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诗歌心得体会(6篇)

时间:2024-04-21

学习诗歌心得体会

学习诗歌的体验可以非常丰富,以下是一些学习的心得体会:

1、培养审美感知能力:诗歌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学习诗歌,我们可以更好地感知和欣赏语言的美丽和魅力。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象等元素,都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2、激发情感和想象力:诗歌往往包含着深刻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学习诗歌,我们可以被激发出更多的情感和想象力。诗歌的意象和隐喻也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人生,拓展我们的思维和视野。

3、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诗歌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掌握语言,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诗歌的语言往往精炼、优美,通过学习诗歌,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语言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4、增强文化素养:诗歌是一种文化遗产,通过学习诗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这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还可以增强我们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5、培养阅读习惯:学习诗歌可以激发我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通过阅读诗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结构、风格和内涵,培养出更好的阅读习惯和文学鉴赏能力。

6、帮助情感宣泄和自我成长:诗歌是一种情感宣泄的途径,通过写诗或读诗,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诗歌也可以帮助我们自我成长,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总之,学习诗歌可以带来很多好处,包括提高审美感知能力、激发情感和想象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文化素养、培养阅读习惯以及帮助情感宣泄和自我成长等。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诗歌爱好者,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都能从中获得深刻的体验和感受。

学习诗歌心得体会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当自己为人师母并渐渐老去,那些年曾烂熟于心的古诗词也觉得无比生硬。退去了当年的无知,经历了人生百态,再次品味诗词,体会诗人的心境,不觉会有另一种相知与相识,多了一份当年所没有的感动。

在当今形形色色,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内心的确是缺少了一种宁静,一种去真正品味生活的静。我们总是在喧嚣中渴望功名利禄,不断攀升并满足自己的渴望。我们奋斗一生,却鲜有停下脚步,回头看看,或是观察下旁边的景物,来抚慰我们心灵的深处。利用休息时间,真正平下心来去看那一首首诗词,与诗人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穿越千年的物,感受同样的情,也才真正打心底有一种对诗歌美的新认知,并感谢诗歌,或者说是千年前的诗人所带给自己的感动。

通过一首首用心灵刻画的诗歌,有拼死沙场的雄壮;有物是人非的凄凉;有单身游子的孤独;也有壮志难酬的悲壮。而对自己感受深的,无疑是那汪如流水的岁月。“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看着儿子一步步长大,感到欣慰快乐的同时,不免会有丝丝感叹。是的,当自己的那种感受无法用合适的词来表达,这时你读到一首正合你心境的诗词,自己内心是多么开阔豁达呀。闲时总是抱怨没有心灵倾诉的对象,这时发现原来千年之前,有人和自己一样同感的诗人,何不快哉?三毛一句诗说得好:“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是啊,其实生活无论是快乐亦或是痛苦的,都是限量版,我们都该好好珍惜,这有限的时光,在旅行中,不忘观赏沿途的别味风景!

学习诗歌心得体会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学习诗歌心得体会

近日,在我校举行的听课活动上,我们教研组xx老师执教的《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性学习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堂上,俞老师以她诗意的语言和独特的教学设计把学生带到了一个诗歌的世界,巧妙地将语文实践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充分展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魅力。

1、诗化的教学语言给学生美的享受:教学语言是语文教师重要的专业素养,一段好的教学语言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他们主动参与的渴望,还能使学生如沐春风,带来语言美的享受。整堂课上,老师的教学语言共有六段,亲切而流畅,富有诗意,使学生沉浸在了一种诗歌的意境中。

2、凸显自主性学习:整堂课共分成两大板块──“诗海拾贝”和“童心诗趣”,按两个阶段展开学习,在老师的精心组织与正确引导下,学生们积极地投入到搜集整理诗歌、品味诗歌的活动中,并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进行了汇报,而后大胆地动手写诗,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这一切都已经证明: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生本理念的巧妙运用会使每一个学生真正乐于学习语文、乐于运用语文、乐于合作、勇于创造。

