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的方法(6篇)
时间:2024-05-02
时间:2024-05-02
1中西医结合口腔医学的理念
1.1关于中西医结合口腔医学定义的探讨要讨论“什么是中西医结合口腔医学?”,前提是搞清“什么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自从主席1956年发出“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的号召[1],1959年人民日报发表《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社论,提出“要把已经证明有效的中医治疗办法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办法加以认真的普及”以来,50多年过去了,有关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仍然众说纷纭。究其原因,并非人为,而在于学科发展的客观规律。《学科学》是一门研究学科发生、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根据《学科学》理论,任何一个新学科的诞生和发展都不是孤立的,尤其在学科诞生和成长的早期还会有许多概念的不确定性、学科边界的模糊性、学科重心的飘移性和学科存在的忽然性[2-4]。中西医结合医学作为我国一个史无前例的特色学科领域,其历史不满花甲,一时间不能做出确切定义是符合规律的。在并不能确切定义的阶段,我们可以将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解为:“是在我国中西医并存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研究中医、西医各自形成和发展之思维方式、对象内容、观点方法,比较异同,融会贯通,有机结合产生的,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的医学理论新体系。”而中西医结合口腔医学就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群中的一份子。
1.2关于中西医结合口腔医学产生的必然根据《学科学》理论,新学科的产生是否必要,要看新学科产生的“必然性环境机制”和“偶然性环境机制”是否存在。纵观祖国医学发展史,可以看到,现代口腔医学研究的疾病早在华夏之初已经存在,而在“西医东渐,余波荡撼,侵及医林,此又神龙以后四千年来未有之奇变”[5]发生之前,这些疾病是靠中医学的发展来解决的。早在公元前2世纪《史记•倉公列传》就有记载“齐中大夫病龋齿,臣意炙其左太阳穴,即为苦参汤,日漱二三升,出入五六日,病已”;其后历代医家,多有论及口腔疾病者。至唐代,不仅有邵英俊、广陵正师、中和先生的《口齿论》、《排玉集》等口腔专著出现,还设立了“耳目口齿科”;宋袭唐制,设立“口齿兼咽喉科”;元代又将口齿咽喉科分开,设立独立的“口齿科”;只是明清之后,随西方医学的传入,口腔疾病的诊疗被西医牙科和外科渐替,中医的口齿科渐渐淡出至今[6]。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于20世纪60年代在有条件的口腔医院设立了中医科,在中医医院设立了口腔科。一批有志于口腔医学中医研究和口腔医学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同仁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做出了许多成绩。客观地说,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中的口腔学科知识对于解决四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口腔疾患做出了共同贡献。而对于能够同时接受两种医学体系的民族来说,盼望一种集两种医学体系所长,补两种医学体系所短的新医学是理所当然的。这就是中西医结合口腔医学必将产生的“必然性环境机制”。
1.3关于中西医结合口腔医学的现处阶段同任何新学科诞生的规律一样,中西医结合口腔医学必然要走过“学科结构的朦胧意识时期”、“学科结构的自觉认识时期”、“学科结构的整体把握时期”和“学科结构的系统综合研究时期”。以口腔黏膜病为例,我国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论》中提到的“狐惑病”,和国外由土耳其皮肤病医生HulusiBehcet于1937年首先描述的白塞病,以及世界各地集中于日本、韩国、中国、中东和地中海地区有关白塞病报道,使之被称为“丝绸之路病”的白塞综合征,说明了古今中外对于发生在口腔黏膜的疾病和病症早已有所研究,只不过由于研究病种的稀少和缺乏系统性,而处于“学科结构的朦胧意识时期”罢了。其后,随着独立的口腔疾患或系统性疾病口腔症状的不断发现,有关口腔疾病的研究逐渐成为《中医学》中的一个分支,出现了《口齿论》、《排玉集》等口腔专著。尤其是近、现代,随着西方口腔医学进入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将中西医并重确定为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以来,中西医结合口腔医学开始进入“学科结构的自觉认识时期”。20世纪60-70年代,在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的倡议发起和承办下,召开了全国第一届口腔中西医结合学术会议,在此“偶然性环境机制”催生下,不久成立了“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中西医结合学组”,并于2008年扩大为“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标志着中西医结合口腔学科结构的正式诞生和崛起。然而,与口腔医学领域的其他学科相比,其发展远没有跨入“学科结构的整体把握时期”和到达“学科结构的系统综合研究时期”,因此,形成中西医结合口腔医学的学科体系仍有艰巨而漫长的路要走。对此,从事中西医结合口腔医学研究的同仁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而且期望广大医学界和口腔医学界同仁要为该学科的健康成长伸出援助之手。
2中西医结合口腔医学研究的实践尽管有关中西医结合口腔医学的概念还有许多需要探讨之处,但中西医结合作为口腔医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和途径,作为口腔医学和中医学的一个交叉学术领域,对它的实践已经蓬勃开展。从现有的文献报道来看,口腔医学中西医结合研究主要集中在针对某些口腔具体病症的防治方面。包括口腔肿瘤的预防和术前、术后治疗;口腔黏膜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龋病的中医药防治;牙周病的中西医结合综合诊疗;口腔颌面部疼痛的中医针灸和药物镇痛;颞下颌关节病的中医药内外治法;以及中医药在牙列畸形治疗中的应用等。已经研制了苔藓饮、增生平、固齿健周丸、复方绞股蓝胶囊等口腔疾病专用中成药,出版了《实用中医口病学》[6]、《中西医结合口腔黏膜病学》[7]、《口齿病》[8]等专著。这些研究和著作涉及到病因病机、诊断分型和疗效标准、治疗方法和药物、预防和护理等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内容。实践证明,在口腔医学领域中西医结合是可能的,但研究的标准化、系统化、规范化均有待改进。
