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 实验课教案模板(精选3篇)

时间:2024-03-02

第1篇1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实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过程与方法:实验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情况,通过柱状图的分析,将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与其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1.通过实验感受音高变化与尺子伸出桌面长短的关系。2.能绘制音高变化柱状图并分析实验数据。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一把钢尺或塑料尺、1本厚的硬皮书、1张“振动的尺子——我能听到和看到的”活动记录单、1张“我们的观察柱形图”表格。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谈话:我们先来一起听两段音乐(小提琴演奏的《梁祝》、大提琴演奏的《牧歌》)这两种乐器哪种发出的声音音高、哪种音低一些呢?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呢?这节课我们就用尺子来研究。(板书课题: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二、学习新课1.教师演示。

谈话:出示钢尺,现在老师来拨动钢尺,你们听一听它们的声音比较一下音高。尺子伸出桌面10厘米拨动,20厘米拨动。(教师演示:按紧尺子,防止碰撞桌子,用相同的力)

2.谈话:看来大家耳力都很棒,现在我要考考大家的眼力了。看看尺子伸出桌面10厘米拨动,20厘米拨动时,比较它们振动的快慢。

三、探索与实验

(一)第一次实验,:初步发现尺子伸出桌面长短与它发出音高及振动快慢的关系。

1.活动。

提问:是什么原因使同一把尺子发出声音的音高和振动快慢不同呢?(尺子

1/4

伸出桌面的长短不同)

2.提出猜想。

提问:那你能猜测一下: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时,它产生的音高与它振动的快慢之间是怎样的规律?

生:尺子伸出桌面长一些时,振动的慢,发出的声音高;尺子伸出桌面短一些时,振动的快,发出的声音低。

生:尺子伸出桌面长一些时,振动的慢,发出的声音低;尺子伸出桌面短一些时,振动的快,发出的声音低。

……

3.谈话:那到底你们谁的猜测是正确的呢?想知道谁是对的要怎么做呢?生:做实验。

(二)第二次实验:进一步研究尺子伸出桌面长短与它发出音高及振动快慢的关系。

1.制定实验方案。

师:要想弄清楚尺子伸出桌面长短与它发出音高及振动快慢的关系,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呢?请各小组制定实验计划。可以参考书上52页。

2.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生:我想这样做实验:不断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手去拔动尺子,听听它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同时再看看尺子振动的快慢有什么不同。

师:由于实验材料及我们的课堂研究时间有限,本次课的实验我们只确定四个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10厘米、15厘米、20厘米、25厘米,来进行实验。

3.出示讲解。(记录表)

师:看一看“振动尺子——我能听到和看到的”表,先预测,再实验,音高用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振动快慢用快、较快、较慢、慢来描述。

问:什么时候记录实验结果呢?是做一个长度就填是高还是低吗?那什么时候填?

4.实验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些什么?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的吗?预设:安静听。

是啊,尺子的声音比较弱,也很特殊,实验的时候,不仅要仔细听,更重要

2/4的是大家都能保持安静,才能让我们听得更清楚。

预设:观察些什么?怎么观察?听音高,看振动的快慢。

①声音的高低,相信大家能辨别了。那振动的快慢我们怎么观察呢?②我们可以用手掌来煽动一下,快、慢分别会是怎么样的情况呢?(师用尺子演示下)

预设:我们在把尺子伸出不同长度拔动它的时候,用的力应该是怎么样的?生:用力要均匀,要一样的力。PPT出示注意事项。5.学生实验,教师指导。6.交流实验数数据。7.讲解(出示柱形图)。

师:请各小组根据实验得出的数据,对应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把音高达到的高度以下涂上颜色,制成柱状图。并对照柱状图与实验记录单,分析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和它音高变化以及振动频率之间的规律。

8.交流实验结论。

尺子伸出桌面短,振动的快,发出的音高高;尺子伸出桌面长,振动的慢,发出的音高低。

四、总结、拓展

1.PPT出示片琴的图片,它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什么原理呢?

