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工程研究热点(6篇)
时间:2024-03-09
时间:2024-03-09
【关键词】远程网络财经类网络课程
《财务案例研究》课程是国家开放大学开放教育本科会计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本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将财务理论与管理能力在现有基础上,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本课程是对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属全程案例教学,体现了财务理论、企业实务与政府政策的有机统一。本文以某省级开放大学《财务案例研究》课程为例,主要阐述了《财务案例研究》课程存在的教学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课程教学的策略设计;课程教学的创新点。
一、《财务案例研究》课程存在的教学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一)通过分享教学经验,解决了课程辅导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财务案例研究属应用型课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会有更多新的案例出现。很多辅导老师是现学现教,无法保证教学效果。在某省级开放大学系统内,通过在线教学平台或面授教研活动,精通这门课的教师与其他辅导老师分享其教学方法、电子教案和相关文档,使得辅导教师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保证教学质量的稳定性。
(二)通过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在线讨论功能,消除了学生在远程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孤独感。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其优势是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但是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也容易使人产生孤独感,需要很大毅力才能使学习坚持下去。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通过网络课程的在线讨论功能,学生和辅导教师互相协作、互相帮助来建立对课程相关主题的理解。通过网络课程在线讨论建立的学习群也可以考察社交场感、认知存在和教学存在的效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舞和关心学生,形成温暖的网络社会环境,从而形成对现实世界的有效扩展。
(三)通过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解决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单一、协作能力不强的问题。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与交互环境,特别是结合案例教学的一些特点来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并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来鼓励、保障交互的顺利进行,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和讨论的乐趣,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素质。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学生检索、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判断、小组讨论、课堂(在线)交流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查找信息、加工信息,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写作、沟通、协调、演讲等多方面能力。小组学习是开放教育学生学习的方式之一,通过学习小组的组建并开展活动,使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在线的讨论和交流,相互帮助、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可以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在小组学习活动中还能获得人际交往技能、创造性思维技能等。
二、《财务案例研究》课程教学策略设计
(一)建设了《财务案例研究》网络课程。如果没有好的教学资源,再完备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服务都是徒劳的。本课程教学中建设了《财务案例研究》网络课程。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优势是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学习计划、学习进度,进行自主学习。但是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也容易使人产生孤独感,所以我们将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人网与由资源构成的互连网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动态的“教与学”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主动地或被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由责任教师、分校辅导教师和学生组成了一个网状结构,这样任何班级的任何学生都可以向与这门课相关的课程组成员沟通,也可以与别的工作站的学生交流,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多对多的联系,达成师资的分享。
图1.课程人网和资源网―“立体网络”教学资源示意图
(二)构建了“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机制
本课程教学中运用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运用“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建立了“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在《财务案例研究》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教学环境和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势,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景”;借助网络课程中提供的各种文本、图片、视音频、学习内容、案例库、在线测试,进行结构化展示,并且通过协作学习、交流互动和资源共享等功能,促使学生同步参与、建构自主学习的环境,帮助学生完成“意义建构”。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三、《财务案例研究》课程教学的创新点
(一)建设“立体网络”教学资源。网络课程是立体网络教学资源的主要形式。网络课程教学平台表现形式包括文本、多媒体、视频、在线题库等。内容安排包括教材中的案例内容和相关知识点,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方便的熟悉教材内容。另外,网上课程针对教材中的14个案例均有相应的视频授课,利用网上课程使学生享受到与责任教师面对面上课的感觉。在学习家园板块,根据每个案例均设有政策链接和财务热点,都是根据最新的法律法规和当前经济热点来丰富学习资源,使网络教材一直处于动态更新中。纸质教材与网络课程并行。可以适应当前经济法律不断更新和财务热点不断涌现的环境,使学生不至于因教材更新缓慢而与社会热点案例和当前经济法律法规脱节,同时符合当前学习者的阅读习惯。
(二)构建虚拟学习社区。网上讨论的主题根据学生的职业和阅历设计,通过网上互动讨论,学生们能够进一步明确任务,最后依靠财务管理理论和国家经济政策去解决任务。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加强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远程自主学习技能,帮助学生适应远程和网络学习。网络教学平台已经成为了远程学习者的虚拟学习社区,这里处处体现着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师生也在融洽的交流中增进了友谊和信任。目前该门课程的网络论坛不仅成为学生们学习的驿站,更成为他们求助的驿站。同时通过网络化的师生互动,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的结合,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充分体现了现代网络教学的趣味性、互动性、合作性、共享性和辐射性。
参考文献:
[1]陈洁、张春明,“三级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商业会计,2011(18)
[2]赖丹.面向本科层次的财务会计课程案例教学法研究,会计之友,2013(1)
[3]王李,案例式互动教学在《内部控制》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会计之友,2012(16)
[4]梁飞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基础会计》教学方法改革实践,财会月刊,2011(5)
[5]刘玉廷.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人才战略.会计研究,2010;3
>>近十年国内农民信息行为研究述评近十年“反恐情报”研究的文献分析近十年竹枝词研究述评近十年我国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研究的实证分析近十年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及发展态势国内错误分析近十年研究综述网络民粹主义近十年(2007―2016)的研究梳理关于近十年来医院信息化的发展与研究“课例研究”近十年研究现状的内容分析近十年国内大学章程研究的热点近十年《孤独者》的叙事研究近十年教师培训研究的综述近十年吐蕃研究综述“近十年我国约翰?杜威研究的现状分析”文献综述近十年国内开放实验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国内近十年来教师教学失范行为研究综述近十年国内外网络文化安全研究的评述与展望近十年网络语言及其使用现状分析近十年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近十年我国社会网络研究热点透析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2014-01-09.
