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会计制度范例(3篇)
时间:2024-04-21
时间:2024-04-21
1、“虚提”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概念和内容的引进;2、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国有资产管理等财政管理内容的增加;3、加强对财政投入资金进行有效的会计核算;4、事业单位会计“大账”中的基建数据的定期加入管理;5、会计科目及其构成的体系的完善与使用说明的增加;6、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的强化与突出;7、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及其分配等项目的相关会计核算与规范;8、财务报表结构体系的改进和完善。
二、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影响
(一)提倡会计核算工作的“信息化”,确保信息准确度和账面整洁度与传统会计制度相比,由于信息化会计核算流程中人力劳动所占的比例较小。换而言之,如今所使用的信息化会计工作系统已经实现了对手工的大部分替代。能在大幅度降低会计劳动强度的同时进一步发挥计算机精准的运算能力,从而提高核算的准确性和精确度。在信息化会计核算的流程中,需要会计亲力亲为的就只有的汇聚总结工作,原始凭证。而绝大多数之前必须用手工核算方式来解决的问题也全都可以让计算机代劳。况且,在手工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倘若出现错误,则需要手动修改并签章并标明负责人。较为浪费时间,并且会造成账面存在修改痕迹,降低账面的整洁率和直观性。而在运用计算机来进行核算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都会提供记账结账方面的逆运算。换而言之,倘若出现问题,便可一键清除解决,不留痕迹。在修改后看不出任何修改。毋庸置疑,由于信息化会计核算流程利用计算机来替代大部分的人工劳动,其精准度也大大提高。因为计算机具有智能性和快捷运算功能,有时需要好几位会计专家核算几天甚至数月之久的复杂账目,计算机可以在几分钟甚至几秒内得出结果。虽然计算机不能完全替代人脑,不能从主观上带有感彩地思考问题,然而就犯错几率而言,大大低于人力。因为信息化会计核算系统除外自身程序上的偶尔错乱以及由于操作者电脑技能的不足,或由于赶时间而产生不慎按键错误,基本上不会存在其他较为严重的错误。这对会计们而言不得不说是一个福音。然而,计算机只能成为辅助工具,况且,虽然财务管理方面的人才是当今这个经济社会上供不应求的稀缺人才,然而由于此类职务就业率高等特点,近年来蜂拥报读此专业的人数急剧攀升。低端会计人才遍地开花。但是只有高端会计人才才能更好帮助企业理财,为企业赢得强烈的竞争优势。故而会计自身仍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保持工作热情。与此同时,还应该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前提下,不断自我约束,加强自身道德素质。减少或从根本上杜绝取缔因个人原因所造成的信息化会计核算系统下会计信息泄露或失真概率。
(二)会计主体的改变和益处当会计制度还处在传统阶段,会计制度下的会计工作将事业单位的主体与预算资金活动这两方面划上等号。换而言之,将预算自己活动作为记账的其中一个方面,甚至是主要方面。这样就让国家事业单位的“报销性”大大增强。换而言之,一些道德素质和职业操守有待提高的员工会利用传统会计制度的弊端,存在侥幸心理,甚至将个人消费和自身的日常吃喝用度都“想方设法”报销。这样不仅使企业内部风气之间腐化,不仅不利于国家单位的长治久安,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减单位本该投入到社会民生工作中的资金量,违背了国家事业单位的初衷和根本职能。然而新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卓有成效的击碎了这一明显弊端,大大提升了事业单位内部员工在经济管理方面的思想觉悟和操守。新财会制度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工作的对象应该被锁定为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服务。为了确保资金流向的合法性,还要求财会人员做好记录和等级工作。这样才能减少水分,将钱用在刀刃上。这样不仅明确了事业单位自身的会计主体性(即资金只能用在和单位工作有关的诸项事宜上),有利于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并提升事业单位内部的经济管理效率。因财会工作是事业单位核心重点工作,一旦抓住重点,革除传统弊端,就一定能突破事业单位“尾大不掉”的特点,并取缔单位员工“坐拥铁饭碗,什么事情有单位扛着”的慵懒侥幸心态,有益无害。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新内容
1.会计主体定义的变化
以往的会计准则中会计活动的主体是资金活动,过去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内容主要是管理资金的收支情况。新的会计制度规定了会计主体扩大为事业单位本身。也就是说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现在涵盖了事业单位全部的经济行动,现在会计需要管理包括事业单位的投资,盈利,资产购置,基础建设等各方面的行为。
2.预算资金核算和预算管理的变化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再将预算内外资金分开核算,而是合并为一个整体的会计核算。同时,在新会计制度之中原本的预算管理方法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增加了如下的新预算管理方法:核定收支,也就是事业单位统一对预算进行编制,要求事业单位对各类资金收支情况进行统一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定额补助如同其名,也就是根据事业单位实际收支情况来进行财务补助。定项补助的概念是只对事业单位出现资金不足的项目进行补助,不补超支情况下的结余留用。
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资金管理显得更为现代化和规范化,通过会计核算能更好的衡量事业单位运行绩效,运营效率,财务状况的情况,是会计行为更好的达到监督和评估的效果。
3.明确了会计要素的组成
在过去的事业单位会计业务中并没有规定事业单位会计需要采取何种要素,在实际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一般以收入支出结余作为三大会计要素。在新的会计制度中会计要素被详细划分为资产、负债、收入、支出、净资产这五种。对于新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规定而言,不断地接近企业会计准则,吸取了企业会计准则中的有益经验。使得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更加丰富全面,更加贴近事业单位实际运行情况,对事业单位的行动决策,财务管理,资金分配等行为有着巨大帮助。
4.会计科日更改
新会计制度加入了同定资产折旧准备和无形资产摊销的概念,对于事业单位的同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开始像企业会计准则那样计提折旧费用。同时,根据新会计制度的规定,折旧和摊销费用计人非流动资产基金,不仅便利了事业单位日常的会计工作和财务管理,又体现了事业单位的特性,也符合资产价值规律与实际T作的要求。对我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进行了极大的改进。
