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读后感(精选5篇)

时间:2023-12-10

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读后感篇1

为改革而诞生的论文和书籍不计其数,但其中能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被官方认可的,实在屈指可数;而书中观点能都转变为政策,并为作者亲手实践的,恐怕只有《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了。

该书由经济日报出版社于1991年出版。

光是看看这本书的作者,就能体会这本书的分量。

在这本书里,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汇集了他的三位高徒——李克强、李源潮、孟晓苏——的硕士论文,其他章节和后记则由厉以宁自己撰写。

三位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现已成为国家栋梁。李克强担任国务院总理,李源潮担任国家副主席,孟晓苏则曾担任中国最大房地产开发企业——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的总裁。

从该书中,我们既能看到改革是如何一路走来的,同时也能看到改革未来的一些影子。

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读后感篇2

厉以宁,男,1930年11月22日生,江苏省仪征市人。著名经济学家,诗人,批评家。经济上在对中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经济运行的实践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非均衡经济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解释了中国的经济运行;在改革之初就提出用股份制改造中国经济,人称”厉股份”。

孟晓苏,男,1949年12月出生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教授。1992年进入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任公司总经理、董事长、党委书记、中房集团总裁、中房集团理事长;他是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执行副会长、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投资协会副会长。

李源潮,男,1950年11月生,江苏涟水人,197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11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李克强,男,1955年7月生,安徽定远人,197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3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党组副书记。

出版过程:

1990年,中国处于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严重迷茫与混乱的时期,”批判经济领域的自由化”的言论一度成为舆论的主流。孟晓苏在厉以宁导师指导下,以《试论中国经济改革的战略问题》为题写硕士论文,文中主张”要明确中国经济改革的市场取向”,驳斥了某些“左派”文章,诸如”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奇谈怪论。这篇硕士答辩通过后,1991年年初在《管理世界》上全文发表,引起了激烈争论,招来了批判。

1991年8月,《真理的追求》杂志发表其副总编辑个人的长篇文章《关于当前改革问题之我见》,批判”市场取向的改革”,说”市场经济分明是要复辟资本主义”、”要把中国拖回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中去”。他还针对”不要遇到问题就先问姓社姓资”的观点,批判这是”在极力抹煞两种改革观的分野”。

正是在”左派”对”市场取向”观点大加讨伐的时候,厉以宁把孟晓苏、李源潮、李克强所写的硕士论文汇集为一本书,定名为《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于1991年8月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

厉老师在该书”结束语”写到:”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可能成为制止经济改革事业前进的障碍”,”改革是不可逆转的”,”我们目前面临的困难完全有可能在深化改革过程中逐渐被克服”。他提出”在深化改革中稳定经济。改革将给人们带来信心,带来希望。我们只能有这种设想,也必须做出这种选择”。

时至2013年,在《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这本书中所提出的建议与预期,均已成了现实。中国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是,在宏观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微观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在结构上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格局。

优秀毕业论文饱受指责批判

当年的北大,看中孟晓苏发表的多篇文章和个人才华,对他敞开了中国最高学府的大门。但当年想要从光华毕业,却不是一件容易事,其中有一项硬性条件——要有五篇以上在中央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在中宣部工作过,担任副总理秘书近八年的孟晓苏,又经过光华管理学院的培养,写起这类文章的确颇具优势,其中仅《马克思个人所有制理论研究》一篇文章,就被多次摘登。

孟晓苏与李克强、李源潮三人的毕业论文曾在北大成为一段佳话。做毕业论文时,为了反驳诺贝尔奖获得者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论,在厉以宁指导下,李克强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而李源潮的毕业论文题目是《企业集团的发展路径》,孟晓苏的论文题目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战略问题》。孟晓苏的这个选题,没有亲历经济改革决策的学生是写不出来的,1991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将这篇主张“坚持改革的市场取向”的论文发表在《管理世界》杂志上,引起一阵轰动,也由此引发了一场学术风波。一份影响很大的主流杂志很快刊登出批判文章,称“什么‘市场取向’?分明是鼓吹走资本主义道路”!很快主流报纸也转载和配发社论,一起来批判“市场取向”。厉以宁与董辅礽老师问孟晓苏:“在他们批的那四个观点中,有几个是你的”?孟晓苏回答“有我三个”。

