者是其前提,一个诱导,而更深层的经济危机则是“本”此次的金融危机是否会演化为更为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则需要一定时间的观察
众所周知,经济危机的爆发一部分原因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决定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每个资本主义企业都成为社会化大生产这个复杂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它在客观上是服务于整个社会,满足社会需要、应受社会调节的。但是,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统治,生产完全从属于资本家的利益,生产成果都被他们所占有。而资本家生产的唯一目的,就是生产并占有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体系下(即是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或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追逐高额利润的驱使,所有资本家都拼命发展生产,加强对工人的剥削,结果是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落后于整个社会生产的增长,商品卖不出去,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造成引起经济危机潜在因素。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性,垄断性等资本主义特性都不会因为一个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有所改变,除非它危及成为全美甚至世界无可挽回的经济危机。在港大研习期间,同金融教授讨论的:是次贷危机扰乱了整个华尔街,并非严重到资本主义瓦解的层面。所以,“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美国”的论断是不现实也不可行的。美国能够拿出7000亿的预算来救市(勿论短期效应),姑且让我们拭目以待世界头号综合强国的修复能力罢。我们社会主义的中国又如何呢?资产与银行的国有化一定程度让我们在此次金融风暴的席卷下受到的伤害相对较小,通过中国香港与大陆的对比就可以知道,其中资本主义的某些顽性亦是爆发危机乃至加深危机的因素。但是我们是否就可以高枕无忧,甚至像某些金融分析者所说的“渔翁收利”呢,看到诸如浙江省倒闭的众多中小外贸企业,GDP产量下降之类的事实,我们就更加不能放松心态。
中国社会主义政体下,生产资料,以及银行的国有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对容易管理,要引发一系列的多米诺效应虽然不太可能,但是中国金融危机的防范应做到:采取适度松动的货币政策支持金融稳定。加大货币、信贷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建立适应竞争和均衡发展的信贷结构。加强对市场以及各层企业的监管力度,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社会问题。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已开始进入“深水区”,必须进人攻坚阶段,确保社会稳定。保持银行业体系的稳定,确保证券股票保险市场的监管到位,是金融市场保持稳定的一个基础。
在金融危机的大潮下,危机也会迫使行业企业调整思路、开拓创新。企业应积极做好应对措施。产品的创新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客户对企业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企业消费也更加理性,而且更加关注产品价值。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更需要关注客户,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以其具有价值的商业产品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务,保险等亮点取胜。未来市场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必须对战略与方针进行思考和谋划,以利于指导企业持续发展。鼓励合理金融创新,冷静分析,沉着应对,坚定信心,主动出击。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中国必然还有几十年高速发展。另外,即使有一定数量的亏损,倒闭,破产企业,但是危机会使行业资源面临一次重新分配,使得部分经营不好的企业的有效资源向经营面良好的企业流动,利于形成行业的强势企业。做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分配。总之,企业应在金融危机下学会自己的过冬本领。
参考文献
[1]Diamond,D.andDiybvig,P.,1983.BanksRuns,DepositInsurance,andLiquidity[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
关键词:金融危机;工业经济;出口
中图分类号:F83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8-0146-04
本文旨在分析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工业经济的影响。共包括四部分:(1)简述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的影响;(2)美国金融危机与中国工业经济的理论联系,从金融危机影响出口、出口影响工业经济两方向进行分析;(3)定量分析中国总体经济以及工业总产值受外部冲击的影响大小,再分行业分析纺织业、金属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采掘业以及食品制造业等六个行业受影响的程度;(4)在分析总量和行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将金融危机的影响分解到六个地区,即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天津以及沈阳。
一、简述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的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次贷危机源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繁荣的终结导致的次级房地产贷款违约率的上升。一般认为,次贷危机开始于2006年下半年。危机的演进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美国房地产价格下降和次级贷款违约率上升;第二个阶段是流动性出现短缺;第三个阶段是信贷紧缩;第四个阶段是实体经济开始下滑。
造成此次次贷危机形成的原因:一是美联储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由此造成的房地产泡沫;二是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给全球金融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三是美国金融当局监管缺失造成的过度的金融衍生品创新。
自从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美国和全球其他国家的实体经济逐步受到影响。从2008年第二季度起,欧元区与日本经济进入负增长;从2008年第三季度起,美国经济进入负增长。
中国作为出口大国,外贸依存度高,在本次美国金融危机中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冲击。在金融危机之前,2006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达到了65%,在世界上位于前列。而且,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在2006年对GDP的贡献率是19.5%,拉动GDP增长2.2的百分点。①受外部收入增长放缓的影响,中国的总出口和工业品的出口受到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工业经济也进而受到影响。在图中我们描绘了中国2000―2008年的总出口和GDP的增长率,可以看出,2008年中国的出口和GDP确实受到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
数据来源:出口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和中国海关网站,GDP增长率来源于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指数(WorldDevelopmentIndex)
二、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工业经济的理论机制
那么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工业经济的理论机制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将其分为两个问题进行分析:1.美国金融危机如何影响中国的出口?2.中国的出口如何影响工业经济?
1.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除本国之外的世界上的所有其他国家之和),外国消费者消费本国的出口产品和外国自身生产的产品。本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和数量分别用PX和QX表示,外国自身生产的产品的价格和数量分别用PD和QD表示,外国居民的收入是I,效用函数是U(QX,QD)。外国居民在自身的收入约束下追求效用的最大化,可以用数学表达式表示如下:
MaxU(QX,QD)
s.t.PXQX+PDQD≤I
假设根据效用函数得出的无差异曲线是良好形状的,则外国居民会花费掉所有的收入(瓦尔拉斯定律),且约束条件下效用最大化的解是唯一的。同时,我们假设解QX=F(PX,PD,I),则■>0,即本国的出口量是外部收入I的增函数。①于是,我们知道在出口价格PX和外国产品的价格PD均不变的情况下,外部收入I减少,则本国的出口值EX=PXPD也会降低。或者,外部收入I的增长率降低,本国出口值的增长率也会相应地降低。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世界各国的收入减少,这表现为GDP增长率的降低,所以中国的出口增长率必然也会降低。②
