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贸易情况(6篇)
时间:2024-04-14
时间:2024-04-14
当下风险管理研究还处在一个比较狭小的范围之内,仅仅停留在在企业的财务风险预算、金融方面的投资、生产经营风险等领域,有针对性的、系统的研究属于国际贸易之间的进出口能源的风险管理还在少数,大多数国际当中的进出口公司,在对待风险管理这一问题上,依然还在摸索探求阶段,只有很少数大的企业集团,在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之后,形成了一套适用于自身的风险管理理论,所以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说是刚刚起步,虽然技术还不成熟,但是风险却每天都在发生,对于所有的进出口公司来说,当务之急是找出一套切实可行、适合于企业运行的风险管理方式,从而解决现有的危机,从而提高公司的生存质量。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笔者结合多年经验就化工品进口贸易中的风险管理为主要探讨方向,从现状、类型、问题和解决方法入手,为大家细致的分析一下。
一、化工品进出口贸易特点
(一)化工品贸易形势良好,进出口高速增长
化工品贸易快速增长,2003年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最好的年份,之后逐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化工品进口额远远高于出口额,保持贸易逆差
化工进口规模继续扩大,进口数量增长是引起进口进口贸易用汇增加的主要原因。化工品出口额仍靠数量拉动,使得占半数以上化工产品的进口数量增加,同时一部分化工品进口价格下降,减少进口用汇,两相抵消,实际进口用汇净增长,进口产品仍集中在高分子聚合物和有机化工原料上,这部分产品仍不能满足国内需求,需大力发展。
(三)国有企业在化工品贸易中仍占主导地位
在化工品进出口贸易中,国有企业一直是最重要的力量,其出口额与进口额都占总额的一半,三资企业是进出口贸易的另一个主要力量,比重仅次于国有企业。从发展速度看,私人企业化工贸易增速成倍增长,独占鳌头,在出口方面,集体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增速高于国有企业,进口方面,国有企业增长速度居第二位。但目前化工品的进出口额的增长仍主要依靠国有企业推动。
(四)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是化工品进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
一般贸易的进出口额占总贸易额的60%左右,进料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总贸易额的30%左右,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快于进料加工贸易增长速度。
二、化工品进口业务的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贸易自改革开放到二十一世纪以来,产生了巨大的发展,风险因素也在这一过程中增多。贸易企业化工品出口业务风险管理的行业现状呈现除了四种特征:第一,贸易经营企业数量大,情况多变。其中国有大中企业、私营企业、集体所有制等不同经营模式企业,无法在管理上统一。第二,外贸行业风险管理没有专业机构做出规范和管理,我国的政府管理部门在贸易中的工作重点都投放在贸易发展上,疏于风险管理问题,一直都没有法规、意见做出明确规范。第三,现阶段贸易企业的分析、控制、管理还都是由企业自身完成的,不同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同,运用的方式也不同,虽有针对性但缺乏统一规范。第四,风险管理的措施主观性较大,科学性较低。在大部分的贸易企业中风险管理的部门、人员等都没有形成专业化,在进出口贸易业务时,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防范、规避、转嫁、管理上就存在较大的主观和随意性,规则和制度不能够统一。
三、化工品进口贸易主要风险类型
我国全球化经济不断发展,外贸企业贸易业务不断扩大,经营模式主要由合资经营、对外投资等组成,外贸企业就面临许多国际市场上的风险。在化工品进口贸易中风险主要有五种:1、由于外方违约造成的信用风险,国际贸易双方处在两个国家中,交易中交货与付款就不能同时进行,贸易中就会出现与实际不符的情况,造成信用风险。2、卖方供货不及时、无货等情况造成市场风险,贸易环境对交易的限制,卖方由于种种原因延迟或不交货,就会给国内的企业造成损失。3、卖方与用户串通欺骗商造成经营风险,外贸企业在没进行资质审查时就进行交易,通常第一单贸易都很顺利,建立了信用之后就会进行骗取,然后逃跑。给贸易企业带来风险,近年来时常发生。4、在贸易中多种付款方式带来的商业信用风险,在国际贸易中付款方式一般为即期、远期、托收、信用证、预付、后附等多种形式,每种方式都存在风险。5、作为化工品来说,其自身的易燃易爆属性限定了其运输当中的风险性,同时也加大了仓储的风险性。
四、化工品进口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多数的外贸企业化工品进口中风险管理不符合规范,每年的经济损失都十分严重,我国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风险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1、合同签订时,条款不清晰明确,给履行时带来隐患。国际贸易中遵循的通则,在实际的贸易中不同国家的贸易买卖合同就会出现差异,矛盾主要是各国法律及对合同争端解决机制等问题。贸易中我国企业对外国法律体系不熟悉使得合同纠纷解决带来了风险。
2、进口贸易中另外两方的资信调查不清晰,将会增大信用风险。进口企业不但与外国的客户贸易进行国际买卖合同的签订,还同国内企业签销售合同,明确两家企业的资信情况就十分重要,然而外国的中小企业调查就十分困难。
3、国际市场的多变,化工品市场行情情况的把握就相对困难。自2008年石油化工品价格大起大落,即使资深专业人士也无法准确判断。判断时不仅要了解化工品本身,还有对整个产业链及有关因素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4、在运输物流中控制有限,使得产品在运输中出现灭失风险。贸易中流通环节是十分重要的,这个过程中风险较多,不好控制。流通中的准备货源、确认货物发货情况、货物运送接收、整理储藏这些环节直接关系到合同的执行。当下外贸企业为了减少损失或保险转嫁,通常情况下会严格控制进口贸易当中的风险因素,做好对其流程当中的全方面控制,防备其在输送过程当中因认为火天灾等种种原因所造成的损失。
5、缺乏对货控制权,经常在货权转移的过程当中发生风险。在现有的进出口贸易当中,货物的所属全,也就是货权是非常重要的事项,所以这一问题也是进出口贸易当中最为常见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掌握货权的一方在进出口贸易当中占主动权的比重值较大,掌握好了货权,就可以在通常贸易当中无限的缩小风险。一般来说,为了保障货权的主动权以及进出口贸易的主动性,国际间的贸易网来通常会采取款到发货这一原则,而并非是通常情况下的货到付款,这就牢牢把握住了控制权利,为企业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有利的资金保障。
6、报关、商检这些规定的检查也会造成一定的风险问题。当进出口贸易成功抵达货港后,就面临着申报以及规定商检等必要流程。这时管理方如果申报不及时,就会造成货物停滞、违规处罚、附加货物港口管理费用等一系列的问题,不仅耽误了货物出港运输的时间,也造成了一定的现金损失。
7、在国际贸易当中,并非仅仅在细微处造成贸易风险,有时一些大的宏观控制环节也经常会出现风险,比如反倾销与汇率问题等。由于国际之间的贸易往来是国与国的交易,这时就会出现货币兑换的问题,而货币兑换往往会伴随着汇率风险。我国的贸易一般面对非欧洲国家时,一般采取的策略是美元报价,面对欧洲时则直接采用欧元报价,但在外币兑换的过程当中,常常由于拖沓、繁琐,经常会造成“等待”风险,即外汇结算值的变化。这一风险随着近期来人民币的不稳定增长,显得越发严重。
8、不可逆因素带来的风险,防范这一风险的最为有效途径就是产品货物投保。
五、应对化工品进口业务中各类风险的管理方法
对于上述化工品进口业务中的风险问题,基本可以通过以下五种方法进行较为有效的管理:
(一)建立公司专职风险管理的决策和管理机构
应挑选进出口业务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管理人员组建专职风险管理机构。该机构应纳入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范畴,并尽可能地提高该机构的专业化程度,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准确度。
(二)实施客户资信调查制度,建立客户档案,进行有效的客户管理
特别是较大数额的贸易项目,在动态的资信调查的前提下,还要考虑采用保险、担保甚至是国际保理等手段,将风险转移或分散。特别在化工品进口业务中,当外经贸企业使用自己的授信额度开立信用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用户部分保证金必须到账。2、其余部分货款在信用证到期前几个工作日内必须到账。3、如用户逾期付款,外经贸企业对货物应有处置权。4、如是远期信用证,则必须是担保提货或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三)建立详细的用户来款台账制度
在财务早已经电算化的今天,为化工品进口用户建立用户来款台账制度是风险管理所必须的。进口业务的结算周期相对较长,用户的来款及结算都是滚动进行的;在某一时点上,财务的账务上难以直接真实反映用户货款收回的全部实际情况。
(四)建立财务预警机制
