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作品赏析论文范例(3篇)

时间:2024-04-11

舞蹈作品赏析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舞蹈鉴赏舞蹈语言审美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93-02

鉴赏课的特点在于以一种感性的方式,通过艺术的感官形象给人一种直观体验,同学们感兴趣,容易接受这种方式。但缺点在于,由于直观感受作为主要方式,容易缺少系统分析和理论导向。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也容易只注重感觉、兴趣、爱好,而忽略了艺术中的思想内涵、理性知识及审美意蕴。对于鉴赏课,同学们常常是抱着“轻松解乏,娱乐至上”的心情走进教室的,因此,上好这门课首先要取决于老师的教学目的及定位。本文在向大家介绍本门课程的教学意义时,开宗明义地申明艺术赏析不仅需要感性和直觉,同时也需要理性与思辨,在严肃的环境下运用想象和进行欣赏。这种引导,首先来自于教师自身的认识及审美观念的确立。

1.从技术层面到身体语言的理解

艺术是对于人的活生生的生命经验的表达,而不是流于纯粹形式的把玩。因此,技艺的模仿和学习不应是高职艺术课堂的重点,而更好地理解艺术本真的意义才是我们课程学习的目标。

在当今多数同学眼中,观看舞蹈,特别是舞蹈表演性舞蹈,主要是看其技术技巧。有此观点并不奇怪,很多舞蹈作品中超人的“跳转翻”能力和惊人的“柔术”炫技,吸引了很多外行人的眼球。然而在一阵掌声和欢呼过后,除了惊叹大家并未留下更深的印象。教师在上课时,有时为了吸引学生也步入了误区,课堂的焦点和兴奋点都放到了舞蹈炫技的展示上,以为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同学们对舞蹈发生兴趣。但其实,这样的行为诋毁了艺术的真谛,同时也败坏了同学们的审美趣味,降低了他们的艺术眼光,这样的“鉴赏”与高职艺术教育的目标南辕北辙。高职的艺术教育除了要注重感性,更需要注重理性思辨。高职艺术课程虽说是以普及和通识教育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但普及并不代表肤浅和简单。

梅洛・庞蒂告诉我们:“身体是我们能拥有的世界的总的媒介。”舞蹈是一门身体语言,肢体表现性的魅力是巨大的,而舞蹈的语言魅力与杂技的极致和体操的力量是有区别的。“舞者的身体应该是文化与审美记忆的载体。”舞蹈技术除了有其自身严谨的规范外,更重要的是从技术层面上升到身体语言的表达,以及由此传递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舞蹈技术的高层次是艺术表达,而不是技术本身。在课堂上要让同学们了解什么,对艺术应抱有一种怎样的态度,教师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不能囫囵吞枣一带而过或是一味迎合。在对舞蹈作品的鉴赏中要做到有的放矢,引导和讲解的方向应更多地放在舞蹈的历史流变、身体语言的不同表现方法,以及技术技巧作为身体语言表达的内涵和作用上。

2.以符号性的形态分析舞蹈本体

学生们经常会在课堂上问:“老师,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那段舞蹈在表现什么?就动作讲动作,对于舞蹈老师可不是什么明智之举,而分析舞蹈语言之中的奥妙才是舞蹈鉴赏课的真正意义。舞蹈语言是“有意味的形式”,当在课堂上引导同学们观赏作品时,要从对事物的模仿、借物抒情,上升到把舞蹈看作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因为舞蹈的“形式”――人体姿态及其连接、运动,其实是社会生活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这种以人体动作组成的有意味的形式,是高度抽象、写意的。舞蹈语言的流变发展,作为一种文化显现以及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反映着一个时期的社会心理、情感方式、习俗特点和审美判断。正如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语言乃存在的家园。”舞蹈语言正是以特殊的形式显现着这个世界。

舞蹈语言的符号功能极强,可以通过一个动作概括一个民族的什么倾向和文化性格。每每言及这些,同学们的眼神中无不透露出好奇和疑问,于是教师就将敦煌“飞天”的形态和芭蕾中的“阿拉贝斯”造型对照展示,让同学们从动作的不同形态、线条质感和走向当中寻找其内在的答案。从这些极具典型性的身体符号当中,同学们深入浅出地体悟了东方舞蹈语言之“拧倾圆曲”的审美内涵和西方舞蹈语言“开绷直立”的不同文化魅力。在“内容积淀为形式,想象观念积淀为感受”的舞蹈语言中,感受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意蕴。

