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药主要内容(6篇)

时间:2024-07-27

生物制药主要内容篇1

关键词:药物化学;教学内容改革;创新实践

“药物化学”学科是所有药学学科的基础,是药物创新的源头,具有时代的前沿性,每年都有大量科学文献报道不同领域疾病治疗药物的新结构、新靶点及构效关系,药物化学研究的新方法不断进步。“药物化学”课程是几乎所有药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材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在我校,“药物化学”课程一直是开设给四年制本科药学专业、药物制剂专业、临床药学专业、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药物分析专业三年级学生;五年制药学英语专业,药学日语专业四年级学生的专业课程,共48学时,其教材沿用化学工业出版社部级规划教材《药物化学》。该教材于2016年1月再版发行,增添了临床上应用量大、靶点新的药物化学新知识,且现今正处在信息量爆炸的阶段,学生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新上市药物的情况,因此,基于新版教材的《药物化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校药物化学教研室教师在运行了一学期的药物化学授课后,总结了教学大纲、课件制作及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经验与不足,为后续该门课程的授课探索了新的方案。

一、改革教学大纲,重点突出,层次清楚

在课程进行之前,我们首先针对新版教材的内容对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设置。考虑到授课对象的药学基础,教学大纲以新版《药物化学》教材为基础,充分考虑目前临床上用药特点,保留与“药物化学”学科发展密切相关的经典内容,删减陈旧及与其他课程重复的内容,补充新的研究方法与成果,重新设置本课程在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力争在有限的课时中尽可能多的使学生掌握药物化学前沿相关知识。根据授课对象的专业及学时数,减少药物的合成所占比例,仅介绍一些临床应用重要,市场份额大,且合成类型比较经典的药物的合成,对药物化学结构变化的重点落在代表性药物的体内代谢上,通过体内的化学变化进一步深入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药效强弱、持续时间及毒性作用等。以相当的学时增加药物化学前沿了解性的内容,如增加介绍褪黑素受体激动剂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了解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类新药艾瑞昔布的开发过程与研究历程、了解临床上治疗高血糖药物的新靶点及各类药物、了解靶向抗肿瘤药物的新靶点、代表性药物及临床应用特点等。使本科生尽早接触到新药研究比较热门的领域。教学大纲是整个授课的关键,所有授课基本内容及考核中的重点均围绕教学大纲开展,故我们首先对教学大纲进行了认真细致的重新设置,综合考虑授课学生对象及学生以后对该门课程的需求,难易结合,经典与前沿相交叉,在有限的课时内尽量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药物化学学科前沿性的知识。

二、制作统一课件,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我校开设给药学各专业的《药物化学》课程(课程编码:030917CL-制,48学时)涵盖8个专业31个班级,由我教研室多名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统一授课。在本次教学改革中,我们对课件进行了统一、规范的制作,设定了6个能够代表沈阳校区和南校区特色的代表性背景模板,统一各级标题的字号、字体,统一结构式中线条与字母的规格。新课件背景严肃、正式,体现了我校深远悠久的药学底蕴,同时画面简单精美,颜色对比显著,课件中的重点内容一目了然,适合本科学生接受。各论中各章节的课件内容均按照各类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先总述,后分类介绍、最终总结的模式制作,章节最后通常加入该类药物目前的研究开况作为扩展补充知识。如增加了学时的降血糖药物(由原大纲中1学时增加为2学时)的课件中,首先简单列举糖尿病的形成及发病情况(1页),该疾病在临床上的分类及发病机制(1页,为后续药物的分类做铺垫);治疗I型糖尿病的胰岛素的发现发展情况(4—5页,同时提及我国在胰岛素提纯过程中的巨大成就)。口服降血糖药物是课程中的重点介绍内容:利用1页PPT列举口服降糖药物按照作用机制进行分类及代表性药物,随后即按照此分类方法对各类降糖药物的发现、发展过程,临床用药情况、代表性药物及该类药物目前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如经典的磺酰脲类降血糖药物,其发现过程(1页);药物研究进展及特点(1页);作用机制(1页);三代磺酰脲类降血糖药物的代表性药物及结构特点(3页);构效关系(1页);临床上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1页);代表性药物格列吡嗪的结构与命名(1页)、体内代谢(1页)、化学合成(1页);代表性药物格列美脲的结构与代谢(2页);磺酰脲类药物目前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1页)。课件制作中查找文献及数据库,增加了药物靶点与药物分子相互作用的三维图,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药物分子与靶标的相互作用及当今药物化学学科进行新药设计的常规方法。如在课件中列举了三代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和赖诺普利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的三维对接图(dock-ing),从中能明显看出三个药物与靶点结合时关键氨基酸的数量及结合方式,三者与ACE结合的作用力依次增强,故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三代ACE抑制剂对ACE的抑制作用及临床上的降血压作用依次增强,用药量依次减少。

