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教案(整理10篇)

时间:2024-08-17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与实践,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相关知识;

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与实践的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对本单元的知识做了相应的整理,并完成了一些相应的练习。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

揭题--整理与练习。(板书课题:整理与练习)

二、自主探究,巩固反思

1、练习与应用

(1)第6题:学生完成通分后,要注意组织他们检查通分过程,看看是否都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2)第7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比较分数的大小。指名口答,说明自己的想法。(3)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1人板演,集体核对。可以直接比较每种书剩下的几分之几的大小,得出哪种书剩下的本数最少,再推想出这种书卖出的本数最多。

2、探索与实践

(1)第9题:鼓励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自己设计图案,再用分数的知识进行描述交流。要通过展示学生设计的图案,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感受创造之美。

(2)第10题:游戏之前让学生照书中的样子分别做一个转盘,然后两人一组进行游戏。游戏时要帮助理解活动的方法和规则,引导学生在游戏中积累比较分数大小的策略。

三、评价反思,总结教育

1、组织学生对自己探索分数基本性质与学习约分、通分和比较分数大小时的表现进行评价。先让学生阅读表中的评价项目,然后回忆学习每部分内容时的表现,再慎重地给”☆“涂色,对自己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

2、师:通过评价和反思,希望同学们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益。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并熟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六个面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体验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归纳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能力。通过观察和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1、认识长方体特征:12条棱、6个面、8个顶点,理解并掌握相互平行的棱长度相等、相对面面积相等。

2、认识正方体特征:12条棱、6个面、8个顶点,理解并掌握12条棱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

三、教学难点

1、理解长方体棱长总长、正方体棱长总长。

2、对比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异同。

四、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20xx)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中第一节的内容,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知识,其中长方体含有例1、例2,正方体含有例3。

教材设计意图:重在观察、操作、体验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归纳能力,通过观察和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五、学情分析

因为学生普遍对空间概念非常陌生,所以学生对新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理解可能会比较困难。因此唯有联系生活实际入手,由浅入深,逐一穿插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观察、观察、操作、体验和交流过程中来分析和比较,从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最终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相关知识导入。

1、回顾长方形及正方形。

2、联系生活实际,认识体的空间概念。

(二)师用实物展示法和生交流,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量。

1、师分别展示长方体、正方体模型。

2、生认真观察并详细记录观察结果。

3、生可在桌间或小组内交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数量特征。

①长方体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通常都是长方形,特殊2个正方形和4个长方形)。

②长方体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都是正方形)

(三)引导生通过操作、讨论,来理解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棱长间的特征。

1、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一):

①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

②进一步理解长方体的特征:棱长间的区别与联系。

(长、宽、高的定义;相互平行的.棱长长度相等)

2、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二):

①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制作一个正方体。

②进一步理解正方体的特征:棱长间的联系。

(所有棱长长度相等;统称棱长)

3、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棱间区别。

(四)激励生再操作、讨论后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面间特征。

1、生各自独立完成(活动三):

请学生课前剪下教材后的附页,备好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

①认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猜想长方体和正方体面间的区别与联系。(有一些面面积相等)

②沿虚线折长方体和正方体,验证猜想。

③初步归纳长方体或正方体特征的异同。

(长方体:相对面面积相等;正方体:所有面面积相等)

(五)师生互动作课堂小结。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共同点:都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点:

①长方体:相互平行的4条棱长度相等,相对面面积相等。

②正方体:12条棱长度都相等,6个面都相等。

(六)课外作业

一根绳子既可做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框架,又可做一个棱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体宽架?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操作比较,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情感目标:在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数学来源生活,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1、出示实物,根据形状给它们归类。(长方体、正方体、球、其它)

2、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文体和正方体。(顶点、棱、闪烁)

导入:为什么,我们能很快地挑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呢?因为,它们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

二、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归纳事物特征。

1、学生用小圆木棒和橡皮泥制作多个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三组面都不同的、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超高的、超扁的.)