回想到自己因为一篇论文被推到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孟晓苏只是淡然一笑,正印证了奥斯卡获奖电影中的一句名言:让你难过的事情,有一天,你一定会笑着说出来。后来厉以宁老师把孟晓苏、李源潮、李克强三位同学的硕士论文整理成一本书,并为书的其他章节作了补充,加上了股份制的内容,定名为《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孟晓苏的《经济改革的战略目标》被安排在第一章,李源潮的《企业集团的发展途径》是第五章,李克强的《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是第七章。厉老师的后记的题目是《改革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当今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事实证明,当时那本书里的预言全都实现了。

相比硕士论文对经济改革的深远影响,孟晓苏在光华的博士论文则对中国房地产改革起到助推作用。博士就读期间,孟晓苏作为访问学者旅美半年之久,时任中国房地产集团总经理的孟晓苏,在进行访问工作同时,一边深入研究了美国的住房模式,将保障房、住房抵押贷款、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主导产业论等带回中国,并融入到自己的博士论文中,两年后,国务院出台中国房改方案,孟晓苏的博士论文正是房改方案的理论基础,其本人则担任房改课题组组长。作为文化大革命以后第一次穿上博士服的北大人,孟晓苏走上了北大最优秀博士论文奖的领奖台,荣誉实至名归。

以上是有关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读后感的全部内容。让我们在制定战略选择中,坚持创新、包容和开放的理念,为实现国家繁荣发展而不断努力!

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读后感篇3

一、主角“理想人”要带三块儿表,代表理性,代表科学,代表民生;

所谓理性,就是效用最大;

所谓科学,就是借鉴成功案例;

所谓民生,就是让一部分老板先富起来。

厉以宁

二、结局完美

2007年厉以宁家族财富平添6.7亿

大片看的俺们血脉贲张,6.7亿,那得扛多少大包,卖多少傻子瓜子才能攒到?书中真的有黄金屋,颜如玉和满床笏!难怪大学生都抢着学经济呢,真的能点石成金啊!

别卖关子了,赶紧的,讲讲啥是理想人,咋才能当理想人,重要的是挣到大钱!

厉导们剧本里有个男主角高帅富,名字叫“理性人”(厉导没有告诉我们是男是女,俺们姑且猜是男的吧)。

对主角的设定是:

1、理性(永远追求“效用”最大化,什么是“效用”呢,心理体验吗?丫前头刚板着脸说“理性”,扭头就开后门放私货“效用”进来?穷比们开眼吧:心理体验也算客观吗?丫直接说“我喜欢就是我的”得了,兜这大圈子干嘛);

2、知道一切价格(等一下,导演们只设计了一个人,那生产和交换都是在一个人身上,还需要价格吗?至少要两个人吧。那是两个男的,还是一男一女?不能是两个男的吧,那社会怎么繁衍呢?就算是两个男的,一强一弱恐怕也不行,强壮的可以拿走弱者全部或者弱者“自愿”献上所有。一男一女呢,一样理性吗?一样强弱吗?会不会女的主动投怀送抱,男的一个hold不住,理性败给兽性咋整?)

知道一切价格,一切东西价格化,意味着做选择的时候,总能做出最佳选择,“一切归功于价格”这个观点是篇大文章,后面会单独发挥。)

导演们拍的大片千奇百怪,五花八门,因为剧本的主角是一个既理性又追求心理体验的高帅富,搭档至少是待价而沽的白美处,想想这样的天上人间是多么河蟹!

理性有了,那么科学的成功案例,厉导又有是从哪里借鉴呢?

