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城市规划设计(6篇)

时间:2024-07-23

未来城市规划设计篇1

关键词:中小城市,大城市,建筑规划,城市建设

Abstract:tostrengthenthemanagementofthesmallandmedium-sizedcityconstructionplanningistorealizetheconstructionofsmallandmedium-sizedcitiesanimportantmeansandsecurity.Smallandmedium-sizedcityconstructionmustbeinthereasonableplanning,onlysuchabilityreflectsitsservicefortheindustryandagricultureproduction,forworkingpeopleliveserviceoftheconstructionofthegeneralpolicy.Thisarticlediscussestheimportanceforsmallandmedium-sizedcitiesconstructionplan,onthebasisoftheobjectiveanalysisarchitecturalplanningofsmallandmedium-sizedcitiesfacingdifficultiesandproblems,andputsforwardthecorrespondingsolutions.

Keywords:smallandmedium-sizedcities,bigcities,constructionplanning,urban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对中小城市进行建筑规划的重要性

(一)建筑规划为城市建筑提供软件条件

建筑工程必须要具备相应的条件才能开展。这些条件既包括硬件条件也包括软件条件。硬件条件主要是指经济条件和物质条件,这些条件基本上是由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来决定的。软件条件主要是指与建筑工程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国家政策和政府效率等等,这些条件基本是由城市建筑规划管理及建筑商决定的。总的来说,建筑规划为城市建筑提供软件条件,是一只无形的手。之所以说建筑规划管理是无形的,是因为其是通过组织公平竞赛投标和对城市建筑设计质量严格把关等手段介入到城市建筑市场中来,为城市建筑工程的展开构建良好的环境。

(二)建筑规划为城市建筑提供指导方向

城市建筑在性质上属于一种市场行为,因此具有自发性、分散性和竞争性等基本特征。建筑设计者往往是以获取利益报酬为目的的,因此他们对建筑的设计很大程度上以业主的要求为准,而较少去考虑建筑的方向性问题,比如在城市建筑风格特征和城市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方面,他们往往疏于考虑。当然并不是说所有建筑设计者在设计所有建筑的时候都以金钱和利益为主,但是在城市建筑的方向性问题上建筑设计往往具有偶然性,而且当城市建筑的方向性与业主的要求发生冲突时,建筑设计者也往往倾向于业主的意愿。正因如此,我们必须要以城市建筑规划来对建筑设计者的设计进行规范和指导,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小城市的建筑在维护城市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业主的要求。

(三)建筑规划是规范城市建筑行为的必需

城市建筑规划管理主要是通过制定建筑设计市场管理办法、提供规划设计的条件以及审核建筑的设计方案等等途径、措施来规范城市建筑行为的。例如,在现实的建筑工程中,建筑商往往为了最求高额利润而在建筑的容积率上大做文章,这种情况不但会增加城市基础设计负荷,而且最终会导致房地产市场的供需不平衡。对于中小城市建设来讲,这是对社会物质财富的一种浪费。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往往是受建筑商直接支配的,他们往往为了

满足建筑商的设计要求,而至建筑设计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而不顾,有时甚至会采用弄虚作假违规的行。因此,我们必须要完善城市建筑规划管理来严格规范城市建筑中的这些行为。

(四)建筑规划为城市建筑的实现提供保障

对于建筑开发者和建筑设计者来讲,他们全部工作的目标就是尽早完成建筑工程,并使建筑物符合原始的规划设计。因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建筑方案、建筑设计以及施工计划获得批准只是施工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而一个建筑工程从项目开发到项目设计图的敲定,再到建筑的物质实现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建筑条件常常会发生改变,当建筑条件发生改变时,建筑设计者就要及时对建筑设计进行修改和完善,但是这种修改不是随意的,必须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来进行,在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批准下,建筑商和建设者都不能随意进行更改。但是在现实中,这些违背管理程序的事件经常会发生,这种违反城市建筑管理的行为往往会造成建筑物的建筑水平低下,建筑质量粗制滥造。

二、中小城市建筑规划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城市建筑规划的实施面临着许多困难

城市建筑规划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筑规划的空间实体没有在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中逐一落实。这种情况在中小城市建设中会经常出现,比如各中小城市都在加紧新区建设,在进行建筑规划时也预留了像公园、影院之类的公共设施的空间,但现实的情况是,新区中住宅和工厂都建成后,相应的公共设施还是没有建起了,居民有时不得不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旧城区。像这种情况这是因为城市经济计划部门对城市建筑规划的要求不严,而城市建筑规划部门也没有提出实施规划的时间限制。二是有些市民对城市建筑规划缺少正确的认识,某些时候为了个人利益而阻碍建筑规划的实施,这种情况在中小城市也是比较普遍的,比如像机场、车站等一些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势必会影响到一些居民的利益,这些居民为了保护自己的居住环境有时会作出过激行为。像这种法制观念淡薄的问题强,必要依靠强制命令才能解决。

(二)城市建筑设计在规划行业中的具体工作未取得共识

从建筑设计的概念来看,目前我国对城市建筑规划设计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解释,其含义是比较宽泛的,因此也比较模糊,因此城市建筑规划设计在城市建筑规划行业中还未得到普遍的任何和使用。例如关于城市建筑设计质量的标准,目前建筑规划行业还未达成统一的共识。

未来城市规划设计篇2

关键词:给排水规划设计;建议;参考

水被人们喻为“生命之源”,水在城市居民生产、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及其重要:因为人类不可能在没有水的条件存活;人类生产活动同样也不能没有水作为支撑。解决城市规划过程中给排水问题,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步伐。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地球资源在慢慢地消耗殆尽,现有的水资源越来越难以满足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这就把城市给排水规划与设计的重要性凸现出来。