[2]曹双喜,邓小昭.网络用户信息行为研究述略[J].情报杂志,2006,(2):79-81.
[3]胡昌平.现代信息管理机制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24-132.
[4]肖明,杨楠,李国俊.基于共词分析的我国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结构探讨[J].情报杂志,2010,29(12):12-15,26.
[5]张风燕,刘金星,程济.我国信息行为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20):99-101.
[6]刘婧,华薇娜.国外博士研究中关于儿童信息行为研究的调研与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6):232-236.
[7]刘婧,华薇娜.国外少儿信息行为研究的调研与分析[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2,(2):28-30,35.
[8]刘婧,华薇娜.美加两国图书馆学与信息学博士研究中有关儿童信息行为主体分析[J].现代情报,2013,33(1):11-13.
[9]周文杰,于斌斌.国外认知视角的信息行为研究现状分析:基于文献计量[J].图书情报知识,2012,(1):109-114.
[10]韩秋明,基于复杂网络的国内信息行为研究热点及衍化路径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22):94-101.
[11]孙玉伟.信息行为领域知识基础、研究热点和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2,(1):108-116.
[12]胡雅萍.近十年国内外信息行为研究热点与前沿对比分析[J].情报杂志,2013,32(6):107-113.
[13]叶平浩,张李义.2002-2011年国内外信息行为研究对比分析[J].情报科学,2013,31(4):149-154.
[14]JulienH,PecoskieJL,ReedK.Trendsininformationbehaviorresearch,1999-2008:Acontentanalysis[J].LIBRARY&INFORMATIONSCIENCERESEARCH,2011,33(1):19-24.
[15]OlleC,BorregoA.Aqualitativestudyoftheimpactofelectronicjournalsonscholarlyinformationbehavior[J].LIBRARY&INFORMATIONSCIENCERESEARCH,2010,32(3):221-228.
[16]Fourie,I.Learningfromresearchontheinformationbehaviorofhealthcareprofessionals:areviewoftheliterature2004-2008withafocusonemotion[J].HEALTHINFORMATIONANDLIBRARIESJOURNAL,2009,26(3):171-186.
[17]Schultz-JonesB.ExamininginformationbehaviorthroughsocialnetworksAninterdisciplinaryreview[J].JOURNALOFDOCUMENTATION,2009,65(4):592-631.
[18]BuenteW,RobbinA.TrendsinInternetinformationbehavior,2000-2004[J].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2008,59(11):1743-1760.
[19]WebofScience[DB/OL].http:∥/WOSAdvancedSearchinput.do?product=WOS&SID=Z1gt6QakXroEg6PVgYv&searchmode=AdvancedSearch,2014-01-09.
[20]LawJ,BauinS,CourtialJP,etal.Policyandthemappingofscientificchange:Aco-wordanalysisofresearchintoenvironmentalacidification[J].Scientometrics,1988,(14):251-264.
[21]张勤,马费成.国外知识管理研究范式[J].管理科学学报,2007,10(6):65-75.
[22]张晗,王晓瑜,崔雷.共词分析法与文献被引次数结合研究专题领域的发展态势[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3):378-380,426.
