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例(3篇)

时间:2024-07-27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

19世纪初,德国的洪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观点。1876年,美国按照洪堡的思想建立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并在大学建立了研究生院。由此,美国的大学不仅学习了洪堡的思想,而且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思想体现于大学研究生院制度的建设之中,实现了从思想到制度的跨越[1]。从此以后,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开始渗入各国的大学教育。追溯研究性学习的发展过程,我们不难发现,研究性学习就是一个通过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他认为,学生运用直觉思维一旦发现了解决问题的线索,就产生了发现学习的前奏。学生从主动发现中获得成就感,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从而有助于以后独立求知和研究。60年代中后期,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同事创立了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观。他们认为,研究性学习方法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不是死记硬背教材上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而是通过分析和研究教材或有关材料中没有明确阐述的,似乎是隐藏着的因果关系和规律性,去证明一个解释或另一个解释的教学方法”。“它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不是把教科书上的有关内容一字不漏地讲授给学生,而是把有关材料提供给学生,使他们明确学习中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引导他们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独立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不断提高智力水平的一种教学方法。”[2]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尤其着重改革学生的学习方法。美国特别强调以“探究”为特征的教学方法。许多大学纷纷把科研引入教学,形成研究型教学模式。我国的高教工作者为了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提出在本科阶段实行开放式教学的设想,并逐步付诸实施。应当说,是时代的发展推动了新的教学方法的出现。只有开展研究性学习才能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应当包含教与学两个方面,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学习模式。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模式,“以教师的研究性教学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结合作为平台,注重在教学过程中融合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科学问题,进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注重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亲身体验与实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3]即通过研究性教学的过程着重塑造学生的创新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需要研究性学习在大学教育中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第一,随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原有理论课时被缩减的情况下,教师仍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要做到这一点,只能充分提高课堂效率,发挥课外学习的作用。研究性学习恰好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对教师布置的问题或自身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较为深入的思考与研究。第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信息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注重如何把握和传承人类已经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接受现有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是知识在原有基础和规模上的不断重复,教育的目标是将学习者培养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书橱”,学识渊博的人工“储存器”,使学习者成为已知世界文化的传承者。这样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往往缺乏探索精神和创新品质,缺乏变通能力和创造能力。研究性学习不是让学习者死记硬背已有的知识、理论,而是以“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能够应用”为培养目标,使学生敢于质疑,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发现、探索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方式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热情,在研究性学习这种崭新的学习模式下,知识将不再枯燥,理论将不再深奥。

(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由于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的改革落后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求职难,另一方面是企业难以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如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焦点。1984年10月,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发表的《投身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的报告强调,本科生教学不仅要直接着眼于学科知识,而且要着眼于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能力和综合能力。而“研究性学习通过将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导入学习过程,实现了知识传承与学术创新的链接与互动,可能真正引发高等院校教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革命。”[4]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过程,都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无法为学生提供培养创新品质必需的创新教学和实践机会。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要与社会需求接轨,就必须改革以知识传承为主要特征的接受型教育模式,创建以思考、探索、研究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的基础课程,对大学生养成完全不同于中学的新的思维模式、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人才培养不可能缺失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也不可能舍弃思想政治课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既要完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也要完成对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达成大学培育创新型人才的目标要求。研究性学习这种新的学习模式正是顺应时代的需求而出现的,它真正体现了教学与科研的融合与互动,也满足了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三)促使大学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高水平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5]。这就促使教师自身要不断进步,不断成长。教学和科研是高等学校的两项基本职能,缺一不可。成为研究型教师也是高等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追求。研究既是教师专业进步的需要,也是教师持续进步的要求。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学习目标的多样性,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学习过程的自主性与实践性,学习方式的灵活性,学习结果的创造性,学习评价的多元性诸多特点,要求教师必须扮演着组织者、指导者、启发者、参与者、监督者、点评者和探索者的多重角色,因此对教师的素养要求也是多方面的。实施研究性教学就要求教师本身必须是研究型教师,只有教师自身是研究型人才,掌握研究性的学习方法才有可能培养出研究型的学生。研究型教师必须对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理念及时更新与提升,才有可能胜任研究性教学。研究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基础与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与探索,设计出既有一定研究价值又适合教学需要,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研究课题。所以说,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应用研究性的学习方法,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也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研究性学习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性学习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到的方式,笔者结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选题准备阶段

