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汉语言文学的认识(6篇)

时间:2024-07-27

谈谈对汉语言文学的认识篇1

论主观化理论在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原型理论背景下汉语因果复句考察

教学语法在教材编写中的功能

修改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二题

“三维语法”视角下的汉语句子教学

微信支持下的汉语练习活动设计

海外教学环境认知与教师教学策略调整

对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思考

汉语教材中语法教学失误举偶

影响任务型教学有效性的若干因素

《新实用汉语课本》(第3版)书讯

电脑辅助汉语教学的发展和展望

从语言发生谈二语养成(下)

汉语朗读教学的必要性与教学策略

体验型文化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完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的几点看法

多模态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刍议

媒介语为法语的汉语教材现状与研发对策

美国华裔儿童家庭语言状况调查与思考

教师知识、叙事探究与教师发展

国际汉语教师文化的转型:从孤立走向合作

来华留学生汉语言专业学历教育中的两个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目的、标准和特点

任务:作为教学内容还是作为教学途径

非汉语环境下文化教学内容的分类与选择

美国K-12中文教学目标的层次与撰写策略

近十年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特点与趋势分析

澳大利亚大学中文教师培训课程设置介绍

建立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标准体系的构想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作文自动评分研究初探

新时期信息技术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新思路

《HSK标准教程》系列教材的编写理念与实践

体系内语法与体系外语法——兼谈大语法教学观

日语母语者汉语习得中的语序偏误与教学实践

媒介语为法语的汉语教材现状与研发对策

学科教学知识:汉语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知识

基于语块理论的对外汉语教材词语注释研究

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上的经验与教训

美国田纳西州中小学中文师资培训和认证的问题

“是+名”的逻辑语义及汉语语法教学的可能途径

一部好学又好教的汉语教材——《新概念汉语》评议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汉语国际化人才培养探讨

任务复杂度对对外汉语写作任务中语言表现的影响

关于汉语(二语)教学语法体系及标准建设的几个问题

辅助虚词教学的重要思路——编写一本常用虚词用法词典

理论·方法·手段——语言教学与研究中的三个基本概念

“汉语言(对外)”本科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谈谈对汉语言文学的认识篇2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等方式获得了一些有关新疆南部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学习情况的相关信息,如语言能力、语言学习时遇到的困难以及语言学习过程中三种语言之间的思维转换等。通过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能影响其英语学习,这对于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英语教学工作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1)问卷调查

本研究中设计的问卷调查涉及到塔里木大学各个院系的已完成预科学习的非英语专业少数民族学生,参与调查人数在300人左右。调查内容包括学生们的人口统计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上学地点等)、语言学习背景以及学习动机等。调查还涉及到与少数民族学生汉、英两种语言的写作水平相关的一些信息,主要目的是获得参与调查的学生的汉语及英语能力、英语学习时的思维转换及遇到的困难等方面的信息。

(2)访谈

在本研究中,笔者围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及英语语言能力、英语表达时的思维转换及遇到的难题等设计了一些问题,但在大部分时间里,访谈是非结构性的,教师可以根据访谈的进展而即兴提出一些问题,当然学生也能给老师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访谈的目的之一是了解学生的汉语语言能力,尤其是听力及口语表达方面;其次是为了更多地了解学生们在英语学习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此外,访谈也让学生们就自己的汉语能力是否会影响其英语学习发表了各自的意见。

