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文学的特征(6篇)
时间:2024-04-19
时间:2024-04-19
民族文化和特征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社会的显著特征,犹太民族文化和特征也是如此。虽然随着犹太移民不断地融入到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犹太移民的诸多问题逐渐被搁置一边,他们可以与异族进行通婚,经济上也开始不断好转。这个时期的东西方冷战思想以及麦卡锡极端主义等文化外在的因素使美国社会淡忘了犹太民族的犹太性。但是这不意味着美国社会完全接受了犹太民族,这只是表明犹太人移居在美国社会中进入到一种更加复杂的社会处境。移民的文化困惑在这个时期没有消解反而更加严重了,反映在犹太作家的作品中就是通过犹太移民在美国的生活来表现文化冲突的困惑。这种困惑反映在文学中就是犹太作家通过对犹太民族性因素的挖掘和描写来表现他们在美国社会中的处境。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当代文学中出现了以索尔•贝娄、菲利普•罗斯、伯纳德•马拉默德等代表的犹太作家群,他们在美国当代文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通过对犹太民族中的犹太性因素和犹太特征进行加工整合,使他们文学作品中的犹太性表现得极其明显,这与该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特征有明显的关系。这些犹太作家并不局限于挖掘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特征,同时也通过对犹太民族文化特质的描写来揭示人类的生存困境和历史遭遇。犹太民族的“犹太性”在犹太作家群中的描写是非常清晰的,这是创作主体在长期的民族文化特征中形成的独特内涵,再与美国的社会生活相结合形成的犹太文学品质,与其他的犹太性具有很大的区别。虽然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犹太性的体现有轻重强弱之分,有时甚至比较隐晦,但是犹太文学的特征与影响力也恰恰体现在这里。比如犹太人出身的卡夫卡,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很少出现“犹太”的字眼,但是只要仔细地阅读就能感受到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犹太特征。因为犹太性与犹太民族的历史文化特征就是通过这些文学作品不断地表现出来。美国当代犹太作家中最有影响力的就是索尔•贝娄(SaulBellow),他在美国当代文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1976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对当代文化赋予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
贝娄在他的作品中创作出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当代流浪汉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在贝娄的小说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作品中主人公的流浪主要是通过空间的流浪和心理的流浪两个层面来展开的,在空间方面,主要是通过主人公在社会中找不到归宿,不得不到处流浪,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这就是空间意义上的流浪。心理上的流浪主要是以主人公心理和情感为主要描写对象,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找不到心灵的归属和慰藉,所以他们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困惑和焦虑之感,这在美国当代文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实,当代犹太作家在展现犹太民族在精神上困惑与受难的同时也在追寻人生的终极目的和意义。贝娄在1953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奥吉•玛琪历险记》塑造了出身在社会底层中贫苦的犹太人———奥吉•玛琪。通过奥吉•玛琪自述的形式展示了他的流浪经历,他要做一个自我创造者,他从离开家之后经历了不同的社会生活,足迹遍布了欧洲、美洲,在各种不同的生活体验中认识到社会发展的不公平现象。他狩过猎、参过军,也逛过妓院,作者通过奥吉•玛琪流浪生活接触过的人和社会环境,向我们展示了探索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而且他还继续坚持他的理想,在这个世界中不断地流浪下去。在《雨王汉德森》中,作者描写了汉德森这个典型的人物形象。汉德森是个继承大笔遗产的富人,由于对现实非常不满,于是他去非洲旅行,称自己为“雨王”。他在茫茫的沙漠中进行不断地思考、质问和探寻后,完成了自我精神使命的探索。终于明白了生活的意义和终极目标,他最后回到了美国,抱着一个捡来的孤儿,这不仅是作者的象征意义,而且是他新生活开始的象征。这些小说都体现了犹太作家对犹太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把对民族文化与美国生活上升到人类生存的状态。所以,在这些作品中不仅有民族主义,而且有世界主义的存在。这表明了犹太作家在追求民族认同感的时候,往往把犹太人的困惑和追求上升到人类生存困境的追求,具有普遍形而上学的意义。这不仅体现了犹太民族在美国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生存困境,而且体现了在民族文化历史变迁过程中犹太作家在美国当代文学中的重要影响力,体现了他们对美国当代生活的领悟和感知。犹太文学民族性和整合性作为文学现象的特征存在。犹太民族在世界范围内基本上是以分散的方式居住在各个国家,形成了他们对不同文化的认同,但是属于犹太民族文化传统的特征在他们的创作过程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民族特征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最为显著的因素,不管历史如何发展,犹太文学在美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都非常重要。因为犹太作家群在美国当代文学中的地位是无法被其他人取代的。犹太文学的整合精神主要体现在不同的方面,如犹太作家都能够结合自己的民族特征和文化内涵,通过文学作品把它们表现出来。从美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来看,美国犹太文学在美国当代文学中具有不可缺少的意义。当代西方社会正处在传统与现代性的交替转换之中,犹太作家描写的这些困惑不仅是犹太移民在美国社会中的困惑,也是美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犹太作家通过犹太民族文化表现出来的文学作品在当代美国文学中就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
二、犹太性对美国文学主题的影响
