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风光(6篇)
时间:2024-04-26
时间:2024-04-26
关键词: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观光农业是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它主要是利用农业资源环境、农田景观、农业生产、农业产品、农业文化、农家生活等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农业、了解农村的一种农业经营活动。乡村旅游主要是利用乡村人文景观、村落建筑、民风民俗、传统文化、节庆活动等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体验乡村情趣的一种旅游活动。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假制度的形成而发展起来的,是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享受而开辟的文化性很强、大自然意趣很浓、农业和乡村特色很突出的一种交叉性产业,具有经济、社会、教育、游憩、保健、文化和环保的多重功能,是当前和今后合理有效利用农业资源,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劳动就业,加强城乡交流,促进农村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部分。
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高楼林立、街道狭窄、绿地减少、环境污染、人口增加、生活节奏紧张繁忙、生活空间日趋缩小。WWw.133229.coM假日里有限的城市公园和风景区人满为患,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休闲和旅游的心理需求,迫切需要到郊外农村寻找新的旅游空间,欣赏田园风光,享受乡村情趣,实现回归大自然、陶冶情操、休养健身的愿望。观光农业的发展是现今我国乡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是重新认识和拓展农业经济的重要领域,也是高效和深层次开发农业景观、聚落景观、乡村文化景观和乡村田园景观的重大举措。观光农业兼顾农业生产、乡村风貌与景观塑造及观光、休闲、度假的功能,拓展乡村旅游,使乡村转化成为重要的游憩地,并促进乡村文明的进步。
浙江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自然景观具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特色。由于其地处亚热带,自然条件优越,从而为农、林、牧、渔等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农业生产部门比较齐全,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省份,同时也为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一、概念的界定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它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观光农业的基本属性是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及农事活动等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在其它风景区欣赏不到的大自然的浓厚意趣和现代化的新兴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它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有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乡村游乐功能,又可达到提高农业效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
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闲、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它包括传统乡村旅游与现代乡村旅游。
从以上的概念可知,乡村旅游包括观光农业,观光农业是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契合点就是“农家乐”,即城市居民离开日常居住的环境,到农村的庭院或田园去欣赏、体验民族风情和民俗农事,尽情享受休闲时光,并通过一系列感官刺激和心灵感受,获得精神的成长的活动。其实质是在地域的跨越中,在与自己习惯的城市文化和环境存在差异的农村文化和环境的体验中,寻求审美和愉悦等精神享受的活动。它是旅游主体(以城市游客为主)与客体(以“三农”为主)角色互动的产物。
二、现状分析
在旅游发达国家,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乡村旅游构成三大重要板块,呈三足鼎立之势。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方兴未艾。尝到甜头、得到实惠的乡村纷纷扩大旅游规模,有力的示范效应又使许多乡村效仿跟进。借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劲东风,各级政府非常关注“三农”问题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不仅是旅游产业的重要板块,而且是旅游业反哺农村的有效的途径之一。
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于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向着内容更丰富的休闲农业发展,即不仅提供农产品,而且形成一个具有田园之乐的休闲区,这种“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乡村旅游,又可达到提高农民收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