关键词网群事件信息传播信息特征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总数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6.2%。网络普及还具有很大上升空间。经济的高速发展牵涉到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导致社会矛盾加剧。随着网民群体的崛起和网络信息的膨胀,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网络会成为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的重要场所。网群事件有持续增多的态势,而我国对网群事件的研究停留在概念界定和热点挖掘上。本文拟运用博弈论,从主体,信息和过程三个维度,深入分析网群事件信息特征,以满足网络管理的需要。
一、网群事件研究的文献分析
(一)对网群事件的早期研究。
网群事件的界定是早期研究的重要领域。由于早期学者对网群事件较为陌生,沿袭了对社会的看法,定义网群事件为:网民利用网络制造的扰乱社会秩序的集群行为。代表性的人物是杨久华。学界深入研究网群事件后,认为它具有两面性。代表性的人物是杜骏飞,他把网群事件定义为网民针对较有争议性的公共话题的讨论,既有正面效果,也有负面效果。唐斌进一步认为瞬间爆发,虚实交互,群体极化现象严重,诉求内容隐秘性是网群事件爆发的四个突出特征。葛琳认为主流媒体的失语或片面报道是网群事件形成的重要原因。彭知辉提出应对网群事件需要依靠网络管理。葛琳认为意见领袖起关键作用。
(二)基于热点挖掘的计算机研究。
TND话题发现技术,是利用计算机研究网群事件的基本技术。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提出了大量改进的方法。较有代表性的是,黄敏通过复杂网络理论和算法挖掘网络舆情热点。殷风景通过改进聚类算法发现热点话题。杨频提出了文本观点倾向度的定量计算方法。通过舆情热点构建预警指标体系,是计算机研究的重点。
文献分析表明,目前对于网群事件的研究停留在概念界定和热点挖掘上,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二、网群事件主体特征
网群事件主体可以分为四类,第一是信息者,第二是网络搬运工,第三是意见领袖,第四是网民小群体。四者功能各不相同:
(一)网群事件信息者引导事件方向。
信息者的帖子是信息传播的最重要载体,蕴藏了者的真实意图,集中体现其情感倾向。由于网络信息的不对称,人们对网群事件的认识受信息者的情感倾向的控制。通过对近年来网群事件的分析显示:90%的网群事件与发帖人最初的情感倾向正相关。那些带有强烈情感倾向的帖子能够带给网民心理上巨大落差,更易引发网群事件。
(二)网络搬运工作用明显。
研究表明:网络搬运遵从梅特卡夫法则:随着搬运工数量的增加,网络效应呈现出几何倍数增长。因此网络搬运工能在短时间内,大范围传播网群事件信息,导致网群事件形成。80%网群事件的帖子首先出现在地方性论坛,是依靠网络搬运工才得以传播的。因此没有网络搬运工,网群事件将大大较少。
(三)意见领袖起领导作用。
网络社会的崛起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已成为信息获取和交换的主要场所。意见领袖凭借发言的质量和频率,在网络上具有较大的话语权。面对共同的话题,意见领袖能够通过阐述个人观点左右网民的思想和情感,甚至改变网民对事件的根本看法。
(四)网群事件主体的小群体特征明显。
在网络社会中,某一观点局限在固定的小群体中,而不传播于整个网络。对网络社会的研究又表明:在一定的社会网络结构中,持有相似观点的群体的期望值是—个相对稳定的值。因此网群事件的发生呈现出群体性,是不同群体之间观点的交锋和融合。
三、网群事件的信息特征
(一)信息内容带有公共特征。
针对我国网群事件的研究表明,目前三公和腐败事件更易引发网群事件。根据IRI监测的2009年1月到2010年8月的245个网络舆情话题中,网络舆情涉及领域分布来看,它主要集中在社会矛盾比较集中的公共领域,民生诉求、涉警涉法、贪污渎职占比分别是18.4%、17.1%、15.9%,达到了一半。因此早期研判网群事件的标准是看与公共领域的相关性。
(二)信息载体扮演重要角色。
网络信息的不确定和非对称性,导致信息载体的重要性凸显。不同的信息媒介作用不同。即时通信工具的信息由于多为转发,连续性不强,内容真假难辨,因而缺乏传播的动力,只能引起小范围的讨论。网络论坛最大的特征在于原创性,可信度较高,能够引发网民讨论的兴趣,再通过网络效应,更易酿成网群事件。微博的信息呈纸片化,内容多为实地转发,可信度很高,因而可以后来居上,成为了网群事件发生的最重要场所。随着三G时代的到来,借助手机等工具,网群事件的发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文字,图片,视频三位一体,实时性更强,可信度更高,传播更快,将会成为网群事件新的发源地。
(三)争议性标题起关键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于负面信息具有天然的接近性和关注度。带有很大争议性的话题极容易引起网民的广泛关注和强烈讨论。研究表明,能够引起人们大规模讨论的帖子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带有明显的矛盾点。例如“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的20岁女孩,在这个“炫富”的时代本身并不容易引起广泛关注。微博认证的“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身份这个标题也不容易引起关注。但是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突然变成了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引发了网民对中国红十字会的质疑。
1BP神经网络简介
1986年,Rumelhart,Hinton和Williams完整而简明地提出一种ANN的误差反向传播训练算法(简称BP算法),系统地解决了多层网络中隐含单元连接权的学习问题,由此算法构成的网络我们称为BP网络。