在《繁荣》一文中,厉导是这样照搬的:

“……援引战后日本价格改革的经验来作为自己论证的依据。……日本经济在40年代后半期是相当困难的,但从1949年起,由于日本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价格改革,逐步建立了自由价格制度,因而很快就使经济好转了……可见,价格改革对于战后日本经济复兴起了主要的作用。”(又是价格,“一切归功于价格”的影子随处可见,后面会另辟文章单独开讲)

于是,厉导装模作样地假想的作为对立面的“价格改革派”白痴,这棒白痴把放开价格,取消价格双轨制奉成金科玉律。

批判别人并不能说明你是对的。

搞笑的是,接下来厉导也用了同样的日本成功案例,经过严格科学论证,推出了“企业体制改革才是中国老板繁荣的唯一出路”的结论,厉导是怎么推理的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在美国当局的干预下,日本进行了企业的改组和重建工作……可以肯定地说,企业的改组和重建是战后日本经济复兴的关键,也是1949——1950年日本取消价格管制和放开价格的前提。”

厉大导演在这里客串了通过CT、核磁共振报告做诊断的西医大夫角色。在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上,厉导认为是先有“鸡”——企业改革,后有“蛋”——价格放开,然后厉导得意洋洋地鄙视了跟他争宠的对立面先蛋后鸡派,最后开出了药方——股份制。

像不男不女的“理性人”一样,厉导在这里“科学”地借鉴了成功案例,参照的是二战战败国日本,在美国主子的干预下,经济从崩溃走向“繁荣”的“典型案例”,设计了《繁荣》大作中的主角中国的“繁荣”之路。

在厉导看来,二战战胜国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三十年的中国,对美苏老板说“No”的中国,在全面封锁和准战阵状态下崛起成为第三世界力量代表的中国,和日本是一样的!不,应该说远不如日本,所以俺们需要降低身姿,虚心借鉴日本老板带领国民经济走向繁荣的成功经验!

不知厉导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还是真替中国老板后悔:

为啥你的上任老板不姓蒋没战败呢?为啥你的上任老板不傍美国的粗腿,那样就可以像日本一样让美国老板来肏了?这不是给我厉大导演出难题吗,搜寻了上下五千年,全世界的案例,才找出了日本“繁荣”的例子可以供特色国借鉴(厉导还拿了西欧的例子与日本相提并论,厉导自己承认因为“没有”代表性,所以重点借鉴日本模式),真的好有才啊!选的真的好有代表性啊!

俺这个小人之心猜不出厉导君子之腹里是什么货色?俺琢磨来琢磨去,从厉导的叙述中只看到中日两个相同点:一摊废墟,和价格管制。前一个还是厉导为了研究,生拉硬拽来的。

俺似乎看到理性人的不男不女“穿越”成了企业改制的不中不洋(东洋or西洋)。

俺为厉导难过,真的,研究了一辈子经济,在学术王国里徜徉不是你的错,放出来为虎作伥,作爪牙和帮凶,就这么放心没人找你清算吗?

日本老板能尽快繁荣,需要感谢的是美国主子,更应该感谢的是毛主席。

想想看,没有朝鲜战争,美国老板怎么会那么快就把你们的战犯放出来?没有朝鲜战争,美国老板怎么会出钱购买你们大量的物资和劳务?没有美国封锁中国,出军守卫,拉你们做平时的桥头堡(战时的垫背的),哪来你们的“和平”?

厉导大作《繁荣》写的很生涩,作为资产阶级学者的他,是不可能从历史角度解答经济问题的,像个庸医一样,发烧退烧,疼痛止痛。甚至还不如庸医。庸医毕竟还是在给现在的人看病,厉导开方的时候,只恨中国不是日本,让他满头大汗才套上理论模型。

可是现实的经济基础又是一个上任老板在无产阶级专政下,民众主人翁意识空前觉醒,计划经济和人民公社已经在城市和农村打下坚实物质基础,重轻农国民经济体系完备,基础扎实。真的好让厉导为难啊!“中国,你为什么不日本?”

