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技术研究论文范例(3篇)
时间:2024-04-27
时间:2024-04-27
关键词:物联网;电子商务;研究;分析
1引言
阿里巴巴成功上市,使马云一时间家喻户晓,同时让更多人看到了电商发展的无限潜力和广阔空间。电子商务是一门交叉性概念,其涉及理论知识和领域极为丰富,譬如:管理学、法学、经济学以及互联网技术等多种领域,是一系列综合性极强的活动。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商业的发展使得经济数字化、竞争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不断加强。有关电子商务各类的研究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其中物联网技术作为其发展的重要支撑不可忽视。为进一步了解近年来我国基于物联网的电商发展研究热点,笔者通过对CNKI收录的相关文献的进行计量分析就此展开研究。
2物联网与电子商务
物联网作为一种新兴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次提出以来,其技术实现及应用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学者广泛关注。物联网起初是基于物流系统提出的,以射频识别技术作为条码识别的替代品,实现对物流系统进行智能化管理。
在研究物联网技术在电子商务应用中,RFID功不可没。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技术作为物联网的重要技术,又称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电子商务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把人、财、物、商店等实体联结起来并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交互。在实现交互时,一个关键技术就是利用RFID技术给各个实体标注独一无二的标签从而将不同实体加以区分。物联网技术不仅承担着标注实体角色而且在记录生产过程、跟踪物流以及防伪查询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研究概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电子商务问题及物联网技术成为国内外学术界普遍研究热点。国内学者就电子商务发展进程中涉及到的主要环节并结合物联网技术作出相关研究,并在其研究的基础之上根据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状况提出了针对性建议,这些环节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支付环境、信用环境以及发展环境的改善等等。
4文献计量分析
4.1发文年代分布
某一学术领域发表文献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研究发展现状、研究热度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的走势。根据CNKI期刊数据库显示,我国学者基于物联网的电子商务的研究始于2005年。2005年至2015年间,每年发文数量见表1。
4.2期刊来源
5研究结果讨论
5.1理论内容多样性,热度逐年攀升
5.2物联网在电商管理经营各环节应加大研究力度
与本文研究相关的文献中,物联网技术在电子商务应用的研究占据份额较重。大部分学者花费大量心血就某个环节开展其研究。现阶段国内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电子商务的研究成果较多,尤其是物联网相关技术在电子商务应用方面的研究。物联网技术被列为国家“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先进技术将不断加快电子商务前进的步伐。尽管如此,与国外相比,物联网技术在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应用研究相对薄弱。某项学术研究成果的多少不仅要有广大潜心研究学者精力的投入更需要国家政府提供基金等方面的支持。
关键词:南国农;电化教育;系统思想;系统科学;教育技术学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9-0009-03
一、引言
2014年9月27日,中国电化教育事业奠基人南国农先生因病去世。南先生的离去是我国教育界的一大损失。南先生在我国电化教育事业中辛勤工作六十多个春秋,为我国电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了重要的贡献,是我国电化教育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南先生在电化教育理论和实践,电化教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及电化教育事业和产业发展方面都有着卓越的贡献。
在教育研究中,对大师和专家的研究是教育研究中重要的部分,研究大师和专家不仅可以深入地了解大师和专家的思想和思维方式,而且对于我们年轻的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教育意义。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积极开展对南国农先生电化教育学术思想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还汇聚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出版了《中国电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南国农先生与中国电化教育发展》一书。该书的作者们从学科理论体系,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电化教育事业及产业,电化教育实践等方面对南国农先生的学术思想做了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入了解南国农先生的人生经历和学习南国农先生的学术思想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南国农先生的学术思想是我国电化教育发展历程中宝贵思想财富,通过对先生学术论文的拜读和学习,发现南国农先生学术思想中包含着许多系统思想,这些系统思想对电化教育的深入研究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南国农先生学术思想中的系统思想做了一些研究,探讨一下系统科学对于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的作用。
二、信息化教育是“思想与技术”系统功能的涌现