这是学生研究的前奏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知识储备。教师可以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如,中国人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世界把中国的快速发展称为中国之谜?中国特色究竟指什么?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物价上涨对国民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物价上涨的原因是什么?大学生为什么就业难?等等。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紧扣社会和学生关注的热点。在知识储备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开列一些阅读书目,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研究知识背景。这些准备工作主要是为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第二部分:确立选题,撰写研究方案。教师可将事先设计好的研究性课题提供给学生作为参考,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做准备。学生自由组合成课题研究小组,通过集体讨论确定最终研究方案。每个研究小组必须撰写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方案内容包括研究主题、研究目的、参与成员、研究时间、研究范围(对象)、研究步骤、研究方式、研究成果、研究费用等。教师对每个小组的研究方案与小组成员进行可行性探讨论证,然后学生根据讨论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二)研究实施阶段

这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具体实施阶段,也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阶段。各研究小组根据本组研究方案的进程安排,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地通过查阅资料、社会调查、专家访谈等手段,搜集各种信息和资料对研究课题展开研究活动。教师定期对每个研究小组的研究活动进行检查、督促和指导,各研究小组可以根据教师的指导和建议及时调整研究方案和进程,以确保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例如,笔者在《概论》课程的研究性教学中,有一个研究小组的课题是“中国人口新政策的利与弊”,笔者先后与该小组成员课后交流3次,对小组的调查问卷提出修改意见,使研究小组在调查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最终该组的研究成果在学校该课程的研究成果评比中荣获二等奖。各小组的研究活动可持续数周或数月不等,但在学期结束前两周必须全部结束。

(三)总结汇报阶段

这是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活动形成研究成果的阶段。这个阶段也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集体成果汇报。各研究小组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PPT的形式在全班展示,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班级作15分钟左右的发言,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对汇报小组的研究课题可当场提问,汇报小组所有成员均可作答。各小组还必须就本小组的研究提交小组总结。内容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初步结论、措施与建议等。第二部分:个人成果汇报。每个学生将搜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撰写个人研究报告。研究报告有统一的文本格式,研究报告包括封面、正文、学生自我鉴定、小组鉴定、教师考核等几个部分。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

【关键词】初中政治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课程改革要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并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为此,笔者对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分层指导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

我们的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完善。为此,研究性学习必须贯彻分层指导的原则。研究性学习不应是优秀生的专利,一些后进生也应参与进来。教师心中应装着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实施有差异的研究性活动。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后进生”,让他们在探究中得到认知上的发展,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和自信。由于学生间存在着差异,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可实施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生可自行组织小组,自行分工,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进行有目的的学习。在小组合作的研究性学习中,既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也可以利用学生间的相互协作、相互交流,使其优势互补。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也有更多的机会借鉴学习好的学生的策略,以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前不久报纸刊登著名篮球运动员姚明对可口可乐公司侵权一事提讼,要求该公司赔偿其精神损失费一元并登报道歉。学生对这起“一元钱官司”存在不同的看法。我便因势利导,以打“一元钱的官司是否值得”为题,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学生按所持观点进行分组,每组又定出四位辩手。在教师的策划下,每方辩手中都有一名成绩一般的同学,没有作为辩手的同学必须在自由辩论中发言,否则该组将被扣分。经过一周的精心准备,辩论进行得精采纷呈,学生将搜集来的资料进行整理,内化为自己的观点,从法律、道德、社会等多角度加以阐述,每位同学都参与进来,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充分发扬了团队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开放式研究与校本课程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