2、小组中每个人都要独立动手制作,组员中相互指导、评议。

3、思考:怎样选取木棒才能又快又好地做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选取三种长度的木棒,每种4根)

4、选取合适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将框架围起来,制成一个立体的小盒子。

5、利用学生自己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棱、面、顶点。

6、结合制作过程,师生共同总结:长方体的特征和正方体的特征。

7、请每小组把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变成正方体(事先用长白萝卜削好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正方体具备了长方体所有的特征,是特殊的长文体,并用韦恩图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8、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中较长的叫长,较短的叫宽,竖直方向的棱叫高。)

三、回归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事物。

1、量一量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的长宽高和棱长。

并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指出哪些是等长的棱,哪些是相同的面。

2、知道了一个长方体的长为14cm,宽为10cm,高为7cm,想像这个长方体。

3、通过你的观察,从某个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一个非正方体的长方体中,最多有几个面是相同的?

4、长方体广告箱长5米,宽0.5米,高3米,要用铝条镶嵌框架,至少要用多少铝条?

5、有6米长的铁丝,要制成一个棱长为40厘米的灯笼框架,够瞧用吗?6、要将一个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的礼品盒系上彩带,至少要买多少彩带才够用?

四、拓展应用

用数学创造生活。

欣赏水立方、长方体建筑物、美丽的盒子、装饰品,让学生感受数学创造的美,也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

五、总结

在这40分钟的四步学习环节中,你最喜欢哪个部分?为什么?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你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课吗?

六、作业布置

用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能有多少种摆法?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请你亲自动手试一试。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

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正方体的异同点。

教学难点】

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讨论法、讲解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的特点,请你回忆一下,回答下面的问题。(课件第2张)

(1)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8)个顶点。

在我们的身边,除了许多长方体的物体,还有许多是正方体。(课件第3张)

比如:骰子、魔方、沙包、积木、礼品盒等,这些都是正方体。

你还能说出生活中的哪些物体是正方体呢?

生举例说。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引入,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你知道它有什么特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仔细观察课前准备好的正方体,你发现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1)小组合作:

拿一个正方体的物品来观察,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

(2)汇报交流:(课件第6张)

生1: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完全相同。

生2: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

2.总结正方体的特点。(课件第7张)

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这6个面完全相同。

正方体有12条棱,所有的棱长度都相等。

正方体有8个顶点。

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组成的立体图形,所有的棱长度相等。

【设计意图】

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从观察实物的过程中发现正方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3.小组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

拿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观察一下: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课件第8、9张)

生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生2:长方体的6个面一般是长方形,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

生3: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的所有棱长度都相等。

4.列表比较一下:(课件第10、11张)

5.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课件第12张)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生1: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正方体也是特殊的长方体。

师:特殊在哪里?

生2:正方体可以看做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师:你会用集合图来表示它们的关系吗?

6.小结:(出示课件第13张)

(1)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2)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

(3)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设计意图】

对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加深学生印象,使学生能查漏补缺,更好地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7.做一做:(课件第14张)

小组活动:小组同学配合,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搭一搭。并思考:

(1)搭一个稍大一些的正方体,至少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

(2)用12个小正方体搭一个长方体,可以用几种不同的摆法?搭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3)搭一个四个面都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你发现了什么?

8.答案揭晓:(课件第15张)

(1)搭一个稍大一些的`正方体,至少需要8个小正方体。如下图:

(2)用12个小正方体搭成一个长方体,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摆法?搭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课件第16张)

第一种摆法:

这个长方体的长是12cm,宽是1cm,高是1cm。

第二种摆法:(课件第17张)

这个长方体的长是6cm,宽是2cm,高是1cm。

第三种摆法:(课件第18张)

这个长方体的长是4cm,宽是1cm,高是3cm。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可以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理解的更为透彻,为下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做好准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搭一个四面都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你发现了什么?(课件第19张)

搭一个四面都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搭成的长方体其实就是一个正方体。

(三)课堂练习

谈话:同学们,你们学得怎么样了?我们一起到智慧乐园挑战一下自己吧!有没有信心呢?

1.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有几个面的形状完全相同?(课件第20张)

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5cm。它有6个面的形状完全相同。

【设计意图】

本题的设计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方体的特点,知道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6个面也是完全相同的。

2.这个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是72分米,它的棱长是多少分米?(课件第21张)

正方体12条棱相等,棱长和是72dm,可以求出一条棱的长度。

72÷12=6(分米)

答:它的棱长是6分米。

(四)拓展提高。(课件第22、23、24张)

用铁丝做一个底面周长是56厘米的正方体框架,需要铁丝多少厘米?