3.以科学的视角走进舞蹈文化

在舞蹈鉴赏课中,作品的介绍必不可少。教同学们“怎么看、看什么”是此环节的关键,如何让同学们在赏析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和思考,需要授课教师反复思量。有几种课堂现象值得反思:一是“盲目观看”。有的老师认为鉴赏课就是观看,便从头至尾的播放舞蹈剧目,同学们在没有文本知识的辅垫下浑然不知舞蹈作品的内容和寓意,看的昏昏欲睡;二是“跳跃式观看”。有的老师只为课堂内容好看,全然不顾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学生上课只为看热闹;三是“孤芳自赏”。有些老师认为作品是经典,经典的价值是不言自明的,于是观看之后不提问、不讨论、不做任何点评,同学们看了没机会说,不明白的也不敢发言。

作为选修课的舞蹈鉴赏,对于课程内容的凝练、概括和含金量要求很高,需要在有限的课时当中,把舞蹈的种类、表现手法、文化历史、一般规律,包括交叉学科的艺术问题等方方面面的话题作深入浅出地讲解梳理,因此课程体系的系统与严谨非常重要。其次,教学思路决定教学结构。第三,对经典作品的文化再认识。鉴赏课上老师们都会选择介绍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但我们往往是将“经典”置于“文化偶像”的地位,一味的膜拜,不能有疑义,否则就是你看不懂。艺术欣赏中这种“毋庸置疑”的态度往往是弊大于利,它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力的培养,况且对艺术作品的社会背景、文化内涵和普遍的社会意义,在此基础上才会有一个相对理性的认识。此时经典作品受人倾慕也好,批判也罢,但总是充满着让同学们无法摆脱的吸引力。

总之,舞蹈所展现的绝不仅仅是肢体的“美观”和形式的“装饰”。正如已故著名舞蹈家孙颖先生所说:舞蹈风格、色彩、情调、意境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在历史长河、社会演变中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共同的文化形态、共同的审美情趣的凝集……”舞蹈鉴赏课是舞蹈文化普及传播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舞蹈作品赏析论文范文

课题名称:

舞蹈艺术欣赏

——一门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课程

学生姓名:

系别:

音乐系

专业:

音乐学

指导教师: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了诸多发展趋势,包括:经济全球化、以信息技术为导向的新技术革命、全球经济的市场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人类生存方式、文化价值观念、文学活动以及艺术文化等也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我之所以会选择《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作为我关注的问题,是因为我觉得,在这个变化多彩的社会中,我们这些正处于毕业阶段的高师音乐系学生应多学习专业以外的多面知识,以不变应这万变的复杂社会。

虽然《舞蹈艺术欣赏》这门课程并不成为我们系的一门必修课程,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并不亚于专业课程。舞蹈艺术欣赏”与其他艺术的关系是如此的紧密,对舞蹈中各种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对音乐系不同专业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从我自身的体会来说,舞蹈艺术欣赏对学习舞蹈专业很有帮助,对舞蹈艺术作品的反复领悟、探究、剖析形式美以及构成美的技法,不仅直接培养了舞蹈艺术欣赏能力,为自己的表演和创作寻找到坐标,而且对舞蹈专业工作者来说,也是一种受教育的过程,是开阔眼界,学习并借鉴他人舞蹈艺术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变化万千的舞蹈世界中不仅要通过自身的实践,还要多看、多听、多鉴赏,因此,《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必要性是不容忽视的,更要成为我们音乐系的一门核心课程。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一、开头

⒈由学习者在《舞蹈艺术欣赏》这门课程中的课堂表现引发我对学习者的调查;

⒉学习者的态度是由于《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本身的几大特殊性所导致,分别是:

①学习者——本系各个专业学生;

②课程时间的安排——大四的第一个学期;

③课程的性质——非必修(选修)的专业课程;

二、⒈舞蹈艺术欣赏的概念;

⒉分析舞蹈艺术欣赏与其他艺术的关系;

⒊特别提出《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对舞蹈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⒋从感知方面来谈欣赏舞蹈的三个层面:

①形象感觉②体验想像③探究领悟

⒌舞蹈艺术欣赏的审美价值;

三、结尾

呼吁全系学生要用更为认真的态度来对待《舞蹈艺术欣赏》这门课程。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为什么《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不能得到重视?

2.什么是舞蹈欣赏?

3.舞蹈艺术欣赏与其他艺术有没有关系?

4.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对专业学习者有没有作用?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1、网上、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

2、请教指导老师黄平副教授,确定选题方向;

3、与同学共同讨论本课题,互相交流意见;

4、写好开题报告;

5、根据已选题目进一步搜集资料,并拟好论文提纲;

6、论文写作;

7、论文修改并定稿。

进度安排:

1、9月10日——10月30日依据论文参考选题,作好论文先期搜集工作;

2、11月1日——11月20日选题,写开题报告;

3、11月24日——05年3月6日开题报告定稿,接受毕业论文任务书;

4、3月6日——3月20日论文写作阶段完成初稿并接受论文中期检查;

5、3月20日——5月10日修改论文阶段;

6、5月10日——5月15日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田静主编《中国舞蹈名作赏析》人民音乐出版社19490-1999