开放式的研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活动过程中基本是以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实践和探究为主,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与途径去探索问题的解决途径,教师较少干预。校本课程则适应了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校本课程开发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的特点,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满足了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学习方法,通过亲身实践,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从而为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我校开设了“生活教育与生活科普”校本课程研究,校本课程学习以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究为主要形式。针对学生追求名牌、讲究个性化的现状,我开设了一堂“穿出青春风采”的研究课。我将课题布置给学生,由学生设计研究内容,教师仅仅提出一些建议。在最后的研究成果汇报课上,学生针对中学生是否应该穿名牌服装、讲究个性化等问题,从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伦理道德等方面,辩证地进行分析研究,得出许多令人信服的精辟见解。

3变革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体系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关注的不是研究成果、学术水平的高低,而是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更加注重研究过程。因此,变革传统的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重过程轻结果,重在看学生是否按科学规律掌握了调查研究、科学探索的方法。重过程、重参与,把学生平时的表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测评。从教学评价看,主要做法可分为两种形式:

4.1评价研究成果的质量。如课题研究选题的科学性、可行性、新颖性、研究过程的严谨性,小论文、调查报告完成的质量等等。对成果的质量一般采取打分或评价的形式。

4.2评价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质量。对学生参与程度的评价一般采用鼓励性的评语及颁发纪念品等形式。

参考文献

1黄德江.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考试周刊,2010.55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篇3

关键词:生成性教学;教学路径;智慧学习环境;小学语文阅读课;

作者简介:谢幼如: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课程设计、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网络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小学语文教育越来越注重人文发展,强调学生生成能力的培养。生成性教学是在弹性预设基础上,师生充分交互,不断调整教学活动和行为,共同建构并形成新的信息、资源的动态过程,以实现教学目标和创生附加价值[1]。但目前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多缺失,如阅读积极性不高[2]、阅读方法不规范、阅读能力难以形成[3]、情感体验淡薄[4]等。同时诸多研究表明,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课堂氛围开放活跃、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化、师生平等对话交流等,但仍存在虚假生成、无效生成、错误生成等问题[5],始终未形成一条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来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

近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数字土著”一代对学习环境提出了新的诉求[6],能够促进学生轻松、高效、投入的学习,提高知识生成、智力发展与智慧应用含量的智慧学习环境应运而生[7]。研究发现,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体现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拓展学生阅读广度和深度[8]、满足学生个性化阅读方式、提升学生阅读质量[9]等优势,可为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提供有效的支撑,并促进学生生成能力的培养。

那么,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的生成性教学路径是怎样的?智慧学习环境能促进小学语文阅读课哪些方面的生成?如何证明其有效性?围绕这些问题,本研究在生成性学习理论和语文阅读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针对小学语文阅读课的人才培养需求,探索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并验证该路径的有效性。

二、相关研究现状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现状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处于最关键、最核心的地位,承载了奠基学生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发展的使命。通过阅读教学能使学生获得运用基本的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提高文化品位[1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研究多从课堂教学实践角度开展,主要集中在阅读教学改革、阅读教学问题及策略、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方面,如陈晓林基于新课程背景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改革予以探索[11];田春龙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创新策略[12];连云梅将电子书包与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探索基于电子书包的阅读教学模式等。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研究逐步由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向新兴技术与阅读教学相融合的实践研究发展。因此,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以及动态生成理念的融入,如何高效应用新技术变革传统阅读教学路径,发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有作用,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二)生成性教学的研究现状

生成性教学是在弹性预设基础上,师生充分交互,不断调整教学活动和行为,共同建构并形成新的信息、资源的动态过程,以实现教学目标和创生附加价值。国内外研究者们立足于对生成性教学思想的基本认识,从多角度、多层面对生成性教学展开了理论和实践研究。