2.1关于病因病机方面的研究对口腔疾病的病因病机研究,大部分停留在分别罗列西医和中医的病因学知识,这种“平行叙述”的方式虽然对进一步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能起到收集整理资料的作用,但尚未达到“结合”境界。可喜的是,已经有人将中医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基本病因以及“气虚、血瘀、痰结、水滞”等病机与病毒、微循环、血管生成、免疫状态等西医的病因病机联合研究,相互印证,发现共识,融合贯通。例如,面瘫:中医的病因病机为“风邪袭络”、“寒邪侵络”、“风热郁络”、“风湿痹络”、“风痰阻络”;研究发现病毒与“风邪”“风热”有关,血管改变与“风寒”有关,水肿与“风湿”有关。而对“络”的影响则通过“痰结”、“血瘀”、“水滞”等病机最终作用于面神经,发生面瘫[9-10]。又如,颞下颌关节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主要为风、寒、湿、热之邪侵入人体;有研究认为,颞下颌关节区微循环障碍、代谢物积聚是产生疼痛的机制,与中医“气血瘀滞”“不通则痛”的理论相符[11]。再如,牙周炎之牙槽骨吸收,中医认为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亏则骨疏松,引起牙松动;研究牙周炎大鼠的性激素水平有明显下降[12]。
2.2关于诊断分型和疗效评价的研究中医讲究以症状为基础的辩证分型,西医则重视以病理、生化指标为依据的临床分型。目前口腔中西医结合研究发表的论著中鲜有将两者结合的阐述。在有关腮腺疾病[13]、颞下颌关节病[14]、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15]、牙周病[16]等口腔疾病的报道中,有西医而无中医的诊断标准;而在灼口综合征[17]等以症状为主的疾病,则有中医但无西医标准。然而,有少数报道,已同时采用中医、西医诊断和疗效评价双重标准。例如有人对干燥综合征(Sj?gren''''ssyndrome,SS)以2002年SS国际分类标准与“胃阴虚(口舌干燥)”、“肺阴虚(鼻部干燥)”、“肝阴虚(眼部干燥)”、“肾阴虚(咽喉干燥)”等中医辩证标准结合作为诊断分型和疗效评价依据[18];有人对口腔癌采用WHO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和中医征候分级标准结合并将两者用“积分值”方式归总的方法对头颈部恶性肿瘤术后中医疗法进行评价[19];还有人引进了与中医疗效评价指标相近的“KarnofskyPS(KPS)”评分标准,对中医药治疗颌面部鳞癌化疗患者生存质量进行评估[20],这些方法都是中西医结合的有益尝试。
2.3关于治疗方法和药物的研究这是近年来研究报道最集中的领域,涉及的口腔疾病几乎包括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黏膜病学、牙周病学、牙体病学、口腔预防学等口腔医学的各个学科。其中,对药物治疗的报道远远超过非药物治疗。
2.3.1药物治疗研究大部分研究都将西医的经典治疗方案设立为对照组,以中医药加西医方案为控制组,但缺随机双盲,因而说服力欠佳。研究采用的中药包括经验复方、中成药、单味中药、中药有效成分等不同层次。例如治疗白斑、扁平苔藓等口腔癌前病变的增生平、复方绞股蓝、云芝精华、复方冬菊、白芍总苷等中成药以及“去斑汤”等中医药经验方的研究[6,21];对口腔癌术后治疗的“益气养阴解毒方”[19]、“参阳方”[22]、贞芪扶正冲剂[20]的研究;对牙周病的“益肾清火方”的研究[12];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龙雷胶囊[23];治疗面瘫的古方“牵正散”加减[24];治疗腮腺疾病的古方“普济消毒饮”加减[25];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凉膈散”、“丹栀逍遥散”、“天王补心丹”加减[26];治疗灼口综合征(BMS)的“佳蓉片”、“黄连清心饮”[27]等。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的疗效均优于或等同于单纯西药方案。在这些研究中,有些研究采用了现代技术对有效中药和中药成分进行了药效学和药理学研究,阐明中药机制,改进和提炼经验方剂,开发有效药物,有一定深度。例如,对“参阳方”的基础研究发现该方对舌鳞癌SD大鼠血清细胞因子Th1有逆转向Th2漂移[28]和纠正T细胞亚群紊乱[29]增强细胞免疫的功能,从而对人舌鳞癌指标裸鼠移植瘤有抑制作用;又如,复方绞股蓝是在临床经验方的基础上,采用绞股蓝总甙和灯盏花素等中药成分经拆方研究,发现绞股蓝总甙抑制金地鼠颊囊白斑癌变过程中端粒酶活性[30]、灯盏花素对白斑的血管完整性有保护作用,从而防止白斑癌变[31],提示两味中药的扶正和活血功效可能与此有关。受此启发,课题组又组成新一代的抗白斑癌变方剂——复方东菊,完成了中药新药的临床前实验[32-33],为开发新药打下基础。
2.3.2非药物治疗研究中西医结合非药物治疗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面瘫、关节病等疾病的针灸和各种穴位疗法。例如,面瘫治疗:取风池、翳风、颊车、地倉、合谷、太冲、承浆、牵正等穴位,采用透穴电针、激光穴位照射、艾灸温针、离子导入、药物穴位注射、穴位磁贴等方法,配合以牵正散等中药药物,其临床疗效均优于单纯用地塞米松注射加B族维生素[9-10]。颞颌关节病:除采用上述穴位外,对于久病患者还增加肾俞、手三里等穴位用补法留针,配合以推拿手法,有较好疗效[34]。还有人用针灸治疗口干症,美国和瑞典有机构研究发现,针灸对口干症的作用机制与针灸刺激神经元释放脉管活性内肽、改善腺体功能和血液供应有关[35]。
2.4关于口腔疾病预防和护理的研究以发现抗口腔微生物的中草药为热点,包括对口腔条件致病菌——假丝酵母菌、致龋的变形链球菌、牙周菌斑、根管内细菌等。例如,研究发现大蒜素对感染根管的厌氧菌有显著的杀灭作用[36];以升麻、地骨皮、青盐、梅片、月桂硫酸酯盐等为原料的“复方中草药牙粉”对正畸患者牙周组织的菌斑形成有抑制作用[37];多种中草药牙膏对变形链球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8];白芍总苷、盐酸小蔾碱有抗假丝酵母菌作用,可以用于头颈部肿瘤放疗后的真菌感染防护[39];用黄连、黄柏、黄芪、白芷、白及组成的“三黄二白汤”护理白血病、鼻咽癌等疾病放疗后的口腔黏膜反应,有预防继发感染的作用[40]。以苦参、白芷、苍术、山栀为原料的复方苦参含漱液对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的细菌感染有良好的护理作用[41]。