2研究结果

首先,问卷调查展示了塔里木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及英语水平现状:就汉语水平而言,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通过了MHK三级以上的考试,大部分学生(81%)能完全或基本听懂老师的中文授课;而在英语学习方面,只有51.5%的学生通过正规教育或自学方式获得了一些英语知识,但基本上所有的学生没有参加过任何的英语等级考试;就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及他们在英语学习时的难点来说,虽然只有少部分的的学生(31.9%)认为汉语跟英语在词汇、语法、句子结构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却有84.5%的学生宣称自己的汉语水平能对其英语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且65%的学生认为两种语言写作能力有一定的相关性。其次,通过访谈,研究者证实了问卷调查中的相关信息并发现了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时思维转换的特点:少数民族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时的思维转换方式会受其汉语水平的影响;此外,汉语知识中的一些错误也会转移到他们的英语表达当中。通过访谈还发现了少数民族学生在英语学习时思维转换的另一个特点:一般来说汉族学生在英语学习尤其是英语书面表达时一般会选择直接用英语思维或者用汉语再翻译成英语;而对于汉语水平相对较好的学生来说,在英语学习的初期,他们在英语表达时会先用母语思考,然后再翻译成汉语,最后再翻译成英文;而对于那些汉语水平相对较低的同学来说,他们会先用母语思维然后直接翻译成英语。但由于大部分英语老师是汉族老师,在英语课堂上普遍是英语加汉语双语授课,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正规英语课程后,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英语写作时会转向母语—汉语—英语的一个思维过程。此外,有学生提到,汉语知识中的一些错误也会通过负迁移转移到其英语表达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汉语在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写作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起到类似桥梁的作用。

3教学启示

基于以上结果,为了进一步改进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英语教学,应该加强一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根据研究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能影响其英语学习。二语、三语间的迁移贯穿于少数民族学生整个汉语、英语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两种语言掌握的程度会发生变化,在不同学习阶段两语言间会表现出不同的迁移特征。因此,少数民族学生首先可以先通过增加词汇量、扩大阅读范围、多听多说等方式加强其汉语知识的积累以提高其汉语写作水平,这样会有利于他们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其次,汉语、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影响学生双外语习得的认知因素,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心理和言语要求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处于集中语言交互中的状态。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在教学诸要素中起主导作用,决定着教学质量的优劣和教学的成败。目前,新疆地区的英语教师整体学历不是很高,胜任少数民族学生英语教学,同时精通民、汉、英三种语言与文化的教师非常缺乏。一般在英语课堂上,教师的课堂用语为英语结合汉语。而总问卷调查及访谈显示,在汉语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民族学生更倾向于本民族的教师授课,但民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避免母语干扰这一不利因素。因此,少数民族的英语课堂上,不管是汉族老师还是民族老师授课,老师和学生都需要使用英语作为主要的交流语言,通过大量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谈谈对汉语言文学的认识篇3

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化传播意识

对外汉语的教育方案设计探析

对外汉语文化词语及其教学

中文组织名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

电影作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当前中文组织名识别困境与解决方案

基于使用的模型与汉语语法研究

基于使用的模型与语言习得研究

速成汉语教材编写的突破与创新

瑞典隆德大学《初级汉语》教材浅析

法国汉语教材汉字设计考察与分析

中文组织机构名命名规范化问题刍议

马礼逊文献中关于清中期“官话”的描述

韩国职前汉语教师语法教学信念调查研究

简论江户时代前期汉语教育发展特点

《金光明经》异译本中的时间连接成分

几种常见语义分析方法与汉语歧义的分化

《新著国语文法》语法思想初探

天人合一观——开启汉语世界的一扇窗

“(X)整个一(个)Y”的分类及相关问题

对外汉语教师课堂纠错行为的礼貌分析

来华长期进修留学生学习动机调查研究

对外汉语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问题探析

留学生入学分班汉语口试监考教师语言分析

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传播

HSK作文语料库词语偏误频次统计分析

中古汉译佛经复句的文体差异

汉语学习者副词使用的中介语对比分析

如何在报刊教材的编写中构建语言图式

警务汉语教学与教材编写初探

经贸汉语听说课教学行动研究报告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产出性词汇研究述评

境外对外汉语教师短期培训的几点思考

留学生汉语语气词习得与认知情况调查分析

对外汉语口语课课程测试区分度问题解析

谈现代常用汉字中部件“又”的来源及含义

《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中的疑问代词

对外汉语语言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谈现代汉字中部件“月(含冃)”的来源及含义

韩国孔子学院本土汉语师资培训模式类型构建

谈现代常用汉字中部件“口”的来源及含义

评《日本文学翻译读本》——兼议译事三难

日本本土汉语教材——《中文课本基础编》分析

谈现代常用汉字中部件“日”(含“曰”)的含义

《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中的人称代词

比较语义学初探——中英文“空”义语源流变刍议

早期对日汉语教材考察——以《汉语初阶》为例

谈谈对汉语言文学的认识篇4

[关键词]哈萨克族;双语教育;态度;调查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8―0112―09