在公司内部建立的客户信息系统里,对逾期付款的用户,都应对其亮起黄灯,以提醒业务人员,同时提醒风险管理机构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更为严重的则亮起红灯。
(五)将进口业务流程细分,使业务人员分工专业化
现在许多进出口公司采用的是一个业务人员“全程包办”一项进出口业务的全流程。这种作法弊端甚多。
六、结束语
从国际角度看,所有的进口贸易风险管理制度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多方面的协作以及共同研究。从国内角度来看,我们当务之急是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进口贸易与国际接轨的风险管理政策。所以在这里笔者呼吁,在面对进口贸易风险管理这一问题时,我们一定要从其根本的现状入手,分析其当下所处于的时期以及将要面对的问题,针对问题认真仔细的划分出风险类型,善于总结经验以及归纳风险处理方式,并最终针对这些问题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式,并将这些方式归类成型,形成一套适用于发展适用于生产的风险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韩家平.国际拖欠类型分析[J].国际贸易,1997,(3):4
[2]胡石麟.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500讲解[M].天津:中国银行天津出版社,1994:10
[3]杨立平.对外经济贸易实用大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50
[4]唐若昕.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作用,推动我国贸易强国建设[J].保险研究,2005年1月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升值;贸易条件;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892(2006)10-0101-04
在国际贸易中,贸易条件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状况好坏的一个指标,分为纯贸易条件或净贸易条件,又称价格贸易条件(bartertermsoftrade)、收入贸易条件(incometermsoftrade)和要素贸易条件(factorialtermsoftrade)三类。其中纯贸易条件是最为常用的,一般是指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的比值,体现了一国以出换进口的条件,所以贸易条件也称为进出换比价。
根据定义,如果用表示贸易条件,则
这里,Pm0、Px0分别表示进出口商品基期价格,Pm、Px表示考察期价格。因为Pm0、Px0是既定的历史数据,所以实际由Pm/Px决定。特别地,还可假定初始时贸易条件为中性,即Px0/Pm0=1。
当上升(d>0)时,意味着Px/Pm上升。这时,出口一定的商品可以换回更多的外国商品,这种情况称为贸易条件改善或贸易条件上升。当下降(d
一、人民币升值并非必然改善我国贸易条件
汇率变动对本国的进出口价格都有明显的影响,所以会影响到该国的贸易条件。传统的理论均认为,本币贬值的直接后果是出口价格下降和进口价格上升,贬值国的贸易条件恶化。
在人民币升值的时候,很多人以为人民币升值可以提高出口价格,同时降低进口价格,所以我国的贸易条件在人民币升值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改善。这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个常见的理解错误。
根据定义,贸易条件=P/P=P/P,(P为出口产品的本币价格,P为出口产品的外币价格,P为进口产品的本币价格,P为进口产品的外币价格),它取决于以本币或者以外币衡量的进出口价格变化情况,只有出口价格上升和进口价格下降的时候才能改善贸易条件,并且出口价格上升和进口价格下降需要使用同一种货币来衡量。
实际情况是人民币升值的时候,以外币表示的价格P不变的情况下以国内货币表示的出口价格P下降了。正是由于P下降造成了国内出口商的利润下降,于是他们有提高P的动机。而对于进口来说,人民币升值造成以外币表示的进口价格P不变的情况下以国内货币表示的价格P降低了,P降低扩大进口需求,将促使P上升。所以从出口和进口看都要分两步分析。
第一步是直接影响,人民币升值直接造成了以本币表示的进出口价格的变化,即P下降了,P也下降了,此时由于人民币升值造成的P和P下降的幅度是相同的,都等于人民币升值的幅度,所以贸易条件是没有变化的。从外币表示的进出口价格看,在短期内外币表示的价格是没有变化的,所以贸易条件是没有变化的。
第二步是由于汇率变动引起以本币表示的相对价格变动,引起了进出口供求量变动,进而影响到了以外币表示的进出口价格,此时P上升,P上升,所以此时的贸易条件是改善了还是恶化了是不确定的,取决于P和P的相对变化幅度。
下面对影响P和P变化幅度的因素做一些分析。
人民币升值之后,我国出口商出口同样多的商品取得同样多的外汇收入,但是兑换成人民币的收入减少了,利润下降了。出口商的选择可能是:第一,提高出口商品的国外售价,保持收入水平不变;第二,不提高出口商品售价,承受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利润损失;第三,一定幅度内提高出口商品售价,但不足以弥补人民币升值造成的利润损失,承受一部分利润损失。
仅仅从出口角度看,只要存在出口商提高出口商品售价的行为,都会改善我国纯贸易条件,因此在第一种和第三种情况下我们的纯贸易条件都存在改善的可能性。如果出口商在人民币升值之后没有提高出口商品的国外销售价格,那么人民币升值就不会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
或者换个角度说,由于人民币升值造成我国出口商利润下降,甚至部分出口商倒闭,因此出口供给减少,进口国内该商品价格因为供给减少而上升,因此改善了我国的纯贸易条件,但收入贸易条件可能因此恶化,两者存在着反向变动关系。
可以看出,在出口中人民币升值是否影响我国的贸易条件,关键是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是否提高。影响我国出口商品提高价格的因素主要有:
第一,出口商品在国外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如果弹性小,提高价格不会严重影响销售量,有利于我国出口商提高价格从而改善我国贸易条件。但如果需求弹性大,则提高价格会导致销售量的显著下降,是得不偿失的。
第二,国外竞争对手情况。首先要看有没有在同类质量档次和价位竞争的国外竞争者,如果有,要看这些竞争者的数量和供给能力如何。如果数量大而且供给能力很强,那么我国出口商提高价格,而国外竞争者不提高价格,则市场份额可能被国外竞争者大量夺去,从而严重影响我国出口量,因此制约了我国贸易条件的改善。这实际上是竞争状况制约了出口商把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损失向出口价格的转嫁,不能转嫁或者不能完全转嫁都将恶化我国的贸易条件。
第三,我国出口商的成本水平和利润空间。如果我国出口商的成本很低、利润空间比较大,人民币一定幅度的升值对利润水平影响有限,完全有能力承受,那么可以不提价;但如果利润空间很小,人民币一定幅度的升值可能使利润完全消失或者造成亏损的话,那就不得不提高价格。但提高价格之后,销售量可能萎缩,使该出口商陷入困境。因此虽然被动提价改善了我国价格贸易条件,但是很可能恶化了我国的收入贸易条件。
在进口的情况下,进口同样多的商品需要支付的人民币少了,成本节约了,购买能力增强了,以人民币表示的进口价格降低了,这将增加进口商品的消费。此时,以本国货币衡量,进口价格降低了;但以出口国货币衡量,进口价格因为国外进口的增加而有上升趋势,而这种上升趋势将恶化我国的贸易条件。影响我国进口商品价格的因素有:
第一,进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如果需求价格弹性大,人民币升值造成的进口价格下降会刺激该种商品进口量的大量增加,从而引起该种商品以外币表示的进口价格的明显上升,从而恶化我国的贸易条件。如果这个弹性小,则有利于抑制国外出口商提高价格,从而抑制我国贸易条件恶化。
第二,该进口商品的国外供给价格弹性。如果国外供给价格弹性小,我国进口量的扩大会提高该种商品的以外币表示的价格,从而恶化我国的贸易条件。
第三,进口商品的国际竞争状况。如果进口商品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则国外出口商如果提高价格,很容易被其他国际出口商替代,这样会抑制国外出口商提高对我国的出口价格,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利于通过价格转嫁成本,从而抑制我国贸易条件恶化。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条件影响的几何图形说明
下面通过几何图形来说明人民币升值引起以人民币表示的进出口价格的变动,如何影响进出口供求量变动,然后再如何影响以外币表示的进出口价格的变动,并且最终影响贸易条件的变动。
图1只是考虑了一国对外贸易商品市场上供求均衡受汇率波动的影响情况。从图1的左图可以看到,中国出口的商品在人民币升值的时候,相当于被征收一定比例的出口税,这样会造成中国出口商品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人民币升值并不会改变国外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所以,人民币升值之后会形成新的产品供给均衡。外币表示的出口价格上升,出口量下降。
图1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条件影响的几何图形说明