2.5中西医结合的基础研究在口腔医学领域里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相当薄弱。除了为阐述一病一药作用机制的基础研究外,有关口腔疾病的病症关系、证实质、复方药理、符合中医证型的口腔病动物模型等几乎都是空白。值得一提的是,在口腔组织工程研究方面,有人已经想到采用一些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索,并且有所发现。例如:为探讨人口腔黏膜组织工程血管化问题,有人采用活血化瘀中药灯盏花的有效成分干预人口腔黏膜的组织工程构建,结果发现,灯盏花素能促进口腔黏膜的血管化,有利于口腔黏膜的成活[42];还有人将黄芪多糖与壳聚糖/聚乳酸一起组成支架,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为种子细胞修复犬牙周骨缺损,取得良好效果[43]。有人根据中医药“强肾补骨”理论,用淫羊藿苷、黄芪苷1加入BMSCs培养液,发现能促进BMSCs的增殖和促进BMSCs合成碱性磷酸酶(ALP)从而增进成骨能力[44]。
3中西医结合口腔医学的思考
3.1关于中西医结合口腔医学结合点的思考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是在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2个独立的医学体系,其差异见表1。但是,两者又是相通的,根本原因在于医学终极目标的一致性。正因为如此,两种医学体系存在如下结合点:(1)一致的研究对象——人(开放的巨系统),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2)趋一的思维方法——系统论与还原论相结合。(3)互补的临床实践——辩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明确了这些宏观的中西医结合医学结合点,中西医结合口腔医学的结合点就不难找到了。最简单的表述是:将上述研究结合点范围特定为口腔颌面部。
3.2关于中西医结合口腔医学研究方法学的思考西方医学是建筑在物质无限可分和还原论基础上,以“假设-实证-再假设-再实证”的循环探索为基本研究思路的医学体系。而中医学是建筑在客观规律可比对和系统论基础上,以“系统比对和疗效反推”的归纳演绎探索为基本研究思路的医学体系[45]。两者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前者的研究“看得见摸得着”,结论一目了然,被称为“白箱法”,一旦发现实证与假设不符,容易自我纠错。然而,这种思维方式容易忽略网络效应和整体效应,缺乏系统观。后者的研究“看得见摸不着”,结论需要归纳和反向推理,被称为“黑箱法”,一旦出错,不易发现,更不利于自我纠错。然而这种思维方式有利于把握整体效应,为探索系统缺陷提供方向。因此,中西医结合口腔医学的研究方法应该取长补短。即在宏观思维上应取系统论,而在具体研究目标以及研究方法上要取“实证法”。对于几千年传统医学所得的经验要有“真伪混合体”的清晰认识,可用“实证”区别精华和糟粕,使中西医结合口腔医学建筑在坚实的基础上。
3.3关于中西医结合口腔医学研究方向的思考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是提高科学性的前提,也是建立现代化医学医科的惟一途径。根据目前我国口腔中西医结合研究队伍的现况,要在阴阳五行、脏象学说、征候实质等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科学化论证方面作出贡献尚有难度。但在解决口腔疾患临床难题方面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为此,除了“一病一药”式的研究可以深入外,特别提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需要花大力气去做,因为这些研究恰恰是影响中西医结合口腔临床研究质量的关键。
3.3.1传统医学和现代口腔医学的学术术名词标准化含糊不清的学术名称,必然增加研究内涵和外延的不确定性。例如:现代医学所称的“牙周炎”,在不同的古籍中有齿挺、齿衄、牙漏、牙菌、牙宣、齿豁、齿垢、齿动、暴骨搜牙等十几种称谓。因此有必要下功夫将中医口腔的学术名词(包括病名、症名、腧穴名等)与现代口腔医学的学术名词做系统性的对照研究,例如将ICD-10与GB/T病证分类作对应研究,讨论和编制《口腔疾病中西医病名对应手册》。
3.3.2口腔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过程的规范化辨证施治、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的传统诊治方法既有个体化的诊疗优势,又有不便总结推广的弊端,更不符合现代循证医学研究的要求。而要做到诊疗过程的规范化,首先需要规范中西医的病症诊断标准、信息采集手段、方剂组成、疗效评判标准、临床诊治路径等。对其中每一项,都要按“随机、对照、盲法”的原则设计。可喜的是,国家中医药局已经充分注意到它的重要性。2006年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特设立了“中医治疗常见病研究”重点项目,要求对中医治疗有优势、疗效突出的常见病进行研究,形成可供推广的规范化诊疗方案。我院口腔黏膜科的“口腔黏膜白斑症”有幸作为441项重点专科(专病)中的惟一口腔中西医结合研究项目参与其中。2011年成功结题,建设期间成立中西医结合口腔黏膜白斑症专病门诊;整理、规范口腔黏膜白斑症30年中西医结合临床资料库;探索和实施了对口腔黏膜白斑症的辩证施治并梳理出中西医结合防治临床诊疗方案,开展了多中心临床验证;形成了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对口腔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过程规范化做了有益的探索。以此为先导,可以逐渐开展对口腔常见病种的类似研究,例如口腔扁平苔藓、牙周病、颞下颌关节病等。
【关键词】辩证治疗中西医治疗临床思路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8-0781-01
从医学角度讲,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性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高血压病因不明,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占总高血压患者的95%以上,属于基因遗传病。继发性高血压是继发于肾,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疾病的高血压,多为暂时的,在原发的疾病治疗好了以后,高血压就会慢慢消失。
1、临床诊断和分级
目前研究建议高血压的定义为:在未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90mmHg;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现血压虽未达上述水平,亦应诊为高血压。我国基本采用了WHO与国际高血压学会的标准。根据血压水平,WHO和国际高血压学会把高血压又分为1、2、3级。按中医理论也分为轻、中、重型高血压。