一、调查目的、方法及对象

(一)调查目的

从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伊犁州的民族中、小学主要采取的是单一保存性双语教育,即把汉语作为一门语言课程来讲授的双语教育模式。伊犁州中、小学真正以实现少数民族学生“民汉兼通”为目标的双语教育实验开始得较晚,1993年,开始进行部分学校部分课程用汉语授课的双语教育实验,至今仅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因此,很多地区尚处在实验阶段。2004年3月31日,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决定在2012年之前新疆所有的民族中、小学实现普及双语教育。根据文件精神,伊犁州党委、人民政府结合实际,于2004年11月24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双语”教学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决定》,为少数民族中、小学全面实施双语教学作了进一步规划。伊犁州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有限,由于语言环境、师资水平、教材建设、教育经费等因素的制约。哈萨克族双语教育发展速度较慢,质量不高。对于这样一个地区来说,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完全达到自治区规定的要求,在全州范围内推行统一模式的双语教育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因此,笔者以伊犁州直属县、市为个案,以州直个别哈萨克族聚居地的哈萨克族中、小学双语教育实验为切入点,通过对州直伊宁市、新源县、巩留县、特克斯县、昭苏县5个县(市)10所实施双语教育的中、小学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学生及家长对待母语、汉语及哈汉双语的态度进行调查与分析。这份调查对新疆地方政府制定双语教育相关语言与文化政策,改善哈萨克族聚居区中、小学语言与文化环境,实现伊犁州哈萨克族中、小学尽快实现“民汉兼通”的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二)调查方法与对象

1.文献法

文献法主要指搜集伊犁州及各县政府,教育局,中、小学校的有关双语教育的文献资料。

2.个案研究法

本文将从调查中走访的10所哈萨克族中、小学中选取6所具有代表性的作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学校双语教学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各种不同群体对开展双语教育的态度。

3.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方法与次序采用问卷设计、问卷对象的取样、问卷调查、问卷数据处理、问卷分析等几个步骤。

①问卷设计。笔者按照有关问题的提出将问卷设计分为客观问卷如性别、民族、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状况、家庭和学校语言使用状况等和主观问卷如对哈汉两种语言和哈汉双语教育的态度等两大部分,师生问卷合计共约100个问题,问卷设计主要分为对母语的态度、对汉语的态度、对哈汉双语教育的态度三类,以及其他一些关于双语教学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②问卷对象的取样(样本)。本文以伊犁州直实施双语教育的哈萨克族中、小学为主要考察对象,对州直伊宁市、巩留县、新源县、昭苏县、特克斯县5个县(市)的10所中小学进行了实地考察。此外,我们还去了伊犁州教育局、伊宁市教育局、新源县教育局、昭苏县教育局进行资料收集和访谈。笔者从目前伊犁州直哈萨克族中、小学现行三种双语教育模式的学校中分别进行了选样,选出6所哈萨克族中、小学,其中城市和县城学校3所,乡镇学校3所。这6所学校分别为昭苏县第一中学、伊犁州直属第一中学、新源县阿勒玛勒乡牧业学校(寄宿制学校)、昭苏县昭苏镇吐格勒勤学校、新源县第一中学、巩留县三乡阿尕尔森中心小学(民汉合校)。为了全面考察哈萨克族中、小学实施双语教育的基本情况,所选样本学校包括了县、市和乡镇不同模式的双语教育的中、小学校。问卷对象主要为在各种类型的学校中担任双语教育课程的教师和接受双语教育的学生群体。

③问卷调查的实施。三种双语教育模式的6所学校里共有120名负责普通班汉语教学及双语班课程教学的教师以及300名双语班和普通班的学生参加了问卷的填写。收回教师有效问卷100份,收回学生有效问卷260份。问卷涵盖了6所学校的绝大多数双语课程教师和部分负责普通班汉语教学的教师以及各种类型的双语班学生的观点,能够有效反映样本学校双语教师和学生对双语教育的态度及双语教育的客观情况,因而具有样本的代表性。

4.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主要采用文化人类学的实地观察与访谈的方法。实地观察包括学校日常生活、管理、人际语言交流、学校校园环境的观察以及听课等。访谈包括与各地区中、小学双语教师,民族学生及家长以及一些教育工作者分别召开有关双语教育的座谈会,有时也有个别专访。

