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临床医学的认识范例(3篇)

时间:2024-07-25

对临床医学的认识范文篇1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逐步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们对现代医疗服务的要求日益增高,新时代迫切需要培养高素质、应用性强、善于处理医患关系的复合型医学人才。而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医学院校仍采用基础课、临床专业课、临床实习三阶段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强调各学科的独立性,忽视学科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导致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再加上近年来医学院校扩招,医患关系日益紧张,传统教学只重视医学理论的传授,导致医学生临床实践动手机会少、人文素养缺乏等诸多弊端,无法满足培养现代复合型医学人才的需要。为弥补传统医学教育的不足,解决与新时代医学人才需求的矛盾,还要符合医学这门学科的特点,那么让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就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早期接触临床是指让在基础课程学习阶段的低年级医学生走进医院,通过多种形式接触临床常规工作,使其能够较早地树立临床意识,促进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同时,也让医学生提早感知医疗卫生职业,及早树立医患沟通、人文关怀意识,增强人文素养,促进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早期接触临床是我国医学教育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响应教育部提出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要注意“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号召。现就2018年我院开展的早期接触临床进行问卷调查及分析,初步探讨早期接触临床的开展情况及存在的不足,为今后进一步完善早期接触临床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将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5+3一体化”共4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均是大学一年级新生,利用暑假到我院进行为期两周的早期接触临床。

1.2方法

医院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划分成小组)跟随带教教师到不同科室门诊或病房进行早期接触临床活动。

1.2.1具体时间及科室安排医务部、护理部(含不同科室护理)、急诊科(含急诊内、外科及抢救室)、内科病房、外科病房、门诊、听讲座各1天,志愿者导诊2天。具体科室根据医院具体情况酌情安排。

1.2.2早期接触临床的主要内容(1)了解医院整体布局及概况,了解医疗保障体系、医改政策、护理常规等,学习医院的规章制度及医护员工的行为规范,进行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教育。(2)进入内科、外科、急诊科等不同临床科室,了解医生/护士的整个工作流程,观摩医生/护士交接班,跟随医生查房,观看医生查房、开医嘱等诊疗过程,听取医生分析病情、诊断和鉴别诊断,初步了解各个科室不同的病种及诊疗原则,初步建立临床诊疗思维。(3)在门诊跟诊及志愿者导诊过程中,了解门诊功能设置、科室分布,了解门诊接诊制度及就诊流程,观看医生接诊和处理病人。早期接触临床期间,学生每日书写日志,记录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感。结束时,教务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心得体会等,要求学生提交早期接触临床实践报告,并结合各带教教师的评价综合评定学生总评成绩。

1.3评价方法

使用自行设计的早期接触临床调查问卷,从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总体情况、对早期接触临床内容最感兴趣的部分、带教教师的满意情况、早期接触临床的收获情况等不同方面进行评价。问卷整理后录入数据并核对,数据资料以[n(%)]表示。

2研究结果

发放问卷40份,收回有效问卷4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2.1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总体情况(见表1)

2.2医学生对早期接触临床最感兴趣的内容(见表2)

2.3医学生对早期接触临床带教教师的满意度(见表3)

2.4医学生对早期接触临床活动的收获(见表4)

3讨论

3.1早期接触临床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得到多数学生的认同

表1显示:超过92%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且愿意参加更多的早期接触临床。95%及以上的学生喜欢早期接触临床且表示活动后有收获。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认同早期接触临床,对早期接触临床持肯定态度。表2数据表明:早期接触临床不同部分内容中,医学生最感兴趣的依次是外科(50.0%)、急诊科(22.5%)、内科(20.0%)、门诊接诊(5.0%)、护理(2.5%)。提示低年级的学生对临床科室、临床专业知识很感兴趣,这也符合早期接触临床学生的认知。早期接触临床的学生都是刚上完大学一年级课程的新生,才在学校学习基础医学知识,对临床一无所知,尚处于新鲜好奇、充满疑问、有求知探索欲望的阶段。其中,对外科内容的感兴趣程度排第一位,远高于其他科室,这也与学生的认知相吻合。人体手术、有创操作等对学生而言都充满了神秘感,学生第一次接触临床,肯定想先去外科一睹为快、一探究竟。而医务部、听讲座及志愿者导诊这3部分内容都不在学生最感兴趣的范围内也在情理之中。医务部解读医疗政策、医疗质量安全等对学生而言感觉比较遥远;听讲座远不及去临床科室更吸引学生;而对于志愿者导诊,学生初来医院,不熟悉也不具备专业知识,自然不感兴趣。