一、城市给排水规划与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城市给水规划设计注意问题

为使城市总体规划更加科学合理,这就要求我们从宏观角度把握城市发展趋势,对城市规划工作进行全视角的分析。市政给水规划也要满足这一原则,因为城市给水系统对城市的生存与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城市给水规划时,要满足城市给水系统的布局合理性,就要求规划人员必须对城市水资源现状进行全面宏观地了解,对城市部分缺水地区给予深度调查,统计相关数据并予以分析,以便找到解决缺水问题的方法。规划人员在给水规划中充分考虑未来城市发展方向和城市整体布局,根据总体规划中确定的用地布局规划,针对不同的用地性质以及规划人口,特别注意城市居住区和工业区等用水量较集中的区域,合理确定用水量参数,同时应为将来发展预留出足够的空间。

城市用水量预测的方法通常有城市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法、城市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法、分类用水定额法。城市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法是按城市规划人口乘以城市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来预测未来年份城市用水的方法;城市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法是按城市规划建设用地乘以城市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来预测未来年份城市用水的方法,使用较为简便,但由于该定额易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用水条件、工业类别以及三产比例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同地区差异很大,因此,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预测指标;分类用水定额法是在考虑城镇规模、地区差异、工业结构等多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生活用水量、工业用水量、浇洒道路及绿化用水量以及其它用水量进行分别进行预测,从而测算出总用水量的方法。

用水量指标的确定相对较难,主要原因是:1,《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中的各项定额指标浮动范围较大;2,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水量指标应该上行,但随着人们节水意识的提高、节水设备的使用以及工业用水的复用率提高,用水量会下行。那么,究竟如何确定用水量指标呢。本文认为,对各个定额指标的选取以《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为基础,同时参考规划区周边城市或区域用水量指标,综合考虑后确定,使预测结果更加接近实际情况。

(二)城市排水规划设计注意问题

城市排水规划中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必须立足于城市城市发展现状,紧密结合城市水体现状情况,同时考虑远期发展的需要来综合考虑布局,确定排水体制,同时对排水区域进行合理划分。排水区界的划分对排水管网分布至为重要,且直接影响到排水收集效果。

排水区界应根据以下因素进行划分:

1、自然界限(包括地形、地貌、地势等),城市总体规划的布局结构;

2、现有排水设施(已建排水管网)的建设情况;

3、已建(或未建)排水系统的地区地理位置,考虑区域排水出路;

4、规划区域内的水系分布情况。

划分排水区界后,即可进行排水管网规划与设计,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当设计雨水管段自最不利排水点至出水口段管底标高位于设计洪(常)水位之下,就宜以压力出流为主要排水方式。采用压力流排水虽然提高了工程运营成本,但可以保证最不利点免受内涝之苦。究其原因,就与规划竖向标高密切相关。

2、当规划缺乏大局观,未能通盘考虑整个区域的排水问题,而是仅仅针对小片区域的开发建设需要而进行规划设计时,排水泵站往往不能发挥其正常功效,难以满足排水需要。因为着眼点不高,排水规划很容易在决策方向上发生失误,造成排水泵站规划位置和设计规模与实际需要产生较大差异。

3、下游管道标高应进行总体规划或在设计过程中按规划要求来落实,导致上游排水管道无法自流接入下游管道。当然,下游管道埋深也不是越大越好,因为管道的埋深过大,不仅增加施工开挖土方量,工程造价提高,而且还会给排水管网的维护清掏带来麻烦。

4、排水泵站和污水处理厂的选址尤为重要,不但是满足区域排水和污水处理的需要,同时也是与周边用地规划紧密结合的需要。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泵站和污水处理厂需要异地扩建的情况,其原因除了规模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选址出了问题,与周边地块开发发生了冲突。异地扩建不但造成投资浪费,重复建设,同时也打乱了原有管网的部署。

二、城市给排水规划与设计的建议措施

(一)城市给排水规划及设计过程中,要保证给排水系统的完整统一,才能提高城市给排水设计规划的质量。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我们不能将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分割开来进行。完美的给排水规划设计方案,是在实现给水系统与排水系统功能的同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循环水系统。通过三个系统的建立,实现对排水的收集,并对收集到的水进行输送,在输送的过程中实现净化,最后将净化后的水进行合理利用,利用后的水再进入排水系统中,进行动态的循环,实现了城市生产、生活用水的供应,也解决了城市生产、生活对污水废水排放的问题,提高了水的重复使用率,有效的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城市给排水设计规划必须严格依照流程进行。(流程图如下)

城市给排水设计规划流程

(二)城市给排水规划与设计的实施建议。

为了使规划与设计能够顺利地指导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坚持城市建设、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原则,将给排水工程规划建设纳入年度基本建设计划,逐年实施、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方案,要预测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设计规划方案对未来城市发展有一定的前瞻性。对主要管线进行预设,可有效降低重复开挖的现象发生。同时制定给排水管网实施计划时应分清主次轻重,把干管工程的实施放在优先的位置,先形成管网骨架,可以早日发挥作用。

3、规划保留的自然河渠、湖泊均应按照批准的规划文件严格控制,不得侵占;规划调蓄的湖、塘水系蓝线,严禁侵占,不得在河滩、塘边私自开发建设,已有的违章建筑应限期拆除。

4、新建排水设施应按照设计文件进行施工,若无充分的理由和全面核算,不得随意更改;与道路工程同时进行实施,坚持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

5、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老城区的综合整治势在必行,那么排水管网改造也应同步实施。对于原有错接乱排现象的,要在市政管网完善后及时改接,以免出现污水厂不堪重负,处理了大量的雨水,同时污水继续排入自然水体破坏环境的现象。

6、加强给排水管网建设的施工管理。在注重建设速度的同时,也需要注重施工质量。对于地下水位高的管段,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做好管道基础、管道接口和沟槽回填。