三、改变课堂教学,学生主体,灵活授课

生物制药主要内容篇2

关键词高职生物制药工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009-02

生物制药工艺是一门涉及生物学、医学、生物技术、化学、工程学和药学等学科基本原理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通过学习本门课程应掌握各类生物药物制造的工艺技术基础理论、原理、工艺过程和制剂技术及其质量控制;各类生物药物的来源、结构、性质与临床用途。因此,生物制药工艺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并在生物制药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覆盖内容颇广,对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具有相当的难度。笔者通过二轮的教学实践,深感要使学生很好地掌握这门课程,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并突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特色,在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上有许多要改革和探索的地方,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讨论。

一、准确定位课程,明确课程目标

生物制药工艺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讨论的重点是各类生物药物的原料来源及其生物学特性、活性物质的结构、性质、制备原理、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药物生产的中下游技能。因此,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生物药物生产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产品性能特征,完成在药物制备过程中的生物转化任务,或能分析工艺技术文件,正确使用相关仪器设备,对制备产品的质量进行初步控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为发展各专门化方向的职业能力奠定基础。根据此培养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标准,要与本科院校的大纲有区别,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突出职业特色。

二、针对职业岗位,协调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生物制药工艺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和生物药物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第二部分为抗生素药物;第三部分为生化药品;第四部分为生物制品。考虑到各部分的难度不同,学生的知识背景及工作出路,同时兼顾其他课程知识点的重复,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同时避免与其他课程的重复。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是针对职业岗位,适应生物制药行业企业发展及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打破传统的以理论为基础的课程体系,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根据生物制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前后课程的衔接、技术领域或岗位(群)任职的要求,并结合相关的生物制药生产企业用人标准来选取内容,兼顾理论和技能,既要注重支撑培养学生岗位职业技能的理论教学内容,更要注重学生技能培养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同时注意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在教学内容上作了一些尝试性的改革。例如:第二部分抗生素重点讲解青霉素,包括其结构性质、生产工艺及影响发酵产率的因素,而其他三类抗生素采取课堂提问与讨论、课堂练习与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交替进行,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学习效果不错。对于第八章现代生物技术在抗生素工业中的应用,采取学生课后自学的方式,不占用课堂时间,因为本章内容是一些较前沿的知识,对于培养研究型人才的本科院校需要大力关注,而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对高深的前沿知识只需了解即可,所以在本章节的处理上采用了课后自学的方式,有兴趣的基础好一些的同学可以去学习。整本教材涉及发酵方面的知识尽量少讲,侧重在下游技术与工艺,因为同时开设了一门发酵工程的课程,在发酵工艺方面有很多相同的知识点,所以为避免重复,本课程讲授的重点放在下游生物制药技术。

三、选用合适的教材,加强教材建设

我们曾使用过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齐香君主编的《现代生物制药工艺学》教材。该教材为使学生对生物药物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第一次尝试将抗生素、生化药品、生物制品放在一个系统中介绍,这是跟其他版教材不同的地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同时也注重反映现代生物制药工艺的新成果和新进展。教材的编排结构清晰,工艺典型,每一类药物举出代表性的例子,重点较突出。应该说作为一本本科生的教材使用是不错的。但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在高职高专院校生物制药专业使用此本教材,并不是最合适的。首先,教材内容偏多。我们的理论课时是48学时,在此学时内要讲完全书的内容,并让学生理解透彻是有难度的。其次,教材部分内容偏深,学生难以理解。比如,第八章现代生物技术在抗生素工业中的应用,第十九章单克隆抗体等章节,理论较深奥,知识比较前沿,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来说也没有必要。再次,典型工艺中,关键工序的基本原理没有讲解,对于本科院校学生来说理论基本功扎实,自学能力强,理解起来没有太大问题;但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来讲,由于他们的培养定位不同,一些基础课程的理论学得不深不扎实,有的甚至没有学过,因此很多工艺原理理解不透,实践时出了问题也没办法分析和解决,同时由于不懂,学习兴趣和热情锐减,极不利于教学。如果每一步都进行详细地讲解,课时又不够,影响整个教学进度。