3.2多数学生对早期接触临床带教教师满意

研究表明,带教教师的带教质量直接影响早期接触临床学生的培养质量,可见带教教师带教水平至关重要。表3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早期接触临床的带教教师满意,其中非常满意的达到87.5%,提示我院安排的带教教师带教水平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肯定。在早期接触临床结束时的分组交流过程中,很多学生积极表达了对某些科室带教教师的喜欢,特别是某些教师的独特带教方式和幽默风趣的带教语言,让晦涩难懂的临床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受益良多。但仍有极少数学生对带教教师不满意,究其原因,在于极少数科室秘书认为早期接触临床学生进入临床过早,指派年轻医生带教即可,或者随机临时分配带教教师,还有可能是极少数带教教师带教意识薄弱、带教过程敷衍了事。

3.3早期接触临床活动能够提高医学生的综合能力

表4结果显示:所有参加早期接触临床的学生对医院环境设施、医疗工作流程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能感受到医生日常工作的辛苦和病人的痛苦。早期接触临床为低年级医学生提供了走进临床真实环境的机会,让他们近距离接触医生和病人,与医护人员同作息、与病人面对面,真切感受医生工作的神圣与辛苦,切实体会病人的痛苦,使学生提前了解了作为医生应具备的能力,提前感知了医生救死扶伤的责任和使命,增强了对医生职业的兴趣和社会责任感[1-2]。超过90%的学生认为早期接触临床有助于理解理论知识以及促进基础与临床的联系,也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学生对临床的一切都充满好奇,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带教教师在带教过程中可以适时地就临床问题启发学生结合所学基础知识来解释,这样形成“理论—实践—理论”的良好循环。从表4可以看出,92.5%的学生表示有助于培养初步临床思维,97.5%的学生表示提高了沟通能力。学生跟随带教教师门诊接诊、病房查房等一系列的诊疗活动,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初步了解医生如何对疾病进行诊断,如何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初步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在早期接触临床过程中,学生接触病人、了解病人,在带教教师的引导下,适时与病人沟通交流,不仅可以锻炼医患沟通能力,也可以培养尊重关心病人、保护病人隐私等良好的医学人文素养[3-4]。培养临床思维和医患沟通能力对临床医务工作者而言至关重要,早期接触临床的学生有机会及早开始临床思维和医患沟通技巧的训练,对日后从事医疗工作有积极的作用。调查显示,所有学生都认为通过早期接触临床有不同方面的收获,该结果与陈磊等[5]对北京大学医学部八年制临床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效果的研究类似。早期接触临床是世界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英国、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采用不同形式进行早期接触临床。研究也表明,早期接触临床可以从多方面影响学生,在这期间,学生相当于见习医师,观摩医生门诊接诊、病房查房、临床技能操作等,同时也鼓励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多问,使学生对医院环境、医生的救治过程、医生护士的职业等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和感性的认识,还可以通过实践不断学习和感悟。因此,早期接触临床有助于改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的情况,有助于学生初步建立临床思维能力,有助于提前培养学生关爱病人、服务社会的意识,有助于增强人文素质、培养医生职业素养、弥补医学人文教学的缺陷等,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早期接触临床的座谈会上,多数学生表示早期接触临床对他们心灵震撼很大,有对临床医护人员爱岗敬业、治病救人的感动,有对病人病痛的深切同情,也有对现代医学局限导致某些疾病无法治愈的感叹,这种心灵的触动必然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多学生表示,通过早期接触临床,让他们更加正确地认识了医生职业,更加坚定了学医的决心和动力。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早期接触临床与往年大有不同,特别增加了3场老、中、青三代名医讲座,邀请我院老专家、中年主任以及青年教师给学生带来精彩的讲座,学生纷纷表示从3场讲座中收获满满,对未来的从医之路充满了憧憬。

