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范例(3篇)

时间:2024-07-25

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范文

由于地域条件、经济条件等差异的存在,笔者认为当前农村校园文化建设要根据自身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精神文化建设为重点,以教职工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创设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如此,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就会天宽地广。

一、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如今,放眼农村小学校园,楼房林立、场地宽敞、绿树成荫,昔日破旧的平房校舍大多已换上一座座崭新的楼房,然而,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和不足,学校往往只重视教书,忽视环境、文化育人功能的现象十分普遍,大部分教师和个别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还十分肤浅。主要表现为: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整体设计和综合管理,普遍处于松散无序状态;学校对社会文化缺乏积极有效的反馈、筛选和引导;学校组织文体活动形式过于单调,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师生在校园文化中的积极性和潜能未充分地发挥出来,需要进一步开发;教师文化素质不能适应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校园建筑、环境布置缺乏文化风格,发挥不了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

二、加强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农村小学要从学校实际出发,提出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和目标。同时,要始终坚持高品位、深层次、求实效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建设校园文化。

1.校园文化建设要民主决策。校长应和全校师生一起,挖掘学校的文化历史内涵,在传统和历史的基础上,通过集思广益,既把握当下,又面向未来,在探索中建构学校独特的文化品牌。

2.校园文化建设要科学规划。新建或扩建校舍应着重考虑校园合理布局,力求做到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三区分离。校园附设的建筑物比如校门、升旗台、花坛等,要从审美学的角度来设计,并尽可能建成校园文化的载体。

3.校园文化建设要健全管理制度。校园制度文化是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是师生员工活动的准则,是教育教学工作得以正常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重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制定教师、学生管理常规,建立健全教学、科研、生活等规章制度。

4.校园文化建设要美化环境。农村学校的校园环境硬件设施虽然较差,但再差的条件,收拾干净了,都能给人美的享受。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进行植树、栽花,是农村学校能够少花钱,甚至不花钱就能做到的。学校要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栽花种草,做到校有校树,班有班花,让校园春有花,夏有草,秋有果,冬有翠。

5.校园文化建设要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课堂教学活动是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接受各科教育的直接渠道。我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探索中,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校园文化因素,使校园文化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比如在比较抽象的数学教学中,首先营造出较为浓厚的以数学为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学习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感知所学数学是有用的、有价值的,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数学学科中及时进行文化的熏陶。

6.校园文化建设要抓好三个“基本单位”。农村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精神文化建设为主,抓好重点部分的文化建设,以点带面,辐射校园。首先要抓好办公室的文化建设,为在文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为班级文化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其次要抓好班级的文化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是由班级文化体现出来的。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重要基本单位之一。第三是要抓好教室、寝室文化建设。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体现出班级特色的核心文化并具有一定的美感。许多教室虽然是条件简陋、门窗陈旧,但是经过班主任老师的精心设计,加上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就能形成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走进教室,有一种美的享受。

7.因地制宜建设农村校园文化。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质,只要善于挖掘,就可以打造自己的亮点。如易门县曾所小学精心打造的文化长廊就突出了特色,在思想理念、布局格调、育人功能和审美情趣方面达到了和谐统一。图文并茂的墙壁语言从不同侧面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激励自我的平台,在第一时间传递了整个学校浓厚的文化气息,让广大师生乐于品味、乐于感悟;小小的文化长廊,凝聚了孩子们的智慧,寄托着老师的殷切期望,同时也蕴涵着深刻的教育意义;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励志故事,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仿佛把孩子们带入了美妙的故事世界,为学校的教育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学生们在操场周围建成了200多米长的校园板报,把板报分为40小块,划分到年级、分到班,两个星期更新一次,每期内容分年级段、分块,体现年级特点;各年级各班黑板报每两周考核评比一次,并将考核结果纳入教师履职考核;各班板报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找资料,自己画画,自己书写;每班所有学生必须轮流出板报,做到人人参与,个个得到锻炼。

8.校园文化建设要树立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是学校师生共创和认同的文化价值的表现,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树立全员共识的价值观念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经过长期的努力,才可能“组织起队伍、形成为风气、沉积为传统”,然后体现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动。因此,树立校园文化精神,着手要实、立意要高,切忌抽象、模糊的价值导向。要注意发现、培养师生中的先进分子和骨干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做到“培养一个,带动一片”。学校领导要从自我做起,严于律己,作风严谨,团结务实,重视培养师生的责任感、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积极创设良好的舆论环境、健康的心理环境,培养学校的争先意识、教师的敬业意识、学生的文明意识。学校在组织和指导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尽量挖掘学校的人力、财力、物力,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娱乐活动和主题明确的教育活动,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创造一种健康的文化环境,吸引学生广泛参与。通过学校正确的导向,把学生浅层次文化引向高品位,沉淀为校园精神,不断提高师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对社会文化的辨析能力。