二、调查统计结果及分析

(一)参与问卷调查的教师、学生的基本情况

1.教师基本情况及其分析

表1的数据说明参加问卷调查的教师在性别、年龄、教龄、文化程度、语言使用情况、民族构成、城市与乡村等方面,基本上能够反映伊犁州直哈萨克族中、小学教师的基本情况,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调查将主要反映该地区双语老师对双语及双语教育的基本看法。

2.学生基本情况及其分析

表2的数据说明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性别、城乡比例比较均衡,学生都是哈萨克族,各重要年级段均有分布,能够客观反映伊犁州直中、小学哈萨克族学生的语言观念。

(二)对哈、汉双语及双语教育的态度调查

对哈汉双语教育的态度一般表现为三个方面:对哈语和哈语教育的态度,对汉语及汉语教育的态度,对哈、汉双语及双语教育的态度。这三种态度关系紧密,基本成正相关。教师和学生调查问卷基本情况如下:

1.对哈语与母语教育的态度

①学生

②教师

以上统计结果表明,伊犁州直哈萨克族学生和教师对母语的感情还是很深厚的,绝大多数师生对自己母语抱有肯定态度,认为母语在本地区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母语是学习其他语言知识的基础。他们通过对母语的认同表达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多数同学对母语的社会功能认识比较客观。

2.对汉语与汉语教育的态度

①学生

②教师

以上统计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哈萨克族学生和老师对汉语及汉语教学的态度是极为认可的。这种积极的态度来自于汉语在社会中的强势功能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个体发展的推动作用。他们认为汉语在本民族聚居区的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掌握汉语言文字可以提高哈萨克族成员的社会地位,对他们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不难看出哈萨克族师生对汉语的态度表现为社会认同和实用即功利两个方面,这里情感的因素少一些,理性认知的因素多一些。虽然大多数师生对汉语主要持有的是工具性和功利性的价值观,但这对激发他们积极学习汉语,尽快融入主流社会是有益的。

3.对哈、汉双语及双语教育的态度

①学生

②教师

以上统计结果所传达的信息充分反映了哈萨克族学生、教师和家长对双语教育及语言学习的态度。他们希望本地区能成为一个哈、汉双语并存的双语社会,认为这两种语言的保留与存在对该地区的社会发展很重要,他们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或学生能掌握哈、汉两种语言。他们对在本地区开展的哈、汉双语教育持肯定态度,认为开展双语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对自己的学习、工作和将来的发展都很重要。这来自于双语在个人的发展、民族发展中发挥的重要功能。当然也有部分家长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双语教育的作用,对双语教育持无所谓的态度。统计结果总体表明,在伊犁州直实施双语教育,符合广大人民的主观愿望。

(三)访谈辑要

为了使该课题研究更具科学性与客观性,除了采用上述定量问卷研究方法外,我们还采用了文化人类学直接访谈式的研究方法。本文将调查对象分为三类:一类是哈、汉双语教育的实施者教师和接受者民族学生,一类是民族学生的家长,还有一类是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为了真实地展现这些文化负荷者的观点。同时也为使研究者能全面了解该课题研究的客观性、科学性,笔者将此次调查访谈的结果作了如下的归纳和分析。

1.哈萨克族中、小学双语教师和民族学生的访谈辑要

通过对哈萨克族中、小学双语教师和民族学生的访谈,可以获得以下一些信息:

过去长期实行的单一保存性双语教育模式已逐渐被模式二和模式三所取代,伊犁州直绝大部分民族地区,尤其县市直属民族中小学均开展了模式二和模式三的双语教学。因为模式一双语教育的学校学生、教师队伍基本上是哈萨克族,教学语言也主要以母语为主,由于没有语言环境,这种模式的教学对学生理解汉民族文化,对于汉语口语的培养和迅速提高汉语水平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目前,广大哈萨克族人民已深刻意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想更好地在社会立足、生存和发展,要想走出新疆、走向全国,不学好汉语是不行的。因此,模式一的双语教学已逐渐适应不了少数民族群众的需求和社会形势的发展了。

