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生物技术范例(3篇)

时间:2024-07-24

杂交水稻生物技术范文

梦想能否成真,终归要看科学技术发展。2014年超级杂交稻登上了亩产超过1000公斤的高峰,这是世界水稻生产史上的一个新里程碑,也意味着向“禾下乘凉梦”迈出了坚实一步。这一方面说明中国杂交稻水平在世界遥遥领先,中国人有志气、有能力创造世界奇迹;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人有能力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下一步将建议国家立项,启动以每公顷16吨(每亩1067公斤)为目标的超级稻第五期攻关计划。如果这个目标实现了,下一个目标就是每公顷17吨……一直攻关到每公顷20吨。

这样有人就要问:水稻的产量到

底有没有顶?科学技术发展是无止境的。随着育种技术等集成技术的进步,水稻亩产的潜力等待着科研人员持续挖掘。但这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完全不同的,是遵循科学规律的创新发展。水稻亩产提高的潜力到底有多大?在理论上,水稻的光合作用对地表太阳能的利用率可以达到5%。目前我国水稻平均亩产为800公斤左右,只相当于利用了1%―2%。通过科技进步,把光能的利用率提高到理论水平的一半,即意味着亩产翻番;开展分子水平的育种,达到3%的光能利用率也是可能的。因此,尽管“禾下乘凉梦”的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它是有科学依据的梦。

科学技术改变着人类社会面貌,推动着人类文明进步,塑造着人类生产生活形态,更新着人类思维方式,我们要相信并敬畏科学的力量。未来,当全球人口达到百亿的时候,解决粮食问题也许要靠人造食物:用水、阳光、二氧化碳加上人工光合作用来制造食物。科学家要勇攀科学高峰,科学进步更要发扬科学精神、讲究科学方法。超级稻的高产不是一亩两亩田,而是几个百亩地片平均亩产都要达到1000公斤,实现起来就要靠科学的方法,做到“四良配套”:良种是内在、核心;良法是指好的栽培技术和方法,是手段;良田是基础;良态是要有好的生态环境。

杂交水稻生物技术范文

关键词水稻;油菜;保护性栽培;免耕直播;效益;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S56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07-0019-02

稻油免耕直播保护性栽培是指稻田不通过牛犁或机械翻耕而直接播种水稻和油菜的轻型栽培技术[1-2],是一项轻简高效、生态环保的新型的农业耕作新技术[3-4]。2009年被农业部列为南方稻田保护性耕作项目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1996年以来,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南下打工或转向第二、三产业,桃江县传统的双季稻种植模式被打破,一季稻种植面积扩大到2.65万hm2,其中约1.67万hm2的一季稻在收获后处于冬闲状态,白白浪费了大量的土地和温、光、水、热资源。即使种植一季稻,也是粗放式耕作管理,加上经常遇阴雨天气的影响,一季稻常年产量在5250~6000kg/hm2,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了调整农业结构,提高种田效益,2006年以来,笔者对稻油免耕直播保护性栽培效益及高产技术进行了试验、示范和推广。结果表明,稻油免耕直播保护性栽培具有省工、节本、高产、高效等优点,可节省用工132.3个/hm2,节省成本2350.8元/hm2,增产稻谷12.2%,增产油菜籽34.13%,增收5254.7元/hm2。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于2006年5月至2010年5月进行,设在桃江县高桥乡石井头村老屋里组刘某的责任田。供试土壤为第四纪土壤发育的红黄泥田,土壤肥力中等、均匀,排灌方便。杂交水稻品种为两优培九(2006―2007年)、亚华优451(2008―2009年);杂交油菜品种为中油杂2号(2006―2008年)、中油杂8号(2008―2010年)。

1.2试验设计

试验设2个处理区,即免耕直播处理区和翻耕移栽处理区,不设重复。小区面积为1000m2,小区间用土埂隔开,实行单排单灌,单打单晒测定产量。

1.3试验方法

1.3.1科学分厢开“三沟”。选择地势较高、地下水位较低且排灌方便的稻田,控制稻桩高度在10cm以下,按宽为2.0~2.5m包沟分厢(顺水流方向),用开沟机开好“三沟”,沟宽30cm,厢沟深25cm、腰沟深30cm、围沟深35cm左右。围沟离田埂0.8~1.0m。