当前,我国的广东、北京、上海、浙江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都市圈地区,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早,发展较快,形成了一批很有特色的观光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景区,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1998年,国家旅游局把“华夏城乡游”作为旅游主题,使“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做农家人、娱农家乐、购农家物”成为农村一景,使田园农家乐、花乡农家乐、果乡农家乐、竹乡农家乐、渔乡农家乐、湖乡农家乐等成为城市新宠;2004年我国的旅游宣传主题被确定为“中国百姓生活游”;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定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进一步把我国的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推向高潮。
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走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既调整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结构效益,又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还建立了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了农业龙头企业,提高了农业规模效益;同时,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实施农业精品名牌战略,实现了结构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农民调富的目标。2005年,尚田全镇农业总收入约1.6亿元,而“彩色农业”就占到了1亿元,户均约7000元,“彩色农业”总收入比上年净增逾1000万元。
(一)种类
1、农家园林型。指以农家民俗旅游为代表,依托花卉、盆景、苗木等生产基地而形成的“农家乐”类型。
2、花果观赏型。指以农家果园游乐为代表,依托各类果园而形成的“农家乐”类型。如春观桃(梨)花、夏(秋)尝鲜果的花果观光旅游等。
3、景区旅舍型。指以自然风景区为代表,依托低档次农家旅舍,游客感觉仿佛把自己的家搬到了风景区,花费居家度日的钱,享受景区的自然风光而形成的“农家乐”类型。
4、花园客栈型。指通过把农业生产组织转变成为旅游企业,把农业用地通过绿化、美化,使之成为园林式建筑,以功能齐全的配套设施和客栈式的管理,成为在档次上高于“农家乐”低于度假村的一种休闲娱乐场所。由于观光农业具有农业和旅游业的双重属性,故其具有生产性、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文化性、市场性、生态性和高效性等特征;按其结构,又可分为观光种植业、观光林业、观光牧业、观光渔业、观光副业和观光生态农业等6类;其功能可分为观赏型、品尝型、购物型、务农型、娱乐型、疗养型和度假型等7种类型。
(二)特点
1、浓郁的乡村气息和农家风情。这是吸引市民的魅力所在。由于城里人饱受“城累”,一旦有条件,就迫切希望能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放松心情。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恰恰能满足市民的这种需求。
2、收费公道,价格低廉。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吸引对象主要是城市工薪阶层,他们有钱,但钱不多。“农家乐”低廉的收费,让市民乐于接受。
3、出游便利,次数多,方式灵活,可采取分时度假。城里人有闲,但闲不连续。从1995年开始,我国推出了“双休日”制度;2000年开始实现了“黄金周”制度。目前,我国全年的法定假日已达114天,约为全年的1/3。但这种休假是不连续的。随着“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和“工作是为了更好的休闲”的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随着假期的增多和延长,随着带薪休假、奖励旅游的兴起,方便灵活、可分时度假的旅游形式下定会越来越受到欢迎。而“农家乐”因多处城乡结合部,恰恰能弥补这一需要。
4、以自住房进行经营,可根据营业需要进行改建或整修。我国的“农家乐”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大型的公司化经营的模式,大多还是以一家一户为主,营业面积和内容等比较方便灵活。如添加人造景观与娱乐设施等。
5、季节性较强。由于季节和农时的变化,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如花卉观赏、瓜果采摘等。
(三)意义
乡村景观资源的开发,主要应包括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乡村游憩地系统建设、观光农业资源开发与乡村休闲业发展等。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至少具有三个实际价值:
1、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农家乐”的兴起,开拓了农村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一是转移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农家乐”促使农民转而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资源和绿色资源,就地发展第三产业,拓宽了劳动力转移渠道;二是农户收入增强,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三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乡村风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农家乐”正是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和农业自然资源的新利用。
2、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农家乐”是城乡文化的一个交汇点。“农家乐”的消费主体是城市工薪阶层,他们是现代文化和城市精神文明的主要载体,“农家乐”必将加深城乡相互的理解与认同,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劳动就业。
3、推进旅游业的发展。“农家乐”是现代旅游的一种新形式,它丰富了旅游的内容,拥有其他旅游形式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它让游客了解农业生产活动,体验农家生活气息,享受农业成果,普及农业基本知识;它开拓了新的旅游空间和领域,使游客走进“农业”这一大世界,以减轻和缓解城市旅游地过分拥挤的现象,从而推动了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一)跟风模仿、弃土从洋