美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社会文化发生了新的变化,美国犹太文学也出现了新的发展倾向。70年代之后,美国的多元化思想不断发展,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美国社会的许多群体开始重新寻找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特征,犹太民族也是如此。这对于工业化的发展来讲,不仅是一种解脱,更是一种慰藉。这个时期的美国犹太文学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但是美国主流文化却在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陷入混乱状态。因此,犹太文化在犹太移民对其认同和挖掘中不断在美国当代文学中体现出来,主要的文学主题就是重返犹太家园,重新审视犹太价值观等方面。犹太民族文化中的犹太性对美国文学主题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和70年代之后。但是在此之后,一些犹太作家开始摆脱犹太性,追求回归犹太传统的趋势。与此同时,美国第三批犹太作家开始在美国当代文学中崭露头角,他们追求犹太文化的传统性,文学作品中体现出鲜明的犹太性。比如美国犹太移民的当代作家艾萨克•辛格(IsaacSinge)r,他的文学创作是美国当代文学中非常独特的现象,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不仅体现了犹太原始的语言形式,而且小说主题基本上都是表现对犹太传统的回归。小说中的主人公几乎都是在各种利益与诱惑面前无法自拔,金钱、权利、欲望等都是他们罪孽的源头,都是在最后关头总能悔悟,回归到犹太传统。这些人物形象开始在社会中总是找不到自我,深深陷入各种诱惑之中无法自拔,他们违背了犹太人的原则,背弃了自己的宗教,成为社会的抛弃者。都是在关键的时刻达到了内心的醒悟,于是不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忏悔,他们不仅重新恢复了内心的平静,而且开始了新的人生,这是辛格小说中最主要的主体模式。辛格的《肖莎》充分体现了他作品中的回归主题模式。肖莎是艾伦的初恋情人,小说在开头简单地介绍过她,后面主要讲述了艾伦远离肖莎之后沉溺于放荡的生活,他和四个女人的关系纠缠不清,为了金钱可以放弃作为犹太人的身份。但是当他看到肖莎时勾起了他所有的回忆,艾伦在肖莎身上看到的不仅是自己失去的美好品质,更是失去了内心的信仰和作为犹太人独有的特征。所以,他决定回到自己以前纯真的生活中去,他为了肖莎放弃了去美国,表现了他对回归犹太传统的坚定信心。这种“背弃—忏悔—回归”的小说模式不仅是辛格小说的主题模式,更是他创作的态度,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现代犹太人只有珍惜自己的生活和犹太的宗教传统,在犹太精神和文化传统的洗礼中才能得到回归,才能够真正体会世界的安宁和人生的意义。
三、新时期犹太作家对美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文坛上出现了第三代犹太作家。这批作家与第二代犹太作家有很大的区别,以贝娄、罗斯和辛格为代表的第二代犹太作家的作品具有超越犹太性的意义,但是在这批第三代犹太作家中却有意识地凸显犹太民族的思想和文化特征,在文学作品中探索犹太人在美国的生活方式,甚至还有作家对英语的运用进行了探索,认为英语的运用不符合犹太人的思想交流和文化传播。这个时期美国当代犹太文学的犹太性就更加体现出来,深入到美国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这个层面上讲,第三代犹太作家的小说不再是美国当代文学中的同化现象,与此相反,他们在犹太文化传统中吸取经验,从历史发展与民族生活中寻找素材,在作品中表现出浓厚的救赎意识和思想观念,而且对犹太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也进行了大量的描写。辛西娅•奥齐克、休•尼什桑和库尔特•莱文恩特等一批学者是第三代犹太作家的典型代表。其中成就比较高的要数奥齐克,他希望在英语环境中创作出一种属于犹太人的本土文化,虽然缺乏有力的证据和环境空间,但是他始终认为犹太文化复兴之路一定会到来。在他的论文《创新与救赎:文学的意义》中,他主张人有改变生活的自由和创造新文学的自由。在他的短篇小说集《漂浮:五个短篇故事》中,救赎仍然是他文学的主题。在《普特尔梅瑟:他的工作经历、她的家世和她的余生》中,女律师普特尔梅瑟是犹太文化传播的典范,她有犹太价值观,把自己的命运与犹太民族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奥齐克通过普特尔梅瑟的行动与思想说明了犹太语言与犹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掌握犹太语言和民族文化传统,犹太民族的文化才能不断发扬光大。他的另外代表作《流血》也是突出救赎的主题思想,在这篇小说中奥齐克揭示了犹太人赎罪日的神学意义,向我们展示了犹太叛教者回归的心路历程。《律法》是尼什桑的代表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表现的是犹太人的宗教价值观,小说的主要思想就是肯定上帝对人的圣约,指出犹太人应该遵循古训。故事从叙述一个家庭面临的问题开始,其根源是是否继续遵守犹太教规,是否让口吃的儿子当众诵读摩西律法。父亲在年轻的时候对犹太教规和律法都不屑一顾,他们是被德国纳粹同化了的德国犹太人,心中早就没有犹太人的信仰和追求,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也没有按照犹太人的生活方式进行生活。但是德国人对犹太人进行疯狂的屠杀唤醒了他内心深处的那点民族意识和犹太情结,父亲决定抛弃祖父的教诲,把属于民族宗教的东西作为遗产传给了儿子,而且儿子非常高兴地承担宗教义务。这部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对犹太人残酷的杀害,告诫人们战争的残酷性,同时,说明了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区别与其他民族的显著特征,盲目地追求同化是徒劳无益的。
这表明了在第三代犹太作家中,他们不断认识到犹太民族性特征对犹太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性,而且在美国社会中也越来越自信,从小说中反映出的对犹太民族特征的坚守,对犹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挖掘都可以看出。他们通过其文学作品活跃在美国的当代文坛,对美国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以贝娄、辛格和马拉默德等为代表的第二代犹太作家,他们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文学主题主要是关于战争带来的苦难,犹太人在美国的身份困惑以及美国对犹太人的排斥等。而且这些作品中主人公大部分是社会生活底层中的普通人物,他们大多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在社会中也是流浪汉的角色。但是以奥齐克和尼什森为代表的第三代犹太作家不管在描写主题还是表现手法方面与第二代作家都具有很大的不同,在他们的笔下,他们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部分是精通犹太传统文化和了解犹太民族历史,都是精通犹太语言的虔诚的犹太教徒。这些在奥齐克的代表作品与尼什桑的代表作品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四、结语
关键词:心理动词语义特征句法特征边缘性主观性
一、引言
本文在对心理动词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考察的基础上,认为研究的共识体现为对心理动词边缘性、主观性的肯定。“边缘性”是指心理动词在动词中并不处于核心位置。与动作动词相比,心理动词在语义、句法特征方面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主观性”是指心理动词在语义上表达的都是不可见的事物,这种语义特征也影响到其句法表现。
二、心理动词的边缘性