鉴于以上原因,迫切需要一本适合高职高专教学目标和特色的生物制药工艺教材。教材要求理论知识易于理解够用为度,注重实践知识,紧密结合现代生物制药的发展趋势,侧重典型药物的工艺流程和关键工序、生产中的影响因素的探讨,不涉及高深的理论知识和上游技术。目前,我们课程组已经组织老师自编了教材,将作为校内教材试用,并在使用过程中修订完善。

四、创新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生物制药工艺》属于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技术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应紧紧围绕典型生物药物的制备过程。因此,在教学模式设计上,应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针对生物药物实际工作岗位群进行设计,根据工作任务的难易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于较简单的任务如“MS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对于比较复杂的任务如“谷氨酸的制备”,设计“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后续的专周实训中,适当穿插“岗位模拟”形式授课。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教、学、做”的有机融合,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

为了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不断摸索、改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演示教学、师生角色互换、教师现场点评等,旨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适当引进生物制药教学仿真软件,结合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形象生动地将工艺原理以及设备内容结构特点动态展现出来,利用教学仿真软件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在工艺教学过程中形成理论知识与形象感受交叉互动,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其实验课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改善教学硬件条件,保证教学质量,应加大对其实验环节的设备投入。要加强校内实训设备与环境的建设,大力拓展校外实习基地,使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有机结合起来。实践课的教学与设置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并体现生物制药工艺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现有的实验教材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实验选择上没有体现生物制药工艺学的特色,有些甚至不属于本课程的实验,比如碘值的测定,酸价的测定等应是药物分析课程的实验更为恰当;二是与生产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生物制药工艺是一门与大生产密切相关的学科,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学好本门课程是非常必须而且实用的。因此实验课应尽量与工业大生产结合,模拟工厂大环境,做一些对将来工作有指导作用的实验。

要教好生物制药工艺这门课程,教师的素质至关重要,师资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生物制药工艺涉及的内容多,知识更新快,要上好这门课程就要求教师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宽泛的知识体系,对教师要求较高,因此,师资队伍建设十分重要。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建议学校成立课程小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多,知识面涉及广泛,每个教师不可能把全部内容都掌握得很好,一人承担这门课程有相当的难度,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成立课程小组,其中的每个成员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不少学校已经实行了课程小组的教学形式。实践证明,学生反馈回来的效果很好,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此外,按照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建议学校有计划地安排老师下企业学习,利于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能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给学生讲有用的知识,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

以上仅是笔者在二轮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想法,具体实施及成效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完善和检验。总之,2l世纪是生物技术产业的大发展时期,并由此而拉动该领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发展,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及就业的需要,都促使我们对现行的《生物制药工艺》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必须适时进行改革,才能满足生物制药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邹祥,胡昌华,刘雪梅.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N].微生物学报,2006,33(1):166~168.

生物制药主要内容篇3

关键词:中药美容保健品;药效学指标;测定方法;进展

我国是研究美容抗衰老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来,中医药学家和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在延缓皮肤衰老、美化容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医学美容保健体系。其中中药美容保健品是这一传统医学宝库中最为引人注目。我们在参阅大量的医药文献的基础上,结合长期从事中药新药与美容保健品的开发经验,综述了中药美容保健品的药效学指标与测定方法研究进展,旨在为我国的中药美容保健品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路与方法。

1中药美容保健品的定义

美容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治疗工具[1-2],备受历代医家和养生学家的推崇。目前,中药美容在传统医学中占有举足头重的地位,这也是我们今天研究和开发中药美容保健品的取之不尽的源泉。所谓美容中药是指用来调整脏腑功能,美化肌肤,延缓皮肤老化的药物[3]。从广义上讲,美容中药主要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药物,当然也包括食物。中药美容保健品,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先进的制备工艺技术研制而成的美容保健制剂。

2中药美容保健品的主要药效学指标与测定方法

2.1抗氧化实验指标

自由基导致脂质过氧化,引起细胞破裂和进行性病变是衰老的主要原因。因此,自由基学说已被公认为人类衰老机制现论中具有代表性的学说之一。

2.1.1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常用邻苯三酚法,即在碱性条件下,能迅速自氧化,释放出O2-,生成带色的中间产物,其反应开始后溶液先变成黄棕色,几分钟后遂转绿,几小时后又转变为黄色。中间产物在420nm时有强烈的光吸收,在有SOD存在时,由于它能催化O2-与H+结合生成O2和H2O2,从而阻止了中间产物的积累,因此通过计算就可求出SOD的活性。

