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范例(3篇)
时间:2024-04-11
时间:2024-04-11
【摘要题】文艺复兴与大众文化【关键词】中华文艺复兴/美学/内涵
Chineseartandliterature'srejuvenation/aesthetics/connotation
【正文】
中华文艺复兴的涵义是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为价值取向的,以中华科技文化艺术的普遍持久高涨为突出表现和主要特征的,体现新中华理性主义并且旨在创造新的中华先进文化的思想文化运动、时期和潮流[1]。中华文艺复兴这一涵义又蕴藏着深刻的美学内涵。
一
中华文艺复兴深藏着的第一种美学内涵就是体现崇高精神,放射崇高美光彩,要求中华民族儿女崇尚崇高。为什么这样说呢?崇高(或壮美、或伟大)是不同于优美的一种美的形态。这种美的形态“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liú@①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2](P47),能够给人以特殊的阳刚性质的美感。这种作为“实践主体巨大力量,更多地展示着主体和客体在现阶段相冲突和对立状态;并且在这一对立的冲突中,显示出客体和主体相统一的历史必然性”[2](P50)的崇高,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都有所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社会先进力量的胜利,往往要经过艰难曲折的斗争,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决不会轻而易举、一蹴而就。正是在这种斗争中,先进社会力量的崇高精神崇高美显示出来了。人类历史上的奴隶革命、农民起义、资产阶级革命以及民族解放斗争,都是先进社会力量起来反抗旧制度、反抗黑暗势力的艰巨的斗争,都付出了一定的英勇的牺牲,从而写下了历史上悲壮、崇高、伟大的篇章。无产阶级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是人类历史上最艰巨最伟大的历史进程,人民群众及其先进代表人物在这一进程中,更是体现了崇高的理想,显示出了崇高的光彩。中华文艺复兴是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为价值取向的,“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我们的中华民族不断壮大不断发展”[1]的思想文化运动,当然就会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爱国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体现崇高精神,放出崇高美的光彩。
显然,不是别的,而正是中华文艺复兴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价值取向,使得中华文艺复兴具有崇高精神,放射崇高美光彩的美学内容。这种美学内容的存在,反映到中华儿女的头脑中,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崇尚崇高的心理定势。这种心理定势形成后,人们认为自己投身的中华文艺复兴事业是神圣的崇高的事业,又会为达到目标而全力以赴奋勇前行。这么一来,中华文艺复兴又会为崇高、崇高美的发展辅路。
在时下的中国,“体现崇高精神,放射崇高美光彩,让中华儿女崇高”这一美学内容的开掘,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种‘耻言理想、蔑视道德、拒斥传统、躲避崇高、不要规则、怎么都行’的社会思潮(包括社会心理、大众文化和学术思潮)正在引起人们深深的困惑与忧虑”,以文学创作为例,躲避崇高、拒斥崇高的“痞子”小说就引起了人们的困惑和忧虑:“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只不过是游戏人生的《顽主》,我们都希望《千万别把我当人》,我们大家全都《玩的就是心跳》,并且全都《过一把瘾就死》,‘人’就不是从‘神’回归为‘人’,而是把人变成了‘虫’。‘虫’的生存不是‘人’的生活,人不能忍受‘虫’一样的生存”[3]。显然,在这么一种躲避崇高、拒斥崇高的社会背景下,在人们的困惑和忧虑的情绪中,开掘“中华文艺复兴”所蕴含的美学内容“体现崇高精神,放射崇高美光彩,要求中华民族儿女崇尚崇高”,具有非同寻常的“针锋相对”、“对症下药”的意义:你要躲避崇高、拒斥崇高吗?我们就是要对着干,开掘中华文艺复兴所蕴藏的崇高美学内容,重建崇高,崇尚崇高,让追求崇高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风尚。
二
中华文艺复兴深藏着的第二种美学内涵就是与崇高紧紧相连的新中华理性美的光芒照耀。这种美学内容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成功经验的启迪下发现并开摒出来的。
