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学设计(整理10篇)

时间:2024-04-19

劝学教学设计篇1

教学重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

见往事:知道

以为:认为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一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一就学一议论一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⑧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⑧“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请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一、二题.

2.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3、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一就

(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

(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

(自得、自豪)

劝学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培养诵读的能力和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掌握、积累文言常用实词和虚词。

3、掌握课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重点难点

1、熟读成诵。

2、疏通文意,掌握、积累文言常用实词,文言常用虚词

3、掌握课文出现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2、教法及手段朗读法讲解法讨论法

一、导入新课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哪些?

二、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三、解题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輮róu通煣有yò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近音)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中zhòng参cān省xǐng跂qì臾yú螯áo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练习”二、三。

3、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

3、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重点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解法讨论法

一、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劝学》这篇课文中一些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1、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1)劝学中“劝”为何意?

(2)荀子“人性恶”主张

明确:孟子提出“性本善”,荀子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2、齐读课文。

注意一些通假字和其他一些易写错读错的字

二、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1)读课文,根据标题,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2)第一自然段中“君子”一词应怎样理解?“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把握观点:这一节主要谈了学习的哪个方面?用什么方法来论述的?

明确:学习的意义;比喻。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在已归纳的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1青出于蓝2冰寒于水3直木为轮4木受绳5金就砺

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变化会进一步提高、发展。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说明客观事物可以后天改造,改变

“木受绳”“金就砺”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5)学生齐读第2段

3、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本段又采用了哪些比喻?

1登高之博见2登高而招3顺风而呼4假舆马5假舟楫

(4)要求模仿第2段思维推理模式,分组讨论分析本段的推理过程。

明确:客观事物通过善假于物可以弥补自身不足

引申出人通过善假于物可以弥补自身不足,“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学习

(5)小结

本段谈的是学习的作用,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用几组比喻句来说明,本段再次采用比喻论证。

(6)学生齐读第3段,对照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4、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

1、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2、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主要论述学习态度与方法

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

②“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

③“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论述问题的?

明确:比喻、对比

4本段的三层内容都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这样的写法什么好处

明确:使中心论点更生动更鲜明,即道理明白、具体生动。

5学生齐背第4段。

三、总结全文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

2、齐读全文,体会本文善用比喻、正反对比论证、说理透彻的特点。

3、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荀子的观点的看法。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预习下一课。

2、完成《资源与学案》练习。

五、板书设计

劝学《荀子》

(1)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2)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比喻

改变自己

(3)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4)学习的态度、方法对比

积累

坚持

专一

王鹏

劝学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特别是“博士”、“但”、“往事”、“邪”、“更”等词。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特别是“博士”、“但”、“往事”、“邪”、“更”等词。

2、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明代的杨慎在其诗《临江仙》中写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三国时期,出现了许多的英雄人物,吕蒙就是其中之一,吕蒙虽然骁勇善战,但有一个缺点:不爱读书。他的主上孙权曾屡次劝他读书。经过多次的劝说,吕蒙不再是“吴下阿蒙”,让人“刮目相待”。我们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孙权是怎样劝吕蒙学习的(板书:孙权劝学)。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西夏县(现属山西省)涑水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历时19年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名为《通志》,宋神宗以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赐书名《资治通鉴》。“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1)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听读:听录音,注意字音、停顿、节奏,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注意: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读yé,通“耶”)!

即更(读gēng,重新的意思)刮目相待。

(3)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4)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字词或语句,教师点拨。注意:古今异义词、成语。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

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5)故事复述。

2、议一议

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格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角色扮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2、体验反思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孙权:劝别人要讲究方法

鲁肃: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

吕蒙:学习能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五、总结

从本文中,我们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能“好读书,读好书”。

六、课外延伸

请同学们将本文与《伤仲永》一文进行对比阅读,写一二百字论述学习的重要性。

劝学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2、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注重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绍荀子

明确荀子的生卒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荀子散文的特点和文学地位,说明本文出处。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喻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巧妙有力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是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题

从“劝”字入手,在比较古今词义不同的同时,明确“劝”在此处应是“劝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劝”是手段,“学”是目的,明确本文主旨是劝勉人们学习。

四、学习课文

1、讲解第一自然段:

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

⑴是全文的文眼。

⑵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词语:已。

2、讲解第二自然段:

⑴请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⑵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明确:

蓝→青,水→冰,木→轮,(金)钝→利。

以上四组都说明一个道理:蓝、水、木在外力作用下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强。对人而言,这个外作用力就是学习。君子因其博学而且经常反省,才能达到智慧清明、行无过错的境界。