2.1.2老化代谢产物测定

(1)过氧化脂质(LPO)测定

LPO含量测定,是国际上公认的看衰老指标之一,也是研究美容抗衰老药物作用机制的主要检测指标。主要检测方法为荧光法,即LPO的二级分解产物丙二醛与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此红色化合物是荧光性物质。四乙氧基丙烷与LPO在同一条件下能进行化学反应产生丙二醛,因此用四乙氧基丙烷作为标准物质。

(2)脂褐素(LF)的测定

目前,脂褐素已被公认为生物衰老及皮肤老化的主要特征之一。而许多养颜法药物如菟丝子、玉竹、黄精、何首乌、五味子等均具有清除自由基、减少组织细胞内脂褐素含量的作用。脂褐素的测定方法主要有荧光法,即待测样品中的脂褐素经有机溶剂提取后,其提取物在360nm波长激发下,于发射波长450nm处可测得其荧光。以硫酸奎宁作为荧光相对强度的标准,从而计算出样品所含脂褐素的荧光单位数。

2.1.3胶原蛋白和羟脯氨酸(Hyp)的测定

美容中药及方剂具有抗老防皱、增加皮肤弹性的作用,应用胶原蛋白等指标,从而证明美容中药的作用机理。一般采用P-DMAB比色法,即将待测样品加酸,在高温下水解,可使结合状态的羟脯氨酸游离,用氯胺T法将其氧化而形成吡咯环的氧化物,然后用过氯酸终止氧化,以对二甲氨基甲醛作为显色剂,生成紫色化合物,于562nm处进行比色测定。

2.1.4酪氨酸酶活性测定

据研究,许多美容中药对酪氨酸酶活性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如川芎、防风、叶本、独活、柴胡、白芷、当归、乌梅、楂皮、蔓荆子、白头翁、附子、大黄、益母草、皂荚、黄连以及有效成分大黄素等,其抑制率在60%-100%之间。而某些中药如补骨脂及制剂则能提高人体内酪氨酸酶的活性,促进黑色素的合成,从而能有效的治疗白癜风。一般采用比色法,即酪氨酸酶的化学本质是铜蛋白,其酶蛋白借巯基与铜离子结合,从而催化多巴及5-s-半胱氨酸生成黑色竖。其生成量大小与酶活力的大小呈正比。

2.2内分泌功能检测指标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衰老与内分泌功能密切相关,并存在下丘脑-垂体-靶腺轴不同环节不同层次均有明显的衰减现象。而补肾填精,滋阴壮阳药物能有效地改变内分泌衰老症状,使人面色转红润、色斑消失、恢复青春、增强。可见,调节或延缓内分泌衰老,对于延年益寿、养颜嫩肤是大有裨益的。

2.3免疫功能检测指标

就美容而言,人类皮肤的免疫功能在青年期表现最强,各种有害病菌一般不易引起疾病,而35岁以后皮肤由于胶原蛋白合成量日趋减少,DNA、RNA及蛋白质合成率下降,加上微循环障碍,以至于皮肤疏松,皮脂分泌减少,表皮生长因子下降,因而不能有效地防止细菌等有害物质的侵害,从而诱发各种皮肤疾病。因此,面部美容、皮肤病与机体免疫功能正常与否关系密切。在美容保健品药效学试验中,无论抗皮肤衰老制剂,还是治疗损容性皮肤病新产品,均应做免疫学试验。

2.4补血药理实验指标

补血是养颜润肤的重要治则。补血药物的药效学研究是利用人工办法制作血虚模型,然后给模型动物灌服药物,测定用药前后血象变化,由此判定药物有无补血作用。

2.5抗菌抗炎抗病毒试验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有些皮肤是由于细菌、皮肤真菌或病毒所引起的感染。因此许多清热解毒、清热燥湿、祛风止痒类中药如黄连、黄柏、黄芩、山桅、丹皮、白鲜皮、金银花、知母、板蓝根、等之所以能医治皮肤病,抗菌、抗炎、抗病毒可能是它们共同的作用机制,当然可能还包括调节免疫、改善微循环等其他作用途径。因此,开发和研制治疗损容性皮肤病的新药,抗菌、抗炎、抗病毒试验是必不可少的药效学指标。