4结语

早期接触临床作为一种特殊的临床前教育方法,符合现代医学教育的规律和趋势。从活动的总体效果来看,早期接触临床是值得肯定的,但也发现存在早期接触临床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宣传不到位、师资力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等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我们将努力完善早期接触临床的管理制度,制定相应措施,加强管理,落实到位,确保活动有效、持久开展。同时,重视早期接触临床师资力量的培养,选拔优秀带教教师,定期开展师资培训,不定期送教师观摩学习名校的早期接触临床活动,从而不断提高带教水平。

参考文献:

[1]胡笑甜,姚小康,徐卫琼,等.订单定向医学生对早期接触临床的评价调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6):90-91.

[2]诸葛晶,单苑丽,郑春新,等.手术体验教学在早期接触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5,14(9):930-933.

[3]张静,王璐.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提升综合素质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2):11-12.

对临床医学的认识范文

摘要:为了解《病原生物学》课程开设早期临床实训内容的教学效果并进一步完善课程,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嘉兴学院医学院2011―2015年级全体临床医学五年制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89.0%的学生认为《病原生物学》有必要开设早期临床实训,并建议增加实训的时间。由此得出结论:基础课程教学中应与临床实训相结合,其对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医学教育;病原生物学;早期临床实训;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136-03

随着医疗改革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三段式医学教育模式受到越来越多冲击。突出表现在基础和临床脱节,如何让低年级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临床是医学类高校在医学基础教育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1]。《病原生物学》是临床医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认为理论知识较为枯燥,并且所学内容并不能和临床实践相结合[2,3],最突出的表现是后期临床实习中学生的无菌概念薄弱、样本污染率高、实验结果假阳性率高等。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同时也为了将理论知识和临床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我院从2012年开始开展《病原生物学》早期临床实训。为了更真实地反映学生对实训的感受和意见,同时进一步推进和完善该实训内容,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对象和方法

1.研究ο蟆1敬蔚鞑橹饕在嘉兴学院医学院2011―2015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学生中开展。

2.研究方法。实训教学组织:我院从2012年开始对大二医学生开设《病原生物学》早期临床实训,实训教学时间包含课程教学时间内,分3个阶段进行安排:计划―实施―问卷调查。

制定早期临床实训教学计划:计划是教学工作的行动指南,《病原生物学》早期临床实训教学计划是根据第二学年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分5个部分进行设计:主题、目的要求、教学内容、教师准备、基地准备。教学基地的安排上,我们主要选择两所医院作为实训场所(均为三甲医院),临床带教老师参与教学计划的策划。

组织实施实训教学:为了让学生能够较快进入角色,医学生在实训教学开展前两个礼拜收到《病原生物学》早期临床实训的教学计划,学生围绕实训主题复习相关知识点,收集有关资料,做好学习计划。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带教老师先让学生观察临床医生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并提出相关问题,然后再指导学生的具体实践。实训结束后开展问卷调查,检测实训的结果以及学生反馈的意见建议。

3.调查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现况调查研究,参阅国内相关文献及临床实训教学专家的意见,自行设计的早期接触临床实践课程(病原生物学方向)调查问卷,主要调查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情况。通过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获取相关信息,以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

4.资料分析。本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实际回收941份(其中2011级200份、2012级185份、2013级181份、2014级192份、2015级183份)应答率为94.1%,问卷有效率为100%。对单题错答或缺失者,单题不予分析。问卷经整理编号后录入数据并核对,采用SPSS13.0进行均数、率等统计分析。

二、结果

1.学生对实训的整体认知。调查结果显示,关于课程的开设目的,学生对开设实训的目的绝大多数表示了解(96.7%),但仍有3.3%的学生不知道为何开设该实训。对于实训开设的必要性,有89.0%的学生认为《病原生物学》有必要开设早期临床实训。绝大多数学生98.9%对所在附属医院(均为三家医院)带教老师表示满意。大部分学生认为经过实训,提升对感染性疾病的常规诊疗过程的认识(71.58%)。

