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人才梯队建设范例(3篇)
时间:2024-02-06
时间:2024-02-06
教学型高校是以本科教学为主,个别专业可以承担少量硕士生培养,无博士学位授予权,以应用性科学研究为主的大学。教学型高校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1]在我国600多所本科高校中,三分之二以上属于该类高校,其中以地方本科院校为主。在逐渐明确自身定位的过程中,一些教学型院校提出了不断提高办学层次和学术水平,由目前的教学型大学逐步发展成为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这就意味着工作中心的调整,在人才培养方面要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在教学科研方面要注重二者的协调均衡发展。加大学科建设力度是保证顺利转型的关键,学科梯队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创建高水平学科,首要的是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学科梯队。论文针对转型期高校,从构建学科梯队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出发,分析了该类高校学科梯队建设的现状,从可持续性发展的视角探讨了教学型高校学科梯队建设的若干措施。
一、教学型高校构建学科梯队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学科梯队是高校中教师队伍的一种存在形式,按学科、专业或某一特定领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教师队伍。一般而言,一支健全的学科梯队应由1名学科带头人、3~5名学术带头人,多名学科骨干和一个包括若干科研助手、事务助手、技术助手在内的支撑体组成,大家合作或分工协作,在同一个学术领域内进行研究工作,其职务、专长、年龄等结构能满足所从事的教学、科研等学术工作的需要。学科梯队建设是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的战略抓手,[2]是提升办学层次与水平的关键,是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客观需要。
1.构建学科梯队是教学型高校提高学科建设与办学水平的关键
学科发展的水平是定位高校办学目标的依据,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发展水平。处于转型期的教学型高校普遍已具备硕士生培养资格,但无博士学位授予权,只有少数学科带头人在与其它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高校进行博士生联合培养。因此,为实现向教学研究型高校的顺利转型,首要任务是开展增硕争博”工作,其申报成功的重要保证是要有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2.构建学科梯队是教学型高校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当前,制约教学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中最主要的是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要靠各类教师的协同配合。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学科梯队有利于将学科中最前沿的知识迅速反馈到教学中,有利于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唯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而提高毕业生就业机会。
3.构建学科梯队是教学型高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客观需要
对于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型高校而言,往往将科研工作放在次要地位,学校更加注重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而普通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然而,如果没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就不能保证增硕争博”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而影响向教学研究型高校转变的进程。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使得各学科间相互渗透与综合,要求教师个人专长与人才群体的互相协调,单兵作战严重制约了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建立学科发展比较齐全的教学研究队伍是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客观需要。
然而,目前教学型高校学科梯队建设状况不容乐观,如何从可持续性发展的视角建设高水平的学科梯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型高校学科梯队建设现状
1.学科梯队建设意识不强,多数处于一种无意识的自发状态。
对于教学型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校方、教师对学科梯队建设意识淡薄。除了特色、骨干专业有明显的梯队外,绝大多数学科无梯队,只存在少数的临时项目组,项目一旦结束,项目组即解散。存在散兵作战,形不成团队。因此,即便是有足够多的优秀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组织起来,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仍是一盘散沙。对于师资队伍并不是很雄厚的教学型高校,更应将教师有效地组织起来,充分发挥1+1>2的效果。