在这一点上,厉导与邓总及其同僚保持了高度一致,牛棚下放的噩梦常常让他们午夜惊醒,对WG至今仍然心有戚戚——保持公有制计划经济人民公社制度不变,就意味着难保会有第二次。想要保证子孙过的比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家好,比以往的帝王将相过的好,就必须拆散公有制经济,农村已经下了手,而且几乎没有任何阻力。

脱离了农村基础的工业企业,实际上已经成为砧板上的肉了。左和右争论的只是“横切”还是“竖切”的问题。老板发话了,切根本就不是问题。

资本主义专政的老板们有唱的,有干的,相互之间投桃报李。

方式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管理科学部”是与数理、化学、生命、地球、工程与材料、信息、医学并列的科学部,下设三个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宏观管理与政策。(每个研究项目从数万到上百万不等,每年养经济鸟人的钱不多,只够给每个穷比一人发一块钱。)

豢养在金丝笼里的学术鹦鹉,有的揣着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烫金名片,有的本身就是大老板,每年分着亿万花红,当然会对河蟹展开最动听的歌喉高唱——“资本主义万寿无疆”、“私有制经济代表着普世价值”、“超阶级的和谐天国必将到来”和“先富带后富,全世界的老板可以共同富裕!”——再多给点儿鸟粮吧!

方式二,资本运作,直接瓜分超额利润

厉以宁儿子儿媳财富6年增长10倍(内举不避亲嘛!老子英雄儿好汉,表眼红哦!)

2007年3月荣信股份上市获,得了6.7亿元人民币的大幅增值(还只是增值)

结局当然是好莱坞式的HappyEnding!

厉导谱写的大片《繁荣》,“九二派”圣经,吹响了继农资,民资后的官资进入市场血拼!

二十年后的今天,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已经可以自信地说,还分什么国资民资么?资本只有大小之分——瞧瞧人家老板们的认识!

二十年后的今天,全球经济停滞已经4年,老板搂钱的势头不减,穷比的卖命钱减不了,能砍的只有小资了。财经专家,股市高手,各路神仙纷纷支招儿给小资(顺便享受着小资的供奉)保持财富不缩水。在全球的赌场上,小资这样的散户想赢,除非你的钱比庄家多,怎么可能嘛?——你的钱比庄家还多,你就是庄家了。

小资想跑赢通胀,或者比其他小资跑的快就行(小资们常常这么自我安慰),逼着自己只向前看,因为胡萝卜在前面晃;生怕被后面的资本怪兽赶上,对方有外挂和作弊器,手中的筹码无限——QE1,QE2,QE3……

小资也想雄起一把,这不最近趁机抱团向老大撒娇:XXX是中国的!——这就是小资的认识吗?

俺顶你个肺!打不打是老板们定的——算盘一拨拉,值,那就打!可是全球老板都团结在一起了,紧盯着穷比防止翻身;蛋糕分多分少是次要的,穷比再上台就没老板的事儿了。

小资猜猜,老板们是愿意打啊,是愿意打啊,还是愿意打啊?

13年前的美国使馆也被砸过,小资那时也是在大老板的指导下雄起了一把,后来大老板出面赔个几百万再给修缮一新,继续挥刀砍小资;小资再猜猜,老板们这次是会赔偿啊,是会赔偿啊,还是会赔偿啊?

“通胀如飞刀,刀刀小资嚎”小资夹在老板和穷比之间受着夹板气,忍着老板的刀和其他小资的刀,极少部分杀上去,伴随着绝大部分打下来。

“一部分老板已经先富起来了”,谁谁的“卅年改开致富梦”也该醒了。

醒了,就知道该怎么干了!

