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教育论文范例(3篇)

时间:2024-01-31

音乐与教育论文范文

一方面,素质教育对音乐教学具有一定的促进的作用。受到人文科学的影响,不同的地域、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正是这种不同的文化特征才能创造出不同风格的音乐。因此我们在学习音乐的同时还可以学习地理、历史、民俗等有关的人文科学知识,用这些在音乐中学到的来充实自己的文化素质,陶冶情操。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我们的学生需要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也要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同时,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我们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在这种不断地学习中,我们的音乐也可以得到提高。另一方面,音乐教学也对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影响。第一,音乐教学可以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感情,而在素质教育中也强调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所以,音乐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利于我们人格的健全发展,有利于我们未来的发展。第二,音乐教育可以激发青少年的想象力、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正是我们我国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在素质教育中发展音乐教学

我国的素质教育是以培养提高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品质等基本素质为目的进行的教育活动。而音乐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当前我国提倡素质教育的环境下,我们的音乐教学应当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的教学中,从而实现师生的互动。第一,营造音乐氛围,培养音乐兴趣,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而这种思维在音乐教学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音乐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才可以让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真正成为主体,而不是那种被动的参加教学的方式。想象力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大的作用,而且是人的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在他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会有异于他人的想法,会用自己的较强的想象力来创造出不同的作品。第二,创设情境,激发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以从以下的几方面着手:一,通过音乐表演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在音乐表演教学中,让学生自己亲身参与到教育中,真正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校可以为学生举行文娱晚会,组织学生参加文艺表现,发挥学校的作用。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美感与情感。审美是音乐教学的核心,只有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才有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例如,我们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音乐作品,让同学们对音乐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种交流中提高音乐素养。三,以音乐创作教学,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在音乐课堂中,不仅仅的是以老师的讲解为主,而是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可以在音乐课堂上鼓励和指导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来独立的创作,在这种不断地创作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的融入音乐教学。第三,在音乐教学中提高身心健康素质。科学证明,音乐教学可以提高人的身心健康,陶冶人的情操,愉悦身心。所以,在学生紧张的学习之余,可以通过音乐教学使同学得到放松,使学生在课堂上精力集中,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结语

音乐与教育论文范文

一、高校音乐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推广,音乐在学校教育教学安排中占到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从目前我国实际执行情况来看,音乐教学仍然与期望达到的标准相差甚远。这些问题在高中就开始体现出来,在高中阶段,学校一般重视文化课教学,一味注重提升文化课成绩,导致音乐教学落后,音乐教学流于形式。由于音乐教学的落后,导致民族音乐教学及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更为落后。

在高校教育中,一般只有音乐专业的学生才会接触专业的音乐教学,学习民族音乐文化。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高校一般不会开设专门的音乐课程,高校学生和音乐的距离越来越远,更无所谓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文化也开始向全球化方向发展,音乐也不例外,这既有好处也有坏处。文化全球化使得我国民族音乐有了新的发展和创新,吸收世界各地的优秀因素,实现新的突破,创造出更好的音乐理论和音乐实践。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文化全球化给高校音乐教育带来的坏处,教师开始普遍采用西方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使得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受创,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受阻。

音乐是一个民族特殊而美好的一种文化,能够反映民族从古至今的一些变化和发展进程,同时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因此,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并没有对民族音乐有足够的重视,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在历史上存在时间较为短暂的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并不可怕,但是如果中国这样具有5000多年优秀文化历史的国家丢失了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将是多么可怕,所以我国要加强高校的音乐教育,强化民族音乐文化学习和研究,传承属于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

二、高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关系

(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是高校音乐教育的基础

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素质教育过程中各高校音乐教育的一个依托和基础。从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来看,施行素质教育的高校,音乐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在音乐教学中用来作为教学案例的音乐都是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的经过挑选的优秀音乐作品,它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结果。另外,现代全球化趋势愈发明显,在世界的舞台上要有自己的位置,就需要自己的特色,所以一个国家的自我文化就显得非常重要,它代表着国家的资源以及发展生存的基础。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是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作为基础。所以,高校音乐教育中要十分重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

(二)高校音乐教育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有效方式

在意识到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后,我国音乐界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如何将民族音乐文化有效的传承下去成为研究的中心问题。从我国目前民族音乐发展来看,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主要靠民间人民自发组织的音乐团体和组织,这些团体和组织代表着某种特殊的音乐文化,但是一旦这个团体或者组织解散或者消失,那么某种民族音乐文化可能也就因此消失。高校音乐教育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民族音乐理论的研究和分析,教授给学生正确的音乐文化,代代传承,所以高校音乐教育是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有着非常重要作用的一种方式。

