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信技术概念范例(3篇)
时间:2024-04-27
时间:2024-04-27
《通信原理》课程知识范围广泛,涵盖大量的通信技术概念及原理,每节课授课内容信息量较大。采用传统的课堂板书形式教学,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书写文字及公式推导,还需要绘制图表及框图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这无疑消耗了有限的课堂授课时间,影响教学效率。为此,课堂授课环节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课前可以参考课程教材辅助所自带的多媒体参考课件,同时结合自身授课内容及进度精心准备并制作该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多媒体课件中对授课内容进行提炼,取其精华,去其冗余。特别针对一些繁杂的概念性的解析,课件中主要显示其必要的提纲性文字,再结合口述、举例等方法予以解析;此外,针对理论公式的详细推导、系统框图等,也可以减少中间推导的冗余过程,而在重要的推导环节增加必要和详细的说明,以帮助学生的深入理解。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不仅可以大大节约文字书写及图表绘制的时间,极大的提升课程的教学效率,且可以选择性的增补教学大纲外的必要的教学信息,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将知识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另一方面,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部分抽象性的文字叙述可以辅以教学录像、网络图片或flas等,使其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多元化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演示过程不仅可以动静快慢结合、图文声像并茂,且可以使复杂抽象的概念原理简单化和形象化,既提高了学生对通信系统基本原理的感性认识,又起到了活跃课程气氛的效果,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对《通信原理》课程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
2.中英文结合双语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英语,与国际化接轨
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学校通信类专业已引入了包括Wiley、WorldScience等出版社国外系列经典教材,包括A.Goldsmith等编著的《WirelessCommunication》、J.G.Proakis等编著的《PrincipleofCommunicationSystems》等。上述教材已先后为国内多所985重点大学通信、电子类的本科生教学所采用并日益普及。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通信事业的长足进步。目前,我国的电信科学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与华为、中兴等国内通信设备提供商在通信行业的标准化协议制定、基站关键技术解决方案及终端服务等领域已逐步取代了索尼-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等传统科技巨头,其关键技术的科技含量无论在亚洲抑或欧美市场都极具竞争力。与国际接轨,意味着无论在民企、私企、国企或是外资企业,通信业务相关的关键核心技术标准化协议及基本原理、样机使用、维护等说明均采取英文版本。可以说,没有良好的专业英文功底,甚至将很难适应于学生日后毕业进入企业所面对的技术工作需求。为了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尽快的适应、学习并掌握通信行业的英文资料学习、查阅等需求,在课程的授课环节中,采取了中英文结合的双语教学模式。为了能让学生逐步适应双语教学的进度,在课程实践中,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首先,在课程的教学及课件制作过程中,适量引入一些知识、概念的专业英文名称及系统流程概念的中英文对照,例如,正交频分服用(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OFDM)、多输入多输出(Multi-InputMulti-Output,MIMO),大规模天线(LargeScaleAntenna)[2]等技术概念的中英文解析,并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互联网或电子图书馆等方式进一步查阅相关技术的特点及扩展知识。在熟悉相关技术专业名词及概念后,在逐步过渡到全英文多媒体课件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相应的专业英文技能。从期末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教学实践过程来看,大多数学生在中英文双语授课的模式中,不仅学习到了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也能较好的掌握相关的专业英语。