2.中国的出口对国内工业经济的影响
下面我们以某一个行业为例根据支出法进行分析。
我们用Y表示该行业的总产值,用IP表示用于该行业中间投入品的值,用C表示该行业最终使用中的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最终使用中的资本形成总额(即用于投资的值)用I表示,EX表示出口额,IM表示进口额。则存在以下恒等式:
Y=IP+C+I+EX-IM(1)
我们假设这个恒等式在不受外部冲击的情况下是稳定的,即等式右面各项占总产值(Y)的比例是一定的,分别是xIP、xC、xI、xEX、xIM。这几个比值存在以下关系:
xIP+xC+xI+xEX-xIM=1(2)
那么上述假设意味着(1)式中的各项增长率是相同的,我们假设是x。所以如果(1)式中的恒等式表示2008年的情形,那么2009年的情形是:
(1+x)Y=(1+x)IP+(1+x)C+(1+x)I+(1+Xx)EX+(1+x)IM(3)
但是,因为2009年有了一个外部冲击,出口的增长率下降为x',而其余各项的增长率保持不变(包括IP、C、I、EX、IM),那么2009年的总产值为:
Y'=(1+x)IP+(1+x)C+(1+x)I+(1+x')EX+(1+x)IM
=(1+x)Y+(x'-x)EX(4)
2009年的总产值增长率为:
(Y'-Y)/Y=x+(x'-x)EX/Y(5)
于是,我们可以根据弹性的计算公式:总产值对出口的弹性=总产值增长率的变化量/出口增长率的变化量,算出总产值对出口的弹性。③
ε=■=■=■(6)
根据支出法,Y=C+I+EX-IM,出口的变化会影响总产出和投资I,而总产出的变化继而会影响居民消费C和进口IM。接下来我们借用姚枝仲等(2009)④的计算方法来分析投资It对出口的弹性。⑤
假定经济中专门有一部分资本是用于生产出口品的。不同出口需求对应不同的合意资本存量(K*),出口需求的变动会引起合意资本存量的变化,而合意资本存量的变化会引起投资的变动。
假设生产函数为一次齐次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即EX=K*αL1-α,如果合意资本存量总是使得资本的边际报酬等于资本成本,即K*αL1-α=r,其中r表示单位资本的成本(不仅仅是利息),则我们经过化简,可知合意资本存量与出口之间保持以下关系:
α■=r(7)
资本存量的变动是存在调整成本的。投资虽然会使得实际资本存量向合意存量收敛,但是不会立即使得实际资本存量完全等于合意资本存量,而是逐渐调整的。假定调整速度为λ,则每一期的投资为:
I't=λ(K*t-Kt-1)(8)
将(7)代入(8)可得出口与投资之间的关系:
I't=λ(■Xt-Kt-1)(9)
假定资本成本r为常数,将(9)式对Xt求导,并去掉时间下标,可得:
■=■λ(10)
则投资对出口的弹性为:
■■=■λ■(11)
应该指出的是,上面的理论框架兼容性很好(robust),无论是总量还是分行业或者分省市都可以用上述理论框架进行分析。
三、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工业经济的影响
(一)总量影响分析
我们首先根据上面的理论框架计算一下2008年中国的GDP增长率因为出口的下降(外部冲击)而降低了多少。
可以看出,根据我们提供的理论框架进行预测是比较理想的。但是预测值与实际值存在着一定的偏差。造成偏差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预测本身的误差;一个是GDP的下降,不只是受出口的直接影响,还受到因出口受到影响的消费、投资和进口等的影响。
其次,我们计算出口对投资的影响。我们应用姚枝仲等(2009)的回归结果,取■λ=1.02,则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然后我们看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工业经济的总量影响,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工业品的出口,中国工业经济的总产值由于工业品出口增长率的下降而下降7.6个百分点。但实际的工业总产值仅仅减少了5.4个百分点,这是由于政府应对金融危机出台的各项政策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说,政府出台的各项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政策是有效的。
(二)分行业的影响分析
下面我们开始分析全国工业经济的各行业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在这里,我们先对数据进行两点说明。第一,假定在美国金融危机前我国的投入产出结构不变。第二,重点考虑以下六个行业,它们分别是:(1)纺织业;(2)金属产品制造业;(3)机械设备制造业;(4)化学工业;(5)采掘业;(6)食品制造业。①
我们计算了出口对行业产值的直接影响,结果在表4中列出。
从表4中可以看出,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行业是机械设备制造业,最小的是采掘业。纺织业受到的影响仅次于机械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和金属产品制造业受到的影响都不大。
(三)分省市的定量分析
我们在上面计算了全国分行业的影响后,在这一部分将影响分解到地区,计算各地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选择了六个有代表性的省市,它们分别是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天津、沈阳。
由于数据的不可获得性,即使我们在计算分省市的工业经济的总量影响时也需要做一些近似。我们假定工业品出口的增长率变化由各省市总出口的变化率来表示。
从下页表5中可以看出,工业经济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是广东省,其次是上海市、北京市、浙江省、天津市、沈阳市。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结论
2006年下半年开始显现的美国次贷危机逐渐深化为影响全球实体经济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此次金融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影响主要发生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导致全球各大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放缓,从而影响中国的出口。出口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它的变化会影响到中国的GDP增长率。
根据我们的测算结果,中国的GDP和投资因为出口的直接影响分别下降了3.56和7.3个百分点。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的工业产值下降了7.6个百分点,比GDP整体受到的影响要大。这主要是由于工业品出口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大于中国总出口占GDP的比重。可见,工业经济对外部需求的依赖性比中国整体经济对外部需求的依赖性还要强。
无论对于行业还是省市而言,受美国金融危机(外部冲击)的影响程度主要由对外部需求的依赖程度决定。同时,行业产品的外部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对于行业受外部冲击的影响程度有重要作用。我们将地区影响和行业影响进行加总,得到表6。
(二)政策建议
1.政府出台应对金融危机之策时应该考虑到行业的区别。我们经过分析发现,机械设备制造业和纺织业确实由于美国金融危机出现了产值增长率下滑。但是金属产品制造业和化学工业的产值增长率却上升了。因此,政府在为了稳定出口而实施增加出口退税的政策时,应该重点考虑机械设备制造业和纺织业。对于采掘业、食品制造业、金属产品制造业和化学工业,出口退税应该增加得少甚至不增加。
2.各省市的刺激政策应该根据本省市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而定。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各个省市都出台了强有力的刺激计划以应对外部冲击。但是,我们的分析结果表明,各省市受到的冲击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各个省市的刺激强度也不应该相同。具体而言,广东省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沈阳市受到的冲击最小,因此广东省的刺激强度应该大于沈阳市。只有这样,各省市政府的刺激政策才能体现针对性和有效性。
①由于数据限制,这里用北京市的出口增长率代替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增长率。
②这是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的下降值。
③由于数据限制,这里用上海市的出口增长率代替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增长率。
④这是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的下降值。
⑤由于数据限制,这里用北京市的出口增长率代替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增长率。
⑥由于无法查到天津市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这里我们用2006年北京市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近似。
⑦这是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的下降值。
⑧由于数据限制,这里用沈阳市的出口增长率代替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增长率,用出口占地区产值的比重代替工业制成品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⑨这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率的下降值。
⑩我们的计算方式是:地区行业影响因子=地区影响因子+行业影响因子。
参考文献:
[1]姚枝仲,宋泓,等.美国金融危机与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出口与宏观稳定的冲击[R].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应急课题,2008.