1.1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BP网络的基本思路是将训练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正向传播,输入信息从输入层经隐含层单元处理后传向输出层,每一层神经元的状态只影响下一层神经元状态。倘若在输出层得不到希望的输出,则转入第二阶段反向传播,将误差信号沿原来的神经元连接通路返回。通过修改各层神经元的权值,逐次地向输入层传播进行计算。这样,反复地运用这两个过程,使得误差信号最小,最后使得信号误差达到允许的范围之内。
1.2BP神经网络的神经元模型
BP神经元的结构模式如图1所示,基于以下几点假定:其一,每一个神经元是一个多输入单输出的信息单元;其二,突触分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类型;其三,神经元输出有阈值特性;其四,神经元输入与输出间有固定的时滞;其五,忽略时间的整合和不应期;其六,神经元本身是非时变的。BP神经元的三个重要功能:一是加权-可对每个输入信号进行不同程度的加权;二是求和-确定全部输入信号的组合效果;三是转移-通过转移函数f(.),确定其输出。1.3BP神经网络的结构BP神经网络的主要功能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是网络的组成结构形式,也就是BP神经网络的连接方式;二是网络的学习和运行规则,及网络中连接权值的调整规则。如图2和图3所示,BP神经网络多层网络有单层网络级连而成,即网络中下一层各神经元接受前一层各神经元的输出。输入层各神经元负责接收来自外界的输入信息,并传递给中间各隐层神经元;每一个隐层是神经网络的内部信息处理层,负责信息变换;最后一个隐层将信息传递到输出层,输出层将信息进一步处理后即向外界输出信息处理结果,完成了一次从输入到输出的信息处理。由输出层构成多层网络时,各层间的转移函数应是非线性的,否则多层网络只相当于一个单层网络,其映射和存储能力丝毫不比单层强。
2BP神经网络在钢铁工业中的应用
2.1BP神经网络在钢铁冶炼中的应用
近年来,BP神经网络以其并行运算及强大的非线性处理能力被广泛应用于转炉炼钢控制中,随后转炉人工智能静态控制模型被成功开发,使终点命中率有了很大提高。因此,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基于神经网络的转炉控制研究[8,9]。AmlanDatta等[10]报道了在转炉炼钢过程中开发BP神经网络模型来预测钢水中硫含量。模型经40个样本学习后,现场应用的实际相关系数为0.87。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炼钢厂的张毅[11]采用3层BP神经网络来预测炼钢成品的C、Si、Mn成分,根据炼钢的实际生产数据选取铁水、废钢、供氧、吹氩、硅锰合金、增碳剂等28个因素作为输入变量,对输入参数进行归一化处理,采取附加动量项和自适应学习步长的措施,解决了BP神经网络局部收敛和学习时间过长的问题,提高了神经网络预报的准确率。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朱亚萍[12]针对转炉炼钢静态模型终点命中率较低的问题,分析了影响转炉炼钢终点命中率的各种因素包括铁水量、铁水温度、铁水各项化学成分含量等共17个变量,确定了BP神经网络(BPNN)的拓扑结构,并依此建立了转炉炼钢静态模型,该研究提高了转炉炼钢静态模型的终点C含量和温度预测精度。宝钢的杨志勇等[13]针对铁水预处理粉剂模型,设计了BP人工神经元网络数学模型,并给出了在系统中的应用方案,使脱硫效果提高8%,符合现场实际生产需求,由于模型精确度大幅提高,脱硫生产操作过程能够得以稳定,极大地减轻了高炉和转炉的脱硫负担。
2.2BP神经网络在钢铁轧制中的应用
AMukhopadhyay,AIqbal等[14]采用三层BP神经网络预报了低碳热轧板的极限强度、屈服强度和延伸率,并研究了不同网络结构对预报准确率的影响,该模型采用121组数据进行验证,验证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该模型已在印度塔塔钢铁公司热轧厂成功在线应用。山东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板带厂的王洪彬[15]利用所建BP神经网络卷取温度预设模型提高了卷取温度的控制精度,能够给出不同厚度规格时的可靠的预设定值,从而减轻了反馈控制的负担,提高了卷取温度的控制质量。重庆钢铁集团公司的朱颖杰等人[16]利用BP神经网络的方法预测SPCC冷轧带钢产品力学性能并以现场得到的化学成分(C、Si、Mn、P、S、Al)和工艺参数(退火温度、轧制速度)正交试验数据为基础,采用离线学习的方法得出网络的预报值,BP神经网络具有良好的预报性能,实测值与预报值之间的偏差不超过8%。昆明理工大学的栗景树等人[17]以昆钢热轧产品Q235为例,对热轧板带的质量预测进行研究。利用BP神经网络理论建立以化学成分、轧制参数为输入,以力学性能为输出的质量预测模型-BP热轧板带质量模型,并利用训练好的BP神经网络质量模型,对产品的力学性能进行预测,98%的预测输出与实际输出误差在5%以下。北京科技大学的吴晋斌等人[18]以0.33%C,0.40%Si,1.50%Mn,0.099%V的中碳含钒微合金钢在应变速率为0.005~30s-1、温度为750~1050℃条件下的单向热压缩变形实验数据为样本数据,用商用软件matlab6.5构建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适用于预测一定温度与应变速率范围内(0.1~0.9)应变处的热变形流变应力,与常用的表征稳态或峰值应变处的流变应力与温度和应变速率关系的Arrhenius方程相比,应用范围更广。东北大学的邱红雷等人[19]为了提高中厚板轧机轧制力的预报精度,采用轧制力模型自适应与人工神经元网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中厚板轧制力的在线预报。应用结果表明,采用本方法预报轧制力时精度优于传统的数学模型,相对误差可以控制在±3%以内。
2.3BP神经网络在漏钢预测中的应用
