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保健论文(6篇)
时间:2024-03-26
时间:2024-03-26
一、加强细节管理,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
细节决定质量,妇产科随机性强,平时工作习惯差,做护士长忙于日常事务,疏于管理,XX年将把精力放在日常质控工作,从小事抓起,将质控工作贯穿于每日工作中,每周质控一到两项,形成规范,让科室人员也在质控中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减少懒散心理及应付心理,真正从方便工作,方便管理为出发点。另外发挥质控员及责任护士的作用,将一些日常质控工作交给她们,提高大家参与意识,动员全科人员参与管理,有效提高自我管理意识,提高科室管理的效率。
二、规范业务查房,提高查房效果。
改变往年查房应付的局面,由管床护士负责病历选取,真正选取科室疑难病历,书写护理计划,责任护士负责讨论该病的疑、难点护理问题,集思广义,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提高业务水平,解决护理问题的目的。同时,讨论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学习专科疾病的知识,规范专科疾病护理常规,每规范一种专科疾病,便将此种疾病的护理常规应用于日常工作,逐步提高护理工作的规范性。
三、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整体专业水平。
加强专科业务知识学习,系统学习妇产科学,围产期知识,新生儿复苏,产科急症护理及应急程序,全科人员参与,大家轮流备课,每月一次。并进行产科急证抢救演练,人人过关,提高应急能力及专科护理水平。
四、设计使用专科健康教育手册,加强健康宣教工作。
设计专科健康教育手册,分为新生儿保健手册,产褥期保健手册和妇科疾病保健手册,将保健知识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形式表达,设计清新的版面,吸引病人真正去了解知识。同时规范科室健教内容,制作护理人员健教手册,形成一体化健教内容,科室备份,人人掌握,有效提高健康宣教工作。
五、申请护理科研项目,开展科研工作。
已申请护理科研项目:中药贴敷促进泌乳的效果观察与研究。年内全面开展效果观察与研究,进行统计学分析,撰写研究论文,上报申请材料。并要求全科参与科研项目,学习开展科研的知识,提高各类人员整体素质及专业水平。
六、加强产房管理,完成日常各项工作及质控工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健康的需要,特别是世界性回归自然和人类开始意识到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之后,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传统养生越来越充分地展示其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在世界上的影响日趋广泛,21世纪将是一个现代生命科学与传统养生相结合,用现代生命科学理论破译传统养生的新时代。
近年来,国家提出医疗卫生工作改变以往“重疾病,轻预防”的思想,实施抓预防、治未病,真正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2007年11月29日,吴仪副总理宣布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在广州试点启动,2008年1月正式实施。几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范围内先后推行“治未病”健康工程,使广大群众对“治未病”的认知度和认同度有了明显提高;行业内初步形成了“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框架。这一切预示着全民预防时代的到来。
全国各类中医养生促进工程的实施,推动了养生产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全国出版有关养生书籍已达万余种,并常占据销售榜前列。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体全面跟进,几乎都辟有养生专题或版面。
养生市场的火爆反映出民众对养生保健信息的渴求,对健康、延年益寿的渴望。可以说,健康产业已进入需求旺盛期,其主要原因有几点:
一、经济快速增长为健康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的健康消费观念由生存型、温饱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
二、人口快速老龄化为健康产业的发展拓展了方向。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1.77亿,占13.3%;65岁以上老人1.19亿,占8.9%;预计到2030年,我国失能老人将达到3322万。“养老难”将成为继“看病难”、“入学难”之后更难解决的社会问题。
三、“预防胜于治疗”理念的普及助推健康产业的发展。