欧洲文艺复兴开始前后的情况是,面对千年中世纪黑暗时代的宗教教义、经院哲学教条以及教会、宗教裁判所的严酷,有识之士们从古希腊、罗马文化那里,汲取有关“人的理性”的营养,形成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发展需要的反对宗教教义、经院哲学教条,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的“人文主义理性”思想、理论。尔后,他们又大力宣传“人文主义理性”思想、理论,使许多人认同、接受人文主义理性思想、理论而成为了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者出现后,就以“人文主义理性”思想、理论作指导,掀起了从神性走向人性,从信仰走向理性的欧洲文艺复兴热潮。热潮掀起后,尽管“人文主义者从古代不同的思想家那里吸取自己所需的思想,他们的意见常常是分歧的”,但是共同的人文主义理性“把不同的认识贯穿起来,使之得以成为一个思想体系”[4]。在这个思想体系的制约或影响下,人文主义理性美的光芒照耀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整个历史过程,使处在这个过程中的人们“对自然的观察与实验代替了经院派的繁琐思辨;感性认识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归纳逻辑打破了演绎逻辑的垄断;因果律代替了目的论(天意安排说);理性代替了对权威的盲目崇拜,精神解放了,人的地位提高了”。从而,“感觉到自己的尊严与无限发展的潜能”,“把个性自由,理性至上和人性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生活理想,带着蓬勃的朝气向各方面去探索,去扩张”[6],进而取得各个方面(包括科学文化艺术各方面)的丰硕成果。
显然,欧洲文艺复兴之所以成为“人类以往从来没有经历的一次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成为“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激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恩格斯),成为带来近代文明的彪炳世界史册的思想文化运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它有以“个性自由,理性至上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活理想”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理性美光芒的照耀。以史为鉴,中华文艺复兴要能取得科技文化艺术方面的丰硕成果,成为促进中华民族复兴和发展的一次伟大的、进步的变革,就应该有新的人文主义理性美的照耀,这新的人文主义理性美正是切合我们中国需要的“自觉扎根中华文化、为中华服务、以中华或中国的眼睛看待世界的中华性,与以民主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开放精神为重要部分的理性主义结合在一起的新中华理性主义精神”[1],或新中华理性美。
开掘深藏在“中华文艺复兴”里的新中华理性美具有明显而深"刻的现实意义,因为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今天,中国大陆人民缺失的是精神和信仰,是对理性的高度重视,封建迷信现象回潮、感情欲望粗俗化、理想追求虚无化、行为方式非理智化等等就是表现”。推动集中体现新中华理性主义,让新中华理性美的光芒照遍中国大地的中华文艺复兴,“就是力图以潜移默化方式向中华儿女,特别是青少年‘灌输’包含民主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开放精神的新中华理性,就是对各种理性缺位、缺失的弥补、反拨”[6]。
三
对艺术这种人类掌握世界方式,这种美的高度重视是中华文艺复兴的又一种美学的内涵。这种美学内涵也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成功经验的启迪下开掘出来的。
欧洲文艺复兴普遍的表现是对科学、文化和艺术的高度重视,使得科学、文化和艺术高涨,不论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在社会科学领域,抑或是在文学艺术领域都取得了光照青史的突出成就,产生了一批成果累累、功绩卓著、影响深远的大师、巨人。然而,对艺术(包括文学)的非同一般的重视(改变在中世纪,艺术家被看做“从事低下体力劳动的工匠”的身份,使艺术家的地位在历史上首次被公开承认),使艺术发挥影响生活、改造生活的作用也是欧洲文艺复兴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特点。对此,欧洲文艺复兴研究专家早就指出过:“文艺复兴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使视觉艺术取得了与‘自由艺术’并驾齐驱的地位,艺术家竭力对当时的生活与思想施加影响。显而易见,人们在克服了中世纪那种把艺术视为手工艺活动的陈旧观念后,进而把艺术看作能在精神和宗教方面发挥作用的宝贵的客体或形象的创作性活动。因此,文艺复兴的艺术起了重要的文明作用。”[7](重点为引者所加)也正因为如此,欧洲文艺复兴,特别是作为欧洲文艺复兴的早期阶段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产生了众多的成就卓越,名传千秋的文学艺术巨匠,如诗人但丁、彼特拉克,作家薄伽丘,画家乔托、波提切利、达·芬奇、拉斐文、提香,雕刻家米开朗基罗,建筑师鲁涅列斯基,音乐家帕莱斯特里那、拉索等。
