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课(5篇)

时间:2023-12-18

习题课篇1

一、高中思想政治习题课的重要性探究

1、合理设计并讲授好习题课是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目标的题中之义

思想政治课,就其教育目标而言应包括:情意目标、品德目标、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单靠一味地知识讲解和理论的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习题,许多时候就是一个设置情境、预设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模拟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讲解习题,也就是一个培养学生正确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过程。因此,重视思想政治习题课,就是关注学生能力的形成、夯实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将其转化并形成情意、品德的过程。

2、习题课的合理安排是应对高考、会考的有效措施

根据高考大纲的要求,政治学科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等,而这样的能力仅靠学教材是不够的,还要依赖适量的训练,即习题。习题课就是要针对在训练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纠正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就是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最终实现加涅索所说的教育课程的重要的最终目标──教会学生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提高学生应对高考、会考的能力。

3、习题课是帮助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按照《改进和加强中学政治课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等文件要求,思想政治课要完成基本理论教育、品德教育、各种能力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任务。而这些任务的完成离不开实践,习题就是一种模拟实践的过程,习题讲解可以为今后的实战积累经验,指明方向。同时通过习题课还可以促进学生温故知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思想政治课学习效率。

二、高中思想政治习题课授课探讨

1、认真批阅作业,是讲好高中思想政治习题课的前提。

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要讲好一节习题课,也要精心准备,扎实备课,做到有针对性地讲解,以求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文科作业,一般以文字叙述题为主。因此,批阅作业是比较耗时耗力的。而有一少部分老师为图省事:有人干脆不阅,有人采取对答案方式批阅,有人以讲代阅。到了最后,学生懒得做,教师懒得阅。导致习题课成了对答案课,难以起到巩固知识、以培养能力、查漏补缺的目的。所以,我们认为:要讲好习题课,作业批改必须及时,重在找出作业中的问题和学习中的不足,及时调整教和学的要求。提倡教师“面批精批”,提倡教师收集整理学生作业中的错题,建立学生“错题册”,分析判断,提高反馈的针对性和效果。

2、选择好的突破口,是讲好高中思想政治习题课的关键。

每一节课都有其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对于这些问题的把握好坏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高中思想政治习题课也不例外,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过程中找好突破口。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习题课的突破口在于把握好本节课的核心,是以巩固所学知识点、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还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为核心,一般说来二者兼而有之,但总有所侧重。如在讲解有关矛盾主次方面的题型时,需要老师更多关注的是矛盾主要方面与主要矛盾的区别。建议教师不要死扣参考书目中的区别要点,可以从试题涉及的纬度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视角,如告诉学生二者的角度不同,主要矛盾从实践的角度看,侧重于强调如何去做;矛盾主要方面从认识的角度看,侧重于强调如何去看,这样,学生在今后答题时会意识到:题目中问及做法类的要用主要矛盾;涉及看法类的要用矛盾主要方面。

习题课篇2

关键词:习题课;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专家、教师们对于如何上好一节新授课讨论的很多,而对于如何上好一节习题课讨论的相对较少。然而,习题课在数学课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课型。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习题课的基本目的是通过解题的形式来形成学生的数学技能,并通过解题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能力。习题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习题课能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使理论完整化、具体化。习题课教学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另外,通过问题创设了一种适合学生思维的情境,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类比等技能和能力。从此也可看出学生的解题过程是一种独立的创造活动过程,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还可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便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实现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以下将从两个方面浅析习题课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备课环节应注意的问题

(一)备学生是习题课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无论新授课还是习题课,掌握学生情况都是必要的。了解学生在新课过程中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是否清楚,重点内容理解到什么层次,难点消化到何种程度,学生思维水平如何,还存在哪些困惑及作业中的主要问题还有哪些等。必要时,还可以找些学生谈谈心,以便掌握情况。只有吃准了学生的情况,选题才有针对性,才能收到实效。

(二)选题应注意的问题

1.习题选择要有针对性

习题课不同于新授课,它是以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类型,故要达到高效的训练目标。教师在选择习题时,要针对教学目标,针对知识点,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学生掌握较好的地方可以少做甚至不做,但普遍存在问题并长犯错误的地方不但要做而且要反复做。例如:学生初学绝对值,对绝对值概念的理解有困难,可设计如下一组习题帮助学生理解绝对值的概念:

(1)绝对值等于4的正数是

,绝对值等于4的负数是

,绝对值等于4的数是

(2)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是

,绝对值大于它本身的数是

(3)绝对值小于3.5的整数是

,绝对值小于6而大于1的整数是

2.习题选择要有典型性

首先,习题选择时要注意避免习题的重复,不要认为希望对某一知识点进行强化而选择大量重复的习题,这会使一部分同学失去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另外,数学习题的选择要克服贪多、贪全,有时看看题目哪个也不错,都想让学生做一做,结果题量大了,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降低了学习效率。所以,习题的选择一定要典型,不但要注意到知识点的覆盖面,还要让学生能通过训练掌握规律,达到“以一当十”的目的。

3.习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

同一个班级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习题课教学中,对于习题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分层处理,既要创设舞台让优生表演发展其个性,又要重视给学困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否则,将会使一大批学生受到“冷落”,丧失学好数学的信心。题目安排从易到难,形成梯度,虽然起点低,但最后要求较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学困生不至于“陪坐”,优等生也能“吃得饱”,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例如,在讲平方差公式时可设计A、B、C三组习题:

A组:(1)(x+2)(x-2);(2)(5-2n)(5+2n)

B组:(1)(-x+y)(-x-y);(2)(-5m+2a)(-5m-2a)

C组:(1)4(a-b)?-16(a+b)?;(2)(a-b+c)(a+b-c)

这三个不同层次的习题,基本要求一致。A组为基础题,与课本例题相近,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促使知识的内化,以达到第一层次教学目标的落实。B组题为发展性习题,通过练习一些稍有变化的、比教学内容稍有发展的题目,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C组题为综合性习题,检查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习题课教学环节应注意的问题

1.习题课教学应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

目前,学生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会”而不对,“对”而不全,这都是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的表现。习题课的目标之一是要通过解题来强化对某一知识的全面深入理解,是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和创新过程。因此,在出示问题之前,先回顾并列举相关知识点就非常必要,并且在黑板的某一角保留下来,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该知识点,既清楚本节课的重点,同时对学生分析问题也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2.教学的方法要多样化

习题课教学知识密度大、题型多、学生容易疲劳,如果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化,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样容易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克服这一现象,在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双向活动。出示问题后,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然后启发并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讲出思路或提出疑问,教师应避免讲自己的思路而抹杀了学生的思路,因讲正确的思路而掩盖了学生错误点的暴露,需要演算或作图的地方应让学生进行,教师多走走、多看看,从而发现问题。将讲、练、思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疑点启发、重点讲授、难点讨论”的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激发学生全方位“参与”问题的解决,有效地减轻学生的“疲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3.教学要发挥主体的能动性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主动精神,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作是主体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整个学习过程应该是由参与欲望、参与过程、体验成功组成。在习题课教学中,一定要改变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习惯,要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在主动探索和讨论中达到问题的解决。这个过程也是多种思路迸发的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倡一题多解,选择最优方法。

4.习题课教学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是数学思维的核心,是数学知识与方法的抽象与概括,是数学的灵魂。而习题课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最佳时机。许多同学进入初中后还仍然不具备任何数学逻辑思维,对问题的理解仍然停留在直观的、形象的理解。在初中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在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从说点儿理、到说理再到推理的基本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习题课教学中应注意提炼数学思想及方法,强化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这有利于学生优化认知结构,活化所学知识,深化思维层次,从而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5.教学中要注意归纳总结

习题课

一、物理习题课的现状

1.过程死板化。常见的习题课教学基本流程是学生完成作业,教师讲题、讲解作业,学生拼命练、教师拼命讲。习题课的教学过程过于死板。

2.认识欠缺化。教师在习题课教学中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部分教师认为学生所做的题量越大能力就越强,于是不断地带领学生做大量的练习;部分教师认为让学生知道一套分析问题的方法、类型,就可以免去他们认识上的弯路,因而会总结一套程序、方法、类型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却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3.备课简单化。目前,大部分的教师对习题课只是进行“做题”甚至“对答案”的简单备课或是无备课。

二、有效习题课的构建

1.目的性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我认为一节有效习题课应该和一节新课一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备一节习题课之前应该有针对性地分析这节习题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最好要有明确的三维目标。

2.针对性、层次性明确。在确定好教学目标后,教师应对知识与技能层次化、针对性化。一节有效的习题课应该是对每一个学生而言的,教师在选题和精心准备、设计题目时应该注意这类题目的针对性和层次性。