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范文篇2

农村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各级政府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仍然相对缓慢。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考察了河南省周口市任庄村农村文化建设的状况,发现农村文化建设还存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道德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

一、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基础设施陈旧,利用率低

任庄村没有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但据村支书说有几千本图书,存放在村政府大院里,用当地农民的话说就是年头锁到年尾,开门只为验收”。有一个老年活动室,调查发现这个活动室破旧不堪,老年人都不愿意去,害怕自己健康的身体遭到意外。至于娱乐性的文化设施像茶馆、桌球室、农家乐就更没有了,本人调研的时候就在村头的饭馆里吃饭,饭馆极其简陋,菜品单一,老板戏称这就是他们村的农家乐。

(二)农村师资力量匮乏

任庄村2009年有幼儿园一所,在校学生47人,教师2人;现有小学一所,学生190人,教师9人;初中在校生100人,高中(包括中专、中职)在校生37人,在读大学生(包括高职、研究生)23人。社会文化的传递和发展依赖于社会教育,该村整体受教育的文化程度不高,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不能满足教育对文化发展和传承的功能。

(三)不重视农村文化建设

部分领导认为只要把经济发展了,让农民增收、群众生活富裕就行了,文化发展好坏与否关系不大,于是就出现了经济建设要上,文化建设就要让”的错误观点。这种意识直接导致乡镇领导对基层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经济发展是硬指标、硬任务,文化建设是软指标、软任务,认为文化工作既不影响农民致富又不影响干部的政绩,所以对宣传、贯彻有关文化建设的政策很不重视,宣传力度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对吃饱穿暖的农村生活已经习以为常,没有太高的精神追求了。

(四)文化活动内容传统,缺乏生命力

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成了许多农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任庄村村民非常勤劳,基本属于早出晚归形式的。村主任说每个月都有放电影的,只是几乎没有人去看,偶尔去溜达的是一些孩子和老人,如此单一的文化下乡活动是蜻蜓点水”,根本满足不了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强烈要求。调研时发现,农民在农闲时娱乐休闲的方式主要是串门闲聊,所占比例为60%,玩纸牌、打麻将的占20%,看电视的占10%,发呆的占5%,其它的占5%。

(五)文化市场的非健康发展

文化市场管理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该村基层文化管理体制落后,引导不力,文化阵地低俗化,健康文化缺失。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观念和生活习俗乘虚而入,封建迷信、宗教势力重新抬头。更有甚者,一些不法分子为谋取暴利,趁机把一些黄碟”淫秽小说书刊”等城市文化垃圾转嫁到农村,这对于原本比较单一纯朴的农村社会风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农村文化建设的管理不当、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使得现有文化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文化建设水平低且进展缓慢。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任庄村的文化建设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进。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大农村文化经费投入,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有物质保障。没有必要的物质保障,精神建设的许多任务就难以落实。”作为薄弱环节的农村文化建设更是如此,没有一定的物质保障为依托,文化建设只能是无米之炊。特别是文化的硬件建设,如图书馆、群众文化体育设施、文化站、影剧院等,这些文化设施是农村开展文化工作和文化活动的硬件,没有必需和必要的场地及设施,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深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各级政府要统筹规划,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县文化馆要具备综合性功能,图书馆要加强数字化建设。乡镇可结合乡镇机构改革,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配备专职人员管理。村文化活动室可一室多用”,明确由一名村干部具体负责。

(二)着力推进文化工程建设,大力兴办文化教育事业

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没有高素质的农民就难以加快农村文化的建设,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农村文化的百年大计。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明确提出:教育事业决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各级党委要作为大事来抓。各行各业都要来支持教育事业,大力兴办教育事业。”各级政府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应从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保障和支持。一是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坚决杜绝新一代文盲;二是逐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和普通高中、大学招生人数,扩大高学历继续教育,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口素质;三是加强各类职业技术培训和多样化的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现有劳动力的文化教育程度,使构建学习型社会取得进展;四是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继续加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通过教育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着力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提升农村文化建设品位。