(1)小组讨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说说你的思考过程。

(2)汇报交流:

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可以先求一条棱的长度,再求12条棱的总长度。

56÷4×12

=14×12

=168(厘米)

答:需要铁丝168厘米。

(3)底面周长就是4条棱长是总和,求12条棱长的总和,就是56厘米的3倍。

56×(12÷4)

=56×3

=168(厘米)

答:需要铁丝168厘米。

(五)课堂总结

师: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交流:

1.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2.正方体的6个面是正方形,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

3.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

4.正方体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六)板书设计

正方体

1.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2.正方体的6个面是正方形,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

3.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

4.正方体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教学反思】

1、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经验、学习兴趣,恰当地把握教学起点。例如本课在导入时,以尊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先回忆有关长方体的特点的有关知识,再开门见山设计了辨认生活中那些物体是正方体,然后直接转入正方体特征研究,避免了教学拖沓、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重点。

2、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

正方体的认识在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认一认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

3、教会知识,更要教会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的题目是正方体的认识,让学生用类比法参照长方体特征研究过程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进行两者之间的异同比较完成新知识的学习。这种过程的设计既留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又教会了一种知识探究的方法。学生学会了知识,也提高了能力。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实践活动,认识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2、在操作、观察中,发展空间观念。交流和感受体积单位的大小,以及升、毫升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体积与容积单位换算,理解进率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复习体积和面积概念

1、什么是体积和容积?

2、举例说明你对体积与容积的理解。

3、复习有关长度与面积的概念,请举例说明。复习有关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进率,试举例说明面积单位进率是如何演变来的。

二、引出课题,并板书:体积单位的'换算

1、你知道体积与容积的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吗?为什么呢?

学生尝试,了解学生对体积单位换算的已有知识基础。引出下图:

2、看书并讨论:每层摆在10排,拇排摆10个,一共是100个,再共摆10层,一共是1000个。

归纳:一个立方分米的体积,可以等同于多少个立方厘米呢?为什么?

想一想:请填左图:

三、课堂实践:试一试

学生归纳:

四、说一说,并填一填:

五、课堂练习,讨论分析:

P51页第2,3题

六、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七、课后作业: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教案篇6

教学内容:

教材第57页例1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

出示练习十四第1题,指名学生口算。

2.复习运算的顺序。

提问:在四则运算里,哪些是第-级运算,哪些是第二级运算?

过去学习整数四则运算时,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同一级运算,按怎样的顺序算?如果有两级运算,按怎样的顺序算?

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按怎样的顺序算?

3.引入新课。

在整数、小数混合运算里,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这节课,就按过去已经掌握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算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两道题。

提问:每道题里有哪些运算?你们能按运算顺序计算吗?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自己检查板演题。

提问:通过例1的计算,你有什么体会?

(2)做“练一练”第一小题。

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并提问怎样写计算过程比较简便。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说明:先分别求出积和商,再相加,把乘、除两步同时脱式计算,可以简便一些。

(3)做“练一练”第二小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结合提问:先算哪一部分?括号里为什么先算1.69÷1.37

2.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相同。

三、组织练习

1.讨论练习十四第2题。让学生相互讨论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在班内交流。

2.做练习十四第4题。

让学生说一说题意。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2、3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教案篇7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会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小数乘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会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小数乘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0.7×0.71.1×100.24×0.2

3.5×0.10.2×0.40.6×5

二、计算练习。

1、计算,再把每题的积和第一个因数比一比,有什么发现?

4.9×0.015.8×1.23.15×1.4

4.9×15.8×13.15×1

4.9×0.995.8×0.83.15×0.6

2、先说出每次乘的.积比第一个因数大还是小,再计算。

0.5=8.2=

2.4×2.6=0.97×0.84=

1.02=1.3=

0.98=0.06=

3、你能直接在里填上“<”或“>”吗?

1.4×2.82.8

0.63×0.90.63

0.85×1.30.85

0.8×1.31.3

思考:积与划线的乘数比大小,有什么规律?

当一个数乘比1小的数,积比这个数小。

当一个数乘比1大的数,积比这个数大。

三、用简便方法计算。

0.25×8.5×42.4×13.02

1.28×8.6+0.72×8.612.5×0.96×0.8

思考:用的什么运算律?独立解答.

四、实际应用。

1、一种铺铁路用的钢轨,每根长12.5米,每米重44千克。80根这样的钢轨重多少千克?合多少吨?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我们班种了400课

向日葵估计每棵大约可收葵花籽0.25千克

如果每千克葵花籽可以榨油0.18千克,他们收的葵花籽

大约可以榨油多少千克?