南国农先生在信息化教育方面的研究包含着丰富的系统思想。在“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背景下,人们积极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发展的作用。南先生在信息化教育中提出的“双翼说”包含系统功能的涌现思想。南国农先生认为信息化教育是信息时代的电化教育,而信息化教育的本质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并且提出了“现代教育思想理论x现代信息技术=信息化教育”这一公式;强调只有实现现代教育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才能使电化教育事业取得成功;他把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比作电化教育的两只翅膀,提出“电教要发展、要腾飞要靠两只翅膀,一只翅膀飞不起来,只有两只翅膀才能腾飞”。[1]
系统科学是关于整体涌现性的科学。整体性是系统的一个重要特性,但是系统的整体性包括加和整体性和组合整体性。[2]加和整体性只是简单的数量上相加,组合整体性却依赖于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强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南国农先生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x现代信息技术=信息化教育”这一公式中强调的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相互融合,不是简单相加,而是体现了系统的组合整体性。系统的组合整体性具有各个要素及数量总和不具有的特性,这正是系统的整体涌现性。
另外,在信息化教育发展方面,南国农先生提出的公式2>1+1(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强调在信息化教育工作中必须重视团结协作。即信息化教育需要把硬件环境建设、软件资源开发、新型模式建立、基本理论研究等多方进行合作才可能取得成功。[3]这也是体现了系统的整体涌现性,是系统思维的直接体现。
三、科学人才培养思想中的系统思想
南国农先生提出信息化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任务不仅使自己还要帮助他人学会数字化学习,学会创新,不断提高信息素质和创新素质,特别是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做一个创造型的人。他还指出创造型人的其中一个特征就是“‘人脑+电脑’,不仅善于用人脑,充分发挥大脑的聪明才智;还要善于用电脑,能用电脑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4]
人类的学习具有复杂性,南国农先生提出运用人脑与电脑相结合来促进学习以解决学习这一复杂性问题,与我国科学家钱学森、于景元等人提出的利用“人―机”结合体系解决复杂性问题的综合集成方法论思想是一致的,它们都是系统思维在问题解决中的具体应用。综合集成方法论的实质是将专家群体和信息与知识体系以及计算机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高度智能化的人-机结合体系;它能把人的思维以及思维的成果,人的经验、知识、智慧以及各种资料和信息全部集成起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实现从多方面的定性认识上升到定量认识,从而解决复杂性问题。[5]正是如此,欧阳明等界定了教育技术“人―机”系统的概念:即教育技术“人―机”系统是人(包括教师、学习者、管理者以及教辅工作者)和机(包括硬件和媒体材料)两个要素组成,人机、人人、机机之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交互关系,具有促进学习者学习的功能,并且具有人机特性的他组织系统合称为教育技术“人―机”系统。[6]如此看来,南国农提出的“人脑+电脑”思想蕴含着充分利用“人―机”系统促进人类的学习之意,这也正是系统思想在人才培养思想中的体现。
四、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建立与发展中的系统思想
一个理论之所以称为科学理论,就在于它具有严格的理论体系。理论体系是理论系统化的结果,理论的系统化就是根据科学理论的一般结构要求,对某个研究领域所积累的知识,运用一定的逻辑手段进行合理重建,以构成严谨的系统性理论体系的过程。[7]所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系统思维的应用过程。
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是电化教育理论研究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南国农先生多次撰文就理论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及理论体系的构成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先生指出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中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为总原则,以“你我不同,你我都好”为发展理念。[8]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就充分体现了系统思维和系统方法的原则,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协调性、开放性等是所有系统共同的基本特征。这些既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9]另外,先生提出的以“六论”构成的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更是系统思维应用的结晶。理论体系将电化教育领域研究积累的知识分层次,按基础、技术、模式、方法、管理、总论的逻辑结构进行重建,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由此可以看出,从先生提出的构建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到先生提出的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都包含着系统思想的应用。
除了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在南国农先生提出的“大电教”、协同教育、信息化教育工作者使命等方面也包含着丰富的系统思想。先生从系统的视角认为电化教育系统是一个大系统,2006年在对以前提出的电化教育系统进一步梳理后提出了该系统由普通学校电化教育系统、高等学校电化教育系统、化教育系统、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四个子系统构成。[10]在协同教育研究方面,先生同样从系统的角度对协同教育系统的构建进行了划分,提出了协同教育的“六要素”和“三主体”。[11]南国农先生提出的新世纪信息化教育工作者的使命“14345工程”更是先生应用系统思想对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提出的一个系统工程规划。