7、加强城市给排水设施的维护管理,增加排水设施的维护费用,及时增添更新必要的设备,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对管道系统、给排水泵站进行管理。生产废水排入城市污水管网必须达到规范标准。对于周边建筑工地施工排水、施工垃圾余土等注意监控,不可肆意堵塞排水管道,对于已经堵塞的管道,要及时清掏。

8、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各种地下管线将会越来越多,故应加强管线综合管理,提高路幅的资源使用率,编制管线综合规划。

总结:

水虽然是可再生资源,但是可供人们使用的水资源却越来越有限,这明显限制了城市化进程的脚步。这就要求市政给排水规划与设计,通过先进科技手段的推广,加强中水利用,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特别是调整城市周边农业和工业用水方式,提高农业工业用水的重复使用率,从而降低对城市居民用水的影响。同时,给排水的设计方案是城市给排水工程建设项目进行施工与工程监理的主要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因此,在城市给排水工程设计中,设计人员一定要严抓给排水设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对给排水设计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与完善,以确保城市给排水工程的顺利进行,进而促进城市整体规划工作科学、和谐、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晓阳.关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应用的探讨[J].建材与装饰(下旬刊),2007,(08)

[2]董文超.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在市政给排水中的运用[J].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8,(04)

[3]孙廷容,翁友彬,王俊义,翁怡萌.浅论中国城镇水务行业节能降耗之路[J].中国建设信息(水工业市场),2007,(10)

[4]檀大艺.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在高水头乡镇供水工程中的应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08)

[5]姚丽梅.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管理问题分析[J].科技资讯,2010,(15)

[6]蔡德智.浅谈市政给排水衔接的常见问题[J].价值工程,2010,(27)

未来城市规划设计篇3

关键词:世界城市规划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C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54(2011)01-058-03

美国城市学家弗里德曼(JohnFriedman)曾经提到,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是公共政策的结果,而下一世纪的城市必然是规划的结果。从当前世界城市的发展路径看,越来越多的世界城市具有明显的政府公共政策指导下的规划发展痕迹,可见城市规划对于未来世界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引领意义。因此,通过研究城市规划在世界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探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战略的方向和路径。

一、城市规划与世界城市的发展

早期的世界城市是市场因素主导自发形成的,但现代世界城市越来越显露出政府规划引导的痕迹,其中,东京是最具代表性的通过国家战略规划打造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城市。东京是日本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一直以来,通过政治体制与中央政府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各类机构不仅依靠政府部门的政策指导,而且以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发展目标。以国家战略要求和国家政策引导为特征是东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模式。此后,东京进一步了《东京构想2000》,提出到2015年东京城市的发展目标,包括:舒适的东京;人员、物品、信息顺畅流动;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富有个性和能力的人才;多彩社会;产业活跃发展;安全;环境与健康;可持续发展;社会基础设施;自立发展;下一代培育;就业充足;信息化;交通运输;提升城市控制力和地位,并围绕目标制定了城市发展步骤和措施。这些规划内容均为东京继续保持世界城市地位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框架。

相对于东京的国家战略规划要求,其它城市的远景发展规划也在世界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91年,伦敦规划咨询委员会了题为“伦敦:迈向21世纪的世界城市”(London:WorldCityMovingintothe21stCentury)的咨询报告,为伦敦未来城市发展做出了明确定位,报告提出重新振兴经济,强调交通与开发的关联性,构筑更有活力的城市结构,重视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了强化伦敦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竞争地位,英国中央政府也开始更多地参与伦敦城市规划设计。1995年,“伦敦荣耀计划”(theLondonPrideProspectus)公布,它设定了城市重点战略发展框架,包括:实现世界级生产力;更强的社会凝聚力;提供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生活设施。其目的在于确保伦敦作为欧洲惟一的世界城市地位。而随后的英国中央政府也明确提出“将伦敦提升到世界城市首都的地位是当前政府的基本政策”。为适应与巴黎、法兰克福、巴塞罗那和柏林等城市的竞争,“伦敦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而战略规划导则给城市规划一个涵盖发展过程各个方面的框架”。此外,政府还编制了“竞争的首都:加强伦敦竞争力的政府战略”这一文件,它设定了为保持“伦敦在世界城市顶级层级中的坚固地位”所实施的各种政策,强化了“伦敦战略导则”作用,以确保地方规划机构能够认识到伦敦世界城市的角色和强化竞争的需要。

悉尼市政府早在1998年开展的“悉尼2022”战略发展研究中就指出,要确保未来的悉尼是一个世界城市,首次从规划角度明确提出了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到了2008年5月,悉尼市政府进一步公布了《可持续发展的悉尼2030远景规划》征求意见稿,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指导悉尼市未来20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这种可持续不仅包括自然环境的良好发展,还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在内的全部内容。规划确定了悉尼未来发展方向的三大主题:绿色的、全球化的、相连的。绿色的主题强调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化,增加绿地和公共空间;全球化的主题强调经济发展方向的外向性和开放性,加强全球联系和注重知识互动;连接的主题强调高质量的公共交通,强调建立世界一流的通讯系统,提高虚拟沟通的能力。在每一主题中,规划都设定了具体内容,包括新绿色产业带动的经济增长、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能源使用量的绿色产业结构、交通设施、基础设施、公共空间、动植物及生态系统的保护、社会文化娱乐设施、创新和新技术、成为全球文化网络的一部分参与全球知识交换等内容。