从图1的右图可以看到,中国进口的商品在人民币升值的时候,相当于给国内消费者一定比例的补助金,造成进口商品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同样人民币升值也不会使国外商品的供给曲线移动。所以,进口市场会形成新的供求均衡点,进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但升值会使进口商品的人民币价格下降,所以进口量上升。
在人民币升值之前,我国的贸易条件是0=P/P,而在人民币升值之后,我国的贸易条件是1=P/P。由于P>P,P>P,即人民币升值以后,以外币衡量的进口价格和出口价格都提高了,因此1是否大于0是不能直接判断的,只有P/P>P/P时,我国的贸易条件才能得到改善。
三、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条件影响的实证分析
由于我国没有公布对外贸易中的进口、出口价格指数,因此无法直接计算我国的贸易条件数据,这里的贸易条件数据借鉴了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所整理取得的数据见表1。
根据表1、图2和图3,我们可以看出,从1980年到2004年,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从1982年到1986年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出现大幅度恶化;从1986年到1994年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又出现大幅度的改善;但从1997年到现在,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又出现了持续恶化的局面。与此同时,我国的收入贸易条件却出现了持续改善的局面,假设1995年数据为100,则我国收入贸易条件从1980年的15.69上升到了2004年的225.51,改善了10多倍,这反映了我国贸易量的快速增长和我国贸易规模的持续扩大。
在现实中,影响贸易条件的因素很多,首先是汇率变动的影响,汇率变动影响进出口的相对价格,将直接对贸易条件产生影响。其次,贸易条件的变动反映了一国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体现了一国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速度上,一般来说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体现了一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以经济增长率也对我国贸易条件产生影响。另外,贸易条件的变动还与进出口供给和需求的弹性有关,受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条件变动的影响。由于这里采用的是中美双边名义汇率,所以也考虑美国贸易条件变动对我国贸易条件的影响,于是可以建立如下的多元回归模型:
PTT=+E+GDP+PTTUS+(1)
其中PTT为我国价格贸易条件,E为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GDP为我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PTTUS为美国价格贸易条件数据。、、分别为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对汇率、我国GDP和美国贸易条件变动的敏感系数,为常数项,为随机项,反映其他因素变动对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
根据表1的数据,可以得到如下回归分析结果。
表2人民币升值对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影响实证分析结果②
根据表2的回归分析结果可以得到如下模拟回归方程:
PTT=278.7991+6.8020*E-0.00025*GDP-2.0956*PTTUS
(5.718)(4.928)(-2.968)(-4.167)
R2=0.639182F=11.21938
从回归模拟分析的结果看,虽然模型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但是拟合优度不高,存在一定程度自相关,结果不理想。但我们可以粗略地看到,我国的汇率、GDP增长和美国价格贸易条件变动都对我国价格贸易条件产生影响。其中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和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相关系数是6.8020,表明当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每贬值1个单位,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改善6.8020个单位;反之,当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每升值1个单位,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6.8020个单位。这个结果证明了人民币升值不一定必然带来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反映了在世界商品供过于求的态势下,我国人民币升值之后,我国出口商难以通过提高出口产品价格弥补汇率变动的损失,而人民币升值带来进口增加的时候却造成了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从而恶化了我国的贸易条件。
此外我们可以看出,我国GDP增长和美国价格贸易条件变动对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系数都是负数,表明当我国GDP每增长1个单位,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将恶化0.00025个单位,反映了我国经济增长将带来进口价格的较大上涨,而出口价格却不能同幅度上涨;而美国价格贸易条件每改善一个百分点,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将恶化2.0956个百分点,反映了我国和美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对于收入贸易条件来说,我们建立如下的模拟回归模型:
ITT=+E+GDP+ITTUS+(2)
这里的ITT表示我国的收入贸易条件,ITTUS表示美国的收入贸易条件,其他变量含义如上。可以得到如下模拟运算结果:
表3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收入贸易条件影响实证分析结果(一)
根据表3的回归分析结果可以建立如下回归方程:
LNITT=-5.600144545-0.4650*LNE+0.9175*LNGDP+0.2549*LNITTUS
(-10.531)(-3.175)(5.839)(0.836)
R2=0.990528F=662.2942
从表3的运算结果可以看出,在三个自变量中,美国收入贸易条件没有通过t检验,因此去掉ITTUS这个变量,然后所得的回归模拟运算结果。根据表4的回归分析结果可以建立如下回归方程:
LNITT=-5.6870-0.5102*LNE+1.0346*LNGDP
(-10.988)(-3.776)(14.681)
R2=0.990180F=1008.307(下转第120页)
(上接第104页)
表4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收入贸易条件影响实证分析结果(二)
从表4中的参数可以看出,各个变量都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拟合优度很高,没有明显的自相关,模拟效果良好。其中的各个变量都取了自然对数。从模拟运算结果看,对我国收入贸易条件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是我国的汇率变动和我国的GDP增长速度。其中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每变动一个百分点,我国收入贸易条件反向变动0.5102个百分点,即人民币每升值1个百分点,我国收入贸易条件提高0.5102个百分点;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我国收入贸易条件提高1.0346个百分点。
从以上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已获得巨大发展,成为带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引擎”之一。然而,从表面上看,我国外贸形势喜人,特别是在出口商品结构实现转换升级,工业制成品占绝对比重的情况下,给人们造成我国贸易条件大幅改善了的假象。事实上,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出现了一种先降后升再下降的情况,总体趋于恶化。虽然我国的收入贸易条件出现了持续改善,但主要是由贸易数量扩张实现的,而价格贸易条件目前处于逐步恶化之中,这意味着我国交换国外单位产品时需要付出更多的实际资源,除非这些资源都是完全可再生的,否则可能造成我国资源浪费,不利于我国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
注释:
①价格贸易条件、贸易量指数和收入贸易条件数据的基期选择为1995年,主要考虑了1994年汇率“双轨制”并轨的影响;美国价格贸易条件数据的基期为2000年。
②采用eviews统计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得到的结果,下同。
――――――――
参考文献:
[1]王光伟.货币、利率与汇率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83.