3结束语

美容中药的确切功效和现代研究成果,广泛地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中药美容保健品的药效学研究,是利用现代药理学技术和方法,研究美容中药及方剂的美容护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一门实验美容学科。由于我国美容实验研究起步较晚,许多方法与指标尚缺乏。我们根据自己多年来的研究实践,认为美容药物药理研究,应以中医药美容理论作指导,充分吸收现代抗衰老学说和实验方法,在整体、组织、细胞以及分子水平上揭示美容中药的作用与机理。药效学指标包括:抗氧化实验指标、内分泌功能检测指标、免疫功能检测指标、补血药理实验指标、抗菌抗炎抗病毒试验、皮肤止痒试验等,有的实验指标则通用,可根据新产品功能与主治特点来加以选择。总之,我们应当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我国的中医药美容事业发扬光大,开发出更多更好的美容保健品及药效学检测方法,为人类的健康美丽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琦.源远流长的中医美容学[J].现代中医药,2012,1:21-22.

[2]朱雷,余丽丽,张莎,等.传统中医药及其原料在美容化妆品方面的应用研究[J].中国化妆品,2008,20:78-85.

生物制药主要内容篇4

【关键词】中药制剂分析;中药本科;教学方法

中药制剂分析是在学生学习过中药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中药化学和中药药剂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综合性应用课程。其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树立比较完整的药品质量观念,熟悉各种中药剂型的质量分析,掌握常用的定性鉴别、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的原理与方法,并且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各种分析方法的评价比较与选取,或在制订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工作时具有初步的能力。

由于中药制剂分析的教学内容繁多、知识点琐碎,所以容易出现教师授课中平铺直叙,不能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的现象。学生也反映中药制剂分析的知识体系太过庞杂,各章节间看似也没有太多的联系,所以不能认识到中药制剂分析这门课程内容的重要性,更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主线,从而对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作用产生疑惑。古人韩愈有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在开设中药制剂分析课程时,对于在教学中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得学生在有限的学时中能为日后中药质量检验和药品的研发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一直是我们不断摸索和追求的目标。为此笔者通过教学改革实践,对中药制剂分析进行了教改尝试。

1以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统领教学内容,凸现本课程知识主线,纲举而目张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充分地读懂读通教材,是学生的学习之本。我校中药制剂分析的教材采用的是由梁生旺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部级规划教材(第二版)。本教材共分为十章,其中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中药制剂分析的意义、任务和特点,以及中药制剂分析工作的程序和注意事项,重点强调了药品标准的定义和作用,国家药品标准的版本和内容。其余九章的教学内容都可归属于为制定质量标准所必须开展的工作。

笔者在讲授完第一章内容之后,也就是在学生对药品标准的背景知识有所了解的基础上,用半个课时将教材其余章节内容做简单介绍,并且把各章节的内容与中药制剂质量标准关系的图表列出(表1),进而帮助学生在日后学习中理出一条知识主线,这样做就不会出现因为中药制剂分析的教学内容多、知识覆盖面广、多学科交叉(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中药化学和中药制剂)等特点而使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茫然失措。通过采用此种教学方法的改革,笔者发现学生能够在各章节学习中有着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目标。而此法也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从薄到厚”通透地研读教材作好了铺垫。表1各章内容与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关系

2以中药制剂质量标准主要内容为主线,调整教学内容,循序而渐进

在学生明确该课程的知识主线的前提下,为了条理清晰地分解教学内容,笔者又以中药制剂质量标准主要内容为主线将教材的相关内容分为:性状、鉴别、检查和浸出物、含量测定等四个单元,每个单元所包括的章节如表2。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以一到四单元依次逐步深入。其别需要说明的是:①教材的第二章分别属于两个单元,其中第一节性状鉴别属于第一单元,主要介绍各种制剂的性状;而第二节显微鉴别和第三节理化鉴别则应归为第二单元,重点介绍各种理化鉴别的方法,如色谱鉴别、光谱鉴别、指纹图谱技术等。②第五章中药制剂中各类成分的分析和第六章含动物药、矿物药的中药制剂分析的主要内容都是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中不同类型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因此笔者在学生已熟知“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的背景知识基础上,将两章内容合并,采用研究对象为无机物和有机物,以及不同类型的有机物分类的方法讲解各种结构类型药物的含量测定。通过这样的分类方法教学,一则可以让学生认识化学结构在药物含量测定的决定作用,同时又有助于学生提高选取和建立药物分析方法的能力。③在第四单元、第八章和第十章的学习中,因为学校规定的教学课时有限,所以笔者采用学生自学的教学方式。通过有目地的教学单元分隔,调整章节顺序的教学改革,使得“中药制剂质量标准”这条知识主线更加显著,而且促使学生目的明确地学习各个教学单元的内容,并在各个教学单元中都有明确的任务。表2中药制剂分析教学顺序表