关键词:金融结构;海洋经济;固定效应模型
0引言
金融与实体经济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不断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不仅总量快速增长,规模也在急剧扩大。金融业的良好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金融结构也在发生改变。然而,相比而言,金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却跟不上总体发展步伐,甚至拖累了金融发展。金融结构对微观和宏观金融都具有重大影响,而且决定了金融业本身能否稳健发展并充分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积极作用。而事实上,金融改革和发展实际上是金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问题。
一直以来,金融结构问题都是国内外学者所关注的热点。关于金融结构的理论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戈德史密斯为代表的传统金融结构观,强调金融结构是由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经营特征和经营方式以及金融中介机构中各种分支机构的集中程度等决定的。他提出用金融相关比率,即一国金融资产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来衡量一国金融结构的发展。第二类是“两分法”,根据一国企业的外源融资——通过金融市场或金融中介融资的角度,将一国金融体系划分为以金融市场为主的金融结构和以银行中介为主的金融结构。根据一国金融结构综合指数——股票市值与银行资产之比来划分类型,比率高的为以金融市场为主的金融结构比率低的为以银行为主的金融结构。
国内学者的分析主要是针对我国金融结构的某一个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和具体的改进建议,例如:金融中介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谈儒勇1999);不同发展阶段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战明华2003);中国金融发展的规模、结构、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王志强孙刚2003)等。由于海洋经济在中国是近几年新兴的话题,关于金融结构对海洋经济影响的研究还较少。
海洋经济是指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过程中的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的总称。现代海洋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这样一些产业活动而形成的经济集合均被视为现代海洋经济范畴,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盐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海洋产业总产值和增加值连续创新高,海洋经济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然而,我国海洋经济增长方式仍以外延式为主,行业和产业技术水平不高,产业结构只是基本合理,不够理想,总体发展不够充分。导致这一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金融抑制,即投资和融资中的“瓶颈”问题。投资不足、融资受限一直制约着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
正是因为金融支持对于推进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深入研究我国金融结构的特征,以及其如何对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这不仅对我国金融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促进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鉴于上述原因,本文以海洋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问题为研究对象,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根据我国11个沿海省市2001年至2009年的数据来分析我国金融结构的特征和类型,以及其对海洋经济的影响,进而提出政策建议。
1实证分析
1.1变量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关于海洋经济方面,本文选取了2001年至2009年的我国沿海地区11个省市的全年海洋生产总值作为衡量海洋经济发展的指标变量,用y标示,原始数据均来自于历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和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关于金融结构方面,以往的许多研究对金融结构指标的选取都是着眼于从数量方面入手,着重从金融深度方面进行研究。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金融产业功能齐备,发挥得也比较充分,但如果金融资源没有得到最优的配置、最有效的利用,金融功能实现的同时会存在金融资源的巨大浪费,投融资双方付出高昂的成本与代价、金融风险不断提高等问题。这些就是所谓的金融效率问题。本文试图探讨中国的金融结构对海洋经济是通过粗放式的规模扩张产生影响还是通过集约式的效率提高来促进其发展的。现阶段,金融结构对海洋经济产生影响的规模扩张作用无疑是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产生的,因此,本文借鉴金融相关率的概念,采用沿海地区((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额+存款额)/地区生产总值)这一指标来反应金融结构的规模扩张效应,以x1表示。
金融效率就是指各经济部门可利用的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即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效率,即将现有金融资源配置到边际效率最高的项目,即用一定时期内收入的增加额与投资额的比值来衡量。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了2001-2009年沿海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和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数据来进行计算,用x2表示。此外,金融体系的融资效率可用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比率和储蓄率来反应,分别记为x3和x4。以上指标原始数据均来自于中国历年统计年鉴和中国海洋年鉴。
1.2模型的建立
关键词:金融危机;宏观经济;宏观调控;影响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9年3月5日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历史罕见的重大挑战和考验,战胜了冰雪灾害、地震灾害、遏制了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等各种艰难险阻。当前,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就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深入和蔓延的背景下召开的一次历史性会议,因此,尽管我们在2008年国民经济仍然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但是,我们仍然要看到,金融危机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会继续对中国经济产生更加严峻的影响。因此,研究金融危机发生的背景,考察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背景及现状
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布什政府及时推出了减税政策。2001~2004年,美联储连续13次减息,联邦基金利率一度降低到1%的水平。美联储的降息政策极大地刺激了房地产业和信贷消费的发展,由此带来的财富效应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然而,通货膨胀压力也重新显现。从2004年6月起,两年内美联储连续17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逐渐刺破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2007年3月,全美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因次级抵押借款人违约而陷人坏账危机;4月,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6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旗下两只基金,传出因涉足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市场出现亏损的消息;7月,标准普尔和穆迪两家信用评级机构分别下调了612种和399种抵押贷款债券的信用等级;8月,美国第十大贷款公司AmericanHomeMortgageInvestment申请破产保护;10月。房地美、房利美相继陷入困境,美国雷曼兄弟的破产,彻底粉碎了人们的希望。2009年初,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正在不断蔓延,当然也包括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在社会各个方面已经有所体现。
二、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
(一)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2008年以来,美国次债危机给全球股市带来剧烈振荡,间接增加了我国A股市场的波动性。但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没有全面开放,人民币没有实现自由兑换,这使我国证券市场避免了直接受外部的冲击。特别是这次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两会期间,美国道琼斯指数连连下挫,而我国股票市场却小幅上涨,冲上了2200点关口。但是,如果这次危机使周边市场继续恶化,中国的投资者心态势必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并反作用于宏观经济运行,加重企业和个人对经济减速或衰退的预期,进而影响实体经济。
(二)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影响
如今美国房地产业已经是萎靡不振,美联储自2008年9月以来开始放松银根,连续三次降息及大规模注资救市,在美国放松银根的同时,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近期有一定程度的加大,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向中国,中国的外汇储备将会继续增加,金融和经济领域的流动性会加大过剩。值得关注的是,两会召开之际,房地产业虽未能进入中国振兴的十大产业之一,但股市和楼市的价格由于政府的干预(比如,契税降到1%),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会有所上涨。
(三)对我国贸易渠道的影响
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上指出,我国在肯定2008年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仍未见底,国际市场需求继续萎缩,全球通货紧缩趋势明显,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部经济环境更加严峻,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将会降低欧美发达国家的进口需求,这无疑将使中国的出口大幅度减少,极大打击我国出口外贸企业的发展。在我国国内消费需求依然不够旺盛的情况下,净出口的大幅下降很可能会恶化产能和供给过剩问题。为了应对出口贸易渠道的受阻,必然要求我国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力度,转变调控思路,扩大内需来解决问题。
(四)对我国利率和汇率的影响
