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作文范例(3篇)
时间:2024-05-01
时间:2024-05-01
关键词:中职语文应用文写作美育渗透
美育也被称作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语文作为一门教人求真、向善、追求美的课程,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既是学科的要求,也是教育的要求。中职生由于语文素养普遍不高,在审美方面更是有待提高,因此教学中更需要进行美育渗透。
中职语文教材在建构体系中有别于普高教材,应用文写作方面的内容是中职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将针对应用文写作中《广告语》的教学谈谈自己如何进行美育渗透的。
首先,教学中要有专业针对性,贴近生活实际。
中职教育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就业教育,所以在教学上应该针对不同的专业进行设计,在烹饪专业讲授《广告语》这一课时,我从餐饮广告语入手,设置特定情景,围绕武汉本地的餐饮进行教学,在内容设置上选择了武汉有代表性的餐饮,让学生为它们撰写广告语。例如武汉的四大特色小吃、武汉美食四条街、武汉四大酒店的招牌菜等学生熟悉的内容。在营销专业上这一课时,我选择的内容就是为冬季新品会的某一款服装撰写广告词。这样设计既可以突出学生专业特长,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其次,教学内容要遵循学生的审美认知规律。
美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很难用一两句话解释清楚,语言的美就更难把握。为了让学生能持续保持对美的探究热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用一系列标题对每一环节的内容进行概括,使它们在内容上形成层层递进的关系,例如视频导入感悟美、分析品评再现美、任务驱动创作美、总结评价提升美、拓展迁移延伸美等,一方面给学生直观上的认识,另一方面体现了从浅到深的认知规律。整个教学设计沿着感悟美——发现美——传达美的思路进行,使学生对美的认知从外在层面上升到内在实质。
再次,要善于引导学生归纳审美的方法和技巧。
审美是一种情感的体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不仅仅是引导学生感受到一次教学带来的美感,还要教给学生一种发现和欣赏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独立审美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仍然以《广告语》这一课的教学为例,关于赏析语言的美,我采用了图文对照的方式启发学生寻找美食图片和广告语之间的对接点,从而引导他们逐步归纳审美的方法和技巧。譬如说我先给出热干面的图片,让学生找出食品图片中的美,然后给出一句有待改进的广告语“红油热干面,美味天天见”,再让他们找到美食和广告语之间的对接点,学生会找出对接点在于颜色和味道。同时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发现,美食图片和广告语之间存在不相配的地方,这时我会让他们进行改写。通过改写活动,启发学生从外到内发现广告语的美,提炼审美要素,找出其表现方式。即从色彩、结构、音韵等方面观察外在美,从情感、形象、创意等方面体味内在美。同时让学生明白各个方面的美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例如结构的美在于广告语句式上的整齐、简洁和对称等等。这既是一种方法的引导也是一种审美技巧的提示。
最后,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灵活多样。
中职的学生因为学习兴趣不稳定,上课时注意力很容易转移,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要多样化,要不断地给学生提供新鲜的情感体验。我在设计《广告语》一课时,除了紧紧结合专业特色和职场需求,更多的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两种教学方法,弱化写作概念,设置武汉本地餐饮情景,突出学生发现美和表达美的过程。用视频、图片等形式化静态文字为动态展示。同时突出以学生自身修养为基础的审美活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为了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我设置了若干个活动,例如观察分析——搜寻美、美化改写——表达美、对比分析——强化美、布置任务——拟写美、组织课堂——展示美、量化考核——评价美以及课堂小结——反馈美等环节,每一个环节就是一个任务,而任务到组,小组竞争的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上进心,对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关键词:美育自然人性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美育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越来越感到在语文教学中,美育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喜爱,而且可以利用文学作品中各种各样的美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使学生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胸襟等得到升华,从而达到灵魂的净化、人格的提升。
一、自然之美
大自然的美千姿百态,数不胜数。上有变化多端的云海,浩瀚无际的宇宙,星光斑斓的夜空;下有波澜壮阔的江河,连绵起伏的高山,遮天蔽日的森林;既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巍巍峰峦,也有“大漠孤烟直”的茫茫戈壁;有池生春草,曲径风荷;有皑皑白雪,莽莽草原……这些无限美景,引得历代文人墨客留下许多经典之作。而中学语文教材中对大自然之美描写的文学作品也俯拾皆是:譬如《山居秋暝》这首诗,描写的便是一幅秋天雨后清新自然的山中景色:一座雨后青松如盖的高山,一轮皎洁如镜的圆月,一条弯弯曲曲、洁白如练的小溪,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踏着月色笑逐归来,一片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边披分,一艘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月色的宁静向远方摇去……
再如《荷塘夜色》中那流水一般的月光,以及月光下那绰约多姿的荷影,丝丝缕缕、若有若无的荷香,脉脉的流水和凝碧的波痕,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淡雅;还有《再别康桥》中那多情的康桥,那云彩,那金柳,那清荇,那星辉斑斓的夜晚……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一方面,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能美化人,使人类变得更完美、更高尚。因此,阅读这些作品时,就会让学生产生对自然的热爱,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美好回忆,同时也会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驰骋在想象的空间,对美的形象进行发掘、开拓,从而感知美、发现美进而创造美。