[2]王如忠.贫困化增长――贸易条件变动中的疑问[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张根能,徐丽秋,徐瑞平.我国贸易条件变化的综合分析.[J].经济管理与研究,2005,(8).
[4]陈飞翔,郑静,聂钊.我国收入贸易条件变动分析:1995-2004[J].经济经纬,2005,(5).
关键词:贸易保护预警指标经济波动
美国作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国家,它是中国的重要贸易对象国之一,美国贸易保护程度的变化对全世界许多国家而言都具有很大的示范作用和巨大的影响力。经济波动变化是一个经济发展中的常态,透视美国经济波动,把握经济波动下美国贸易保护程度变化的规律,以经济波动理论的主要指标构建贸易保护波动风险预警模型,可以更好地掌握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波动的内在特点。
美国经济波动与对外贸易关系的测度
贸易保护理论的主要论点之一就是要保护贸易,以此为依据,如果美国经济波动与对外贸易变化存在密切关系,那么,美国经济波动对贸易保护程度的变化必然存在影响。因为经济增长率度量经济波动情况的重要指标,所以,选择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美国经济波动的主要衡量指标。本文选取1960-2008年间美国的GDP数据及对外贸易数据(商品与服务的进出口总额)对美国GDP变化与对外贸易情况进行回归分析。
将GDP设为X,将商品与服务的进出口总额设为Y,考察美国经济增长变化对美国外贸的影响程度,回归方程如下:
Y=aX+b
回归分析显示,Pearson相关系数为0.966,GDP和对外贸易额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F检验统计量的观察值为659.050,相应的概率ρ值为0.000,小于0.05,表明GDP和对外贸易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中的常数项系数为-1478.872,回归系数为0.409,线性回归参数的标准误差0.016,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966,回归系数T检验的t统计量观察值25.672,T检验的概率ρ值为0.000,小于0.05,因此,可认为回归系数有显著意义。
回归方程为:Y=-1478.872+0.409X
通过对美国经济波动与对外贸易情况之间的相关分析,可以发现两者具有正相关关系,这表明,美国经济波动与对外贸易量变化具有同向运动特点,美国经济的波动必然导致对外贸易量发生变化。根据贸易保护理论:贸易保护要保护一国对外贸易,因此,可以判断美国经济波动必然会引起美国贸易保护程度的变化,因此,筛选经济波动的相关指标构建美国贸易保护波动的风险模型具有可行性。
贸易保护风险预警指标
经济波动是指一国整体经济活动随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而出现的规律性的扩张和收缩的状况。经济波动存在衰退、复苏和繁荣等阶段,伴随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就业水平、通货膨胀状况、进出口等都会呈现规律性的变动,比如:经济持续增长,则就业机会和进口会增加,常常会伴随着通货膨胀等。据此,依据经济波动理论,选择失业率、通货膨胀率、进出口增长率指标构建贸易保护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来对美国经济波动对贸易保护程度的变化进行实证分析,同时,在美国贸易保护程度计量指标的选择上,鉴于现阶段贸易保护措施的主要手段和实施频率,选取反倾销进行计量分析,相关指标选择如下:
(一)失业率
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与劳动人口之比,主要是衡量闲置中的劳动产能。失业率高主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周期性衰退密切相关,但每当美国国内失业率居高不下时,其就经常以此为借口埋怨贸易伙伴国,认为是贸易自由化使其他国家工人夺取了美国工人的就业机会。马吉(Magee,1982)对美国在1933-1977年期间的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发现失业率每提高10%,与此同时,贸易保护压力增长9%。1998年以来,相继有几十家钢铁公司因破产保护或倒闭,他们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救济请求,为此,钢铁企业的贸易保护程度逐渐加强。因此,可以说,如果失业率居高不下,美国贸易保护的压力一定会呈现增大的趋势。
(二)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与贸易保护主义的支持度存在同方向运动关系。NataliaMelgar,JulietteMilgramyMáximoRossi(2009)运用宏观经济指标测度个人支持保护主义的预期变化,结果发现,即使贸易自由化会推动价格能够合理下降,但如果通货膨胀率上升,贸易保护主义的支持会上升。由此可知,通货膨胀率上升的预期必然会使贸易保护主义的支持度会增加。
(三)进出口增长
在国家间的贸易中,如果进口大于出口出现贸易逆差,则意味该国贸易处于不利地位;反之,处于有利地位。贸易逆差经常会成为贸易保护激发的动因。若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出口推动,那么,当一国国内经济出现不平衡,贸易保护程度就有很大可能会增加。菲利普麦尔(PhilippMaier,2009)认为,在政治方面,“仁慈”的决策者不会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因为贸易保护从长期来看负面影响巨大,但“缺乏远见”的决策者由于考虑短期的政治利益很大可能会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者和政治家认为,贸易逆差是美国就业和经济增长的“毒药”,它反映了美国加速衰落的现象,美国政府应该实施贸易保护措施贸易逆差。美国的劳工界和工商界也认为贸易逆差是其他国家尤其是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推行的不公平贸易政策的结果。所以说,美国进出口增长状况一定会影响贸易保护程度的波动。
贸易保护风险预警模型构建
由于因变量反倾销数量是散整数且数值小,采用计数模型(CountModel)中的泊松模型进行计量分析。Poisson回归模型是对离散数据分析应用最多的回归模型之一,它可以用于单位时间、面积、空间内某事件发生数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具体模型如下:
以上公式表示因变量yi服从泊松分布,P(yi)为泊松分布的概率函数。
在对美国实施反倾销的泊松回归分析中,将反倾销发生次数作为因变量,自变量包括:出口(包括商品和服务)增长率、进口增长率(包括商品和服务)、经济增长率(实际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作为自变量。
按照前面对相关宏观经济指标的特征及与反倾销之间存在关系的分析,对自变量进行如下处理:
出口增长速度对贸易保护程度的影响,将出口增长率按0%为界进行划分,来分析若出口增长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反倾销实施的概率。进口增长直接影响美国国内市场的竞争状况,进口增长率过高,表示来自国外的竞争压力越大,此处将进口增长率以5%为界进行划分,考察当进口增长率超过5%的情况下,反倾销实施的概率。当通货膨胀率达到一定水平时才会被人们关注,此处将通货膨胀率按是否高于2.5%进行划分,研究当通货膨胀率超过2.5%时,反倾销实施的概率。因为以1996年美元为标准进行衡量,美国的真实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870年至2000年的130年间,人均年均增长率是1.8%。此将美国真实的经济增长率以2%为界划分高低两类;在经过对模型的反复检验后,将失业率以6%为界划分高低两类,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失业率对反倾销发生概率的影响。
选取1986-2008年间美国相关指标的数据对各个变量进行分类,分类结果如表1所示。
结论
本文运用stata软件对数据进行泊松回归分析,样本总数共计23个,泊松回归的结果比较满意,经过了z离散检验,这说明了不存在过离散现象,LRchi2(5)=100.21,Prob>chi2;PseudoR2=0.2569,此模型的拟合度也较高,表明该模型建立有统计学意义。表2中列出了参数估计值、参数标准误差、z检验以及置信区间的上、下限值。
在泊松模型中系数体现了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出口增长率为负时,反倾销实施的风险会增加1.873134倍;如果进口增长率超过5%,反倾销实施的概率会增加1.267808倍;如果通货膨胀率超过2.5%,反倾销实施的概率可能增加1.132896倍;如果实际GDP增长率低于2%,反倾销实施的风险会增加1.372664倍;如果失业率超过6%,反倾销实施的风险会增加2.050117倍。相比较,在失业率高于6%的情况下,反倾销实施增加的风险是失业率低于6%的2.05倍,这个风险增加的可能性是最大的,这意味着美国失业率持高不下,贸易保护措施实施的概率也会很大。
通过以上分析,验证了美国经济波动与贸易保护程度变化存在密切关系,通过经济波动的主要计量指标与贸易保护程度之间变化的关系可以明显地看出来。因此,中国在监测贸易保护主义波动的预警指标的选择方面,可以运用与宏观经济波动相关联的指标,如失业率、GDP增长率等,构建一个监测国外经济发展变动的指标体系,根据历史数据的分析,对贸易保护波动进行预测。