在降低利率、经济衰退等预期下,经济危机很可能促使美元继续贬值,美元的进一步贬值将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客观上有利于解决我国对外贸易不平衡的问题,缓解中美贸易冲突,但是过快的升值则会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冲击。美元贬值还会引发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延伸到中国资产价格的涨跌、通货膨胀加剧等情况。美元贬值将对中国持续带来输入性的通货膨胀。
三、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1309年3月5日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要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力度和节奏,采取一系列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努力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适当控制人民币升值速度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国有金融机构改革,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中小金融企业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推进资本市场改革,维护股票市场稳定,发展和规范债券市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深化保险业改革,积极发挥保险保障和融资功能。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因为人民币升值速度的快慢和幅度需要考虑到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如果人民币仅仅对美元升值,而对其他主要货币如欧元、日元和英镑等升值幅度很小甚至贬值。那么,我们就没有摆脱原有的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机制。在美元走弱的背景下,我国将因为进口价格上涨,可能导致输入性通胀加剧,令货币政策和行政手段抑制通胀的努力失效。但如果允许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升值,中国将面临一些出口加工企业倒闭、失业增加的风险,进而冲击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进入2009年,人民币升值的速度需要进行适当控制。
关键词:金融经济银行系统股票市场
金融系统能够为经济体提供可靠的融资渠道,以发挥出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就当前来看,我国金融系统所能够提供的融资手段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通过金融中介而进行的间接融资方式,一种是通过金融市场而进行的直接融资方式。其中在第一种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银行,第二种则是股票市场,基于此,本文在探讨金融均衡发展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时,主要阐述了从银行和股票市场入手,探讨了它们对于经济增长所起到的作用机制。
一、银行系统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一)支持公益事业,带动当地旅游、商业、文化等多种经济发展
银行贷款结构中含有市政贷款项目,主要用于当地基础设施,比如交通、教育、环境、能源等项目的发展,而这些项目的发展充分体现了金融系统在经济发展中所处的核心地位,对于带动其他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上海为例,上海银行在地铁二号线、浦东机场以及危房改造、道路建设等方面共发放了高达几十亿的贷款,为市政建设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这些项目的成功运行有效带动了当地旅游、文化等多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从银行自身来说,能够扩大该银行在该区域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品牌形象,同时也可以促进投资环境的改善,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二)根据当地特色,开展金融服务
多样的金融服务是银行系统的一大特色,我们知道由于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一客观规律,在每一个地区其经济发展侧重点也有所差异,表现为不同的经济特点。银行系统尤其是地方性银行,则可以利用自身在获取信息方面所具有的地缘及时效的优势,观察地方经济发展方向,探索地方经济的新型增长点,在此基础上推出相应的金融服务,以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在融资方面的需求。比如可以根据企业的发展周期,在开拓阶段、运转阶段以及扩展需求阶段,分别提供开业贷款、信用担保贷款及高新技术贷款、支持收购兼并的贷款等多种金融服务,满足企业不同时期的需要。
(三)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农村地区融资难问题
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融资难当前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可以说这个问题能否得以解决,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败。而银行由于自身经营特点,在信息资源、权威性等方面和其他金融机构相比都具有较大的优势,针对中小企业推出的有自然人担保贷款、法人账户透支以及授信、承兑、贸易融资等,针对农村地区推出的无息贷款、小额贷款,近年来随着“三农”问题的提出,又和政府联合推出了贴息等服务,都能够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及农村地区融资难的问题,从而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支持。
二、股票市场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一)股票市场可以促进信息的获取以及扩散,优化资源配置
我们知道,资本流向科学与否主要决定于投资者对企业、项目以及经理、市场状况等面所作出的评估是否准确。但是在多数情况下,由于高昂的信息成本会直接导致中小投资者的投资信息受阻,与此同时,企业要想顺利获得充足的外部融资也存在较大难度,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会造成资本的不充分流动,或者即使流动后也不能够流向最具价值、效益最高的位置。通过股票市场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股票市场在信息搜集以及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功能,从其本质上来看,股票价格实际上就是对企业各方面信息所作出的一种综合展示,通过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帮助投资者的资本流向更有发展前途的优良企业,这样,也就达到市场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
(二)股票市场有利于监督以及控制公司治理
当前国内现行的政策中都明确规定,银行禁止直接参与股票市场中,这一决定直接减少了投资者所能够利用的用于监管企业的路径。和银行的这种边缘化地位相比,股东所起到的监督作用则更为有效和完全,原因非常明显,因为企业在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际上也代表着股东所能获得收益的最大化,两者在利益目标上存在一致性,而股票正是股东对于企业控制或者监督的有效途径。当然,除了股票外,企业的会计报表、盈利情况以及风险管理现状等相关方面的信息,也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层次来体现出企业的经营水平,但是搜集、分析都过于复杂和缓慢,股价作为一种综合指标,具有更为直观、更为简便的优势,能够迅速帮助投资者了解企业。在实际运营中,管理者只有经过多方比较,寻找出最具价值的优秀项目,才可以确保股价的继续上涨,让自己能够获得尽可能多的效益。
(三)股票市场可以有效降低流动性风险
投资者可以借助资本市场来做出合理的投资组合规划,也即是利用持有一些不同类型的资产来有效规避投资风险,同时还能够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对自由地变现和买卖,当然,对于企业来说,也具有永久地保留原始证券持有者所投入的相应数量的资本的权利,并且可以根据需要把这种流动的金融资产按照相应的比例来转换为本企业生产运营中需要的长期资本投资,以为本企业的持续发展来提供保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金融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潜在力量。银行系统应当持续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大力推进中小银行的发展,股票市场也应当不断深化股权分置改革,优化投资者结构,协调处理好银行和股票市场之间的关系,加大两者的互动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金融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保障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BoZhai.Balancededucationdevelopment:Theory,targetandmeasuringmethods[J].FrontiersofEducationinChina,2007,Vol.2(4),pp.494-527S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现代经济影响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上银行、移动支付以及云金融等新型金融业务得到了飞速发展,而这些新型的金融服务形式,被共同称之为“互联网金融”。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支撑下,互联网金融这一新的金融模式得到了迅速推广,并逐渐发展到了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就当前我国现代经济发展形势来看,互联网金融可以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为此,全面了解其给现代经济带来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一)交易信息对称性
就当前企业融资问题来看,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始终未得到有效解决,导致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金融机构本身获取企业主体信息的不对称性。在对主体信息获取的过程中,金融机构更容易全面掌握大型企业的信息,且所花费的成分通常更少,但处于起步阶段的小企业,金融机构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来获取他们的主体信息,加之,小微企业所需要的资金往往较少,这使得不少金融机构均逐渐丧失了对小微企业的服务热情。但随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通过互联网技术,金融机构更容易掌握各企业的主体信息,这使得以往的不对称性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二)市场信息虚拟化
互联网金融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其本质主要为货币和资金的虚拟化和信息化,最早的市场经济活动,人们在进行交易时,均是通过货币和资金来完成的。但伴随着现代信息网络的逐步普及,交易双方之间的距离和交易金额有了明显变化,再运用现实货币来进行交易,这无疑是非常不现实的。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推广,互联网交易的本质主要是指货币或者资金的所有权的交易,而在这些活动中,实体资金仍然储存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但因起所有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货币的使用功能与其实体功能被剥离,而这种趋势也是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经济运行高效化