普通班的汉语课时要适当地增多一点,汉语老师的汉语水平一定要过关,教材也尽量使用双语班的教材。参与访谈的多半学生认为所在学校汉语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是教材不合理。在涉及提高汉语水平和提高汉语教学质量的一些问题时,学生们普遍希望由汉族老师或汉语水平较高的民考汉的老师上课,学校最好能提供一些难度适中的汉语教材和课外读物,多开办一些有趣的双语活动,如汉语诗歌朗诵比赛、汉语讲故事比赛等等,尽快提高汉语水平。

关于“双语教育应从小学几年级开始”这一问题的看法,大部分老师和学生认为,要想学好汉语,就从一年级开始,有条件的地方,最好从学前班开始。

教师们都认为在伊犁实施双语教育,能培养广大哈萨克族青年通过学习去掌握汉语,可以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汉文化,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态度,同时也能为将来谋求一个更好的工作创造条件。教师们建议学校双语教育中应重点加强会话教学,积极为学生营造一个全方位的汉语学习的环境。

个别地区的民汉合校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提供了良好的语言环境,为迅速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创造了条件,同时为解决教育资源浪费等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措施,还可以让不同民族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交往,体会在一个学校、一个集体中共同的责任感与荣誉感,感受不同的文化与不同的习俗,培养对不同文化的宽容与理解。但这一类型的学校目前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比如很多家长都愿意把孩子送到汉校上学,这就导致汉校师资愈发短缺,民校师资严重过剩的现象。

部分学校师资队伍数量不够或质量不高,缺少“民汉兼通”的教师。汉语教师们希望学校能更多地争取机会,让他们外出培训和学习以提高自身汉语水平。关于“目前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们认为,一是学生主动性不够,虽有强烈的学习汉语的热情,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二是学校师资力量不强,个别教师不负责任。

2.哈萨克族中、小学民族学生家长的访谈辑要

在中、小学民族学生家长的访谈中,关于他们对双语教育的态度以及双语教学质量等的看法,可以获得如下一些信息:

家庭居住地以哈萨克族人口占多数,缺乏汉语习得环境,家庭成员之间,基本用哈语交流。

家长们认为孩子掌握汉语可以在将来找个好工作,由此改变生活现状。学习汉语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加强民族团结。部分家长担心孩子在双语班学习不能很好地掌握两种语言,怕影响孩子的高考和前途而愿意把孩子直接送到汉族学校学习。而另有一部分家长们又有另一种担忧,就是学校中汉语言课程课时比重较大,会影响到学生学习自己的母语和继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因此,他们认为学校在培养哈萨克族学生汉语思维能力的同时,应该高度重视对民族学生母语的教学。

在当今知识经济的现代社会,如果不懂汉语,干什么都不行。双语班无论从教师配置、课程安排,还是从学校的重视程度、教学质量等方面看,都优于普通的民族班,为了孩子的未来,大部分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双语班。

关于双语教育的质量,家长们普遍认为,与同类汉语学校比,民族中、小学学生汉语水平较低,一是因为学校汉语教学水平即汉语教师师资质量不高,二是很多地区缺少汉语学习的语言环境,三是普通班汉语课时少,应适当增加课时。孩子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听、说能力不好,许多孩子往往读、写能力较好,而听说水平却很低,所以,学校在汉语教学上要注重学生会话能力的提高。部分教汉语的民族教师汉语水平不高,要通过进修、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

3.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访谈辑要

新疆的文化要进步,经济要发展,就需要更多的科学技术,更多的人才,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才。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文字的地区,特别需要双语人才,既要懂少数民族语言,又要懂汉语,有条件的还应懂外语。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新疆各族人民服务。

在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懂汉语的家长在和孩子交流时应尽可能地使用汉语,努力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汉语的家庭环境。同时也应尽可能地辅导孩子学习汉语。在实施双语教育的战略上,除了学校、家庭外,社会也应该担负起相应的职责,可采取诸如增加电视汉语节目,制作汉语教学的录像带,实施光盘教学,提供尽可能多的汉语言环境等措施,为提高民族青少年的汉语文化水平做出努力。