⑶分解比喻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教师举例示范,用图示法引导学生分析,目的在于教会方法。然后两三个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此方法以训练思维推理能力为主,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第二段为例作分析。本段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为此作者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五种事物进行设喻、论证。“青出于蓝”,是讲靛青从蓝草中取出,但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寒于水”,是说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比水更冷。这两个比喻句可以归纳扩展,得出:客观事物(如蓝、水)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如青),有所提高(如冰)。又结合本文所论中心事情是学习,联想一下,可得出同样道理:人只要不断学习,就会改变,就能提高。这一分析推理的过程用图示可表示为:(略)“輮木为轮”的比喻,说的是直木经过加热可以做成车轮;“木受绳则直”,木头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就砺则利”,金属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这三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如直木、木头、金)经过人工改造(如车柔、绳、砺),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如为轮、直、利)。根据同样道理推论: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可见学习的意义十分重大。这一分析过程,同样可以用图示表示:(略)以上的推理过程其实是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分析的目的是寻找规律,教给学生具体方法,启迪思维。

⑷总结本段中心思想:

论述学习的重要性。

⑸词语:

輮、槁暴、受、就、中。

3、讲解第三自然段:

⑴请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⑵请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⑶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⑷词语:

致、绝、假。

四、课后作业

背诵前面学过的几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讲解第四自然段

1、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2、本段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

可分为三个层次:

⑴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

⑵“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

⑶“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3、词语:

跬、镂、一、焉。

三、总结全文

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

四、齐读全文,体会本文善用比喻、说理透彻的特点

五、完成习题

1、课后思考练习题。

2、基训上的习题。

六、引导学生根据注释读懂原文,积累相关文言常用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在此基础上,将背诵全文

劝学教学设计篇5

文言文教学一向费时费力而在检查学习效果时又往往不尽人意。所以常有不少人产生为难情绪,甚至少数学生厌学文言文。我对此也深感苦恼。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中央电视台《东方小故事》,深受启发,其中那些形象的小故事让人过目难忘。这不正是形象大于理性的体现吗?因而我把它用于教学中,尝试者把抽象的枯燥的讲解融于直观的故事演绎中,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以期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下面以教学《孙权劝学》为例作探讨:

《孙权劝学》一文篇幅短小、文字简约,且以对话为主,简短的对答中,突出了人物的心理与性格。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初一学生,一定让他们熟读成诵,再借助注释,课文的意思也就容易理解。本文的故事性强,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先讲故事,再启发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因此整个教学活动分成两大块:前期是以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教师点拨为主的自学活动;后期是以学生形象的表演为主兼以朗读、评议的巩固阶段。前期重在知识的输入、学习与吸收,训练其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后者重在知识的输出,展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及其语言表演等综合能力。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媒体】

投影片

【教学步骤】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2、查找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司马光的故事)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三、检查预习

1、学生结合注解翻译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学生介绍、教师补充文章作者及文中的历史人物。

⑴司马光,宋代历史学家、文学家。

故事:①砸缸,表现其聪明、机智。

②圆枕,表现其勤奋、惜时。

总结:正因为有这两点,司马光才创作了《资治通鉴》这一辅佐君王治理天下的历史巨著。

⑵文中的历史人物:

孙权,东吴国君,少年英主形象

吕蒙,权之大将

鲁肃,孙权的谋士,著名的大臣

四、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学活动

1、《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学习的目的、方法)

卿言多务,孰若孤?(忙,不是理由。委婉的批评。)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总结:作为一代英主,劝学于部下,本身就包含了他对吕蒙的器重、期望、关心和爱护。况且他句句中肯,字字真诚。

2、再找出劝的结果:

蒙乃始就学。(吕蒙听劝求学的行动,表现他知过能改、坦诚豪爽的武将风度。)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情不自禁的.惊叹,表现他为朋友的进步而高兴的豪爽和儒雅的风度。)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吕蒙学而大有长进后的得意对答。)

总结:吕蒙由一员不爱学习的武将到愤而求学并学得卓有成效,以致连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鲁肃都惊叹不已,结友拜别。可见孙劝之善劝。全文围绕孙权劝学组织材料,详略得当、性格鲜明、中心突出、语言简练。写作上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典范。

五、在重点学习、反复朗读上面七个句子之后,学生根据课下注释阅读全文,贯通文意。思考这个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的改变,按剧幕、场划分的原则可以分为几幕?怎么安排?