欧洲文艺复兴,特别是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早期阶段的意大利文艺复兴非常重视文学艺术,使之发挥影响生活、改造生活的作用是有深刻原因的。“文学是人学”(高尔基),是最能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而为人们所接受的艺术形式。由于“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马克思),以及其他的一些原因,“艺术以其感人的、庄严宏伟的气魄,显示了权威的力量,它仿佛施展了魔法,使人们对它着了迷”,“起到使公民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的焦点作用”[8]。这么一来,艺术就成了“人类生活的一种普遍机能”,成了“理解全部人生的钥匙”,而往昔的伟大艺术品则成了“人们获得审美愉悦的不尽源泉”,成了“催人向上的永恒动力”,成了“超越人世辛劳、争斗、烦恼以及欲望的事物”,成了“绝对美的永恒领域的创造物”[9]。……艺术的这些特质和作用,就使得它成为最能被人接受的最受人欢迎的人文主义理性载体,而人们通过它比通过其他形式更能接受和认同人文主义理性,以及其他的文艺复兴主张。事实上,当时的人们首先就是通过但丁、彼特拉克等诗人的能够点燃情感火苗的诗句,通过薄伽丘的吸引人的故事,通过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人的色彩鲜艳夺目、神态栩栩如生的美术作品,而在受到熏陶之后接受、认同人文主义理性的。一言以蔽之,艺术(包括文学)的内在特质和作用是人们特别重视艺术、艺术美的最根本的依据,也是开掘重视艺术、艺术美的这一美学内容的最根本的依据。
欧洲文艺复兴过去了几百年时间,但是,文学艺术及其内在特质和作用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因此,恰如对艺术、艺术美的重视是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的美学内涵一样,对艺术、艺术美的重视也必定会是中华文艺复兴的重要的美学内涵。我们理应开掘这一美学内涵,使曾经当过欧洲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理性载体的文学艺术,在我们时代里担负起中华文艺复兴新中华理性载体的重任。“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方面,文艺可以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地受到其在各个历史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10](重点为引者所加)江泽民在这段话里所指出的文艺的“独特的重要作用”、“深刻影响”,与我们所说的文艺“因其特质和作用而最能被人所接受”是一致的,因而,我们要充分利用文艺的“最能被人所接受”的“特质”,发挥文艺的“独特的重要作用”、“深刻影响”,让文艺当好新中华理性载体,使中华文艺复兴的重视艺术、艺术美的美学内涵得到充分的开掘。
四
中华文艺复兴的实质、主旨的创造新的中华先进文化。从美学的角度看问题,这个“实质”、“主旨”里,蕴藏着中华文艺复兴的创造新美的美学内涵。这“创造新美”指的是,给我们中华祖国、中华民族创造更多的美好的东西,使中华儿女得到更多的审美享受。“创造新美”可以通过三个环节来实现。这三个环节就是复美、兴美、创美。
(一)复美事物的发展是“在高级阶段上重复低级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等等,并且仿佛是向旧东西的回复”(列宁)。美好的事物也是如此发展的。这是规律。因此,要创造新的美好的东西,就必须顺应这条规律,重复、恢复低级阶段美好事物的“某些特征、特性”,并且仿佛是向旧的美好事物的“回复”。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艺术大师、巨匠就是这么做的,他们挖掘古希腊罗马的古典宝藏,发现古典世界的美。然后,“在断壁残垣的古代建筑的废墟、年代久远的雕刻塑像以及保存完好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学手稿的启发下”[11],结合现实情况而创造出新美的东西。虽然中华文艺复兴不是复古,但是,同样不是复古的欧洲文艺复兴的上述做法,还是值得我们中华文艺复兴效仿或借鉴的。这就是说,我国古代的某些美好事物的“某些特征、特性”有必要恢复,并且传承下去。例如,曾经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超凡脱俗的境界和人格的风骨精神而在世界艺术中独树一帜的中国绘画艺术应该传承下去,中国画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专业地位也应该恢复。