由于缺乏规划,各地“农家乐”发展往往表现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景象,从而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让游客觉得“农味淡了”的感觉。而实际上,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一定要注重“农家乐”的特色开发,突出“农味”,反映当地多彩的乡土文化、纯朴的民俗风情和恬淡的农家生活,避免恶性竞争。
(二)恶性竞争、无序发展
由于“农家乐”发展历史较短,业内统一规范尚未完全形成,多数从业人员“半路出家”,不少农家乐“土法上马”,热情过头,强行拉客,吃住安全无法保障,降价恶性竞争或抬价宰客现象时有发生。
(三)竭泽而渔、不顾后果
“农家乐”是富民产业,由于现在还处于发展阶段。不少业主或政府部门只把眼睛盯在收入或税收上,不但不注意“蓄水养鱼”,而往往不顾后果,竭泽而渔,有使“农家乐”旅游被扼杀在摇篮的危险。
四、对策研究
(一)加强指导抓规划
由市场需求的拉动而自发发展起来的我国乡村旅游的主体“农家乐”,大都没有进入规划层面。到目前为止,发展的自发性导致的盲目性和短期行为开始显现,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农家乐”的扩展和深化,亟待通过规划来摆脱低层次徘徊并提升旅游层次。
(二)利用优势抓“农味”
各级党委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因势利导,充分利用交通、景区景点、田园风光、宗教文化等特色资源,开发出“农家乐”系列产品、“农家乐”系列套餐,突出乡村民俗文化等。使“农家乐”走出各自的特色之路,打上各自的特色品牌。
(三)加强宣传抓引导
“酒香也怕巷子深”。各级党委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农家乐”的旅游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广纳客源;可将“农家乐”制成明信片,刻录成光盘,拍摄成专题片,在新闻媒体上作广泛宣传。
(四)重视培训抓教育
由于“农家乐”从业人员多为农民阶层,且又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更没有专业管理水平,基本属于“自成一体”。旅游管理部门一定要结合实际组织定期培训,守法经营。要让游客“住的舒心、吃的放心、乐的开心”。
(五)规范管理抓环保
旅游、环保部门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既要保证旅游区的整洁,又要作好旅游过程的环境教育。让城里人“进得来、留得住、出得去”。
(六)多元开发抓联动
由于经营“农家乐”的农户多数“单打独斗”、势单力薄,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为深入挖掘乡村元素的旅游价值,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催生乡村旅游产品升级换代,必须引入多元的开发模式,加强产品营销策划,设计独特卖点。
交通便捷、环境整洁是发展“农家乐”的基本要求。如何确保游客“行有基础”、“游有内容”,把发展“农家乐”与时下正在进行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结合起来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浙江省已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欠发达地区、海岛地区的“农家乐”项目。
五、结语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在我国的迅速兴起,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由温饱到小康转变过程中大中城市城郊结合部特有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社会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的结果。“农家乐”现象,是一种旅游现象,表现为“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重在崇尚自然、返璞归真;“农家乐”现象,更是一种城乡协调发展现象,从中可以看到一种“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城乡互动、相互促进”的新型乡村发展模式的雏形。深入研究这种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分析这种现象对城乡发展的价值,进而大力开发、推广和规范“农家乐”,无论是对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步伐,还是对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都将大有裨益。
现代生活的节奏日益加快,城市人越来越追求一种与城市繁华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以此来弥补城市生活中所缺失的淳朴、简单、原始的民风,释放日常的压力,而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恰恰能满足这种需要,弥补这种缺失。根据国家旅游局“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到“十一五”期末的2010年,我国国际旅游收入达到53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达到8500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12700亿元,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000万人。在“十一五”期间,每年将新增农村旅游就业35万人,间接就业150万人。“十一五”期末,实现“百、千、万工程”,即建成100个农村旅游特色县、1000个农村旅游特色乡、10000个农村旅游特色村。对此,浙江省旅游主管部门也相应提出了“十、百、千”工程。这是我国、也是浙江省首次对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目标进行量化,可见,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将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婉飞,王敏娴,周丹.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态势[j].经济地理,2006(26).
