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管理基础知识培训课件范例(3篇)

时间:2024-07-14

物业管理基础知识培训课件范文

项目来源: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2007sk348。

作者简介:胡芳(1968―),女,汉族,安徽休宁人,安徽财贸职业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职业教育、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

摘要:物业管理行业急需技术类人才,而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大多偏向培养管理类人才。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应立足社会需求,对现有的招生环节、课程体系、师资团队、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偏离技术类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并加以解决,在本科生就业压力尚小的良好环境下,把握机遇、创造条件、形成特色、抢占市场,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物业管理;技术类人才;招生环节;课程体系;师资团队;实训基地

一、明确培养目标,完善招生计划

2007年,很多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中女生人数已经达到60%,并呈逐年递增趋势。据专家分析,中学的知识传授模式和高考时较多的记忆性内容导致女生较易获取高分。同时社会上的很多人以为物业管理即是收费、保安及清扫等简单工作,技术含量低,很多理科学生不愿意甚至不知道去报考物业管理专业,等等。多种原因导致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招收的学生中绝大部分是文科女生,动手能力较差且意愿低。

鉴于以上状况,学校首先要明确培养技术类人才的目标,然后完善招生计划。在招生时学校应说明此专业技术类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应的课程设置、对报考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毕业后的就业岗位等,以便于人们对专业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使得那些真正有兴趣、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踊跃报考。招生计划中对报考此专业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的正确定位是实现技术类人才的培养目标、适应市场对人才需求的首要条件。

二、调整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教学计划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采用“5+1”模式,即前五个学期在校内学习,安排第六学期进行社会实践。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校内学习的课程主要分为三大模块:基础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基础课集中在第一、二学期,专业必修课集中在第三、四、五3个学期,选修课集中在第四或第五学期。

课时分配中,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时数分别占到总课时数的58%(公共基础课10%、专业基础课48%)、36%和6%左右,其中规定每门专业基础课及专业必修课的实践教学部分的课时数要占到每门课课时数的30%。

由于设置的基本上是文科类课程,因而教学环节中的实训部分除了到物业管理公司进行几次参观学习外,主要是在教室里进行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管理游戏和角色扮演、模拟等。

高职物业管理专业要培养市场大量急需的技术类人才,必须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教学计划进行优化。

(一)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1.物业管理专业技术类人才虽然管理的是物,但服务的是人,也要具备一个从业人员所需要的良好的职业素质与服务意识,因此一些公共基础课(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与健康等)和一些专业基础课(电工知识、物业管理概论、建筑识图、就业指导等)同样要设置。因基础课是提供专业知识学习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除了上述课程外,公共基础课还应增设应用数学等课程,专业基础课还应增设房屋设备知识、电子电路技术、民用电工与楼宇电器等课程。受到高职较短学习时间的限制,基础课的设置应以“必需、够用”为度,所以整个基础课的课时数只能占总课时数的30%,其中以公共基础课10%、专业基础课20%为宜。

2.专业必修课应围绕培养目标的核心职业能力,调整为物业智能化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基础、建筑物自动化系统、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物业设施设备的管理与维护、房屋构造与维修等理工类课程,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55%左右。

3.选修课相应加以调整,应设置管理学、房地产基础知识、物业管理法规、财经应用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课时数约占总课时数的15%。

4.高职物业管理专业要培养技术类人才,就必须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除了目前的实训方式,尤其要大大增加理工类专业必修课的现场教学环节。通过实训特别是现场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各种技术问题的能力,使毕业生一走上工作岗位即能独立承担工作,最大限度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整体优化教学计划

为确保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的培养,高职物业管理专业要遵循教学计划整体优化的原则,明确课程内容的分工,避免相关课程间不必要的重复,处理好先修课与后修课之间的衔接与配合等。譬如改变以往教学计划中将公共基础课集中设置在前两个学期的固定模式,将其分散设置在前四个学期中;第一学期主要设置专业基础课,第二学期紧接着设置专业必修课。将专业课尽量提前开课,让学生在学习劲头最足、对自己专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的进校初期就接触了解自己的专业,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提高,改变目前高职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

三、建设双师型的师资团队

学校要将物业管理专业办好、办出特色,培养出社会所急需的技术类人才,就应当进行系统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双师型的师资团队。

首先,学校要尽快出台各项激励措施,鼓励跨专业教学的教师努力学习。第二,有计划地对这些教师进行培训与开发:譬如分批选派从其他相关专业转行而来的教师参加专业培训,系统地提高其理论水平;分批选派相关教师到物业管理公司挂职、兼职,以提高教师的物业管理实践经验等。第三,加大引进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副高副教授以上职称相关专业人士或曾在物业管理行业从事过技术工作、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高级人才的力度,充实现有的师资队伍。第四,聘请工程施工管理、设施设备维修养护等方面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才作为兼职教师,负责实践教学环节及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第五,充分发挥老教师对青年教师传帮带的培养作用,促进年轻教师尽快成长。