3.新技术专题报告,填补教科书空白,使学生了解国内外通信技术的前沿动态
无线通信领域的新技术新原理发展迅速,每年在IEEE数据库中针对无线通信领域的理论创新科技论文多达数以万计。针对通信领域技术标准化协议的日新月异,《通信原理》本科教材的知识内容略显陈旧,例如,即便国内不少高校均使用的新版教材《通信原理》(国防工业出版社,第六版)中,仍未涉及到当前国内外业已广泛商用化的第四代无线通信系统的理论框架及原理。为了填补教科书新知识新技术的空白,同时激发学生对当前通信领域最新前沿技术动态的了解与掌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专题技术报告的形式,结合授课教师的科研领域,为学生详细讲解相关的新技术、新知识,激发学生对当前通信行业尖端高新技术的求知欲。例如,笔者在该课程授课过程中,针对新一代无线通信网络的协议与构建等领域,邀请了中山大学—思科中国(Cisco)网络工程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为学生举办了一次专题知识讲座,讲座的内容围绕新一代无线通信网络,包括自组织网络、传感器网络、认知无线电网络等技术原理,并结合实际工程应用为学生做了多角度的讲解。讲座结束前,专家与学生分享了上述通信网络技术热点问题及相应的文献查阅方法,帮助有兴趣继续深造的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相关知识内容。通过反馈,大多数学生在专题讲座后加深了对通信行业前沿技术的了解,并明确了自己未来的努力方向,这一教学形式深受学生广泛好评。
4.结语
浅显地讲,泛在网络就是指无所不在的网络,可以随时随地提供接入网络的服务,从直观上来说就是可以不受环境限制地打电话、上网、看电视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当3G网络完善之后,泛在网络就可以普及,但实际上这是片面的。因为泛在网络所包含的通信,不止是人与人之间的通信,还包括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通信。
举一个例子来讲,射频标签技术(RFID)的应用。
风靡全世界的咖啡连锁店-星巴克咖啡(Starbucks),在配送过程中导入了RFID技术,以用来追踪货车配送鲜品时货车隔间的冷藏或冷冻温度,以确保配送到各个连锁店的食品能保持新鲜。星巴克率先在全美12家第三方物流配送点采用由Sensitech提供的“ColdStreamCLClosedLoop方案”,这套系统使用Sensitech研发的“TeplateTaleRF915”的内建感应器动态卷标。当货车离开仓储仓库时,卷标便开始纪录温度变化,每隔10分钟感应卷标会纪录货车内每一夹层的温度,而货车回到物流中心后,RFID感应器会读取卷标,将所记录的一天温度变化转码为专有维读码,并透过以太网(Ethernet)或Wi-Fi传送回读取器内。Sensitech除了提供技术外,也提供温度变化的分析报告,并以每周或每月的方式定期送给Starbucks及合作的物流业者参考。若报告中发现温度变化异常,Starbucks就必须追查是否为非机器性的问题,如:货车开启的时间过长,食品进口时停留在船坞上太长时间等因素。
泛在网的架构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无所不在的基础网络;二是无所不在的终端单元;三是无所不在的网络应用。
基础网络就是连接终端单元和网络的通道,通过这个通道,终端单元和网络应用才能够有效互动,实现泛在网的巨大效能。终端单元是泛在网的神经末梢,它们形态多样、接入手段多样、功能多样,可以是手机,可以是笔记本,也可以是PDA。这些终端单元实现信息的感知、传送以及响应网络应用控制中枢(或控制网络)所发出的控制指令。泛在网的巨大效能和对人类生活的深刻影响正是依赖于网络应用所体现的巨大效能而实现的。
泛在网络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无线技术的成熟,包括3G、Wi-Fi、WiMAX、UWB、Bluetooth、NFC、ZigBee、RFID、Mobile-TV、GPS、GIS等等。其中有几类重要技术的发展支持了泛在网络这一应用概念:M2M(MachinetoMachine)
M2M一般认为是机器到机器的无线数据传输,有时也包括人对机器和机器对人的数据传输。有多种技术支持M2M网络中的终端之间的传输协议。目前主要有IEEE802.11a/b/gWLAN和Zigbee。二者都工作在2.4G的自主频段,在M2M的通信方面各有优势。采用WLAN方式的传输,容易得到较高的数据速率,也容易得到现有计算机网络的支持,但采用Zigbee协议的终端更容易在恶劣的环境下完成任务。