2、孙俊秀.体验型休闲——“农家乐”经营的新模式[j].商业研究,2005(18).
关键词:湘西;休闲农业;SWOT模型
中图分类号:F590.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7-0146-02
湘西地区是较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神奇的山水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具有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中国休闲农业旅游是近几十年来兴起的一种旅游形式,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农旅交叉产业。中国内地在2007年旅游业总收入达1540亿美元,其中有400亿美元是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收入。国内学者对休闲农业含义的争议主要集中在是姓“农”还是姓“旅”上。主要有:台湾“行政院”农委会、范子文、郑健雄、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张永贵等侧重于休闲农业的农业特征,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方式,王兆礼,曾乐春(2004)、刘德歉、肖静(2006)、周舜年(2007)等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交叉性农业,即有农业的特征又有旅游业的特征。郭焕成、郑辽吉、俞晨侧重研究休闲农业的旅游特性,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根据以上分析,认为休闲农业旅游是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结合自然环境、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等农业自然与文化资源,适应人们观光、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
一、湘西地区休闲农业旅游的概况
湘西休闲农业旅游就是指以湘西乡村地域为背景以其特有的与农事相关乡村风土、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进行休闲、观光、体验等的旅游活动。近些年湘西休闲农业取得重大发展,已基本形成了以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为依托的民俗体验型、以特色作物栽种来吸引游客采摘果蔬的农业观光型、以原始风光为依托的乡村休闲观光型、以城市为依托的农家娱乐型四种类型。
湘西休闲农业旅游既有一般乡村旅游的共性,更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核心内容应该是乡村风情(即独特的风土民俗)。即:风土――特有的喀斯特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风俗――地方民俗文化、民族文化、饮食文化、民族社会生活;风景――可供欣赏的田园风光、乡村景象。
二、基于SWOT模型的湘西地区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分析
(一)SWOT模型概述
SWOT模型分析法也称态势分析法,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内部优势因素、劣势因素、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调查后将其罗列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进行全面分析,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制定改进现有战略、提升分析主体竞争力的具体战略。
(二)湘西地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优势
1.休闲农业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湘西地区,冬暖夏凉,气候适宜。加之湘西地区农村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淳朴的民风民俗,为湘西地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山河相间的地貌格局,景观气候的垂直变化相当明显,为山地立体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川山丘地带盛产杉木、楠竹、柑橘、称猴桃、板栗、茶叶等农林经济产品;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水稻、玉米、芝麻、烟草等农产丰富。山地丘陵区不少人迹罕至之地林海茫茫,有植物种类102科、631属、1445种,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2.自然、人文景观多奇,民族风情丰富。湘西历史文化具有多元性特点,居住着苗、瑶、侗和土家等30多个少数民族及以里耶古镇秦简而著称的秦文化;以花垣茶洞等边境小镇为特色的边城文化;以凤凰黄丝桥石头城军事城堡等;还有南长城文化、贬谪文化以及特殊历史时期以“桐油、杉木、鸦片”贸易兴盛一时的“特货”商贸文化、楚巫文化、屯堡文化,这些文化都独具风韵。由于山区地貌的分隔,各民族发展的水平不一,使得不少地区较多的保留着本民族习俗。各民族风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互融合,构成湘具特色的民族民俗风情。
3.客源市场前景广阔。休闲农业的客源主要是本地区城镇居民,湘西地区目前没有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但根据湘西开发“布子走棋”的城镇规划,2022年的城镇化水平为46%,常德、邵阳、怀化、张家界、吉首五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均将超过35万,其中常德、邵阳、怀化还将成为50万人口规模的大城市;旅游景区的分流客流也是休闲农业的重要客源市场。构建一个以张家界为中心,以吉首、凤凰、新宁为重点,以永顺、龙山、沪溪、古丈、麻阳、沉陵、芷江、洪江、通道、武冈、城步、隆回、桃源、石门、醛县为节点的旅游城镇网络,使之成为湘西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支撑和依托。这表明湘西地区的景区周边型休闲农业客源市场潜力可观。