2、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有效途径
关于高血压防治,JNC-Ⅵ的新观点强调:(1)进一步认识到高血压不仅仅是血压升高,而是全身多脏器病变;(2)提出高血压患者危险度的分期和分段法,即1、2、3期以此决定治疗方法,而不是仅根据过去靶器官损害分期法进行治疗;(3)高血压的危害不仅取决于血压的高低,还与是否存在其他危险因素如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密切相关;(4)治疗应更注重个体化;(5)任何年龄(即使老年人)降压均有益,若能适应,血压应尽可能低一些;(6)按高血压患者危险度分组决定治疗方法改善生活方式。
2.1、非药物治疗措施
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是指改善生活方式,内容包括:戒烟;限盐(每日摄盐量小于6g);限酒;坚持有氧代谢运动;多食含钾的食物,如水果和蔬菜;超重的患者应减肥。
2.2、西医联合用药治疗
通过实验和临床研究,多数学者认为,单一用药对治疗高血压的有效率低,一般加大剂量可以提高降压疗效,但同时不良反应也加重了。因此,大多数患者应采用联合用药来提高疗效,使之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及较少副作用。
2.3、中医治疗途径
①辨证治疗:辨证施治是中医诊疗的特色与优势,也是其获取疗效的关键。高血压的中医治疗也不例外。高血压可根据肝阴虚之主线,分为肝肾虚夹瘀,阴虚及阳夹痰两证型,前者以六味地黄丸,后者以天麻丸为主方辨证施治。对于无证可辨者,可根据饮食、失眠、便秘等情况辨证用药;也可根据患者的体质状况如偏阴,性格特征如急躁,个人嗜好如饮酒。以及气候变化,遗传倾向的不同辨证用药。
②辨病治疗:辨病治疗也是中医诊疗的核心内容,同辨证一样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临床上不容忽视。对高血压病而言,首先要区分开原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然后采取相应的方法。对于原发性高血压也应在辨清寒热虚实证型的基础上选择具有降压作用的药物,如热证高血压选用夏枯草(偏寒),寒证高血压用杜仲(偏温)可增强药物的降压效果。
③对因治疗:在了解疾病的病理机制,发展过程及药物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选择针对某一病因,或某一病理阶段,或以抗西药副作用的中药治疗即是对因治疗。这也是中西医结合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如中药在调节脂类代谢以及控制或减轻血压对脏器的损害等方面,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
④对症治疗:每位高血压患者会有各自不同的症状,或头晕头痛,或便秘耳鸣,或兼而有之。可参照辨证辨病结果针对性地选择药物治疗。对于合并有其它系统疾病,特别是老年患者,西药处理有时会因病情复杂,药物间禁忌而受到种种限制。此时,中药不仅能克服上述弊端而且能发挥其整体治疗的优势,如葛根既降压又治耳鸣;便秘可用决明子,莱菔子或防风通圣丸。
⑤综合治疗:加强饮食管理低盐低脂,改善心理卫生健康保(持乐观豁达心情)以及合理的体育锻炼均是非常有益的。另外,中药浴足,耳穴贴压,药物枕及针灸理疗等应用对于治疗高血压也是切实可行的。不仅可减少用药,而且可多方面调动机体的潜能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中西医治疗高血压的临床选择
3.1、择善用药根据中西药物的不同作用特点及作用途径,
择其善者而用之。由于西药降压迅速,故急性期或收缩压超过180mmHg,或出现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时应立即选择西药降压。但西药作用途径单一,功效相对专一,长期大量应用必然会出现许多副作用。因此,相对稳定期或血压不太高时尽可能选择中药治疗。
3.2、联合用药
由于中药的成分及作用途径多种多样,因此对于改善机体功能状态,逆转结构异常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西医学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诸多因素参与,如内皮细胞损伤,血脂紊乱,微量元素缺乏以及氧自由基过剩等。西药只能针对上述某一病因进行治疗,而中药可以发挥其调节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从这一角度上讲,中西医联合应用,特别是在远期疗效方面效果会更突出。
【结论】中医中药虽然在单纯降压方面效果不明显,但是从长期疗效上看,可以弥补西药在上述方面的不足。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前景广阔,值得广大医务工作者探索与发掘。不仅从理论上,而且从临床实践上寻找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都是至关重要的,寻找高血压治疗上的盲区,尽可能全方位多侧面的发挥,扩展中医治疗的优势与范围,才能从根本上达到中西医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张宇清,刘国;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摘要);中华内科杂志;2000(2l)
[2]赵耀东,李军;活血化瘀与脑出血急性期;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2(04)
[摘要]为体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率的统计内涵,考核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诊疗规范与实际临床诊疗实施行为的符合率,通过《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质量评价表》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肾功能衰竭、肝癌介入术、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等6个中西医结合单病种、共135份病案进行分析、考核,进而评价中西医结合单病种的医疗质量。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评价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6(c)-149-03