2006年,纽约市提出的《纽约2030》规划,刻画了未来25年纽约将要建设成为一个更大、更加绿色的纽约,实现包括土地、水、交通、能源、空气、气候变化等6个方面和10项内容的具有纽约特色的世界城市发展目标,这些目标体现了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在《香港2030:规划远景与策略》中,香港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定位为“亚洲国际都会”,即成为世界级国际城市及亚洲主要都会。规划明确了提供优质生活环境、提升经济竞争力、加强与内地联系三个主要发展方向,作为未来发展蓝图的主要建议和各种可行性选择方案的基础。规划内容体现了政府主导的发展战略要求,同时包含了规划导向的具体设定。

上个世纪90年代,新加坡开始认识到要通过规划来“重整城市结构”,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提出要在今天规划未来经济需要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和通讯设施、土地和环境质量,而高质量的居住设施、良好的环境、娱乐设施等因素将对经济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可见,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是处于规划的指导下的。在它的战略规划中已经提到,新加坡的目标是成为全球城市。

近期,法国积极推动“大巴黎计划”,旨在将巴黎打造成“真正的”世界城市,在全球的大都市激烈竞争中处于优势。“大巴黎计划”目标是建成一座创造的城市、革新的城市、充满凝聚力的城市,同时打造成更加绿色环保、更有持续性发展的城市。

二、未来世界城市发展的着力点

从东京、伦敦、纽约、巴黎等顶级世界城市,以及香港、悉尼等新兴世界城市的战略规划看,虽然内容不一,形式多样,但均涉及了三个共性主题。

一是强调对人文社会领域的关注。未来世界城市的发展涉及更加多元的人文发展空间,东京的战略发展目标包括社会机遇、人才、自立发展、下一代培育、就业、交通运输等多元领域;香港特别提出要加强与内地之间的联系;悉尼确定“连接性”主题,强调高质量的公共交通、世界一流的通讯系统,以提高社会虚拟交流的能力;巴黎提倡和谐城市建设理念,建设自动交通网络、加强港口和塞纳河整治,增加就业岗位;“伦敦荣耀计划”指出要形成巨大的社会凝聚力以及提供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生活设施,并细化了适用性住房、提高空气质量、节约能源和污水管理政策。由此可见,以关注人的发展,展示多元文化、塑造城市形象、构建社会和谐为代表的人文发展是未来世界城市发展的重要主题。

二是强调城市发展实力和整体地位的提升。几个城市的战略规划均提出通过经济手段,有效提升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影响力和作用力。其中,强化信息化能力、提升城市控制力和地位是在《东京构想2000》中提出的一项重要内容;香港在《香港2030》中强调提升经济竞争力,勾画了竞争力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蓝图;悉尼提出了全球化主题,突出了经济发展方向的外向性和开放性;巴黎提出以土地资源整合促进巴黎大区经济发展,带动城市整体发展;伦敦政府编制了“竞争的首都:加强伦敦竞争力的政府战略”,并指出要打造世界等级的生产力,目的在于确保伦敦在欧洲惟一的世界城市的地位。这些内容全都强调了以竞争力为代表的城市综合实力是世界城市发展的根本所在。

三是强调绿色发展。《纽约2030》提出要建设“更加绿色的纽约”,对水、能源、空气、气候变化等领域的保护和有效应对是使纽约更加绿色的核心内容;悉尼不仅将未来城市发展定位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更在《可持续发展的悉尼2030远景规划》中强调了“绿色”是悉尼未来城市发展的首要主题,这种绿色体现在绿色的环境、绿色的产业、绿色的基础设施、绿色的生态系统;《东京构想2000》提出了环境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措施;《香港2030:规划远景与策略》将优质的生活环境作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巴黎明确指出要打造更加绿色环保、更有持续性发展的城市。这些内容均体现出绿色对于未来城市发展的战略指导意义。

上述研究表明,城市建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合理的规划设计,而诸多城市都将人文发展、竞争实力、绿色发展作为代表未来世界城市发展的共性趋势和目标选择,这些规划内容对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北京作为后发城市,在建设世界城市进程中,需要通过规划引导方式,合理有序地达到世界城市的建设目标。其中,提升城市文明、塑造城市形象、推动人文领域的全面发展是世界城市发展的根本;通过提高信息化和科技发展水平,增强城市竞争力,打造综合经济实力是世界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实现绿色、宜居、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与“三个北京”的内在联系

(一)建设世界城市是北京城市发展规划的战略目标选择。

在最近几十年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大变革大发展中,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重新洗牌,世界金融体系重建,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的影响力迅速提升,并在后危机时代占有更大的发展先机和空间,中国在讨论和处理全球重大问题上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随着新区域崛起为经济力量的新中心,一些新的国际大城市也快速成长起来,正如东亚经济奇迹成就了东京、香港和新加坡一样,综合国力的提升为北京提高在城市体系中的地位构筑了空间。2009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865.9亿元,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按照世界银行划定的标准,北京开始步入中等发达城市行列,进入了以后工业时代经济结构为主流、以服务经济和总部经济为主导的战略转型期;第29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为北京在全球化城市发展中脱颖而出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此背景下,市委、市政府顺时顺势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发展目标,是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以更高标准对各项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为未来北京城市发展规划确立了战略方向,明确了目标选择。

(二)“三个北京”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目标的路径和工作抓手。

由于世界城市发展模式具有不可复制性,因此,现阶段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不能简单地模仿和复制已有世界城市的形态和发展路径,而要立足于首都功能定位,着眼于“四个服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积极借鉴其它世界城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北京特点的世界城市。

2008年10月,北京提出了按照“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要求推动城市发展,随后又分别详细制定了“三个北京”行动计划,不仅成为北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而且成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战略目标的实现途径。其中,“人文北京”提出以推进民生发展、文明发展、文化发展、和谐发展为基础,把北京建成最具人文关怀、最显文明风采、最有文化魅力、最为和谐宜居的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科技北京”以把北京建设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核心引领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发展目标;“绿色北京”提出将北京建设成为生产清洁化、消费友好化、环境优美化、资源高效化的绿色现代世界城市的远景目标。