五、总结
系统科学作为一个横断性科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而且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无论是在教育技术学学科中还是在其他学科中,系统科学都有广泛的应用。刘美凤教授还曾提出系统方法是技术学的核心和灵魂,因此也是教育技术及其科学的核心和灵魂[12],甚至有学者认为教育技术本身是一项解决教育问题的系统技术[13];教育技术是一种教育系统的构造技术。[14]
通过对南国农先生的学术论文研读,无论是在在信息化教育理论研究还是在电化教育人才培养方面都包含着丰富的系统思想,南国农先生电化教育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系统思想。不仅如此,教育技术学学科领域有许多学者都在使用系统科学思维或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解决教育技术学中的问题,例如黄荣怀教授以系统辨证论的观点对教育技术的定义及其发展等问题做了研究[15];高铁刚借鉴系统理论分析教育技术进化的内涵[16];何克抗教授提出运用“新三论”的系统方法促进教学设计理论与应用的深入发展[17];欧阳明等提出的教育技术“人―机”系统等等。[18]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发现系统科学在教育技术学中的应用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用系统思维来识物想事,认知教育技术学。系统思维就是在系统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来认识对象、整理思绪的思维方式,[19]它是根据事物本身的特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研究的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扬弃了传统科学中还原论或分析思维,强调整体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相结合,注重系统的整体性和涌现性。系统思维是当前探索复杂问题的有效手段。教育技术学自身以及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一些问题往往是一些复杂性问题。复杂性不仅是教育技术的基本特征,而且在教育技术学领域复杂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这已被许多学者所共识。面对这些复杂性问题利用系统思维方式从整体上把握,重视多种因素的相互协调,利用系统的一些特性(如整体性、涌现性、系统与环境的关系、系统的进化等),来深入的认识教育技术以及教育技术学面对的一些问题,对于研究教育技术学中的复杂性有很大的帮助。
二是将系统科学作为一种方法论,解决教育技术学中的一些问题。系统科学不仅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了思维方法,而且也为解决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系统科学也是一种方法论科学。这一类应用主要是人们借鉴系统科学中的观点和方法,解决对教育技术学研究中面对的一些复杂性问题。例如闻小娇做的“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教学设计研究”,白晓辉做的“学业评价的设计与实施:基于CAS理论”,高山做的“复杂性视野下的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初探”等都属于这一类研究。
三是把教育技术或者教育技术学中的一些事物看成一类特殊的系统,研究其系统的组成和特性及这类系统的发展规律。这种方法主要从系统视角审视教育技术,认为教育技术是一种特殊系统,如欧阳明等提出的教育技术“人―机”系统等研究。
系统科学应用于教育技术学研究中促进了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因此曾有许多学者认为教育技术学是在教育心理学、媒体技术与系统科学方法的发展、彼此渗透、综合的基础上产生的。[20]我们知道系统科学是一个横断性科学,它在促进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同时也对其他学科有促进作用。教育技术学可以应用系统科学的一些理论方法研究和解决问题,系统科学方法只是解决和研究教育技术学领域问题的一种方法,并不是唯一方法。教育系统是一种兼具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复杂性系统,教育技术系统是教育系统的重要子系统,它也是一种典型的复杂体或复杂性系统。[21]教育技术学中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往往也是一些复杂性问题,对于这些复杂性问题,系统科学理论特别是系统科学发展新阶段的复杂性科学理论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南国农.对我国电化教育深入发展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1997(12):5-9.
[2]苗东升.系统科学大学讲稿[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7:20.
[3]南国农.新世纪信息化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推进“14345工程”[J].电化教育研究,2003(12):1-4.
[4]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1(9):14-18.
[5]于景元,周晓纪.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的发展[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4(3):4-9.
[6][18]欧阳明,龚萍.教育技术“人―机”系统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4):21-26.
[7]张大松.科学思维的艺术科学思维方法论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50-251.
[8]南国农.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9(9):5-9.
[9]楚凤梅.科学发展观中的系统思想分析[J].系统科学学报,2010(1):76-78.
[10]南国农.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中国道路[J].电化教育研究,2006(1):6-9.
