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原理(6篇)

时间:2024-03-21

病理学原理篇1

1课程实验内容设置

“计算机病毒”课程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许多病毒和反病毒技术必须在实践过程中去认识、理解和掌握,因此,其教学过程必须注重原理和实践的良好结合。目前,计算机病毒种类繁多,病毒特点与实现原理、运行机制各有不同,对此,本课程的实验内容主要围绕“DOS引导型病毒、Windows32PE病毒、Word宏病毒、Java脚本病毒、VB脚本病毒、Outlook邮件病毒、蠕虫、木马”等典型的计算机病毒展开。虽然通过案例式的课堂理论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计算机病毒保持兴趣,但是,如果没有实践的环节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病毒、感受病毒,那么学生的兴趣就会渐渐地变淡。因此,必须合理规划和安排实验时间,在学生还保持着兴趣的情况下尽快安排实验,使学生从对原理似懂非懂的状态下亲自实践,深入理解病毒原理,并能够激发学生想尽快实现分析病毒的“冲动”。为了更好地说明本课程各个实验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方法,本文以典型的Win32PE病毒为例进行阐述。

2Win32PE病毒实验教学过程探索

目前所存在的各种类型的病毒中,Win32的PE病毒最为盛行,功能最强,分析难度也最大,因此,掌握Win32PE病毒的基本原理及其运行机制,并能进行合理的对抗与分析对于一名反病毒分析师非常重要。PE病毒原理复杂,如何既能使学生不会因为原理的复杂而吓退、放弃,又能使学生激发并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就必须合理设计其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展开讨论。

2.1理论教学

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的支撑,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实验效果。对此,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开展PE病毒的理论教学。

(1)病毒案例的演示与简单功能说明。由于PE病毒原理非常复杂,如果一开始就进入复杂枯燥的原理讲解,必定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消失殆尽。因此,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病毒案例演示和简单讲解的方式进行导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冲动”。

(2)详解PE文件格式。PE文件格式是Win32环境自身所带的执行体文件格式,是PE病毒感染的对象。PE格式的讲解比较枯燥,但是内容却很重要,是学习、理解和掌握PE病毒工作原理的关键,为了使学生能听得进去,就不能仅仅讲解PE的结构构成,而要边讲结构边借助PPT的动画演示功能对照一个PE文件的二进制信息进行说明,这样可以使学生对PE文件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此外,对于PE病毒所关心的PE文件关键字段要结合病毒的运行机制和行为特点进行讲解,告诉学生这个字段的作用是什么,病毒如何来利用它,这样学生不会孤立地学习PE格式,也就不会觉得学得无趣。

(3)讲解PE病毒的一般行为及其工作原理。这部分是理解PE病毒行为特点、工作原理、运行机制的核心部分。重点介绍PE病毒的重定位技术、获取API函数地址的多种方法、获取感染目标文件的方法、文件的多种感染技术等等。

2.2验证型实验教学

本课程的病毒验证型实验的开展主要是借助了信息安全实验教学平台,该平台针对实验内容提供了详细的指导,包括实验基础、实验原理及其动画演示、实验步骤和思考问题等,并提供了针对性的实验辅助工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每类病毒的运行机制。PE病毒的验证型实验主要是利用PE文件信息查看工具、二进制文件查看工具、动态调试工具等多种工具相结合,来验证PE病毒的基本原理。具体的实验过程和实验内容包括:

(1)以一个简单的PE文件为例,采用UltraEdit等工具,手动查看PE文件的详细二进制信息,以深入理解PE文件格式。

(2)在虚拟机中运行病毒,观察病毒的感染机制、感染前后宿主文件的变化等,对PE病毒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以案例病毒为样本进行分析。首先,使用LordPE等PE文件信息查看工具,分别读取病毒感染前后宿主文件的PE头信息、数据目录表、节表等信息,记录下病毒所关心字段的关键数值,并分析其不同的原因;然后,使用UltraEdit工具的文件比较功能,打开病毒感染前后的文件,查看其二进制信息,并将UltraEdit窗口中用不同颜色标记的二进制字段进行详细分析,思考病毒修改该字段的目的所在,进而理解病毒的工作原理和运行机制。最后,结合使用OllyDBG等动态调试工具将样本病毒加载进内存,分析其在内存中的运行过程。