正如特鲁多医生的著名的墓志铭:“ToCureSometimes,ToRelieveOften,ToComfortAlways.(有时在治疗,经常在帮助,总是在安慰)”。第三次卫生革命,将以提高生命质量,促进健康长寿和实现人人健康为奋斗目标,发展自我保健、家庭保健及社区保健等综合性措施。根据WHO调查显示:健康人群占人口总数的5%,患有各种疾病占人口总数的20%,亚健康状态的约占人口总数的75%。
四、政府的支持为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2013年2月8日,国务院出台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2)》;2013年10月14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健康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五、公众健康面临的诸多挑战是健康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公众健康面临诸多挑战:不良生活方式;疾病谱的改变;食品药品安全;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新型传染病……
这些因素,都将助推健康行业的快速发展。嗅觉灵敏的商家都已经意识到,健康产业将是未来的一大商机,许多商家想要加入或者已经加入,但具体做什么项目?老百姓真正需要的养生产品是什么?怎样的养生项目才是科学而又接地气的?专业知识的缺乏,可能导致养生行业的乱象丛生,所以,专业领域内的专家学者,是这其中的重要一环。
在一个完整的养生体系中,专家会将正确的养生保健信息传达给民众,引导其自我保健,发挥领路人的作用。但遗憾的是,很多所谓的“养生专家”却非医学出身,国内养生保健畅销书的作者多半是非专业人士,没有行医资格,甚至连医学背景都没有,学中文的、学哲学的、学历史的,五花八门。对中医理论的一知半解导致其经常犯常识性的错误,如“祛火”等于消炎;疲劳就是体虚;也有某些专家为了名、利,盲目追奇求新,或胡乱比喻,或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从吃绿豆,到吃大蒜、喝尿,所谓“养生之道”此起彼伏忽悠人,还偏偏总有很多人信,为什么?2014年7月,“尿疗治病”说被戳穿,许多医学专家通过媒体发言,喝尿的治病功能从未被证实。连所谓的“尿疗协会”,也被证实为在香港注册的一家普通公司,起了个名字叫“协会”而已。按说,证到这儿,忽悠就该收摊儿了。没想到,该“协会”的“会长”还振振有词,愿意和一切反对喝尿的人理论,云云。
关键词:传统文化道家儒家佛家健康观心理学
至乐活身――道家的健康观
重人贵生――人文精神的核心。中国自古就有万物以人为贵的思想,因为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失之不可再得,所以将重人贵生思想落到实处的做法之一,就是让人珍惜生命。道家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庄子提出过“至乐活身”(《庄子•至乐》)的思想,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健康地活着,这其中首先指的是身体健康。“凡天下人死亡,非小事也。壹死,终古不得复见天地日月也,脉骨成涂土。死命,重事也。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壹生,不得重生也。”①“死者不复生……故圣人重之。”②这样,中国文化一向爱惜人的生命,养护人的生命。后代道家都是提倡并发展这样的观点,如“死王乃不如生鼠”、“死王乐为生鼠”③是说生命的宝贵。再如“人命最重”,“寿最为善”,④以及“天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所贵,莫贵于生。唐荒无始,劫运无穷,人生其间,忽如闪电,每一思此,罔然心热,生不再来,逝不可追,何不抑性养情以自保”⑤。
可以说,“道门中人为了身心健康,注意探索人与天地的关系,他们从长期的生活经验中悟出,人的生存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天地相应的。违背天道,这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此,他们总结出顺应天地法则而生活的原则。基于天人相应的思想原则,道门中人创造了大量的养生法门,诸如道引、行气、啸法、存想,等等”⑥。可以说,道家重人贵生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核心表现。具体来说,道家养生重视“形动神静”,也就是身体的健康在于经常运动锻炼,而心理健康的训练则以清心寡欲为主。