比较以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部分世界城市的规划内容,“三个北京”战略目标的提出,不仅契合了未来世界城市以人文发展、竞争实力、绿色发展为代表的发展主题,符合世界城市发展的规律性、趋势性内容,而且更加突出了具有首都特点和规律的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成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战略目标的路径和抓手。因此,将“三个北京”行动计划作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体系的重要内容,不仅遵循了世界城市发展的共性思路,更体现了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特色所在。

■参考文献

[1]曹红阳:中国的世界城市发展道路研究――以北京为例[D],2007.6。

[2]AndyThornley:URBANPLANNINGANDCOMPETITIVEADVANTAGE:London,SydneyandSingapore,LondonSchoolofEconomicsandPoliticalScience,LSELONDONDiscussionPaperNo.2,May1999.

[3]cityofsydney.nsw.gov.au/2030/

未来城市规划设计篇4

关键词:电网建设未来城市发展

中图分类号:U665文献标识码:A

前言:随着我国加快城镇化进程,城市电网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根据《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中规定,城市电网是城市行政区划内为城市供电的各级电压电网的总称。城市电网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是电力系统的主要负荷中心,具有负荷密度高、用电量大、供电质量和安全可靠要求高等特点。城市电网由输电网、高压配电网、中压配电网和低压配电网组成,参照目前国标规定,输电电压为220(330)kV及以上,高压配电电压为110kV、63kV、35kV,中压配电电压为10(20)kV,低压配电电压为380/220V。

一、城市电网建设依然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

(1)电力投入资金受限,电力负荷增长迅速,城网建设改造存在滞后现象;

(2)电网工程建设主要靠人员经验安排实施,缺乏智能科学的指导方法;

(3)电力设备存在陈旧老化问题,变压器绝缘水平、线路电缆化率较低,

(4)电网架构不合理,存在环网率低、分段数少、供电半径过长等问题;

(5)电能质量偏低,线路损耗较高,电压合格率较低;

(6)电网自动化水平较低,供电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7)地区整体容载比偏低,变电站或线路负载率分布不均,超出规定范围。电力市场化是我国电网建设发展面临的一个新形势。市场化是电力工业发展的必然,发展电力市场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中供求关系对行业发展的调节作用,引入竞争、打破垄断,建立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体系,有助于电力行业的健康发展。

“智能电网”是我国电网建设发展面临的第二个新形势。“智能电网”被称为“电力工业的又一次革命”,代表了未来电网研究和发展的方向,是应对全球、全人类能源、环境、气候、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解决方案。从技术发展,“智能电网”指的是现代化的电力供应系统,是将先进的传感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分析决策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能源电力技术相结合,并与电网基础设施高度集成而形成的现代化电网。“智能电网”包括的特点概括起来有:坚强自愈、可靠安全、协调互动、高效优质、兼容集成和规范标准。从2009年我国电力行业正式开展“坚强智能电网”发展战略以来,到目前在智能电网理论基础、技术体系、智能设备以及各种试点工程研究和实践中都取得了重大成果。

二、未来城市电网建设规划

在经济高速增长、电力需求日益加大、电网薄弱环节大量存在的背景下,加上面临着电力市场化和智能电网发展的新形势,解决电网该如何建设发展的问题,就需要一个具有指导引向作用的电网远景发展规划。用城市电网远景规划来指导城市电网建设,能在满足电网工程技术安全可靠要求的基础上,更为科学合理地决策电网投资,保障最有效地使用资金。城网规划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网优化规划是安排电网合理投资,提高经济效益的最有效途径;

(2)城网优化规划能够科学指导电网建设,减少人为影响;

(3)城网优化规划能够指出电网的薄弱环节,降低损耗,提高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

(4)城网优化规划是电力系统自动化实施的基础;

(5)城网优化规划为城市智能电网建设提供必要参考,滚动指导智能电网建设和全面发展;

(6)城网优化规划是电力体制改革的必然需要,结合合理的电源规划,为未来各种新能源类型的分布式电源和微网系统顺利接入打下牢固基础。近期规划着重解决城网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满足技术要求的逐年改造和新建项目;中期规划要与近期规划相衔接,着重将现有城网结构有步骤过渡到目标网络;远期规划主要考虑城网的长远发展目标,进行整体负荷水平的预测研究,并确定变电站(电源)布局和供电范围以及目标网络结构,使之满足远期预测负荷要求。城网规划一般包括如下:

(1)城网现状分析。分析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历史电量和负荷分布现状,高、中、低压的供电网络结构。通过对供电能力、供电可靠性、正常运行电压水平和电能损耗、供电设备使用寿命等具体数据分析,找出电网现状的薄弱环节并提出改进措施,添加到以下相应的规划内容里;

(2)负荷预测。进行总量、分区和空间负荷预测,可采用多种方法提出几个预测方案,比较后选其一作为后续规划基础;

(3)变电站规划。进行变电站(已有和新建)的地理站址、容量选择和供电范围划分,并根据负荷发展情况确定变电站的建设步骤和建设时序;

(4)网架结构设计规划。确定城网各供电线路的电压等级、接线模式、路径走向、线路类型和长度以及建设投运时间等;

(5)专项规划。主要包括配网无功规划和配网自动化规划,前者目的是进行无功设备的优化配置以满足不同负荷水平要求,后者目的是通过采用先进通信技术和设备以提高供电可靠性。

(6)投资估算与经济评价。根据建设规模估算相应项目的投资水平,汇总各规划水平年需要的投资;编制项目财务现金流量表,进行规划项目的财务评价,分析规划项目的经济可行性。