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读后感篇4

它在低水平上构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利益结构。这种结构的不合理性已为人们所公认,改革的目的之一便是打破这种传统结构,并重新构造一个合理的结构。然而在任何方向上对这种低水平结构的冲击,都会同时打乱原有的相对平衡与相对稳定。在经济体制模式转换中,经济利益体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经济利益主体的分化与重组、多元利益主体从模糊不清走向相对独立,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大而明显的变化。由于在各利益主体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中存在着利益目标之间的差异,存在着利益刚性,存在着宏观与微观上的利益摩擦,经常使经济改革处于“两难”的处境。在经历了十年的改革实践之后,那些立即能给各种社会力量同时带来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短、平、快”的改革项目已越来越少了,如同1979年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调整那种既给农民以很大实惠,又于城市居民的利益基本上无损的措施很难再有了。改革已明显触及到社会深层利益结构的调整问题,因此,正确运用利益机制,发挥它在改革中的正面作用而将负面作用减少到最低程度,尤其显出其重要性。

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读后感篇5

我国企业集团的上述发展趋势是与国外企业集团的发展过程相似的,但是这种发展会遇到上述种种矛盾(包括经济方面的和非经济方面的矛盾),只有在配套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才能完成。

在企业集团充分发展之后,我国可能出现这样一个新的经济格局:全国形成若干个大型企业集团,它们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通过对它们的控制以调节市场和稳定经济全局;同时,它们又成为国家联系广大中小企业的纽带,同成千上万个中小企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当然,此外仍有众多的小企业在市场中沉浮。这时,一个稳定而又有活力的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比较容易得到实现。

因此,国家对于企业集团的基本方针应该是引导和扶持。根据上一节对企业集团制约因素的分析,对我国的企业集团应实行下列的导向:

第一,集团资产股份化。

当前,集团产权的分散性与集团生产经营活动的统一性矛盾日益突出,条块之间的利益冲突影响了集团的正常运转和长远发展,因此集团的产权必须经过一番“合成”的改造以适应集团的生产经营要求。

产权“合成”有两个途径,一是用行政手段实行资产一体化。现在已有一些企业集团在集团的核心层实行人财物、产供销统一的方式联合。如1989年11月成立的苏州孔雀电器集团,核心成员都是有一定实力的企业,他们将各成员的全民资产合资,作为一个独立核算单位,具有法人资格,实现了集团成员的“四统一”(规划、营销、融资、人事)。同时,又保留了集团成员的法人地位,集团公司将合并的资产对其成员投出,取得了统分结合的优势。但是在现行隶属关系和现行条块分割的体制下实行这种合并式的资产一体化阻力很大,以至跨地区、跨行业的企业集团很难组建起来。因此,用行政手段实行资产一体化的办法在目前不可能大面积推开。

产权合成的另一条途径是集团资产股份化。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两步走。一般说来,集团的资产主要来自五个方面:一是国家的投资,二是地方和部门的投资,三是集团各企业的投资,四是集团自身的投资,五是外来投资。采用股份方式,“按资分利,责任共担”,能够建立比较明确规范的资产所有、资产管理、利益分配和资产转让的关系,可以克服所有制的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之间的差距,使股份化的集团资产为经营者统一支配,而各家股东可组成董事会来决定投资方针和经营者,这样就初步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再进一步,集团成员企业的资产也应该股份化,这样,集团对企业的投资、企业之间的投资将在一种明确规范的关系下进行。共同的投资比分散投资所获得的更大利益将增加集团成员的向心力,有利于改变企业的短期行为,促使集团内部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以常州自行车总厂为主体的“金狮”联合体于1987年3月组建股份制集团。其入股单位达154家,入股资金为1498万元(不含主体厂资产)。他们在股份化的过程中注意处理好三个环节:一是资产的评估和归属问题,即对现有资产特别是主体厂的资产量进行评估和划分,他们利用分类折旧的办法对不同时期投入的集体投资、国家投资、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进行评估和划分,解决了现有资产归属问题。二是集体资产的处理问题,他们将划出的集体资金作为集团入股资金,与其他股份一样共担风险,年终分红,分红原则上作为集体单位再投资。三是股权的设置和结构问题。他们设国家股、企业事业法人股、职工共有股和职工个人股四种股权。国家股由市财政局代管;企业事业法人股由法人代表行使股权;职工个人股是个人的合法财产;以奖励基金和福利基金投资的职工共有股,由职工选出代表行使股权。两年来,在实施股份制的过程中,集团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89年金狮集团完成产值5.16亿元,实现利税4511万元,出口创汇625万美元,被列为全国五百家大型企业之一。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