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成性教学内涵、基本特征、生成与预设的关系认识等方面,如王鉴等从教学内容、过程和方法的角度予以阐述生成性教学内涵和特征[13];孟凡丽等从含义和价值的角度解读生成性教学[14];辛朋涛从逻辑和哲学层面对生成与预设关系进行剖析[15]等。

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及中小学具体学科生成性教学实践应用研究、生成性课堂教学设计、生成性教学策略及生成性教学资源探索等方面,如意大利瑞吉欧(ReggioEmilia)的“案例教学”、英国的“开放教学”以及美国的“自然发生教学”[16];LawrenceB.Flick基于小学教师生成性教学计划进行案例研究[17];DennisRose1对新加坡学生开展生成性教学初步探究[18];张立新等从理论层面对生成性网络课程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19];余胜泉等根据生成性课程的基本思想,利用学习元平台资源生成与进化的特征,设计和实施了一门师生协同建构、互教互学的课程[20];杨曙光结合未来课堂和生成性教学进行设计并探讨实施策略[21];董自明结合自身的教学案例,从成功点、失误点、创新点、后续点等几个方面对生成性资源进行了探索尝试[22]等。

此外,李国昌等从“课堂生成是一种教学方式”的视角提出课堂生成的路径[23],吕敏霞从教师、学生及教学重点、疑点、难点等角度探索了生成性教学的实现路径[24],但均是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进行归纳,并未从理论层面予以系统梳理且未曾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因此,本研究从生成性教学路径角度切入,以科学理论作指导,并结合实践不断完善一条清晰可见的生成性教学路径。

(三)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研究现状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计算、3D打印等新技术不断涌现[25],迫切需要智能化的、个性化的智慧学习环境支持新型教与学模式下的学习。电子书包因技术水平、设备成本等限制而沉淀十多年,现因技术飞速发展而掀起研究与应用的浪潮;同时,电子书包凭借其便携性、可移动性以及支持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个人学习和社群学习等优点,成为构建智慧学习环境的首选。祝智庭等提出了电子书包作为云端个人学习环境的新思路,构建了一种几乎“全能”的个人学习环境[26];崔惠萍等提出了融合新技术和电子书包的智慧学习环境的架构[27];牟智佳等构建了基于电子书包学习系统数据库的学习者模型,为基于电子书包的个性化推荐系统设计提供解决思路,实现了智慧学习环境的需求[28];谢幼如等以电子书包为例构建了面向生成的智慧学习环境。由此可见,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将其与学科教学进行融合创新、深化应用需进一步探索。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

(一)文献研究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小学语文阅读课研究现状、生成性教学研究现状、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研究现状,依据生成性学习理论和语文阅读教学理论,结合小学语文阅读课自身特点,初步归纳推演出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

(二)行动研究法

本研究选取小学语文阅读课作为行动研究的案例,根据理论推演的生成性教学路径进行教学设计并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在行动研究过程中不断收集并分析数据、发现问题并结合教师和学生的意见,有针对性地对生成性教学路径和教学实践进行改进。

四、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理论推演

(一)生成性教学的一般过程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威特罗克(Wittrock,M.C.)提出了生成性学习理论。他认为,生成性学习理论是将新的想法积极整合到学习者的记忆中并不断提高其教育经验的过程,是为更好地实现特定概念的理解而连接新旧想法的理论[29]。他也认为生成学习过程分为注意和选择性知觉、主动建构意义、建构完成和意义生成几个阶段[30]。同时他提出的生成性学习理论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以及动态生成学习环境的搭建,这样学习者根据原有的认知和呈现的信息材料与教学内容进行交互并意义建构,便是生成的过程,也是极具创造力的过程。

谢幼如等构建了生成性教学的过程模型,明确了生成性教学内部生成机制、外部推动作用和生成性教学特征,从理论高度对生成性教学过程进行科学阐释。本研究采用谢幼如等构建的弹性预设、交往—反馈、应对—建构、生成—创造、反思—评价等5个阶段的生成性教学过程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学语文阅读课自身的特点探索生成性教学路径,旨在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知识、阅读方法和阅读情感,培养小学生的生成阅读能力。