双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民汉兼通”。但是伊犁州目前的总体水平还未达到自治区规定的“民汉兼通”语言目标,双语教育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因各地发展情况不同,因此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模式,各地只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办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双语教学班,各中、小学各自为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双语教材、课程标准上大都没有进行统一协调,双语教学的发展在各地很不均衡,这可能会影响到双语教育的整体质量。同时有些地区的双语教学仅流于形式,只注重表面的推广和宣传。

全州的双语教育实践当中存在很多问题,最主要的还是师资问题。汉语师资严重短缺,部分地区汉语教师师资的知识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合理,师资队伍不稳定,很多学校民考汉教师汉语水平没问题,但民考民的教师汉语水平亟待提高。部分学校领导反映要求改革学校人事制度,一些老教师汉语基础较差,再提高很难,不能胜任目前学校的汉语教学但却在岗在编。学校为提高汉语教学水平,不得不新聘任年纪轻、汉语水平好的教师充实到教学第一线。而这些代课教师往往无编制,有些教师一月工资才几百元,却一干竟是数年。

双语教学在各地发展不均衡,有的地方过分强调客观因素,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双语教学发展迟缓:有些地区包括一些学校的领导,对双语教育的认识还不明确,对其主要意义认识不足,领导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到双语教育能否顺利开展;有的地方政府和学校只看到少数民族学生及其家长要求学习汉语的极大热情或是为争取上级政策、资金的支持,在校舍不足、教育教学设备严重匮乏,师资数量不够、质量不高的条件下,盲目招生、扩班,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也影响了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和家长的热情,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调查结果分析

由于社会历史不同、社会条件和人民心理特征不同,语言观念也会有所不同。一个民族的语言观念即语言态度,决定他们对使用语言的认识,对语言存在与发展的认识,同时还决定着人们对语言的选择,影响该民族对建立双语教育体制的认识、对双语教育的投入程度等。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伊犁州广大哈萨克族师生及家长既对学习汉语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也对自己的母语怀有强烈的语言感情。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得知:有80%的学生认为“在我们地区民族语言很重要”,有96%的教师认为“我们需要保存民族语言”;有98%的学生认为“学习汉语在我们生活中很重要”,在“学习汉语对您的前途有多重要”的问题上,几乎100%的教师回答“重要”。他们的语言态度是,要想提高少数民族的整体素质,学好汉语、成为“民汉兼通”的有用人才既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少数民族发自内心的迫切愿望,但是保持自己的语言文化也是民族感情的具体体现,在进行双语教育的时候,既要重视汉语的学习和掌握,但也要兼顾少数民族语言以及文化的保存和发展。

民族语言是少数民族社会生活及民族认同的主要手段,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之一,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可以看到这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一个民族世代积累起来的关于宗教、道德、文学艺术、生产经验、对自然的认识等等宝贵财富,都要通过语言来记录、表达、传递。人们学习和使用自己民族语言的过程,也就是学习和继承自己民族文化的过程。因而,少数民族为了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强调民族认同,维护民族尊严,都十分重视自己的民族语言,对自己的语言怀有深厚的感情,哈萨克族亦如此。

我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教育法均作出过明确的规定: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在法律地位上是一律平等的,但这并等于各民族语言文字具有同样的社会功能,因为语言的社会功能主要是语言使用人数、分布范围、语言及其文字在本民族范围内外和国内外所起的社会交际作用等因素构成。由于世界各民族语言的使用人数、使用范围悬殊,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悬殊,所以各民族语言的社会功能大小差距极大。在我国,汉语是我们各民族间的族际通用语,中国几千年灿烂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科技资料主要是用汉语来记录的,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迅速发展,为及时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为跟上时展的步伐,就必须掌握好能便捷地获取这些知识的语言。各种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方面的书籍、报刊杂志、工具书资料层出不穷,要把他们全部译成民族语言是不可能的,如果只懂得本民族语而不懂汉语就不能用汉语去学习、理解和掌握各方面知识。因此,少数民族学生要想获得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就必须学习和掌握好汉语。也就是说,是汉语的社会使用功能和当今的时代背景决定了我国少数民族对汉语的认同和实用的语言态度,这就表现在他们对于语言的感情层面的考虑有明显下降的趋势,而对语言的功力层面的考虑则在显著上升。

