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家乡作文(精选3篇)

时间:2024-03-22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篇1

这里是应星故里,文风鼎盛,华林书院,薪火相传,百丈禅寺,香火袅袅,这里就是我的家乡——奉新。美食是我家乡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黄年米果迎春节

每年春节前夕,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有一道传统美食——黄年米果。这道美食还上了中央电视台的《舌尖上的中国》呢。

这不,奶奶又忙碌起来,将米盛入筐中,任水漂洗,糯米就由亮白渐转为透明,不能停歇,接着把糯米倒入大木甑蒸熟,当甑内升起烟时,把早已煮好的黄色吊茄子水洒于糯米上,让糯米浸透,转为了嫩黄色,奶奶已经累得满头大汗,但依然乐呵呵地捣弄着。

我静静地坐在厨房泛黄的灯光下,时不时给奶奶递东西。奶奶招呼大家来打米果。把蒸好的糯米倒入石臼中,大家手握木槌,轮番猛捣。奶奶叮嘱他们得在木槌上抹点儿油,这样米才不会粘上木槌。熟糯米团逐渐砸散,奶奶叫大家一起来揉,要揉成长方形,再用刀切开,才开始揉形状。心灵手巧的奶奶在黄年米果上做出了一个“福”的图案,“嗞嗞”声伴随着黄年米果的香味放入锅中一煎,待两面呈现出金黄,便可捞起。

这时,屋子里的每一个角落都飘着怡人的香味。撒上一些白糖,浇上蜜水,便可以入口了。我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外酥里嫩,真是回味无穷。

香甜艾饼度清明

天空如一块蓝宝石,阳光明媚地照射大地。我和奶奶上山采艾叶,翠绿的艾叶簇拥着,奶奶背着篓筐,细细地挑选着,我闻着苦涩香味的艾叶,伴着奶奶下了山。

奶奶坐在院子的小板凳上,把艾叶倒入盆中,摘取顶部嫩叶,用清水洗净,放在滚烫的水中去掉苦味。奶奶从冰箱中取出一小罐苏打水,加上艾叶搅拌成泥。锅中的水沸腾,将搅拌成泥的艾叶倒入锅中煮开,大约五分钟后,把煮好的艾叶重新倒入盆中,加上糯米粉,和成面团,擀平。把摘好的棕叶做成方形,洗净并放入热水中,切好形状的面团裹上喜爱的馅料,放在棕叶上,油已经刷在锅中,奶奶小心翼翼地把裹好的艾饼置于锅内,开大火蒸。

十余分钟后,深绿色的艾饼便呈现在我的眼前。伸手一抓,咬上一口,嫩嫩的饼添上别样的馅,配上清茶,别有一番滋味。

美味蒜蓉马齿苋

我喜欢在一个夏日的早晨,和奶奶一起去逛集市。奶奶每天喜欢做不同品种的菜,做的菜名也花样甚多。菜蓝里装着一捆嫩绿的菜,那是我的最爱——马齿苋。

回到家,奶奶把马齿苋洗净去根,切好大蒜,等水“咕咕”地烧开后,倒入马齿苋,待水再次沸腾后将马齿苋捞出,沥去水分。奶奶将马齿苋装入盘中,加上蒜泥,再浇上少许麻油,香喷喷的美味菜肴就出炉了。

一道道家乡美食在舌尖上尽情地舞动,演绎着家乡的曼妙风情!我把美食裁成一片片风景,永存于心间。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篇2

浙江省桐乡市洲泉实验小学603陈思佳

开始吃年糕了,我端起白瓷盆,不由想起了那次在“年会”上看到的打年糕情景。

那是在一个年会上,锣鼓喧天,金龙炫舞,人山人海。舞龙肯定是最吸引人的。你看,正津津有味吃着糖画的小孩,拍手叫好的老人,还有连按手机快门的年轻人,都紧跟在“龙”身边。

而我却被那“咚——咚——”的响声给吸引过去了。

我闻声而寻,来到一个石臼旁边。只见一个大伯时而在石臼里洒水,时而拿着个木锤,向石臼里砸去。他在干什么啊?一旁帮助大伯的人告诉我,这是在“热身”呢!真正的“好戏”在那里头。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是一个“老虎灶”,锅上是大蒸笼,跟包子店蒸包子的一样,只是大了许多。蒸笼里热气腾腾的,那是什么?