2.学科梯队结构不合理,建设步伐缓慢,没有真正实体化。
当然,部分教学型高校已经逐渐认识到学科梯队的重要性,通过采取行政干预方式来设立梯队,但常常成效低微,往往维持时间不长,有时因为带头人的流失而夭折”。而通过学术带头人主动自觉组织队伍,一般教师主动向自己研究领域的带头人靠拢方式组织起来的学科梯队,往往对梯队的结构合理性方面考虑不够,不利于梯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缺少有影响力的带头人,教师队伍不够稳定。
学科带头人为学科梯队的龙头与核心,决定着梯队建设的成败。而在教学型高校中,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水平领军人物可谓是凤毛麟角,尤其在新兴学科上更为突出。一些学历层次较
*本文为河北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迈进中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课题编号:06020651)
高的青年教师出于待遇、分配及个人发展等因素的考虑,跳出原来学校,不仅造成师资培养损失,而且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留下来的青年教师则没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常常处于盲目与困惑状态。
由此可见,教学型高校学科梯队建设现状不利于教学质量的保障、科研水平的提高及创新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目标实现。
三、保证学科梯队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措施
学科梯队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以科学发展观的视角来对待这项任务。
1.注重学科带头人的引进、遴选与培养
学科带头人应是对某一学科领域的发展、建设有贡献,能及时、准确地指明学科方向并组织领导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学术队伍,是学术造诣深、心胸宽广的帅才。在学科梯队建设中,大师+团队”的模式更能高效地完成学科发展的任务,实现大师率领团队联合攻关,团队培养与孕育出高水平大师的优化师资队伍建设的目的。校方可通过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项目”、创新团队培养建设项目”、优秀人才遴选与奖励项目”等,以项目带动建设,促进建设。
2.注意影响梯队建设的内、外因素的优化调整
人才梯队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化工程,它的发展蕴含着层次不断递进的规律,是科学管理理论在实践基础之上的现实化状态。整个实现过程是在内外因的相互作用下,推动人才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低层次往高层次发展的过程。简而言之,人才梯队建设是指医院对不同水平和层级的管理人员、医务人员进行遴选,集中培养,提升专业水平以满足医院未来发展需求的过程。
一、当前医院人才梯队建设的不足之处
1.投入不足,引进人才的环境欠佳
人才梯队建设不是一项短期工作,需要做好“十年磨一剑”的准备。该项工程,短期内很难快速呈现效益、打出政绩。一些医院在具体的梯队建设工作中,关注的力度不够,缺乏相应的有效运行机制。本质上来看,医疗卫生事业带有广泛的公益性质,政府本应该定期划拨专款来引进适合医院需求的高精尖人才。但是,政府每年只是下拨有限比例的款项来提升有编制人员的薪资待遇水平,根本不具备引进人才的机制,所以大批量优秀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在经历自己和医院之间的双向选择过程中,编制、工资水平、福利多寡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优秀人才的引进。
2.人才的使用机制不健全、激励考核制度需改善
受利益和多方面综合环境的驱使,人才的流动性变动频繁。很多专业技术受到医院本身的级别和硬件设施的限制,濒临荒废;医院在用人、考核人的时候不具备科学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有时甚至出现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的现象。院内很多十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中、高级职务人员,充分具备到外面去竞争的素质。为了更好的福利待遇或者理想前景,他们中具有闯劲的人才就会产生“出去闯一闯,获得高福利、高收入”的想法。医院无法彻底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无法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造成了现有高级人才流失。
二、加强人才梯队建设的对策
1.提升人才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医院要根据自身实际发展方向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及实施细则,有步骤有计划的培育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梯队,积极培养后备力量。通过对人才的分层培养,解决断层问题。采取“内培外训”的方式:一方面,选派优秀人员参加医科大学专业指导和培训学习;另一方面,以远程继续教育为依托,组织内部人员轮训,充分利用院内专家的指导作用。同时,要求各科室定期举行业务学习。诸如举行疑难病例讨论、技术交流等形式的学习讨论,增强业务基础。此外,实施规范化的住院医师轮转培养机制。设定一个培训时间段,分成不同的阶段,培养住院医师遵循专科医师、初级专科医师、住院总医师、主治医师的上升通道。
2.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建立人才库