连续铸钢生产过程中漏钢是最严重的事故之一,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为尽可能降低连铸过程中发生漏钢事故所造成的损失,研发了连铸漏钢预报技术[20,21]。20世纪90年代,神经网络开始应用于漏钢预报系统中[22-24]。目前,国内外工程中获得实际应用的神经元模型大部分是BP网络模型。田陆等人[25]提出了一种基于前馈反向传播(BP算法)神经网络的漏钢预报系统。通过神经网络分析漏钢前一段时间结晶器的温度特征曲线,提前诊断出漏钢的可能性,做出及时的预报,防止漏钢的发生。此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东北大学的厉英等人[26]建立了BP神经网络漏钢预测模型,增加了BP神经网络参数,改变了传统只考虑温度因素的方式,将拉速和中间包钢水温度作为输入参数,扩大了漏钢因素的考虑范围,提高了预报的准确性,对某钢厂现场实际数据进行训练和预测,实验测试结果准确率为100%。2.4BP神经网络在钢材组织及性能中的应用钢的力学性能与其化学成分和工艺参数间呈现高度的非线性关系,难以用数学模型精确描述,但人工神经网络特别适合描述非线性关系,在钢的力学性能的研究中有重要作用。近年人工神经网络在钢的性能预测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C觟l等人[27]采用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对一种APIX65微合金化钢的韧性进行预测。网络的输入为化学成分(C、Nb、Ti、N),冶炼工艺参数(钢液总量,硬硼酸钙石、石灰、FeMn、FeSi、Al、CaSi加入量,吹Ar量,吹Ar时间),加工工艺参数(保温温度、保温时间、出炉温度、变形率、终轧厚度、终轧温度、卷取温度),网络的输出为冲击功。预测结果表明GRNN能有效地预测冲击功,相关系数为0.984,平均相对误差为3.04%。XuLiujie等[28]采用BP网络根据淬火温度和回火温度预测高钒高速钢(HVH-SS)残余奥氏体量、硬度、磨粒磨损强度;采用贝叶斯正则化与LevenbergMarquardt算法结合的改进的BP网络,改进后的BP网络能精确预测奥氏体量、硬度、磨粒磨损强度,并能用于研究热处理工艺对性能的影响规律,从而确定最佳热处理工艺。改变该钢中V、C含量后采用与上述相同的BP网络对磨损失重进行预测,该BP网络能精确预测磨损失重并反映化学成分与磨损失重间的关系,从而确定了V、C的最优加入量[29]。FWMargrave等用超声波探伤仪,对含有裂纹、线缺陷、穿孔、夹渣、气孔等缺陷的试样进行探伤,测得能表征缺陷的不同形状、位置、尺寸、服役条件(应力)等情况的回波信号,再将这些信号处理后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输出端为上述5种缺陷和无缺陷共6个输出变量。缺陷的识别准确率大于90%。
3BP神经网络在钢铁工业中的局限及发展前景
BP神经网络存在学习收敛速度慢、学习时间长和数据依赖性强等局限性,因此寻找合适的算法与BP神经网络相结合,解决上述问题,是BP神经网络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多年来,围绕BP神经网络陷入局部极小值的问题,国内外的研究者做了大量的工作。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彻底摆脱依赖梯度信息来指导数值调整方向,引进其他算法与BP算法相互结合。因此,模拟退火法、单纯形法、趋化性算法、随机学习算法、动量算法以及递推最小二乘(RLS)技术等方法应运而生。针对学习时间长这一问题,现在一般采用离线学习、在线预报作为变通手段。BP神经网络的发展为冶金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知识获取和处理手段。与其它传统模型(如数学模型、回归模型、时间序列模型及经验分析模型)相比,它具有较强的抗噪声和非线性问题处理能力。另外,它的实时性又使其能对过程实现在线响应。基于此,它被越来越多地收入到专家系统中,同时,其结构价值也在专家系统的功能应用中得到体现。
1.1双机热备技术研究
双机热备是基于高可用系统中的两台服务器的热备技术。双机热备按照工作中的切换方式分为:主-备方式(Active-Standby方式)和双主机方式(Active-Active方式)。主-备方式是指一台服务器处于某种业务的激活状态(即Active状态),另一台服务器处于该业务的备用状态(即Standby状态)。而双主机方式是指两种不同业务分别在两台服务器上互为主备状态(即Active-Standby和Standby-Active状态)。根据双机热备技术的原理,并结合工作中的实际需要,我们选择采用主备方式的双机热备技术。
1.1.1技术原理
心跳检测技术是在主服务器和从服务器之间建立2条心跳路径,主从服务器通过心跳路径,周期性地发出检测数据包。如果从服务器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收到来自主服务器的检测包,会认为主服务器可能出现故障,这时从服务器会试图通过第二条路径和主服务器建立心跳通信。如果第二条心跳路径同样失败,从服务器则根据已设定的策略,启动本机的相关服务,把主服务器上的业务接管过来,保证应用的不间断运行。双机容错系统负责管理2台服务器上运行的业务应用系统,平时应用业务在主机上运行。当主机或主机上的软件出现故障时,不需人工干预,双机集群中的备机通过心跳路径,可以自动检测出主机故障,并准确、快速地将主机上的应用系统移交到备机上继续运行,从而保证整个系统对外服务的正常,为企业24小时×365天的关键业务应用提供强大的保障。
1.1.2系统功能
(1)应用高可用性。当一台服务器发生故障时,用户业务和数据可迅速切换到另一台健康的服务器上,从而保证了关键业务应用系统的持续运行,避免了由于服务器宕机等意外故障所造成的业务停止而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2)自我修复能力。在双机系统的每一台服务器内,都包含两个核心进程,它们互相监控,如果其中一个进程失败,另一个进程会立即进行恢复,最大程度保证双机热备系统正常运转。双机热备系统客户端界面可以装载在远程客户端,如果服务端装载了客户端软件,管理员可以在任何远程客户端(该客户端不用安装客户端软件)通过IE进行远程管理双机热备,进行资源组的操作。
1.2网络存储技术研究