传感器网络(SensorNetwork)传感器网络是由使用传感器的器件组成的在空间上呈分布式的无线自治网络,它常用来感知环境参数,如温度、震动等等。和互联网一样,传感器网络最早是从军队的应用环境演化而来,目前也应用在很多民用领域。
近程通信(NearFieldCommunication)和射频标签技术RFID近程通信是新兴的短距离连接技术,从很多无接触式的认证和互联技术演化而来,RFID是其中一个重要技术。当产品嵌入NFC技术时,将大大简化很多消费电子设备的使用过程,帮助客户快速连接,分享或传输数据,给客户带来很多简便性。
近程通信技术工作在13.5M,以424KB/S交换数据,当两个NFC兼容的物品接近到40厘米时就可以进行数据传输,可读可写。NFC技术与很多现有的技术兼容.如蓝牙,和无线局域网、近程通信技术、近程通信也遵从ISO,ECMA和ETSI等国际标准。
这些技术的竞争和融合,最终促使网络的无缝覆盖。现在的网络将向“全业务+全IP”的方向发展,多种无线技术将实现融合。在融合的无线网络环境中,3G将成为公共的无线通信平台,WiMAX、WLAN等作为局域网的无线宽带接入手段融入3G网络,成为3G的有效补充。与此同时,其他如UWB、RFID等短距离无线接入技术也会逐渐融合到一张统一的大IP网上,在融合的过程中会衍生出一系列新型无线应用。比如在3G平台上,结合RFID能够开发出电子支付、物流监控、交通管理、工业控制等业务应用。很早的时候,通信业界就提出了要以实现“5W”(Who、Whenever、Wherever、Whomever、Whatever)无缝覆盖的信息社会的构建目标,这实际上也就是泛在网络的建设目标。通信业界也已经基本认可无线通信技术是未来实现泛在网络的重要方式,但未来泛在网络的构建则不可能基于单一网络,更可能是基于无线个域网(WPAN)、无线局域网(WLAN)、无线广域网(WWAN)等多种技术多种网络基础上实现的无缝覆盖的网络社会。就当前而言,构成未来泛在网络社会的各个子网络,如WPAN、WLAN、WWAN等技术都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之中,而且要实现各种无线通信技术之间的无缝覆盖、无缝衔接还存在着许多技术和商用难题,距离真正商用推广尚需时日。
泛在网络架构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云计算。“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分布式处理(DistributedComputing)、并行处理(Parallel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Computing)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其最基本的概念,是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搜寻、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透过这项技术,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在数秒之内,达成处理数以千万计甚至亿计的信息,达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强大效能的网络服务。
【关键词】4G概述技术特点趋势
当3G技术刚刚走入人们的视线尚未完全完全普及之时,对下一代通信技术的展望早已悄悄地拉开了帷幕。尽管3G技术与2G相比有着巨大的优势,但并未在技术层有重大的改变,只是在视频应用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3G技术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局限:
第一,较高的通信速率。3G虽然标称能达到2Mbit/s的速率,但平均速率只能达到384kbit/s尽管目前3G增强型技术不断发展,但其传输速率还有差距。
第二,不能提供动态范围多速率业务。由于3G空中接口主流的三种体制WCDMA、cdma2000、TD-SCDMA所支持的核心网不具有统一的标准,难以提供具有多种QoS及性能的多速率业务。
第三,不能真正实现不同频段不同业务环境间的无缝漫游。由于采用不同频段的不同业务环境需要移动终端配置有相应不同的软、硬件模块,而3G移动终端目前尚不能实现多业务环境的不同配置。
3G系统以上的局限性使其发展受到限制,很多公司已经开始着手4G概念通信系统的研究。本文主要介绍4G概念通信的技术特点以及可能采用的关键技术。
1概述4G移动通信技术