2.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我们根据实训医院的条件利用实际病例,从“样本采集”、“开化验单”、“MIC分析”三个方面将理论知识中的“无菌概念”、“生化反应”、“细菌耐药性”等知识贯穿其中。近八成学生(79.4%)认为实训课程能够提升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其中学生最喜欢的是“样本采集过程”(55.6%)、“进入门诊”(30.7%)、诊断报告分析(13.7%)。大部分学生在与病人接触并协助检验师采集标本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89.4%)。超过七成学生表示诊断报告分析很枯燥(71.4%),但几乎全部学生(99.3%)都认为最枯燥最难的诊断报告分析却是他们将来学习最重要的内容,因此认为在后期的学习中需要更加努力。最后超过六成的学生(62.4%)认为早期临床实训的时间太短,可以考虑更加延长实训的时间。

通过问卷的回馈,67.5%学生认为《病原生物学》早期临床实训的能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自主性,28.6%的学生认为对自主学习的帮助一般,另有3.9%的学生则认为对自主学习的帮助不大。同时在遇到专业问题时,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主动学习,其中35.4%的学生选择“向带教老师请教”,32.2%的学生选择“自己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选择“与同学讨论”方式的学生则占到27.6%。提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初步形成较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可考虑进一步合理引导。从实训的具体内容来看,大部分学生认为需要增加实训的时间,同时希望在别的基础课程中增加早期临床实训的内容。

三、讨论

目前,我国在临床医学的教育中,主要是沿用传统的“三段式”培养模式,即基础课程学习―临床课程学习―临床实习的课程模式,对于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现在的模式将注意力都于临床课程学习以及临床实习阶段,导致在培养早期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轻视实验、实践教学,使基础与临床脱节问题严重[4,5]。虽然现在的医学教育也认为实验、实践教学重要,但与知识传授相比相差甚远,同时因为实践教学在条件要求和资源消耗等方面比理论教学的教育成本高得多,如何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学习有机联系起来,已成为医学教育必须面对的课题[6]。我院在《病原生物学》这一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可以将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内容适当与临床医学相结合,让学生进入医院早期接触临床,在医院由医生指导完成知识的接收和升华,这无疑对于他们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有极大的帮助。

医学长足的进步导致医院内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许多原先需要由人开展的项目现在已完全由机器所替代,这种新的发展趋势必然导致医学教育的发展[7]。在基础课程学习阶段,《病原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如何和后期临床知识相结合是核心内容[8],比如,我们在讲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如何具体做一个实验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并非最重要,但是如何培养医学生们根据病人的具体临床症状选择对应的检查手段,同时依据检查结果判断疾病的病因和预后是培养的最终目的。这种思维的培养并不能依靠后期临床实习短短一年甚至半年时间完成,需要贯穿医学生培养的整个阶段。在《病原生物学》这一具体课程中,我们通过早期临床实训能让学生更好地运用基础知识,在接触临床的同时逐渐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方法,体会医师对病人的人文关怀,通过与病人或医务人员的交流,能够训练其沟通能力、深刻领会病人与医生的关系。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和教师对于具w的实训内容均有自己的收获和疑惑。学生们一方面希望在别的课程上也开展早期临床实训内容,说明他们渴望到临床接受感性知识,也认为在《病原生物学》课程学习过程中早期接触临床并结合临床实际病例能够加强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是,另一方面,课时和师资力量的限制导致在早期临床实训过程中不能安排小班化教育,使部分学生认为早期临床实训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5.5%)。医院带教教师方面的反馈意见则认为课程内容很重要,但是一方面工作压力以及师资力量薄弱,另一方面,认为低年级学生尚未学习临床知识,在具体组织教学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因此课程的有效实施以及完善优化,需要教育管理部门、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充分的协调互动和积极参与,教育管理部门的统筹安排尤其重要。在本次调查中,学生和老师均对早期实训内容的设置持肯定态度,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班级人数的设置和时间的安排上均有不同意见,需进一步深入研讨方可达成共识。

综上所述,在医学基础课程中结合早期临床实训内容,对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如何进一步深入开展基础课程结合早期临床实训,需要每一位医学教育工作者的主动探索和积极投入,以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组织管理。

参考文献:

[1]黄小平,邓常清.浅谈基础医学教学与临床实际的结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6,8(33):152-153.