(三)湘西地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劣势
1.缺少规划、旅游产品开发的深度不够。部分政府对休闲农业旅游的认识不够,致使在整体规划上区域内景区开发具有趋同性,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明显。同时景区内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有些景区以庭院观光和大众娱乐为主,缺少休闲、文化和保健等旅游产品。游客只能享受到基本的服务,略显单调与枯燥。娱乐设施较为简陋且为一些大众化的活动,缺少新意,还处于初级阶段的休闲农业旅游形式。
2.市场意识淡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景区内村民还处在坐等游客,被动接受的状态,还不善于运用市场营销手段来引进客流。有些比较偏远的景区甚至没有相应的宣传和路线标志,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大部分游客来自城市,卫生条件是他们自身健康的首要因素,这就要求经营者注意旅游环境尤其是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努力使其达到都市旅游者可以接受的水平,而建筑的外观也要突出地方民俗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否则会使游客失去体验乡村野趣的独特感觉。
(四)湘西地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机会分析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与此相呼应,湖南省人民政府也将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纳入到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中把发展休闲旅游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对促进农村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树立农村新风尚和新农村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大湘西民族地区是全国著名的老、少、边、穷地区,也是国家重点扶贫的武陵山贫困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纳入了祖国西部大开发的行列,可以在较大程度上享受国家西部开发的优惠政策。
(五)湘西地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威胁分析
1.旅游资源的替代性较强。由于农业休闲观光旅游进入中国的时间还不是很长,而且这种旅游产业是依托原有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进行产业重组、资源开发、旅游产业与农业结合,因此形式创新性差。其竞争关系是广泛的,资源类型相似、规模形似的城市之间容易产生产业的替代关系,资源的独占性很弱。
2.农业观光休闲旅游资源重复,特色不突出。比如各地的农业观光休闲旅游都有农家乐的形式,而且大多为私人性质,组织形式单一,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管理欠规范,不易形成“回头客”效应。
三、基于SWOT模型的湘西农业观光休闲旅游战略
湘西地区发展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应本着规范管理、突出特色、扬长避短的原则,以整体优化、整体推进来弥补单项旅游资源的不足,以特色品牌的构建和宣传突出鲜明立体的形象,具体对策如下:
1.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一是政府要把休闲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设立休闲农业发展的财政专项资金,用于休闲农业项目建设的扶持和奖励。二是省、州财政部门应对获得四星级以上的休闲农庄给予财政贴息支持。三是鼓励金融机构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简化审批手续,优惠贷款利率,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四是工商、税务、国土等职能部门要在多方面实施优惠政策,简化办证手续,在收费上尽量减免,鼓励休闲农业发展,把休闲农业做大做强。五是高度重视休闲农业招商引资工作。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广泛吸纳社会各界资金,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开发休闲农业新项目,发展休闲农业配套产业,带动休闲农业向集约型、规模化方向发展。
2.挖掘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发挥特色优势。原汁原味的乡土地域文化,是休闲农业旅游的独特卖点。湘具特色的民族习俗,令旅游者倾慕陶醉。如苗族表演上刀梯、踩桦犁、吃碗碴、摸油锅等民间绝技;土家族的摆手舞、毛古斯舞和挖土歌以及赶集、哭嫁、社巴节等节庆习俗等等。这类“精神植被”,正是湘西休闲农业旅游的精髓。一方面必须深人挖掘,优化整合;另一方面必须加强民族文化“原生地”的保护。只有坚持真、善、美的主题化原则,走与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道路,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挖掘民族地域文化中丰富的营养,满足人们精神和心理方面的需求,才是湘西休闲农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3.精心选择好发展模式。在经营模式上,一是坚持“社区事务社区参与”和坚持国际化起点,强调文化性及其原生性原则,采用“政府+公司+农村旅游+旅行社”的模式,发挥旅游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优势,通过合理分配利益,避免休闲农业开发过度商业化,保护本地文化,增强当地农民的自豪感,为休闲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在区位选择和布局模式上,鉴于目前湘西地区大城市尚不发育,而景区旅游却在快速发展,客源市场以邻近地区和国际国内游客居多的实际,在布局模式上可同时采用城市周边型和景区周边型模式,但应以景区周边型为重点。三是要根据湘西不少地区具有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和民族民俗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村寨不少的实际,应大力发展特色村寨型旅游。