因受到信息、技术以及安全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限制,传统金融模式在进行单笔资金交易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这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活动的运行。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应用,金融活动形式也更加的便捷,同时自动化水平也显著提升,从客观层面来说,这使得经济运营效率有了显著提升。
二、互联网金融对现代经济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给现代经济带来的促进作用
1、以网络理财为主要形式的互联网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因成本因素使得传统货币市场基金的认购起点额通常较高,这使得中低收入群体无法参与投资。在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下,以网络理财为主的金融模式较好的实现了对线下理财投资、低成本聚焦资金等的充分结合,这给传统金融带来了较大的冲击。而网络理财产品则不仅能够根据企业的生产需要为其量身定做融资产品,同时还可提供小份额的投资理财产品。互联网金融可通过客户资源以及网络平台等优势实现对成本的控制,同时还可经由网络来完成对理财产品的发行,通过人口聚集化和低成本的优势,使得中低收入人群的投资愿望得到实现。互联网金融通过对社会上各种闲散资金进行聚集,为企业资金筹集创造了更好的融资环境,可以说将闲散小额资金转变为了生产资金,这就为市场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业的有效发展提供了资金来源,对促进市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意义。
2、互联网金融倒逼金融市场加快发展,提高资金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由于我国长时间处在“金融压抑”的状态下,利率长期以来受到控制,且资金主要是由银行体系来进行配置,这导致我国表现出较为严重的资金沉积现象。伴随着经济逐渐进入到下行通道的过程中,长时间除于受压状态下的金融体系,将对货币流通速度进行调控,这就极易出现经济通缩现象。互联网金融可加速货币的流通速度,全面提升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并对小额闲散资金进行吸收,更好的推动货币的快速流通。与此同时,经由互联网直接进行有效的金融资源交易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这就不在经过金融中介,充分展现了去中介化的特点。通过互联网,人们可根据个人喜好、资金数量以及时间的安排来实现资金的交换,这样一来就能够最大程度上,实现对资金使用率的全面提升。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银行存款的分流速度得到了增加,这给垄断的资金体系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根据调查数据了解到,到2014年2月14日,余额宝的规模已经达到了4000亿元。在这种局势的影响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受到了极易的影响,只有通过加速利率市场化的方式来促使市场竞争力得到提升。
(二)互联网金融给现代经济带来的风险
随着互联网理财产品逐渐成为现代经济的一种新的盈利方式,互联网金融企业经由网络更容易获得各种低成本资金,而投资者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逐渐将银行中的存款转移到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中,这使得不少商业银行不得不向互联网金融企业获取资金。在这样的背景下,致使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不减反增,而商业银行为了能够获得更高的收益,不得不进行高风险操作。而互联网理财所具备的及时赎回的特点,致使商业银行只能够进行短期的投资,在两种模式的共同影响,导致信贷资金的风险因此增加。
三、结论
伴随着我国市场体制的转变,经济的高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依托,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可以说这对社会总体金融业都带了较大的影响,为此,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互联网金融的应用已成为了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导向。通过分析探讨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互联网金融必将成为非常重要部分,为此,只有全面了解起特点和对经济的影响,才能够更好的推动现代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经济发展战略分析
1简析互联网金融的基本特征
第一,信息具有明显的对称性。在以往的金融经营形式下,绝大多数金融公司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建立投资评估部门,公司需要开展相关业务交易时,该部门就会借助组织项目小组针对需要投资的企业,对其实际经营情况进行多个方面的考察,而且与大量数据、政策导向等相结合才能科学评估交易双方。而该评估工程一方面需要大量的综合成本;另一方面不仅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且运作成本投入较高。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其主要借助互联网自身具有的数据库、操作起来相对方,可以实现交易双方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借助大数据信息客观评估投资对象,进而减少了在交易中因为没有“对称信息”而产生的不必要的交易成本。除此之外,要是投资交易的某一方存在不合理,那么该机构就可以公开这一方的行为进而对其信用等级造成影响,也会提高违约方需要付出的违约代价,进而降低在互联网金融内部发生的违约问题。第二,交易更为便捷。当下人们的生活质量获得很大的提升,城乡居民的支配收入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居民在理财方面的需求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因为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消费金融行业的有效发展。关于互联网金融交易,其主要依靠着互联网大数据,借助移动终端等设备进行线上操作,这样投资、融资交易的模式更为便捷,所具备的可移动性可以满足使用者进行线上操作的随时性。依据相关社会调查表明,在我国上网模式中手机上网占据整体规模的82.5%,现下已经成为人们最为重要的上网工具,这也为互联网金融交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
2互联网金融发展面对的挑战分析
第一,信息的安全性得不到保证,会对互联网金融规模的扩充造成一定影响。在互联网金融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线上进行互联网金融交易的数量在不断增多这一方式也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从最初的尝试性渐渐演化为习惯,可是因为这一模式能够在线上完整进行,使得该模式下的用户的信息遇到严重的安全性威胁。就互联网金融来讲,借助其所具有的互联网性质,依托于大数据,可以充分掌握交易双方的实际消费需求、交易习惯以及资信情况等许多重要的信息资源,虽然给自身发展创造了一定的便利性,可与此同时也给其发展带去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因为大数据自身是由海量数据而支撑的,因此这些数据面临被泄露等很多风险,在安全信息中包含着客户隐私、财产等而且与信用度保持着紧密联系,要是其个人信息的安全性被威胁,那么互联网金融则会在较短时间丧失对客户的信任从而失去原有的客户资源,继而对自身体系的完善与发展造成影响。所以,有效维护客户信息是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基于此应在确保客户信息不会发生外漏的必要前提下,才可以进一步完善该行业体系,更好地促进产业的升级与规范。第二,互联网金融未能实现大范围覆盖。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上投资、融资交易已经迈进高速发展的道路,也经济市场中努力前行着,可是论其实际发展依旧处在初步阶段,当下没有出现一个综合性的完善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对互联网金融所有的发展资源进行整合,虽然规模在日益壮大可和以往的金融行业进行比较,不管是在融资交易数量还是客户数量等诸多方面的地位相对较弱,主要表现在很低的市场覆盖率。例如:第三方支付模式,现阶段,传统的电子银行支付模式依旧存在,及时第三方支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大范围普及,可基本上仅仅集中在中、青年群体,而在其他群体中不能得到大范围回应,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传统消费理念的影响,还有一方面就是全新的支付模式是否具备高度的安全性[2]。我们再以互联网众筹为例进行分析,即使众筹规模在持续扩张,模式也实现了转型与升级,可也有一定数量的众筹企业因为没有丰富的创业经验,纵然得到启动资金可是却没有切实可行的规划与执行力,再加上没有行业经验,使得众筹模式经常是“虎头蛇尾”。论其原因是由于现下的网络众筹模式存在问题,要想构成完善的众筹服务交易模式需要具备以下几点:(1)市场定位要精确;(2)项目评估要有效;(3)实施计划要可行。除此之外,还要结合后期的发展与服务,并不是单一的募集和方向项目所需的启动资金,所以应要可视分析这一模式自身存在问题的成因,更具针对性地进行改善。
3简析互联网金融为经济发展带去的积极影响
第一,提高配置资金的实际效率。纵观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历程,出于切实维护人们的基本权利、进一步减少企业与大众所面对的金融投资风险的目的,国家逐渐提高金融利率的控制。可这样一来也相继出现了货币流通不畅、资金滞留等问题,很有可能发生经济“膨胀”或是“紧缩”的问题[3]。基于互联网金融的积极影响,可以对上述问题进行一定缓解,不仅可以让配置资金的实际效率提升,而且能将资金作用尽可能地发挥继而推动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开展金融业务的过程中中也发挥着互联网平台的优势作用,扩充了企业获取资金的渠道,减少筹划资金的用时,可以集中与有效使用相对零散的资金,进而给相关的经济活动打下强有力的资金基础。第二,促进市场利率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了很多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例如“余额宝”等,这在很大程度降低广大群众参加金融投资活动的标准,使得中低收入群体能够支配的资金获得真实利率为其带去的经济收益,提升掌握小额闲置资金的人员参与金融投资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也因为与之相似的互联网金融产品陆续出现,我国很多商业银行也相继推出相关的理财产品,慢慢开始放下活期利率带去的高昂利差,从某种角度来看其加速了存款利率的市场化脚步。而且互联网金融借助其低成本与便捷的网络渠道,提升流转资金的速度与银行间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是从长久来看,在科学技术、互联网金融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其会更会在更为广泛与深入的层面上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影响,还有可能会使得一些传统行业发生巨大的变化影。而且移动支付等相关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在未来不仅是重要的应用,其更有可能成为其他应用所需的必要基础。第三,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增长。以往的资金借贷方式存在很大弊端,例如成本高、时间久、流程繁琐等。而在资金借贷过程中,难以建立资金和借贷者之间的有效关系,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通过资金机构,充分发挥其作为第三方所具备的协助职能,促进借贷关系尽快形成。可是通过互联网金融模式,一方面可以轻松解决以往借贷模式存在的局限,另一方面还能够使得相关的流程环节更为便捷,还能降低资本的投入。除此之外,互联网金融在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缺口问题上十分有效,而且还能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
4降低互联网金融不利影响,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相关建议