二、新会计制度对于会计工作的影响
1.进一步的规范了会计行为
对于旧的会计规范而言,年限过丁久远,许多市场情况不断发生改变,旧的会计规范在进行会计工作的过程中有许多规定不明或是不合情理之处,影响了会计工作的准确性要求。新的会计规范添加了许多内容,进一步的为会计工作提供了规范与参考,同时它也参照了一些企业会计规范中的内容,使得事业单位的会计T作变得更加规范化和更加明确化,便利了会计工作的开展与进行。
2.使得会计工作变得具有可比性
基丁会计行为的规范性,会计工作的数据与格式变得更加规范,使得不同单位的会计报表变得可以进行对比,同时也方便了会计报表的检阅。
3.提高了会计行为的适用性与配套性
我国技术与各项制度都在随着时间不断进步,这也要求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进行改变。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使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能够更好的与事业单位其他的制度与特性相配合,与事业单位的特性与会计行为的准确性规范性相契合,有效的帮助了事业单位日常工作的开展,更好的为人民大众服务。
三、事业单位如何正确迎接与实施新会计制度
1.增进对新会计制度的了解与运用
事业单位的有关管理者需要对新会计制度加以认识并重视其意义,积极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会计人员加以管理和配置,增强会计单位财务能力,更好的运用新会计制度所发挥出的管理便利性。
同时,事业单位在运行中要结合会计制度与本身实际,对本单位的会计制度进行调整,加强财务监督工作,使新会计制度能够有效的对事业单位的运行起到帮助。2.加强会计人员素质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是进行良好的会计管理的基本,会计单位需要对会计人员加强培训,与管理,不断加强他们的职业能力与对新制度规定的认识与掌握。对于会计人员素质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在岗培训和经验交流,另一方面对会计人员队伍进行更新,引入一些素质更高的专业性人才。
3.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方法
在财政制度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会计制度做出重大变革,旨在适应新的体制,规范事业单位的运行管理。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应当正确编制预决算,准确核算各种渠道来源的资金的收入、支出和结余结转,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提供决策支持。同时,会计人员应基丁对新制度的科学认识,对资金以外的资产管理、折旧的计提,应当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业务,能够根据单位具体情况,作出合理的会计处理,以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为单位的运行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同时还要完善财务报告体系,对会计报表的制订加以规范。
四、总结
新事业单位会计规定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是重要的改进与变化,能够有效的改进会计工作中的各类问题,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对于会计人员而言要增加对新会计准则的认识与应用,不断对工作作出改进。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财会工作;影响
财会工作对事业单位的经济命脉具有直接决定作用,从基础上奠定了事业单位的稳定运行。伴随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陆续出台了针对事业单位的全新的会计制度。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不仅改变了传统会计制度中会计主体、要素等,还完善了传统会计制度的预算资金核算和管理方式,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管理水平。
一、新会计制度概述
为顺应财政改革的发展趋势和事业单位发展的实际需求,财政部门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拟定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2013年1月1日新会计制度正式实施,目的在于实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规范化。新会计制度结合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业务,对会计事项、会计计量、经济业务等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规范,对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财务报表编制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与传统会计制度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新会计制度注重会计政策与制度的匹配问题,完善了传统制度的结构体系,构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会计体系,在资产计价、负债核算、收人确认等方面均与国际会计惯例相互匹配,符合国际会计工作管理和国际财会工作惯例。因此,新会计制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新会计制度的出台是一种必然。
二、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影响分析
颁布实施新会计制度后,使我国事业单位财会工作产生了巨大变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主体的改变
确认会计主体是开展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首要条件,我国传统会计制度并没有对会计主体进行明确的规定,仅仅是将会计主体看作预算资金的活动。新会计制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完善,要求在事业单位财会工作中明确主体对象,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了事业单位自身的管理水平,有效提升了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率与明确事业单位资金流向。
(二)会计要素的改变
传统会计制度资金的收付记账法决定着会计要素,会计要素主要包括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存结三个方面。新的会计系统扩展和改进了传统的会计要素。覆盖原来的会计要素的基础上中包含的负债,净资产和其他元素。新的会计系统有效地解决了传统会计制度的缺陷,为事业单位提供基础会计工作,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和效率,也有利于企业会计制度进一步和国际接轨。
(三)会计报表的变化