参考文献
1.汪琦.WTO框架下美国运用“合规性”贸易壁垒的产业分布特点及内在原因分析[J].亚太经济,2005(4)
2.孙文远,黄建康.美国实施反倾销贸易政策的动因、绩效与启示[J].国际贸易问题,2007(1)
3.聂元贞,章文光.美国钢铁贸易保护争端及其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影响[J].国际经贸探索,2003(1)
4.N.Melgar,J.Milgram-Baleix,M.Rossi.Explainingprotectionismsupport:theroleofeconomicfactors[J],WP-EC2009(6)
5.PhilippMaier.AWaveofProtectionism?AnAnalysisofEconomicandPoliticalConsiderations[M].BankofCanadaWorkingPaper,2008(2)
6.王晓雷.美国相对贸易逆差与贸易保护政策的失灵[J].当代财经,2006(4)
7.王勇.试论利益集团在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影响[J].美国研究,1998(2)
说明书为主要用于介绍商品的性能、用途、功能等的单页或多页成册印刷品,有的单独进口,有的随机器一同进口。常见的说明书有以下几种形式:
只有图片和简单文字说明的单页印刷品;
只有图片、没有文字说明的单页印刷品;
装订成册、既有图片又有文字说明、而且每页都有编号的印刷品。
说明书不论其进口形式是单页还是成册,由于其只能起广告宣传和商品介绍的作用,而不用于出售,因此随机器一同进口的说明书应随机器一并归类,不需再单独申报;单独进口的说明书,根据海关总署协调制度商品归类技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归类决议,将其按无商业价值的广告印刷品归入税号4911.1010。
[海关总署关税司商品归类处天津海关归类分中心]
出口成品如何退运
某加工贸易企业专业从事各种电脑显示器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业务,产品70%外销。该企业出口的彩色显示器保修期为三年,期间接受客户任何理由无条件退货。因此每年均有极少量的外销显示器因各种原因(如外观、性能、质量等)从欧美等国退回工厂维修,企业就以上成品该如何合理退运向海关求教。
目前,已出口的产成品退运进口有三种贸易方式,分别是进料/来料成品退换(4600和4400)、退运货物(4561)以及修理物品(1300)。这三种方式分别针对不同的成品退运需求,各有不同的针对性,企业可根据各自不同的需求进行相应的选择。
进料/来料成品退换――加工贸易出口成品退运的首选方式。进料成品退换是加工贸易项下的一种贸易方式,是专门针对进料/来料加工出口成品的退换方式。该贸易方式通过加工贸易手册进口,扣减手册出口成品数量,待修理完成后仍然以进料/来料成品退换方式出口。由于手册有效期较短,而产品保修期相对较长,常常会出现已出口成品产生退换需求时原出口手册已核销结案的情况,这时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退运货物或修理物品两种贸易方式退运进口。进料/来料成品退换方式享受保税待遇,税收成本低,是加工贸易出口产品退换的最优选择。
退运货物――应用范围最广的退运方式。退运货物适用于进口后不需复出口的情况。通常用于本企业一般贸易出口产品的退运,且该贸易方式不需征税进口,也不需提供O证及国货复进口证明。但加工贸易项下,在原出口成品手册已结案,且退运产品不需再复出口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退运货物贸易方式。
新贸易统计数据的优势
传统的贸易统计数据主要适用于从产品的生产到出口的整个产品价值链都处于一国内部的贸易统计,并不适合用于由生产分工全球化而导致的新的贸易统计。对比新的贸易统计数据,传统贸易统计数据在衡量诸如行业竞争力、比较优势、贸易保护、汇率、经济周期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基于产品附加值的新贸易统计数据不仅有助于更加全面、准确地统计全球贸易量,而且至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有助于改善人们对全球贸易相关问题的理解。(一)新贸易统计数据可以更好地追踪发展中国家进口中间产品和半成品的来源,也可以揭示工业国家再进口的产品种类为了更好地统计各国在产品生产中的附加值,新贸易统计数据必然要追踪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并将不同的生产环节分解到各个从事产品不同阶段生产的国家。这就使得新贸易统计数据能够准确统计各国进口中间产品的来源地及各国在产品生产中的作用,从而有助于追踪发展中国家进口中间产品和半成品的来源以及各国再进口的产品种类。(二)新贸易统计数据有助于重新审视全球贸易的不平衡情况由于在新的全球生产分工体系下,一国只专注于产品的某一特定生产环节,因此,衡量一国在全球贸易中的贡献不应以出口产品的最后总价值来判断,而应以该国所从事的特定生产环节的价值来判断,即以该国在出口产品中的附加值来判断。传统贸易统计数据将出口产品的价值都归于最后生产该产品的国家,这无疑会夸大最后从事产品组装环节的国家在产品整个生产环节中的作用,从而无法反映全球贸易不平衡的真实情况。[1]与之相比,新贸易统计数据由于能够较好地确定每个国家在产品各生产环节中的地位和产品生产中的附加值,因此也就可以更好地衡量全球贸易的真实情况。以美国在苹果手机(iPhone)上的贸易为例。米鲁多(Miroudot,2011)调查了2009年美国在iPhone上的贸易平衡情况。从表1数据可知,如果按照传统的贸易统计数据,美国2009年在iPhone产品上从中国进口了约19.01亿美元的产品;相应的,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表现为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增加了19.01亿美元。可如果按照基于产品附加值的新贸易统计方式来计算,美国进口的19.01亿美元的iPhone产品中,中国生产的附加值只有7350万美元,仅相当于传统贸易统计方式的3.87%。美国贸易逆差的其余部分其实来自于日本、韩国、德国等中间产品生产国。由此可见,在传统贸易统计数据中,中国在iPhone产品上对美国的贸易逆差被严重夸大了。(三)新贸易统计数据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各国在市场准入和贸易政策上的争论新贸易统计数据在解决各国在市场准入和贸易政策方面的争论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市场准入和贸易政策的很多争论均来自于对贸易不平衡问题的不同看法,而新贸易统计数据可以更准确地衡量世界贸易不平衡的真实情况,因此,新贸易统计数据必然有助于减少各国对市场准入和贸易政策的争论。第二,基于全球生产体系的新生产方式使贸易竞争力不再存在于国家之间,而是存在于企业之间,存在于生产的不同环节之间,因此,在WTO基于产品附加值的新贸易统计数据下,传统的对于最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理解也会发生变化。以最优关税为例,传统贸易理论认为,最优关税应当是逐级增加的。而在新的全球生产体系下,一国的最优关税应当变得很小,而且不应再是逐级增加的。可见,如果依据传统的贸易统计方式统计的数据,针对上述问题制定相应的贸易政策,无疑将导致错误的结论。与之相比,新贸易统计数据由于其对贸易量的统计是依据产品各生产环节的附加值而非最终产品的价值,因此,在处理上述问题时,其所提供的数据无疑更具说服力,也更有利于一国贸易政策的正确制定。(四)新贸易统计数据有助于更清楚地认识宏观经济冲击对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影响在新的全球生产体系下,产品的生产价值链由一国延长到世界其他国家,所以对产品价值链中的任何国家经济的冲击也将通过价值链传导到其他国家,从而对世界经济造成更大的影响。以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为例,美国最终消费的锐减直接导致处于产品最终组装环节的中国出口的下降,而中国出口的下降又影响到其对中间产品的进口,从而对处于产品价值链中上游的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经济产生影响。[2]可见,传统的贸易统计数据由于只关注最终产品的生产,所以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无法准确认识宏观经济冲击对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影响。与之相比,由于新贸易统计数据是以一国在出口产品中的附加值为基础的,从而更有可能准确判断经济冲击对产品价值链上各国的影响。(五)新贸易统计数据有助于重新审视贸易和就业的关系新贸易统计数据可以更精确地告诉我们就业岗位在生产环节的哪部分从事产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WTO的一项以欧盟制鞋业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表明,依据传统贸易统计数据的发现认为,中国对欧盟的皮鞋出口导致了欧洲制鞋业工作岗位的消失;但是通过根据新贸易统计方式所计算出的数据则清楚地表明,欧洲制鞋业所丧失的只是皮鞋的加工制作这一部分工作岗位,皮鞋的设计、研发、市场营销等生产环节上的工作岗位仍然存在于欧洲,并且欧洲的制鞋企业由于降低了生产成本而变得更具竞争力。[3](六)新贸易统计数据有助于重新审视贸易对环境的影响OECD的研究表明,重新分配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会对一国的碳排放情况产生显著影响。在传统贸易统计数据下,出口产品的碳含量全部被归于最终生产该产品的国家。而新的贸易统计数据由于其所具有按产品附加值统计贸易的特点,则可以将产品中的碳含量分解到各生产环节,从而可以更准确地计算各国在产品生产全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可见,新贸易统计数据有助于重新审视贸易对各国环境的影响。(七)新贸易统计数据有助于重新评估一国的贸易竞争力这里仍以美国iPhone产品为例分析。如果根据传统的贸易统计数据,中国在iPhone上的出口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贸易竞争力。但是,如果以新贸易统计数据来衡量则可以发现,中国在iPhone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和贸易竞争力事实上仅仅局限于产品组装这一生产环节上,而iPhone生产的中上游环节的比较优势和贸易竞争力仍然掌握在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手中。