心理动词的边缘性是就心理动词在动词中的位置而言的。动词的主体为动作动词,通常概括动词的特征时以动作动词为主,而心理动词、属性动词、趋向动词等是非主体类别,我们称其为边缘类动词。与动作动词相比,边缘类动词在语义特征与句法功能上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我们称其为边缘性。心理动词的边缘性主要体现为:在语义上,心理动词的语义经常游移于事物、性状、动作三者之间;在句法功能上,心理动词经常可以兼具名词、动词、形容词的部分句法功能。
(一)心理动词的语义特征
对心理动词语义特征的描述大多是从命名和义素分析的角度入手的。如“记内情所发”(马建忠,1898),“从语义上说,它是表示人的心理活动的,有语义特征使得它形成了特定的语法范畴、语法类……”(周友斌、邵敬敏,1993)。李临定(1990:112)认为,“心理活动动词是指表示喜爱、怨恨、感觉、认知、遗忘等和心理活动密切相关的动词。”这是对这一类动词的命名,也是对其语义特征的概括。董秀芳(1991)认为,“心理动词是动词的一个次类,其语义特征表现为[+人][+大脑器官][+思维活动]。”陈昌来(2002:96)提出心理动词具有[+心理][+述人]的语义特征,[+心理]语义特征可以描述为:“心理动词是表示人类情绪意志活动和认知活动的动词,而且是以这一语义性质为主的动词,这样[+心理]语义特征可以具体化为[+情绪/认知],如‘喜欢、爱、想念、思念’等是情绪类动词,‘知道、觉得、认为、以为’等是认知类动词;”“另外,心理动词都是表示人类对客观世界和内心世界的体验和认知,是人类对各类刺激物的不同层次的反应,所以心理动词都具有[+述人]的语义特征。”这种描述带有义素分析的方式。总之,对心理动词语义特征的描述都是围绕“表示人类心理活动”这一中心进行的。也就是说,“从意义出发界定心理动词”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心理动词就是表示心理的动词。
方梅(2005)讨论了认证义谓宾动词的虚化,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往称为心理动词的词语。她认为,认证义动词虚化的起点是“去范畴化”,句法方面表现为谓宾动词句法特征的衰减,语义方面表现为由客观表达变为主观表达。“认证义动词+小句宾语”既可以陈述事件,又可以表现主语的认识内容,这种双重性是虚化的基本条件。如下面的例句中,从a到f是从典型动词到语用标记的轨迹:
a.我/她想/明白/看见/儿子了。(主语指称对象的体验)
b.我/她想/明白/知道/觉得这是回家了。(主语指称对象的认识)
c.我/她明白/知道/觉得这个问题没什么好商量的。(主语指称对象的认识)
d.我/?她想这个问题没什么好商量的。(说话人的认识)
e.这个问题,我/*她想,没什么好商量的。(说话人对话题的态度)
f.这个问题没什么好商量的,我/*她想。(说话人对整个命题的态度)
文章还指出,虚化的程度与认证义动词自身的控制度密切相关,控制度较强的动词虚化程度低,控制度较弱的动词虚化程度高。其中表示评价意义的认证义动词控制度最弱,虚化为表达说话人视角和态度的语用标记。如“觉得”。文章同时指出虚化的句法环境,即“陈述事件”与“表现主语的认识内容”。
王红斌(1998、2001、2002)、杨云(1999)、丰竞(2003)、韩琴(2006)等也对心理动词的语义特征进行了一些分析论述。此外的相关论述多散见于研究动词的论著中。
另外,在有形态变化的语言的研究中,对心理动词的定义也离不开其语义基础,如吉永尚(1997)将“感情·知覚感覚·思考など心理作用を表す動詞(表示感情、知觉感觉、思考等心理作用的动词)”统一称为“心理動詞”。又如山岡政紀(2002)定义的“感情動詞”:
感情動詞とは,人の心理的現象に言及することを語彙的意味とし,経験者格を必須項として取る動詞の総称である。(译文:感情动词是表达人的心理现象并在句法上必须使用经验格的动词的总称。)
我们认为,要描写心理动词的语义特征,首先要明确“心理”这一概念。“心理动词”的“心理”不同于心理学上的“心理”。后者的涵盖面要大于前者。心理学中对“心理”的定义如,《简明心理学辞典》(2007:57):①心理是“脑对客观世界的积极反映形态。是在有机体演化的一定水平上出现的。最初的心理现象是简单的感觉。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随着动物神经系统的发展,感觉逐渐分化和复杂化,并由此出现了知觉、记忆、思维的萌芽等。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在劳动和语言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与动物心理有着质的区别,具有自觉的能动性,并受社会历史规律的制约,包含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事件。过去事件表现为记忆经验,现在事件表现为全部映象、体验、智力活动等,未来事件表现为意图、目的、幻想等,既有意识性,也有无意识性。可以有条件地区分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感觉、知觉、表象、注意、记忆、想象、思维、情绪、意志等属于心理过程,是心理的动态方面;情绪过程中的激情状态和心境状态属于心理状态;能力、气质、性格上的特点则属于心理特征,是心理的比较稳定的方面。”
《普通心理学》(2004:1~2):②“心理学把统一的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人的心理过程就其能动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关系,可以分为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合。个性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以往对心理动词的研究中,一般是不将表示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的动词包括进来的,如“看、听、闻”不被作为心理动词。同时,语言中表示心理意义的(心理学的)词汇也有大量的形容词,如表性格的“内向、外向、活泼、调皮”,表情绪情感的“慌、忧伤、高兴、愉快”等。因此不能将心理动词的“心理”与心理学定义的“心理”等同起来。可以这样说,语言中表示心理的词汇是以心理学所讨论的“心理”为概念基础的,但心理动词只是语言词汇的一部分,其所表达的概念也只是人类心理的一部分。因此也可以说,心理动词所表示的“心理”,只是心理学所研究的“心理”的一部分。
“心理”是如何成为事物、性状与动作的交界点的呢?我们是这样认为的:由于“心理”是一个大脑内部的过程,有时可以将其看作人体这个容器中的物质,这时心理就具有了一定的事物性;当忽略心理过程的时间进展,而更多地关注其横断面时,心理就具有一定的状态性,可以在一个相对静止的环境下讨论其程度的高低;而当加入时间因素,将心理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时,其动作性就自然会有所凸显。心理动词在语义上的这一特征也会在句法功能上得到印证。
(二)心理动词的句法特征
综观已有的对心理动词的论述,对其句法特征的描写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心理动词所带宾语:名词或名词短语、动词或动词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及主谓短语(小句)。不同的心理动词所带宾语也会有所不同。关于这一点,陈昌来(2002b)有比较详尽的分析。
2.部分心理动词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
3.大多不能构成把字句、连动句,很少构成被动式。
一部分学者尝试给心理动词作形式上的界定,提出了一些界定的框架:
范晓、杜高印、陈光磊(1987:56):能进入“(很+__)+宾语”框架的一般是心理动词。
胡裕树、范晓(1995:245)提出功能框架:(很+__)+O[N/V];__+O[v]。