2.3设计型实验教学

通过验证型实验环节使学生对PE病毒的基本原理、运行机制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如果不亲自动手实现一个病毒,那么这种理解不会太深刻,也会有很多的细节无法解释,对此,设计型实验教学环节就变的更加重要,本课程需要学生独立完成以下几个工作。

(1)简单PE病毒的设计与实现。请学生从病毒编写者的角度出发,设计简单PE病毒的运行过程,并实现一些PE病毒的基本行为和简单功能,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PE病毒的一些共特征和个性的行为特征,以及这些行为的实现方式。

(2)搭建病毒分析实验室,分析简单病毒样本。搭建病毒分析实验室,即安装病毒运行环境-虚拟机,并将要用到的病毒行为监控工具、病毒分析工具等都装入其中,如Filemon、Regmon、ProcessExplorer、Tcpview、IceSword、OllDBG、IDA等,然后将最常用的工具运行起来,完成各种配置,最后在虚拟机中制作快照,以便病毒分析时直接还原快照。在搭建好的病毒分析实验室中,学生可以独立分析自己编写的病毒和教师提供的病毒样本。病毒分析实验室的搭建不仅可以督促学生掌握虚拟机、常用病毒行为监控工具、分析工具等的使用方法,而且可以更方便地运行和分析病毒。

2.4课程拓展-创新型实践教学

计算机病毒的分析与对抗能力是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因此,在PE病毒课程结课之后,仍需利用国家、学校、学院、教师等创造的各种机会来培养和锻炼学生,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家和天津市的信息安全竞赛、科技立项、教师科研项目、知名企业实习实训平台、毕业设计等实践活动,围绕“病毒的分析与对抗”,自主命题、自主设计解决方案和实验步骤,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科研,提高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

3结语

病理学原理篇2

结果:57例学生患者经过病因治疗和护理,全部治愈出院。

结论:根除幽门螺杆菌,保持健康的精神状态,养成良好的饮食及生活习惯,有助于提高溃疡的愈合率,减少复发。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291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177-01

消化性溃疡主要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据相关统计,大概10%以上的人群可发生消化性溃疡[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消化性溃疡在青年人群中的发病率日益增高。现将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57例学生消化性溃疡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57例学生消化性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电子胃镜检查证实为消化性溃疡,其中男性38例,女性19例;初中生15例,高中生30例,大学生12例;年龄14~23岁,平均年龄18.2±3.6岁;胃溃疡2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4例。既往有溃疡史的6例,初发者51例。

1.2临床特点。以反复上腹部疼痛不适为主要症状,其中伴腹胀23例,恶心12例,呕吐9例(无呕血病例),嗳气16例,反酸11例,大便潜血试验阳性4例,便血2例。

1.3方法。通过询问及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患者心理情况,服用药物,饮食及生活习惯等,分析发病原因,根据患者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

2结果

2.1发病原因。本组57例患者,发生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心理压力过大、不良的饮食及生活习惯,药物等。具体情况见表1。

表1不同阶段学生消化性溃疡病因[n=57,例()]

2.2治疗效果。所有患者经临床治疗和护理,均痊愈出院。定期复查及随访1年,无复发。

3讨论

3.1病因分析。

3.1.1HP感染。调查结果显示,HP感染者占91.2%。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发生的主要因素。HP释放的毒素,诱发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削弱了黏膜保护屏障;HP感染又导致胃液素和胃酸的分泌增加,增强了侵袭因素[2]。这两点协同作用造成了消化溃疡的形成。

3.1.2心理压力过大。表1结果显示,心理压力过大在高中生病因比率最高,达63.3%,明显高于大学生,原因在于中学生在校学习任务重,考试多,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父母的高期望,又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3.1.3不良饮食习惯。本组比率占到49.1%,多由于饮食不规律或不节制。不吃早餐,或随意吃点零食,胃部排空加快,使胃发生逆蠕动,胃黏膜血管扩张、水肿,易被破环发生炎症溃疡[3]。部分学生喜欢吃辛辣刺激食物,喝饮料、咖啡等,对胃黏膜造成较强的刺激。

3.1.4不良的生活习惯。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使人们生活习惯发生了改变,尤其是青年人,熬夜玩网游、看书已成习惯。有些学生甚至有吸烟喝酒的嗜好。这些不良习惯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增加了溃疡的发病率。