3以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制订总览知识点,温故而知新

在表1知识主线的贯穿指导作用下,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详细讲解各个教学单元的内容,已使学生明确了各个教学单元的内容和任务。但是笔者又发现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内容繁多,学生理解记忆困难较大。因此笔者提出利用“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制订”的方法进行教学,它不但归纳总结了前七章所要求学生掌握的与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相关的各项内容还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表3中药制剂质量标准制订的部分板书通过此表明确的强调了质量标准中鉴别一项所必须包括的内容和开展的研究方法,同时复习归纳了教材第三章所讲重点知识。笔者利用此教学方法,有效地帮助了学生,使其理清了该课程的知识主线和层次,明确了学习的重点内容,从而达到“从厚到薄”学习教材归纳掌握知识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温故而知新。

4以中药制剂分析的基本程序为顺序,以中药制剂质量评价为目的安排实验教学,举一而反三

在采用四个单元分隔教学的过程中,笔者的实验教学也配套地采用了此种顺序安排,这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理论课的理解,而且还使学生熟悉和掌握了药物分析的基本程序,为日后更好的开展药品检测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开展工作如下:①依据教学大纲中实验要求,以《中国药典》(2005版)和中药制剂分析教材的实验部分为指导,选取成方制剂为研究对象。实验内容包括基础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两个部分。②基础性实验是分别在第二、第三、第四教学单元基础上依次安排学生做牛黄解毒片的质量标准(2005年版)中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以此来显现中药制剂分析的基本程序。别实验的内容包括黄芩的化学定性鉴别、以胆酸为对照品采用薄层色谱法定性鉴别牛黄药材和以大黄为对照药材采用薄层色谱法定性鉴别大黄药材。通过上述实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薄层色谱的操作和使用,认识和理解对照物的选用;而且还能够彰显薄层色谱在中药制剂的定性鉴别中的广泛应用。

在完成牛黄解毒片的鉴别实验和第三单元理论课教学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做牛黄解毒片的砷盐限量检查,使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到杂质检查在药品质量评价中的地位和意义。含量测定是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核心内容,也是中药制剂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因此在实验教学中,笔者也将中药制剂定量分析作为重点,除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牛黄解毒片中的黄芩苷含量的实验之外,还安排了代表性重点实验,即:“薄层扫描法测定香连片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③综合设计性实验是以中药制剂质量标准为指导,以成方制剂为研究对象,要求学生设计和制定其质量标准。在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以“乐脉颗粒”为研究对象,设计出赤芍、山楂的定性鉴别、香附中砷盐的限度检查以及丹参的含量测定的方法,并进行实验。通过开展中药制剂分析综合设计性实验,加深了学生对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查阅资料的能力。

生物制药主要内容篇5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当代药物科学》科学素质

公共选修课是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人文科学素养而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的课程。但目前公共选修课的效果并不理想[1]。如何上好公共选修课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当代药物科学》是为了使学生接受药学的相关教育,概要地了解药学各学科的发展历史、基本概念、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主要成就及药学的发展前沿和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而对药物及制药行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而开设的一门校级公共选修课程[2]。该课程自开设以来得到了学生的好评,先后被评为校级通识教育核心选修课和校级精品课程。如何更好地加强课程建设,让学生在课堂上既学习到丰富的药学知识,又很好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本课程作为理工科的校级公共选修课一直追求的目标。笔者将以《当代药物科学》课程为例,分析问题,希望能对理工科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提供参考。

1.公共选修课的受众广,学生专业背景各不相同

公共选修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选修该课程的学生涉及各个专业。通过对选修本课程的学生组成进行分析发现,学生中文科生占有很大比例。学生专业背景不同,对药学相关知识的掌握也不尽相同。如何把一门理工科的课程讲深入浅出,既让文科专业的学生听懂并理解,又让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学习到内容新颖的知识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对课程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公共选修课承担传授科学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任务