1.3.2选用优质杂交良种。油菜宜选用中油杂2号、中油杂8号、湘杂油1号、湘杂油2号、湘杂油4号、湘杂优6号、湘杂油780、湘杂优753等纯度高、丰产性好、抗逆性强、主花序角果数多、出油率高的优质双低杂交油菜品种。水稻以选用优质、抗病、生育期较长、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型直立紧凑的中矮秆杂交水稻组合,如两优培九、准两优527、亚华优451、天两优616、C两优343等超级杂交稻为宜。

1.3.3适时播种保全苗。杂交油菜要求在10月15日前播种完毕。播种越早,产量越高。因此,杂交水稻收获后应马上进行化学除草,之后第2天即可播种。大田用种量为3.00~3.75kg/hm2,用干细土300kg/hm2+硼肥15kg/hm2拌种均匀后分厢过秤直接撒在高度湿润的厢面上,确保一播全苗。3叶时用l5%多效唑600~750g/hm2对水600~750kg/hm2喷雾培育壮苗。4叶时开始间苗,5叶时查苗补缺,留苗25~30株/m2,保证密度25万~30万株/hm2。

杂交水稻以5月20―25日播种为宜。杂交油菜收获后,进行化学除草清茬,清理“三沟”,用多齿丁字耙整平粗糙厢面,并灌水进行充分湿润,大田用种15kg/hm2拌旱育保姆4~5kg/hm2分厢过秤均匀撒播,并用土杂灰肥7.50~11.25t/hm2盖种,防止鼠雀为害和促进早出苗早齐苗。

1.3.4科学平衡施肥。根据油菜需肥特性,必须坚持“底肥足、苗肥早、薹肥稳、花肥巧”的施肥原则,并科学施用硼肥。底肥以有机肥、迟效肥为主,配施适量化肥,一般施土杂肥7500kg/hm2、饼肥750kg/hm2、磷肥750kg/hm2、硼砂15kg/hm2。苗肥在油菜2~3叶时用25%油菜专用复合肥750kg/hm2、尿素75~120kg/hm2、钾肥75~90kg/hm2撒施。5~6叶时视苗情用尿素75~90kg/hm2在晴天叶片无露水时或傍晚撒施增肥防冻。2月初穴施尿素150~225kg/hm2促进春发稳长,达到薹壮、分枝多、角果多的目的。初花期根据长势长相酌情施肥,对长势差的田块,撒施尿素60~75kg/hm2,并用磷酸二氢钾3.75kg/hm2对水750kg/hm2叶面喷施。2月下旬用硼砂或硼酸l.5kg/hm2对水750kg/hm2选晴天进行叶面喷施,防止花而不实。

杂交水稻采用前促中控后保的施肥原则。杂交油菜收获后用丁字耙整厢时,用25%水稻专用肥675~750kg/hm2、饼肥450~600kg/hm2撒施作底肥。2叶1心结合灌第1次水上厢时,施尿素150~180kg/hm2、氯化钾75~90kg/hm2作为断奶肥。4叶时施尿素100~150kg/hm2、氯化钾75kg/hm2促分蘖。初穗时用磷酸二氢钾1.50~2.25kg/hm2对水750kg/hm2叶面喷施。齐穗后2~3d用“五增牌”谷粒饱15包/hm2对水150kg/hm2叶面喷施促壮籽。

1.3.5严格化学除草。化学除草是免耕直播保护性栽培夺取高产的关键。杂交水稻收获后,在杂交油菜播种前2~3d用乙草胺1200~1500mL/hm2对水300~450kg/hm2,或用克无踪或草甘膦3750mL/hm2对水300~450kg/hm2,喷于厢面与四周田埂杂草上。杂交油菜4~5叶时用12.5%盖草能750mL/hm2或仙耙750g/hm2或5%精禾草克750~900mL/hm2对水450kg/hm2喷雾,防除禾本科及阔叶杂草。杂交油菜收获后,杂交水稻播种前5~7d用克无踪或草甘膦3750mL/hm2加免深耕土壤调理剂3kg/hm2对水450~600kg/hm2对田间和四周田埂杂草进行喷雾,喷药时田间要保持干爽,喷药24h后,及时灌水上厢浸泡2~3d。播种后当秧苗3~4叶时,用38.5%苄・二氯可湿性粉剂(秧田清)750~900g/hm2+苄磺隆75~90g/hm2喷雾,喷药1d后灌浅水层保持3~5d。