[2]谢荣华.探索多种教学方法提高病原生物学教学效果[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20):60-61.

[3]邓功成,赵洪,高礼安,李永波,吴卫东,余彭娜,李静,陈世军,宋丽莎,吴莉莉.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在线,2013,739(9):117-118.

[4]骆朝辉,陈凤辉,罗洪.临床实践带教教师对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调查研究[J].中国使用医药,2013,2(12):247-248.

[5]陈莹桦,顾春娟,杨智P,王从荣,吴国忠.综合医学基础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护理研究,2013,27(10):3437-3438.

[6]高娅,王锦帆.医学教育早期临床实践现状与趋势[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4,(1):72-74.

[7]张欢,刘晓云.以医学教育改革为基础推动我国卫生人力资源发展[J].中国卫生人才,2013,(5):78-81.

[8]周密,李哲,王艳艳,华芳,郑海筝.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10):1923-1925.

对临床医学的认识范文

以课程为依托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不能适应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特点。现有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以课程传授作为主要模式。然而,临床医学研究生三年学习中只有第一年是集中授课,因此,能够接受课程传输人文素质知识的时间较短,而且学校能够开设的课程类别也十分有限,如在我国医学院校中,公共人文课程一般有大学外语、大学语文、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几门课,因此,把人文素质教育重点放在课堂,无法满足临床医学研究生所需的人文素质要求。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实践针对性。不少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知识还是本科阶段的陈旧知识,在新的学习阶段,他们需要更深、更新的人文知识以帮助解决临床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所面临的价值理念、关系处理、职业发展素养等问题。从调查来看,进入实践阶段的学生对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觉得有很大帮助的仅有18%。这不是说明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没有意义,而是现阶段的课程设计不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

笔者认为主要是医学院校没有在空间(不同环境,如教室、临床)和时间(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不同阶段)两个维度构建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人文素质教育忽略了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多样性背景。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来源不一,有从本科直接读研的,有工作后继续读研的,本科教育、工作经验等人文背景不尽相同,已有的调查研究表明,不同阶段和不同背景的医学研究生对学医的首要目的、个人利益、医患纠纷等问题的看法上存在着显着差异。这表明不同背景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在价值观、社会技能等方面也存在区别,因此,对他们的人文素质教育也必须因人而异。现在很多学校的集体授课、导师统一指导等形式不能适应研究生个性化的特点,影响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导师忽略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多数医学院对研究生导师考核主要停留在两个方面,一是规章制度里面的导师职责,二是科研成果,由于规章制度没有硬性规定导师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因此,不少导师往往忽略了这个方向。另一方面,由于科研成果是评价教学和科研产出的最直接标准,研究生往往成为导师实验或者项目的主力军,造成多数临床医学研究生认为和导师的关系是“老板雇员型”,[3]最终导致研究生长期身处实验室而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甚至几年的研究生学习结束后,一些基本的人文素质能力较本科阶段有所退化。以上现状的存在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最突出的是学生重科研轻临床,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人文关怀精神以及主人翁精神等人文素质水平较低。有调查表明,当前医学院校毕业生的人文素质缺失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4],见表1。不少学校和学者都在积极探索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主要集中在教学改革方面,如廖虎等(2009)提出在课程、师资、教材、考试改革等方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5]然而,目前专门针对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较少,且主要也是将焦点集中在课程设计、氛围营造、导师作用等几个层面,[6-7]将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特点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结合起来研究的更少,笔者认为,临床医学研究生是集学生、师长以及医生为一体的高等级专业人才,他们的角色特点与人文素质教育是有联系的,正是因为医学院对其角色认识存在缺失,造成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盲点,本文从角色认知视角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全方位提升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的有效方法。