3.题型设置典型化。从发展学生智能的需要出发,典型性的问题应在内容上或方法上都具有代表性,应能反映重点概念和规律的本质及其特征。例如,在选择机械效率的习题时,我是这样设置的:

如图1所示,OA=30cm,OC=60cm,利用弹簧测力计把一质量为0.5kg的物体以2cm/s的速度匀速提高10cm,弹簧测力计上升了20cm,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如图2,则弹簧测力计做的有用功为_____J,此杠杆的机械效率是_________,拉力做功的功率为________W。(g=10N/kg)

如图3所示,不计绳重和摩擦,拉力F是125N,在10s内将重物匀速提升2m,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8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动滑轮重力是50NB.物体的重力是375N

C.拉力F的功率是25WD.拉力F做的功是1000J

司机师傅很轻松地转动方向盘就能改变汽车的行驶方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学生利用如图4所示装置进行研究,用弹簧测力计拉着绕在大轮上的细绳向上运动时,小轮绕着共同的轴心转动可以提升物体。要使挂在小轮上重力为2N的物体匀速上升10cm,则测力计的示数为0.8N,上升距离为30cm。由此可知,利用此装置可以_____(选填省力或省功),其机械效率是_____。

如图5所示,同一小球在拉力作用下,分别沿斜面OA、OB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力分别为F1、F2,斜面的机械效率分别为η1、η2,则拉力F1___F2;机械效率η1___η2。(均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如图6所示,物重G为2000N,斜面长5m,高3m,斜面和滑轮组装置的总机械效率为80%,若将重物沿斜面以0.2m/s的速度拉上来,则拉力F是____N,机械的总功率是_____W。

如图6所示,一斜面的高为h,长为s,该斜面的机械效率为η;现把重为G的物体沿斜面匀速向上移动,则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为()

4.基础巩固化、演变化。习题的选择要注意对课本习题的挖掘。教师在题目编排中,对课本中的例题与习题,应适当拓深、演变,使其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

5.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师设计好一节习题课后,应该根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题型难度,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有效习题课的模式应用

1.“讲评式导学法”的应用。(1)根据课程内容设置应用训练题目――教师主导。根据大纲对每一章节的重点、难点和基本概念按层次和考点编选一定数量的、有针对性的思考题和综合题。(2)针对应用训练题目,布置学生互动任务――学生主体。根据应用训练内容,提前一至两天将习题课的内容布置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在习题课上讲解,在课下分析、演算。(3)一个学生主讲,所有学生参与评议,教师指导总结――师生互动。教师针对选题临时指定学生讲解,其他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大家评议。教师对议得不深不透的问题,及时启发诱导,对出现的错误进行剖析、纠正,对解题方法进行全面总结。(4)反馈练习。选编针对性习题对本节课教学进行诊断测试及布置课后练习,使学生巩固加深本节课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2.“讲评式导学法”的优点: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规律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习题课是学生由理论学习到独立应用理论的一个必要环节,我们要认真对待,不断探索和改进,提高习题课的教学质量。

习题课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习题设计;层次性;针对性;启发性;精选

数学习题课是高中数学教学中主要一种课型,其目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一定习题,使学生夯实基础拓展知识,总结规律,形成技能、技巧,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对习题科学合理有针对性进行设计极其重要。如果教师不精心设计习题,毫无目的完全以题说题,这样往往造成学生听课效率差,不能很好引导学生对知识巩固和深化,更别提数学能力培养。下面我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谈精心设计习题课中的习题的几点做法。

1将习题“变化”,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将习题“变化”,即变式,就是不断变换问题呈现的方式,使事物的非本质特征时隐时现,而事物的本质特征保持不变。通过开展变式教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索“变”的规律。所以要发挥习题教学以点带面的功能,就要对习题进行“变化”,挖掘问题的内涵和外延,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阔性,培养学生随问题变化而变化的应变能力,达到“讲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

例1:书架上的一层有6本书,现插入3本不同的书,共有几种不同的放法?

本题为排列组合中相对顺序不变性模型。可先假设3本不同的书已放上,这样就相当于9个位置选择其中3个位置排列3本不同的书,故答案为。讲完此题后,教师不妨再列举如下几个题目:

(1)6个人排成一队,甲必须站在乙左边的排法有几种?