4G移动通信技术在上世纪末就已被提出,国际电信联盟还将“IMT-2000”及其以后的系统作为计划工作中的一项,同时在规划中提出要在2010年完成4G的初步商用。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网络通信技术飞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IMT-2000系统成为了研究的重点,在国际电信联盟的支持下,于2000年在加拿大成立了专门研究小组,为的是将全球范围内的研究工作组统一化。我国对4G技术越来越关注,相应的研究工作也已经正式列入国家863项目。可从以下几点来理解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1)是一种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系统是建立在新的频段上的;(2)以分组数据信息为基础,实现其高速率的传输;(3)真正的“全球一统”;(4)基于全新网络体质的系统,或者说其无线部分将是对新网络的无线接入;(5)将不是单纯的通信系统,而是融合了数字通信、数字音/视频接受和网络计入的崭新系统。第四代移动通信有其创新之处,和前几代的系统有很大不同,其系统网络架构以路由技术为主,在以往的系统中,核心网络只有一个,即移动网络的作用。而在第四代通信系统中,它更像是一个统一的固定网络,具有移动管理的功能,而且可以和有线、无线相连接使用。当与无线相接时,接入点具有多种选择,如无线局域网、蜂窝系统基站等,这些接入方式虽然略有差异,但信令结构是相同的,关于信息格式,通常有IP分组和ATM信元两种。此外,无线接入点也有很多变化,用户可随时接入,而且在通信过程中还能完成接入点之间的转换。须注意的是,核心网络意义重大,需要实时掌握用户的具置,对用户的身份进行鉴别。
24G移动通信技术要点
目前,第三代移动通信已经开始规模化商用,但是其自身所具有的技术局限性已经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世界通信业界的专家们已经将目光投向了后3G技术即4G技术。在3G向4G技术演进过程中产生并发展了一系列的移动通信新技术,主要包括OFDM技术、智能天线、MUD技术等。
2.1OFDM技术
作为一种特殊技术,OFDM是利用多载波来实现信号的传输和接收工作的,该技术的原理在于,在一定的频域内,系统会将已设置好的信道进行划分,形成多个正交子通道,传输工作或窄带调制就在子通道上完成,通常信道宽度会比信号的快带要略宽一些。通过窄带调制,可降低高速串行的数据速度,使其成为低速的子数据流,借助子载波对这些转换后的子数据流进行调制,使它们相互正交,最终实现并行传输。OFMD技术由于能够抗干扰,频谱利用率而受到广泛关注,成为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
2.2智能天线技术
智能天线通过天线阵元信号的加权幅度和相位来改变阵列的方向图形状,具有侧向和调零功能,能够把天线阵列方向图主瓣对准用户信号到达方向,并自适应实时跟踪信号,同时将旁瓣或零陷对准干扰信号的到达方向,从而抑制干扰信号,提高信号的信噪比,改善整个通信系统的性能,并能识别不同入射方向的直射波和反射波。
2.3MUD技术
该技术是多用户检测技术,当使用用户较多时,必然会占据某个信道,而各自的信号幅度等因素不尽相同,MUD技术结合某些用户的时间、相位及信号强弱等信息因素进行考虑,在此基础上,对单个用户的信号状况进行检测,以实现用户之间的最佳联合检测。
2.4无线ATM技术
WATM的基本概念是采用标准ATM信元用于网络级功能,同时在无线链路中增加无线首标/尾标用于无线信道专用协议子层(媒体接入控制、数据链路控制及无线网络控制)。
2.5IPv6技术
IPv6将地址长度增加了4倍,从IPv4的32位增加到了128位。IPv6不仅解决了IP地址不够用的问题,而且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和服务质量。其主要有这些特性:扩展了IP的地址空间;增强了认证与私密性;简化报头格式,加强了对扩展报头和选项部分的支持;对数据流进行标识;改进移动网络和实时通信方面的性能。
3对4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趋势的展望
目前,全球已经拥有了一个数量及其庞大的手机使用团体,更多的人在体验了手机3G上网以后对手机上网速度有了新的认识,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不断增多,相比较3G通信技术,4G通信技术在技术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因此,未来4G移动通信技术必然会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
参考文献
[1]张茹芳.浅析4G移动通信技术的概念和要点以及发展趋势分析[J].信息通信,2013,1(11):9-10.
[2]张玉龙,李志峰,赵勋.对4G移动通信技术应用与发展的展望[J].信息通信,2013,10(31):95-96.
[3]李婷婷,方丽华,邹品.浅谈4G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与发展[J].信息科技,2012,4(12):46-4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