恢复、传承我国古代某些美好事物的“某些特征、特性”,在当今的中国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因为在中国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国家形势不断变好的情况下,出现了严重的本土商店“克隆”外国商店,中国人“克隆”美国生活,以至于美国报纸都要惊问“这还是中国吗”的情况[12],而恢复、传承我国古代某些美好事物的“某些特征、特性”,就有助于抵制上述“克隆”现象,有助于保持中华文化、中华美赖以立身的个性、特质。(三)创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因此,在复美、兴美、创美三个环节中,最重要的还是创美。恢复我国古代某些美好事物的“某些特征、特性”,也是希望在它们的启发下创造出新的美的东西。
对创美的重视和要求固然与人们的审美心理有着求新求奇的成分有关,甚至可以说是由人们的求新求奇心理成分所决定的,然而,也与时展的要求紧紧相连。何以见得?当今和未来的时代是科技、特别是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可以预见,科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将伴随着中华文艺复兴的开展和进行。而这种伴随中华文艺复兴始终的科技、高科技迅猛发展,又必然会影响到文学艺术的发展,使得文学艺术的面貌、形态、存在方式都发生诸多的变化,使得许多新的艺术美品种能够在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下产生。例如,由于高科技带来的现代传播媒介和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VCD、DVD、电子游戏、电视娱乐节目、家庭影院等对人们欣赏方式的强大诱惑,就发生了文学美的由单媒介(语言单媒介)向多媒介(把文字阅读与声音、图片、动画等视听观赏方式结合起来)的延伸。又如,高科技“计算机艺术作品中经常表现的超时空画面,在审美中更增添了几分玄奥的色彩和虚幻的空间效果,给人以神秘莫测的感觉。尤其是一些拼贴的图像处理软件,可设置出一些矛盾的空间,构图元素的错位能使画面产生一种戏剧性的幽默或一种幻想中的世界,并能多视点欣赏,还可制作成动画效果,表现出人类超越自然和自身局限的审美理想,折射出人类尽善尽美的渴望”[13]。……在科技、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影响下,许多新的艺术美的品种、形式在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下产生出来了。显然,摆在中华文艺复兴中的艺术家面前的一大任务,就是“因”科技与艺术结合之“势”而利导,创造出许多新的美。【参考文献】[2]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0.
[3]孙正聿.崇高的位置[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310-311.
[4]张椿年.从信仰到理性[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158.
[5]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48.
[6]华力君.“亮出中华文艺复兴的大旗”亮得好[N].文艺报,200-04-16.
[7]桑德拉·苏阿托妮.文艺复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7.[9]本内施.北方文艺复兴艺术[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1.[11]美国“时代—生活图书公司”.天才复生[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3]刘英杰.数字化时代构架起科学与艺术的立交桥[J].阴山学刊,2000,(4).
【摘要题】文艺复兴与大众文化
【英文摘要】ThereentailsprofoundaestheticconnotationintherejuvenationofChineseliteratureandarts.1.Theembodimentofloftyspirit.ItsloftybeautyexertsanedifyinginfluenceontheChineseyouth.2.Thebrightnessofsensewhichiscloselyrelatedwithloftiness.3.Artisticbeautywithspecialattentiontoart.4.Thebeautyofcreation,includingtherecovery.rejuvenationandrecreationofbeauty.SoitissignificanttoexploretheseaestheticcontentstomakethemplayactiverolesinthegreatrejuvenationoftheChinesenation.