周友斌、邵敬敏(1993)提出以“主(人)+{很+动词}+宾语”为框架作为检验标准,凡能进入这一格式的是心理动词,反之则不然。并根据能否转换成“主(人)+对+O+很+动词”,将心理动词划分为真心理动词和次心理动词,同时把能进入“主(人)+对+介宾+很+动”这一格式的动词看作准心理动词。
陈昌来(2002:146):情绪类动词可以进入如下句法框架:NP+{很+VP}+NP;认知类动词可以进入如下句法框架:NP+VP+O(VP/NP+VP)(O指宾语)。
王红斌(2002)提出测试格式:a.从潜意识里/在潜意识里/暗暗地/默不作声地/满心/潜意识地+V;b.N(人)+不/没V+和/跟/同+N+一起+其他;c.让/使/叫+人+V+(小句)宾语。
丰竞(2003)提出心理动词的鉴别式为:主(人)+在心里+(很)+心理动词+宾语,记作S:S(p)+IH+(L)+V(P)+O(N、V)。特别指出,情感动词的鉴别式S可有转换式S1——NS+VM+S(P)+(IH)+L+V(P)和S2——S(P)+(IH)+TN+L+V(P),又因为情感在程度上有可比性,S还可有转换式S3——S(P)+THN+M+V(P)+(O[N,V]),其中,NS=刺激物(stimulus),VM=使令动词,TN=“对”(to)引导的介宾结构,THN=表比较的介词(then)引导的介宾结构,M=更。
心理动词本身是一个意义类,从意义出发界定出来的类别,很难有整齐划一的形式特征。即便是公认的“动词”“名词”“形容词”,相互之间也没有完全清晰的界线,各词类内部在形式上也只是有着家族相似性。所以,以上归纳出来的任何一条句法特征或任何一个界定框架都存在反例也实属正常现象。另一方面,这也说明心理动词是一个在形式特征上呈现复杂状态的类别。这种复杂性在量性特征上有着充分的体现,这也正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即心理动词的量性特征,因此我们重点考察的也是与量有关的句法形式,至于其他的句法特征则暂不涉及。关于量范畴的表达形式将在下一章详细论述。
综合以上论述,我们认为心理动词是以语义为依据划分出来的动词的下位类型。同时借鉴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念,认为心理动词是非典型的动词(相对于动作动词),处于动词系统的边缘位置,与名词、形容词有部分相通的句法功能。因此,心理动词在整个词类系统中的位置可以归纳为下图:
图1:心理动词在词类系统中的位置
心理动词的句法功能标示为下图:
图2:心理动词的句法功能
图2表示,心理动词的句法功能位于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功能交叉地带,具有大部分动词的功能,具有小部分形容词与名词的功能。这是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边缘性”在句法功能方面的表现。
以上内容是针对“动词、形容词、名词”这三大词类来说的,心理动词在句法功能上具有“边缘性”,这可以说是一种“外部边缘性”。在动词内部,心理动词也同样具有“边缘性”,可以称为“内部边缘性”,这主要表现在“状态动词”与“动作动词”“变化动词”等类别之间。吉永尚(1997)讨论日语心理动词的语义时认为心理动词连接着状态动词、动作动词等,但又与这些动词所不同,并就此对日语的心理动词进行了一定的考察分析:
本稿では心理動詞は状態動詞や動作動詞と連続していると考えるが、これらの動詞との相違点や境界上にあるものなどについて意味的側面やアスペクト性をもとに考察を加えた。(译文:本文认为心理动词连接着状态动词和动作动词等,但主要考察了它们意义上的不同与分界以及这些动词的时体特征。)
在现代汉语中,心理动词也一样处于“动作动词、状态动词、变化动词”的边缘地带,这与其“外部边缘性”有很强的一致性。总的来说,无论是外部表现还是内部表现,都充分体现出边缘类动词与典型动作动词的不同之处。因此,“边缘性”是心理动词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这一点在心理动词的量性特征上有着充分的体现。
三、心理动词的主观性
“主观性”也是心理动词的基本特征之一,同其“边缘性”一样,贯穿心理动词的语义特征与句法特征。
首先,在语义上,心理动词是用来描述人的心理的,无论状态也好,动作变化也好,都是不可见的,只是将内部的心理外化为可以表述的文字而已。这对心理动词量性特征的影响表现为:心理动词的量都是非精确计量的。
其次,在句法上,由于心理动词的量是主观性的量,因此与心理动词同现的数量词语往往是非精确的③。同时,心理动词的程度量往往需要程度词来彰显,程度词所表达的量往往都是主观评价性的,这也是一种主观性在句法上的体现。
四、结语
本文从句法、语义两方面考察了心理动词的研究成果,认为“边缘性”与“主观性”是对心理动词基本性质的共识,心理动词的句法语义表现都与之相关。在对心理动词性质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心理动词其他方面的特征或表现。
注释:
①杨治良《简明心理学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②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4.
③即使出现具体的数字也不表示精确的计量,如“一天想你三次”
并非精确表示“三次”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邵敬敏.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向选择[J].中国语文,
1993,(3):181~189.
[3]李临定.现代汉语动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4]董秀芳.谈汉语的心理动词[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1991,(4):115~119.
[5]陈昌来.现代汉语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
社,2002.
[6]方梅.认证义谓宾动词的虚化——从谓宾动词到语用标记[J].中
国语文,2005,(6).
[7]王红斌.绝对程度副词与心理动词组合后所出现的程度义空范畴
[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8,(1):63~70.
[8]王红斌.谓宾心理动词与其后的非谓动词所表动作的语义所指
[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1,(2):87~90.
[9]王红斌.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范围和类别[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
校学报,2002,(4):62~64.
[10]杨云.不受程度副词“很”修饰的心理动词[J].云南教育学院
学报,1999,(1):68~71.
[11]丰竞.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语义分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06~110.
[12]韩琴.心理动词句法语义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13]吉永尚.心理動詞の意味規定とその特徴について[J].日本語
·日本文化研究,1997,(7):81~99.
[14]山岡政紀.感情描写動詞の語彙と文法的特徴[J].日本語日本
文学,2002,(12):23~54.
[15]杨治良.简明心理学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16]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4.
[17]范晓,杜高印,陈光磊.汉语动词概述[M].上海:上海教育出
版社,1987.