二、人性之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谈到文学的作用时曾这样说过:“诗人指导人们趋向于高尚的生活概念和情感的高贵形象:我们读诗人的作品,就会厌恶那庸俗的和恶劣的事物,就会看出所有美和善的迷人的地方,爱好所有高贵的东西;他们会使我们变得更好,更善良,更高贵。”由此可见一切艺术(当然也包括文学在内),它的最基本的推动力,就是改善人生,呼唤人性,把人类生活提高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文学作品是依靠文字来反映社会生活、诠释作者在生活中的感悟以及对生命的体验、喟叹和期盼的。社会生活的主要贯穿者,便是人类,而人性又是永远无法完全、完整地揭示出来的,所以一代又一代的作家、文学家在不断地琢磨与探究中,在对社会生活的描述中,都阐释了自己对人性的理解与看法。因此文学作品最能够震撼人的心灵的,恐怕就是它所展示的入木三分的人性了。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就以其犀利的笔调,对国民的奴性、愚钝性、任人宰割的麻木性做了深刻的剖析。如他笔下的农民形象润土,少年时身手矫健,灵活自在,经过几十年生活的磨砺之后,变成了一个拘于礼数、反应迟缓的中老年农民。还有鲁迅先生笔下的另一代表人物――《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是一个在婚姻、生活方面终身都受到封建制度的制约、束缚与奴役的妇女形象,她是那个年代农村妇女的典型形象。还有人人熟知的阿Q,更是整个民族劣根性的集中体现。这些形象正如一个个制作精良并且个性鲜明的标本一样,一直活跃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是那个时代人性受到禁锢的见证。
而另一位文学大家沈从文先生则是以一种优美的、诗化的笔调将一副副湘西的风俗画展现给了大家。他的文章质朴清丽、含蓄自然,笔下的人也是向善向美的。如《边城》里的翠翠美丽、纯真、热情,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与期待。这种淳朴的爱与美的展示,能使学生领略到艺术赋予人物的人性之美。
三、情感之美
美育中的情感教育,涉及的就是审美情感。在文学作品中,有许多表现人间真情、友情、温情的文章,它们就像一缕缕和煦的春风吹入学生的心田,引导着学生真切的体悟至真至纯、尽善尽美的人间真情,从而激发他们尊老爱幼、团结同学、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关键词]作文;审美教育;新课程
一、审美教育的基本特点
审美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教育有几个特点:一是情感性。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知识和阅历在日渐增加,而相应地情感体验也不断趋向稳定,而且情感内容更加丰富。审美教育就是通过对各种人或物或景的欣赏,让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二是形象性。万物皆有形,只有通过具体生物可感知的形象,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达到教育目的。三是愉悦性。感受美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不管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美,只要与审美主体的情感产生共鸣,就能悦其目,陶其情。四是阶级性。审美属主观范畴,阶级立场不同,审美观点也不同,要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二、审美教育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难题,许多老师不知道如何教学生作文,而学生也不清楚到底作文应该怎样写。究其原因,是由于作文主体缺乏生活经验,缺少情感体验,没有真正感受到生活中的美,以致在作文中也根本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憋出来的文章自然空洞无物。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中的人物或景观进行观察、感知进而描写表达。传统的作文教学忽视了作文主体的真实感受,过分强调“他育”,所以一到作文课,大多是由教师规定题目和写作要求,哪怕学生对要写的题目一无所知,也要按老师的要求胡编乱造,在这种写作状态下,不仅学生本人痛苦不堪,而且久之会让学生失去写作的欲望。爱因斯坦说过:“认为用强制的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个严重的错误。我想即使是一头健康猛兽,当它不饿的时候,如果用鞭子强迫它不断地吞食,也会使它丧失贪吃的习性。”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强制性教育,它是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尚的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一个人只有具备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能力,才能自觉地去领略祖国的壮丽风光,感受社会发展的时代特色,领悟人生的真谛。审美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作文教学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三、作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
1、发现美。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无处不在,大自然中的美景,社会中优秀人物,处处都是美的素材,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因为对这些事物太熟悉的缘故,它们身上的美不经意中被我们忽略了。因此,教师在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前,一定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学会发现美。如果要让学生写春天的美景,那就要带领学生融入大自然,看看田里的麦苗,闻闻枝头的绿叶,听听河边的潺潺流水,充分发现并感受春天的气息,领略春风春雨带来的无限风景。
2、感受美。同样是参观游览,同样是生活在校园里,有的同学能写出真挚感人的文章,而有的同学依然是不知如何下笔,勉强造出来的文章也是矫揉造作,无病。究其原因,是没有从内心真正感受美,或者对美的体验不够深刻。老舍先生说过:“写东西要观察,要总结,要思考。如果你观察得不对,或者观察得太少,没有深刻的印象,抓不住一个清楚的形象,不要硬写,你须回去再看,直到看清了这个人,这风景、这事物。”发现美不难,但关键是如何用心去感受,观察事物,要达到入耳入目入心,只有这样,才能领悟生活的真谛,激发出写作的激情,如此才能写好真实感人的好文章。
3、表达美。欣赏同一幅美景,写同样的题目,不同的人会写出不同的文章,有的文章枯燥无味,而有的文章则让人感觉余味无穷,这是因为他们的表达方式不同。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这才是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表达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表达方法,同时加强词汇的积累。作文水平决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快速提高的,只有平时加强积累,并多练多用,才能使自己的表达能力不断提高。
上一篇:班委工作计划范文(6篇)
下一篇:财经论文(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