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医学实验室管理办法范例(3篇)

时间:2024-07-27

独立医学实验室管理办法范文

1我院外事工作历史及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国际交流活动曰趋频繁。为适应这一形势,我院较早组建了外事工作小组,最初隶属于科研处。不久后成立了收稿日期:2009-11~03;修回日期:2010-01-12E-mail:tanghui51@gmail.com外事办公室,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职能科室由医院直接领导。根据当时的形势,外事工作管理主要采用行政性手段。出国项目、名额及相关费用全要靠国家计划性划拨,出国人员均为公派长期进修学习人员,出国手续办理复杂。外事工作的内容包括为出国人员办理因公护照、跑各部委批件、‘‘迎来送往”接待来访外宾,工作被动而琐碎,但却是不可或缺的。1980年至今,在外事办公室的‘‘穿针引线”下,我院共派出留学、考察、会议、访问学者等各类出国人员2406人次,其中1999年以前1420人次(71人次/年),2000年以后共986人次(110人次/年),出国人数近年有大幅增长。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我院已经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曰本和瑞典等国家的多家大型医疗机构以及WHO、IAEA等国际性组织建立了长久的合作关系。2000年以后共引进国际合作项目83项,目前仍有14项正在进行中。医院从中获得资金支持30~50万元/项不等,最大项目超过100万元。其中,外事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一直受到历届院领导的重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计划性公派出国的形式逐渐淡出,对外交流形式呈现多样化特点。出国人员构成由以往的长期出国进修为主,变成短期会议或培训为主。出国人员可以方便地持因私护照办理出国手续,无需繁琐的审批。由此,外事办公室原来的工作方法急待改进。为更好地服务于部级癌症中心的建设,我院对外事办公室进行改组,成立了国际交流处。抛弃以往被动而僵化的管理模式,积极主动地开发国际合作项目,尝试寓管理于服务的新型模式。

2外事工作为我院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

通过外事工作促成广泛、多样性的国际交流,有效推动了医院的管理改革、学科建设、学术促进、项目引进、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发展。

2.1管理改革近年来,我院与国外一些大型医学中心展开密切的院级交流,并与美国的M.D.Anderson等知名肿瘤医院结成姊妹医院。通过考察与交流,我院管理层学习了国外大量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了整体管理水平,并引进了最新的组织构架。在许多发达国家中,均设有一家部级肿瘤中心(NationalCancerCenter,NCC)。NCC承担国内肿瘤研究项目组织与协调工作,并起到与国际间交流的接口作用。2006年我院提出了建立我国NCC的构想,经过0年的努力,NCC终于获得批准成立。NCC的成立为我院的发展提供了更高的平台。

2.2学科建设积极、广泛的国际交流加快了我院学科建设的步伐。在我院与国外进行院级交流的同时,院内许多科室也与一些国外知名肿瘤中心的相关科室建立了对口合作关系。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方针,采取多种形式与国外合作。我院头颈外科与英国Poole大学医学院开展长期合作,先行选派科室的中青年医师7名,轮流出外进修,带回先进的颌面外科技术,提升了科室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目前,我院头颈外科已成为英国皇家外科学院认可的英国颌面外科医师的训练基地,招收并培养了英国颌面外科医师3名。我院放疗科也与国外多个大学医学院的放射治疗中心结成伙伴关系,选派中青年骨干作为访问学者,轮流到国外学习。选派的对象不仅包括临床医师,还包括物理师及技师等,从而满足了科室在各方面与国外接轨的需求。另外,我院放疗科还常年邀请外籍专家来院交流和访问讲学。其中包括聘请欧洲放射肿瘤学会主任委员作为客座教授,常驻我院指导工作。不仅提高了科室的专业水准,也提高了外语水平,更使科室掌握了长期发展的宝贵资源。