【关键词】中华文艺复兴/美学/内涵
Chineseartandliterature'srejuvenation/aesthetics/connotation
【正文】
中华文艺复兴的涵义是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为价值取向的,以中华科技文化艺术的普遍持久高涨为突出表现和主要特征的,体现新中华理性主义并且旨在创造新的中华先进文化的思想文化运动、时期和潮流[1]。中华文艺复兴这一涵义又蕴藏着深刻的美学内涵。
一
中华文艺复兴深藏着的第一种美学内涵就是体现崇高精神,放射崇高美光彩,要求中华民族儿女崇尚崇高。为什么这样说呢?崇高(或壮美、或伟大)是不同于优美的一种美的形态。这种美的形态“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liú@①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2](P47),能够给人以特殊的阳刚性质的美感。这种作为“实践主体巨大力量,更多地展示着主体和客体在现阶段相冲突和对立状态;并且在这一对立的冲突中,显示出客体和主体相统一的历史必然性”[2](P50)的崇高,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都有所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社会先进力量的胜利,往往要经过艰难曲折的斗争,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决不会轻而易举、一蹴而就。正是在这种斗争中,先进社会力量的崇高精神崇高美显示出来了。人类历史上的奴隶革命、农民起义、资产阶级革命以及民族解放斗争,都是先进社会力量起来反抗旧制度、反抗黑暗势力的艰巨的斗争,都付出了一定的英勇的牺牲,从而写下了历史上悲壮、崇高、伟大的篇章。无产阶级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是人类历史上最艰巨最伟大的历史进程,人民群众及其先进代表人物在这一进程中,更是体现了崇高的理想,显示出了崇高的光彩。中华文艺复兴是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为价值取向的,“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我们的中华民族不断壮大不断发展”[1]的思想文化运动,当然就会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爱国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体现崇高精神,放出崇高美的光彩。
显然,不是别的,而正是中华文艺复兴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价值取向,使得中华文艺复兴具有崇高精神,放射崇高美光彩的美学内容。这种美学内容的存在,反映到中华儿女的头脑中,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崇尚崇高的心理定势。这种心理定势形成后,人们认为自己投身的中华文艺复兴事业是神圣的崇高的事业,又会为达到目标而全力以赴奋勇前行。这么一来,中华文艺复兴又会为崇高、崇高美的发展辅路。
在时下的中国,“体现崇高精神,放射崇高美光彩,让中华儿女崇高”这一美学内容的开掘,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种‘耻言理想、蔑视道德、拒斥传统、躲避崇高、不要规则、怎么都行’的社会思潮(包括社会心理、大众文化和学术思潮)正在引起人们深深的困惑与忧虑”,以文学创作为例,躲避崇高、拒斥崇高的“痞子”小说就引起了人们的困惑和忧虑:“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只不过是游戏人生的《顽主》,我们都希望《千万别把我当人》,我们大家全都《玩的就是心跳》,并且全都《过一把瘾就死》,‘人’就不是从‘神’回归为‘人’,而是把人变成了‘虫’。‘虫’的生存不是‘人’的生活,人不能忍受‘虫’一样的生存”[3]。显然,在这么一种躲避崇高、拒斥崇高的社会背景下,在人们的困惑和忧虑的情绪中,开掘“中华文艺复兴”所蕴含的美学内容“体现崇高精神,放射崇高美光彩,要求中华民族儿女崇尚崇高”,具有非同寻常的“针锋相对”、“对症下药”的意义:你要躲避崇高、拒斥崇高吗?我们就是要对着干,开掘中华文艺复兴所蕴藏的崇高美学内容,重建崇高,崇尚崇高,让追求崇高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风尚。
二
中华文艺复兴深藏着的第二种美学内涵就是与崇高紧紧相连的新中华理性美的光芒照耀。这种美学内容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成功经验的启迪下发现并开摒出来的。
欧洲文艺复兴开始前后的情况是,面对千年中世纪黑暗时代的宗教教义、经院哲学教条以及教会、宗教裁判所的严酷,有识之士们从古希腊、罗马文化那里,汲取有关“人的理性”的营养,形成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发展需要的反对宗教教义、经院哲学教条,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的“人文主义理性”思想、理论。尔后,他们又大力宣传“人文主义理性”思想、理论,使许多人认同、接受人文主义理性思想、理论而成为了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者出现后,就以“人文主义理性”思想、理论作指导,掀起了从神性走向人性,从信仰走向理性的欧洲文艺复兴热潮。热潮掀起后,尽管“人文主义者从古代不同的思想家那里吸取自己所需的思想,他们的意见常常是分歧的”,但是共同的人文主义理性“把不同的认识贯穿起来,使之得以成为一个思想体系”[4]。