[18]胡裕树,范晓.动词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19]周有斌,邵敬敏.汉语心理动词及其句型[J].语文研究,
近年来,我国加强学术道德建设,中央作了一系列部署,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出台了一系列规范科研行为的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和学术规范,对学术道德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学术不端行为得到了一定遏制。但也必须看到,学术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涉及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任重而道远。“中国梦”为学术道德建设注入了新的强大的活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梦”是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是一个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强国,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因此,“中国梦”具有实力特征、幸福特征、文明特征、和谐特征和价值特征。“中国梦”的实力特征,要求科技创新在提升综合国力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国梦”的实现要有硬实力和软实力在内的很强的综合国力。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技术等实力的综合性指标。“中国梦”就是要不断提升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都是建立在科技实力的基础上的。科技创新要取得重大突破,要求科技工作者真抓实干、求真务实,以诚实的科学精神去工作、去攀登。“中国梦”的幸福特征,要求科技创新在提高幸福指数方面取得突破。幸福特征是包括物质和非物质在内的幸福指数。“十”不仅强调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保障和改善民生,而且提出社会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社会和谐等基本要求,都是为了人民幸福。“中国梦”,就是要不断提高幸福指数。提高全国人民的幸福指数,不仅要有自然科技创新,而且要有社会科技创新、人文科技创新。这就要求人文社会科技工作者,要以诚实的科研态度,研究和解决制约社会公平正义等问题。
“中国梦”的文明特征,要求科技创新在实现中华文明演进方面取得突破。中华文明延续几千年,世所罕见,现在是要超越农耕文明,随时代演进。“十”将“四位一体”升为“五位一体”,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这就要求科技工作者,要以诚实的科学精神,深入研究五个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和政策依据。“中国梦”的和谐特征,要求科技创新在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取得突破。中国古代讲“和合”“、和为贵”“、天人合一”,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相通。“十”提出“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体现了“中国梦”的和谐特征。这就要求科技工作者,要以诚实的工作作风,挖掘中华文化中的和谐元素,为促成社会和谐做出新的贡献。“中国梦”的价值特征,要求科技创新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取得突破。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和崇高理想。“十”报告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不断取得新成效。这体现了广大人民的价值追求,是“中国梦”更具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的价值特征。这就要求科技工作者,要以诚实的学风,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探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体现机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二“、中国梦”提供学术道德建设的精神动力
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实现“中国梦”,要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二是说实现“中国梦”,要有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中国精神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没有中国精神的弘扬,就不可能实现“中国梦”。同样,中国精神也是学术道德建设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学术道德建设弘扬中国精神,首先要有文化自信。“中国梦”,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文化自信梦。这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外国有益的文化当然要包容借鉴,但头脑要清醒。西方文化中反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腐朽文化是要剔除的。科技工作者,一定要用中国精神武装头脑,以诚实的精神,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学术道德建设弘扬中国精神,就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广大科技工作者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用我们的科研成果不断增强全国人民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鼓舞人民永远朝气蓬勃的迈向未来。学术道德建设弘扬中国精神,还要用中国精神战胜科研工作中遇到的一切困难。
关键词:浅层语义分析语义角色标注资源语义角色标注
引言
语义角色的自动标注是对句子中谓词所支配的语义角色进行自动标注,是对句子进行浅层语义分析的一种方法。语义角色标注技术在大规模语义知识库的构建、问答系统、机器翻译和信息抽取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其深入的研究对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中文语义角色标注研究状况:首先,介绍相关的中文语义角色标注语料资源;其次,描述了中文语义角色标注的发展现状;最后,对中文语义角色标注未来的工作进行展望。
1.中文语义角色标注语料资源
语义角色标注离不开语料资源的支持。英语较为知名的语义角色标注资源有FrameNet、PropBank和NomBank等。中文语义角色标注语料资源主要是从英语语义角色标注语料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或参照其建设的。
ChinesePropositionBank(CPB)同英文PropBank基本类似。在CPB中,总共定义了20多个角色,只对每个句子中的核心动词进行了标注,所有动词的主要角色最多有6个,均以Arg0~Arg5和ArgM为标记,其中核心的语义角色为Arg0~5六种,其余为附加语义角色,用前缀ArgM表示,后面跟一些附加标记来表示这些参数的语义类别。它几乎对PennChineseTreebank中的每个动词及其语义角色进行了标注,国内大多数语义角色标注研究都是基于此资源。
中文Nombank是在英文命题库(PropositionBank)和Nombank的标注框架上进行扩展,对中文名词性谓词的标注。中文Nombank加入了语义角色层的标注信息,与CPB一样,也标注了核心语义角色和附加语义角色这两类语义角色。中文NomBank中的角色位置有两类情况:一是角色在以名词性谓词为核心词的名词短语中;二是当以名词性谓词为核心词的名词短语作支持动词的宾语时,允许语义角色在名词短语外。