第一幕(地点)孙权的宫中(人物)孙权与吕蒙

第二幕(地点)吕蒙军帐中(人物)吕蒙与鲁肃

把故事分作两幕,分四个小组来表演。

1、第一轮用现代汉语来演绎这个故事,要把对人物的理解(包括他们的表情、心理、动作)都想象出来。共表演两次。

2、第二轮用文言文句式来表演,注意人物的语气。共表演两次。

在学生一轮一轮的表演中,可以看到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自身的想象力及表演才能,也可发现他们在古代文化方面知识的欠缺,及时补充、学习。其中结友而别时,他们有的握手,有的作揖,有的鞠躬,引起大家阵阵的笑声,至今犹在耳边。

六、体验反思

笑声中课就要结束了。想一想,鲁肃为什么要与吕蒙结友?这个故事给我们以怎样的思索?

有的同学说:读书长知识,有见识。

有的说:读书可找到好朋友。

有的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总结:读书学习在一个人的发展和完善中起重要的作用。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辩。这也是司马光记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所在。

七、最后,齐声诵读,试背全文

八、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附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刎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近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活动或者教学游戏在学习过程中的意义。它不仅可以让我们牢固地记住这个故事而且还调动了大多数同学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我想,这样的教学形式对于故事性较强、较形象的文言叙事短篇或许有一定的启示性。但是,当堂的即兴表演,对于上课思想集中、程度较好的学生能记住故事大意和文言句式,表演起用语自如,效果较好;而那些基础较弱的同学则只能记住故事的大意而对于文言句式就显得有些吃力。

劝学教学设计篇6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

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

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劝学教学设计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⑵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⑶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德育目标:

⑴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⑵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

1、提纲式教学法。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T课件、录音机、教学磁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二、荀子简介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

多媒体显示: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齐读课文或听录音。

2、注意下列字词读音:

多媒体显示:

1、第一组,通假字:

⑴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⑵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2、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zhòng)砺(lì)参(cān)省(xǐng)跂(qì)

臾(yú)螯(áo)

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研习第1段:

中心论点:君子⑴曰:学不可以已⑵。

⑴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⑵已:停止。

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2、研习第2段:

⑴学生齐读第2段:

⑵讲解第2段:

青①,取之于蓝②,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③,輮④以为轮,其曲中规⑤。

①青:靛青,一种染料。

②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

③中绳:合乎拉直的墨线。

④輮:使…弯曲。

⑤规:测圆之器。

虽①有②槁暴③,不复挺④者,輮使之然也。

①虽:即使。

②有:通“又”。

③槁暴:槁,枯。暴,通“曝”,晒。

④挺:直。

故木受绳①则直,金②就③砺④则利。

①受绳:经墨线量过。

②金:金属制的刀剑等。

③就:动词,靠近,接近。

④砺:磨刀石。

君子博学而日参①省②乎③己,则知④明而行无过⑤矣。

①参:验,检查。

②省:省察。

③乎:相当于“于”。

④知:通“智”,智慧。

⑤过:过错。

⑶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明确:

青─→蓝冰─→水

胜于寒于

直木─→轮木─→直金─→利

輮绳砺

⑷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他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

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

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3、研习第3段:

⑴学生齐读第3段。

⑵讲解第3段。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①之所学也;吾尝跂②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④也,而闻者彰⑤。

①须臾:片刻。

②跂:提起脚后跟。

③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

④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⑤彰:明显,显著。

假①舆②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绝⑥江河。君子生⑦非异也,善假于物⑧也。

①假:借助,利用。

②舆:车。

③利足:脚步快。

④致:达到。

⑤能水:指游水,能,动词。

⑥绝:渡。

⑦生:通“性”,资质,禀赋。

⑧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⑶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⑷提问:作者选哪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1、2、3题。

劝学教学设计篇8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荀子》的常识及荀子的生平及主张,劝学的意义。

2、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的态度,联系学生的实际。

3、注重字词运用和注释。

【重点和难点】

1、辨析字、词、音。注重朗诵和背诵。

2、比喻代议和喻议及正反四方面议论的特点。

3、了解荀子对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进一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教法】

师生互动法、提问法、议论法、朗读法、电教法、板书法。

【教学步骤】

1、导入:

同学们,作为一位学生,应该每一个人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那么你们知道学习的重要意义和正确的目的和态度、方法吗?知道坚持学习的重要吗?现在我们就来了解荀子的《劝学》,看看古人怎么劝人学习的。

2、请个别学生朗读课文。

3、重点拼音:

木直中绳:zhòng

虽有槁暴:gǎopù

輮以为轮:róu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ānxǐng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xūyú

吾尝跂而望矣:qì

君子生非异也:xìng

故不积跬步:kuǐ

骐骥一跃:qíjì

驽马十驾:nú

锲而舍之:qiè

金石可镂:lòu

蟹六跪而二螯:áo

4、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时人称荀卿,又称孙卿。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即“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但是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5、听录音《劝学》。

6、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7、学生齐声朗读《劝学》。

8、第一、二段重点字词翻译:

学不可以已:停止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从;于:比……更

冰,水为之:形成、凝结(动词)

木直中绳:合乎、结合

輮以为轮:輮以(之)为轮,把它作为

其曲中规:弯度

虽有槁暴:虽,即使;有,通“又”

輮使之然也:这样

金就砺则利:就,靠近;利,锋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明,明达;行,行为;过,过错

9、翻译一、二段: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它把烤弯做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

10、分论点;

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1、第三段重点字词翻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曾经

吾尝跂而望矣:远望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见得广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招,招手;加,增加

而闻者彰:明显,清楚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借助,借用;利:使……快;致,到达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名作动)绝:横渡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禀赋,资质;异:差别

12、第三段翻译:

我曾经整天发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臂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13、分论点: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登高而招──见者远

顺风而呼──闻者彰

假舆马者──致千里

假舟楫者──绝江河

劝学教学设计篇9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当涂掌事”“但”“涉猎”“刮目相待”“何”等文言词语的含义。

2.通过朗读、圈划,理解孙权劝学的过程,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

3.了解“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写作意图。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圈划,理解孙权劝学的过程,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

难点:了解“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写作意图。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3分钟)

1.我们已经学习了《为学》,作者彭端淑鼓励他的子侄辈们立定志向,努力学习。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劝学的文章,《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

2.齐读课题,说说课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劝”。

3.围绕“劝”字,你会产生哪些问题?

预设:谁劝谁?为什么劝?怎么劝?劝的效果怎么样?

4.我们围绕这些问题,来一起学习一下这篇文章。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思考:文中是谁劝谁?他们的身份分别是什么?用笔在文章中划一划。

明确:孙权劝吕蒙学习。“权谓吕蒙曰”,积累“谓”的含义“对······说”。

孙权是君王,从他对吕蒙的称呼“卿”和自称“孤”可以看出。(“卿今当涂掌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卿:古时君对臣,上级对下级的称呼。孤:君王自称。

吕蒙是一名臣子、武将。孙权对吕蒙的称呼“卿”看出他是一名臣子,从“辞以军中多务”看出他掌管的是军队,是一名武将。

《孙权劝学》是作为君王的孙权劝作为臣子的吕蒙去读书。

2.那孙权因什么而劝(武将)吕蒙读书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文章,圈划一下。

明确:“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即“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不仅仅是武将了,还要协助孙权管理政事,所以一定要学习了。(请学生再读一遍)

追问1:这句话该怎么读?

明确:双重否定,肯定语气,有股不容置疑的国君的威严。“!”表示情感强烈。

追问2:那吕蒙去读书了吗?没有。“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推托了。可见,想要劝服吕蒙读书,是一件难事儿。

3.那孙权是怎么劝的?圈画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明确:“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追问1: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自己说一说。不理解的词圈出来,我们一起讨论讨论。

翻译: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成为博士吗?只应当广泛阅读,了解往事罢了。你说军中事务多,哪个像我?我常常读书,自认为大有益处。”

追问2:孙权是从哪些方面来劝他的?(孙权得有充分的理由)

明确:明确告诉吕蒙读书的目的是增长才干(目标);吕蒙读书是有时间的,是有可能性的(条件);现身说法,告诉吕蒙读书是有效果的(预期效果)。

追问3:老师把“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改成“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当涉猎,见往事。”哪个更好?(从孙权劝学的态度有何不同?)

明确:原句好。先找出区别。改句少了“邪”“但”“耳”这些语气词。原句语气比较舒缓,委婉、亲切、诚恳地告诉吕蒙劝他学习目的`是让他增长才干,孙权想让吕蒙心悦诚服,而不是用权力来压制他去学习。同时感受到孙权作为君主的那种大气、圣明。

追问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与“卿言多务,孰若孤?”能调换位置吗?

明确:不能。如果调换的话,会与吕蒙争锋相对;原文的写法,能避免矛盾。另外,先要解决吕蒙思想上的误区:以为孙权劝他读书是为了让他成为博士。

4.“劝”的效果怎么样?从哪里看出?