在这个思想体系的制约或影响下,人文主义理性美的光芒照耀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整个历史过程,使处在这个过程中的人们“对自然的观察与实验代替了经院派的繁琐思辨;感性认识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归纳逻辑打破了演绎逻辑的垄断;因果律代替了目的论(天意安排说);理性代替了对权威的盲目崇拜,精神解放了,人的地位提高了”。从而,“感觉到自己的尊严与无限发展的潜能”,“把个性自由,理性至上和人性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生活理想,带着蓬勃的朝气向各方面去探索,去扩张”[6],进而取得各个方面(包括科学文化艺术各方面)的丰硕成果。
显然,欧洲文艺复兴之所以成为“人类以往从来没有经历的一次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成为“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激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恩格斯),成为带来近代文明的彪炳世界史册的思想文化运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它有以“个性自由,理性至上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活理想”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理性美光芒的照耀。以史为鉴,中华文艺复兴要能取得科技文化艺术方面的丰硕成果,成为促进中华民族复兴和发展的一次伟大的、进步的变革,就应该有新的人文主义理性美的照耀,这新的人文主义理性美正是切合我们中国需要的“自觉扎根中华文化、为中华服务、以中华或中国的眼睛看待世界的中华性,与以民主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开放精神为重要部分的理性主义结合在一起的新中华理性主义精神”[1],或新中华理性美。
开掘深藏在“中华文艺复兴”里的新中华理性美具有明显而深刻的现实意义,因为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今天,中国大陆人民缺失的是精神和信仰,是对理性的高度重视,封建迷信现象回潮、感情欲望粗俗化、理想追求虚无化、行为方式非理智化等等就是表现”。推动集中体现新中华理性主义,让新中华理性美的光芒照遍中国大地的中华文艺复兴,“就是力图以潜移默化方式向中华儿女,特别是青少年‘灌输’包含民主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开放精神的新中华理性,就是对各种理性缺位、缺失的弥补、反拨”[6]。
三
关键词:文艺复兴新文体人文主义历史作用现实意义
一、引言
文艺复兴是欧洲乃至于世界文化史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和重大意义的伟大运动,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文体辩论则对欧洲和世界文化史、文学史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促进了哲学和科学的发展,引起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也促使了当时欧洲不同类型的文学表达的民族性和多样性,形成了欧洲文学史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人文主义的教育变革也促进了人们对女性文化和女性权利的辩论;伴随新文体辩论所产生的全球性催生了西方世界的帝国支配行径,对我们今天解放思想,发展生产力,加快改革开放,促进文化交流和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以及推进全球化等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艺复兴及新文体辩论
1.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最早产生于14至15世纪意大利的弗罗伦萨,从15世纪开始,文艺复兴从弗罗伦萨传到了罗马、米兰、威尼斯和那不勒斯等城市,以后又从意大利传到了法国、西班牙、德国和英国。文艺复兴是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再现,是西方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新时代,是中世纪与近代的分界和枢纽。它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人物为维护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展开反对教会神学和封建主义文化的斗争。他们呼唤古典文化的复兴,注重对人的关心和尊重,用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观念来对抗神学思想和经院哲学,以推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由此而形成了文艺复兴运动。其实质是欧洲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这一历史阶段的过渡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是资产阶级为自己登上历史舞台而最终夺取统治地位而进行的舆论准备,是一场革新和进步的文学运动。