1.3.6搞好病虫防治。油菜病虫主要有菌核病、蚜虫、菜青虫等,水稻病虫主要有纹枯病、稻曲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要根据植保部门病虫预测预报和当地农技部门发放的《病虫防治通知单》及时选用高效、低毒、无残留的对口农药进行防治。

1.4试验实施

2006年5月在一季稻播种前,稻田不经翻耕,用克无踪进行化学除草后直接开沟分厢播种杂交水稻,9月底至10月初杂交水稻收获后,用草甘膦清除杂草,清理“三沟”,并用多齿丁字耙整平厢面后直接播种杂交油菜;杂交油菜收获后又直接播种杂交水稻,如此反复。翻耕移栽的按当地农民习惯进行操作管理[5-6]。

1.5调查内容与方法

通过记载和现场调查,综合2006―2010年4个年度的资料来分析产量、产值、用工、成本费用等效益情况[7-10]。

2结果与分析

2.1免耕直播保护性栽培对产量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采用免耕直播保护性栽培,杂交水稻平均产量为7322.3kg/hm2,杂交油菜平均产量为2436.7kg/hm2,分别比翻耕移栽的平均产量6626.3、1816.7kg/hm2增收696.0、620.0kg/hm2,增产10.50%、34.13%。说明采用免耕直播保护性栽培能显著提高杂交水稻和杂交油菜产量。

2.2免耕直播保护性栽培对人工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杂交水稻免耕直播保护性栽培平均需劳动工日仅116.9个/hm2,而翻耕移栽的需179.6个/hm2,节省人工62.7个/hm2。杂交油菜采用免耕直播保护性栽培所需人工为117.5个/hm2,比翻耕移栽的187.1个/hm2节省69.6个/hm2。相比之下,免耕直播较翻耕移栽可节省人工132.3个/hm2。这说明免耕直播保护性栽培可减少杂交水稻、杂交油菜育秧育苗及移栽所需用工,能极大限度地降低劳动强度。

2.3免耕直播保护性栽培对成本费用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稻油免耕直播保护性栽培所需种子、肥料、农药等的总成本费用为4532.6元/hm2,而翻耕移栽的总成本费用为6883.4元/hm2,前者比后者节省2350.8元/hm2,节省34.15%。具体来说,种子方面主要是节省了杂交水稻的用种量,即免耕直播比翻耕移栽可节省杂交水稻种子3.75kg/hm2。就肥料而言,主要是节省了育秧、育苗时的肥料成本,免耕直播比翻耕移栽的可节省305.8元/hm2。而就农药来说,免耕直播的农药成本为827.5元/hm2,比翻耕移栽的722.0元/hm2反而增加了105.5元/hm2,这主要是在杂交水稻和杂交油菜收获后,因需要购买克无踪、草甘膦等化学除草剂进行清茬除草而引起的。其他费用,免耕直播的仅为1381.3元/hm2,而翻耕移栽的高达3483.0元/hm2,两者相差达2101.7元/hm2,主要是因为免耕直播节省了耕犁耙田的费用支出。这充分说明,稻油免耕直播保护性栽培能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进而增加农民收入。