山西大学构建的ChineseFrameNet是基于框架语义理论,类似FrameNet风格的中文词典。它描述了框架元素的详细句法信息和词汇单元以及参与者框架元素之间的关系。ChineseFrameNet的架构和英文FrameNet相似,并且有许多只是稍作修改直接对英文FrameNet进行翻译,但也有一些创新,增加了相应语义角色的汉语名称。目前ChineseFrameNet已经有130多个汉语框架,还在不断补充。
台湾中研院陈凤仪建立了中文句结构树资料库(SinicaTreebank)。SinicaTreebank是一个包含语义标记和句法标记的混合语料库。它的基本框架是以讯息为本的格位语法,主要是对小句进行标注。目前己标注了61087个句子,包含了361834个词语。语义角色标记共有50多个,基本沿袭了格语法的标记体系,如受益格、感受格等。
北京大学袁毓林教授组织建设的中文网库,是在北大汉语句法分析树库的基础上进行语义标注的,有着更为细致的语义角色设置,尤其是核心论元,分别在主体论元和客体论元内部各划分出五个子类。具体如下:(一)必有论元:A主体论元:施事、感事、经事、致事、主事;B客体论元:受事、与事、对象、系事。(二)非必有论元:A凭借论元:工具、材料、方式、原因、目的;B环境论元:时间、处所、源点、终点、路径、范围、量幅。
董振东主持建立的知网(HowNet)是一个常识知识库,描述对象为汉语和英语的词语所代表的概念,揭示了概念与概念之间以及概念所具有的属性之间的关系。《知网》描述了多种类型的词汇语义关系,涉及了词汇语义的各个方面,着重描述了不同词性的词语所代表的概念之间的语义关系,其别重视名词所代表的概念与动词所代表的概念之间的语义关系,也即我们通常称作实体与事件之间的语义关系即语义角色关系,例如作为实体的“医生”和作为事件的“医治”,两者有着“事件”与“施事”的关系。在知网中,800个事件主要特征中的每一个都标识有一个角色框架。
2.中文语义角色标注的发展现状
2.1语义角色标注的研究最早关注的是英文,随着宾州大学命题库的建立,语义角色标注任务得到广泛的国际关注,并取得了许多很好的结果。出现了一些相关的国际评测,如CoNLL2004、CoNLL2005、EMNLP-CoNLL2007和CoNLL2008都包含了语义角色标注的任务,同时也促进了语义角色标注研究的蓬勃发展。
2.2中文语义角色标注的工作开展较晚,最早进行研究的是Sun等人,当时因为还没有中文方面的专门语料,所以他们只能先人工标记了包含某些动词的语料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后来,伴随着ChinesePropositionBank(CPB)的构建,就有了一些比较系统的中文语义角色标注的工作。国内最早关注语义角色标注是刘挺、于江德等人,不过他们研究的重点是提升英文的语义角色标注的性能。
2.3语料资源和中文自动句法分析的不理想等因素使得国内中文语义角色标注的研究还局限在语义角色分类方面,完整的语义角色标注研究还不多见。虽然与英文方面的工作相比,中文语义角色标注方面的研究仍处在开始阶段,但该项工作已引起了许多研究人员的重视。国内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大高校。
北京大学关于语义角色标注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语义组块分析和词汇语义特征的语义角色标注;二是利用北大网库的标注语料进行语义角色标注的研究。丁伟伟[1]提出了一种基于语义组块分析的语义角色标注的处理策略。该方法将中文语义角色标注从一个节点的分类问题转化为序列标注问题,是一种简化的“语义组块识别——语义组块分类”流程,而不是传统的“句法分析——语义角色识别——语义角色分类”的流程。由于避开了句法分析这个阶段,使得语义角色标注摆脱了对句法分析的依赖,从而突破了汉语语法分析器的性能限制。北大网库构建了一种全新的语义角色标注资源,改变了以往无论中英文研究都基于宾州大学命题库的标注体系的局面。文献[2]的主要目的是将之前的各种研究方法在北大网库的标注语料中进行验证,考察它们在北大网库标注体系中的作用,进而讨论特征的选择对标注体系的依赖性问题,这种在北大网库基础上建立的语义角色分类系统,在语义角色分类阶段取得与在PropBank上相当的实验结果。
哈尔滨工业大学主要贡献是在不断优化特征和特征组合的基础上,进行不同方法的实验。文献[3]把汉语的特点与英文语义角色标注特征相结合,构建出一些新的特征和组合特征,如谓词和短语类型的组合、谓语动词类别信息和路径的组合等,并在CPB语料数据上使用最大熵分类器进行了实验。文献[4]以CPB为实验数据,首次将核方法应用于汉语语义角色标注中,通过对已有特征进行组合或分解,提取了更适用于汉语的新特征,得到了接近英文语义角色标注的性能。文献[5]提出一种基于特征组合和支持向量机的语义角色标注方法。该方法的基本标注单元是句法成分,基本特征集合是从当前基于句法分析的语义角色标注系统中选出高效特征,然后选择基于统计的特征组合方法,利用支持向量机在CPB语料上进行分类实验。
苏州大学的研究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名词性谓词语义角色标注,二是以依存关系为标注单元进行语义角色标注。文献[6]和[7]讨论了汉语名词性谓词的语义角色标注特征问题。通过对名词性谓词语义角色标注的研究,探索了新的词汇、句法特征,选取了适合名词性谓词相关的特征集,用于名词性谓词语义角色标注,同时进一步利用动词性谓词已有的成果,极大地提高了名词性谓词语义角色标注的性能。文献[8]提出标注单元为依存关系的语义角色标注系统,经过依存关系分析、谓词标识、特征抽取、角色识别和角色分类,最终在CoNLL2008SRLSharedTask自动依存分析的WSJ测试集取得了较好的结果,结果证明其性能明显好于基于句法分析的SRL。
山西大学的工作主要是在汉语框架语义知识库(CFN)语料库上进行,文献[9]基于汉语框架语义知识库(CFN),采用条件随机场模型,将语义角色标注问题通过IOB策略转化为以词为基本标注单元的线性序列标注问题,研究了汉语框架语义角色的自动标注。模型以词为基本标注单元,选择词、词性、词相对于目标词的位置、目标词及其组合为特征。从CFN的219个框架中,挑选那些例句个数相对较多的25个框架的6692个例句的语料上进行。对每一个框架,分别按照其例句训练一个模型,同时进行语义角色的边界识别与分类,进行2-fold交叉验证。
其他还有南师大的陈丽江[10]利用清华大学的中文树库(TCT),通过梅家驹等人编纂的《同义词词林》对谓词、名词进行划分,建立了谓词词表、名词词表和介词词表等来区分语义角色。在标注过程中使用规则确定谓词论元,使用规则和词表判定成分的语义角色,基于决策树分类的算法,对汉语真实文本的语义角色标注进行了实验。
3.展望
可以说,对中文语义角色标注的研究还任重而道远,下一步需要进行的研究工作还很多,集中表现在如下三个大的方面:
3.1成熟的语义理论。语义角色标注属于语义分析的范畴,离不开语义理论的支持。语义角色标注需要语义角色相关理论、语义分类体系、词汇语义等知识。目前,汉语语义这些相关理论都还不是很成熟。因此,建立合理有效的语义分类体系,系统地总结语法与语义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取得突破的关键。
3.2资源库建设。语料库和知识库是自然语言处理的两大基础性工程,语料库是对真实语言现象的收集,知识库是对语言知识的系统性总结,它们对自然语言处理的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由于语言现象与语言知识的复杂性,语料库和知识库都十分庞大,一般都需要耗费十年乃至数十年的时间来构建。今后计算语言学工作开展的重点之一就是建立语义层次上的语料库和知识库。
3.3改进分析方法。自然语言分析处理的方法包括基于规则的方法和基于统计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同样也适用于语义角色标注。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如何将这两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对语义角色标注任务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无论是基于规则的方法,还是基于统计的方法,它们所采用的技术,以及得到的准确性和效率也同语义角色标注的准确性和实用性相关,这些也需要不断地研究与改进。
参考文献:
[1]丁伟伟,常宝宝.基于语义组块分析的汉语语义角色标注[J].中文信息学报,2009.9,VOL23(5).
[2]杨敏,常宝宝.基于北京大学中文网库的语义角色分类[J].中文信息学报,2011.3,VOL25(2).
[3]刘怀军,车万翔,刘挺.中文语义角色标注的特征工程[J].中文信息学报,2007.1,VOL21(1).
[4]车万翔.基于核方法的语义角色标注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5]李世奇,赵铁军,李晗静,刘鹏远,刘水.基于特征组合的中文语义角色标注[J].软件学报,2011,22(2):222-232.
[6]李军辉,周国栋,朱巧明,钱培德.中文名词性谓词语义角色标注[J].软件学报,2011,22(8).
[7]徐靖,李军辉,朱巧明,李培峰.中文名词性谓词语义角色标注的特征研究[J].计算机应用,2011.6,VOL31(6).
[8]汪红林,王红玲,周国栋.基于依存关系的语义角色标注[J].计算机工程,2009.8,VOL35(15).