在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疗质量控制体系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率如同中医治疗率一样,其统计的真正意义在于真实反映临床诊疗过程中中医、西医两种手段的干预时效;或者说是中医、西医各自优势在诊疗中的体现[1]。通过考核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诊疗规范与实际临床诊疗实施行为的符合率来体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率的统计内涵,进一步评价科室医疗质量。作为单病种质量控制的切入点,中西医结合评价指标制定的科学性、完整性、可控性则成为检验控制体系能否合理运用的关键问题。我院从上世纪90年代末着手进行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当时根据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建设标准,制订了覆盖全院各科的94个单病种诊疗常规。通过十年的建设,在管理过程中,不断总结、筛选,力求在中西医结合方向上探索一条单病种规范管理的新路[2]。2005年以来,我院结合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要求,在全院医疗质量控制体系的总体框架内,制订了《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质量评价表》,并利用该表对重点专科中较成熟的6个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质量进行了初步评价。
1对象与方法
通过《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质量评价表》(表1、2),按照诊断符合、病例纳入、病史书写、治疗流程、患者评估、预后评估等6大项、17小项内容对单病种诊疗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近9个月来,纳入体现住院治疗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单病种6项(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肾功能衰竭、肝癌介入术、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回收有效病例的《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质量评价表》135份,并按照病种进行汇总分析。
2结果
6个单病种的病案质量分析(表3)平均得分为94.92分,均符合甲级病案要求。其中治疗方案与辨证不符是失分的最主要原因,反映了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诊疗规范与实际临床诊疗实施行为之间的不统一性。
3讨论
目前中西医结合单病种管理的主要问题是管理内容不全面、监管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评价指标[3-4]。通过本次统计分析,笔者认识到中西医结合单病种的疗效评价,应当建立在病史诊断正确率、疗效判定标准制订的先进性、疗效判定标准执行的规范性等基础上,而与之相对应的实验室安全、临床用药安全、(治疗)设备安全、血液制品安全、手术安全、麻醉安全、院内感染控制、患者评估、预后评估(随访)等监测要素,则是控制流程中的重要环节。这必须以忠实、完整、规范的病历记录为流程控制监测的基准,以各项标准、制度的执行力度为流程控制监测的要素,使医疗流程真正在可控的范围内。
监测过程中,质控人员将病历书写规范标准、中医质量控制标准、临床用药规范、医技质控标准、临床用血规范、手术安全控制、护理质控标准、院内感染质控标准、麻醉质控标准、出入院诊断符合率等项目列入评价表中,这些评价标准均来源于卫生行政部门的法规文件以及公认的行业标准,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单病种诊疗规范的执行情况、较为客观地反映单病种诊疗规范的疗效价值。通过评价表的初步应用,从单病种诊疗规范的制定以及病史记录两方面进行考核,从中发现问题并予以针对性的改进。
比如在诊疗规范的制订上,有的方案分型分期不够细,而实际临床病种证型较多,超出了单病种的控制范围;有的重要实验室检查在诊疗规范中未能纳入,无法在病史中体现临床意义;有的方案诊疗流程过于简单,未能突出本学科中医特色或中西医结合技术在整个医疗过程中的应用点或时间窗等。这说明规范的制订应当注重诊断标准的权威性、辨证分型的客观性、诊疗方案的科学性,使规范的实施有据可依,并能积极体现本学科本专业的优势与更新,避免造成同临床实践之间的脱节。
同时,对于一个较为成熟的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诊疗规范,如果没有临床的不断验证、总结与提高,也就不可能具有生命力。在检查中,病史记录出现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病史的记录与诊疗规范的对应性较差。如在诊疗规范中有分期,但在病史中体现不出分期;个别现病史中记录症状与专科检查对应诊疗规范中的诊断标准有差距;部分病史中的辨证分型、治疗原则与诊疗规范不相符。这些现象的产生除患者个体差异及并发症以外,更多的问题是实施于患者的诊疗方案未能严格按照规范执行,或是病史记录的不完整,使许多宝贵的单病种临床资料得不到保存,直接影响到对诊疗规范与疗效的验证与提高。
由于我院的医疗优势在于非手术病种,因此在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评价表中,血液制品安全、手术安全、麻醉安全的体现度不够;在用药的安全与规范方面,临床药师的参与面不广,无法真正为临床一线提供用药指导;单病种费用控制的可变因素仍较多,而这个指标在现实医保严控的环境下意义十分重大;而在医疗缺陷管理中,也应当逐步将单病种规范作为评价内容之一。
事实上,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诊疗规范的制订与实施,可以反映医院质量管理的诸多方面,也是质量持续改进的重要项目。我院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正是建立在单病种管理的基石上,通过单病种评价表的初步应用,找出差距与改进方向,真正发挥中西医结合单病种管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贾杨.建立中西医结合医院科室医疗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6,13(5):13-15.
[2]阮龙德.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质量管理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00,20(8):61.
[3]邹伟.完善中西医结合单病种的质量管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8,16(9):702-703.