[11]南国农.成功协同教育的四大支柱[J].开放教育研究,2006(5).
[12]刘美凤.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57.
[13]张祖忻.教育技术是一项解决教育问题的系统技术――论我国教育技术的定位(一)[J].现代教育技术,2006(2):5-10.
[14]杨开城.教育技术学何以作为一门学科[J].现代远程教育,2010(6):20-23.
[15]黄荣怀.以系统辨证论的观点看现代教育技术[J].中国电化教育,1999(5):18-20.
[16]高铁刚.基于系统理论的教育技术本体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5):7-14.
[17]何克抗,运用“新三论”的系统方法促进教学设计理论与应用的深入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0(1).
[19]苗东升.论系统思维(一):把对象作为系统来识物想事[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4(3):3-7.
一封祝贺信顾明远!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更上一层楼周君达!原副馆长
永恒的主题时代的呼唤——纪念《电化教育研究》出版百期献辞刘晖!副馆长
祝愿新世纪再创新辉煌任榜坤!副会长,新疆大学原党委书记
教育技术研究的理论高地——贺《电化教育研究》发刊100期谢百治!副会长,第四军医大学教授,李冰
大西北的骄傲冀鼎全!副会长,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理论先锋人才摇篮——贺《电化教育研究》出版百期潘克明!副会长,北京电化教育馆馆长
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科学研究的一面旗帜——祝贺《电化教育研究》出刊百期刘雍潜!副秘书长,李龙!教授
带领我们进入新时代——祝贺《电化教育研究》出版100期李运林!教授
信息资源的宝库电教研究的园地热烈庆贺《电化教育研究》出版100期庄为其!教授
电教人的一方寸土,一盏明灯张增荣!教授
朴实亮丽个性鲜明——兼论学术期刊生命力并贺《电化教育研究》出版百期包国庆!主席
读者与作者心灵的百期祝愿——兼论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未来走向桑新民!教授
热烈祝贺《电化教育研究》出刊百期万明高!教授
有容乃大——《电化教育研究》百期之庆乔立恭!教授
祝贺与希望邓祖道!教授
衷心祝贺《电化教育研究》杂志出刊百期傅德荣!教授
电教人的良师益友——贺《电化教育研究》出版百期冯秀琪!教授
写给《电化教育研究》——我的朋友、课堂和老师高利明!教授
祝贺与希冀——《电化教育研究》创刊百期有感戟锋
良师益友,百年永好李祺
《电化教育研究》百期寄语李芒!主任,单爱慧
《电化教育研究》百期恭贺李艺!主任
与时代同行刘万年
永远的《电化教育研究》钟志贤!教授
我的良师,我的朋友——《电化教育研究》出刊100期的纪念李康
辛勤的耕耘丰硕的收获冯学斌!院长
一封祝贺信张文杰!主任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电化教育研究》出版100期祝词蔡宪
我与《电化教育研究》程智
《电化教育研究》是电教工作者的良师益友阿伦娜
热烈祝贺《电化教育研究》出刊100期罗会棣
我与《电化教育研究》顾通达
聚焦热点推陈出新梁斌
《电化教育研究》是我的良师益友李维峰
《电化教育研究》,我的良师益友付庆军
我与《电化教育研究》王汉乔
我与《电化教育研究》张艳红
我的梦缘余武
《电化教育研究》伴我成长赵玉
半路出道得知音萧世泽
我与《电化教育研究》程相魁
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上)南国农
数字化学习(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李克东
远程教育·科技传播·西部开发杨改学
知识管理对网络时代电化教育的启迪(上)黎加厚
关于教育技术范畴开发的研究严家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课件开发中的实践陈一明,冯大宴
网络应用技术新发展何克抗
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研究祝智庭
适应多媒体教学应用的城域教育网设计黄云森
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一种高精度定时器的实现方案顾正剑
学习最优化:信息化教育的主要内核刘云生
“电教审美”的课堂教学模式黄正威
建构信息交互交融模式于生物教学裘兴国
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阮智勇,王建平
知识经济时代与教师的信息素质吴岚
认知学习领域两个阶段的教学策略倪小鹏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高师院校“美学美育”课程教学卓杰,侯选明
从若干定义看美国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取向李康
从教学模式的研究看教育技术与教学论的关系蔡宪
中国“电化教育”易名论何高大
对于与台湾视听教育学门相关问题的省思单文经
多媒体远程教学系统的设计——运用教育传播理论的一个特例李士杰
远程教育中学习者个体需要与学习方式的自我选择梁九义
关于教学网站有效性的评价穆肃