作业设计:

练习十五13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法

0.25×8.5×4

=0.25x4x8.5

=1x8.5

=8.5

[课后反思]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教案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单位的大小。

能力目标动手操作,正确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并能熟练计算它们的体积。

情感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归纳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体验探索的乐趣。

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

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趣引入

同学们,最近你们发现的城市有哪些变化呢?在城市里为什么要建这么多高楼大厦呢?如果建平房,会怎么样?

老师带来一件衣服,谁想试一试?(点名让一胖一瘦上来)问:同样一件衣服,为什么有的宽松,有的紧?(因为他们体型不一样,也就是占的`空间不一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跟空间有关的内容。板书课题:体积

二、学习“体积”、“体积单位”的概念

1、出示大、小苹果,问:哪只苹果占的空间大?你能从自己的身边选两件物体,比比它们的大小吗?

2、出示差不多大的土豆和一个长方体石块,你知道它们哪个大吗?那你有什么办法?

演示书上的实验,得出:土豆占的空间小,石块占的空间大。

3、师揭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土豆和石块相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4、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到什么呢?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请同学们自学14页中间部分。

5、学生汇报:

(1)常用的体积单位

(2)拿出课前做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说说哪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

(3)立方米是怎么规定的?老师用3根1米长的木条搭成一个互相垂直的架子,放在墙角感知1立方米的大小,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跟1立方米差不多大。

6、摆一摆:用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下图中不同形状的模型,你知道它们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见教材)

得出: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三、自主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

1、猜一猜: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跟什么可能有关?

2、实践:拼摆长方体,四人一组,用不少于16块小正方体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

3、小组合作:学生四人一小组操作并做好实验记录。

四、知识迁移推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师: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

师:根据这种关系,你能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2、师生共同归纳: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为:V=a×a×a=a3

师强调: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3a表示3个a相加。

拓展应用学校要在操场修建一个长方体的沙坑,如果长6米,宽4米,里面要铺垫0.9米厚的沙子,需要多少立方米沙子?按每立方米沙子重1.7吨计算,这些沙子重多少吨?

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最高兴的是什么?你还有什么疑惑?

作业布置33页8、9题

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小正方体的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

‖‖‖‖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仍然适用。

2、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审题灵活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观察能找出正确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观察能找出正确的简便算法。

教学准备:

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5×=×=125×=×=×=×80=×20=250×=×=

2、简便计算:

32×25×12579×21+21×21

二、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示呢?

2、出示:观察并计算,下面每组中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

×+×○(+)×

3、通过观察、计算、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4、揭题: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5、你能用这些运算定律来巧算吗?×××+×(+)×4

a.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b.让学生汇报:你应用哪条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

三、分层练习:

1、将一个数分解成两个数的.积或两个数的差:

=8×()=0.8×()=×()=10-()=100-()=1-()

2、下面各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25×125×99+64×

3、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并说说理由。(书P17—练一练)

4、你认为怎样算简便?×

四、课堂总结: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五、思考题:判断是否正确(机动)

×+×38=×(+)=×10=83

六、板书: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b+a×c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教案篇10

教学内容:

运用多种方法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书P16)

教学目的:

1、能借助方格纸,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

2、通过交流,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3、形成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等。

学具准备:

方格纸、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你都认识哪些图形?你能画出这些图形吗?

1、看一看,画得对不对。

2、比较任意两个图形,说一说哪个图形面积大。

3、板书课题:比较图形的面积。

二、观察比较,探索新知。

1、呈现主题图。

2、提出问题。

师:这些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请你与同学进行交流。

3、交流讨论。

4、全班反馈、交流。

(1)图①和图③面积相等。

(2)把图①平移到图③位置,两个图形重合。

(3)图⑨和图⑩合起来与图12的'面积相等。

(4)图⑤和图⑥合起来与图⑧的面积相等。

(5)图11和图12的面积相等。

(6)图④和图⑦的面积相等,也都比图⑧小。

(7)板书配合说明: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方法;

①直接比较(两图面积大小相差明显);

②运用重叠的方法;

③借助参照物进行比较;

④借助方格,利用数方格的方法进行比较。

5、小结: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对比较面积大小的几种方法有了一定的饿认识,这时,教师应重点揭示和说明数方格的方法。

三、练习。

1、书P17“练一练”的第1、2题。

2、书P17“练一练”的第3、4题。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