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二课《红烛》教案及教学反思(整理3篇)
时间:2024-03-18
时间:2024-03-18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矛盾!冲突!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因为,诗人坚定地说:“不误!不误”。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
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可以说,闻一多融汇古今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开辟了中国一代诗风,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诗人去耕耘和探索。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作者在继承我国古典诗词中的“顿”、借鉴西方十四行诗的“音步”的基础上,提出了“音尺”。新格律诗的音乐美,重要的表现就是节奏感强。绘画美主要是指诗的辞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建筑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
2.蜡炬
蜡炬(蜡烛、烛),古代诗歌中的一种常见意象,“烛”的意象常常和宴饮离别、爱情思念有关。如杜牧《赠别》:“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又如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宋词中的“红烛”多半与缱绻柔情、追忆往事、甜蜜温馨有关。如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围绕“批判性思维在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渗透”这一主题,我搜集了大量资料、翻阅了很多相关书籍,后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单元目标,确定了十二分钟片段教学目标:
1.分析红烛的特点。(重点)
2.结合诗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分析。(难点)
3.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强爱国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首先,我选取新宁当地一处形似红烛的名为“蜡烛峰”的景点,进行趣味导入。这样的导入既彰显了当地特色,又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更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维。
《红烛》是一首有年代感的现代诗,唯有深入精读才能体会它的时代背景和艺术之美。因此,我希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诗,初步感知全诗。随后,我采用组图展示的形式,将红烛的“作用、灰、泪”等物象特点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深入体会红烛的特点以及作者寄寓的情感。接着,我再请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自由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进一步引导其他同学进行质疑,补充讲述不同观点。
在这次教学中,我和学生一起品读诗歌、回味经典,感受到了闻一多先生火热的爱国之心。课后我对本堂片段教学进行了认真反思,就优点而言:我以当地特色景观为话题切入点,师生互动,快速营造了和谐而又活跃的课堂气氛;有效抓住咏物诗的物体特征,以图片形式直观展现红烛的物象特点;用贴近学生心灵的教学方式,使本来有年代感的诗更容易被感受。
当然,其中也有些许不足。其一,我没有及时把握好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语文兴趣的佳时机,如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和设计预期截然不同,我没有当堂处理;其二,教学指令不够明确,教学语言不够凝练,教学环节衔接也不够紧密,致使教学过程不紧凑。
回顾与反思的目的是实现自我提升。为此,我今后将努力提升,加强备课——不单要备教材,更要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全面模拟、整体考量,提高自身课堂驾驭能力。同时,我将加强自身语言表现力,用更生动、更明确的课堂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上一篇:环境科学专业就业前景(6篇)
下一篇:保险入职演讲稿(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