3.1.5药物。11例患者由于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及肾上腺糖皮质激素(ATCH)导致溃疡发生。NSAIDs可直接损伤胃及十二指肠黏膜,还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其对黏膜的保护作用。ATCH可抑制胃粘液的分泌和改变其性质,从而削弱粘液层的保护作用,使其易受胃酸损害,诱发溃疡的发生。

3.1.6其他。无明显诱因2例。

3.2护理对策。

3.2.1根除HP。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发病的主要原因,根除HP大多可促进溃疡的愈合,降低复发率,但不易根除。护士需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根除HP重要性,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3.2.2心理护理。针对引起心理压力过大的原因,进行具体的心理疏导,诱导患者主动说出自己的感受,家庭和学校也应该给予学生理解和支持。

3.2.3饮食护理及生活指导。强调健康的饮食习惯的重要性,告知患者饮食要规律,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养成良好规律的生活习惯,戒除烟酒。做到劳逸结合,提高机体抵抗力。

病理学原理篇3

关键词:病理性近视/病因;遗传因素;巩膜组织细胞外基质;环境因素

近视指眼在调节静止时,平行光线通过眼的屈光系统屈折后,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的一种屈光状态,按照病程进展和病理变化分为单纯性近视和病理性近视。病理性近视又称进行性近视、变性近视、恶性近视,屈光度在-6.00D以上,其特点是眼轴进行性延长,近视屈光度逐渐加深。病理性近视是严重影响视功能的常见眼病之一,其全球患病率为0.2%~8.4%【1】,我国的患病率高,群体调查患病率为0.95%【2】。高度近视眼的眼球病理改变主要有角膜后弹力层破裂、巩膜变薄、睫状体萎缩、玻璃体液化混浊、脉络膜萎缩变薄、视网膜退行性变化等,且眼球病理改变程度随眼轴增长、屈光度加深及年龄增长而加重。

目前,针对病理性近视的研究发现可能病因主要有遗传因素、巩膜组织细胞外基质的生物化学特性改变、胶原基因和自身免疫学说、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层粘连蛋白等。

一、遗传因素

现在普遍认为病理性近视的发生与遗传关系较大,遗传方式主要为单基因遗传,具有遗传异质性,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连锁性遗传等各种遗传方式【3】。自1990年第一个病理性近视相关基因座MYPl被确定以来,标志着病理性近视病因研究已发展到基因水平,现在发现的相关致病基因有MYPl、MYP2、MYP3、MYP4、MYP5、MYP11、MYP12、MYP13、MYP15、MYP16等【4】。

二、巩膜组织细胞外基质的生物化学特性改变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5】:病理性近视的发展与巩膜组织细胞外基质的生物化学特性改变有密切关系,而胶原作为巩膜组织细胞外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达和积聚的改变与病理性近视的发展明显相关。高度近视人眼的巩膜显著变薄,尤以后极部为重,伴有巩膜细胞外基质的改变。究其原因有两种观点:巩膜被动延伸和主动扩张。病理性近视后,胶原纤维明显分裂,微原纤维以无分裂现象。因而整个胶原结构变的更加疏松,还可见胶原复合体中央变的稀疏,从而巩膜更易扩张,眼轴进行性延长。在胶原纤维改变的基础上,由于亲和胶原分子内的蛋白多糖键破坏而发生微原纤维分解,分解过程随着近视的发生而发展,在病理性近视中达到最大限度。病理性近视时,除微原纤维分解外,亲和胶原和胶原纤维完全分解使巩膜变薄。

三、胶原基因和自身免疫学说

近年来,也有人提出了胶原基因和自身免疫学说【5】,实验性近视的动物模型眼的病理学研究发,近视眼巩膜软骨层增厚,双核细胞及成对细胞增多,细胞密度降低,提示巩膜软骨增殖和分泌增加。后极巩膜胶原积聚减少,巩膜变薄,胶原纤维直径变小,组织丢失,病理性近视发展时眼球的过度扩张是在巩膜的参与下形成的,巩膜是近视发生时眼内所有调控机制的最终靶组织。

四、环境因素

病理性近视的发生发展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围产期因素、调节因素和形觉剥夺三个方面【6】。褚仁远等对258对双生子进行围产期调查后发现早产儿近视患病率较高,推测围产期胎儿体重及生长发育可能是病理性近视发病因素之一。长时间的近距离用眼可使调节处于紧张状态,睫状肌紧张,脉络膜血循环不良,巩膜随之扩张变薄,进而导致眼轴变长。形觉剥夺也可导致脉络膜萎缩变薄、眼轴增长等病理改变。