养身以重外――以动为主。西方人常说“生命在于运动”,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提出过此种思想:“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吕氏春秋•尽数》)庄子更是早就讲过:“吹吁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人,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是说养生重视调整呼吸和模仿动物“形动”的重要性。“养身莫善于动”以及“养气以保神,气清则神爽;运体以去病,体活则病离”⑦。孙思邈也说:“人若劳于形,百病不能成。”都是说养生在于运动,但不能太过于劳累。“体常动摇,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疾则不生。卿见户枢,虽用易朽之木,朝暮开闭动摇,遂最晚朽。是以古之仙者赤松、彭祖之为导引,盖取于此也。”⑧都是强调“动”对身心健康的重要。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道家对“禹步”相当赞赏,称之为万术之根本。从形态看,禹步实际上是一种动功,后来的确成为道教养生的重要手段。此外,像彭祖模拟老熊的引导法也是历史上一种相当有名的动功。还有华佗的“五禽戏”动功养生法,指的是模拟虎、熊、鹿、猿、鸟这五种动物的运动套路来达到养生的目的。道教在继承古代各种动态养生法门的同时,积极开发,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动功文化。
养心以重内――以静为常。道家养生重视“清心寡欲”、“以静养心”。老子提倡:“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十六章》)是说坚守清净空灵的状态是养生之道。庄子也提出“‘静默可以补病’,认为清净的修养功夫足以使人保持身心的健康和心情的淳朴,使人受益无穷。它不只可以去病,还可以免灾,所谓‘其魄不崇,其魂不疲’,也都是持静的结果”⑨。《黄帝内经》说:“静则神藏,噪则消亡。”⑩《淮南子》也说:“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陶弘景直截了当地说:“静者寿,躁者夭。”宋代养生学家陈直总结了有益身心的十件乐事:“述齐斋十乐云:读义理书,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弈棋。”这其中不难看出,道家认为内心能否经常保持清净的状态对于养生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道家的静修主要是修“内丹”的一种方法;认为丹田内精气修炼成功之后就可以得道成仙,当然就是本文所强调的身心健康之状态了。
君子坦荡荡――儒家的健康观
心为身之本――以德促体的健康观。儒家思想认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一定是内心光明磊落,言行一致,内外兼修,身心和谐的人。孔子说“仁者不忧”(《论语•宪问》),还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子路》),都是说良好的道德修养对促进和保持身心健康是有好处的。反之,一个人如果缺乏一定的道德修养,势必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内心也就难以保持恬淡的状态。因为“常戚戚”的状态极易造成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失调,进而降低其自身免疫力;进一步说,道德败坏之人,其内心长期处于紧张、恐惧、内疚或不安等状态,此种状态极易使人生病。因为“正常的人本身都有一个功能完善的免疫系统,它确保人不生病;不过,人的免疫系统受到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而这两种调节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又深受人的心理因素的影响,其中,道德因素又是最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因为道德感是人的社会性高级情感。这样,一个人若能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就有利于自己保持心情安宁,减少心理冲突,这对维护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运转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进而提高自身免疫系统的功能,结果,自然不容易生病。”所以说,道德高尚的“君子”易长寿,而道德修养差的“小人”则难长寿。
从“人生三戒”到健康节欲论。孔子讲身心理健康的人要结合其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主动调节,促进健康。他把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即少年、中年和老年。认为这三个时期有特别的状态,处理好此时期的冲突和矛盾就易心理健康,否则就容易出现问题。“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中之时,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老之时,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荀子也说过:“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荀子•正名》)这都是说明可以通过节制而达到保健的目的。