对于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能力的效果分析王陆,董乐,刘维民,杨卉
基于CATV网的CAI教学系统夏洪文
积极开展教育软件的评价工作杨真,陆达
关于网络化助教型非洲自然地理多媒体课件的研制与开发梁斌,杨诗香,郑芷青
试论教育电视的应用与平衡发展抗文生
合作性手段与《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教学马德俊
中小学综合学习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徐晓东
处理好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四种关系陈伯良,张如春
从系统论到关系论——论信息社会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李芒
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张倩苇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杨改学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韩晓玲,黄勇,李志文
现代教育技术引发的学校教育变革探析曹鹏
现代教育技术与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刘扬,肖健
虚拟现实技术进入高校教学的研究与实现赵士滨
网络文化与教育李兴保,胡凡刚
论在网络化学习环境下英语交际活动的设计颜韵,邓杰
关于开展微格教学改革师范教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思考罗刚,李红波
对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软件几种模式的分析孙卫华,孙浩军
关于开放性课件软件环境的设计与实现雷鸿,元昌安
一种基于超媒体技术的网上大学英语CAI软件系统崔淑珍,韩德志
地质学多媒体CAI课件的特点与开发设计张立强,纪友亮,王效美
一种有开发前途的双向实时交互式远程教学模式和汇
ASP技术实施网络远程教学答疑系统研究唐永中,张兴隆
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与方法陈龙泉
略论电教媒体组合辅助教学对课堂教学的作用林华庆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建设深化学校素质教育工作邓晋标
电化教育学派之说陶立志
新型教学模式新在何处(上)钟志贤
尽快实现集团化努力做好大文章马福臣,武法荣
“教”的新视点——人力资源管理曹梅,张增荣
现代教育中的教师信息素养张景生
对基于问题解决的教育技术公共课课堂行动研究的思考刘家勋
一个网上自学检查、考试系统的设计林鹤鸣,蓝娟
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走进网络科技时代——山西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在太原召开何芸
网络学校的基本特征:自主学习和协同学习尹传高,钟勇
数学课堂CAI初探吴筑筑,邓秀勤
关于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应用模式的构建左明章
关于多系统并存的网络教学环境设计叶夏虎,薛春阳
光学投影媒体和多媒体投影系统的教学功能比较研究姜守信,方世刚,卢红,李国安
关于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思考王太昌,蒋淑侠,张田军
《现代教育技术教程》征订启事
CAI课件中的教学设计岑美君
问题解决迁移的多媒体设计原则邢强,孟卫青
用螺旋模型开发多媒体CAI课件李章兵
对外汉语教学综合型电视教材的编制彭柳
中小学基于班集体的INTERNET学校教学模式陈远祥,曹彦
教师个人网站与教育信息的网络化骆志煌
也论教学设计与教学论——与李秉德先生商榷何克抗
新型教学模式新在何处(下)钟志贤
论多媒体及其交互性史志强
多媒体教学与主体性发展林宪生
浅谈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改革与研究黄宣文
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教育传播模式的特征及优化龚志武
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教育教学设计模型肖国强
如何在现代远程教学系统中建立VRML教学课件牛学东,王希鹏
突破网络教学的“瓶颈”崔亚峰,杨保明,邓祖道
教育技术学专业计算机教育应用系列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边燕春,杨晓宏
关于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置与教学设计的探索雷体南
网络与多媒体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广告专业课程的理论与运用欧阳康
认知弹性理论与网络课程设计王超杰
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会计仿真教学的探讨崔柳
“装配图”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MMCAI)软件的设计与研制陈为
“甘肃省现代远程教育中心”在西北师大挂牌成立丁松虎,方倩琳
上一篇:人事主管试用期工作总结(6篇)
下一篇:特岗教师述职报告(整理11篇)
热门推荐