网络存储技术(NetworkStorageTechnologies)是对当今网络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新兴技术。网络存储把数据从以往的分散管理转变为集中管理,可大幅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时又提供了高可靠性的数据备份,解决了因服务器变更或服务器合并等操作带来的诸多问题,利用远程镜像技术在灾难发生时能够保证数据的可靠恢复。网络存储设备可提供简便性和非凡的效率。借助网络存储设备,可实现更高级别的性能、保护和管理简便性。它具有模块化的体系结构,集成了用于数据块、文件和对象的硬件组件,并提供对ISCSI、光纤通道和FCoE等协议的并发支持。网络存储设备具有统一平台优势,可适用于所有的应用程序、文件、数据块和对象数据服务;支持自我优化的存储分层和以应用程序为中心的复制;可针对VMware虚拟应用程序和Hyper-V集成进行优化;支持使用闪存驱动器来扩展缓存以及在虚拟存储池中使用闪存驱动器,以获得针对闪存优化的性能。通过对几种网络存储技术的研究和对比,我们认为网络存储设备(NAS)更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2综合解决方案
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并结合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要,研究制定并实际部署了如下综合技术解决方案,用以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增强网络容灾能力。
2.1网络方面
采用双主双链路网络冗余技术,以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每台接入层交换机有主从两条网络链路分别上连到两台核心主交换机,当主链路断开时,可自动切换到备用链路。两台核心主交换机之间通过两个千兆链路组合成聚合链路,以实现链路互备和负载平衡。通过对两个端口进行捆绑,并分别负责特定端口的数据转发,可以防止由于单条链路转发速率过低而出现丢包的现象,并且在其中一条链路出现故障时,可以快速地将流量转移到其它链路,以有效避免链路拥塞现象。
2.2业务应用方面
对关键的业务应用系统,采用主-备方式的双机热备技术,用以消除服务器单点故障,保证业务系统的不间断安全运行。
2.3数据存储方面
完善了服务器的阵列存储机制,通过兼顾容量、性能和安全性,研究采用了RAID5+热备的磁盘阵列模式,用以消除磁盘单点故障。使用网络存储设备(NAS)为服务器增加了网络虚拟硬盘,扩大了服务器的可用空间,并建立了网络数据自动冗余备份机制,提高了数据安全等级。
3结论
[关键词]竞争情报信息可视化知识图谱
[分类号]G350
1引言
竞争情报是当今市场激烈竞争和社会信息化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指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目的,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情报。它不仅包括竞争数据的收集和行业数据、竞争对手的分析,而且还体现出企业的一项核心能力,即通过对有关竞争对手、竞争环境和竞争策略信息的收集与分析,生成关于企业机会、威胁、优势与弱点的新知识和情报,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出能够发挥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经营战略;它既是一种信息产品,又是一种信息活动和过程。竞争情报已经成为企业等竞争实体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起步早于国内,研究成果及其转化应用也比国内成熟。因此,有必要对国外竞争情报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总结,以供国内各方参考借鉴。
2数据来源及处理
2.1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WebofScience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10年1月20日。检索表达式设定为Top-ic=(“compefiti*intelligence”)ORTopic=(“competiti*information”)ORTopiC=(eompefiti*SAMEintelli-gence)ORTopic=(eompetiti*SAMEinformation),学科类别范围是所有学科领域;入库时间设定为2000―2010年;文献类型只包含期刊论文(Article)。经过检索得到有效的文献记录为1522篇,总引文频次为10517,引证文献(去除自引)为9563篇,如图1和图2所示:
2.2数据处理工具
CiteSpace是美国德雷赛尔大学(DrexelUniversity)教授陈超美利用Java编程语言开发的一种多元、分时、动态的应用程序和可视化软件。该软件在绘制知识图谱和基于不同特征引文网络的可视化分析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和功能优势,能用于对学科的知识基础、研究前沿(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动态演化历程、研究热点、不同研究前沿之间的内部关系以及研究趋势的分析与探测。
3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3.1竞争情报研究热点和前沿分析
3.1.1重要学科领域分析从检索结果来看,关于研究竞争情报的主要学科(交叉学科)共13个,文献数最多的学科为227篇,最少为54篇;按文献数从高到低排列分别是: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和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情报学与图书馆学、工程技术、工业、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电子与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的跨学科应用、生态学、工程制造和商业金融。