(2)3个学生,4个老师排成一队,学生自左向右按低到高排列,不同排法有几种?

(3)从a、b、c、d、e、f中选四个排队,其中a、b必选,且a必须在b左边的排法有几种?

显然,(1)中甲乙相对顺序不变,故答案为。(2)中学生相对顺序不变,故答案为。(3)中a、b相对顺序不变,故答案为。

通过以上几个源于同一数学模型例题的讲解,学生对排列组合中相对顺序不变性模型有了较深刻的理解,这一模型深深刻入学生的脑海,以后遇到类似题目自然迎刃而解。当然,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只能着重分析例1,而其余题目简略带过,让学生见识见识,但仍能起到良好效果。

2通过习题“串化”,将知识系统化

善于构建知识体系是高中教学一个重点,高中数学知识点繁多,零散的知识点不易于记忆,因此在习题课中,若教师有意识的将零散的知识归类融会设计于习题之中,通过习题教学将零散知识有机整合,就可有效避免知识零散记忆,从而让学生轻松掌握它们。例如,在讲完高中《函数》这一章之后,学生对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图象已经有了较深刻认识,这些知识也是重点内容,在习题中经常用到它们。实际上,若我们查阅一些数学资料,不难发现在高中数学练习题或各类试题中,常会遇到如下几种形式的函数:(1)y=x-a;(2)y=x+bcx+d;(3)解析式中含有[x]的函数,其中[x]为不超过x的最大整数。而这些函数图象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份专门研究以上三种函数的习题,通过将三种函数特征归类,一起讲解,使知识串联。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较佳。例如教师可以举以下例子:

例2:已知c0,设P:函数y=cx在R上单调递减,Q:不等式x+x-2c>1的解集为R,如果P与Q有且仅有一个正确,求c的取值范围。

此题解法甚多。但学生若能结合图象解题,则显得形象、直观,可避免了求分段函数的最值。

解:函数y=cx在R上单调递减0c1,不等式x+x-2c1x-2c1-x

记=y1x-2c,y2=1-x,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y1、y2图象由图象,可

知2c1,c>12

如果P正确且Q不正确,则0c≤12;如果P不正确且Q正确,则c≥1,所以c的取值范围为(0,12]∪[1,+∞)。

例3:若函数f(x)=2x+x+1在[-1,+∞)上为增函数,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本题可以利用分离常量法得f(x)=2+-2+x+1,显然该函数是由反比例函数平移得到,要满足题意,只需满足-2+0得2

3针对重要结论进行选题,突出重点与热点内容

数学教学过程中,有些重要结论来源于课本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进一步拓展与延伸,它们往往是考试的重点与热点。因此,对于数学中的一些重要结论,教师应在习题课中加以重视,务必使学生切实掌握这些结论,并会使用这些结论解题。

例如,在立体几何中,就有这样一个重要命题:如果一个角所在平面外的一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那么这个点在平面内的射影在这个角平分线上。这个命题在课本中以例题形式出现,教师可以进一步引申为:从一角的顶点引这个角所在平面的斜射线,使斜射线与这个角两边的夹角相等,则斜射线在这个面内的射影是这个角的平分线。这个命题使用的频率很高,教师可针对这个命题,选编一些习题,使学生体会到这个结论的广泛应用,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3:如图,已知平行六面体ABCD-A1B1C1D1的底面ABCD是菱形,且∠C1CB=∠C1CD=∠BCD=60°求证:C1CBD

证明:四边形ABCD为菱形ACBD,∠BCA=∠DCA

作C1O平面ABCD,垂足为O

∠C1CD=∠C1CB=60°

C1在平面ABCD的射影O落在AC上

即射线CC1在平面ABCD内的射影为射线CA

又ACBDCC1BD

又如,在《三角函数》这一章,asin+bcos=2+b2sin(+)(其中tan=b),就是一个作用较大的结论,针对这一结论,教师可设计一些化简、求值,证明、求最值的习题。

4精选典型题目,总结解题经验与规律

在数学教学中,解题是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做练习,不仅对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起到巩固与深化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练习,提炼出解题规律,总结出解题经验,以达到灵活、综合运用知识解题的目的。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一方面教师竭尽全力,使出浑身解数向学生灌输一个个知识点,另一方面,千方百计搜集百家之题让学生做,大有不尽题目不罢休之势,以为只有多做多炼才能提高数学水平,把学生置于题海之中,给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挫伤了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对各个知识点做分析归纳,揭示解题规律,起到“以点带面,以少胜多”的作用。例如,在《三角函数》这一章,我们可以通过练结出这一规律:一般地,已知sin+cos,sin-cos,sincos中任何一个都可以用来求出另外两个的值。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这一规律的重要作用。