4.提升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产品的档次,增加文化、科技含量,做成旅游精品。根据现有的基础和发展趋势,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认真贯彻落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理念,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础,以休闲旅游市场的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农民增收致富为目的,以农户自营的“农家乐”、“渔家乐”为重点,以“绿色农业”、“生态休闲”为目标,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和农林牧渔特色优势产业。
参考文献:
[1]李炎炎,高光照.基于SWOT模型的温州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战略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3).
[2]游茜.大湘西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民族论坛,2010,(2).
[3]吕白羽.大湘西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构建[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8,(4).
观光农业是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旅游活动,它的形式和类型很多。根据德、法、美、日、荷兰等国和我国台湾省的实践,其中规模较大的主要有5种:
观光农园
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莱、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国外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在观光农业园内游客不但可吃到各种山珍野味,品尝到珍奇水果、蔬菜,还能看到各种动物表演,如野猪赛跑、斗野猪、斗野鸡等惊心动魄的比赛,同时还能狩猎、烧烤、垂钓、采果、制作栩栩如生的山鸡、孔雀等标本,使农产品在各种休闲、参与的项目中就地消费。利润和效益是普通种养业的5至10倍。
农业公园
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
在空闲时间,市民只要买一张门票,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公园里观光,看看碧绿的蔬菜、闻闻芳香的鲜花、采摘鲜嫩的水果,尽情地享受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恩惠。临走时,市民们还可以得到一袋自己采摘的新鲜农产品。
日本神户市的农业公园是葡萄公园,将葡萄园景的观赏、葡萄的采摘、葡萄制品的品尝(如葡萄酒、葡萄汁、葡萄冰淇淋、葡萄大餐等)以及同葡萄有关的品评、写作、摄影、体验、竞赛与庆典活动融为一体。该园拥有葡萄酒酿造设施、葡萄园、体验农场、实习馆、饭店和西餐馆等。这些项目选址要好,一般坐落在城区近郊,交通方便处,经济效益就很可观了。
森林公园
截至二OO五年底,中国已建立各级森林公园一千九百余处,规划面积一千五百万公顷;建立林业系统管理的自然保护区一千六百九十九处,规划面积一点二亿公顷。同时,还建立了数量众多的自然保护小区、狩猎场、野生动物园和湿地公园等,一大批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成为了新兴的旅游胜地和开展户外休闲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
100多年来,得到很好保护的美国国家森林公园所带来的利益很多,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提供纯净的森林泉水,防止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山洪暴发,当然还有新鲜的空气。美国现在80%的山泉都发源于森林,据美国森林经济学家估计,仅森林泉水的开发,平均每年的经济效益就超过30亿美元。
民俗观光村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随农家俗、交农家友”,正在成为旅游新时尚。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
市民参与农园
近年来建立市民农园的宗旨已发生很大的变化,转向为市民提供体验农家生活的机会,使久居都市的市民享受田园之乐。
其他形式的观光农业:
美国东部有1500多个观光农场,全国每年有近2000万人前往农村、农场度假。据澳大利亚旅游局统计,在全国旅游业总收入中,澳大利亚的“休闲牧场”旅游收入占35%。韩国的“观光休闲农园”、匈牙利的“乡村旅游”、荷兰的“现代农业观光园”、新加坡的“高科技农业园”等都与乡村旅游业紧密结合,进入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的新阶段。
法国兴起“农家旅游”,全国有1.6万农户建立起家庭旅馆,有3000多家组织起来(联合经营组织),这种活动给法国农户每年带来700亿法郎的收益,相当于法国旅游业的1/4。可以说观光农业是旅游行业和农业行业中的钻石王老五。
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是总爱在屋前种一些瓜,或种南瓜,或种丝瓜。比起城市里门前蹲着的一对石狮子可爱多了。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总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着一群小鸡在竹林里觅食,这些小鸡很可爱,如果你上前去捉它,这时,所有的小鸡就会躲在鸡妈妈的脚下,鸡妈妈就会咕咕咕”的叫。似乎在说离我的孩子远一点,否则我就会对你不客气。”有时还会看见一只公鸡站在石头上,向一位站岗的哨兵一样,当你走过去,公鸡就会大声地叫咕咕咕”。像是在报警,又想是在说:你是何方圣神!居然跑到我的地盘上来。”
狗,乡下的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条。当主人没有在家的时候,它就会在家门口看家。当有人从这里路过它就会汪汪汪地大叫,直到路过的人离开。每当主人吃饭的时候,它就会跑到桌子下面等待食物的到来,当主人把骨头甩在地上,它便会叼起骨头津津有味地吃起来。
乡下有趣的事情可真多呀!欢迎你到我们的家乡来。
四年级:1137723162
产业风景,欣欣向荣