将“术语”和“学科主题”作为网络节点,绘制竞争情报研究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图谱,有139个节点,248个连接,如图3所示:
图谱中主要有10个较明显的聚类,基本上各聚类之间联系紧密,充分表明了这10个关于竞争情报研究的主要学科领域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呈现出学科间相互交叉和融合的特征和态势。
解析图谱,按节点中间中心度大小,并结合各学科内的文献数量及被引频次,可以客观和直接地反映出竞争情报研究所属学科的重要性和权威性。基于此,按照被引频次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经济学、管理学、商学、运筹学与管理学、信息科学(情报学)与图书馆学、心理学和生态学等学科。这表明,当前国外竞争情报研究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经济学、管理学、图书情报以及工程技术等科学领域,并形成了较大的研究规模,具有比较丰富和重要的研究成果。这一分析结果与上述检索数据的引文分析报告内容基本一致,与竞争情报活动最早兴起于工商与企业管理领域的现实相符合,同时也反映出这样一种客观情况,即包括经济学、管理学、以图书情报和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科学与技术等领域在内的学术界一直重视对竞争情报的研究。另外,计算机科学领域具有唯一较高的突现度(为8.48),说明自2000年以来,随着互联网络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竞争情报活动中的应用有着越来越突出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竞争情报研究中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3.1.2研究前沿的知识基础分析知识基础反映出某一领域前沿的本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有助于明确和预测研究前沿和动态趋势。以“参考文献”作为网络节点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一些竞争情报领域中权威学者的经典文献或奠基性文章,以展现其研究前沿不断演进变化的学科知识基础。
采用类似于3.1.1的方法,以“参考文献”作为共引分析的节点,以论文标题、摘要和关键词(包括描述词和标识符)作为前沿术语来源,分析竞争情报研究前沿领域的重要知识基础,得到9个主要的共被引文献聚类,共有962个节点,2946个连接,见图4。
基于文献的共被引关系,按照共被引频次,在引文网络中可以形成不同的文献聚类;同一聚类内的文献在专业属性和研究主题上具有较大的相似性,而不同聚类之间则具有较大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在该图谱中处于中心的聚类代表了竞争情报研究领域的核心学术群体,周围还围绕着8个主要聚类,代表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知识群,包括很多竞争情报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图谱中最明显的两个文献节点分别是《竞争战略》及《企业资源和持续性竞争优势》,其中间中心度最高,均为0.22。按被引频次排列,主要文献及其作者如表1所示:
表1中列出的学者及其代表性论著,总体上展现出国外竞争情报领域各阶段性研究成果和重要知识基础,为后来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演进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3.1.3研究热点分析文献题录中的关键词是对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和集中描述,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可以用于确定竞争情报研究的热点领域和重要主题。以“关键词”为网络节点,生成共词网络图谱,如图5所示,共有471个节点,958个连接。
根据社会网络分析理论,中间中心度衡量网络中某节点对经过该节点并彼此相连接的另外两个节点的控制能力,一定程度上表征某节点与其他节点之间的联系以及在整个网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中间中心度在0.1以上的节点,在网络中具有较核心的位置。因此,在知识图谱中,按中间中心度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模型、绩效、信息(情报)、管理、行为、系统、竞争、因特网、质量等关键词,都集中在2000至2002年,反映出当前国外竞争情报领域一直关注的研究热点。具体而言,企业竞争情报绩效评估研究包括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绩效分析指标、绩效评估流传等内容;竞争情
报与知识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管理等管理领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竞争情报活动中需要进行不同类型信息源的分类和选择,有关竞争对手和环境信息的搜集与分析,竞争性信息的甄别、挖掘、利用与评价,不完全信息的情报分析等,都与“信息”或“情报”直接相关;竞争对手作为竞争行为的主体,竞争对手的行为也是竞争情报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的实施竞争反应模式分析与预测竞争对手行为是竞争对手情报跟踪的中心目的;基于业务需要的各种竞争情报系统的构建需要系统设计与开发理论的指导与技术方法的应用;网络环境下的竞争情报活动、网络竞争情报源、网络技术在竞争情报活动中的应用等方面都离不开因特网和互联网,竞争情报工作也要不断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趋势。除此以外,还包括竞争情报质量评估模型与体系、竞争情报质量评价方法、竞争情报活动中的质量控制等其他热点研究领域。