(7)建立项目综合评价指标,对项目进行综合效益评估并进行决策优化,确定出具体实施的项目计划。

总结:

电力市场环境下,负荷和电价呈非线性关系,受到诸如电力需求(受用户类型、天气等推动)、电力生产资源的有效性(如分布式能源随机性、断电情况等)等多种因素影响。建立能有效描述市场环境下负荷和电价相关性的数学模型值得进一步研究,这也是负荷预测和电价估计的基础。计及市场需求的电力负荷预测是未来电网规划系统改进的关键环节;考虑市场风险的电力估价是未来电网规划系统改进的必要趋势。城市电网规划需要将新形势下出现的各种因素引入到实际规划工作中;考虑实际电网工程项目建设安排分阶段进行的实际情况,而目前大部分规划方法还停留在单阶段静态模型上,需要建立电网规划的动态多阶段数学模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优化规划。对城市电网建设做以彻底的科学研究和分析,在设计的层面和操作的细节做好现代化城市电网的相关工作。进行城市电网建设可以有效提高电能质量,确保城市电网供电的可靠性,是提高整个电力系统管理和设计水平的关键性工作。电力工作者应该提高现代城市电网建设工作的重视,结合已经取得的城市电网建设经验,对影响城市电网建设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找到城市电网建设的措施。在实际的操作层面应该做好市场经济意识建立,用好现有电力政策,加强城市电网工程立项和城市电网工程质

量的控制工作,有效提高现代化城市电网的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侯福均,吴祈宗,I型不确定数互补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和排序研究,系统

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25(10):60~66.

[2]王彬,何光宇,梅生伟等,智能电网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电力系统

自动化,2011,35(23):1~6.

未来城市规划设计篇5

一、土地储备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1.土地储备是促进城市规划实施的手段

缺少土地储备出让机制,政府将无法垄断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土地开发将会呈松散型的随意布局,区位优、效益好的地块将被企业优先开发,而动迁成本高以及公共配套地块将搁置多年不动,使城市无法按规划的方向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难以集中实施,道路、交通、绿地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难以实现落地。因此,通过政府土地储备和统一出让,是实施城市规划的保证,它能为城市建设积聚资金,调控城市开发的节奏和方向,保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合理实施,确保城市和谐发展。

2.城市规划是土地储备工作的主要依据和手段

第一,《城乡规划法》和《土地管理法》规定,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服从城市规划管理,因此土地储备工作应该是依据城市规划的规定和要求来进行的;第二,城市规划是政府实施城市发展战略的空间体现,体现了城市管理的超前性、计划性和主导性意识,是引导土地储备实施的重要依据;第三,城市规划带来的区位优势和设施完善,规划用地性质的优化,以及建筑容量的提高,都是实现土地增值的合理途径和手段;第四,城市规划是在有限的土地储备资金情况下,对纳入储备计划的土地进行有效控制的手段。

3.土地储备和城市规划的差异性和侧重点

城市规划侧重于宏观的城市发展方面,兼顾近期实施同时坚持长远效果,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而土地储备多从微观地块出发,更多注重近期的经济效益。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整体与局部、远期与近期、战略和战术的关系,需要相互协调兼顾,才能相得益彰,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储备运作与城市规划脱节的问题

1.城市近期重点发展区域用地未能超前、及时储备

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决定了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近期建设重点,明确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集中投入的方向,而这些信息往往是政府部门内部能预先得知的,但在很多城市,往往对重点发展区域周边的经营性土地未能超前或及时储备,土地储备机构反应能力慢于规划概念扩散影响和市场反应速度,造成土地储备难度和成本加大,无法实现政府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反过来,由于缺少可储备土地信息的支持,又使城市规划管理部门选择城市重点建设项目的载体时缺少依据。

2.土地储备未能以城市规划作为选址和经济测算的依据

目前土地储备工作中,许多城市土地储备部门往往以主观判断为依据,缺少城市规划作为指导,缺乏规划技术经济指标的支持,往往是先进行实物储备,生米煮成熟饭,再进行补办规划选址审批手续和申请规划设计条件。在储备工作当中不了解储备地块当中的可建设用地面积、规划用地性质和可开发强度,没有进行科学的成本和收益的核算,盲目地以用地面积“亩”为单位进行经济测算和征收回购,常常出现储备地块没有道路出入,地块被规划道路穿越,地块大部分为规划的公园绿地或者其他公用设施用地,地块可建设用地很少甚至为不可建设用地等情况,给土地储备资金造成浪费,增加土地经营的风险,或者政府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将以牺牲城市规划作为代价。

3.控制性详细规划未能覆盖土地储备计划中的地块

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是当前大多数城市近期不可能解决的问题,由于城市规划和土地储备计划出发点和步调不一致,土地储备计划中的地块往往未能有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指导,其结果一是难以进行土地成本和收益的测算,增加土地经营的风险;二是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依照控规条例不能进行审批和出具规划设计条件,造成土地储备时间过长,增加储备成本。土地部门往往认为控规编制是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本职工作,有义务对储备地块及时编制控规和出具规划设计条件;而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则认为,土地储备机构本来就应该依据控规覆盖范围进行土地储备和出让,城市规划编制计划无法迁就土地储备机构的要求。各有各的主管部门,各有各的职能范围,各有各的管理规章,往往使工作形成死结,无法展开。

4.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缺乏土地经营方面的考虑

当前我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多为蓝图式的编制法,刚性有余,弹性不足,并且片面强调纯技术性,凭规划师个人主观从功能最优、环境最好方面去确定技术经济指标,忽略经济成本分析,忽略土地历史债务等问题,其结果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下的成片土地开发整合或旧城改造中,可能是无利可图甚至亏本的,土地储备开发项目不可实施。而规划管理部门在法规的要求下,必须坚决执行“合法依据”的,其结果导致城市建设的停顿和土地闲置。