关键词:中西医;神经;医学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358-01
1中国现有三种医学
1.1现代医学:现代医学发源于西方(古希腊),约于公元16世纪中叶开始传入中国,所以也称为西方医学(西医)。这种医学已经是全世界的主流医学。
1.2传统医学:是中国各个民族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创造的中国固有的各民族医药的总称,包括中医药学汉医、藏医药学、蒙医药学、维医药学、傣医药学、彝医药学、壮医药学、朝鲜族医药学,等等。中国《宪法》规定:“发展现代医药与我国的传统医药”。
1.3结合医学:中国在发展现代医药和传统医药过程中两种医学必然相互影响,由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与配合防治疾病,逐步发展到两种医学相互交叉、渗透、融合的研究与发展因而形成了中西医结合、医结合、蒙西医结合、维西医结合等研究,统称为中国的结合医学研究。其中,中西医结合研究,在中国起步最早(一般以中国第一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学员毕业的1958年开始中西医结合科学研究),研究最为系统、深入,取得研究成果最多,对国内外影响最大者当属中西医结合研究,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称中西医结合医学。所以,中国目前是一个多种医药学共存,共同发展,共同承担着中国人民的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国家。
2什么是中西医结合
2.1“中西医结合”概念的产生和由来一般认为“中西医结合”这一概念是由1956年主席首先提出的“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逐步演化和概括出来的一个概念,即“中西医结合”的含义就是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逻辑学有“规定性语词”定义。
2.2三个认识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概念
(1)常识认识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概念:该层次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是感性认识,也称常识性或经验性认识,如有的认为“中西医结合就是中西医两法治病”;有的人认为“中药加西药”就是“中西医结合”;还有的病人把“看了西医又看中医”称为“中西医结合”等等。上述这些说法虽然属于“中西医结合”范畴,但都属于常识性经验性的认识和理解;属于现象的、直观的、片面的、非本质性的认识。即上述说法是“中西医结合”但它不是科学层次的中西医结合。
(2)科学认识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概念:科学层次中西医结合概念内涵,是指1956年所讲的“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或者说,“中西医结合就是综合统一中西医药学知识,创造新医药学”。(即“中西医结合”的逻辑学定义)。它是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获得对中西医药学内在联系及中西医结合本质性认识基础上形成的理性认识。中国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追求的是科学层次的中西医结合,只有不断深入开展科学层次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才能“促进中西医结合”,才能“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
(3)哲学认识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概念:从哲学层次认识,中西医结合是指两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结构类似的知识系统(中西医药学)的辩证统一。这一哲学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概念内涵,反映了中西医结合思想的客观性和“普遍必然性”的理性认识。
2.3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理念:它是研究如何最科学的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理论与方法防治疾病、保护健康;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中、西医药的优势,形成两种医药学的优势互补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保护健康的集成优势;如何最合理的、最有效的、最安全的、最经济适宜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为病人解除病痛等。其最高理想和目的是不断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创立一门中西医药学融汇贯通的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目前中国已产生的中西医结合医学,是通向未来新医学的一个过渡性医学形态及过渡性医学概念。
3中西医结合在中国产生的时代背景
3.1医学背景:中国有中医、西医两种不同的医学并存特别是中医药学,无论在西医传入中国之前,还是西医传入中国后,中医药学都是中华民族防治疾病、保障健康的重要医学。而且中医药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诊疗疾病的独特而有效的方法,如辨证论治、针灸、中药推拿,等等。使其成为世界上从古代到现代唯一没有中断传承和应用的传统医学。中西医并存、并用、共同发展,是在中国产生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中西医结合疗法;经验
1简述支气管哮喘
目前临床研究认为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和其它多种细胞参与反应而引起的气道慢性、持久性炎症性疾病[2]。气道阻力在短期内发生明显改变[3]。临床症状表现为喘息、气急、胸闷或者咳嗽等症状,通常在夜间或者清晨发作及加剧。中医认为,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痰鸣气喘疾患,其本质是宿痰内伏于肺,遇诱因引触,导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所致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在发病机理上责之为"正虚邪实","正虚"为肺、脾、肾三脏之虚,功能不足。"邪实"为外邪袭表,痰浊阻肺,肺气上逆,发为喘咳哮鸣。治疗当分发作期和缓解期,分别治之,对哮喘疾病患者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应先辨寒热,以祛邪治肺为主,如散寒化饮,豁痰平喘等;缓解期治疗宜审察虚实,以扶正固本为主,培补肾阴肾阳,以及脾肺之气,如以益气固表,温肾纳气,益气健脾等治之以调补脏气以巩固疗效,防止再发或延长缓解期;迁延顽固者需标本并治,有所侧重。因哮喘病情复杂多变,需辩证治疗,切不可拘泥于一方一药,要根据病情变化,抓主要矛盾,随证加减,方可取效。