新贸易统计数据对我国的影响
(一)新贸易统计数据可以更好地衡量我国的出口竞争力及其在全球生产分工中的地位,进而有助于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在新的全球生产体系下,各国的竞争力主要存在于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上,而非存在于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中。基于传统贸易统计数据计算出来的竞争力水平,针对的只是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因此,这种利用传统贸易统计数据计算出来的结果将明显夸大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以及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洛迪克(D.Rodrik,2011)依据传统贸易统计数据的研究就认为,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相当于比中国人均GDP高3~6倍的国家的生产水平。[4]可见,如果我国以此为依据来制定指导未来经济发展的政策,无疑会带来很多问题。与之相比,由于新贸易统计数据是以各国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附加值为基础的,因此,基于新贸易统计数据计算出来的结果更能准确反映我国出口的竞争力,以及我国在全球生产分工中的地位。如,新贸易统计数据清楚地表明,我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主要存在于产品的组装环节,主要从事的仍旧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工序,仍然处于全球生产价值链的低端。我们便可以依据这一结论,提出更符合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实际情况的对策建议。(二)新贸易统计数据可以更准确地衡量我国的对外贸易不平衡状况随着世界生产分工体系的逐渐形成,我国在世界分工中的作用仍停留在以产品组装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上,但在传统的贸易统计方式下,产品出口的全部价值却全部记在中国,从而导致虽然中国对美、欧存在巨额贸易顺差,但中国能够获得的实际收益却很小。与之相比,新贸易统计数据是基于各国在产品中的附加值统计的,因此,势必可以更准确地衡量中国外贸不平衡的状况。从相关的研究成果来看,WTO和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的研究都表明,按照传统贸易统计数据,2008年中美贸易顺差为2850亿美元;但如果按照新贸易统计数据来计算,那么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只有1640亿美元,仅占传统贸易统计数据的69%。[5]詹森和诺格拉(Johnson,Noguera,2010)的研究也表明,如果依据以一国产品附加值为基础的新贸易统计数据来计算中美双边贸易,则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程度相比传统贸易统计数据将下降30%~40%。(三)新贸易统计数据可以有效降低我国与其他国家间的贸易摩擦我国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摩擦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他国家认为与我国之间的对外贸易,不但造成其本国的贸易不平衡,而且导致本国就业岗位的大量流失。然而,如前所述,由于新贸易统计方式可以更准确地计算各国在贸易中的收益和成本,有助于重新审视贸易和就业的关系,重新审视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可以真实反映各国与我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从而有效降低我国与其他国家在贸易问题上的分歧,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摩擦。四、结论本文通过对WTO基于各国出口产品附加值的新贸易统计数据出台的背景、优势及对我国可能产生的影响的分析,认为与传统的贸易统计数据相比,基于各国出口产品附加值的新贸易统计数据可以在追踪发展中国家进口中间产品和半成品的来源、审视全球贸易的不平衡情况、解决各国在市场准入和贸易政策上的争论、认识宏观经济冲击对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影响、重新审视贸易和就业的关系、重新认识贸易对环境的影响、真实评估一国的贸易竞争力等七个方面存在明显的优势。新贸易统计数据对我国可能产生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能够更好地衡量我国出口的竞争力及其在全球生产分工中的地位、更准确地衡量我国外贸不平衡的状况以及有效降低我国与其他国家间的贸易摩擦。因此,我国应当积极回应WTO在贸易统计数据方面的革新,适时调整我国相关的外贸数据统计方式,以更好地适应世界贸易发展的新变化。
作者:蒋庚华郭沛刘舒野单位: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
【论文摘要】本文在联合国统计司Comtrade数据库的基础上对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的变化和波动情况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发现:(1)从1992年~2006年,中国同韩国的整体贸易条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和制成品贸易条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恶化;(2)对贸易条件波动性分阶段考察的结果表明,在中国加入WTO前后,中国同韩国不管是整体贸易条件还是分类商品贸易条件,其波动性都是显著下降的;(3)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的波动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而减小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波动的关键在于减小高技术制成品贸易条件的波动。【论文关键词】中国韩国贸易条件波动性一、引言中国与韩国自1992年建交以来,双边的经贸关系发展迅速。1992年,双边的贸易额只有50.3亿美元,在2005年,双边的贸易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达到1119.3亿美元的新高,2007年双边的贸易额达到1599.0亿美元,是1992年的31倍多,15年年均增长26%,占当年中国对外贸易额的7.4%,同时韩国也成为中国第六大出口市场和第四大进口来源地。另一方面,目前中国已成为韩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是韩国第一大出口对象国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国。那么,贸易利益在中国与韩国之间究竟如何分配?也就是说中国同韩国的贸易条件究竟如何?这应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贸易条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其长期趋势的变化情况;二是其波动性(volatility)。并且Blattman、Hwang和Williamson对不同类型国家贸易条件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还发现,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贸易条件的波动相对其长期趋势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更重要,也更值得关注。