公共选修课的主要任务一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二是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总结该课程的授课经验,笔者认识到,《当代药物科学》课程的内容除了要介绍药学的基本知识和前沿内容之外,还要增加一些关于药物的发展史及药物研发相关的知识,通过药物研发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这对各专业学生都非常重要。首先,文科专业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比较少。对药物的发展史及药物研发过程进行讲解,可使学生了解到自然科学研究的内容及研究的思维方法。其次,理科专业学生通过对药物发现过程及对科学家科学精神的了解可以提高科学研究兴趣,使其更具有创新精神。

3.精心设计授课内容,重视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当代药物科学》课程可能涉及的内容可谓浩如烟海,如何从众多的教学素材中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是该课程成功的关键。考虑到公共选修课的特点,笔者在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内容选择上着重加强了如下几部分。

第一,强化《当代药物科学》课程内容中药物的发展史部分内容。通过该部分内容的讲解,学生了解到人类药学的发展史,认识到药物研发的重要性,与制药产业发展的意义。在该部分内容的讲解中,着重讲解我国古代的药学发展的辉煌历史,及我国近代药学发展滞后的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及为我国科研事业奉献的热情。

第二,加强对药学研究前沿知识的介绍。在该部分内容中重点介绍药物研发中的组合化学、高通量筛选、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生物制药等相关知识。通过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药学的进步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人类的健康长寿需要科学的发展保障,以此激发同学们投身科学研究,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奋斗的热情。

第三,在课程体系中加强中药相关内容的讲解。通过该部分内容的讲解,学生认识到我国有着光辉的药学发展史,同时,中医中药是我国的宝贵遗产。介绍中药的四性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炮制及中药现代化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医中药的主要内容与科学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医中药的认识及传承中医中药的信心和决心。

第四,在讲解天然药物化学及化学药物内容时,重点讲解一些药物的发现的历史。如在讲解抗疟药物青蒿素时,详细讲解青蒿素发现的历史背景及过程,特别是屠呦呦教授在发现青蒿素过程中所作的贡献。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在科学研究中文献调研、大胆假设、认真论证的重要性;在讲解抗肿瘤药物紫杉醇时,重点介绍该药物的发现历史的漫长性,从发现该化合物到该化合物被临床应用于肿瘤的治疗,到全合成,有多少科学家进行过不懈的努力。通过该实例,学生了解了科学研究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4.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是对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

公共选修课程一般为大班授课,选课人数一般在100人以上,如何在大班级授课过程中更好地传授人文科学精神,需要采用多样化、合理的教学手段。首先,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强化视听效果,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可以在课堂上适当采用PPT课件,关于药物历史、研发、生产的短片等多媒体手段。其次,演示实验可以增强学生对科学原理和方法的理解,使学生对药物科学产生浓厚兴趣。例如,在讲解到生物碱的提取中可以演示生化法提取茶叶中咖啡因的实验[3]。学生通过该演示实验对升华法提取天然产物的方法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对药学实验也跃跃欲试,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再次,课堂讨论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氛围。例如,在讲解抗老年痴呆药物时,首先,给学生讲解老年痴呆疾病是一种多病因的疾病。氧化、金属离子、神经递质的减少、β-淀粉样蛋白、雌激素等因素在老年痴呆的发生发展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目前治疗该疾病的主要药物为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4]。然后让学生讨论如何开发出新型的抗老年痴呆的药物。我们惊奇地发现,学生通过短暂的讨论之后能够给出多靶向药物的研究思路[5]。而这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老年痴呆疾病新药的研发方法。因此,让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

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需要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努力。我们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对《当代药物科学》进行教学改革,希望通过加强课程建设,让学生在课堂上既学习到丰富的药学知识,又很好地提高科学素养,进而将该课程建设成为学生满意的公共选修课程。

参考文献:

[1]黄晓靓.大学公共选修课现状调查与思考.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130-131.

[2]史大华,刘玮炜,孙吉佑,陶传洲,跃强,唐丽娟.公共选修课《当代药物科学》的教学初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42-42.

[3]杨玉权.用直接升华法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4,14:55.

[4]F.K.Salawu,J.T.Umar,A.B.Olokoba,Alzheimer’sdisease:Areviewofrecentdevelopments,AnnalsofAfricanmedicine,2011,10:73-79.