2治疗方法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给予抗生素,β2激动剂,抗胆碱药,茶碱类,糖皮质激素等治疗措施。同时辅以中医中药治疗。据此曲齐生教授自拟"平喘汤",意在清热化痰、平喘止咳、健脾利湿。平喘汤基本组方:生麻黄15g、金银花30g、连翘15g、射干12g、虎杖15g、紫苏子12g、紫苑15g、广地龙10g、半夏12g、茯苓12g、白术6g、杏仁10g、五味子10g、白果10g、甘草10g。方中以生麻黄、金银花、连翘为君药,麻黄苦辛性温,能宣发肺气而平喘止咳,金银花,连翘苦辛性寒,可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三药相须为用,一温一寒,寒温并用,共奏止咳平喘,疏散风热之效。射干祛痰利肺,止咳平喘,虎杖活血祛瘀、化痰止咳,紫苏子紫苑降气平喘,化痰止咳,广地龙祛风解痉,以祛顽痰共为臣药,以助平喘止咳,祛痰利肺,同时,茯苓健脾利水,渗湿化饮,既能消除已聚之痰饮,又善平饮邪之上逆,白术健脾燥湿,苓、术相须,为健脾祛湿的常用组合,共为臣药用,在此体现了治生痰之源以治本之意。五味子、杏仁、白果、半夏为佐药,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发散之品,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与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能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之弊,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白果化痰定喘、半夏燥湿化痰亦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化痰、平喘止咳、健脾利湿之功效。本方配伍特点有2:①麻黄、金银花、连翘相须为用,一温一寒,寒温并用,共奏止咳平喘,疏散风热之效;②茯苓、白术相须为用,在清热化痰、止咳平喘基础上兼顾健脾利湿,哮喘本质是宿痰伏肺,脾为生痰之源,痰饮皆湿聚而成,但湿又源于脾胃,总由脾胃升降失常,运化失职,水湿内停而致。故在清热化痰、止咳平喘基础上兼顾健脾利湿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药理研究表明[4],麻黄有扩张支气管、解除气管痉挛的作用,并有抗病毒、抗过敏及拟肾上腺素的作用;半夏具有解除平滑肌痉挛,清除炎性分泌物,止咳平喘等功能;金银花和连翘能有效地抑制嗜酸粒细胞的异常升高,明显改善通气功能;紫苏子、杏仁、紫苑能扩张支气管,稀释痰液,并能对抗毛果云香碱及组织胺所致的支气管痉挛,因而有明显的解痉平喘作用[5];五味子其有"抗应激作用及适应原"样作用,即能增强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防御能力,并且具有平喘镇咳的作用;地龙对气道变态反应性炎症有抗变态反应的作用,对组胺所致过敏性哮喘有阻抗作用;甘草能通过增强和延长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而发挥抗感染作用,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6];急性期在此基础方上若偏热症者加石膏、枇杷叶、桑白皮、黄芩等以增清热平喘之功;偏寒症者加细辛、干姜等增温肺散寒、祛痰平喘之效;偏痰湿重者加亭苈子、茯苓等以祛湿化痰;偏湿热重者加瓜蒌、枇杷叶、胆南星、竹沥等以助清热化痰之力;血瘀者加当归、丹参、全瓜蒌等活血化瘀。缓解期重点在于调补肺、脾、肾,常用黄芪、防风、白术、山药、女贞子、蛤蚧、旱莲草等药物,在宣肺化痰的同时益气健脾以绝生痰之源、益肾固本以纳上逆之气。
3典型病例
3.1急性期谢某,男,33岁,2012年4月2日初诊。自幼哮喘病史,主要发作于春秋两季,常因感冒或受凉而诱发,素体全身乏力,喜冷饮,体型偏胖。此次因感冒再次发作,自诉气喘、咳嗽、胸闷,喉间有痰鸣之声,痰不易咯出,痰色黄,舌苔薄黄,质暗紫,脉细滑略数。证属痰热蕴结、肺失宣降,治以宣肺清热、平喘降气。予以西药顺尔宁口服加普米克令舒及可必特雾化吸入。中药方药如下:生麻黄15g、金银花30g、连翘15g、半夏12g、杏仁10g、紫苏子12g、紫苑15g、五味子10g、虎杖15g、甘草10g、射干12g、白果10g、地龙10g、石膏30g、黄芩15g、枇杷叶15g。7剂,水煎服,1剂/d,分4次口服。7d后,患者复诊自诉气喘略有缓解,但时有自汗,口干较著,咽痒,小便黄,舌苔薄黄,脉细数。此时夹有气阴两虚之候,原方加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治法,上方去金银花、连翘,加太子参10g、沙参15g、玉蝴蝶15g、马勃15g、玉竹15g,以增其益气养阴之效。再服10剂后气喘、咳嗽症状明显缓解,三诊患者略有乏力、便溏、偶有轻咳,上方去玉竹、马勃、玉蝴蝶、黄芩,石膏,广地龙,白果以减其清热之力,加陈皮10g、茯苓12g、党参15g,扁豆20g,百部9g增其健脾之功,服10剂后患者自述上述症状好转,待病情进一步稳定,曲齐生教授根据患者自身病情拟定膏方,患者连服3个月,哮喘至今未犯。
根据患者发病时症状、体征及脉诊,患者属于外感风寒入里化热,导致痰热蕴结,肺失宣降,故予以此方治疗,方中麻黄平喘止咳,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半夏燥湿化痰,杏仁紫苏子紫苑降气平喘,化痰止咳,五味子平喘镇咳,虎杖能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化痰止咳,射干祛痰、利咽,白果化痰定喘,广地龙祛风解痉,以祛顽痰,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化痰、降气平喘之功效。患者服用7d后,气喘略缓解,但口干较著,咽痒,小便黄,舌苔薄黄腻,质暗紫,脉细滑。此时夹有气阴两虚之候,故调整方药,虚实兼顾,在清热宣肺、降气平喘的基础上加以太子参,沙参,玉蝴蝶,马勃,玉竹等益气养阴药。三诊患者略有乏力、便溏、偶有轻咳,上方去玉竹、马勃、玉蝴蝶、黄芩,石膏,广地龙,白果以减其清热之力,加陈皮10g、茯苓12g、党参15g,扁豆20g,百部9g增其健脾之功,服药后患者自觉上述症状好转,最为关键之处在于待患者病情稳定,为患者制定膏方,进行进一步防治,以达到明显减少哮喘复发次数、减轻复发程度,乃至达到不发作,此为治疗的精湛之处。
3.2缓解期患者,男,48岁,有支气管哮喘病史,2012年2月就诊,既往反复咳喘30年病史,此次发作3个月。症见气息短促,动则尤甚,咳嗽痰多,面色不华,舌淡黯,苔白,脉沉细。平素一直使用氨茶碱片及舒利迭气雾吸入剂。辨证属肺肾两虚,痰湿瘀阻。予以温肾纳气,健脾利湿治疗。曲齐生教授在组方中用到:生麻黄15g、半夏12g、杏仁10g、紫苏子12g、紫苑15g、五味子10g、虎杖15g、甘草10g、射干12g、白果10g、地龙10g、黄芪龙骨30g、牡蛎30g、莱菔子15g、沉香3g(研末冲服)。在原方基础上去金银花、连翘减其清热之功,加入黄芪龙骨30g牡蛎30g莱菔子15g沉香3g(研末冲服)以补养肺肾,纳气平喘。服用7剂后,患者自觉气短有所好转,仍有间断咳嗽,痰多,大便稀溏,乏力,遇劳加重。继续服用上方,7d后自诉气短、咳痰、大便稀溏、乏力皆有好转。三诊继续沿用此方2w,期间配合穴位贴敷及穴位注射,症状得到很好控制,季节交换时未有大发作,说明治疗有效。继续观察,注意平素饮食、起居调养。
此例为缓解期巩固治疗者,辨证属"肺肾两虚,痰湿瘀阻"型,予以"温肾纳气,健脾利湿"。方中麻黄平喘止咳,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半夏燥湿化痰,杏仁、紫苏子、紫苑降气平喘,化痰止咳,五味子平喘镇咳,虎杖能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化痰止咳,黄芪补气固表,使肺气充盛,宣降自如,伏痰难以停留于肺;广地龙祛风解痉,以祛顽痰,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温肾纳气,健脾利湿之效。
支气管哮喘多在突然受凉或气候寒暖交替时发作,因此,在气候变化时哮喘患者应慎起居、避风寒,同时应注意适当运动,以增强体质,抵抗外来邪气侵袭。平时应清淡饮食,少食肥厚甜腻之品,以免助湿生痰,忌辛辣之品,以免耗阴伤肺。此外,根据《内经》里"春夏养阳"及古人"冬病夏治"原理,导师主张每年"头伏"起或"一九"起进行穴位敷贴治疗,以温补肺经阳气,扶正固本,可取得较好疗效。导师以其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治疗哮喘屡见成效,笔者深刻领悟到了治疗哮喘关键在于辨明寒热虚实,将辨证用药与对症用药相结合,笔者将谨记于心,并用之于临床。
参考文献:
[1]侯显明.哮喘治疗基本问题的综合评价[J].实用肺科杂志,1995,2(2)∶6.