受20世纪初期出现的现代主义思潮和艺术风格的影响,在《榆》剧中,奥尼尔的创作基于现实生活,描写了许多逼真具体的故事情节,塑造了极富感染力的戏剧氛围,同时他也借鉴了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等现代派写作手法,运用了许多寓意丰富的象征,创造了很多意象,为该剧添加了较为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
一、传统的象征手法和象征主义
传统的象征手法是一种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具体的、可感知的人或事物表达某个抽象概念、思想或情感的文学创作手法。通过描写可见的事物去表现或揭示某个非物质的、普遍存在的真理,使抽象的事物、感情或精神品质具体化、形象化,加深意蕴,深化主题,扩大内容含量,增添作品的艺术魅力。象征手法的运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图腾崇拜的时代,人们就采用这种创作手法赋予客观存在的自然物以象征的意味。象征手法包括本体和象征体两个方面,二者之间必须有内在的联系,具有相似的特点,能够引起人们由此及彼的联想。比如蜡烛,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人联想到奉献自己、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但是同时,象征体也具有多方面的属性,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并没有固定的联系,有时同一事物在不同场合也可被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比如:松树高大挺拔,四季长青,可以象征坚韧不屈,也可作为长寿、贞洁的象征;太阳光芒万丈,可以象征温暖,也可作为希望、光明或力量的象征。高尔基在他著名的散文《海燕》中,雷电象征反动势力,而郭沫若在他的剧本《屈原》中,雷电却成为予以歌颂的对象。
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期起源于法国的文学思潮运动,20世纪初期扩及欧美各国的一种文学流派,属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核心分支,是象征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体现,主要涵盖诗歌和戏剧两大领域。象征主义偏爱主观性,摒弃客观性,背弃对现实的直接再现,往往通过含有多重意义的、强有力的象征来暗示各种情感和思想。传统的象征手法表现的对象是清晰明确的意念,并逐渐积累了固定的一些象征符号,如百合象征纯洁,鸽子象征和平等等,而象征主义来源于创作者本人内心丰富的思想感受和独特的心理体验,象征语言在意义上具有暗示性和启发性,并不是单一和明确的,它的象征意义也具有重复、模糊和再造的特点。进行象征主义创作时,戏剧家们往往并不局限于使用现有的象征符号,他们常常会依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兴趣爱好,赋予原有象征意义新的含义,从而激发观众的无限想象和自由联想,寻求与观众达到精神上的沟通和共鸣。奥尼尔在《榆》剧中就使用了一些被赋予特殊含义的丰富的象征,下文对此进行详细叙述:
(一)农场――财富的象征
该剧所有故事都发生在1850年美国新英格兰凯勃特家的农场里,这座农场成为全剧的核心,也是剧中人物争夺的焦点。整个农庄充满了压抑、贪婪、孤独的气氛。对于老凯勃特、伊本和爱碧而言,农场就是财富。凯勃特想世代占有这所田庄,希望第三任妻子能为自己生一个继承人,而西蒙和彼得在凯勃特娶回第三任年轻的妻子之后,彻底绝望,放弃了对农场的继承权,伊本从凯勃特那里偷三十块金币作为补偿,正是为了能够独享对农场的占有。爱碧嫁给七旬的老头,也怀有同样的目的。但爱碧年轻漂亮,逐渐吸引了伊本,两人坠入爱河,爱碧生下一个儿子,凯勃特非常喜欢这个孩子,欲把财产传给他,伊本的亲生儿子实际成为与他争夺农庄的人,他开始怀疑这是爱碧的阴谋,说爱碧“是个招摇骗人的恶鬼,诡计多端的”。在种种打击之下,伊本想要离开农场,而爱碧为了证明自己对伊本的真爱,亲手将自己的儿子杀害。伊本惊恐之下报了案,当警察到来的时候,伊本突然意识到爱碧深爱着自己,自己也深爱着爱碧,他决定和爱碧一起接受法律的严惩。因此争夺农场占有权的斗争最终以伊本和爱碧的毁灭而告终。
(二)榆树――女性的象征
这部剧开始的部分奥尼尔就对两颗巨大的榆树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写:“那弯曲伸展的树枝覆盖着屋顶,既像在保护它,又像在压抑它。这两棵树的外部,使人感到一种不祥的、充满妒意和企图征服一切的母性心理……就像两个精疲力竭的女人,将她们松垂的、双手和头发都耷拉在屋顶上。遇到下雨的日子,他们的眼泪便单调地噗噗往下掉,顺着瓦片流失。”[1]这是本剧象征的点睛之笔,烘托了整个悲剧剧情。在榆树阴影的笼罩下,整个气氛都显得悲凉、阴冷、毫无活力。榆树作为女性的象征就是爱碧的象征,爱碧如榆树一样控制和支配着凯勃特一家,她按自己欲望行事,导致了自己以及这个家庭的毁灭。一幕幕悲剧在这个家庭中上演,伊本由于对亡母的依恋继而产生了对父亲的憎恨,为替母亲复仇,他和继母爱碧通奸。“母性的意志力使伊本的性格畸形变态,母性的毁灭力又使一个无辜婴儿断送了生命,也使伊本和爱碧断送了前程。”[2]
(三)石墙――桎梏的象征
老凯勃特的清教思想束缚着自我,也束缚着家人。他外表冷酷,内心强硬,苦行僧般的拼命劳作,服从上帝以求解脱。如他所言“我把石头从地里拣起,垒成高墙。在这墙上你可以看到我一生中的那些年日,每天垒上一块石头,上上下下地翻山越岭,把属于我的土地用栅栏围起来,这样我就从无到有……遵循上帝的意志,像他的仆人一样,这可不容易啊!这很辛苦,是上帝让我这么辛苦的!”[3]凯勃特自己的一生都用来经营他的农场,即使艰辛孤苦,他也毫无怨言,反而以此为豪。他身上强烈的清教徒精神使他认为这就是上帝所要求的生活方式,因此心安理得。凯勃特不停歇地劳作,让所有人和他一样,前两任妻子都为她当牛做马,过劳致死,三个儿子也是从早到晚为他卖力的干活。一道用石块垒砌的长长的石墙,把农场和他们所有人都围在当中,没日没夜机械地耕作,他们和奴隶的境遇无异,都是干活的工具,而将他们包围的石墙无疑象征着难以逾越的桎梏。
(四)牲口棚和奶牛――亲密、理解的象征
凯勃特和他的三个儿子都喜欢奶牛和牲口棚,尤其是两个大儿子和老父亲凯勃特,他们认为奶牛还有其它牲口都“了解”他们,“喜欢”他们。这些奶牛不辞辛劳、不畏艰苦、不知疲倦地每日耕种,当主人给他们喂食时,他们对主人友善而亲密,这些特点正是凯勃特所推崇和喜欢的。他甚至说自己喜欢在牲口棚里和奶牛睡在一起,他们了解他,让他内心感到平静。因此牲口棚和奶牛成为一种亲密和理解的象征。当埃勃特得知出生不久的婴儿死了,伊本向警方告发了爱碧,他立即去牲口棚把奶牛和其他牲畜全放了,他说:“释放了它们,我也解放了自己。今天我要离开这里,我要点一把火,看着它把房子、牲口棚、农场都烧掉……我把这些田地遗留给上帝,这样就没有人能碰它们了。”[4]可见,凯勃特对奶牛的感情很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奶牛就是凯勃特自己。
(五)起居室――欲望、罪恶的象征
农场一楼的起居室,为伊本的母亲在世时长期居住的场所。母亲离世后,这座房子很长时间都无人居住。伊本因怀念母亲,将这座房子视作母亲的私人领地,并不愿意其他人入住。爱碧嫁给父亲后,伊本十分不情愿她住在亡母曾居住过的这所房屋,但令人可笑又让人可悲的是,正是在这所房间,爱碧引诱伊本,二人最终未能抵挡得住欲望的诱惑,进行了身体的交欢,跨越了人伦和道德的底线,伊本甚至使自己年轻的继母孕育了新的生命。这所起居室正是伊本和爱碧迈进深渊、步入堕落的开始,也成为人望和罪恶的象征。
结语