(二)智慧学习环境对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的作用

根据语文阅读课的需要,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在小学生成性教学中可以发挥以下6大功能作用。

1.资源推送,预学导读:课前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将涵盖图、文、声、像等相关学习资源推送到电子书包学生端,学生自主预习,整体感知阅读内容,为课中拓展阅读做准备。教师根据电子书包学生端反馈的学习情况做出适应性调整,开展灵活的教学,做好对预设情况的生成准备。

2.个性阅读,即时测试: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能够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同时实现阅读检测数据的同步云服务。教师根据即时检测结果解读点评,对学习者学习提供不同程度的指导和帮助,从而在师生、生生互评以及相互交往、不断反馈过程中促进课堂的生成。

3.记录过程,智能分析: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能对所有学生的阅读检测习题完成情况进行自动记录分析,同时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呈现,为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深入阅读、采用何种阅读方法提供数据参考。智能分析的结果也将为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提供重要依据,从而保障课堂教学的生成。

4.提供工具,师生联接:教师可通过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提供的内置同步通信工具,为学生推送个性化的拓展阅读材料、解答不同的阅读疑问、建立线上线下的无缝联接。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争鸣、合作交流、阅读分享等,实现即时反馈、动态生成。

5.拓展资源,情感体验: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提供了拓展阅读资源以及创作交流的空间,在完成整体阅读、快速阅读的基础上,学生精细品味阅读内容、理解文本深意、实现情感共鸣、达成文学创作、创建个人优秀作品,从而超越预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深化课堂教学的生成。

6.多元评价,总结反思: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提供的电子量规、电子档案袋、个人以及教师日志等可实现全方位的多元评价,学生可根据学生和教师的评价来总结反思自己的阅读学习情况,不断优化阅读生成。

(三)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

本研究通过理解生成性教学内涵,解读生成性学习理论以及分析智慧学习环境对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的作用,初步推演出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的生成性教学路径,如图1所示。

五、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行动研究

(一)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行动研究设计

本研究选取广东省荔湾区芦荻西小学语文阅读课作为个案进行实践探究。研究对象为该校五年级(1)班28名学生,行动研究计划如表1所示。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行动研究实施与分析

1.第一轮行动研究

第一轮行动研究以“新型玻璃”为教学内容,教师根据初步推演的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教学。

教学实践完成后,本研究综合师生访谈、课堂现场记录和电子书包平台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学生课前学习效果不佳,尤其是缺少师生和生生互动,电子书包支持学生阅读讨论功能未体现;教师未能有效捕捉和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尤其是小组合作学习后产生的问题资源;教师未能及时一一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反思总结不够积极。

2.第二轮行动研究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分析总结,修改完善生成性教学路径,设计修正存在问题的教学方案,使该路径下的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方法生成和情感生成更有效、更丰富。

根据第一轮行动研究中课堂实况,发现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意外情况的发生,如:阅读错误、讨论质疑、意外话题等,说明该路径下还存在非预设资源的产生。那么如何将其准确转化为课堂可用资源?本研究结合此问题修正生成性教学路径,注重通过充分善待错误资源、捕捉和利用意外资源、挖掘隐性资源等途径来保障生成。

第二轮行动研究以“梦想的力量”为教学内容,根据完善的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结合第一轮行动研究发现的问题再次进行教学设计。因小学语文阅读课强调培养学生阅读方法和阅读情感等,本轮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对阅读方法的习得与运用,同时在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与评测的基础上加强情感体验。