生物制药主要内容篇6

关键词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药物分析是药学专业和制剂专业的一门核心技能型课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强烈的药品全面质量控制观念,使学生能够胜任药品研究、生产、供应和临床使用过程中的分析检验工作,并具有探索性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能力。作为一门研究与发展药物质量控制的方法学科,药物分析课程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①实验是药物分析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②为了培养适应就业岗位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药物分析课程应对药物分析实验进行改革实践。

1实验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在教学模式上,传统的药物分析实验是教师依据实验教学计划,安排实验内容,在实验前由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内容、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然后由学生进行操作。若实验出现问题,学生很少独立分析原因,多半都需要咨询教师,让教师帮助完成。这种以具体课程为单元设置的实验教学不能满足于专业实际工作的需要,也不利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内容上,传统的药物分析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研究性实验较少,实验缺乏连续性、探索性和创新性。验证性实验一般都是学生按实验讲义按部就班操作,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这样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很多院校药物分析实验内容一成不变,实验内容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同时随着分析检测手段的不断更新,实验内容亦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此外,受院校实验条件的影响,很多药物分析实验并没有严格按照《中国药典》的方法分析药物,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质量控制观的培养。

2实验内容的选取

通过问卷、座谈等方式调查分析医药行业药品检测及质量控制人才市场需求状况和药品检测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药物分析工”等高级工的考核标准,重构的药物分析实验内容主要有:EDTA标准液配制与标定、甘油相对密度的测定、葡萄糖一般杂质检查、水溶性维生素的鉴别、枸橼酸钠含量的测定、硫酸阿托品注射液的含量测定、生血片中铁的测定、地塞米松磷酸钠滴眼液中甲醇与丙酮测定、克霉唑乳膏的含量测定、氢氧化铝片剂的质量分析。

本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特点在于:在检验对象的选取上,基本涵盖了不同剂型药物分析种类;在内容的设置上,以药品检验基本程序为主线,囊括了药物的鉴别、药物杂质检查、药物含量测定、药物制剂的常规检查等,同时考虑到学生认知规律,设计了等级由底到高的检验内容;在检验方法上,既有药物常用法定方法及规范化操作技术,又有现代药物分析技术。③在能力培养上,既有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又有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如综合性实验如氢氧化铝片剂的质量分析。

3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

设计性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设计性实验的开设营造了一种积极的实验课氛围,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教学反馈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对设计性实验兴趣浓厚,普遍认为实验教学对理解药物分析抽象的理论知识和掌握繁杂的实验技术极为重要,设计性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④

设计性实验主要程序包括选题、查找资料、方案设计、方案修改和实验开展、分析与总结、实验报告等几个环节。以克霉唑乳膏的含量测定为例,首先教师确定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单独查阅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结合学校实验室条件,设计出实验方案。再由每组派一名代表对本组的实验方案进行讲解,其它组学生可以提问、讨论。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实验设计,指出实验设计中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小组学生再对自己的设计进行修改,最后确定实验方案及实验所需的仪器、试剂等。再由小组对实验方案进行实施,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完成报告的书写。

需要说明的是,设计性实验的选题是整个设计性实验的关键所在。选题内容既要有一定新意,最好能与生活实际联系,又能考虑到现有的实验条件,保证实验方案的可执行性;既要有基本技能的训练,又要有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知识、技能获得最大化。

其次,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教师只起到指导、引导和监控作用。

4实验教学考核方式

传统的药物分析实验成绩主要包括实验报告成绩和考勤成绩,并不能客观反映学生对药物分析实验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致使很多学生认为要想期末实验成绩高,只要出勤率高,实验报告编写得好就可以了。因此在平时的实验课中,学生袖手旁观的多,动手操作的少,有的学生甚至在实验中途偷偷退场,事后抄袭他人的实验报告。

为了全面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实验技能、科学态度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药物分析实验教学需要制定一套多层次、多角度的考核体系。在考核体系中,既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考核,也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考核;既有学生知识的考核,也有学生技能的考核;既有职业技能的考核,也有职业素质的考核。让学生通过考核成绩的评定中找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期达到提高其综合素质的目的。

在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采用设计性实验教学,由于每组的实验方案不同,实验室要进行大量耗材的准备;同时,设计性实验教学对教师专业知识的要求更高。但不可否认,对药物分析实验进行改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掌握理论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释

①丁淼等.高职药物分析与检验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1.11:37—39.

②张相飞.设计性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模式初探[J].科技信息,2010.25(10):157—158.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