人才的引进是刻不容缓的工作,强化对临床特殊人才的引进。通过和人事、编办等多方部门的协调研究,规范和编制、待遇相关的政策,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技术专业骨干,快速充实到临床工作中。逐年大力引进大专以上院校的毕业生进入医院工作,给予实惠的政策确保毕业生留下来深入工作等;此外,积极建立人才库储备人才,以医院内实际人才拥有情况以及急需人才的数据统计为基础,完善人才库,制定详尽科学的人才管理办法,使人才梯队建设养成长效机制、更科学、更规范。
3.优化人才使用机制,创造“留心留人”氛围
优化人才使用机制,提升人才的整体使用效能。尝试引进竞争上岗和合同聘用机制,杜绝论资排辈,严格执行评聘分离。创造留心留人的氛围,关键在于激励和考核机制的制定和实施。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把医德、业务能力和业绩列为考核的重中之重。资助和激励医务人员申报课题,并且组织院内外专家进行评审,对通过评审的予以奖励,推动新业务的探索;拨付专款对职工发表的各类研究论文,给予一定比例上费用的报销。如:省级刊物发表文章报销90%,在部级刊物上发表报销100%。同时,为优秀人才提供合适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工作环境。诸如提供住房或住房补贴给高层次的人员,拨付科研项目的启动费、给予相应职务晋升等等。
三、结语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腔镜手术配合;梯队建设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15.041
护理学是一门融合科学性、服务性与技术性的综合类应用学科。随着现代医学理念的转变及医用设备技术的迅速更新,21世纪的护理专业对从业者的理论素养及实践要求表现出更为清晰的独立化、专业化倾向,其中,微创外科的腔镜技术在根本性转变外科医疗发展方向的同时,对传统外科护理管理理念也提出了新的要求[1-2]。针对腔镜手术配合的客观要求,熟练掌握腔镜手术配合技巧及器械操作规范,为外科手术提供安全顺畅的手术平台,这也是当前专业护理技术人员结构及岗位设置调整的基本要求。为进一步激活各级年资护士的工作热情,抓好护理队伍“传、帮、带”的梯队式发展工作,本院在手术室护士专科化培训工作中着重强调了腔镜手术配合人员培训,逐步构建起岗位培训层次化、年资结构阶梯化的持续发展性腔镜手术配合人员梯队,为临床医疗工作奠定了良好保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为广州市三甲的综合性医院,手术间11间,每年外科手术量5000多例,腔镜手术达1000余例。择期、急诊腔镜手术涉及普外、胸外科、骨科、妇科、耳鼻喉科、泌尿外科等诸多科室。手术室护士24名,男2名,女22名;年龄20~55岁,平均(26.8±7.3)岁;工作年限1~30年,平均(6.8±3.2)年;职称:初级19名(79.2%),中级5名(20.8%);学历:本科4名(16.7%),大专13名(54.2%),中专7名(29.2%)。
1.2方法
1.2.1夯实组织保障,确定手术室护士梯队构架依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要求,针对医院外科手术病员增加及护士编制调整等客观情况,征集腔镜手术相关科室建议,就手术室护理人员配置现状,拟定年度、5年人才队伍梯队建设规划[3]。参考科室护士工作年资、业务素养、临床实践等基本资料确定手术室护士队伍的梯队构架,将人员划分成4个层级(N1~N4)。N1:腔镜手术配合基础培训期:适合人群为毕业后参加手术室临床工作1年以内的注册护士,经系统培训可负责手术室护理工作;N2:腔镜专科配合组:适合人群为通科护士,从事手术室护理工作2~5年,临床经验丰富,处于职业能力发展的“黄金阶段”,取得或将取得护师职称,担任夜班辅助工作;N3:参与腔镜专科配合组管理:适合人群为专科护士,从事临床工作超过5年,并经专科培训取得相应资质,临床工作经验和专业素质满足夜班主班要求的注册护士,由专业科室骨干或主管护师轮值担任,时间为1年;N4:腔镜专科配合组负责人:由护士长及高年资的主管护师担任,主要负责腔镜手术配合的专业指导及咨询工作。
1.2.2腔镜手术配合的业务培训
1.2.2.1护士层级能力培养的基本模式根据前期调研确定的手术室护士队伍的梯队构架,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临床实践和继续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将手术室护士腔镜手术配合的层级能力培养分为3个基本步骤:临床实践、继续教育和专科培训[4]。临床实践:全日制护生毕业后参与手术室临床工作,锻炼基础、系统的手术室基础护理技能;继续教育:统筹调配腔镜专科配合组的通科、专科护士进行一段时间的全脱产学习或外派短期进修,并提高自身学历及理论水平,以适应腔镜手术设备、护理技术更新的客观要求;专科培训:安排临床经验丰富的腔镜专科配合组通科护士接受特定专科的业务技能培训,逐步参与主班管理工作。见图1。
图1腔镜手术配合的护士层级能力培养结构
1.2.2.2其他培训方式邀请相关外科科室手术医师、设备技术人员组织专业讲座,由N4级腔镜专科配合组负责人联同其他管理人员就手术室工作日志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点评、分析,定期组织手术室护理组工作讨论或业务讲座。
重视老、中、青不同年资护士间的逐级岗位带教传统,由临床业务经验丰富的护士带、教低层级护士,由腔镜专科配合组N3、N4级人员参与指导,并负责检查培训质量[5]。
2结果
2.1手术室护士腔镜手术配合组梯队建设构架初步建成通过手术室护士腔镜手术配合组梯队的业务培训及人员配置调整,护理队伍结构趋于合理,初步达到围绕护士长行政、业务管理,以金字塔型管理方式实现层级培训的管理目标。
护理骨干脱颖而出,业务管理队伍壮大,N4级资深护理人员增加至8人,各科室腔镜手术器械、设备管理,护士梯队业务培训指导、复杂腔镜手术配合等工作质量均得到显著提升,成为手术室护理管理的中坚力量,腔镜专科配合业务素质得到95%手术医师的认可;护士队伍的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均得到显著优化。见表1。
表1梯队建设前后的学历层次、职称结构比较例(%)
时间学历层次
职称结构
中专大专本科初级中级高级
建设前(n=24)7(29.2)13(54.2)4(16.7)19(79.2)5(20.8)0
建设后(n=24)2(83.3)7(29.2)15(62.5)15(62.5)8(33.3)1(4.2)