礼之用,和为贵――从心理和谐到心理健康。儒家文化特别重视“中庸”、“和谐”等思想,认为做人做事不能“不及”和“过分”,要“恰到好处”才是中庸,才是和谐,才是健康。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孟子也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都是说明人和的重要性。既然“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人际关系之良否就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
境由心造,魔由心生――佛家的健康观
小乘佛教重视循序渐进,大乘佛教重视启发顿悟,其目的都是达到涅或成佛。“涅者‘圆融清净之谓’”(季羡林语)。在这里,涅或成佛者的身心状态当然是非常健康的。
健康层次论。佛教所谓的“罗汉”、“菩萨”和“佛”的境界是谓参佛修道的三个层次。罗汉是证悟到能够认识自己及控制自己的状态;菩萨是证悟到能够控制自己的同时也能够影响别人,即普度众生的水平;而佛的境界则是证悟到能够控制自己、教化他人的同时也参透了“天地之道”。三种健康的境界和层次是循序渐进、相辅相成的。
健康因果论。佛家认为身心健康的状态是有因果规律的。你现在的健康水平是以前所作所为的直接结果,而你现在的所作所为则成为以后健康状况的重要原因。这就是所谓的“因果报应论”。慧远认为人有“三业”:身(动)、口(说话)、意(思想),进而认定“业有三报:一曰见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见报者,善恶适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弘明集•三报论》),这都是说明健康的因果关系是必然的。
健康认知论。佛教重视通过提升内心修养来应对外在的压力和障碍,认为要想提高健康水平就要学会改变认知。《四十二章经》里记载:一个人听到佛祖在修行,并行大仁慈,心里就起了嗔念,用很难听的话来骂佛祖,佛祖默不应对,那个人骂了半天觉得奇怪,就问道:“为什么我怎么骂你,你都无动于衷呢?”佛祖说:“你办了很丰盛的礼物要送给别人,那人并不接受,请问这礼物会到哪里呢?”那人说:“当然又回到我手上。”佛祖说:“今天你骂我,我并不接受,这就像你自己拿着祸事,又回到你的身上。”
佛教讲“境由心造,魔由心生”,认为如果心中有佛,观万事万物都有佛性。这也正是说明心灵的感悟和理解能力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道家、儒家、佛家健康观的现代心理学意义
道家与儒家在心理和谐思想的表达上是“一阴一阳,互为表里”,这与当代心理学提倡的身心健康理论是一致的。“道家强调无为和顺应自然,而儒家强调有为和积极进取。但是两者互为补充,共同构建了中国古想的人格。两种思想中都包含了和谐的观念,在道家,重点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儒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重点。”在此过程中,人们往往将儒道两家的思想综合起来,对外(他人和社会)提倡儒家思想,对内(自己的内心世界)强调道家思想。在道家,心理健康的人是自然人;在儒家,心理健康的人是社会人。道家的健康观重视怎样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而儒家的健康观则重视怎样融入社会与他人和集体和谐相处以培养健全人格。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提倡“外示儒家,内用黄老”的辩证统一的和谐思想。孔子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是说心理健康的人是人格独立和社会适应良好的人。这就像在中国历史上,凡是盛世大多都标榜儒家学说,而在乱世则提倡道家思想。盛世类似于一个人正常的生长和发展需要――儒家思想可以提供理论帮助,而乱世则像一个人生病了――需要道家作为精神食粮。
“我国是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经史子集,汗牛充栋;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在这些历史文献的宝库中,蕴藏有非常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自汉代以后,一直以儒家、道家和佛家为“主流思想”,三家思想从各自的视角为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儒道互补为主体、儒释道三位一体的文化,既然儒道释三家均强调要尊重生命的价值,这样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种重人贵生的文化。……一言以蔽之,由于中国文化本身是一种重人贵生的文化,养生就成为将中国文化重人贵生思想落到实处的一个切实可行的做法”。
总的来说,道家是缺失需要,儒家是发展需要,佛家是超脱需要。道家重视身体健康,儒家重视心理健康,而佛家则重视更高层次的健康境界――灵魂的提升与净化。可以说,整合道、儒、佛三家思想中的健康观念,正是“身、心、灵”和谐发展之整体健康观的典型表现。反映在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目的上,就是要培养“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健康人格。