2.同学们,今天我们对尺子的音高变化实验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推理,课后,我们可以用今天学到的研究方法继续对其它材料进行研究,进一步验证看看它们是不是也具有这样的规律。

板书设计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尺子伸出桌面短——音高高——振动的快尺子伸出桌面长——音高低——振动的慢

教学反思

这节课做的比较好的有这样几个方面:

3/4

1.科学实验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积极性高。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通过这些活动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把实验的时间尽量延长,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科学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掌握科学规律。从而达到学生探究科学的目的。

2.在课程教学的设计上,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这节课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得出这样一个科学概念:尺子伸出桌面越短音高越高,尺子伸出桌面越长音高越低。这节课花了大约20分钟的时间来让学生进行猜想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总结出这个科学概念。

3.教学过程自然流畅,教学环节紧凑,各个环节在时间的把握上做得比较好。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按照预先的设计来进行的,整个过程顺利流畅,语言简练,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学中各个环节之间衔接很紧凑,环环相扣,使得教学很顺利;在教学过程中,我把从上课到学生猜想、实验的时间控制在25分钟以内,总结结论、画柱形图、巩固新知识控制在10分钟以内,基本上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验和总结,达到了实验效果。

4/4

第2篇2

人类的朋友

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发面”的实验数据。

2、探究酵母菌在发面过程中的规律

3、酵母菌的适宜发酵温度在生活中的运用。教学重、难点:

1、探究酵母菌在发面过程中的规律

2、通过实验,证明酵母菌在发面过程中的作用。教学准备:

1、课件、小黑板;

2、面粉、酵母粉、温水、盆、量筒、烧杯、玻璃棒、直尺、计时器、温度计、显微镜、生物显微演示装置。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看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两个大小不一样的馍馍)这是老师用相同重量的面粉做成的,你们看了这两个馍馍后有没有什么想说的?(为什么一大一小)它们为什么有这样的特点呢?(酵母粉的多少,水温,揉面硬软程度等)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这些因素都能够导致馍馍变得一大一小。今天我们就来实验探讨一下在酵母粉和面粉重量相同的情况下,水温不同,发面会有怎样的变化。

二、实验过程

过程一:面团会发胖吗?

1、清点实验用品并作安全提示。

2、把100克面粉和5克的酵母粉倒入盆中。

3、烧杯取60毫升温水,师生共同完成温水调配。(不同小组取水温度不一样并测量水温告诉记录员,记录员上黑板填写)。

4、把60毫升温水倒入盆中,操作员开始和面。

5、把面团揉捏成比量筒口稍细的圆柱状后,拍平面团两端,放入量筒内,还可以用玻璃棒按平面团,尽量使面团保持平实。

6、用直尺记录下面团的高度,观察面团的高度变化。(开始0分钟的计时,刚才同学们在揉面团的时候有什么感受?你们虽然没看见酵母菌,但它们已经看见了你,你们想不想见一见酵母菌的真面目?)

过程二:观察酵母菌

1、发放课前制作的生物标本,每组的观察员按要求操作显微镜。(第一个5分钟)(提醒学生拿放载物片的时候要轻拿轻放)(记录员上黑板填写数据)

2、组织学生谈谈所看到的酵母菌是什么样子的,把看到的酵母菌样子画在随堂记录本上。(第二个5分钟记录员填写数据)

3、用“生物显微演示装置”把观察到的酵母菌图像放大到屏幕上,与学生画的作比较,出示酵母菌的相关图片。(第三个5分钟记录员填写数据)

过程三:观察分析数据

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你们有没有什么发现?(学生不会的情况下教师引导,分横向和纵向引导,的出发面的最佳温度区间)

三、师生总结:

1、在一定温度内,随着时间的增加,和面水温越高的面团成长的体积就越大。

2、超过一定水温,面团成长体积反而不如低水温面团成长体积。

四、拓展延伸

1、观察曲线图,得出酵母菌最佳的发酵温度。

2、以后逢年过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可能利用面粉做发面,如果家里人

板书:人类的朋友

酵母菌发酵30℃--40℃

第3篇3

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课教案

课程名称:科学课程类型:必修教材来源:大象教育出版社2004版适用年级:小学五年级教学课时:1课时设计者:卢盟辉新密市来集镇岳岗小学

钟摆的秘密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来了解钟摆的秘密。

二、学习重点:

钟摆的原理,影响摆快慢的因素。

三、学习难点:

摆长与摆摆动快慢之间的关系。

教具:摆钟内部结构模型,钟表的摆模型,自制活动的摆。

学具:自制(课前由学生自制简单的摆)。

四、学习过程:

(一)观察、分析、猜想

1、教师出示摆钟的内部结构模型。

2、学生看完后,提出问题

(1)摆钟如何工作的?