五、层粘连蛋白的相关性

病理性近视的形成与层粘连蛋白的相关性表现在【7】:LAMA1基因发生突变或表达异常导致层粘连蛋白的合成、分布、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眼球巩膜生物力学的改变,最终导致眼轴变长及其相关的并发症。

综上所述,遗传因素在病理性近视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已得到公认,目前已确定多个病理性近视相关基因,提示了病理性近视具有显著遗传异质性。同时病理性近视的发生发展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为病理性近视对视觉健康的危害极大,所以找到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对病理性近视的治疗等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CurtinBJ.Pathologicmyopias.ActaOplalmolSuppl,1988,185:105-106.

[2]褚仁远,倪鹏生,倪敏健,等。病理性近视眼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0,17(3):178-180.

[3]胡诞宁,近视的发病机制。见:李凤鸣主编,中华眼科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429-2430。

[4]高婷婷,龙琴。病理性近视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国际眼科纵览,2015,2:45-49

[5]王丽娜,张丰菊。病理性近视巩膜细胞外基质中胶原蛋白的研究进展,临床眼科杂志,2007,15(1):92-94

病理学原理篇4

一.支原体致病机制:

1支原体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1)掠夺营养成分。支原体的基因组很小,几乎丧失了所有合成氨基酸,脂肪酸,辅助因子,维生素的能力,因此其生物大分子的合成需要宿主提供相应的前提物质,这种竞争导致宿主细胞的功能严重受损。

(2)黏附引起的埙伤。黏附后支原体能干扰宿主细胞么表面受体的功能(这主要靠产生外毒素和代谢产物,如溶细胞酶,超氧自由基等),从而导致宿主细胞的埙伤。

(3)融合引起的埙伤。支原体无细胞壁,在某些情况下它与宿主细胞间的直接接触,能导致两者的融合,引起宿主细胞埙伤。

(4)致细胞病变效应。支原体黏附细胞后,能释放有毒酶类和溶细胞代谢产物,产生广泛的致细胞病变效应。

(5)诱导细胞凋亡。支原体除了能调节细胞免疫系统外,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对宿主细胞具有毒性作用。包括诱导宿主单核巨噬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生殖细胞的凋亡(细胞皱缩,胶质空泡化,凋亡小体形成,微绒毛消失),坏死。

2支原体感染的免疫病理埙伤

(1)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引起的埙伤。支原体感染后,早期最显着的反应是诱导免疫细胞如单核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神经胶质细胞产生一系列前炎性因子如TNF-a,Y-干扰素,IL-8,趋化性细胞因子等,这些炎性介质能诱导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和II类分子的表达和炎性细胞的渗出。这些炎性介质的产生一方面有利与固有免疫系统清除支原体,另一方面却引起炎症失控而加重组织损伤。

(2)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有些支原体能诱发呼吸道粘膜产生抗体IGE,同时可刺激肥大细胞释放5-羟色胺,这种活性分子能诱发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从而引起喘气和呼吸困难。

(3)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免疫应答能通过上调/下调细胞因子的表达或产生,造成宿主免疫系统紊乱,产生免疫抑制。

3支原体致病过程:

支原体随空气进入呼吸道,由于鸡度支原体对黏膜具有特殊的亲和性,进入机体后,附着在口腔的咽喉部,气管上皮细胞,纤毛,气囊及泌尿生殖道黏膜上;首先支原体借滑行运动穿过黏膜上皮细胞的细胞纤毛屏障,隐藏在细胞间隐窝内,粘附于上皮细胞的表面神经氨酸酶受体上,借吸取宿主细胞的养料赖以生长,繁殖,抑制纤毛活动和破坏上皮细胞,同时释出有毒产物进一步引起局部组织损伤,使鸡只出现流鼻,呼噜,张口喘气,免疫力降低等病理现象,随着炎症进一步向下蔓延,进而可出现气囊炎,肺炎。

由于气囊和气管末端无血管通过,当摄入抗生素时不能通过血液中的药物扩散作用将寄生在气囊和气管纤毛末端上的支原体全部杀死,只能减少支原体的感染数量,所以使用抗生素治疗有效但不彻底,易复发。