然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长期以来,国内学者对中国贸易条件的关注也主要集中在其长期变化趋势的研究上,其中代表性的研究有:赵玉敏、郭培兴和王婷、林丽和张素芳、黄满盈等。最近,关于贸易条件的波动性,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黄满盈采用方差分解的方法,从进出口商品结构角度和国别角度对中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波动性进行了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不论是关于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的变化情况还是波动情况,国内学者都还尚未涉足。一方面由于韩国在中国对外贸易当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又由于韩国是中国的重要近邻,因此对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的变化情况和波动情况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在联合国统计司Comtrade数据库的基础上对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的变化和波动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二、数据说明由于中国与韩国的经贸关系自1992年以来才开始迅速发展,因此本文也重点分析自1992年以来中国同韩国的贸易条件。本文在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InternationalTradeClassification,SITC)第2版4分位数的基础上,根据Lall对进出口商品的分类,共选择初级产品145种、资源型制成品196种、低技术产品161种、中技术产品200种、高技术产品66种。为了保持数据的连续性和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本文所有的原始数据(1992年~2006年)都来自联合国统计司Comtrade数据库(http://www.un.org/Depts/unsd/index.html)。另外,为了反映观测期内进出口数量变动在价格指数构成中的作用,本文在计算进出口价格指数时均采用帕氏公式(Paascheformula)。三、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变化情况的经验分析1.中国同韩国的整体贸易条件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从1992年~2006年,中国同韩国的整体贸易条件出现了小幅下降,2006年与1992年相比下降了2.6%。从1992年~1994年,中国同韩国的整体贸易条件大幅上升,并在1994年达到历史的最高点,这很大程度上与当年的外汇体制改革有关,人民币汇率的大幅贬值一方面增强了中国商品特别是制成品的出口竞争能力,同时有效遏制了进口的增长,从而降低了进口商品的价格。但汇率调整的影响是有限的,也是暂时的,在1995年,随着进口价格的大幅反弹,中国同韩国的整体贸易条件快速回落。在1996年,由于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大幅改善,带动了整体贸易条件的大幅反弹。1997年由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同韩国的整体贸易条件大幅下降。此后,中国同韩国的整体贸易条件基本上呈振荡走低的趋势,并在2011年达到历史的最低点。不过,一个可喜的现象是,在2005年和2006年,中国同韩国的整体贸易条件连续两年出现了反弹。资料来源:本文计算整理2.中国同韩国的初级产品贸易条件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从1992年~2006年,中国同韩国的初级产品贸易条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2006年与1992年相比下降了8.9%。在1992年~2006年间,中国同韩国的初级产品贸易条件在大多年份都小于100,也就是说,在大多年份中国同韩国的初级产品贸易条件都比基期(2000年)要差。在1996年,中国同韩国的初级产品贸易条件达到历史的最高值,这主要是由于当年初级产品出口价格的大幅上升所造成的。在1998年和1999年,由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同韩国的初级产品贸易条件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只是略微大于90。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自2011年以来,中国同韩国的初级产品贸易条件连续下降,并在2006年下降到历史的最低点,这主要是由于初级产品的进口价格大幅上升所造成的。资料来源:本文计算整理3.中国同韩国的制成品贸易条件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从1992年~2006年,中国同韩国的整体制成品贸易条件出现了小幅的下降,2006年与1992年相比下降了1.9%,其中低技术制成品与中技术产品的贸易条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而资源型制成品与高技术制成品的贸易条件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从1992年~1994年,中国同韩国的整体制成品贸易条件不断上升,并在1994年达到历史的最高点,此后基本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并在2011年达到一个相对的低点,在2005年和2006年虽然出现了一定的反弹,但幅度非常小。中国同韩国的高技术制成品贸易条件在1992年~1994年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都大于175,并且不断上升,在1994年达到历史的最高点,此后呈波动中下降的趋势,在2006年由于高技术制成品进口价格的大幅上升,导致高技术制成品的贸易条件大幅下降,并达到历史的最低点。中国同韩国的中技术制成品贸易条件在1998年以前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并在1998年达到一个相对的高点,此后出现了一定的下降,但自2003年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特别在2006年,由于中技术制成品进口价格的大幅下降,从而使中技术制成品的贸易条件大幅上升,2006年与2005年相比上升了50%,达到历史的最高点。在此,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中国同韩国的资源型制成品贸易条件自1996年以来、低技术制成品贸易条件自1994年以来都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特别自2003年以来,下降幅度非常明显。四、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波动情况的经验分析1.理论模型:贸易条件的分解关于贸易条件的波动,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一方面,不同类别的进出口商品(比如初级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由于其产品特征和国际市场结构的不同,其贸易条件的波动将会不一样,我们把由不同类别进出口商品贸易条件波动引起的整体贸易条件的波动称为“分类商品价格”效应;另一方面,不同类别商品相对出口价格或相对进口价格的波动(比如初级产品相对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价格或进口价格)也会对整体贸易条件的波动产生影响,我们把这种效应称为“相对商品价格”效应。下面,我们将根据这一思想来对贸易条件进行分解。用px表示整体出口价格指数的对数,那么,(1)其中,pix表示i类出口商品价格指数的对数,pp、rb、lt、mt及ht分别表示初级商品、资源型制成品、低技术产品、中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品。αix表示i类出口商品在全部出口当中所占的份额,并且。同样,用pm表示整体进口价格指数的对数,那么,(2)其中,pim表示i类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对数。αim表示i类进口商品在全部进口当中所占的份额,并且。用(1)式减去(2)式便得到贸易条件的对数,(3)根据前面对“分类商品价格”成分和“相对商品价格”成分的定义,通过对(3)式进行代数变换,我们可以把贸易条件表示成这二者之和,但是,表示形式并不惟一。这是为什么?我们可以这样考虑,为了把这些“分类商品价格”成分加总到整体贸易条件当中,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权重,既可以采用出口份额作为权重也可以采用进口份额作为权重。所以,对(3)式可以有两类分解方法,一类采用出口份额作为“分类商品价格”成分的权重,另一类采用进口份额作为“分类商品价格”成分的权重。