2.3学术促进广泛的国际交流对我院的学术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参加国际会议及培训,使我院学者获得了大量最新的医学信息,学到了国外先进的医疗技术,开阔了眼界,并进一步拓宽了研究思路。改革开放之初,参加国际会议以少数专家为主,参会的主要内容是听取学术报告。随着国际交流工作的深入开展,我院参加国际会议或短期培训的人数逐年剧增。参加人员不再以少数专家为主,广大中青年医师和学者在其中占有较大比例。出国参会的目的也不止局限在听会上,一些学者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在会议上交流,并就此走上国际会议的讲台。近十年来,我院开始逐步举办国际大型会议及培训班。会议的主题包括胰腺癌、乳腺癌、肿瘤的放射治疗、流行病学及分子生物学多个方面。国际原子能机构也将我院定为亚太地区肿瘤放射诊断及治疗的培训基地,已委托我院承办了多届短期培训班(Trainingcourse)。国际交流有效地提升了我院的学术地位。

2.4项目引进通过国际交流工作,近年来我院与国外签订了多项合作项目,获得了大量设备及资金支持。医疗方面,我院与美国GE公司合作引进最为先进的PET-CT影像诊断设备,并成立了PET-CT中心。PET-CT直接服务于患者,极大地提高了肿瘤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7年我院又与荷兰的荷通公司签署协议进行术中放疗这一项目合作。荷通公司提供术中放疗设备,我院获得相关的人员培训,使这一项新技术在国内领先开展。科研方面,我院流行病研究室与美国克利夫兰大学合作,研究不同方法在宫颈癌前病变筛査中的应用,美方提供资金支持。研究得到广泛开展,不仅涉及我院相关科室,目前已辐射到多家基层医院。

2.5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对外交流的重要目标之一。改革开放初期,我院就制定了利用对外交流培育优秀人才的战略,并采取各类灵活的政策创造机会,鼓励中青年学者出国进修或攻读学位。80年代至90年代,我院共派出出国留学人员137名。目前,大部分已学成回国,并继续服务于我院。他们在国外不但学习医学知识,同时也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多数人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语言沟通优势。一批优秀归国人员成为科室主任或学术带头人。其中,一些人担任了国际原子能机构、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性机构的协调员工作,继续从更高平台上服务我院外事工作。

3分析不足及提出设想

目前,在我国多数医院的外事工作的管理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观念陈旧、组织构架不合理、制度不完善、人员非专业化及缺少全面预算等问题。外事工作亟待管理体制的创新[1]。我院的外事工作也存在上述一些问题。为更好的服务于对外交流,相应的改革措施包括更新理念、改变组织构架、完善制度、建立服务团队、构筑信息平台等。

3.1更新理念改革开放初期我院的国际交流项目要靠上级单位牵线搭桥,出国名额和经费全部由国家划拨。外事工作采取行政管理模式,被动地执行领导指示,工作琐碎且缺乏主观能动性。当今的国际合作项目要靠积极的争取,需要各科室协作配合甚至调集全院的资源。在这样的形势下,外事部门需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更新理念。放弃僵化的行政式管理,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3.2改变组织构架通过对外交流,我院获得了大量的国际合作项目。与大多数医疗机构相似,目前我院仍采用职能式组织结构管理国际合作项目。项目分散在各科室,没有专职的项目管理人负责全院统一协调、管理,这种做法不适应大规模国际协作项目的实施。从管理学角度上说,职能式组织构架模式是项目管理的低级模式[2]。根据最新管理学理念,项目式的组织结构是最适应项目管理需要的形式H。如采用这种结构,国际交流中心将成立项目管理部门,由医院直接领导,专职对全院的国际合作项目进行统一管理,以调用整个医院内部或外部的各种资源来保证项目的按计划实施。来自其他行业的管理经验显示,建立独立的项目管理办公室对于项目实施至关重要。此种形式已经在其它医疗机构的外事部门试用,并已初见成效[51。

3.3完善制度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使得管理层对国际合作项目在各个环节的掌控力度大打折扣,发生项目时间拖延、超出财务预算、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情况时有发生,以至个别项目夭折,给医院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损失及不良影响。实践证明完善的制度是保证外事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1]。国内已有医疗机构初步建立了管理制度体系服务于国际交流项目,成效显著[4]。我院正着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国际合作项目人员选拔制、立项审批制、中期汇报制、结题评审制等,使得项目运行整个过程有章可循,以杜绝人为因素介入对项目实施产生的干扰。