二.支原体与其他病原体之间的共生关系:

病原微生物引起疾病时,相互协作尤为重要。在许多情况下,病原微生物只有依靠相互协作,才能战胜宿主的抵抗力,并繁殖自身达到感染剂量,从而导致疾病。患支原体病时,支原体能抑制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活性,有的还能产生IGA蛋白酶,使分泌型IGA水解失效,消弱黏膜局部的防卫功能,所以易继发感染大肠杆菌,新城疫,温和性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同样,在患新城疫,温和性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疾病时,这些病毒均能增加支原体繁殖滴度和致病作用,所以易造成支原体病的继发。

三.支原体的防治:

1加强饲养管理,降低饲养密度,改善卫生条件,避免各种应激反应,防疫疫苗均采用SPF胚源的冻干苗。

2种鸡厂应进行支原体净化,控制垂直传播:

(1)淘汰阳性鸡;

(2)种蛋清除法:

A.高温法:45°度,14小时高温处理鸡蛋;

B.浸泡法:37.8度的蛋浸入冷的抗生素溶液中15-20分钟。

3应从无支原体感染的种鸡厂引进鸡苗。

4疫苗免疫:

(1)疫苗种类:败血支原体苗主要有弱毒苗如F36株,F株,6/85株,TS-11株和灭活苗两种,但活苗中只有F株具有替换环境中野毒的作用。

(2)免疫程序:

A.肉鸡:6-10日龄F36点眼免疫一次即可;

B.蛋鸡:6-20日龄F36点眼免疫一次;80-100日龄F36再点眼免疫一次(种鸡防疫除按蛋鸡程序外,开产前需用油乳剂灭活苗免疫一次)。

C.免疫注意事项:

C1.支原体免疫前后5天不能使用抗支原体的药物;

C2.支原体F36株活苗不受母源抗体的干扰,可以早期防疫;

C3.与新城疫,传支的免疫时间要间隔5-7天,但可以和病毒性关节炎疫苗,传染性法氏囊病活疫苗和灭活苗同时免疫。

5治疗:

由于此病的特殊性,所以治疗要做到:

病理学原理篇5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人类在信任他人方面有着明显的倾向性,那些与自己长得比较像的人更容易获得信任。

据来自英国汉密尔顿的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称,人类的潜意识里存在着一种“生物裙带”关系,这种“生物裙带”关系导致人们更愿意信任与自己相貌相似的人,这项研究的负责人莉莎・德布鲁因称,他们的研究发现,即使是完全陌生的人,只要他们的相貌特征与自己相似,那么就很有可能获得自己的信任。

这一发现或许能够解释为什么年轻人喜欢结交与自己相貌相似的朋友;为什么夫妻经常会在某些身体特征方面比较相似,研究人员将自愿接受实验的人分成几组,然后将他们的相貌特征存储到计算机中进行加工,使这些特征发生部分改变,然后让实验对象根据自己的好恶对电脑中的各个人物图像进行打分,决定自己对他们的信任度。结果那些与实验者有着相似特征的人获得的分数要高于那些相貌没有共同之处的人。这表明,人类更倾向于相信与自己长得比较像的人。

感情的传染病理学原理

近日,“高峰私生子”事件一直风波不断。继王纳文方面声称接到了鉴定所“高峰确系孩子生父”的报告后,又有消息称,早前高峰就曾给王纳文支付了巨额补偿金。这段公案中的是是非非除了当事人,外人一时恐怕很难说清。不过,笔者试从传染病理学角度来解释这段“私生子”事件和“那高恋”,也许对旁观者不无参考价值。

我们知道,传染病传染有三个要素:传染源、易感人群、传播途径,三者缺一不可。比照这个原理分析,现代社会,作为传染源的“淤泥”越来越多,而我等凡夫俗子们毕竟不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因此,也就很顺理成章地成了“易感人群”,从上面分析中,那些意志力强的人采取远离“淤泥”的躲避方法,也就是“切断传播途径”,这也不失为一个被动的好方法。但“淤泥”越来越多后,纯净的空间就越来越少,这种被动“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便不可能长久有效。

在传染病理学上,控制传染的方法除了切断传播途径外,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给易感人群接种疫苗,人工生成抗体,从而预防传染。这个原理与“出淤泥而不染”简直是如出一辙。

经常听到有人抱怨:为何男人出轨几率比女人大?