与第一轮行动研究相比,本轮行动研究在明晰上述路径的缺陷后及时修正并设计出完整详细的教学设计方案,所以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较为顺利,教学生成更为丰富,同时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也较好地发挥其支撑作用。课后通过现场师生访谈、课堂记录和电子书包平台数据分析发现: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的资源推送、智能分析、提供拓展资源等功能为生成性教学提供了较大的支持,催生了与阅读主题相关的新问题、新想法、意外话题等;根据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实施的课堂教学,使得教师更加关注生成而非单纯注重预设结果,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启迪;采用该路径后,教学目标如期达成、教师教学更加灵活、学生学习更具趣味性、课堂生成更加丰富。

(三)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完善

通过两轮行动研究,本研究初步验证了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能够解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优化了教学设计并改善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本研究结合行动研究的实践经验对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加以完善,并直接体现智慧学习环境对教学路径的支撑作用,如图2所示。

综合两轮行动研究,本研究构建的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得以逐步完善并可视化。该路径的特色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该路径的探究紧扣小学语文阅读课自身特点和现存问题,同时结合生成性教学相关理论,先从理论角度加以推演,再根据行动研究进行修正,将学科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联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2.该路径以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为依托,并将电子书包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中功能作用具体化,促进了环境与教学的融合创新,改变了传统预设教学的套路,实现了高效的课堂生成。

3.该路径经过两轮行动研究设计实施并予以优化,且以可视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六、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有效性分析

(一)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研究根据生成性教学的内涵与追求,以教学目标的实现和附加价值的生成程度作为评价教学路径的有效性标准。然后,结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制订了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知识类、方法类、情感类三个维度。最后,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将知识类分为知识记忆、知识理解、知识迁移;将方法类分为阅读方法、记录方式、总结方法;将情感类分为阅读兴趣、阅读态度、阅读习惯。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有效性分析

1.知识类生成的分析

两轮行动研究完成后,在电子书包平台上形成了大量知识类生成物,包括学生制作的电子书、思维导图、阅读批注等。本研究以最能凸显知识类生成的电子书为主,围绕知识记忆、知识理解、知识迁移三个维度,设计了难度系数相同的测试题进行评价分析。测试题采用百分制形式进行计分,然后取各项平均值,两轮检测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表格显示的数据,可得出如下结论:(1)两轮总分均在85分以上,说明该路径对知识类的生成是有效的;(2)“知识记忆”和“知识理解”两指标分值接近各指标的总分值,说明该路径对促进“知识记忆”和“知识理解”两方面的生成较为明显;(3)“知识迁移”这一指标的分值相对较低,这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和学习时长等因素有关,因此需要在实践教学中逐步实现。

2.方法类生成的分析

本研究根据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里克特量表的五度量尺,并根据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结果进行适当调整,制订了测量方法类生成的15个问题。然后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采用-2、-1、0、1、2的方式计分,根据双向评等量表得分率计算公式Fi=Σajnij/2N进行检验。测量数据如表3所示。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1)两轮研究中各题项得分Fi均大于0,说明应用该教学路径,可顺利实现方法类的生成。(2)第一轮研究中的“阅读方法”和“记录方式”各题项得分Fi均大于0.5,说明该路径可促进方法类的生成;第二轮研究得分均有所提升,说明该路径的完善对“阅读方法”和“记录方式”的生成效果显著。(3)第一轮研究中的“总结方法”各题项得分Fi均大于0,除“应用电子书包阅读后,我经常写读书笔记”外,其他选项均小于0.5,说明“总结方法”的生成还需要加以引导;第二轮研究中该指标的各题项得分Fi均大于0.5,说明通过路径的完善,“总结方法”的生成明显提升。

3.情感类生成的分析

本研究根据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上述方法,制订了4个问题进行测量。测量数据如下页表4所示。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1)两轮研究中各题项得分Fi均大于0.5,说明该路径对情感类的生成颇有成效;(2)相比第一轮研究,第二轮研究得分均有所提升,说明完善的路径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转变了学生的“阅读态度”、改变了学生的“阅读习惯”。

七、研究结论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