3.4建立外事服务团队外事部门管理国际合作项目存在人员非专业化问题,应在相关职能部门及科室中组建不同功能的服务团队。团队成员可从相关部门及科室中抽调,逐步建立相对稳定的人才库,由国际交流中心的统一协调,共同服务于国际合作项目。应建立的团队包括:项目管理团队、专业支持团队及项目执行团队。

项目管理团队:由管理层、组织行政、财务等职能部门人员组建,参与项目监管,给与项目非专业领域(如;政策法规、法律、资金运用及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监控和管理。

专业支持团队:专业支持团队由各科专家、学者组成,多有丰富的国际项目参与经验。提供项目相关的培训、咨询与指导。主要完成项目立项、中期考核、验收等方面的评审、监控以及项目资源调配等方面工作。

建立项目执行团队:通过科室推荐或经过考核、评审等方式,择优录用各科的中青年骨干组成项目执行团队,负责国际合作项目的检索、申报、实施和内部协调等具体工作。执行团队由医院统—组织,接受相关培训,为项目实施的主体。建立独立的执行团队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科室因素对项目的干扰,有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通过鼓励更多的人参与项目,更可实现外事工作与医院人才战略的整合。

独立医学实验室管理办法范文篇2

(1)实验室无法满足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需要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已经成为生命科学领域中的通用技术,是学生将来进行医学科学研究的必备手段。而现行化学分析实验室硬件水平无法满足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要求。

(2)实验室与教研室的分离严重制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为海南省重点学科,又为我校硕士点建设支撑学科,我校从2014年开始承担硕士研究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工作。同时,由于目前我校缺少科研实验室,教学实验室同时也作为教师科研场所。教研室与实验室的长期分离,极大地制约了教师的科研工作,不少教师的课题研究需要到校外实验室进行,这与未来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在学校中的教学角色不匹配。

(3)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难以开展

目前生物化学实验与其他3门实验课程整合为一门化学分析实验课程,课程负责人为化学分析实验室负责人,课程规划、实验室规划都由课程负责人负责实施。然而化学分析实验课程中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仍由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教师负责教学。每次课程大纲修订、实验教学项目更改都需要由课程负责人跨院系召开不同教研室教师会议,难以实现多部门协调。部分生物化学实验内容严重落后,学生毕业后真正能用到的知识不多。而如果由授课教师进行教学改革设计、实验项目更新,又很难得到实验室的支持。例如近年来被认为在实验教学中有效的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目前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尚未开展。

(4)实验室规划及设备更新受到严重影响

由于实验室规划和设备更新都由课程负责人提出并执行,因而难免受到负责人本身专业背景的影响。近10年来,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所需仪器仅对分光光度计进行了更换,而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所需设备没有添置和更新。

(5)实验室教学辅助人员的培养受到严重影响

由于实验室目前隶属于药学院,因而生物化学实验员无法参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的集体备课以及教学任务、科研课题的承担,严重影响实验员的职称评定和专业能力提高。

(6)成为急诊医学等新办专业评估的“硬伤”

新办专业首届学生毕业前,教育厅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进行评估。而近年来新办专业评估时对医学院校没有独立生物化学实验室提出较多质疑,这会影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7)教学实验室在课余向本科生开放受到影响

尽管学校提倡开放实验室,促进大学生创新实验开展。但实验室的开放需要实验教学人员和工作人员配合,因而目前进行的大学生生物化学创新实验并没有在化学分析实验室进行。

(8)教研室和实验室工作协调困难

由于教研室与实验室隶属不同部门,涉及的跨院(系)实验室较多,而学校规定教职工奖金津贴由各院(系)独立核算,这些都使得教研室和实验室之间工作协调困难。

2结语

独立医学实验室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新实验教学;新教学模式

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管理体系被基础课连同本科的教学实验室评估工作合力推动,实验中心的管理体系,从老的运行模式,发展成适应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模式[1],建立了更有利的保障体系,为与之相适应、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增强综合效益、被关注都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2]。本文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就综合大学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构建意义进行分析:

1通过建立新实验教学体系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

目前国内外有三种模式的基础医学:以器官系统为目标、以问题为基础、以科学为中心。就我国而言,第三种为现有的占大多数的医学教学模式。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存在一定问题,在于:各学科都是有单独的实验室和教研室的。然而以教研室作为实验教学的管理模式存在很大问题,如:①从学科自身角度很少考虑学科交叉渗透的意义,此种对学科的完整性太过强调的特征,从医学技术考虑不足。以学科考虑,使得相关学科内容重叠,实践性教学其自身连贯、系统性无法体现;教师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过分被强调,却忽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遏制了对创新医学人才的培育。②医学这门学科实践性非常强,并且医学的实验教学在培养医学生上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培育学生包括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在内的及其重要的途径。而传统意义上的实验教学体系在强调教学过程中的教师的主导地位时太过,因太重视对学生规范化的训练,反而忽略了学生充分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③对于水平相对较高的科研工作困难很多;而且科研技术成果也相对难以转化成实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很不利。

转变实验教学的观念,是问题的关键,解决办法是要充分重视实验教学,为实验教学来进行重新定位,构建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完善科学的医学实验体系。对于这门理论严谨实践性又很强的学科,其根本目标旨在培养基础理论扎实、有较强实践性和创新精神的医生[3]。这一目标的达到,是对原有实验教学体制的改革,该模式能对实验教学模式培养人才方面的要求得以满足。再者说,理论结合实践,培养复合型人才,本来就是一个历史性的具有前瞻意义的课题。在新体系中,学生为本是最核心的切入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为重中之重,其目标是使学生在科研训练和实践创新等能力方面得到提高,使以学生为本不是空谈。

2医学实验的教学体系在实施上需要相得益彰的保障体系

2.1建立独立的医学实验中心是非常必要的

2.1.1实验室隶属于实验教学中心的管理范畴,是一般的管理模式,而教研室则扮演着实验教学的谋略和实践两个角色。此种把相关学科资源集中起来的方式,有效的对实验科学进行整合配置,在实验教学中心这一大议题的组建上,为实践提供了合理的平台。然而实验教学的内容,仍在延续着理论课的方式,教学组织的实施也在相当程度上给实验技术所涉及到的相关人员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量。如此管理模式,不仅整合了学科之间的技术手段,完善了教学资源的使用,也对共享有很大的提高。

2.1.2为保证实验教学独立地位,必须独立实验教学体制,这对于实现改革,新模式的建立,以及充足学科和食盐教学平台搭建,具有推陈出新的重大意义。然而这样的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①改变了原有资源配置及利益格局,因改变而随之出现的消极抵抗,良好学科环境的缺失;②实验中心管理上因独立设课而加大了难度,管理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成熟完善;③综合知识成为了教学内容的重点关注,却忽视了学科所存在的界限,影响了对知识技能的培养,相关学科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牢固与否,也需要专业的队伍去落实,从而根据人才来确定实验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向。这样下来,没有一套完整可行的管理体系,是达不到的。

2.2为了让实验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必须建立科学研发的平台,达到资源共享、科研融合,此种平台是创办科研类、创新类研究型大学的必经之路。对于医学实验的教育而言大多数是纯教学性的,对设备的配置来说,更多的是考虑常规教学需求,很难达到高水平所要求的;实验的教学人员承担的科研项目较为单一,这样一来,就难以提高实验技能,这就制约了相关学科的发展,起到支持推动作用;科研成果没有空间实践到教学内容上来;因平台匮乏,能让学生创新的空间和培养机会少之又少。实验中心和学科建设不能达到很好的互动状态,与这两者之间不能很好的衔接有很大关系。实验教学体系存在如何建设实验室和保证独立性的问题。

3结束语

做到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是医学实验教学的中心环节,统筹规划,细致布局,全面整合建筑设施,并对仪器设备进行管理,使得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相协调,从而对工作效率的提高具有极大帮助。对实验室规范、现代、科学的管理,有条不紊的建设,引领实验中心更标准,更具体,更具有带头人的时展意义。实验室围绕着科学这个定律,基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用最专业的团队,打造最适应科学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姜静波,柏志全,曾靖容.综合性大学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构建与管理模式[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03):155.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