电光源产业是新庄的传统支柱产业,近年来开始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向产业链的高端延伸。目前,产值达到亿元的企业有5家,千万元企业有51家。凭借这一支柱产业,新庄成功争创了“中国电光源产业名镇”的称号,新庄电光源科技产业园也成功获得了江苏省科技厅的认定,成为2011年宜兴市唯一一家获批的省级科技产业园。
依托电光源科技产业园的集聚优势,新庄正在筹建省级电光源质检中心与省级新型电光源专业孵化器,鼓励企业发展LED新光源和整灯项目。为了培育新兴产业,新庄街道采用“街道主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的特色产业发展道路,通过支持江苏锋驰、金能环保、中化包装等一批新材料、新能源项目的建设,为后续电光源产业向高端发展奠定基础。此外,根据宜兴市委、市政府实施差别化土地供给的管理意见,新庄街道对一般制造业项目不再单独供地,按照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经营、物业化管理的模式,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工业地产开发,而对建筑面积在10万平方米、容积率在1.2以上的工业地产项目,争取单独供地。
工业集中区是新庄未来发展重心和投资热点所在,目前面积已达3500亩,入园企业达60多家。目前,总投资6000万美元、一期投资1.7亿元的东城电光源2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正在加大建设力度。新庄工业园区严格设立产业准入门槛,对不具有领先性的非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予落户,推进园区整合提升。
物产丰富,情趣盎然
农业方面,新庄物产丰富,被誉为“太湖之参”的百合、“太湖三白”―――银鱼、白虾、白鱼名扬海内外。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新庄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种这种那,不如种风景”,农民看到脚下的土地不仅能生产农产品,还生产田园风光,生产农事文化与农家情趣。新庄农民改变了沿袭几千年“种一季,收一熟”的传统农业方式,把田园整治得像花圃,把庄稼侍弄得像盆景,把村庄收拾得像画幕。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风貌成了旅游资源;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丰富多彩的农副产品、各具特色的新庄风情,都成为旅游商品。银环太湖农业博览园、江苏泽铭创意农业科技园、太湖湿地公园等一批观光农业点将被串珠成链,连线成片,太湖西岸一道集休闲、观光、循环、生态为一体的靓丽的农业风景线即将形成。
生态宜居,自然清新
经常在电影中看到欧洲美丽的乡镇风貌,感叹生活在这样的小城市,一辈子都不想走。经过生态环境改造后的新庄,也成了让人流连忘返的“花园小镇”。新庄积极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大力开展以村庄洁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为内容的“清洁家园”行动,全面推进以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等项目建设为重点的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统筹推进沿路、沿湖景区环境综合整治、生态整治等系列工程,把新庄打造成“天蓝地绿、水净路洁”的美丽乡镇。一座座具有水乡特色、秀美富裕的村落,如明珠般镶嵌在美丽的太湖之滨。澄渎村的华丽变身是新庄街道农村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来到这里,眼前是一幅清新自然、雅致隽永的画卷。“新中式”风格的农居坐落得井井有条;传承着古典文化的曲径、廊桥、景观牌楼、景亭、鼓台及堆石,弥漫着人文意象。
民生是决定人们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在新庄,人们和谐的生活体现了民生的优化。目前,新庄街内就学就医等保障水平率先提升,基本药物制度已全面实施。社保、医保、农保、劳动力转移保持在全市的领先地位。率先建设的社区服务中心实现了全覆盖,村村有公园。“平安新庄”、“法治新庄”创建深入推进,连续五年荣获无锡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区域一体化全方位推进,形成了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共同繁荣的生动局面。
关键词:浮梁;资源优势;特色休闲农业
中图分类号:F59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009-2
1浮梁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与条件
1.1优越的地理位置
浮梁县位于赣东北,居于“六山二湖”(即黄山、九华山、庐山、武夷山、龙虎山、三清山;鄱阳湖、千岛湖)之中心,位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金三角”。
1.2特有的自然环境
浮梁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山区县,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境内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是江西省重点林业县,森林覆盖率达82%。有部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3个、县级14个。
县域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总体上显示出高温多雨,且光热、水配合良好的特点,有利于农业生产。丰富的自然资源构成了浮梁山清、水绿、林盛的风光长轴画卷,为浮梁的休闲农业和绿色消费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1.3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
浮梁地处赣东北交通咽喉之地,交通便利。经浮梁的景九、景黄、景常、景安、景鹰高速公路及206国道四通八达,为休闲农业客源市场的扩大及休闲区的可进入性提供了充分保障。
1.4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美的乡村景观