四、充分利用校内实训资源,努力调动校外实训基地的积极性

(一)充分利用校内实训资源

对物业管理专业来说,学校的后勤集团、基建工地、水电气设施设备等都可以成为其实践教学的场所或器材,然而很多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忽视了这些校内现有的资源。物业管理专业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开展实践教学;还可以在校内建立起模拟物业管理公司,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开展物业管理,并参与学校设施设备维修养护等工作。

(二)努力调动校外实训基地的积极性

高职要培养合格的技术类人才,必须多方努力,充分调动校外实训基地的积极性,切实发挥校外实训基地作用。

1.实践课和毕业论文实习的指导教师尽可能从基地聘请,并将基地兼职教师的教学纳入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管理。譬如学生反映责任心强、教学效果好的老师除了给予一定的课酬外,每年和学校所有的教师一样参加教学质量考核及评奖评优,从而促使兼职教师重视自己的“第二职业”,充分调动基地兼职教师的积极性。

2.学校在组织人员编写教材时,实践内容部分要吸收实训基地的相关兼职教师参加编写;在教学科研课题申报上,专兼职教师可以合作,联合申报教学科研课题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对提高兼职教师的综合素质,对宣传基地起到促进作用。

3.在企业相关人员缺少的时候,学校应积极协助,调整教学计划相关内容,提前选派优秀学生顶岗实习,帮助企业解决人手不足问题。

4.利用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物业设施设备企业的资源,建立可以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方便学校进行实践教学的场所。

总之,学校要和企业形成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专业资源及信息共享,共同培养物业管理行业急需的技术类人才。

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如果能立足社会需求,改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单一的状况,创造条件、形成特色,培养行业所需要的技术类人才,在本科生就业压力尚小的良好环境下,把握机遇、抢占市场,就一定能实现学校物业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芳等.合肥市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现状、紧缺问题、解决之道[J].中国成人教育,2008.2.

物业管理基础知识培训课件范文篇2

基础化学是我国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由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组成,是学习药物分析、药物化学、药剂学等后续专业课程不可缺少的基础。目前我国的药品从开发研制、合成筛选到临床试验、中试生产,http://再到最后申报上市,直至市场销售,整个流程的每个环节,都需要相关的化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因此,一名高技能的药学专业工作者,其化学基础的厚薄,将直接影响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适应能力、职业能力、创造能力和发展前途。

基础化学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化学知识体系的掌握、运用。目前,高职院校药品经营与管理的基础化学课程存在着内容繁多与课时数不断压缩的矛盾、教师难教与学生难学的问题,如何营造有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基础化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成为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学习与教学经验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吃透教学大纲,精选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培养计划,基础化学部分教学内容涵盖无机、分析和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目前可供选择的教材很多存在内容拼凑明显,知识体系过于强调系统性、完整性和逻辑性,化学理论内容庞杂过深,实验实训等配套资源缺乏的现象。在实际教学中,又面临课时数不断压缩、教师备课量大的情况,所以,必须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将来工作岗位的技术需求,突出高职教育实用”与够用”的原则,使用教材时多研读和比较,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考虑自编教材。

二、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的生源存在文科和理科学生并存的局面,文科学生的化学基础比较薄弱,一般越到后面学习就越感到吃力,极易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必须考虑到文理科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同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实际教学效果。可采取文理分班教学的模式,对文科生加强基础部分教学,对高中阶段的必须的基础知识进行补习,加强其计算能力的训练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实验实训从基础的操作抓起,循序渐进,注重实效,力争在基础化学课程结束时,文理科学生能达到具有基本一致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

近年来,高职教学基本上都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多媒体课件蕴含大量形象生动的素材,能将分子的立体结构和实验现象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可以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快速建立起空间模型,降低教师的教学难度,增加信息容量,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但是,由于多媒体课件是预先由教师制作好的,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不可预见,实际教学活动中容易造成教师课堂节奏控制不当、课件播放速度过快、学生的理解不能与教学同步等状况。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示分子立体结构和化学反应,让课件代替了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没有预留提问、启发和解释,减少了学生的思考时间,造成师生的教学互动减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疲于被动地接受授课内容,常常会因为跟不上进度而失去学习兴趣,或者只是单纯地看图文电视”。这样的课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也不利于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

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反馈有针对性地设计改进课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提升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加强实验实训,体现高职教育特点

现有的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基础化学教学很多都是简单模仿理科化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属于本科压缩型”,注重理论性,实验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实验课的内容设置多数为验证性实验,与学生将来的岗位需求联系不紧,难以调动学生进行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在设计基础化学实验的实验项目时,必须结合专业特点和职业需求,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导向,适量增加综合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将实验分为三个模块开展教学。