另外,对每一类分解方法,表示形式也不惟一。这是因为对“相对商品价格”成分,我们需要选择一种商品作为基准商品,这有五种选择,所以对每一类分解方法,就有五种表示形式。在此,限于篇幅,我们仅列出每一类分解方法的一种表示形式。(4)(4)式右边的前5项表示的是“分类商品价格”成分,分别表示的是不同类别商品的价格贸易条件;后面的4项表示的是“相对商品价格”成分,分别表示资源型制成品、低技术产品、中技术产品及高技术产品相对初级产品的进口价格。(5)(5)式右边的前5项表示的仍是“分类商品价格”成分,不同(4)式的是用进口份额做了权重;后面的4项表示的仍是“相对商品价格”成分,与(4)式不同的是,这4项分别表示的是资源型制成品、低技术产品、中技术产品及高技术产品相对初级产品的出口价格,而不是相对进口价格。2.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的波动性在对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波动的原因进行分析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中国同韩国整体贸易条件及分类商品贸易条件的波动性。在计算各种贸易条件的波动性时,均采用它们年度增长率的标准差来计算,这一方面是因为贸易条件的短期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相对其长期趋势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单位根的出现。实际当中,Razin、Baxter和Kouparitsas对贸易条件波动性的测算也都是这样处理的。具体的计算结果见表1。资料来源:根据样本数据本文计算从1992年~2006年,中国同韩国的整体贸易条件年均波动10.6%,其中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波动大于整体贸易条件的波动,年均波动13.0%;制成品贸易条件的波动小于整体贸易条件的波动,年均波动9.9%。所有分类制成品贸易条件的波动都大于整体制成品贸易条件的波动,其中资源型制成品和高技术制成品的贸易条件波动稍大,年均波动分别为19.2%和20.0%;低技术制成品和中技术制成品的贸易条件波动稍小,年均波动分别为16.0%和17.0%。如果以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为分界,把整个时期分为两个阶段来考察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波动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在两个不同的阶段,中国同韩国整体贸易条件的波动性、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波动性、制成品贸易条件的波动性都有很大程度的下降。在制成品内部,除了中技术制成品,资源型制成品、低技术制成品和高技术制成品贸易条件的波动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总的来说,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的波动在前后两个阶段是有显著差异的,即加入WTO之前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的波动大于加入WTO之后贸易条件的波动。3.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波动的原因分析在此,我们采用方差分解的方法来对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波动的原因进行分析。根据前面的分析,对贸易条件的分解共有两类分解方法10种表示形式,而选择哪一类分解方法哪一种表示形式并无优劣之分。在此,本文选择(4)式和(5)式对中国同韩国的贸易条件进行分解。分解时,式子的右边共有9个方差项和36个协方差项,这些协方差项对整体贸易条件方差的影响很小,忽略它们并不影响文章的主要结论,实际当中,Baxter和Kouparitsas对贸易条件的方差分解、Rogers和Jenkins)对真实汇率的方差分解也都是这样处理的。具体的分解结果见表2。中国同韩国的贸易条件根据(4)式和(5)式分解的结果一致,即“分类商品价格”成分的波动在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的波动当中起主导作用。根据(4)式的分解结果,在“分类商品价格”成分当中,αmtx(pmtx-pmtm)和αhtx(phtx-phtm)的波动对整体贸易条件波动的影响较大,这二者可以解释整体贸易条件波动的35%,结合表1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方面是由于αmtx和αhtx比较大,另一方面是由于高技术制成品的贸易条件波动较大引起的;在“相对商品价格”成分当中,(αmtx-αmtm)(pmtm-pppm)的波动对整体贸易条件波动的影响较大,可以解释整体贸易条件波动的14%,这主要是由于αmtx-αmtm较大引起的。根据(5)式的分解结果,在“分类商品价格”成分当中,αmtm(pmtx-pmtm)和αhtm(phtx-phtm)的波动对整体贸易条件波动的影响较大,这二者可以解释整体贸易条件波动的59%,这一方面是由于αmtm和αhtm比较大,另一方面是由于高技术制成品的贸易条件波动较大引起的;在“相对商品价格”成分当中,(αmtx-αmtm)(pmtx-pppx)的波动对整体贸易条件波动的影响较大,可以解释整体贸易条件波动的10%,这主要是由于αmtx-αmtm较大引起的。资料来源:根据样本数据本文计算总之,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的波动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中技术制成品和高技术制成品在中国同韩国进出口贸易当中所占的份额较大、中国同韩国中技术制成品贸易的不平衡(出口远小于进口),以及高技术制成品贸易条件的较大波动。五、减小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波动的对策建议在影响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波动的因素当中,中技术制成品和高技术制成品在中国同韩国进出口贸易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正是中国同韩国贸易结构升级的一个表现。中国同韩国中技术制成品贸易的逆差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比较大,这与我国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大量的中技术制成品需要进口,从韩国进口量比较大的如化学产品、钢材、交通运输设备、机械制造设备等。不过,一个可喜的现象是,随着中国制造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从韩国进口的中技术产品不断减少,出口到韩国的中技术产品不断增加,同韩国的中技术产品贸易逆差也不断减小。因此,减小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波动的关键在于减小高技术制成品贸易条件的波动,这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首先,企业要加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减小对国外高技术产品的依赖。2007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额为6952亿美元,占总贸易额的32%,但其中的90%以上是通过加工贸易完成的。高新技术产品大量加工贸易的存在,一方面增大了对国外进口原料的依赖;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处于高新技术产品产业链的末端,附加值不高,因而大量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又会压低世界出口价格。另外,由于大量的高技术产品贸易是由外商投资企业完成的,而跨国公司的转移定价也会恶化中国高技术产品的贸易条件。其次,政府应切实采取有效的财政金融政策,促进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最后,采取市场多元化战略,防止高技术产品贸易对某个或某几个国家的过分依赖。2007年1月~9月,中国对韩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85亿美元,占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3.5%,是中国的第六大出口市场;从韩国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口275亿美元,占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总额的13.2%,是中国的第四大进口来源地。我们应加强同印度、墨西哥、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国家的高技术产品贸易,减小对美国、日本、欧盟、东盟和韩国等传统市场的过分依赖。
上一篇:工厂员工的年终总结(精选5篇)
下一篇:关于沟通技巧培训范例(12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