第一,健全法律法规,提高监管水平。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必须要提高对互联网金融监督与管理的重视,针对该领域中的主要问题应出台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严格管理并规范互联网金融的有关平台与机构,以此确保其安全水平。与此同时,积极借鉴发达国家针对互联网金融立法的优秀经验,与国内实际情况相结合帮助互联网金融走向发展正轨。第二,严格管控“影子银行”存在的风险[4]。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有关影子银行的法律,应在法律层面上严格规定其所开展的业务范围以及商业模式,搭建科学坚实的监管影子构架与监管体系,进一步强化监管协同机制。与此同时,也需加强建设信息披露机制,促进征信体系能够快速建设与完善,基于互联网金融的前提下,让影子银行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第三,实现互联网与商业银行有效融合。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需要加大互联网技术的建设力度,充分借助云计算、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充分挖掘具有实际价值的信息以此实现线上服务的进一步完善,让用户办理的线上业务更加的安全。还应该增加电子化的发展路径,积极鼓励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数据信息的共享,大力宣传有关的金融业务提高银行推出产品所具有的市场竞争能力。
关键词经济结构调整经济金融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经济结构调整指的是在现有的经济结构不能促进国民经济更好的发展的情况下,国家都过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其进行调整,使之区域完善,以促进国家经济更好发展。
1经济结构调整
1.1经济结构发展现状
在产业结构方面,我国三大部门发展的平衡性都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其中工业部门的相对经济地位还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此部门在为国家经济发展带来高效利益的同时,也给国家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是不能够长久的。与国际上的一些国家相比较而言,其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是很不到位的。
在需求结构方面,我国的经济发展虽在国际上占有一定位置,但是其消M水平却明显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而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大致如下:一方面,勤俭节约是中国的传统思想,现在仍然有一部分人,尤其是老年人,想着要把钱省下来留给小辈们花,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居民消费。而另外一方面,就是当前市场上存在一些违法乱纪现象,让消费者的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这就会使他们将消费需求转向国外市场。
在收入结构方面,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存在着一定差距的,劳动所得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据的比例并未呈现上升趋势,并且行业与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在不断增大,这就使得社会上的贫富差距现象日益突出。虽然不公平的分配制度并不是我国独有,但是我国应该采取相应措施,是这一现象得到抑制。
1.2经济结构调整策略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征的新兴产业,是推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尽管在近些年中,国家大力倡导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但是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仍然是以第二产业为主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加剧了环境的负担,在这种以牺牲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寻求一个绿色发展道路,此时,新兴产业就应该被看成是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方向。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以粗放型为主,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的需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的调整产业结构,以走向密集型经济发展之路,才是我们应该做出的正确选择。我们应该以科技为依托,发展能够促进效率提升和更加合理化的轻重工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开拓新能源,建立综合交通体系,提高信息化水平,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等产业结构升级。
健全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完事市场秩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不良风气也开始在社会上蔓延起来。小到出现假的日常用品,大到在人们的吃食上也会出现生产不合格问题。为什么在国家的打假力度不小的情况下,这种现象还能泛滥?归根结底,就是政策法规还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果这一现象得不到有效改善,那么消费者就会在自身利益得不到保障的前提下会减少消费,或者是将消费需求转向国外市场。这对国民经济增长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健全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完事市场秩序的任务迫在眉睫。
2经济结构调整对经济金融化发展的影响
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在有关部分的资金支持下寻找到污染小甚至零污染的新型能源,以代替第二产业发展中污染严重的能源,从而减小对环境的破坏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发展以技术与知识为依托的新型产业,还可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能够让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如此一来,相关企业的利润就会增多,会加快资本的流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的经济金融化的步伐。
经济产业的优化、升级,可以使市场的资源配置更加的合理化,这样一来,市场的作用才能够得到充分展现。市场调节可以增加资金的流动,让资金渗透到各个产业链之中,提高了产业之间的集成度,可以实现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共享,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如此一来,就可以用相对较少的资源来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从而促进金融化的更好发展。
相关政府部门通过制定更加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可以保障人们的消费权益。在消费者感觉自己的消费权益有保障的情况下,便会远离国外的消费市场,进而在本国市场内进行消费,这样一来,国内需求就会被带动起来,资金的流动性就会增强,资本的利用效率也会大幅度提升。再者说,完善的市场交易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经济风险,保证市场价格波动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也使得金融交易的风险减小,从而有利于经济金融化高效平稳的发展。
总之,经济金融化的发展是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助力的。要想实现经济的高效快速发展,就要跟随时代的潮流,积极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与金融化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淑芸.经济金融化与经济结构调整分析[J].中国市场.2016(46).
关键词:金融全球化;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系统GMM
一、引言
新兴市场国家的快速崛起和金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两个重要特征。而关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对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则是一个存在广泛争议的问题,相关的问题是如此之重要,不仅因为这是一个学术争议,更为重要的是,这还是一个决策层面的问题,如中国现在就面临是否放开资本账户的问题,而放开资本账户是一个国家参与金融全球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步骤。本文就研究了金融全球化对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关于金融全球化测度指标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采用法定层面的测度指标,一类采用事实层面的测度指标。关于前一类,相关研究大多是在IMF的关于汇率制度和汇率限制年度报告(AREAER)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如Chinn和Ito(2008)构造的KAOPEN指数。但是,上述研究的一个共同缺陷是这些指数不能精确反映一国官方对本国经常账户、资本账户的控制程度,从而也就不能精确衡量一国的金融全球化程度。有鉴于法定层面测度指标的缺陷,一部分学者采用了事实层面的测度指标。如Edison(2002)等使用一国证券组合投资流入流出总量与GDP的比值来衡量一国金融全球化的程度。
关于金融全球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标准的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框架里,金融全球化会促进资本由资本富余的国家流向资本稀缺的国家从而促进资本稀缺国家的经济增长。Fischer(1997)指出,金融全球化是新兴市场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一个重要步骤,他指出,资本的自由流动便于在全球范围内更有效的配置储蓄资金,便于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并提升相关国家的福利水平。从单个国家的角度来看,金融全球化的好处有三方面:一是增加国内可供投资的资金;二是增加国内居民与国际增长市场的联系渠道;三是可促进国内金融市场竞争的强度并进而改善金融服务的质量。从国际经济体系的角度来看,金融全球化拓展了各国金融业对贸易的支持渠道,并进而支持了多边贸易体系的发展。此外,金融全球化还有助于投资者在全球范围内更有效的配置资源。Acemoglu、Daron和Zilibotti(1997)指出,金融全球化便利了风险分散从而促进了生产专业化、资本配置合理化和经济增长。Jeanne等(2003)指出,金融全球化促进一国改善其经济政策并进而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另外一些学者却指出,金融全球化给新兴市场国家带来的巨大风险远远超过其带来的潜在收益。持有上述观点的学者包括Rodrik(1998)以及Stiglitz(2000)等人。
关于金融全球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方面,Quinn(1997)使用了64个国家1960年~1989年的数据,使用自己构建的测度金融全球化的指标,运用截面OLS的方法,研究发现,金融全球化与一国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Rodrik(1998)使用95个国家1975年~1989年的历史数据,运用截面OLS的方法,发现金融全球化对经济增长没有显著的作用。Klein和Olivei(2005)使用70个国家1976年~1995年的数据,使用了截面OLS和工具变量的方法,并且把70个国家分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组,研究发现,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使发达国家享有了更高的经济增长率和更高的金融深化水平,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并没有带来更高的金融深化水平。