2.4免耕直播保护性栽培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稻油免耕直播保护性栽培各年度平均产值为18293.6元/hm2,扣除成本费用支出后,纯收入为13761.0元/hm2,折合每个劳动工日价值为58.71元,其投入产出比为1.0∶4.0。而翻耕移栽的各年度平均产值为15389.7元/hm2,扣除成本费用支出后,纯收入为8506.3元/hm2,折合每个劳动工日价值为23.20元,其投入产出比为1.0∶2.2。由此说明,免耕直播保护性栽培较翻耕移栽可增收5254.7元/hm2,且产投比增加近2倍,加上付出的劳动回报率提高1.6倍,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3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稻油免耕直播保护性栽培能显著提高杂交水稻、杂交油菜产量,其增产幅度分别达10.50%、34.13%。实行稻油免耕直播保护性栽培,可减少育秧育苗和移栽用工,可节省人工132.3个/hm2,因而省工省力。稻油免耕直播保护性栽培因不需耕犁耙田,仅使用化学除草剂进行除草灭茬,可节省2350.8元/hm2,因而节省了1/3左右的成本费用。稻油免耕直播保护性栽培增收5254.7元/hm2,产投比增

(下转第22页)

(上接第20页)

加2倍,劳动付出回报率提高1.6倍,经济效益显著。稻油免耕直播保护性栽培是一项集多项农艺措施组装配套的轻简高效、生态环保型农业耕作新技术。它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复种指数,又解决了缺少劳动力农户面临的困难,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值得大力推广。稻油免耕直播保护性栽培因实行水旱轮作,能培肥土壤地力和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具体效应有待于进一步进行试验检测。

4参考文献

[1]石健康.农民奔小康实用新技术[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邹应斌,李克勤,任泽民.水稻的直播与免耕直播栽培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2003,17(1):52-59.

[3]任泽民.湖南水稻免耕直播、免耕抛秧技术的发展前景[J].作物研究,2003,17(4):174-175.

[4]何庆富,叶江富,应婉琴,等.水稻免耕直播高产栽培技术[C]//孙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护及高产优质高效技术.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91-95.

[5]孙富林,王兴昌,陈奇,等.直播水稻杂草发生规律与防除对策[J].上海农业科技,2004(4):41-42.

[6]谭丁桃,颜健红.杂交油菜――超级稻双免耕直播高产高效生态耕作技术[J].作物研究,2006,20(2):165-166.

[7]吴玉林,周桂清,邹应斌.稻田油菜免耕直播栽培施肥技术研究[J].作物研究,2004,18(3):159-163.

[8]张琼瑛.稻田油菜免耕直播技术[J].湖南农业,2006(8):9.

杂交水稻生物技术范文篇3

关键词:两系杂交稻;杂种优势;成果;思考;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S511.2+1;S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4-6353-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4.008

两系杂交稻是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的一个重要途径,湖北省为两系杂交稻的发源地,自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以来,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对这些成果及目前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可以启迪思维、总结经验,有利于湖北省两系杂交稻育种更好更快地发展。

1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发现的意义

湖北省基层育种家石明松先生于1973年10月在湖北省原沔阳县沙湖原种场的晚粳稻品种农垦58的群体中发现了一株不育水稻,经观察是一种受环境控制的不育材料,在短日照下可育,在高温长日照下不育,在水稻杂种优势的利用上价值巨大,被命名为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1],从此拉开了湖北省乃至全国的两系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的发现利用,拓宽了仅在三系法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途径,由于其杂组自由,突破了三系杂交稻配组的核质互作的限制,能更好地做到米质、抗性、产量等性状的综合协调,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是20世纪水稻杂种优势研究上的重大发现,其研究利用对水稻乃至植物界的杂种优势利用意义深远;作物育种家受此启迪,分别在油菜、大豆、大麦、小麦、高梁等作物上陆续发现了光温敏核不育基因,在作物育种的技术路线上形成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的崭新途径,拓宽了作物杂种优势的利用途径,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或成果。在油菜上,育成了一大批优质两系杂交种应用于生产,为油菜的增产、增收做出了显著的贡献;据科技日报2012年11月28日报道[2]:中国二系杂交小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已建成了中国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小麦杂交育种的新方法和新技术;选育出增产10%~20%的强优势杂交小麦新组合30余份;审定二系杂交小麦京麦6号、绵杂麦168、云杂6号等8个新品种。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发现以后受到业界的广泛重视,被列入国家“863”中长期计划,经过遗传育种学家的努力,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以“湖北光温敏核不育”发展为基础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荣获2013年国家科学进步特等奖[3]。