转贴于

(三)摈弃旧文化思想,创造新文化理念

过去有一种说法,农民农村文化建设除了吃饱穿暖,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最多在看看电视,就不需要其他文化生活了,其实不然,按照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理论分析,文化消费需求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广大农民摆脱忙于生计的奔波,有时间和条件把积压在心中对艺术的需要渐渐释放出来,文化消费需求也越来越旺盛。

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一旦达到一定的深度,农村文化建设就有了位置,就能摆上议事日程,遇到的问题就可以妥善解决;务必正确处理好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农村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没有农村文化建设,也就没有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四)丰富农村文化,打造特色文化—树立品牌效应

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党的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要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不断充实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拯救那些以吟咏、歌唱、舞蹈、装扮技艺等方式进行传播的活态文化,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原则,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花会、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

正如企业文化一样,农村文化建设要树立品牌,彰显个性,开发特色文化产品。可以从建设本地大文化的角度入手,对传统文化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挖掘整理,从中选择既有区域文化特色,又可赋予更多时代精神的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现象,历史事件,将其作为特色文化的重点品牌推向社会。坚持走有特色的中国农村文化建设道路,这样对外可以扩大影响,对内可以促进凝聚力、增强自信心。

(五)扫除精神文化垃圾,加强文化市场管理

为规范农村文化市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等为载体,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

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村;社区文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193-02

社区是城市化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新型的城镇社区不断产生,大量的动迁农民进入到社区内生活与工作,而与城市居民相比在思想观念、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等方面却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农村社区的文化建设直接影响着与动迁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社区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影响着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做好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是探寻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社区及社区文化的内涵

社区是由费孝通先生在翻译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名为《共同体与社会一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的著作时从“community”这一英文单词翻译过来的。我国社会学界在定义“社区”这一概念时,一般指在一定地域范围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是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是一个地域社会生活共同体。

(一)文化与社区不可割裂

文化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和时间向度上生成的,社区是文化的土壤,社区结构的形成赖于文化的制约,文化的孕育和传承又存在于社区的社会活动和生活工作之中。

(二)社区文化是一个社区范围之内的特定的文化现象

社区文化是一个社区范围之内的特定的文化现象,包括社区内的人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为提高社区成员素养、满足社区成员精神需求、活跃社区成员业余生活、增强社区成员情感归属感的社会性、开放性、群众性的文化活动。

二、我国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区文化建设在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我国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却普遍存在众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区文化管理机制不健全

绝大多数的社会文化活动都是由街道办事处这一乡镇政府的代表组织进行,社区文化机构也仅仅是在政府代表的指挥下行动,给予形式上的配合和参与,难以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在社区文化组织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不能深入有效地管理社区文化资源,造成社区文化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过于集中在某一个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企业单位。另一方面在资源的利用上缺乏搞活机制,对现有的社区文化资源利用率高,对潜在的社区文化资源发掘较少,对物质文化资源较重视,对精神文化资源利用较少,对自身拥有的资源管理较多,各个资源拥有者之间协商搞活资源较少。

(二)文化设施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社区文化开展必不可少地需要一些文化设施硬件的支撑,目前,在城市社区,文化设施主要有街道社区文化中心、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等机构设施。他们都是社区文化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没有这些硬件设施,社区文化就难以开展,农民进行文化交流的机会大大降低。由于经费不足,农村社区普遍存在着文化设施硬件建设严重落后的问题,已经投入建成的图书馆、影院等文化设施场所由于后续资金的不足,也无法得到正常的运转,以致很多文化设施成为“形象工程”。

(三)社区文化人才匮乏

社区文化人才紧缺虽然有市场经济的影响,社区文化站收益不好,工资低,无法留住现有的文化人才,更难以吸引新的优秀文化人才。主要还是社区文化建设不强,各级党委和镇政府在政策、资金、在职人员岗位编制上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扶持,农村社区文化工作人员无法获得自身发展的机会,严重影响了社区文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制约了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

(四)农村社区成员参与意识不强

新农村的社区文化建设还主要是依靠镇政府、村委会的引导号召,转变成社区居民之后还没能从思想上意识到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传统农业思维文化中过于保守,缺乏激情和创作力,精力多集中在对物质生活和经济效益的追求之上,缺乏对文化建设的渴望,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未能成为新农村中文化建设的主体。