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是可视化网络图谱中较大的节点,这些高频词代表了国外竞争情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要主题。按照频次大小(取30以上)排列依次为:模型、竞争、信息、绩效、管理、系统、行为、技术、因特网、公司、市场、商业、设计、不对称信息、(企业)影响力、知识、质量、竞争策略、产业、竞争优势、信息技术、创新等关键词,在2001年到2002年间开始出现,代表了国外竞争情报研究一直普遍关注的热点主题。除上述研究热点分析内容以外,以计算机、网络、通讯和数据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竞争情报活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竞争情报活动最早起源于生产同类产品或提供同类服务的不同企业或公司之间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一现实,最先在工业、商业等部门和领域中开展,企业或公司便必然成为开展竞争情报活动中最主要的行为主体。另外,竞争情报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与维护,竞争情报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知识管理、知识发现与竞争情报,竞争情报产业与产业竞争情报,企业技术创新、知识创新、产品创新、创新性企业与竞争情报研究以及竞争情报创新研究等,都成为近年来国外竞争情报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得到学术界和工商管理界学者与专家的广泛关注。
3.2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分析
突现词是指出现频次在较短时间内突然增加(即增长速度较快)或使用频次增长率明显提高的术语。利用突现词的动态变化特性,会比一般的较高频次术语更能准确地反映出竞争情报研究的前沿领域。从大量的文献主题词中检索出所有的突现词术语,根据词频的时间分布和变化趋势,而不单纯依据词频的大小,有助于较清晰地分析和了解科学研究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按照突现度这一量度指标从大到小排列,一共探测出10个突现词,如表2所示:
选择“TimeZone”时序视图功能,在基于词频时间分布的网络图谱中同样标有若干个较明显的突现术语,如图6所示:
其中,2000年出现的“信息技术”一词最明显,表明国外竞争情报研究开始关注信息技术,即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展竞争情报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形成了该领域中包括数据挖掘(DM)、联机分析处理(OLAP)、信息融合、基于案例的推理技术等在内、广泛使用的竞争情报处理技术。同年内的“竞争优势”也是一个研究前沿领域,表明企业内部的竞争优势成为当前国外较为关注的研究主题。竞争优势是SWOT竞争情报分析中的重要内容和对象之一,是相对于企业的竞争对手而言所具有的资源、技术、产品等方面的特殊强势因素。明确企业自身的关键内部竞争优势和劣势,把握好外部机会和威胁,有助于企业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2002年的“产业(行业)”、“行为”和“知识”成为新的研究重点。首先,从产业与竞争情报的关系上分析,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同一产业或行业领域的竞争对手、产业发展状况和态势、产业政策和技术等都成为竞争情报分析的重要内容;开展竞争情报活动成为信息产业中的一个重要领域。竞争行为是企业在竞争环境中为战胜对手、实现自身利益和取得长期生存和发展所采取的各种行为,是市场竞争机制的结果。竞争情报活动离不开对竞争对手市场行为的准确分析与预测,以便使企业不断地迅速作出市场反应,调整竞争策略和行为方式,确保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知识与竞争情报紧密相关,竞争情报的目标就是为企业的战略决策和战术实施提供有价值的情报、知识和技术支持。此外,开展竞争情报也需要建立知识交流和共享平台,旨在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知识”这一概念在国外竞争情报研究领域也将会不断得到深化和扩展。
2003年,“竞争战略”又成为一个关注的研究主题。从概念上分析,竞争策略是竞争情报的三个方面内容之一(其他两个方面为竞争对手和竞争环境);从竞争情报产品角度上体现为一种用于企业决策的情报或策略。国外比较注重对竞争策略的研究,从现实意义上有助于指导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进行科学有效的战略决策。特别是在2007至2009年内,公共(众)信息、市场营销情报、生存(环境)选择分别成为研究的前沿领域。公众或公共信息对竞争情报工作的影响,基于营销策略、营销战略、营销竞争力的竞争情报活动的广泛开展,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为实现长期生存与发展等方面,都需要企业随时了解竞争对手的各方面情况,准确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竞争环境中可能存在的有利机会、机遇以及潜在的威胁、风险等,以便长久保持和增强竞争优势,有效规避风险和威胁,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生存与发展。这成为每个企业开展竞争情报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有可能成为未来国外研究的方向和关注点。
4结语
上一篇:中小学生安全教育(17篇)
下一篇:翻转课堂形式范例(12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