2湖北省两系杂交稻的育种成果

湖北省自开展两系杂交稻研究以来,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育种成果,在有些方面居全国领先水平;选育了一系列两系法杂交水稻种。

2.1早稻品种

在早稻类型的不育系“HD9802S”育成后,以其为母本选育了一批两系法早稻杂交稻,取得了早稻杂交稻选育的突破,实现了米质、产量、熟期的综合协调,在熟期适中、可获得较高产量的前提下,米质达到了国标一级;在早稻杂交稻育种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此类品种以两优287为代表。两优287[14]2003-2004年参加湖北省早稻区域试验比金优402减产2.21%,差异不显著,在2005和2006年分别通过湖北、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3年湖北省区试统一送样至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分析稻谷品质达国标一级,两优287全生育期113.0d,比金优402短4.0d,有效穗数21.2万/667m2,株高85.5cm,穗长19.3cm,每穗总粒数110~138粒,实粒数84~113粒,结实率79.3%,千粒重25.31g。2006年,两优287被农业部评定为超级稻,不仅填补了湖北省无超级稻的空白,而且也填补了中国杂交早稻无国标一级米质的空白,此项成果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除两优287外选育了两优1号、两优17、两优25、两优42、两优302、两优9168等早稻杂交稻,以及W两优3148(以W3148S不育系为母本)、华两优103(以不育系华M102S为母本)等品种;值得一提的是两优1号2004-2005年参加湖北省早稻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区域试验平均单产486.12kg/667m2,比对照金优402增产4.38%,全生育期106.9d,比金优402短6.0d;突破了三系杂交早稻产量与熟期之间的“早而不优、优而不早”的多年限制关系。

2.2中稻品种

湖北省在两系杂交中稻育种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探索以后,选育了国审品种两优932(2002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3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5],两优932适应性好,为多穗稳产型品种,另选育了两优273(2002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两优1193(2003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等品种,早期由于对两系杂交中稻的制种主要在省内进行、技术尚处于摸索阶段,制种产量较低且不稳定,推广受到限制。

两优培九从2001年推广以后,湖北省两系杂交稻的育种和生产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两优培九耐肥抗倒、产量高、品质好,加上在江苏盐城地区已探索出较成熟的制种技术,全国推广面积迅速扩大,受此影响,培矮64S在湖北省的育种上受到重视、广泛地利用其配组或进行改良;育种技术路线调整以后,陆续育出了苯两优9号、培两优3076、培两优1108、两优537、培两优986等品种,这些品种在某些性状方面比两优培九均有改进,如培两优3076生育期比两优培九短3d,米质达国标2级[6],苯两优9号的不育系导入了除草剂苯达松隐性致死ber基因,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制种过程中不育系自花结实的问题[7],培两优986的恢复系导入抗白叶枯病的Xa21基因,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提高[8],两优537、培两优1108米质达到国标优质稻2级。此类品种育成的技术路线针对两优培九恢复系和不育系进行改良,选育的品种虽然产量与两优培九相比虽无明显提高,但在单个性状上改进明显(表1)。

扬两优6号审定推广以后,由于其综合性状较好、产量较高、千粒重较高、出米率高、米质较好深受稻农及米商欢迎,生产上推广面积发展很快;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如抗病性差、生育期偏长等等。在一段时间内湖北省两系杂交中稻育种工作的一部分主要针对扬两优6号的不足进行改良,方针也是改良其不育系和恢复系,先后选育出广两优476[9]、广两优15[10]、广两优香66[11]、两优234[12]、广两优5号[13]等品种,米质与扬两优6号相比均有幅度不同的提高,有些品种的抗性也有提高,代表性的品种有广两优476及两优234,前者生育期比扬两优6号缩短5~7d,米质有4项达国标一级,仅直链淀粉含量为15%,综合评定为三级,耐肥抗倒性也有提高;后者对不育系和恢复系都有改良,效果更明显,生育期比对照缩短10.6d,对稻飞虱的抗耐性均有提高,米质为国标三级。