2.2腔镜专科手术整体管理效率提高梯队建设后,N3、N4层级护士成为护士长业务管理的得力助手,可依据腔镜手术需要统筹协调腔镜手术室、设备信息等资源调配,缓解资源不足与腔镜手术日益增长引起的医护矛盾;由于手术室腔镜手术配合组护士业务素质的整体提高、磨合渐趋融洽,班次安排紧张程度得到缓和,并通过不同层次护士在择期、急诊腔镜手术中的搭配排班,进一步提高了手术室管理效率。
3讨论
3.1手术室护士梯队建设的实效性护理质量的高低归根结底取决于护理专业技术骨干为核心的护理队伍各专业人才有机构成的综合效应。手术室作为外科医疗工作中的重要部门,综合性医院每天的择期、急诊腔镜手术都对手术室腔镜手术配合的护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业务要求。采取层级与梯队建设相统一的业务培训模式,可帮助手术室新护士、专科护士在技能领域深入学习中得到系统设置、逐层逐级的业务培训[6-7],护理教育者可依据护士的职业发展和能级标准更清晰地确定近、远期发展目标。手术室护士在腔镜手术配合中的梯队建设取得了五方面成就。
3.1.1护士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通过梯队人员层级性培训的展开,腔镜手术配合组护理队伍的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各层级护士的主动性得到充分激发,医院提供的各项学习机遇不仅拓展了中、青、老年护士职业生涯的发展空间,也为临床培养专业精通、业务技能扎实的专家型护士创造了良好的空间。随着继续教育的延伸,本院腔镜手术配合组护士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均得到显著改善,不仅为护理事业全面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也有效缓和了护理队伍中普遍存在职业倦怠感的现象。随着专科护士业务技能的成熟发展,手术配合岗位的层级搭配值班、轮值上岗均达到“24小时随时胜任腔镜急诊手术”的业务标准,新老护理骨干交替初见成效[8]。
3.1.2专科护理质量明显提高随着腔镜手术配合护士组人员严格准入制度、重点培养及各项规范制度的严格执行,腔镜手术配合护理工作得到了有力保障[9]。近两年来未出现1例护理事故,专科护理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3.1.3护士的专业自豪感得到提升专科护士在腔镜手术配合及术前高质量医疗护理中具有医生、一般护理人员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护理团队的梯队建设使护士的职业发展规划更加清晰,在手术配合分工中的地位与作用更加重要,尤其是手术患者在团队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康复出院,其专业自豪感得到更进一步地提升,这对于护士克服职业倦怠感极其重要。
3.1.4患者满意度与医院美誉度提升腔镜手术配合护理是整体化、人性化护理中的重要一环,腔镜手术配合护理人员为患者的手术康复提供了专业、有效的护理工作,得到了患者及家属100%的满意,这对于提升医院美誉度具有重要意义。
3.1.5为医院“专科护士”的系统培养获取了宝贵经验专科护士(ClinicalNurseSpecialist,CNS)是指在某一特定护理专科领域中具有丰富经验、护理技术熟练,并通过专科护士教育课程学习及认定合格的护士。目前,随着我国医疗科学、诊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理念的推广,借鉴国外的经验,专科护士培训制度已成为护理专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但现阶段我国关于专科护士尚未形成明确的定义或概念,也无统一的认证制度。本院腔镜手术配合护理团队的梯队建设无疑为医院其他专科护士的准入管理、专业素养培养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3.2手术室护士层级与梯队建设的思考腔镜手术室护士梯队式管理施行以来,在护理部组织的历次质量考评中,均取得较高的质控指标。但该模式是否适用于其他专科组配合培训工作,仍需我们在今后的护理管理工作中予以尝试和探讨。同时,鉴于护士梯队式管理与培养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为更好地适应现阶段腔镜手术台数迅速增加的实际情况,医院应适量外聘或内部调配能级标准较高的护理人员参与临床工作,以匹配腔镜手术配合护理工作的复杂性与强度[10]。
参考文献
[1]徐志晶,夏海鸥,徐筱萍,等.建立上海市护理人员分级和能力标准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7):581-584.
[2]王翠丽.护士职业倦怠相关因素及心理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4):121-12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S].2005:67.
[4]赵然,方晓义.护士工作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5(9):226.
[5]林岩.手术室专业护士分层级核心能力培训阶段性效果评价[J].护理学报,2010,17(2):27.
[6]谭双运.手术室护士心理压力及心理健康维护[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9):88.
[7]翁冬芳.手术室实习护士医院感染知识带教计划的实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2):5014.
[8]赵体玉,曹立恒.专科化培训对快速提高手术室新护士综合能力的作用[J].护理学杂志,2012,27(18):23-24.
[9]李秋,温小红,李权辉,等.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层级式核心能力培训的实施[J].护理学杂志,2010,25(12):56-58.
上一篇:服务行业的自我介绍(精选5篇)
下一篇:区块链技术(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