明确:效果不错。“蒙乃始就学。”

鲁肃过寻阳,“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年龄比吕蒙长、权职比吕蒙高,听了吕蒙议论后情不自禁地赞美吕蒙,可见,吕蒙经过学习,才略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于是决定“拜蒙母,结友而别”,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意与他深交,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5.教师小结:本文写了孙权劝吕蒙读书,他从读书的目标、条件和预期效果这三方面来劝说吕蒙。后来,吕蒙泛览群书后,才略上有了惊人的进步,从一个将才成为了像鲁肃一样的帅才。吕蒙取得的进步,离不开自己的努力,也多亏了孙权的劝说。

(三)再读感悟

1.接下来,我们分角色把整篇文章一起读一读。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孙权、吕蒙和鲁肃,其他同学旁白。

2.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从往事中借鉴,对治理世道有辅助作用),命名为《资治通鉴》,主要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3.学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作为君王,你会从中收获些什么?作为大臣,你会收获些什么?作为今天的你,会收获些什么?

4.老师送给大家一首诗。《劝学》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四)作业布置

1.整理《孙权劝学》课堂笔记

2.改写《孙权劝学》,300字左右

劝学教学设计篇10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之前先介绍一位大家童年的伙伴,他就是砸水缸,救同伴的司马光。司马光的砸水缸救同伴的故事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长大。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手下有一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曾随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后又占领荆州,在麦城生擒关羽父子,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受吴王孙权常识。但他年青时不爱读书,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孙权多次劝他学习,他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辞,还说自己一介武夫,只要会领兵打战就行了,这不,孙权又来劝学了,这次结果如何呢?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初读:

1.师范读,生注意人物的语气和文中的停顿。

2.抽生读。

3.全班齐读。

三、疏通文意:

1.以小组为单位,了解故事大意,小组内拿不准的字或者句子做上记号,待会提交全班解决。

2.生提出疑问,全班内解决。

四、分析课文,指导朗读

1.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

师相机板书: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惊叹。

2.教师借题发挥:有的同学不爱学习,任凭老师苦口婆心地劝学也无济于事,孙权到底是怎样劝学的,居然让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吕蒙浪子回头,最终成为一位饱学之士。看来,当老师的特别要学一学孙权的劝学艺术。

3.抽生读孙权劝学的内容。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气坚定,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可以看出孙权对部下要求很严格,同时又对吕蒙寄予厚望,希望他学成之后能更好地辅佐自己。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担当涉猎,见往事耳。

前一句是反问语气,可以隐隐感觉出孙权对吕蒙找借口“辞学”的责备之意。

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为吕蒙指明了学习的方法和目的。足见孙权对部下的关心。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前一句是反问语气。反驳了吕蒙“军中多务”的'借口。后一句以自身为例,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行性。

④孙权劝学可谓是语重心长。吕蒙收到的效果如何呢?请大家一齐读出来。

惊叹语气。鲁肃对吕蒙的才略大增既惊叹又赞许。

⑤吕蒙的回答也很有趣。

感叹语气。吕蒙对自己的进步感到自毫。吕蒙和鲁肃同朝为官,对话有调侃的意味。

6.小组内分角色朗读,抽三人扮演其中的角色,其它同学旁白。

五、拓展与提高

1.吕蒙能听取孙权的劝学,最终变得文武双拳,这固然是好事。然而我们不得不联想到北宋神童方仲永,五岁能诗,但由于不注重后天学习,最张“泯然众人”的悲剧,让人痛心不已。

吕蒙和方仲永虽一个在三国时期,一个在北宋,但我们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假设有一天,“吕蒙巧遇方仲永”,他们这间会有怎样的一段对话呢?

请小组内为他们设计几句简短的对话,待会小组内推荐两句同学演示一下。

2.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呢?请大家自由的,从多个角度谈一谈。

参考:

①只要有决心,有毅力,就能学有所成。

②虚心接爱别人善意的意见。

③不能用老眼光看人,要善于发现别人的进步。

3.吕蒙这所以能由一个目不识丁的武将,变得文武双拳,这与他发奋读书是分不开的。一位同学说: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下面请大家也谈谈你对书的感悟。

例:书是阶梯,能帮助从们登上理想的高峰。

书是良药,能医治愚昧。

书是清泉,能滋润干涸的灵魂。

书是渡船,能载人到达理想彼岸。

书是桥梁,……

4.欣赏完孙权高超的劝说艺术,我们能不能也用你所知道的关于读书的名言来劝学呢?

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知识就是力量。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