(2)为什么只有摆在摆动时,秒针、分针、时针走动?

3、摆钟工作时,哪部分起着作用?

4、教师出示摆的模型,介绍摆臂、摆锤。(二、)实验

1、研究在相同时间内同一个摆的摆动次数是否相同。

(1)拿出自制的摆,在三个一分钟内测出摆摆动的次数,你的发现是什么?

(2)大家的摆摆动的快慢一样吗?是什么决定了摆的快慢呢?

(3)研究摆长与摆摆动快慢关系

2、实验一

同样的摆锤,改变摆长,观察摆动次数,总结发现。

实验二

摆长相同,改变摆锤的重量,观察其摆动次数,总结发现。

3、整理总结

4、你有办法调整摆的快慢吗?摆钟呢?

四、作业

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60秒摆动20次的摆,60秒摆动40次的摆。

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课教案

课程名称:科学课程类型:必修教材来源:大象教育出版社2004版适用年级:小学五年级教学课时:1课时设计者:卢盟辉新密市来集镇岳岗小学

体积变化之谜

学习目的:

1.会做热胀冷缩的试验。

2.能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出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

学习重点:

会做热胀冷缩的试验。

教学准备:

冰箱、玻璃杯、水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友友在拿冰箱里的饮料时,发现水被冻成了冰,玻璃瓶也裂开了。

二、猜想与假设

玻璃瓶为什么会裂开呢?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吧!

三、试验

1.写出研究计划

2.试验。装一满杯水,不该盖子。把杯子放进冰箱,让水结冰。观察并会不会超过杯口。如果并超过杯口,说明水结冰后体积变大了。

3.得出结论。水遇冷结冰后,体积会变大。

四、延伸

教师提问:其他物体也有这个性质吗?

学生作出假设,把问题存入问题银行。

根据自己作出的假设,制定研究计划,准备工具和材料。

五、事实与证据

根据上节课作出的假设和研究计划,进行试验。

六、分析与总结

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能根据这些现象归纳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遇冷后体积一般都会变小。

七、提问

我们知道了物体遇冷时体积变化的规律。那么物体加热后,体积又会怎样变化?制定研究计划,准备好工具和材料。

八、事实与证据

根据上节课提出的问题,和研究计划,进行试验。

九、分析与总结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一般都有遇热膨胀、遇冷收缩的性质。

十、拓展活动友友提出:在地球上,冷水重还是热水重?

学生先猜想一下,同学们设计试验。

根据小组设计的实验进行试验。

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课教案

课程名称:科学课程类型:必修教材来源:大象教育出版社2004版适用年级:小学五年级教学课时:1课时设计者:卢盟辉新密市来集镇岳岗小学

地球“变脸”之谜

学习目的:

1、能通过搜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2、会运用模型解释地貌变化的主要原因。

学习重点:

能通过搜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教学准备:

粘土、托盘、饮料瓶、小苏打、面粉、红墨水、水、勺子

学习过程:

一、猜想与验证

1.是什么引起了地貌的变化?

2.学生猜想:火山爆发、地震、风„„

二、计划与组织

1.引起地貌变化的原因很多,各小组选择一个开展研究。

2.各小组制定一份详细的研究计划,并做好分工。3.阅读资料

阅读63的课本内容。修改自己的计划。

三、模型与解释

1.以小组为单位做火山爆发模型

(1)先准备好工具和材料。

(2)用粘土将饮料瓶埋起来,使它们像一座锥形火山。

(3)把小苏打、面粉、红墨水和水混合成浆状,倒进瓶子里;最后倒白醋。

2.探究活动

环太平洋沿岸地区的地震活动最频繁,为什么?

科学实验教案。张

小学科学实验工作计划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小学科学实验目录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