浮梁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遍布全县各地。古村落星罗棋布,宗族围墙、宗祠、庙宇、街巷、古桥、古塔、古井、古树、古墓随处可见。或源于汉唐,或兴于两宋,有的规模较大,有的装饰艺术精湛,令人称奇。目前已有1个部级历史文化名镇,3个部级历史文化名村,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浮梁红色旅游资源也很突出,有著名的新四军瑶里改编所在地、程家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无疑,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乡村景观是浮梁发展休闲农业的绝佳条件。
1.5悠久的历史文化
浮梁历史上人才辈出,理学兴盛,“一王二侯三尚书,六位宰执七侍郎,三百进士名金榜,四千学子遍五州”为其文化繁荣的真实反映。颇具特色的浮梁茶文化、瓷文化、易文化、傩文化、道教文化、医药文化、酒文化等延续传承至今,经久不衰。深邃、厚重的浮梁历史文化是浮梁发展休闲农业的灵魂。
1.6良好的农业传统和经济基础
浮梁农业历史悠久。浮梁历史上是瓷之源,茶之乡。从唐宋开始,就是经济强县。白居易的“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清楚表明浮梁茶的盛名。
浮梁制瓷历史悠久。历唐至宋,陶瓷生产大发展,成为全国产瓷中心。
今天,浮梁仍然是国家“浮红茶”、绿茶、商品粮、速生丰产林生产基地、赣菇之乡。
2浮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浮梁大力发展林业经济,设施农业、山地蔬菜、设施蔬菜,畜牧业生产,大力推进农业生态化建设,制定并实施主导产业发展规划,致力打造“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农业发展战略,使主导产业的特色、规模、影响力进一步提高。浮梁休闲农业在此基础上应需而生,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在近县城及景德镇市近郊兴起,2006年,浮梁县旅游局成立。据统计,全县有休闲农业企业23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500万)园区或企业24家,2009年“五一”黄金周,浮梁休闲农庄接待总人数超过20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浮梁休闲农业的发展有了一个新的飞跃,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
浮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与条件,基本形成富有特色的各功能类型休闲农业格局。
3浮梁发展休闲农业的未来构想
根据浮梁休闲农业资源分布情况、农业产业布局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依据浮梁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将浮梁休闲农业区划为三区:即瑶里・金竹山寨“生态”休闲农业观光区、湘湖“农家乐”休闲观光区、浮北“古村文化”生态集聚区。打造二条休闲观光专线,即东线的“玉田湖―金竹山寨―高岭、瑶里风景区”休闲农业旅游观光专线,北线的“三龙现代农业观光园―古村落(江村、严台、沧溪、勒功、桃墅、溪)”休闲农业旅游观光专线;规划2个后续待建项目。
3.1瑶里・金竹山寨“生态”休闲农业观光区
瑶里风景区素有“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美称,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通过“一个休闲农业圈、一个休闲农业产业带、二大休闲农业板块”的休闲空间结构的打造,开发出具有自然、文化、观光、体验、特色饮食,休闲度假等多样化休闲产品,使瑶里・金竹山寨“生态”休闲农业观光区成为浮梁以及赣东北最具活力的休闲农业观光线路。
3.2湘湖“农家乐”休闲观光区
以云林山庄、玉田湖景区等为代表的休闲区。
观光区将以基地农业景观、规模农业生产、农业新技术、水文化为基本发展方向,一是围绕玉田湖水库,发展观光、生态休闲、水上垂钓、水上娱乐、水上避暑和度假休闲农业;二是围绕前程竹、木等产业基地,发展体验、观光型休闲农业;三是围绕谷城陶瓷文化生态园,发展自然景观、水上垂钓、生态度假、会议旅游等休闲农业。由此构建成为了休闲观光区的“三个板块”。
3.3浮北“古村文化”生态集聚区
浮北将依托本地食用菌、茶等规模商品农业基地,江村、严台、沧溪、勒功、西湖、桃墅等几个千年古村落的“古村文化”,丰富山林野珍及秀美山川,并结合现有交通条件,打造北线“古村文化”生态观光区。
该区以自然景观、生态农业、民俗风情、古村落文化为基本发展方向,一是围绕生态自然景观,发展生态休闲、度假休闲农业;二是围绕茶叶、猕猴桃、深山野珍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体验、科技型休闲农业;三是根据不同的古村落文化、历史人文、民俗风情的特色,发展和挖掘古村落文化、民俗风情休闲农业。由此构建“一走廊,二板块”,即森林生态休闲农业走廊,特色农业基地休闲农业板块,古村落文化、民俗风情休闲农业板块。
3.4两条休闲农业旅游观光主线
依据浮梁县总体规划,结合《浮梁县“十一五”时期农村发展规划》中农业观光休闲产业发展要求,在“十二五”期间,在现有资源基础之上,经过着力打造,将形成两条休闲农业旅游观光主线格局,即东线的“玉田湖水库―金竹山寨―高岭、瑶里风景区”休闲农业旅游观光主线,北线的“三龙现代农业观光园―浮北古村落(江村、严台、沧溪、勒功、桃墅、溪)”休闲农业旅游观光主线。
3.5七个后续待建项目
以项目为载体,实行战略性项目与近期项目建设相统一。中远期规划2个后续待建战略性项目,推动浮梁休闲农业的发展。
3.5.1后续待建战略性项目一――严台、沧溪古村落文化、民俗风情休闲旅游中心项目位于浮梁县江村乡、勒功乡。利用严台、沧溪古村落丰富的自然、历史人文资源,打造历史文化古村落产区,充分展示历史文化内涵、明清古建筑特色。发展文化生态、民俗风情的休闲农业。
3.5.2后续待建战略性项目二――浯溪口“库区”休闲旅游中心项目位于浮梁县蛟潭镇,距景德镇市区37公里。利用浯溪口“库区”丰富的生态自然资源、水资源,发展水上体验休闲旅游项目、垂钓、养殖、农庄休闲、农家乐。
4结论
未来五年,浮梁将因地制宜,将休闲农业发展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紧密结合,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水平,引导业主开发休闲农业产品,拓宽农民的经济来源,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促进以农业资源节约型和农村环境友好型为主要特征的新农村建设平稳较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景德镇统计年鉴,2009.
[3]浮梁县统计年鉴,2009.
上一篇:年党支部年终工作总结(精选8篇)
下一篇:小区绿化设计方案范例(3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