2.3晚稻品种

在两系法双季晚粳杂交稻的育种研究上,湖北省处于领先地位。利用自主选育的不育系N5088S与恢复系R187配组,育成了中国第一个两系法水稻杂交稻鄂粳杂1号[14],1995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对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的抗性水平均在中抗以上,米质达到部颁优质米二级标准,1992-1993年参加湖北省区试,两年平均每公顷产量6754.05kg,居参试品种首位。鄂粳杂1号在武汉1992年晚粳杂新组合高产试验示范中,每公顷产量7378.35kg,比鄂宜105和威优64分别增产22.24%和7.99%,在生产中鄂粳杂1号表现出比三系籼杂交稻增产明显、比粳稻常规品种增产幅度更大,鄂粳杂1号的育成突破了粳杂优势不强的瓶颈。不育系N5088S经农垦58S与粳稻品种农虎26杂交选育而成,分类上为典型粳稻;R187为苏512的变异株经系统选育而成,其农艺性状表现出偏籼性的特征,鄂粳杂1号可定义为“粳不籼恢”类型杂交稻。继鄂粳杂1号育成以后,又选育出鄂粳杂2号、鄂粳杂3号、华粳杂2号、华粳杂3号等品种。鄂粳杂1号不仅在湖北省推广,在云南省保山等地也有种植,鄂粳杂2号主要在云南省推广种植。在湖北省双季晚稻面积在水稻种植总面积上所占比例小,双季晚粳杂在生产上还受到双季晚籼杂竞争的冲击,近期两系法双季晚粳杂研究发展受到限制。

3对湖北省两系杂交稻育种发展的思考

两系杂交稻发源于湖北省,投入了很大力量加以研究,从早期的遗传机理研究到后来的大批不育系的育成,再到不育系突遇低温出现育性波动以及对光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机理再认识,及后来鄂粳1号的选育及两优932杂交稻的育成,在理论及应用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为两系杂交稻进一h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湖北省两系法杂交稻的选育在早、晚稻上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中稻上亦选育了很多的品种,但在创新上略显不足。

从湖北省中稻杂交稻在区域试验的产量比较来看,两系杂交稻与三系杂交稻各具千秋,互有胜负,两系杂交稻在产量上与三系杂交稻并无明显优势;即杂交稻从三系法到两系法的衍替过程里品种在产量上并无显著的增加,即产量上无明显的突破,这值得水稻遗传育种者思考,这可能与长期以来对水稻杂种优势的研究不够重视有关。有学者认为:三系恢复系和不育系(保持系)基本上分属两大杂种优势群,即南亚、东南亚中籼生态型和中国华南早籼生态型[15]。长久以来,三系亲本没有新的杂种优势群为依托,而群内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贫乏,例如到2010年,利用明恢63作为恢复系选育的骨干亲本,先后至少育成了617个新恢复系,其中543个恢复系配组的922个组合通过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其中167个组合通过了家级品种审定,利用明恢63作为骨干亲本选育的新恢复系有543个,这些新恢复系配组了922个组合通过省级以上审定,从1990-2009年,以明恢63作为骨干亲本衍生的新恢复系配组的组合累计推广面积达8101.3万hm2,占全国杂交水稻推广面积的28.22%[16],这也许就是三系杂交稻育种产量多年徘徊不前的症结所在。两系杂交稻恢复系的重要亲本“9311”追溯其亲本系谱来源(图1)有东南亚的皮泰品种、IR24、IR26等[17],两系恢复系与三系恢复系可能依然同属一个杂种优势群,虽然“9311”及其衍生系对三系不育系不具有较强的恢复能力,两者已有明显的遗传分化;有研究认为两系和三系组合间的产量等性状的差异主要是来自不育系和恢复系的品种间差异,与不育类型并没有必然联系[18]。可以认为两系杂交稻的杂种优势来源可能并没有突破三系杂种优势来源模式,或者两者的杂种优势模式是相似的,这可能就是两系杂交稻的产量较三系杂交稻产量并无明显突破的症结所在。因此必须加强水稻杂种优势群基础理论研究,以期寻找新的、更好的水稻杂种优势模式。