众所周知,在语言发展中也存在一定的“马太效应”,强势语言的影响力会不断增大,弱势语言的影响力会逐渐缩小,这也是由语言的社会功能性所决定的。如果一个民族的语言的工具性呈现出相对弱,但这个民族坚持只使用本族语言文字而不是积极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字,这种保守心态甚至有可能成为这个民族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而一个民族由于客观的需要及自身的发展兼通另一个民族的语言,则是进步的表现。学习掌握先进科技和引领经济发展民族的语言已经成为各民族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当前现代化和全球化激烈竞争的态势下,哈萨克民族要发展,教育要发展,就必须顺应时展的潮流,迅速地从那种封闭的和保守的意识形态中完全解脱出来,把眼光放得更宽一些,更远一些,以更为积极、开放的态度去学习发展速度较快的汉民族的语言文字,并以此为工具努力吸收汉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科技成果,积极投入到世界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只有民族自身发展了,强大了,回过头来才更有条件保护和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谈谈对汉语言文学的认识篇5

汉语教学是一台戏,汉语教师既是这台戏的导演,也是这台戏的策划;既是这台戏的编导,也是这台戏的演员。下面我对汉语教师应扮演角色谈几点认识:

一、汉语教师应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扮演桥的角色

教材是汉语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汉语知识的主体。老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并能将所学的汉语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来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教师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了地理解教材,以及运用于实际生活。教师不能把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上的差异。总之,教师要扮演好桥的角色和导演的角色,创造情景,融入教材,也就是让教师不要越权代庖,要让学生充分与教材交流,教师如何扮演好桥的作用呢?首先,要提高学生对学习汉语的兴趣,讲明学习汉语的重要性,否则就是桥搭了,学生也不愿意通过。这一点我认为应从汉语口语抓起,减轻死读死背,反复书写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入手,乐教乐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学习汉语是一种精神享受,其乐无穷,有益而无害,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枯燥无味。教学时不让学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回答和做“条块式”分析,而要他们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二、在阅读上教师应做打开学生阅读视野的大门的钥匙

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是无限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生光学会教材是不行的,也是不够的,在汉语教学上就是要求我们汉语教师要不断发展课外阅读,开拓阅读视野。

汉语教师要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就要求我们不能整天围绕课本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本学习中走向课外学习。

怎样才能做好开拓学生阅读视野的钥匙呢?

1、培养阅读兴趣,要给学生阅读自由,比如阅读内容,除不健康之外,不管历史、科技、社会、报刊、杂志等都可以读。

2、做好阅读指导,如怎样选书,怎样看书等都要做认真指导。

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中提问题,复述,总结的习惯等。

三、在创新精神上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开路先锋

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传统教育上,教师处于学生之上,课堂上从不下五尺讲台,其思想统治束缚着学生的思想。如:要听老师的话,一切都是正确的,不允许学生对自己去怀疑,甚至批判,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勇于担负起打破这种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的开路先锋,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如何才能做好学生的开路先锋良师益友呢?

其一:走下讲台,深入学生,创设情景,乐教于学,汉语老师应多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趣味性较强的活动。如:根据教材,演话剧,做游戏,开展智力竞赛,用汉语讲故事,唱歌,词语接龙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将学到的汉语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灵活多变,便于学习掌握,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其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带领学生看动画片,爱国教育片,科普片等,然后让学生谈感受,写心得体会,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听力,又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一举两得。

谈谈对汉语言文学的认识篇6

关键词:语境理论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对语言的运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语言环境,同时也受到语言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所谓语言环境,简而言之,就是语境。语言的内部环境和语言的外部环境共同构成了语境,其中,语言的内部环境即上下文,指的是交际中为了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所使用的话语结构、表现方式及构成因素,如口语中的前言后语、内部衔接等;语言的外部环境即文化环境、社会环境、情景语境等,它包括诸多因素,如社会政治背景、社会文化背景、交际双方的社会心理因素、社会角色、交际双方的百科知识等。由于所包含内容的宽泛性,目前在学术界仍没有对语境分类的统一标准和广泛共识,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视角来看,我们比较赞成将语境分为“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即民族文化传统语境)”,因为这种分类方式在将语境进行了二分这样的传统观念上又加入了“文化语境”这一类别,充分体现出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这一学科特点。