三、发挥土地储备中规划参与作用的建议

1.土地储备遵循规划优先原则,城市规划保护城市土地收益

城市规划是土地合理利用的前提条件,因此土地储备工作首先应服从城市规划,土地收购之前应核实是否符合规划条件,办理规划选址意见书,防止以行政手段解决技术问题,如以会议纪要形式代替规划选址等。国有土地出让前,必须出具规划设计条件,作为土地出让条件,应明确可建设用地面积、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停车泊位、主要出入口、绿地比例、建筑红线和公共服务设施红线等。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杜绝先拿地再规划、先卖地后修改规划条件行为,城市规划审批和修改过程应经多方评议,辅以公众评议。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对土地使用性质的变更应严格审查,原来由划拨取得的公益性质用地要转变为经营性用地时,工业用地要调整为居住用地或商业用地时,必须由相应的城乡规划程序审批认定,并与土地管理部门密切联动,防止土地使用性质变更过程中的土地收益流失。

2.以城市规划为导向编制土地储备规划

土地储备分为信息储备、红线储备和实物储备三个阶段,实物储备指政府收回、收购和征收,涉及了产权的变更;红线储备是指按城市规划要求(包括企业改制、旧城改造的需要)直接将规划红线给储备中心,以备实物储备;信息储备指对有可能储备的土地(包括不急于收购和暂无力收购的土地)进行计划,作为土地储备的后备土地。为有效地指导土地储备工作和保障城市规划实施,应在信息储备阶段编制土地储备规划,包括经营性土地和工业用地。土地储备规划包括城市总体储备规划、近期储备规划、年度储备计划和专项储备规划(轨道交通沿线等重点地区储备规划)。储备用地的来源应结合城市规划和近期建设计划,包括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城市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重点和政府重点发展项目,体现TOD、SOD发展策略确定的城市重点储备区域,如轨道交通枢纽以及站点周边地区,地区公共中心周边地区等,以及土地经济价值较高地区,根据城市规划需要进行用地功能置换的土地(退二进三),旧城、旧村更新改造土地,闲置土地、资产包债务土地等。对不符合城市规划、不具备开发条件以及保证城市空间形态的区域性绿地,不应纳入土地储备的范畴。

3.规划参与,储备超前,出让适时

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参与土地储备工作,不应仅仅停留在依土地储备中心申请而进行行政审批的阶段,而是要参与到土地储备的全过程当中,特别是储备土地的选择上。城市规划部门是城市发展、城市管理信息最灵敏的部门,应依据城市发展和近期建设重点,从用地性质、区位、周边规划发展等方面,帮助土地储备机构选择、有重点地确定储备对象和储备范围,使有限的土地储备资金集中到与政府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相一致、增值潜力大的土地上来。政府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和实施,提高地区交通的便捷程度和通达程度,提高生活、生产的环境质量,这些规划预期性是土地在发生实际资金投入前获得增值的先决条件,土地储备机构应确保政府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所带来的土地效益增值,并确保把政府投入带来的土地级差收益能够还原于基础设施投资,避免政府投入带来的级差收益和增值收益转化成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超额收入。因此,政府的土地储备必须以政府近期建设规划为指导,在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实施之前(甚至规划概念之前)进行储备,并在合适时间出让,保障政府土地收益最大化。

4.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充分考虑土地储备出让的经济因素

规划控制指标是土地收益的最直接影响因素,因此,针对政府成片整合开发、旧城改造(旧村改造)的土地,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不能以传统“蓝图式”、“纯技术”的办法去处理,应在遵循环境最好、功能最优的原则和规划技术规范标准的基础上,充分进行土地整理成本核算、市场调研分析和土地经营策划,用土地成本效益分析数据去反馈验证规划控制指标,多方协调,进一步修正和调整,得出更详细、更有吸引力、更容易实施的指标体系,以达到土地储备出让经济平衡和政府开发建设预期目标。规划应具备一定的弹性,便于规划管理部门和土地储备部门根据市场变化进行合理资源优化配置,以实现适量、适时、适类。城市规划和管理队伍要有适当增加有经济分析能力的专业人才,以增强城乡规划尤其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经济分析份量和地价分析能力;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时,其道路规划和用地单元的划分应尊重已有用地的权属线,以及土地分期整合的红线边界,以满足储备土地分期出让的需要,保证土地能够依据规划单元进行出让,保证每个出让单元的土地必须产权清晰和“问题干净”。

5.土地储备机构主动组织规划编制,土地收益中预留城市规划编制经费

鉴于城市规划与土地储备密不可分的作用,土地储备给城市规划的编制计划和编制内容提出新的要求,建议从政府土地收益当中拿出一部分资金,深化城市规划的编制与研究,进一步提高城乡规划对土地储备的引导和对土地增值的促进作用。根据土地储备机构和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共同研究确定的土地储备规划(计划),在实物储备之前,由土地储备机构委托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报规划管理部门审批,或者由土地储备机构委托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进行组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报规划管理部门审批,尽快将政府准备储备的土地纳入城市规划管理范围,一是为土地出让作好准备,二是对纳入增值空间大、近期难以实现的土地纳入“规划储备”系统进行规划控制,待时机成熟时再进入资金储备。

参考文献:

1.许荔俊徐里格.城市规划导向的经营性土地储备近期规划初探――广州为例.规划师.2006.11

2.陈伟格.发挥上海土地储备运作中规划价值效应.上海城市规划.2005.1

未来城市规划设计篇6

【关键词】城市排水;问题分析;解决对策

1、城市排水工程系统简述

1.1城市排水工程的重要性

城市排水工程建设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一个城市排水工程设施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完好齐全的排水设施,为城市高效率、高质量运转创造了条件,因此,加强城市排水工程规划、建设和管理,合理经济地排除和处理城市污废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1.2城市排水工程系统及组成