三、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策略

(一)加强音乐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音乐教育水平

高校音乐教师作为是主要的音乐教育者,其个人素质和能力高低将直接影响音乐教学和文化传承质量。从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师队伍来看,其素质和能力与要求的相差深远,所以为了实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目标,就要加强音乐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个人音乐能力和素养,只有教师队伍的水平提高了,其教育才会有积极成果,才能起到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作用。

(二)树立正确的民族音乐文化观念

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并不是因循守旧,而是选择性的扬弃,保留好的,丢弃坏的。文化的开放也不是完全的抛弃旧的接受新的,而是有选择性的吸收。所以,在高校音乐教育和学生学习过程中要树立正确观念,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要学习其优秀的成果和因素,同时选择学习其他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文化传承和开放相辅相成,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吸收其他先进文化,并且结合民族音乐文化加以创新,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推进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高校音乐教学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基础和方式,只有音乐教育的方式正确,才能有效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从目前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来看,其远远不能适合我国音乐发展的需要,需要对高校音乐教育施行持续的、长期的课程改革,而不是像现在一样的表面功夫,只有这样,高校音乐教育才会有实质性改进,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才能起到促进作用。

音乐与教育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音乐教育人文关怀素质教育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认为只有经过“乐”才能达到人格完善的境界,因此提倡礼乐并重,并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育人成才规律。我国现行的教育也是提倡素质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中对艺术的欣赏和理解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方面;音乐教育所带来的心灵的启发,恰恰是音乐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的领悟,从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从优秀的音乐中获得情感体验和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成为当代音乐教育的一个重点。由此而见,“音乐不仅仅是音符、节奏和旋律的简单组合,它既包含了人类的情感的自然流露、一种充满着思维力量的展现,又包含了一种深刻的思考,促使人们懂得透过音乐作品去理解人生,品味人生,进而在自己的生活中诠释美”。用音、用艺术的美去引导人们思考,能够主动地、充分地使其感性和理性、情感和理智得到协调共处,使其多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和完善。

人文精神是一种人文的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而音乐作为人类所创造和不断发展的一种艺术形式,其核心正是透过各种各样的音乐形式宣扬人文的精神,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宣扬人文精神。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识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些都体现了在音乐教育中宣扬人文精神的必要性[1]。

从音乐教育的过程来看,学生们通过学习音乐知识、欣赏优秀的作品,从而培养对音乐深层次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让音乐为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人带给更多的愉悦。与此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为善的品质和爱国报国之心,具有自强、自立、自理的生活能力,且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正确理解人类美好的生活。以学生为本,注意个性发展,提倡学科交融,弘扬民族教育,拓展教育的人文渠道必将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使人类的优秀人文知识成果和其所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人生态度、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内化为受教育的品格。要求养成学生的良好个性与品格,满足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需求,使其个性得到发展与完善,提高注意力,培养想象力,进而极大地实现赏析的人文教化作用和审美功能[2]。

由此可见,人文教育与音乐教育两者是相互交融的,人文教育熏陶的是全面的人性,而音乐教育则造就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两者的交融有利于养成良好的精神品质,如:第一,真与善的交融引发出巨大的精神动力。科学求真,人文务善,求真要求人们遵循客观实际及其规律;务善应体现对人与社会的终极关怀。求真务善的交融,在教学上相互融合有助于学生树立高度责任感。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人们就会拥有永不衰竭的积极向上的强劲动力,从而促使内心深处激情的升华,以迸发出艺术创造力。第二,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工作能力要求工作者不仅有高洁的人性作动力,而且要有非凡的灵性作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人的工作能力突出表现为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积极实干。学习是基础,思考是关键,实践则是根本,三者的紧密结合是我国教育一贯的优良传统,“博于问学,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的传统成为典型的范例。音乐与人文交融,对于人们工作能力的提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完备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有利于形成优秀的思想品质,这主要体现在科学思维的保证、艺术的原创性和良好的实践能力上。

音乐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充满各种各样的音乐形式,有着迥异的风格,既表现着人类各式各样的文化,又记录着人类思想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风土人情各不相同,观看或聆听中国各族的音乐作品,可以让学生知道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和特色,也在对音乐的学习中接触到各族的文化,同时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这无疑对培养学生爱家、爱祖国的人文意识有着很大的帮助。

柏拉图曾说:“音乐教育是至高无上的,因为任何事物都不能像节奏与和声那样深达人类内心深处并给予最强烈的震撼。”[3]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应将音乐铭刻于心,正如所言,音乐之力量在于它不仅仅是某些音符的组合、某些演奏技巧的表现,而是音乐中所蕴涵的音乐家对外在世界和人类内心世界的一种探索。长期以来人们只关注音乐课程的外在价值,而忽视了音乐课程的精神实质,人文精神才是音乐中精华的东西。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新时代的音乐教育在于培养有着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全的人格、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从容的生活态度的新一代人才。这要求我们应该让人文精神成为音乐教育的灵魂并贯穿到音乐教育中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陈俊光.音乐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的培养[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4(4):399-342.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