2.新文体辩论。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新文体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化、文体变革的倡导,是文学风格即文学意义的“潜势”,也是体裁的分类,表面上是在复古,实质上是要革新文章的内容、语言、文体风格等。文艺复兴时期,随着人们的社会生活的深刻转型,文学艺术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文学的人文主义主题和描写对象上以及人的世俗生活等内容方面,同时,也体现在文学作品的语言、体裁、技法等形式上。其中发生于叙事诗及戏剧体裁上的革新和辩论特别引入瞩目。出现于文艺复兴后期16世纪的“古今之争”成为后来的“古今之争”的一次预演。保守派以屠尔诺为代表,革新派以钦提奥为代表,他们主要围绕文学制作是应该固守古典时期制定的创作律条,还是应该根据时代生活的变迁及文学创作与欣赏趣味的变化在内容及形式上进行新的探索。而16世纪初意大利作家阿里奥斯托发表的一部新型的传奇体叙事诗《罗兰的疯狂》立刻遭受了一些墨守陈规的批评家的猛烈批评,如屠尔诺便指责该作的“不符合荷马、维吉尔所遵守的形式和法度”,而钦提奥在为新诗体进行辩论的过程中,揭示了关于“诗艺”即诗的形式和诗的原理这样一个道理。主张传奇体叙事诗应摈弃“单一动作”(情节)这一教条,指出“情节的头绪多”在审美的效果上所具有的优势。而文艺复兴的另一场关于新文体的辩论是围绕着戏剧领域新体裁的“悲喜混杂剧”展开的。其代表作家有意大利的剧作家瓜里尼创作了一部剧作《牧羊人裴多》,该剧是一部“悲喜混杂剧”,结合了悲剧和喜剧各自的优长,却避免了各自的缺陷,从而是最好的戏剧体裁。与此同时,菲利普・锡德尼的《骗人学校》、《为诗辩护》等都是当时公认的“新学花朵”。当然,像这样的新旧文体辩论的例子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文体辩论的历史作用
1.促进了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文艺复兴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和思辨思想的兴起与相伴而生,促进了科学和哲学的发展。首先是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研究领域的转变和拓展。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到安德烈斯・维萨里的《人体结构等这些变化改变了另一科学领域,使人们开始界定那些科学探索中的新兴学科“数学、物理学、生物学、自然科学和地理学等。其次,文艺复兴的科学也从东西方之间不断加强的知识传播中得到额外的推动力。许多希腊古籍在阿拉伯文、波斯文和希伯来文中得到保存和修订;而印刷出版让文学艺术和科学史无前例地结合在一起。另外,15世纪的科学、哲学和法术不分家,使三者都被归在”自然哲学“这个笼统的名称之下。培根的《新工具论》对亚里斯多德的《工具论》的反驳等是对自然科学的一次重大改造,并成为皇家学会在17世纪后几十年中所从事的实验科学的先行者。
2.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既使西方邂逅东方,也使东方邂逅西方,产生了一次东西方文化的大碰撞和大交流。比如,贝宁兄弟(秦梯利・贝利尼和凡尼・贝利尼)共同创作的《圣马可在亚历山大传教》就描绘了不同人群和文化混杂在一起的场景,这个场景既使人想到西方的教堂,也让人想到东方的集市。它结合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当代世界,一个是古典世界。无论是绘画、建筑、还是商品贸易,它们都触及了东方世界和西方世界的特定属性,具有一种国际风格,而这种国际的文艺复兴的风格既得到穆斯林的认可,也得到基督徒的认可;双方既存在文化、宗教、军事上的冲突,也在文化、物质和商业交流中创造了一个非常有利并持续并存的环境。
3.促进了不同文学文体的发展。16世纪以来,随着戏剧等在西班牙和英国等国的兴起,不同类型的文学表达――诗歌、戏剧、散文和小说等――以各种方式对这些社会和政治变化作出反应,而在各地区,反应的方式都有其独特表现。而由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德语等所写成的具有民族风格的文学作品又在不同程度上进一步促进了诗歌、散文、戏剧和小说等不同文学体裁的发展。
4.促进了女性文化和女性权利的辩论和兴起。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变革性质使女性展现出另外一种气质。作家们的作品表明在两性关系的许多臆断上的争论,实际上要比男性把持的文学正典诱使我们所相信的要激烈得多。其中,波特拉克的诗歌赞美女性是理想的,但却是沉默不语的,体现贞洁美德的杰出典范。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则反映出男性们对于女性在他们主导文化中的矛盾地位愈感焦虑。其中,佩尔内特・杜・吉耶在其遗作《韵体诗集》中运用柏拉图主义的思想和波特拉克的艺术手法确立起与情人在诗集中的平等关系。
5.历险记、游记伴随着全球探险运动的兴起使人们发现了“新大陆”。中世纪基督教地理的“世界地图”是基督教神造论的宗教象征。他们以耶路撒冷为世界的中心,极少或根本无意于理解或再现更广阔的世界。但是,随着《地理指南》、《马格里布航海图》以及《马可・波罗游记》等影响,为15、16世纪的商业贸易和地理发现提供了可以利用的样版。地理航行开始塑造今日世界的形象,也使人们找到了“美丽的新世界”。最具代表性的是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给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的世界图景带来了革命性变化。