在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制定过程中,传统会计制度仅仅是明确规定了资金的收入、资金支出与资金给付方面的内容,并依据这些内容做出资金活动表和经济支出明细,但是还未形成系统全面的财务报表体系。新会计制度除了覆盖传统会计制度中会计报表中的内容,还对事业单位负债表即会计报表辅助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原有报表基础上增加了资产负债表、会计辅助报表等,进一步完善了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体系,有利于提升事业单位财务人员报表分析水平,更好的为事业单位财会工作服务。
(四)会计等式与记账方法上的变化
传统的事业单位记账方法只是简单地记录资金的来源和分配方式,是一种针对资金的收付来进行记账,资金的实际使用和来源二者是相等的,这种方法适合于用在资金来源单一且分配方式十分简单的情况,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财会工作的实际要求。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提出新要求,采取借贷记账法,这对传统会计制度采用以收付为主的单一记账方法无疑是一种创新,不能符合当时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且有利于充分的发挥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提升事业单位综合效益。
(五)预算资金的核算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改变
在预算资金核算方面,传统会计制度只使用预算资金,计算单一这一手段不符合事业单位预算业务和资金来源渠道,容易造成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同时,企业在新的经营形势下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新会计制度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根据事业单位发展的实际情况,对预算会计模式和管理模式进行了调整,对各项资金的时间差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将事业单位的收支、定向补助、超支不补等方法归类为预算管理中,有效弥补了传统会计中预算管理方式的不足,不仅可以管理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同时,还能够在具体的劳动分工管理中进行细分,从根本上提高其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和统一性,这样使事业单位中的财会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进而有效推动了事业单位各方面稳定的发展。
三、事业单位应对新会计制度变化的有效对策
新会计制度的实施不仅改变了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会计主体、会计要素、会计报表,也改变了事业单位会计等式与记账方法,预算资金的核算方式和管理方式。为了适应新会计准则背景下财会工作的变化,事业单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充分重视新会计制度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的管理相对薄弱,对会计工作人员的管理也是如此,因此,财会工作中财务不明、审核出错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新会计制度中要求事业单位需要随时掌握财务问题,管理者及财会工作者一定要认识到新会计制度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对新会计制度需要全面的掌握,将新会计制度的相关要求进行详细分析与理解,落实新会计制度管理方法,并且在事业单位的内部用财会工作来对经济效益实现真正促进与带动。因为只有上级领导引起足够注重,才能保证新会计制度的有效落实,使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加快掌握新会计制度中的各项指标,才能确保新会计制度的顺利实施与应用,为其后续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强对财会工作的监督
在新会计制度背景下,事业单位需要加强对财务会计工作的监督。事业单位财会工作复杂,任务繁重,为促使财会工作尽快适应新会计制度,实现事业单位财会工作顺利开展,需要安排合理的监督人员,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进行全方位监督。监督人员在工作中,主要监督财会工作人员的工作规范性,一旦发现工作中有与新会计制度相悖之处,就要及时进行解决。只有重视监督工作,才能使财会工作与新会计制度保持高度一致,才能保证了事业单位内部财会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强化财会工作人员的培训
财会工作人员是事业单位发展中重要的资源,新会计制度也对财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新要求。财会工作人员只有具有较高的素养和专业的财会能力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执行新会计制度。因此,事业单位需要进行特殊培训,让会计人员对新会计制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将新会计制度的相关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同时,有必要提高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水平,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水平和工作能力,提高财会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得财会工作更加圆满完成。
四、结论
颁布并实施新的会计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改变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会计主体、会计要素、核算方式和管理方式,给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变革。在这一背景下,事业单位需要充分重视新会计制度,加强对财会工作的监督,强化财会工作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景F举.探究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6,(01):142-143.
[2]蓝敏.试析新会计制度对我国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影响[J].财经界(学术版),2014,(22):172-173.
[3]夏晨光.浅析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影响[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10):42-43.
[4]张云.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影响研究[J].现代商业,2016,(31):162-163.
上一篇:学习诗歌心得体会(6篇)
下一篇:六一儿童节的演讲稿(整理11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