笔者也是一位男人,我无意为男人们争辩,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男人遭遇的诱惑要比女人多!这可能与男人的普遍交际大于女人有点缘故,另一方面,也可能与男人与生俱来的“抗体”要少一些的原因有关吧。

病理学原理篇6

1重视理论教学

让学生对传染病充分理解,并根据当前国内外以及当地传染病流行的实际情况有重点地讲授相应传染病护理学知识,如对人民大众危害较大、发病率较高的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狂犬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细菌性痢疾、艾滋病等应详细讲解;而对于经典传染病但现在发病率较低的传染病,如黑热病、白喉、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可适当少讲或让学生自学。

1.1传染病的定义:传染病是一组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引起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引起传染病的常见病原体有病毒、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以及其它致病微生物。作为传染病必须具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这三要素,缺一不可,同时,传染病流行过程本身又受到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并介绍我国甲、乙、丙三类传染病得常见疾病,及让学生掌握按相关法律法规各项传染病报卡时间,特别是甲型和乙型传染病的上报时间。

1.2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成和繁殖,并能通过一定的方式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以及受感染的动物等。其中,病人是最重要的传染源,不同病型和病期的患者传染病的传染力不同。非典型患者不易被发现,若得不到及时隔离与治疗,容易导致疾病的传播;典型患者的症状明显而促进病原体的排出与扩散,是重要的传染源,但如果得到及时隔离与治疗,一般不会引发疾病的传播[3]。病原携带者因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得不到及时的处理,是十分重要的传染源,其作为传染源意义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携带者排出病原体的多少和携带时间的长短,更取决于其个人的职业因素和个人卫生习惯。

1.3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常通过空气、水、食物、接触、土壤、虫媒、医源性传播以及母婴垂直传播等途径侵入下一个易感者机体。

1.4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而易感的人群,其中个人称为易感者;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某种传染病容易感染的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

2传染科常见的危险因素

2.1紫外灯射线:传染科的病房经常都需要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长期接触275-400nm波长射线的照射,会使皮肤出现红斑,甚至导致皮肤癌,同时还会使眼睛及肺受到刺激。

2.2锐器伤:是传染科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因传染科病房长期收治病毒性肝炎、结核病、艾滋病等患者,护理人员在使用注射器等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容易发生刺伤,而感染上相应的疾病。

2.3空气传播:病区环境空气中具有传染性的病原体含量密度较大,如结核病患者的飞沫及痰液、甲肝和菌痢患者的呕吐物及排泄物等,可以形成气溶胶扩散到室内空气周末那个,甚至整个病区,护理人员在病区走动时,可能造成呼吸道感染。

3传染科安全护理规范

3.1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克服恐惧心理:重视岗前培训,护理人员应加强对传染病防护知识的培训,特别是一些新发传染病的防护,掌握自身防护知识。作为传染科的护理人员应克服害怕被传染的心理,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

3.2严格操作:熟练掌握隔离消毒的知识和技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一旦发现疫情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准确地汇报。严格管理各种锐器,特别是使用过的和带有血迹的锐器,建立针刺、体液等污染品及时报告和登记的制度。

4重视临床见习与实习

每一章节的理论课学习完毕后,应让学生带着问题到临床中见习,熟悉病房环境,了解相应疾病的诊断、治疗及护理措施,以“症状为主线、患者为中心、护理为任务”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开拓学生的临床思维,提高学生主动学习以及知识应用的能力。缺乏临床见习条件者,可在课堂上学生们互扮患者、医生、护士及家属等角色,模拟诊疗过程,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安全护理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

5讨论

综上所述,作为医护工作者对于临床中传染病的治疗,要坚持预防为主,对病人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五早,对于接触者也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护理学时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都较强的应用性学科,而传染科的护理工作又具有其独特的专科护理特色,既要传染科医疗救护工作,又要从事隔离与预防工作,并且护理人员自身却常常暴露于各种职业危害中。因此,安全教育在传染科护理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传染科的护理人员应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合护理评估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服务态度,工作热情有爱心、耐心、责任心,重视对患者及相关人群展开心理护理,从各个层面确保治疗及护理工作的安全性。通过中专阶段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地系统化学习后,能掌握传染科疾病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并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承担传染科的日常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黄春.当前传染病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应对策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21(2):53.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