(五)文化建设与农民的真实需求不足

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文化作为一种强势文化侵入农村社区,但侵入又不彻底,照搬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做法情况时有发生,所谓的“文化建设”就是单纯地在小区空地上放置一些健身器材,买一些图书资料,设置室就算完成文化建设的任务。但农民真正需要的是服务于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的服务性咨询和专业性的辅导,改善农民收入,关注地方文化特色,保护传统文化,解决一方面社区文化参与不足,一方面社区文化建设无法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的矛盾。

三、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对策

(一)转变思想,提高对社区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基层社区文化建设,培养农民的社区意识,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维系良好融洽的社区关系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农村城市化尚在起步阶段,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党和政府的领导推动能起到关键性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1.建立健全社区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

一是针对城市化进程中乡镇政府管理职能的变化,及时调整乡镇政府内部机构的改革。明确社区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和具体的工作部门,形成由党政宣传部门带头,街道办事处积极配合,充分发挥社区文化机构的作用,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确保文化建设有人管,具体工作有人施行,出现问题有人解决,提高行政效率。

二是倡导社区文化市场建设。积极培育各种中介组织、文化团体的介入,完善社区文化组织机构,倡导和发展社区文化建设志愿者,充分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为社区文化建设注入新鲜血液,使社区文化充满活力。

三是制定社区文化建设量化标准,加强考核与监督。如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考核指标体系中列入“社区文化建设”一项,提出包括社区文化活动情况、社区文化设施及其使用情况等具体标准,并尽可能列入对地区政府的经济社会考核体系中,以强制手段保证地方政府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投入,确保农村社区文化的开展。

2.创新投入机制,完善农村社区文化设施建设

农民群众进行演艺活动、读书学习、健身交流都需要一定的场地、设施、器材。发展社区文化,一方面各级基层政府必须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社区文化事业的发展,确保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活动更顺利进行。另一方面,社区文化建设组织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积极与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加强合作,开拓资金来源渠道。

3.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一方面,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创新文化建设的机制体制,采用聘任上岗制,发展和稳定专兼结合的社区文化队伍,设定明确的权利职责,指定合理的奖励机制,提供必要的财力物力,支持社区文化建设人员开展文化活动,建立健全专兼职文艺骨干继续再教育制度,创新培训机制,充分发挥文化工作者的潜能。

另一方面,社区文化工作者要转变观念,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发挥自身带头领导的作用,社区文化部门要切实把握工作重心,根据城市化地区自身的特点,把握好社区文化的发展方向;立足社区,认真挖掘、总结、研究和推广先进经验与创新做法,不断提升社区文化建设的水平。

(二)以人为本,加强农村社区成员的文化教育

人是客观世界的主体,也是社区文化活动的主体。社区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农村社区成员形成共同的价值认同,发扬全体社区成员的参与精神和互助精神,增加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归根结底就是为农民服务,以提高农村社区民众的精神文化素质,塑造与城市化相适应的新型农民为目的。教育是传承文明,普及文化,提高人的文化水平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农村社区居民大多是由农民转变而来,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上都保留着浓厚的农村习性,社区意识淡薄,这就要求在教育的过程中,认真分析农迁居民的特点,不能完全照搬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模式。一方面要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增强社区凝聚力。另一方面要普及科学文化知识,重视人的理想信念教育,破除“小农思想”和“农耕意识”,使社区成员具有共同的社区意识,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地投身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者。

(三)着眼传统,形成文化特色

农村城市化发展,并没有完全消除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传统文化,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要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就要在社区文化活动中注意发挥地域特色,结合各地区民众的风俗习惯、意识形态与农迁居民的自身特征,一方面丰富农村传统文化活动,如扭秧歌、玩龙灯、逛庙会等娱乐活动,提高群众对社区文化活动的认同感,调动个群众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发挥乡土的历史作用;另一方面,要赋予传统文化活动以新观念、新内容,宣传体现城市文明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使农村居民在活动中接受现代文明,形成农村社区独特的内在精神和实质内容,在社区民众的参与、选择、评价、认同的过程中,整合思想认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制约社区民众的思想和行为,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随着我国对城市化以及城市、现代化本质认识的日益加深,城市发展从注重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规模和速度方面的“人口城市化阶段”逐步上升为“人的城市化”。而城市化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意味着从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性’生活方式发展、质变的全过程。”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客观需要,更是城市化进程中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只有抓好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才能加快农村城市化,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使农民转变成真正意义的市民。

参考文献:

[1][德]F.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一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刘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3]孟固,白志刚.社区文化与公民素质[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