[2]汪流《艺术特征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

[3]科林伍德《艺术原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4]选自《全国舞蹈教育研讨会文集》中黄小明著《试论高校素质教育中〈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特殊性》

[5]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6]贾作光《贾作光舞蹈艺术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

[7]于平著《中外舞蹈思想教程》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

[8]王宏建主编《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签名:

注:此表由学生本人填写,一式三份,一份留系里存档,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各保存一份。

舞蹈作品赏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教学对象?教学环节?教学目的?特殊性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已成为当今针对高校文理科大学生开设的一门艺术课程,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项新突破。正因为“新”,所以,《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全国还没有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一的教材,出现了随意、松散、杂乱、“各自为政”的不规范局面,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如何合理、科学地构建《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是我们当前急需认真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作为《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与舞蹈专业课程不同,有着它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本文试图从教学对象、教学环节、教学目的这三方面作为切入口,对高校素质教育中《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特殊性以及学科建设方向进行论述。

一教学对象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客观原因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教学对象上与舞蹈专业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客观原因。《舞蹈艺术欣赏》课的教学对象是高校文理科大学生,而不是考入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正因为教学对象的特殊,所以有必要对教学对象作个基本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作为跨世纪的有学识、高智商的大学生,究竟对舞蹈知识掌握多少?当我走进的已不是宽畅明亮的有镜子、把杆的舞蹈教室,而是走进有多媒体设备的阶梯教室;面对的也不是身穿练功服的舞蹈学生,而是端坐在课桌前的文理科大学生时,我就注意对学生进行了调查。我给学生上第一堂《舞蹈艺术欣赏》课,学生对舞蹈知识的“无知”,观看舞蹈作品时的“茫然”,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问学生“你们谁能解释什么叫舞蹈吗?”全场鸦雀无声。“你们看过哪些舞蹈?”只有一两声附和《天鹅湖》。“知道什么是‘现代舞’吗?”教室顿时活跃起来,七嘴八舌,交头接耳,接着报出一连串的名称“街舞”、“芭啦芭啦舞”、“劲舞”、“霹雳舞”、“韩国组合舞”。“为什么认为是现代舞?”“因为是现代流行的,是现代人跳的舞。”由此可见,普通高校大学生这个知识群体对舞蹈知识的匮乏与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深刻地反映出因缺乏美育而导致不完整教育的结果。如何填补大学生舞蹈知识方面的“缺失”和“空白”,目前在高校开设的《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正是解决大学生舞蹈知识匮乏的有效途径;是沟通大学生与艺术的“桥梁”;是舞蹈教育的具体体现。“在普通高校中开展舞蹈艺术教育,恰恰能够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锻造功能融合起来……,借助舞蹈艺术品的媒介,塑造他们的情感,锻造他们的灵魂,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他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表现力,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①显而易见,开设《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任何一门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正由于这门课程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所以对与之相关的教学环节、教学目的方面的研究尤为重要。

二授课时间不同,是形成教学环节特殊性的主要原因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授课时间上与舞蹈专业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主要原因。《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授课时间安排仅是一学期,而舞蹈专业的授课时间安排则是四年。正由于授课时间的“短”“少”,因而更加深了这门课程的难度,所以必须在教学环节的诸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

1在教学内容的这个环节上,必须精炼、浓缩,直接从欣赏舞蹈作品入手,使学生最直接、最直观地感受舞蹈。在赏析舞蹈作品时,不能从孤立的、静止的角度来分析,也不单是从舞蹈形式和动作来赏析,而是要把舞蹈作品放在历史和文化的大背景来欣赏。把舞蹈的源流、文化、历史结合起来;把舞蹈的特性、种类、形式、内容联系起来;把舞蹈的音乐、道具、舞美、灯光综合起来,让各方面内容融为一体,调动学生头脑里的知识储存,激活丰富的想象,让他们从一个个“具象”的舞蹈作品,来把握舞蹈的“意象”和“内核”。由于授课时间的限制,课程教学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有所侧重、“点面结合”。首先应以欣赏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重点,因为民族民间舞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舞蹈的精髓。要让学生通过有限的课时,在对舞蹈的审美体验中感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激发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另一个重点则是现代舞,因为现代舞是当今青年学生最想知道和了解的,但他们对现代舞的理解仅停留在浅层次上。“现代舞是一种观点,一种对当代世界中艺术功能的态度。”②“在现代舞者的眼里,美已不再是至高无上的概念……。”③在欣赏现代舞作品时,学生忽然会感到与想象中的现代舞差距甚远,甚至会觉得现代舞“晦涩难懂”“莫名奇妙”。通过具体的舞蹈作品欣赏,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审美方式,注重到对人性的关照;进而了解现代舞对传统的叛逆、对程式的解构、对个性的张扬等特点。