不足之处:

1:对诗歌的分类标准还需进一步明晰,教师可以用投影提前出示。

2、课堂上,学生所搜集的诗歌都很有代表性,但因为时间关系,学生对诗歌的内涵体会不够深刻,可以在以后的专题课上深入探讨,以增强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拓宽视野。

学习诗歌心得体会

心中仿佛一缕阳光透入,温暖,宜人,又带有一丝感动。我想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有此感触吧!书中用如梦幻般唯美的语言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诗意的世界。诗意故而在记忆深处低回,熟悉而又陌生,却牵动着我的心。

年华有限,诗意无穷。我喜欢这种淡淡的诗意,就像书中作者所言,“我一直深深地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生命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事实亦如是,诗意的世界充满了浪漫,如画而映于心。

在诗意的世界中,在这幅画卷里,尽管纸张有些破旧,有点模糊,可每一笔勾勒,每一抹痕迹,似乎都记载着跨越千载的情思。何人独倚明月楼?何人琵琶语凝愁,思如泪,沾衣袖,世人只知琵琶旧,谁叹那年愁满头?诗意的世界,情感总是细腻,朦胧而美好。

夕阳西下,一天流光走到了边界,马上就要坠入茫茫黑夜,这一瞬间,人心百转千回。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可总有那么一些人日落不得归。正如《诗经·王风》中所说的“君子于役,不知其期。”短短八个字,道出了多少人思归不得归的苦,又让人懂得了多少悲伤与苦痛。每当斜阳晚照你又是否对着夕阳叹息哀愁?可惜现在每天都忙碌着生活,哪还会有许多人对着夕阳诉说情思?其实,诗意就在你的心中,如画般映在心头,只要你去发现,诗意的世界会被你营造。

水阔山长,辛弃疾曾在登楼时写下“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他将自己所有的情思寄于楼上。那种愁苦,如今在我眺望远方时也能体会的到。“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也依旧用充满诗意的句子道出一片愁。他们都是如此的令我敬佩。在他们眼里,风花雪月都是诗,春夏秋冬皆为意。

诗意如画映于心,在你听到李清照这个名字,你会想起“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会不禁叹息到:“风华是一指流沙,苍老是一段年华。”

在诗意的世界中,你会不动声色饮茶,踏碎一世繁华的潇洒,会有执著如泪,滴入破碎的心的唯美,也会有月满西楼人独守的静谧。诗意就这样如画映于心。

学习诗歌心得体会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诗词承载的便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受家庭的教育熏陶,我自幼爱读诗,尽管儿时只是张嘴背诵而不知其意,随着年龄渐渐变大,很多诗词再次细细读来、听来,却总能感受到诗词中所蕴含的那份情感。

每逢空闲之时,我都会躲在自己的书房里诵读,体会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乡之情,品位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的亡国之恨,领悟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放情感。我喜欢的古诗是那首儿时就朗朗上口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的矛盾和制度的不合理。每次读这首诗,我眼前仿佛出现了在烈日暴晒下的农民们,不怕劳累、不怕炎热,流着满头大汗辛勤锄草、耕地,汗珠儿一串串滴进了禾下的泥土里的情景。我想,大家诵读完这首诗,必定也会像我一样,对粮食的来之不易发出由衷的感慨。这盘中的每一粒米饭,都饱含着农民的劳苦。农民伯伯为了让大家吃上香喷喷的白米饭,自己在烈日当空的正午下田耕种,给禾苗锄草、这是多么感人的举动啊!

现在,大家的生活都富裕了,很多人都忘记了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有时随长辈们外出饭馆吃饭,却常常能看到刚离去的人们在餐桌上剩下大量的饭菜,他们不知道节约、不懂得如何节约。我真想大声呼吁:让我们大家都来爱惜每一粒米,不要浪费粮食,那可是农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成果啊!让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从节约一粒米开始,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来珍惜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