三、计量模型和数据
由于我们的目的在于检验金融全球化与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而非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所以在下面的研究中只考虑重要变量的影响。
1.选择指标。在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前提下,本文选择的变量如下:(1)实际人均GDP年增长率(GDPGR);(2)国外金融总资产和总负债(GSAL);(3)政府支出(GE);(4)固定资本形成(GCF);(5)资本市场发展(CMD);(6)技术进步(TP)。
2.研究方法。本文中,我们运用面板数据研究金融全球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共收集了20个国家1980年~2010年的数据。然而,在使用面板数据时,必须要解决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为此,我们选用的基准模型表达式为:
GDPGRi,t=?琢+GDPGRi,t-1+?茁′Xi,t+?浊i+?着i,t(1)
其中t和i分别表示时间和国家,GDPGRi,t为第i个国家在第t年的实际人均GDP五年平均年增长率,相应的,GDPGRi,t-1为其滞后一年的增长率,Xi,t为自变量,?浊i和?着i,t相应为观测到的国家效应以及残差项。为了消除未观测到的国家效应的影响,我们对(1)式进行一阶差分:
?驻GDPGRi,t=?驻GDPGRi,t-1+?驻X′i,t?茁+?驻?着i,t(2)
然而,由于GDPGRi,t-1与?着i,t-1相关,进而导致?驻GDPGRi,t-1与?驻?着i,t-1相关,所以,GDPGRi,t-1为内生变量,我们需要适当的工具变量才能得到一致估计。为此Arellano和Bond把所有可能的滞后变量作为工具变量,然后对上式进行差分GMM估计。然而,使用差分GMM估计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Bundell等提出了系统GMM(SystemGMM),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提高估计效率并更好的解决内生性问题。
目前,在进行系统GMM估计时,比较通用的是两步估计法。而对于GMM估计量是否有效,Bond,Hoeffler和Temple基于经验提出了如下的检验办法:如果系统GMM估计值落在混合OLS估计值和固定效应估计值之间,则系统GMM估计量是有效的。综合上述,本文所采用的最终模型如下:
GDPGRi,t=?茁0GDPGRi,t-1+?茁1GSALi,t+?茁2GEi,t+?茁3GCFi,t+?茁4CMDi,t+?茁5TPi,t+?着i,t(3)
3.使用数据。本文中,实际人均GDP、政府支出、固定资本形成、资本市场发展以及技术进步的数据来自于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国外金融总资产和总负债的数据(1990-2004)来自于Lane和Milesi-Ferreti的论文,2005年~2010年的数据由Lane向作者提供。
四、结果分析
表1给出了对(3)式的回归结果,其中,第一列是固定效应估计的结果(豪斯曼检验的p值为0.0000),为了克服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我们在第二列给出了系统GMM估计的结果。本文的模型共使用了6个自变量,除了人均GDP年增长率的滞后项以及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水平之外,还有政府支出、固定资本形成、资本市场发展以及技术进步。与我们的预期一样,第三列人均GDP年增长率的滞后项的系数(0.843)刚好落在了由固定效应回归滞后项的系数(0.772,第四列第二行)与混合回归滞后项的系数(0.906,第五列第二行)所构成的区间之内。残差项自相关检验AR(1)和AR(2)伴随P值分别为0.0049(0.1),这说明一阶差分方程中残差项存在自相关且二阶差分方程中的残差项不存在自相关,即本文设定的模型满足了矩约束条件的要求。Sargan检验的结果大于0.1,说明我们选取的工具变量是有效的。估计结果显示,人均GDP年增长率滞后项高度显著表明人均GDP年增长率具有持续性,金融全球化对人均GDP年增长率的促进作用不显著,政府支出显著为正表明政府支出的矿大有利于人均GDP年增长率的提高,单位GDP的固定资本形成显著为负表明盲目扩大投资率并不能促进GDP年增长率的提高,技术进步对于促进新兴市场国家人均实际GDP年增长率提高的作用并不显著,资本市场发展显著为负表明资本市场的发展不利于人均GDP年增长率的提高。下面,我们将对上述实证结果进行详细的解释,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主旨在于探讨金融全球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此,下文中将主要解释为什么金融全球化并没有显著地推动新兴市场国家人均GDP年增长率的提高。
关于金融全球化对新兴市场国家人均GDP年增长率的影响。从1990年~2010年,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条件下,金融全球化并未对新兴市场国家人均GDP年增长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从理论上分析,金融全球化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渠道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第一,增加国内储蓄;第二,降低资金使用成本;第三,促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传播;第四,促进国内金融部门的发展;第五,促进专业化生产(Imbs等)。但是,在理论支撑很充足的情况下,本文的实证结果却显示,金融全球化并未有效地推动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率的提高。下面,我们将从金融全球化促进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实现条件和实现机制方面做出进一步分析。毫无疑问,金融全球化促进经济增长需要一定的实现条件和实现机制,如果一国并不具备这些实现条件和机制,则金融全球化并不能促进该国经济增长历程的提高。对于新兴市场国家而言,从实现条件来看,新兴市场国家脆弱的金融体系、不健全的监管措施、薄弱的制度环境以及不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都制约着金融全球化积极作用的发挥。从实现机制来看,新兴市场经济国大多仍为发展中国家,生产要素的流动性较差,投资的效率很低,加之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体系往往以银行为主导,资本市场不发达,而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较弱,并不能有效地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进而使金融全球化的积极效应难以显现。对此,已有一些研究表明,金融全球化对经济增长的积极效应的发挥必须以发展良好的金融部门、健全的公司治理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为条件。更进一步的,金融全球化与这些条件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并决定了经济增长。(Kose,Prasad和Terrones)此外,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就是金融危机的作用。对于新兴市场国家来说,有很多都是在国内银行体系比较脆弱的条件下参与了金融全球化进程,这样,一旦发生大规模金融危机,国内的银行部门往往首当其冲的遭到严重打击,紧接着发生的信贷紧缩便会对企业经营造成较大影响,而后便是产出水平的下降,以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为例,危机期间,泰国的人均实际GDP就下降了15.9%。因此,金融全球化并未有效的促进新兴市场国家国家经济增长率的提高。最后,有必要指出的一点是,本文的研究结果仅能说明金融全球化没有有效的促进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率的提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金融全球化与新兴市场国家成功的经济增长无关,事实上,已有一些研究指出金融全球化与国内资本市场发展以及政府治理能力等方面存在积极的关系。
扩大政府支出能有效的促进新兴市场国家人均GDP年增长率的提高。传统的新古典理论认为,由于政府投资效率较低且会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因此政府支出的扩大并不利于长期经济增长,但本文研究结果却显示,从1990年~2010年,政府支出的扩大显著促进了新兴市场国家人均实际GDP年增长率的提高,其原因在于,对新兴市场国家而言,其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而私人资本又不愿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因此,政府往往大量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经济增长的条件,这些投资本身就会拉动经济增长,加之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往往会有利于吸引外资流入并进而拉动经济增长,因此,政府支出的扩大显著促进了新兴市场国家人均实际GDP年增长率的提高。单位GDP的固定资本形成显著为负,其原因在于,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不断增长,企业在不断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以及研发投资。同时,相应减少了对固定资本投资所占的比重,因此,我们观察到人均实际GDP年增长率与单位GDP的固定资本形成存在显著负向关系。此外,本文的实证结果还显示,技术进步对于促进新兴市场国家人均实际GDP年增长率提高的作用不太显著,而资本市场的发展对新兴市场经济增长则产生了抑制,限于篇幅,此处不在解释。
五、结论
本文创新性的构建了新兴市场国家国外金融总资产和总负债与GDP的比值这一指标,并运用这一指标来衡量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全球化的状况,然后构建了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收集了19个新兴市场国家1990年~2010年的数据,在控制了政府支出、技术进步等因素之后,对金融全球化对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检验。根据本文的系统GMM估计结果,我们得到了下面的结论:金融全球化并没有显著的促进新兴市场国家增长率的提高。虽然在理论上,金融全球化可以通过降低国内资金成本、提高国内金融部门的效率等渠道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在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的具体进程当中,下列原因的存在阻碍金融全球化积极效应的发挥:首先,新兴市场国家存在金融体系效率低下、监管缺失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不稳定的问题,缺乏金融全球化促进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基础条件;其次,新兴市场国家的生产要素流动性不足,投资效率较低,银行部门的风险管理能力较弱,国内储蓄未能转化成有效投资,进而造成金融全球化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缺失;第三,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体系比较脆弱,在其放开时资本账户的管制之后,在1990年~2010年间遭受几次金融危机的打击,金融危机通过银行部门传导到了实体经济,并进而对人均产出水平造成了很大影响,该因素的存在进一步的削弱了金融全球化对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的积极效应。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研究结果仅仅说明金融全球化没有有效促进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金融全球化与新兴市场国家成功的经济增长无关。
参考文献:
1.Kose,Prasad,Terrones.Doesfinancialgl-obalizationpromoterisksharing?.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2009,89(2):258-270.
2.Chinn,Ito.ANewMeasureofFinancialOp-enness.JournalofComparativePolicyAnalysis,2008,10(3):309-322.