二、临床医学研究生角色认知与人文素质教育联系

笔者认为从角色认知视角进行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研究是有可行性的。医学生的角色占有与人文素质内涵的联系历来存在,如我国古代医家认为“医者意也,医者艺也”,明确指出医学是一门哲理思辨、观念理性的学问,表明医生不仅是具有技术技艺,还是一名思想者;“夫医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下医医病,中医医人,大医医国”的观念,更是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高度联系、高度概括,认为医生应该是一名博学者、有责任感之人;西方医学的奠基者希波克拉底是医学人文科学的先哲,他对医学的人本思想有深厚的见解,强调医术是“一切艺术中最美好、最高尚的艺术”,医生“应当具有最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爱丁堡公报指出“21世纪的医生,应是优秀的卫生管理人才、病人的代言人、出色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信息专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的专业医师和努力终身学习的学习者”;卡琳?卢特菲(KarenLutfey,2005)认为医生必须扮演多种角色,教师、谈判专家、侦探、商贩、程赞者和警察等。基于对以上关系的认识,笔者建立了临床医学研究生角色认知与人文素质教育关系模型,见图1。

临床医学研究生接受教育的渠道一是来源于课堂教学,二是导师指导,三是临床实践,在不同的角色环境中表现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课堂上,一方面他们是接受知识的学生,另一方面,对于低年级本科生来说,他们承担了部分专业课带教的任务,是小老师的角色;在临床实践中,他们既是向临床带教老师学习的学生,也是对低年级学生进行临床指导的师长,另外,他们还是病人眼中的医生;在导师眼中,他们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研究者,是未来医学事业的执行者。因此,临床医学研究生的角色占有归纳为学生、师长以及医生。医学院校要抓住学生、师长、医生应该具备的人文素质要点对临床医学研究生进行培养,具体表现为角色实践,在图1中反映为6个要点。临床医学研究生角色认知与人文素质教育关系模型反映了医学院校可以在不同的角色环境进行角色实践,最终达到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每个角色占有应该具有的人文素质要求。

三、角色认知下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笔者认为可以从角色认知角度出发,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的开展,建立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角色认知体系,以期在最大程度上完善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首先,课程设置能彰显临床医学研究生多样化特点。目前,不少大学在寻找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的方法和途径上都有值得借鉴的做法,如首都医科大学实施的“多平台、不同模块设计方案”,从公共必修课程平台、综合素质培养平台、基础实验课程平台、基础理论知识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六个方面对临床医学研究生进行素质培养,中山大学医学院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采用了理论教学—调查研究—撰写总结相结合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把学生自学、专题讲座、师生讨论、社会调研等教学方法融入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正如笔者在之前提到的,他们的背景具有多样性,笼统的课程不能最大范围满足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要求。因此,课程设置在模块化和程序化的同时,不应忽略对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挥。课程设置应该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达到每个层次和层面的学生都有人文素质的提升,通过师生有效互动,最终赋予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以最广泛的意义。

其次,利用角色扮演加强人文教学效果。临床医学研究生具有鲜明的角色特点,因此,运用角色扮演不失为强化他们自我认知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根据已有文献,对于医学生角色扮演的研究大多关注护理专业,其他医学专业涉及较少,针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角色扮演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同时,不少角色扮演的研究停留在对某一课程的效果评估上,而将角色扮演理论用于系统课程设计的研究较少。医学院校应该根据角色扮演方法的原理和规律,为临床医学研究生多角色的平衡发展建立切实可行的课程体系。

第三,将职业素质拓展作为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点。威廉?古德(WilliamGoods,1957,1960)认为,医学这个职业与其他职业的初学者相比要经历更加严格的社会化过程,大多数临床医学研究生在此阶段将初步接触社会并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在这一过程中面临的诱惑和需要学会解决的问题很多,围绕树立医德观念并掌握相应的社会知识技能进行职业素质拓展是这一阶段人文素质教育的重点。尤其要注意利用临床实践中发生的医学伦理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对待医患关系、各种行业不正之风现象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卫生机构改革面临的诸多问题,开展医德案例教学与讨论,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道德判断能力及道德责任感,同时教给学生需要的关系沟通、法律、社会经济等职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拓展其职业生涯所需要的人文素质。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