我的好奇心更强烈了。趁大伯打开蒸笼的时候,我探头探脑地想一看究竟。可当我把脑袋伸进蒸笼,看到的却只是一股白气像潮水般涌了出来。大伯哈哈大笑,摸了摸自己的胡子,对我说:“小朋友,这是白白的糯米粉,你吃的年糕哇,就是从这儿出来的!”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炉火把我的脸蛋照得通红。

“好咯,起锅咯!”大伯一把掀开蒸笼,缕缕热气白雾,夹杂着米香,迅速裹住了我。大伯和旁边的一位爷爷对了一下眼,“嗨”的一声,合力把大粉团子抬了出来,两人小跑着来到石臼边,又是“嗨”的一声,一起把大粉团子翻进了石臼。大伯又在手上抹了些油,不停搓着大粉团子。

随后,大伯举起了10多斤那么重的大锤子,举过头顶,涨红了脸,使劲向石臼里的大粉团子打去。粉团沉闷地“啪”了一下,大伯又赶紧拎起大锤,趁此机会,爷爷就拿着“洗帚”往粉团上甩水。甩够了,第二锤子也正好下来了。“啪——啪——”大粉团子像一个顽皮的小孩子一样,打一下,缩一下,不打了,又弹了回来。十几下后,大伯已是大汗淋漓,他说了声“不行了”,就放下锤子,换那位爷爷来打。另外两位大伯趁这个“换班”的间隙,双手在冷水里一浸,合力抬起粉团,猛地将团子翻过身来。爷爷开始打了了。在这锤打——甩水——翻身的完美配合之下,大粉团子变得愈发富有弹性。我趁大伯休息的时候,偷偷拔下一小坨来,一口塞进嘴里。“嗯,真好吃!”我对着大伯连连称赞。

打得差不多了,大伯便将这白嫩嫩的面团从石臼里搬出来,放在沫过水的的桌子上,另两位大伯就开始揉搓年糕,左手翻过来,右手按压着,反反复复,直到把面团做成长方形的年糕模样。

最后,他们在年糕上“点花”,其实就是在年糕上用毛笔轻轻点上一朵“红花”。红花开在年糕上,在阳光下绽放,为新年平添了几分喜庆。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篇3

“安子”你知道是什么吗?其实“安子”就是樱桃,我家乡的土话,所以我已经叫习惯了,因为这里面还有一段浓浓的情感。安子在舌尖上的味道就是家乡的味道……

老家就有两棵安子树,是爷爷在我5岁的时候种的。我已经忘了爷爷当初种下时树的模样,只记得我家的树很高、很大,最高的地方,已经攀到了两层楼的窗户。

5月,当安子长得橙黄,却还不是火红的时候,我和弟弟就按捺不住了,放学丢下书包就往后院跑。弟弟比我矮,采不到,我就搬条凳过去,站到上面,粗鲁地把枝条拉下来,采到一颗就递给站在下面望眼欲穿的弟弟——我家的安子就是和别家的不同,颗粒小,但是非常甜,汁水又多,很好吃。

树上有毛毛虫,不过我们哪会放在心上。采了一把,我们就一股脑儿往嘴里送,然后“噗”地把核吐出来,抹抹嘴,笑着看看对方。

6月初,是安子完全熟透的季节,果实红得像要烧起来,有些甚至连皮都绽开了,露出里面水嫩水嫩的果肉。我和弟弟争着要上去采,爷爷走出来,一边告诫我们别急,一边找出一架梯子,支在墙壁上,然后由我们扶着,他提着篮子爬上去。

爷爷采了满满一篮子的安子,鲜红鲜红的。我们抹抹早已流到嘴边的口水,抓起来就往嘴里塞。爷爷看着我们,笑笑说:“慢点吃,没人跟你们抢。”

过了会,爷爷从篮子里倒出一些安子到塑料袋里,我们问他这是干什么,他说:“分给邻居吃啊。”“为什么要分给邻居吃,我们自己吃都不够!”我和弟弟去抢他的袋子。“乖,吃完了爷爷再上去给你们采。”

后来,因为家里要造房子,地基不够,那两棵安子树只能被砍掉。我和弟弟抗争许久,终究没能如愿。那天放学后,我们看见两棵安子树已被砍倒在地,叶子蔫了,只剩下几颗未被采摘的红红的小安子,孤零零地挂在枝上。

现在,每到五六月份的时候,我和弟弟都会想念老家那两棵高大的安子树,想念安子的味道。好在,热心的邻居们会准时在安子成熟的季节给我家送来安子。洗得干干净净,用大碗装着,红扑扑,别提有多诱人了。而直到这会儿,我们才终于明白爷爷当年的用意——安子树是你家的、我家的,但终究是大家的。

因为,我们都生长在同一块土地上,每次吃安子,都会有一种熟悉的亲切的味道在舌尖,因为安子的味道是家乡的味道。

舌尖上的家乡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通用9篇)

舌尖上中国观后感

舌尖上的西安作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范文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