例5:2002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如图所示,它是由4个相同直角三角形和中间一个小正方形拼成的一个大正方形,若直角三角形中较小锐角为,大正方形面积为1,小正方形面积为125,求sin2-cos2的值。

分析:根据题意,知BE=sin,AE=cos,cos-sin=AE-BE=15,由cos-sin=15可求得sin+cos,从而sin2-cos2=(sin+cos)(sin-cos)可求得。

5针对易疑点设计问题,提高思维的严谨性与精确性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常有一些容易忽略或与其他内容相混淆而不易分清的东西,我们把这些称为数学学习中的疑点。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把这些疑点分辨清楚,而通过问题的解决与反思是辨清疑点的一种重要手段。实践证明,让学生充分尝到失误的“苦头”,寻找差错产生的根源,可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日臻缜密,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习题设计中,应先预测学生易错之处,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例如,在《圆锥曲线》这一章,直线与曲线位置关系是重点,但学生在判断直线与抛物线的交点时容易犯以下错误。

(课本习题)例6:过点P(0,1)的直线使它与抛物线仅有一个交点,求直线方程。

错解:设直线方程y=kx+1

物线一个交点得=0,k=12

辨析:此解有三点遗落:①过点P(0,1)的直线斜率存在与否没有考虑。

②只考虑直线与抛物有一交点情况是相切忽略直线与抛物线对称轴平行或重合时只有一个交点。

③将直线方程与抛物线方程联立后得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要考虑它的判别式,所以它的二次项系数不能为0,即k≠0而上述解法没作考虑,表现出思维不严密

故正确解法如下:当直线斜率不存在时直线方程x=0与抛物线仅有一个交点(0.0)

消去y得(kx+1)2-2x=0整理k2x2+(2k-2)x+1=0

由直线与抛物线一个交点得k=0,k≠0时=0,k=12

综上直线方程为x=0y=1,y=12x+1

以上谈论了我在习题课中如何精选习题的几点做法。当然,教与学是永无止尽探索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结合教学实际不断归纳反思才能使我们教学更显完美。而在习题设计中,是教学重中之重,因此教师要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突出重点,真正做到重点内容反复练,题目设计力求使学生思路拓宽、灵活,要有层次性、针对性、启发性,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又能够培养出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于元庆《谈习题的配备与处理》数学通报

习题课篇5

一、习题的选择

1.习题选择要体现典型性。为了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较高的效率,避免学生学习时间上的浪费,教师必须课前花费更多的时间精选典型的题目,具有启发性和普遍指导意义的题目。通过对这类题目的分析训练,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从而使学生在解题方法,解题规范上受到启发,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2.习题的选择要体现对比性。做题时,很多学生对问题判断不清楚便急于下手,造成一看就会一下手便错的结果,因此习题的选择要充分体现对比性,这样才不至于因审题不清而失分。

二、习题的讲评

1.确定讨论范围和讨论时间。虽说讨论是教学,一节课40分钟也只能拿出一定的时间,确定一定的话题。不确定一定的时间就不能保证讨论的效率,不确定讨论的话题就会使讨论内容过于散乱,完不成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阅完卷后必须进行详细的错对统计,讲评时把错的多的习题展示给学生。讨论时间一般不超过二十分钟,让学生先讨论展示的目标,之后自主讨论。

2.科学分组。刚开始时教师分组,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以四人为基本单位,其中两人必须是英语学习较好的,这样便于发现问题,也便于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慢慢的可以放开,让学生自己组合。我在英语课上常说的一句话是“Gotowhoevercanhelpyou.”因为学生是自愿结合,每个人都感觉找到了最好的学习伙伴,他们乐于开口,敢于开口,敢于说不,也敢于肯定自己的想法。

3.学生讨论,教师巡回个别指导。学生水平有差异,不同小组讨论过程中出现不同的(讨论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对一些个性的问题进行及时点拨,一些共性的问题归纳总结,留待讨论结束后在班上一起讲解。

三、习题方法的积累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