1.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训练

主要训练内容以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为主的定性和定量实验技术训练,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物质的溶

转贴于http://

解、蒸发、过滤、浓缩、结晶的操作和验证性的定性、定量滴定测定以及电光分析天平等常见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

2.以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和有机化学物鉴定分析的训练。

主要包含萃取、蒸馏等基本操作和常见有机化学物的制备,有机实验室常见的阿贝折射仪、旋光仪等操作训练。

3.综合实验技能训练和综合实验。

主要注重对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一些药物鉴定、药物质量检测和药物含量测定等内容等相关的小课题,供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将学生的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都充分调动起来。

如笔者将医用硼砂的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等实验纳入到综合试验中,实践证明学生在从事这些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实验内容时,能强烈激发求知欲,在练习操作中学生的动手参与热情明显提高,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实验教学效果显著改善。

四、量化考核标准,多元化评价体系

考试在教学的诸多环节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具有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等多方面的功能。因此,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对于基础化学的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传统的以单一笔试为唯一评价方式,只注重知识的考查,忽略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显然已经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

为客观、公正地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克服传统考试模式带来的弊端,在化整为零,重在平时,全面考核”的原则下,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学,建立一套科学的有效的评估体系。笔者将学生最终成绩分为卷面考试、实验操作与方案设计和课堂考核三部分。

1.卷面考试的成绩由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决定。

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化学中的基础概念记忆与理解、掌握基本计算的能力,以并能运用化学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

2.实验操作与方案设计部分。

包含针对每一项实验的操作的规范、熟练程度的基本实验考核,又包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小课题,设计自主实验的考核http://,考查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

3.课堂考核部分

包括学生平时考勤、课堂提问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等内容,以督促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避免考前突击复习。

物业管理基础知识培训课件范文

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从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应用技能、创新素质、创新能力四个方面进行整体设计。通过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应用技能的结合,辅以基本素质的培养,提升应用能力。在应用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开展实习实践,逐步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旨在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模式的基础

在探索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时,从实际出发,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专业素养,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锻造学生的创新能力[6]。在基于理论、实验、实训三大物流学习平台,构建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应用技能、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于一体的新型培养模式。理论知识是指专业或行业所对应的岗位及岗位群所需要的理论与知识。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突出自身特色,授教切合实际的专业知识,使得整个理论平台体系面宽齐全。避免重复讲授和相互割裂,使得课程不成体系。课程内容按照不同的需求设置,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主进行师生互动教学,满足学生对专业领域知识探索的好奇心,从而更加认真、稳固地掌握理论知识。学生在掌握物流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应对英语、计算机熟练掌握。这种方式对培养具有综合知识体系的物流“准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大多数同学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实践能力较差。通过实验教学的物流综合模拟实验、物流实训实验以及相关的实验网络课程可以改变学生实践能力差这一短板。然而要满足这一需求,建设实验平台,完善实验设备至关重要。支撑实验教学的各个软件如供应链管理与优化软件、物流模拟教学软件、物流仿真软件等,通过这些软件对物流实务过程模拟,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互沟通、相互协助,结合课堂所学,提高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建立稳定的校内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参观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信息技术实习和毕业实习的要求。在参观、认识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再通过生产实习对问题进行深入地认识和了解,透彻地剖析问题,再以实验平台,仿真模拟现实岗位流程,找到症结所在,并尝试解决问题,提前为毕业实习进行岗位培训,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

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模式的构建

根据三大平台的作用,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特色,提出了基于理论、实验、实训三大平台的四种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教学促进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优化理论教学。授教理论知识,增加学生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书本内容以实验的方式过程化、具体化。进行实验教学时,可以弥补理论教学单一死板的缺点。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理论教学加深实训教学,实训教学强化理论学习。实训岗位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地从实践中了解物流的整个流程,不断地深化理解,使得学生的认知从实践切实地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提升得益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实验教学辅助实训教学,实训教学细化实验教学。从模拟物流实务实验教学到实习基地岗位培训,实验教学让学生提前岗位培训,而岗位实习中更加细化了实验教学,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把从实验课程中遇到的问题放置到实际操作过程中,更加深入探讨和研究专业问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理论、实验、实训的三大学习平台,相互促进补充,结合三大平台的优势,构建了“理论+实验+实训”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从理论上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消化,在结合岗位培训,让学生从课堂走入社会岗位,在应用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开展实习实践,逐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让其发挥在相应的岗位上,创造社会效益。“理论+实验+实训”人才培养模式,从各方面锤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培养出具有社会竞争力的物流管理人才。

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具体建议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