2在教学方法的这个环节上,应运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舞蹈艺术欣赏》课程虽然不是形体训练课,但舞蹈是以人体动作来表现的艺术,“动”是舞蹈的核心,没有“动”则不成为舞蹈,课堂上应该把舞蹈知识与舞蹈动作有机地整合。要让学生“动”起来,用自己的身体去感悟舞蹈,例如,可以在课堂上教授古典舞的“小五花”、蒙族舞蹈的“硬腕”、壮族舞蹈的“凤凰掌”等简单的、典型的舞蹈动作元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让学生在欣赏舞蹈作品时加进自己对动作的感受,把所学的舞蹈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欣赏过程中。

3在教学手段的这个环节上,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进行教学。由于本课程的特殊性,舞蹈专业传统的“口传身教”“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显然不合适。再之,舞蹈是一门视听结合的综合性艺术,音乐在舞蹈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音乐给舞蹈以想象,舞蹈给音乐以丰富。所以在课堂上应充分运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营造一个多视角、全方位的音画空间,积极调动视听觉,使其在欣赏时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音乐和舞蹈的各自特色,以及和谐的魅力,达到一种“悦心畅神”的审美境界。

三教学目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根本原因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教学目的上与舞蹈专业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根本原因。《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具有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完美人格、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而舞蹈专业的教学目的则是培养艺术团体的舞蹈演员。正因为教学目的不同,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综合培养,是这门课程的重中之“重”。

首先是审美能力的培养。舞蹈不仅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也是艺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由于中国高校艺术教育的滞后,青年学生在艺术上的“营养不良”,导致心理上的不健全,对真、善、美的认识和理解出现了偏差。诸如自我个性膨胀、审美取向扭曲、爱情至上、信仰危机等,导致人变得越来越现实,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功利。青年人光有科学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真、善、美的良知,有完美的人格,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舞蹈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以人的思想情感为核心,利用肢体语言这个特殊的载体,体现着一定的时代精神和道德情操,反映着一定的文化特点。“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在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的同时,也教育人们对生活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看法,培养人们美好的道德情操,促进人们奋发向上。”④欣赏一部优秀、健康、向上的舞蹈作品可以唤起人们的美感,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完美人格的作用。通过《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使学生在对人体美、人体动态美以及舞蹈之美的审美活动中,提高分辨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

其次是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美育的最高境界。”⑤《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不能只停留在培养审美能力的层面上,而更重要的是挖掘潜质、开拓思维、提高创造能力。对于文理科大学生来说,创造能力不是指具体的舞蹈创作,而是将舞蹈欣赏作为催化剂,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在自己的学科里发挥创造力。在人们的眼里似乎科学与艺术之间没有什么联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李政道教授很精辟地阐述了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中国舞蹈教育理论家吕艺生在《舞论》中也说到:“实际上,我们每个跳舞的人,几乎无不天天使用90°、180°、720°等数字概念,天天生活在“一八零”的几何图形中。”由此可见,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科学与艺术共同的目标都是认识客观世界,共同的特点都是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课程教学目的的关键,“从广义的教育和教学的角度看,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和高层次思维技巧的发展,是生活和工作中获取成功所必须的,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受到严肃的关注。”⑥通过《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提高文理科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不仅掌握舞蹈基本知识和舞蹈种类风格的特点,还对舞蹈形成的历史、人文、生态、风俗等都有进一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对他们的专业特别有帮助。一位外语系的学生写道“对于外语系的同学来说,舞蹈欣赏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如芭蕾舞等多种经典舞蹈都起源于国外,对我们了解外国文化,促进外国文化的普及,对于开拓视野,以及对外国文明的理解和深入有很大的帮助。”文科的学生也深有感触地说“文学和艺术是密不可分的,历史上无数的文学家和艺术有很深的联系。艺术给文学创造带来灵感和动力,文学给艺术主题和思想……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在课程中对各种舞蹈作品的欣赏,使我们加深了对艺术的认识,对我们在文学方面的认识也增加了更新的材料。”“我的专业是数学,一直以来我都希望数学符号能如音符般跳动,思维能力如舞步般流畅,其实音乐与舞蹈与数学是交融的……”这是一位理科学生的体会。从学生们的心声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开设《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有利于促进他们的专业学习,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今天,舞蹈教育已经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的颁布,使《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特殊功能在高校素质教育中越来越凸现。我们相信《舞蹈艺术欣赏》这门课程在高校已不再是“点缀门面”“附庸风雅”,它将在探索和研究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地健全和完善,并将会建立独立的舞蹈学科体系,为中国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性、创造性的跨世纪人才,发挥它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舞蹈艺术教育》杨仲华、温立伟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②《肉体的叛逆》刘青弋著北京舞蹈学院出版

③《万般风情弄清影》陈洁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

④《艺术概论》王宏建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