6.催生了西方世界对帝国支配行径的推行以及全球性扩张。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及其新文体辩论的兴起,使欧洲以前所未有的咄咄逼人的态势在世界各地推行他们的帝国支配行径和全球性扩张。人们认为贸易、金融、商品、君主制、帝国军事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都是文艺复兴的关键因素。而航海业的空前发达和新大陆的发现使欧洲人对未知的新事物的变幻无常的恐惧和追求无限财富的贪欲结合起来,无视其他国家和大陆的人民的承受能力而带给他们的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苦难和压迫。直到今天,它的影响仍可见于亚、非、拉许多国家的贫困和政治动荡之中,以及构成现代全球经济特点的财富和机会不平等之中,这也奠定了欧洲和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基础。
四、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文体辩论的现实意义
1.对推进全球化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及其新文体辩论的兴起,使欧洲以前所未有的咄咄逼人的态势在世界各地推行他们的帝国支配行径和全球性扩张。航海业的空前发达和新大陆的发现使欧洲人对未知的新事物的变幻无常的恐惧和追求无限财富的贪欲。而今天,伴随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人民可以在这一进程中享有更多的好处:共享信息、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合理利用、消除贸易壁垒、旅游业的发展为各国带来经济繁荣和实惠等。
2.努力促进文化交流。在21世纪,文艺复兴的遗产依然像以往那样充满了争议。自从2001年9月美国“9・11”受袭以来,有关东西方文明冲突的事件或战争仍然接连不断,这既是世界文明的悲剧,也是对当今文明的讽刺。那么,今天,随着人们全球意识的加强,我们更有必要加速推进文化的交流。只有不断融入不同文化之中,相互学习,相互理解,才能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促进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进一步解放思想,发展生产力。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文体辩论”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全体人民追求真的积极性,而今天,随着经济和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全力推进,各个国家都在以崭新的国际视角来拥抱21世纪。与此同时,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发展生产力让自然科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在更为自由、更为民主的学术氛围中,探索自然界及其宇宙的奥秘、社会法则和人生真理,为社会主义的文艺繁荣奠定良好的基础。
4.提高妇女的地位,倡导人权。文艺复兴促进了女性文化和女性权利的辩论和兴起,对于父权制社会的运转起着重要作用。而今天,在尊重人权的呼声中,妇女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地位正在不断提高,执政党的人权意识也在不断改善和提高,当然,一些西方国家仍别有用心地利用人权问题来干涉别国内政,这是与人文主义思想和人权的本意相违背的。
五、结束语
文艺复兴是对神权专制的一种反抗,更是对古典文化的一种肯定和张扬。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文体辩论是伴随文艺复兴运动一起的欧洲文化、文学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文艺变革。新旧文学文体、文学作品、文学流派之间的激烈辩论和思想冲突,凝结成欧洲文学和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在科学、哲学、东西方文化交流、不同文学文体的发展、女性的权利、新大陆的发现以及西方世界帝国支配行径的形成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当今文学体裁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全球化的推进,生产力的解放和思想的解放,中西方文化交流以及科技的发展和未知世界的探索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曹学文:《西方文学理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
[2].[英]JerryBrotton著:《文艺复兴简史》赵国新译,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7.7。
[3].张世华:《意大利文艺复兴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2。
[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5。
[5].朱维之、赵澧:《外国文学史》(欧美部分),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8。
上一篇:生态农业自查报告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