注释:
①王明:《太平经合校•卷七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②《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③姜生:《道教论理论稿》,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
④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4、222页。
⑤施杞:《实用中国养生全书》,学林出版社,1990年版,第121,97,116页。
⑥詹石窗:《道教文化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
⑦张奇文:《实用中医保健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年版,第156,8页。
⑧⑩吕兵:《颐养天年》,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195~197,180页。
⑨周慧、陈萍:《试论道家文化缓解心理压力的作用》,《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10月,第25卷第5期,第2页。
陈正平:《腐败损健康,贪官难长寿》,《家庭医生》,1997(2)。
郑雪等:《健康与人格》,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燕国材:《中国心理学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车文博:《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第一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588页。
关键词:健康体检;亚健康探讨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038-01
1亚健康的主要原因
从健康体检的年龄结构来看,大都处于中年期。中年人在事业上正处于成熟上升的阶段。在体质和生理功能方面都在逐渐减退和下降,中年人已步入多事之秋,容易患各种疾病,其特点又不同于青年人和老年人,因工作繁忙,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不够重视和客观上的漏诊,一些常见病不能及时发现和早期诊断,以致延误治疗,因此根据中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加强亚健康保健工作尤为重要。目前中年人还未把亚健康保健工作提到相应的高度上来,体检制度落实不够,体能锻炼时间甚少等,导致部分中年人身体素质逐渐下降。
2自我保健意识不强
中年人担负事业家庭双重重担,对自己的一些轻微病痛或身体不适往往不以为然,繁忙、急躁、烦闷、焦虑等所积蓄起来的过度紧张和疲劳多为疾病的诱发因素。中年人的业余时间,常常是工作的继续,为急于完成工作任务,常常是夜以继日地,甚至带病坚持工作,自我保健意识淡漠甚至对自己的健康状态漠不关心,对身体状况估价凭自我感觉而定,在没有发生疾病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主动求医,对年度体检也不够重视,自认为能用自己的精力和体力来克服紧张和疲劳而勉强支撑,以致促成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为亚健康状态。
3体能锻炼不足
中年干部坐办公室的时间较长,尤其是担任一定职务的干部,开会、办公一坐半天,一天中间很少抽时间去活动,工作忙时,中午、晚上还要加班加点,得不到应有的休息,长期超负荷运转。长此以往,身体超重或肥胖渐多,比如多劳少体、静多动少,是造成身体素质下降,染病机会增多的又一原因。
4不良生活习惯
现代医学证明不良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的不平衡,饮食过度或膳食调配不当,会引起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烟酒对人体的危害越来越大,尤其对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或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危害更大,长期睡眠不足等,这些不良生活习惯,是不容忽视的亚健康疾病问题。