从杂交玉米育种的发展历史来看,玉米的杂种优势群理论对玉米的杂种优势育种影响巨大,或许杂交玉米育种经验可资水稻杂交稻育种者借鉴。杂交水稻的不育类型来源较多,但对引领组合杂种优势研究的杂种优势群理论研究较少,出现组合水稻杂交优势的途径较多,组合杂种优势模式单一,以至多年来杂交稻的产量提高不多,产量增加出现瓶颈现象。相对于三系杂交稻配组的核质互作的限制,两系杂交稻配组自由,理应在产量育种上更容易取得突破;因此,拓宽两系杂交稻亲本材料来源,不断研究和开发水稻新的杂种优势群,并不断导入优良基因,丰富群内的遗传基础,也许是促进两系杂交稻产量育种发展的重要途径。

水稻籼粳杂交具有强大的优势,在两系杂交稻里开展籼粳交优势利用值得重视。籼粳交在常规稻开展研究多年,出现了一系列成果,在东北已选育出许多的粳稻超级稻,在湖北省早期的亚籼粳杂交理论都是很好的研究基础,宁波农业科学院的“粳不籼恢”杂种优势模式是很好的借鉴。可借鉴玉米的经验,在不育系和恢复系选育上建立起不同来源的相对隔离的系群,形成一系列不育系群和恢复系品系群,充分利用两系法杂交水稻的自由配组优势,广泛大量配制杂交组合,以期筛选具有强大杂种优势的组合。

近年来在江苏盐城两系杂交稻的制种自交结实问题严重,究其原因是两系不育系的育性受环境温度控制所致。如何解决此类问题显得非常重要。现在生产上实用的不育系多为偏籼型不育系,可考虑选育实用的偏粳型或粳型不育系以增加不育系的育性稳定性,降低种子生产风险;另一方面寻找一些更安全的种子生产基地也是重要的选项。

参考文献:

[1]石明松,邓景扬.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的发现、鉴定及利用途径[J].遗传学报,1986,13(2):107-112.

[2]吴劲珉.中国二系杂交杂交小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N].科技日报,2012-11-28(8).

[3]杨金松,张再君,邱东峰.湖北省水稻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J].湖北农业科学,20015,54(22):5504-5508.

[4]焦泰文.湖北农业年鉴[M].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09.

[5]杨国才,费震江,牟同敏,等.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两优932[J].杂交水稻,2002,17(4):56-57.

[6]费震江,董华林,卢兴桂.优质杂交中稻新组合培两优3076[J].杂交水稻,2006,21(6):83-84.

[7]胡旭.自主创新攻克两系杂交水稻纯度安全难题[J].中国种业,2006(5):4.

[8]夏明元,戚华雄,李进波,等.优质高产抗病杂交中籼稻培两优986的选育与应用[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5):1055-1057.

[9]夏明元,戚华雄,李进波,等.优质高产抗病杂交中籼新组合广两优476的选育与应用[J].杂交水稻,2010,25(6):18-20.

[10]王欢,吕锐玲,周强,等.中稻新品种广两优15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22):33-34.

[11]汤俭民,张似松,曹庆云,等.香型优质高产杂交中稻新组合广两优66的选育与应用[J].杂交水稻,2010,25(3):14-16.

[12]朱仁山,黄文超,胡骏.抗褐飞虱两系杂交不育系Bph68S及其组合两优234的选育[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3,59(1):24-28.

[13]凯,徐得泽,杨国才,等.优质高产抗病杂交中籼稻广两优5号的选育及应用[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24):5970-5971.

[14]王长义,冯云庆,戚华雄,鄂粳杂1号选育与应用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1996(增刊):42-46.

[15]王胜军,陆作楣.我国常用杂交籼稻亲本杂种优势群的初步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7,30(1):14-18.

[16]吴方喜,蔡秋华,朱永生,等.籼型杂交稻恢复系明恢63的利用与创新[J].福建农业学报,2011,26(6):1101-1112.

[17]李育红,戴正元,李爱宏,等.水稻骨干亲本BG90-2在扬稻系列培育中的作用及对白叶枯的抗性[J].中国水稻科学,2011,25(4):439-442.

[18]王际凤.籼稻CMS和TGMSR不育基因互作及育性稳定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19]王效宁,孟卫东.两系法杂交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0):140-143.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