排水工程的建设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直到20世纪初,我国才在个别城市开始建设现代化排水系统,而且规模较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排水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排水工程系统担负着排涝除渍、治污还宝的职能,与城市给水工程系统共同为城市提供生命保障,发挥着“吐故纳新”的作用。

1.3排水系统的体制

按照来源不同,我们可以把污水分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降水三类。这些污水采用一个管渠系统来排除即称为合流制,采用多个或两个以上各自独立的管渠系统来排除即称为分流制,污水这种不同的排除方式所形成的排水系统称做排水系统的体制。城市排水体制的选择应根据城市的总体规划、原有排水设施、污水处理利用情况等条件,在满足环境保护的前提下,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2、我国城市排水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得到了长足的进步。首先是排水设施建设的相应投资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我国重视城市排水设施的建设于2000年初步产生了效果,在这一年,我国用于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所投入的资金首次超过了城市供水设施所投入的资金,1991年、1998年和2005年相比,城市排水水设施固定资产年投资则由9.55亿元分别增加到154.52亿元和368.03亿元(2003年375.16亿元)。2000年以后投资增长幅度明显加快。1990年与2005年相比,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投资占供排水总投资的比例由27.8%上升到62%(2003年67.47%);城市供水投资则由72.2%下降到38%(2003年32.6%)。其次是城市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场的建设明显加快。1990年到2000年得二十年间,我国城市平均每年新建排水管道8400公里。

进入21世纪后,建设速度更为加快,全国城市平均每年新建排水管道近20000公里。城市排水管道由1990年的5.78万公里增加到2005年24.1万公里。在此期间,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也有了大幅度增加,由80座增加到792座。在1995年以前,全国城市平均每年新建成污水处理厂12.2座,1995年以后,平均每年新建成污水处理厂73座,是原来每年建设的6倍。第三是我国多数城市排水管道不成系统,有的利用街道、河道排水,影响环境卫生。有的排水能力低致使有的城市雨后长时间积水,对生活、生产影响很大。目前,我国城市排水网普及率,按服务面积计算为64.8%左右,排水管道总厂度11万km多,人均占有排水管道长度0.55m,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如伦敦、巴黎、莫斯科等普及率为100%,东京为97%,人均占有排水管道长度为4m,所以应加速城市排水管道系统的建设。

3、原因分析

对城市排水系统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排水不畅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城市排水规划实施中存在一定问题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城市要建设好,必须要有一个统筹合理、理念先进、符合实际的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排水工程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一个单项专业规划,排水规划的优劣直接影响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好坏。实际发现城市排水规划在实施中存在许多问题,有许多工程项目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按照规划进行建设,规划的指导意义未能得到真正体现。

3.2建设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3.2.1城区排水管道建设周期较长

随着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需要建设更多的市政管线,但现在配套工程还没有完全跟上。以前城区小,人口少,市政管线基本能够满足排水要求。但现在城区汇水面积及排水量在不断增大,现在的排水管道已不能满足需要。根据我市排水规划,建成区内采用合流制,规划和发展区域采用分流制,但是要完成排水管道雨、污分流建设或者改造建设尚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3.2.2不规范建设影响排水设施功能

一些小区和单位自行建造的排水管道,由于设计不合理、不规范,建设后甚至无人进行维护和保养,年久失修,淤堵严重。一些城市道路建设排水系统时,由于某些原因,未能按照设计和施工标准实施建设,存在排水井中穿管及排水管道平坡、反坡等现象,排水能力差。

3.3排水系统功能不完善,管道淤堵、破损严重

老城区道路排水系统建设较早,设计标准低,管径小,布置混乱,而且管道老化、年久失修,使得管道排水能力下降或丧失,随着城市发展,原有管道已不能满足要求;排水泵站能力不足,一些泵站由于修建时间较长,泵站设备老化,水泵堵塞严重,甚至不能正常运行,无法满足排水需要;排水体系尚未完全建成,管网覆盖率低,排水设施不完善,有些出水口尚未建设,规划中的泵站未配套实施。

3相应的解决对策

3.1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改变传统的封闭型运作,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在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地方企业参与进来,打破行业垄断,确定投资利益驱动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保证融资体制能够长效发展,推动城市供排水事业的全面发展。

3.2完善法规,明确权利和责任

采用国际通用的法规标准,通过国家的行政立法不断完善相应的法规,明确建设单位的各项权利和责任,形成一种良性的监督和审查机制。

3.3科学规划,长远布局

在进行排水设施建设之前,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态度对设施进行长远规划,规划方案不仅考虑现有的情况,同时也要应用发展的眼光考虑以后的问题,在建设之前充分论证,确定变化趋势,根据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建设。排水系统的设计要考虑到未来几十年的承载能力,同时也要考虑到同其他市政工程的相适应,避免二次建设或二次破坏。

3.4加强施工的监察力度,采用先进技术

有关部门应加强建设过程中的监管,及时发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施工质量;同时应该采用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和材料,延长工程的使用寿命,减少工程的维护频率,这样可以大量的节约建设和二次建设的成本。

3.5加强维护,建成之后应该继续关注设施的使用,定期对是、排水设施进行维护,提高其使用寿命,减少其故障次数。

参考文献:

[1]李新冬,黄万抚.关于我国城市排水系统的思考[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8,26(8):42-43.

[2]辛玉玲,张学强.城市内涝的成因浅析[J].城镇供水,2012(5):92-94.

[3]黄向阳,何丕文.中小城市污水排放的现状及对策[J].山西建筑,2005,31(10):268-269.

[4]王洋.城市污水系统规划综合评价及实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