关键词:金融创新;经济增长;理论思考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8月14日
金融与经济关系的核心和实质体现在金融功能上,从功能的角度研究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比较能够接近问题的实质,并且与其他视角相比有更大的准确性,更客观和稳定。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和影响渠道是复杂的。金融创新通过提高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等方式促进了金融功能的发挥,改进了经济体系,从而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又会引起更多的金融创新,以满足经济体系本身的需要。但是与此同时,无论在宏观领域还是微观领域,金融创新也给金融经济体系带来了一些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一、金融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应
金融创新通过推动金融系统的发展而促进经济增长。金融系统的发展也就是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资源跨期配置效率的提高。而这种效率上的提高主要包括资源配置成本的降低和风险管理能力的增强两个方面。
(一)资源配置成本的降低。细说起来,包括降低资金需求单位的融资成本、提高资金盈余单位的投资效率、提高支付清算能力和速度、降低金融产品的交易成本等。
1、融资成本降低和投资效率提高,市场交易成本降低。金融系统的基本功能就是向社会提供金融产品,满足投融资的需求。衡量金融系统功能发挥优劣的主要标准应该是需求者对金融机构和市场所提供的金融产品的满足程度。第一,金融产品创新增加了大量的可供选择的产品品种,使融资渠道和投资方向增多,从而降低了资金需求单位的融资成本、提高了资金盈余单位的投资效率;第二,由于金融机构在推出新产品方面的竞争而降低了手续费、佣金等交易成本;第三,由于各种金融产品间的替代性增强而降低了转换的机会成本。
2、支付清算能力和速度提高,金融市场价格对信息反应的灵敏度提高。支付清算的能力和速度反映了支付和资金流转的顺畅程度和资金使用的效率。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上银行产品开始大量出现,统一、高效、安全的支付清算系统也逐步建立和完善。这使得金融体系的资金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节约了大量的流通费用。并且使金融市场价格快速而及时地对信息作出反应,提高了价格机制的作用力。
3、金融机构资产增加,盈利性上升。金融创新使金融机构信用创造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使其所拥有的资产大幅度增长。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快速增长,这表明金融机构所能支配的社会资本总量日益扩大,在经济中的作用力和能量也随之增长。金融创新也通过增加资产收益和降低营运成本而提高了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从而提高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
(二)风险管理能力的增强。这里是指金融系统剔除和规避个别风险的能力增强。金融市场上各种避险性创新产品和投资融资技术通过分散和转移的方法,把个别风险降到了较小的程度。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创新如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和互换等等,都有使风险在不同风险偏好的经济主体之间转换的作用。
从本质上去归并,金融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就是以上这两个方面。下面,我们通过AK模型来进一步论述。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构造是一个在劳动和可再生资本上表现出规模报酬不变的加总生产函数。然后,假设一个被标准化的固定劳动供给来忽略与人口增长和劳动供给有关的问题,所以加总的生产函数可以写为Y=F(K)。而这个函数中,资本积累的边际回报递减,这一点对限制经济增长起到了关键作用。这是在技术进步和劳动就业同时被给定的情况下不可避免的特征。但也有一系列模型,技术进步和劳动就业这两个因素之一会随着资本的增长而自动的同比例增长,而该因素的增长正好抵消了边际回报递减的效果,从而使产出能够与资本同比例增长。这些模型一般被称为AK模型。
我们首先利用Pagano(1993)中的AK模型来分析金融创新会通过哪些途径促进经济增长。
在这个模型中,总产出是总资本存量的线性函数:
Yt=AKt(1)
其中,Yt为总产出,A为资本边际社会生产率,Kt为资本额。
假定人口规模不变,每期的折旧率为?啄,经济中生产的商品可被用于投资或消费,则总投资为:
It=Kt+1-(1-?啄)Kt(2)
而在一个封闭经济模型中,市场均衡的条件为总储蓄St等于总投资It,但由于金融系统在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中需要吸收一部分资源,故假设有1-?准比例的储蓄在金融体系中流失,则有:
?准St=It(3)
令g为经济增长率,s为储蓄率(S/Y),由以上三式可以推出在稳态经济下经济增长率为:
g=A?准s-?啄(4)
由上式可知,金融系统可以通过影响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率?准、资本边际生产率A及储蓄率s来推动经济增长。
从这个模型中,我们可以得到金融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几个途径:
一是可以促使更高比例的储蓄转化为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在封闭经济体内,金融处于浅层次发展时,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通过把储蓄转化为投资这一功能,会以较高的存贷差、手续费、佣金、高额垄断利润等吸收部分资金,并且这个吸收比率较高。而金融创新会提高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和经营效率、提高支付清算能力和速度,从而使这个比率减少,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比率,促进经济增长。例如,垃圾债券在刚开始产生时主要为了方便一些小型公司筹集资金。
二是可以提高资本边际生产率。金融创新使金融体系更好地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即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资本边际生产率最高的项目上去,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三是金融创新还可以通过调节储蓄率来促进经济增长。金融创新通过金融体系向储蓄者提供良好的收益率,更好地对禀赋冲击进行保险以及发展消费信贷等方式实现改变储蓄率的目的,把大量可能消费或可能储蓄转化为现实储蓄,提高了社会金融资源的可利用度。不过还应指出的是,储蓄总量的形成并不完全取决于储蓄率的高低,还有赖于国民收入的总量大小。在资本稀缺的经济中,提高储蓄的收益率和缓和禀赋冲击是很重要的;而在资本充足的经济中,发展消费以使储蓄迅速向消费转化,从而扩大总需求更为重要。多功能银行卡的创新就是通过影响消费而推动经济增长的。
综上所述,金融创新可以通过影响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率、资本边际生产率、储蓄率和促进技术创新来推动经济增长。
二、金融创新阻碍经济增长的原因
金融创新在有力地推动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有一定的不利影响。金融创新增加了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剧了投机,引发了恶性经济泡沫的产生,降低了金融机构的安全性和经济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金融创新还影响了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的实施效果,这些都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金融产品创新,特别是衍生工具,给不确定环境下的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那么,为什么用于避险的金融产品又增加了金融业的系统风险?为什么金融机构为追求“三性”而进行的产品创新反而会降低其内在的稳定性?
首先,金融产品创新只能分散和转移金融风险,而不能消除它。风险厌恶者通过远期、期货和期权等工具把他们不愿承担的风险以较低的交易成本转移给风险偏好者或风险中性者。然而,这只是一种“零和博弈”,只在微观层次上降低了风险,而对整个经济体系而言,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重新组合,风险并没有被消除,风险仍然存在于经济体中。
其次,衍生类金融创新产品的杠杆率很高。杠杆率简单地说就是合约总价值与参加合约所需要的费用之比。如期货交易中,可以把保证金视为保值成本,一般保证金水平为交易产品价值的2%~20%不等。也就是说,期货的杠杆率可以从5至50。期权交易中,期权费为保值成本,通过Black-Scholes公式计算可以得到其杠杆率也很大。金融创新模糊了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界限,传统的存贷利差缩小,使得传统银行大力开拓衍生类表外业务,当杠杆率大到一定程度时,衍生工具便由资产头寸的风险管理工具转变成了投机手段,由规避风险的交易变为最具风险的交易,从而大大提高了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
再次,某些与传统信贷相结合的金融产品创新增加了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银行等金融机构使用如承诺、担保、承兑等支持性信用工具并不直接放贷于客户,而是给予客户以其他方式借款的便利,银行从中仅收取手续费收入,但实际上银行却可能承担着与其收入不相称的较大信用风险。
最后,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各个开放经济体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从而使国际游资可以在各金融市场迅速转移,并且对各国利率差额和汇率变化非常敏感。这些“热钱”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在一国的金融市场上兴风作浪,造成一国金融市场的急剧动荡,并利用金融创新产品提供的便利条件迅速地在国家间转移,从而使金融动荡迅速波及整个国际金融体系,东南亚金融危机就充分显示了这一点。
金融创新虽然利弊并存,但其利远远大于弊,利是主要方面。没有金融创新,就没有金融体系的发展、金融效率的提高,就不可能使金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具有如此大的贡献。正确和全面地认识金融创新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作用,才能有效利用和充分发挥它对经济的推动力,驾驭和控制它所产生的金融风险,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下一篇:火灾事故调查报告(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