5定期健康体检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人类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预防保健是可以避免的,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早发现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还有三分之一疾病通过信息的有效沟通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健康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体检则是对健康状况的评估和检测,从视、触、叩、听检查的结论中发现新的异常体征,从常规化验数据的量变中,看出身体质变的信息,帮助纠正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克服治病因素,指导修正调节机制,维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真正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亚健康通过定期健康体检,不是看病、胜过看病,达到防病治病提高生命质量,促进健康的目的,将疾病消灭于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帛书《脉法》曾经提出:“圣人寒头暖足,治病者取有余而益不足也。”这一论断很有科学道理,实质上是民间医疗保健的经验总结。古人早已注意到,当人们在冰天雪地中活动时,尽管头脸部位在外,却并不怕冷,而只要足部感到暖和,全身自然也就感到暖和了,古人又认为,头为诸阳之所会。最忌高温,故头部不宜烤火。寝卧时头部不宜靠近火炉,否则使人头昏目眩,嘴干鼻塞,焦躁不安,虚烦难眠,因此,古人把“寒头暖足”作为一条重要的养生保健原则提了出来。
事实证明,“寒头暖足”的养生原则是非常正确的,据有关报刊报导,近年科学家们发现,让头部的温度低一些,可以使人尽快进入梦乡,几年前,某商行生产了一种别致的枕头,枕头内装有半导体冷却设备,它由电池来提供能量。这种枕头的温度比头部大约要低10℃左右,学者们称之为催眠枕,这就说明,寝卧时使头部的温度低一些,可以提前入睡,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自然有利于身体健康。应当指出,在2100多年以前,古人就能提出“寒头暖足”的科学论断,不能不说是医疗保健方面的一大发现,至今还很有实用价值和重要意义。
帛书《却谷食气》,是一种受遭家思想影响较深的养生著作。此书除了研究气功导引之外,还提倡“却谷”,又叫“辟谷”。也就是说,通过呼吸吐纳,使人做到不吃或少吃五谷杂粮,唯饮水不废,此法在民间影响颇大,历代都有人信奉和操练,至今还有人在作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帛画《导引图》,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医疗体育图,可惜残损太甚,经复原后,此图长约100厘米,高约50厘米。在这幅色彩绚丽的导引图上,描绘了44个不同性别年龄的人在做各种气功导引动作,他们分列成4排,每排11人,人像高约9~12厘米。这些人物,形态逼真,姿势各殊,服装各异,一个个栩栩如生,都在凝神操练,这44个人的动作姿态大致可分为三类:一为呼吸运动,一为活动四肢及躯干的运动,一为持械运动。如图中有一幅标着“卯”(仰呼)二字,描绘一男子挺胸直立,双臂举向后上方,正在作仰天长啸的深呼吸运动,另一幅标明“以丈(杖)通阴阳”,画的是一位穿裙的女子,手持长棍,俯身弯腰,利用棍棒使双手呈直线状态极力展开,促使上半身位置下移,下半身位置相对上举,以便使全身气血流畅,从而达到调和阴阳之目的,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图中标明了用气功导引可以防治的某些疾病名称,如“引聋”,即以导引防治耳聋;“引脾病”,就是以导引防治痹症或脾胃病,这些都是非常珍贵的资料,它说明我国早在西汉以前,民间不仅把气功导引当作健身的方法,而且把它当作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了。
在帛画《导引图》,中,还有一些模仿动物动作姿态的导引术式,如“熊经”、“信”(鸟伸)、“沐猴谨”(弥猴喧)、“爱”(猿呼)、“番北”(鹞)等。被模仿的动物有八九种之多,这是古代仿生学在医疗体育中的具体运用。此种仿生导引术式,在西汉时代的其他文献中亦有记载,如《淮南子・精神训》写道;“是故真人所游,吹啕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凫游猿蹋,鸱视虎顾,是养形之人也,”这里被模仿的动物共有6种。后来东汉时期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创制了有名的“五禽戏”,就正是在继承和筛选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帛画《导引图》在巧妙地运用仿生导引术式这一点上,同样对后世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帛书《养生方》是一部养生学专著。原书约有6千多字,因残损太甚,现仅存3千多字。书中收录了不少强身健体的滋补方。其中有一首“强益色美方”写遭。“[麦]卵,有恒以旦毁鸡卵入酒中,前饮,明饮二,明饮三,有(又)更饮一,明饮二,明饮三,如此[尽]册(四十)二卵,令人强益色美,”这是一个酒服鸡蛋方,其服法很别致,每天清早将鸡卵打碎入醇酒中,饭前饮眼。第1天服鸡卵1枚,第2天2枚,第3天3枚,第4天又服1枚,第5天服2枚,第6天服3枚。如此循环往复,总之以3天为1个周期,直到第7个周期共服完42卵为止,醇酒即未经蒸馏过的清酒,相当于后世的黄酒,少量饮用有活血通络的作用。鸡卵含蛋白质,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卵磷脂。以及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很高,确有补益作用,故为养生家所常食,此外帛书《养生方》中还有不少治“老不起”即治疗阳痿等性机能疾病的方药。