随着近些年语用学理论研究的扩展和深入,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将语用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其中,强化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同时更好地解决了以往对外汉语教学中面临的难点问题。借助语用学中的语境理论,我们可以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些巧妙的语言环境,以利于留学生更准确地理解一些语言在特定环境中的特定含义,起到增强留学生交际能力的最终目的。

利用上下文语境找出话语所表达的真实含义,使学习者能够准确地掌握词汇意义或整个会话的正确意图。例如“由于今天刮大风,我不会骑自行车,我要步行去学校”,在这个句子中“我不会骑自行车”常被理解为“我没有骑自行车这个能力”,这也是一种正确的、通常意义上的理解。但是联系上下文,我们发现,这个意义与“今天刮大风”和“我要步行去学校”不构成语义上的因果关系。所以,由此可以让留学生认识到“我不会骑自行车”在这里的含义是“我不想骑自行车”。再如,将“这种日子我受够了,一天也过不下去了”和“我们打算选个好日子去领结婚证”,在第一个句子中“日子”的含义是“生活”,而第二个句子中“日子”的含义是“日期、天”,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之下就会有不同的含义,只有联系上下文语境才能找出词语的正确含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是贯穿始终的重点和难点,留学生中文说得是否准确、地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能否正确地运用词汇,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上下文语境区分一些近义词以及一词多义的情况,从而使学生在掌握词汇基本含义的基础上,更加明确它的用法及使用的环境,提高运用词汇的能力。

情景语境包括时间、地点、交际双方、交谈的话题、交谈的正式程度、交谈的方式或媒介等存在于交际活动中的具体因素。培养留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情景语境的充分利用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与情景语境相关的教学方法有很多,例如,教师给学生描述一个具体的情景,规定谈话双方的身份,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进行对话,在对话结束后总结这段对话的主要意思,并表达个人的观点或想法。在情景教学中,每一个因素的变动,都会对整个交际活动产生影响。教师也可以采取变换情景因素的方法,使学生感受到情景因素的变化所带来的交际过程的变化。这种改变情景因素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交际环境的适应力,提高学生对交际场景的辨识度。在教学活动中,巧妙地设置情境、充分地利用情景语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较快地进入角色,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同时也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进入特定的情景之后,更容易对所学的词汇和语法形成深刻的记忆和全面的认识。情景教学是把语言的教学放在交际这个大背景下,有助于学生建立起系统的语言知识体系,极大地提高了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社会语境主要包括文化风俗、社会心理、认知方式、传统习俗等方面的内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语境”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社会是语言存在的土壤,文化的差异映射到语言上就会表现为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对语言的使用、语义的理解有很大不同。对外汉语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使得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语境对于正确领悟言语含义、减少语病、语误是一项重要因素,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留学生可以在语言本体教学中学到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相关知识,但是离开了文化语境的教学,就极有可能造成留学生误解对方话语含义,产生了交际困难的情况。例如,外国留学生与一位中国同学对话时说“你穿这条裙子真是太漂亮了”,中国学生回答说“哪里,哪里!”,留学生就会产生疑惑:“哪里?哪里都漂亮!”。这段对话就是由典型的文化差异所产生的误会,中国文化中以谦虚为荣,而外国留学生则没有受到过这种文化的熏陶,所以自然不懂中国学生言语背后的真实含义了。中国式交际偏重于“意会”,属于强交际文化,所以在与熟人见面打招呼时会说“吃饭了吗?”、“去哪儿啊?”,其实说话者并非真正想知道对方有没有吃饭或者对方想要去哪里,这只是一种常见的打招呼的方式,而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如果没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就会对这种现象很难理解。

语言对语境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同时语境也制约和限制着语言的选择和使用,语境理论的丰富性也决定了其在语言教学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近些年学术界对语境理论的研究愈加深入,将语境理论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俨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将语境教学同其他汉语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让学生在自然、生动的会话环境中习得语言,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果,自然地运用汉语进行交际,这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淑云.论语境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

[2]彭元玲.略论语篇中的语用推理与语境分析[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3.

[3]陈婵娟.语境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作用[J],语文学刊,2009.

[4]李美杰.浅析语境、语境导向与对外汉语教学[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