[2]李明华.支气管哮喘的新概念与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思路[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10)∶620.
[3]王宠林.支气管哮喘发病机理和诊治的一些进展[J].中华内科杂志,1993,32(9)∶527.
[4]李忠.免疫中药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192.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中西医结合;穴位敷贴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76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933-02在中国古代众多的医学典籍当中,最早提出“治未病”的防病思想的可追溯到《黄帝内经》。此应算是我过现代预防医学的早期理论。而支气管哮喘为呼吸内科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有资料显示其发病率表现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其防治措施向来也是当代重点研究的医学课题方向[1]。而我院在近些年将“冬病夏治”的治未病思想运用于本疾病的防治,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于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包括男女患者分别为61例和47例;年龄19-71岁,平均(48.411.3)岁;病程0.5-18年,平均(8.74.7)年。将此10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1与对照组2三组,36例/组,三组对应的全血比黏度分别为(5.22±0.79)、(5.38±0.8)和(5.42±0.94),血浆比粘度分别为(1.93±3.81)、(1.92±0.29)和(1.97±3.81)。三组患者组间比较性别、年龄、病程、哮喘程度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等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1采用自拟中药制成的敷贴进行治疗,治疗时间选择在三伏天,敷贴组方包括丹参30g、白芥子与元胡各24g、白附子18g以及生甘遂、细辛、洋金花、芫花、公丁香各15g等,将以上药材合研成粉末后以姜汁和少许白酒调为稠状,之后将其均分成6份并平摊于直径约为6cm的牛皮纸上备用,在对华佗夹脊穴、双侧足三里穴及风池穴实施按摩5-10min后,将制得的敷贴贴在双侧心俞、肺俞、膈俞、肾俞等几处穴位,用塑料布覆盖后再以胶布固定好,敷贴时间1.5-2.0h,期间若患者感觉有局部发热、胀痛、瘙痒以及观察到有较小水泡出现的情况,均为正常现象而无需做特殊处理,通常可在3d内恢复正常,本法治疗1次/年,2年一疗程;对照组2主要采用西医疗法进行治疗,首先对患者的双侧定喘穴实施按摩,待患者自觉背部有发热感后再采用6号针头对该穴位行直刺,深度约3.3cm,当患者感觉到酸胀和麻木后分别在双侧各注射2ml丙种球蛋白,另外同时在双侧腋窝皮下各注射2ml转移因子,核酸注射液2ml肌注;治疗组同时采用以上两种方法进行治疗。三组患者在给药的前后3d内禁沐浴及同房,疗程内戒烟酒,并尽量不食用生冷、辛辣或具有刺激性的食物。对照组2与观察组的治疗时间与疗程均同对照组。
1.3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标准在治疗前后观察并记录患者咳嗽咳痰、气喘以及肺部音等临床表现,照X线片,同时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查。显效:咳痰、气喘以及肺部音完全或几乎完全消失;有效:咳痰、气喘以及肺部音有一定程度好转;无效:咳痰、气喘以及肺部音未见好转甚至加重。
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实验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P
2.1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三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有明显不良反应,且肝肾功能均无异常,其中观察组显效19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91.7%,观察组1显效15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72.2%,观察组2显效16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69.4%。观察组与两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2.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比较治疗后,观察组的全血比黏度为(4.74±0.91),血浆比粘度为(1.72±0.33),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比较具有显著性(P
支气管哮喘为呼吸内科的多发常见疾病,其病因与病机均比较复杂,临床通常认为其病理特点多表现为高反应性与可逆性的气道狭窄或是痉挛,临床症状多见有发作性呼吸困难、咳嗽以及哮喘等。我国的中医理论将其归结为“哮证”、“喘证”或是“痰饮”的范畴。该病症在长期发作的情况下,可致机体正气不足,继而因气虚又可导致血瘀证,长伴有细胞免疫能力下降以及血黏度增加的病理征状。
穴位敷贴是中医众多外治法之一,趁夏季未发病时,利用三伏天天气炎热,在背部腧穴敷以辛温、逐痰、走窜的药物,达到温阳利气、驱除肺中内伏寒痰、补益人体阳气的作用,最能充分体现出中医治未病的学术观念,特别对支气管哮喘等这样的冬季好发疾病,常可达事半功倍的满意效果。穴位敷贴是依靠药物的性能,并借助“天之阳气”扶助、激发人体阳气,祛除体内伏邪宿痰,从而减少疾病的反复发作另外,我们再将洋金花、芫花、丹参、白附子加入其中,再配以少量白酒调和,可共济扶正祛邪、开窍逐饮、温肺降浊、行散消痰、宣肺散寒、解痉定喘、通调水道、活血化瘀以及辛开苦降等诸多效果。另外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进一步正式,以上药材还兼具有抗菌、抗敏、解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以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多方面的作用。
基于本研究结果,笔者认为,西药可在一定程度更有效地增强患者机体免疫能力,进而可进一步帮助中药随穴入经归肺发挥治疗作用,提示采用中西医结合并以穴位敷贴为主治方法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肯定,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上一篇:宾馆年度工作总结(25篇)
下一篇:大学生自我鉴定(整理11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