竹简《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等,可说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房中养生即性保健专著。《十问》主要讨论了滋阴壮阳即补益性机能的方法。《合阴阳》则叙述了两合的原则和方法。尤以《天下至道谈》对性保健的论述最为详尽。《天下至道谈》明确指出,“故贰(厚)生者食也,孙(损)生者色也,是以圣人合男女必有则也。”认为过度会损伤健康,因此对性生活必须有节制,应当遵循一定的法度。《天下至道谈》又说,“气有八益,有(又)有七孙(损),不能用八益去七孙(损),则行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五十而起居衰,六十而耳目不聪明,七十下枯上(脱),阴气不用,课(涕)泣留(流)出,令人复壮有道,去七孙(损)以振其病,用八益以贰(厚)其气,是故老者复壮,壮者不衰。”这段话叙述了人们从生长到衰老的一般规律,并且叫人们去掉“七孙(损)”而用“八益”,则自然有利于健康长寿。
比小说更好看的健康书
洪昭光编著
定价:29.80元
央视《对话》栏目主持人陈伟鸿
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
文化名家于丹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
内容简介:《越活越健康》是洪昭光教授第一本健康精华内容的手绘书。书中用简单的语言,幽默的绘画形式把复杂的健康问题大道至简,让快节奏生活下的人们轻松阅读。您只要抽一点点的空闲时间,在地铁,枕边……就可迅速掌握健康的秘诀点餐好色才健康、男人处境不太妙、最省钱有效的女士运动,能赚钱会花钱、工作并快乐着等等。书中的配图不光色彩喜人更有极强的想像空间,老幼皆宜,您不妨一读。
《高血脂一本通》
轻松樨卫血液健康
张维君主编洪昭光主审
定价:16.00元
作者简介:张维君,教授,主任医师,从事心血管临床及介入工作20余年。历任北京安贞医院心导管室主任,北京安贞医院干部保健科主任,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血管分会副主任。作为国家“九五”攻关多项重要课题的负责人,撰写了大量高质量的专业著作,还积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进行大众健康的科普教育,宣传健康知识。
《习惯对了不生病》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专家于康著
定价:19.00元
内容简介:在物质生活空前发达的今天,以不合理饮食为基础的不良生活方式已经并正在对人们的健康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自己的饮食习惯是否合理、饮食模式是否健康。在这本小书中,作者尝试着将深奥的营养专业理论变为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生活指导,并相信很多人愿意按照本书的观点来调整自己的饮食模式,并逐步变成自觉的行为,也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因这种改变而获得健康水准的提升。
《经络拍打养生法》
2004年雅典奥运会10000米长跑冠军邢慧娜友情出镜
定价:29.80元
备战2008年奥运会国家队医学监控专家组成员
备战2004年奥运会国家体育总局医疗和营养专家组成员黄光民编著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主任医师
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
中国柔道队副总教练吴卫凤
内容简介:本书将作者已经练习了25年的“经络保健操”加以整理总结,非常系统地将循经拍打方法和简化的经络拍打方法一并整理出来给大家分享和析研;另外,作者还结合自己四十多年来在临床医学和运动医学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对29种常见病症的非常规、非临床然而却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做了一些汇总,希望大家在体验这些“土办法”的过程中,最终都能成为自己的保健师。
《好心态=好生活》
著名心理咨询专家尹璞著
定价:20.00元
尹璞说:在我身上只能发生两种事:第一种是好事:第二种是暂时还看不出好在哪儿的事。
内容简介:这不是一本几十年前原本写给外国人、最近才翻译成中文的进口书,也不是一本以理论为主的学术书,更不是一本讲通俗“大道理”的“思想工作”书。它是―本以科学理论为基础、国外经验为参考、中国文化为背景、中国人实例为样本的,通俗易懂的自我帮助的实用书。如果你的心态是基本健康的,同时又在不同程度上需要一些帮助,那么就翻开本书吧!
《吃得安全更健康》
彻底解决日常食物的安全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沈群主编
上一篇:在编教师辞职申请书3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