身处欧美文坛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过渡阶段,奥尼尔《榆》剧的创作在基于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巧妙运用古希腊的悲剧情节,刻画了大量生动鲜明的象征主义意象。通过两者有机的结合,这部剧作突破了对现实事件“照相式”的白描,极具意味地展示了生活中人类所面临的困惑、无助和迷惘,深层揭示了人类在精神和情感世界所遭受的创伤。有学者认为:“正是这部悲剧的创作体现了奥尼尔的戏剧天份,该剧的成功上演奠定了他天才剧作家的地位,也使他达到了早期戏剧创作的巅峰。”[5]这位多产的剧作家,以其独特鲜明的戏剧风格、深邃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新颖娴熟的写作手法,为美国戏剧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对于《榆》剧的学习,不仅需掌握其深刻的主题寓意,分析奥尼尔剧中大胆实践的创作手法和写作技巧,更能完整地了解这部伟大作品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秀清.论象征手法在《榆树下的欲望》中的运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6(3):96.
[2]管舒.评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5):94-97.
[3](美)尤金・奥尼尔.天边外[M].南宁:漓江出版社,1986:236-237.
[4]O.Neill,Eugene.DesireUndertheElms.InDramaintheModernWorld:PlaysandEssays[M].EditedbySamuelA.
关键词:西方;现代派;文学
现代派文学起源于19世纪初期,在德国的霍夫曼、美国的爱伦・坡的消极浪漫主义文学中就已经出现了。从法国的波德莱尔开始,经过巴纳斯诗派,到魏尔伦、兰波、马拉尔美,象征主义渐渐成了一个颇大的文学流派。而且,现代派文学还包括唯美主义、印象主义、自然主义与新浪漫主义等。
20世纪现代派文学的发展主要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和两次高潮:第一阶段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现代派文学萌芽阶段:第二阶段是20至50年代,现代派文学的鼎盛时期;第三阶段是六七十年代以后,现代派文学没落时期。其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至20年代,是现代派文艺发展的第一个高潮,现代派文学就是在此阶段得到了明确的确立。四五十年代是现代派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高潮阶段。70年代以后,西方文学与当时社会的多元化趋势相一致,呈现出出多元、创新和具有活力的趋势。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现代派文学主要是后期象征主义,它是19世纪象征主义文学的继续
(一)后期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的作家认为,艺术是表现事物本质或最高真实的一种形式,而这种最高真实不存于与现实世界只存在于主观世界之中的;外界事物与人的内心世界是息息相通的,彼此之间有着对应的联系。所以,作家不应该直接描写事物,而应该寻找“客观对应物”,以象征的手法来间接表现内心世界的隐秘情绪。后期象征主义的诗人主要有美国的艾略特、英国的叶芝、比利时的维尔哈伦、奥地利的里克、法国的瓦莱里等。后期象征主义戏剧的代表人物是比利时的梅特林克、法国的克洛岱尔等。
二、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派文学包括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
(一)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于德语国家、北欧、美国等地的文艺流派,同时在绘画与戏剧上成就突出。瑞典的斯特林堡是表现主义的先驱人物。虽然二三十年代的表现主义作家立场不尽相同,但都提倡在艺术上表现个人主观直觉。这一派的代表诗人有德国的贝希尔,奥地利的威弗尔;戏剧作家主要有捷克的恰佩克,美国的奥尼尔。表现主义小说的杰出代表则是奥地利的卡夫卡,著有《乡村轶事》、《判决》、《变形记》、《地洞》等。
(二)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产生于法国,他是后期欧美各种艺术的主要影响者。创始人布勒东提出自动记录法,描写梦幻,随意拼凑想象。法国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家主要有:路易・阿拉贡、保尔・艾吕雅等。他们声称自己反映梦幻与理性这两个并列的世界,不取决与逻辑,而取决于心理,即无意识的观念过程。出于对下意识的崇拜,他们企图从“梦”与“疯”中获得灵感。所以,超现实主义者的写作采用纯粹无意识的文字拼接方法,这虽然可以得到一些新奇的意象,但大部分都是莫名其妙的东西。
(三)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虽在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中已出现,但作为现代文学流派,意识流文字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风行于20―30年代。意识流小说家主张将主观世界表达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人物的下意识活动,他们认为下意识活动最能表现真正的“自我”。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家有:英国女作家维吉尼・沃尔芙、詹姆斯・乔伊斯,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等。
三、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现代派文学包括了后现代主义、新先锋派等。其中,存在主义文学是战后影响最大的现代流派
(一)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文学的诞生是受到了存在主义哲学的深刻影响。在20世纪30年代末,法国的保尔・萨特首先树立起了存在主义文学的大旗。他们的作品大多是从人道主义出发,探讨人的价值问题,揭露社会的丑恶,同时也宣扬了悲观绝望的情调,美化了个人主义思想。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恶心》、《自由之路》第3卷《死无葬身之地》、《可尊敬的》等剧作。1964年,萨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二)荒诞派戏剧和新小说派
荒诞派戏剧和新小说派的小说都产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他们用荒诞的形式和夸张的手法展示描述生活,但对生活的描写通常缺乏连贯、完整的情节,而且语言混乱空洞。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主要是法国的尤奈斯库,他的主要作品有《秃头歌女》、《椅子》、《犀牛》。
参考文献:
[1]方汉文.西方文化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下一篇:表彰大会新闻稿(精选5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